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不足?

1.观察舌苔以辨别疾病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润燥;B) 舌苔的厚薄;C) 舌苔有根无根;D) 舌苔的颜色;E) 舌苔是否剥脱

2.盗汗的病机主要是()

A)气虚;B) 阴虚;C) 阳气虚衰;D) 正邪交争;E) 以上都不是

3.表证兼有痰饮常见的脉象是()

A)浮脉;B) 浮缓脉;C) 浮数脉;D) 浮紧脉;E) 浮滑脉

4.望诊见痰少极粘,难以排出者多属于()

A)寒证;B) 热证;C) 燥痰;D) 热伤肺络;E) 以上都不是

5.望口唇属于燥热伤津的是()

A)唇色淡白;B) 唇色青紫;C) 唇色深红;D) 唇色淡而晦暗;E) 口唇燥裂

6.下列哪一个是虚证的表现()

A)咳嗽响亮;B) 痰多黄浓;C) 潮热;D) 大便腥臭;E) 小便黄赤

7.患者面色暗淡少华,精神不振,机体倦怠,动作迟缓,思维迟钝,声低少语。这种状态称为()

A)有神;B) 失神;C) 假神;D) 少神;E) 以上都不是

8.患者两眼灵活明亮,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这种状态称为()

A)有神;B) 失神;C) 假神;D) 少神;E) 以上都不是

9.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A)里热炽盛;B) 湿热内蕴;C) 阴虚火旺;D) 寒湿阻滞;E)以上都不是

10.舌质紫暗有瘀斑,其证为()

A)气滞;B) 血瘀;C) 痰凝;D) 津亏;E)中毒

11.舌诊中舌边反映哪个脏腑的病变()

A)心、肺;B) 肝、胆;C) 脾、胃;D) 肾;E)以上都不是

12.舌诊中舌尖反映哪个脏腑的病变()

A)心、肺;B) 肝、胆;C) 脾、胃;D) 肾;E)以上都不是

13.舌苔的有无主要反映()

A)胃气的存亡;B) 腑气的升降;C) 邪气的进退;D) 湿浊的情况;E)肾中精气的盈衰

14.患者“痰多”最易出现的脉象是()

A)滑脉;B) 数脉;C) 弦脉;D) 迟脉;E)结代脉

15.轻按即得,重按稍弱常见何种病理脉象()

A)虚脉;B) 细脉;C) 濡脉;D) 浮脉;E)涩脉

16.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其基本形象是()

A)三部有脉;B) 不浮不沉;C) 一息四至,节律均匀;D) 和缓有力;E)以上都是

17.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且汗冷,称为( )

A)自汗;B) 盗汗;C) 冷汗;D) 热汗;E)以上都不是

18.“五更泻”的特点为()

A)腹部作痛;B) 黎明前作泻;C) 肠鸣即泻;D) 泻后痛减;E)腹痛即泻

19.肝郁犯脾所致的泄泻特点为()

A)久泻不止,腹胀纳呆;B)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C) 大便清稀,兼有恶寒发热;

D) 大便热臭,肛门灼热感;E)大便脓血,里急后重

20.口甜而腻,多见于()

A)心火亢盛;B) 肝肾阴虚;C) 肝胆实热;D) 脾胃湿热;E)心肾不交

21.临床见午后或入夜发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苔等是什么证候的特点()

A)湿温潮热;B) 阴虚潮热;C) 壮热;D) 低热;E)寒热往来

22.青紫舌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气血亏虚;B) 瘀血内停;C) 肝阳上亢;D) 肾阴枯竭;E)阴虚火旺

〔《素》〕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评虚实论》。此二句乃虚实之要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论》《针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难》〕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素》〕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通评虚实论》。下同)。脉气虚,尺虚(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然。脉虚者,不象阴也。脉盛,皮热,,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五实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玉机真藏论》。下同。子和诊一舟子病,乃五实也。作大剂下之,殊不动摇,计竭智穷,无如之何。忽忆萼丸,频下七八十丸,连泻二百余行,与前药相兼而下,其昏困数日方已)。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五虚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可活。(治五虚,黄

〔垣〕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脾实而邪气盛也。(治脾胃虚,。见)。

〔《灵》〕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气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根结篇》。东垣云∶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谓病气有余。若病来潮作之时,神气困弱者,是谓病气不足。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泻之以寒凉酸苦之剂。病气不足,急补之以辛甘热之剂。不问形气有余及形气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夫形气者,气谓口鼻中气息也,形谓皮肉筋骨血脉也。形胜者为有余,者为不足。察其气者,审口鼻中气,劳役如鼓为气有余,若气促或不足少息者为不足。其曰形气,谓人形体中之血气也。当补当泻,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言,懒语者急补之。若形气不足,病未潮作之时,亦为不足,此乃阴阳俱不足也,禁用针,当补之以甘药。不已,灸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也)

〔《素》〕阳道实,阴道虚(《太阴阳明论》)。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方盛衰论》)

〔河〕血实气虚则肥,气实则瘦。所以肥能寒而不能热,瘦能热而不能寒者,由寒则伤血,热则伤气。损其不足,则阴阳愈偏,故不能也。损其有余者,方得平调,故能之矣。

〔《灵》〕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阴阳二十五人篇》)卫气虚则汗多,荣血虚则无汗。经云∶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今卫虚则腠理疏,开阖无司,而汗多矣。又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今血少则无汗矣。

〔《灵》〕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五音篇》)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瘁,善痿厥,足痹(瘃,少玉切。乃也)。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 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阴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颔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以上见《阴阳二十五人篇》)

〔《灵》〕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云云)。精脱者,。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以上《见决气篇》)上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盖精气即卫气,津液血脉即营血之异名,卫气根于血,营血根于气,故曰一气也。

〔《素》〕臂多青脉,曰脱血(《平象论》。下同)。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灵》〕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论疾诊尺篇》)

气虚则脉弦,血虚则脉大,仲景云∶脉弦则卫气不行。《内经》云∶脉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也。

〔《脉》〕脉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虚;脉大者,血气俱多;脉细微者,血气俱虚。

〔《灵》〕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终始篇》)

〔《难》〕脉有阳虚阴盛,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六难》)

〔仲〕∶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如车盖者,浮大而有力也。如循长竿者,弦而有力也)

〔《脉》〕寸口脉 如羹上肥,阴气微;连连如丝,阴气衰。(如羹上肥者,浮大而无力也。丝者,细而无力也)

〔仲〕∶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

〔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

〔《难》〕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死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治损之法,详见虚门)。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以上《十四难》)

〔仲〕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挟喉两旁人迎脉大为阳盛,两手寸口脉大为阴盛。详见针灸门刺虚实法。(《内经》以挟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脉经》以关前为人迎,当以《内经》为正)

〔《素》〕∶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生气通天论》)洁∶气虚气弱者,、黄 、;气实气结者,、、、。血虚者,、身;血实恶血者,梢、、。

〔海〕气血弱者,勿与,以其损气也;气血盛者,勿与,以其益气也。脉弦而虚者,勿损气,脉大而实者,勿益气;脉中有少力,浮则似止,胸中真气不及也。

治真气虚弱及短气脉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洁)〕 治语言多,损气懒语。补上益气。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三钱) (去白) (各半两) (二十一粒)

上为极细末。水浸油饼为丸,如大。每服一丸,细嚼,津唾咽下(油饼,和油烧饼也)。

人参(二钱) 黄 (去白,各一钱)

上 咀。水煎,空心热服。胃热不能食者,加姜、煎。

〔垣〕 治饮食劳倦所伤。(方见《虚热门》)

治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时得一涩,其证心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溺清利而数。或上饮下泄。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不化。或便后见血及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聋,两目焰火,视物昏花, 肉,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

黄氏(一钱) (五分) 人参(半钱,去芦,嗽者去之) (二分,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陷,能补上气,从水引火) (二分,如腹中气不得运转者,更加一分) (二分)(五分)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宿食消尽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虚,宜在旦服。如时显热燥,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黄(二分)、(三分);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一钱)、(五分)、(三分,时令从权祛湿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阴已病,其脉络于心中,故显湿热相合而生烦乱也)。

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半钱),三片,以之毒。有嗽者去之,缘痰厥头痛,非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之邪所作也。如无以上证,只服∶

黄 (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五分) 橘皮(二分) (二分) (二分) 苍术(五分) 黄柏(酒洗,一分)

上件锉如麻豆大。根据前煎服。

中气不足随时加减用药法∶如食少不饥,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别服;如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而心下痞,加甘草、、柴胡;如腹中气上逆者,是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一钱五分)以泄之;如大燥,心下痞,加、,少加、当归身;如心下痞夯闷者,加、黄连;如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如天寒,少加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黄连;如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橘皮;如冬月,不加黄连,少入丁香、;如咽干,加五味子、;如胁下急或痛,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满闷郁郁然,加、、木香少许;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半钱)、生姜(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间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如哕,加五味子多,少;如脉洪大兼见热症,少加黄连、、生、甘草;如沉重,怠惰无力者,湿胜也,加苍术、、人参、、五味子;如脉涩觉气滞涩者,加当归身、、木香、青皮、陈皮;有寒者,加、黄 ;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冬天加、仁、缩;夏月少用,更加黄连;秋月气涩滞,气不下,更加、草仁、仁,或少加蔻仁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陈皮多,更加风药以退寒覆其上;如初春犹寒,更少加辛热以补春气之不足,以为风药之佐,益智、皆可也。如脉弦者,见风热之证,以风药通之。如胸中窒塞,或气闭闷乱者,肺气涩滞不行,宜破滞气,青皮、陈皮,少加、木香;冬月加、人参。如胸中窒塞,闭闷不通者,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气不得伸故也。必寸口脉弦,或微紧,乃胸中有寒,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明矣。丹田有热者,必尻骨冷,前阴间,两丸冷,是邪气乘其本,而正气走于经脉中也。若遇寒则必作阴阴而痛,以此辨丹田中有伏火;加黄柏、生,勿误作寒证治之。如秋冬天气寒凉而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之类。如发热或扪之而肌表热者,此表证也,只服补中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则凉矣。如脚膝痿软,行步无力,或疼痛,乃肾肝中伏湿热也,少加黄柏,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黄柏,加半钱,则脚膝中气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如少气不足以息者,服正药二三服,气犹短促者,为膈上及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伸,加、、 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黄 加倍。

(补血,如脐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肾经之药) (治风泄肝木也,如血虚头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肾肝之药) 芍药(和血) 当归(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肾经之药)

上为粗末,水煎。又春则四物,加,倍川芎;夏则四物,加黄芩、芍药;秋则门冬四物,加,倍地黄;冬则四物,加桂枝,倍当归。若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术桂,谓之腹痛六合;若风眩,加、,谓之风六合;若发热而烦,不能睡卧者,加黄连、,谓之热六合;若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术、茯苓,谓之湿六合;若气虚弱,起则无力,眶然而倒,加浓朴、陈皮,谓之气六合;若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便清白,加、,谓之寒六合;若身热脉躁,项强者,加柴胡、黄芩;若因热生风者,加川芎、柴胡、防风。若暴发作云翳,疼痛不可忍,宜(方见眼目门)。若疮疾,加,酒煎常服。若虚烦不得睡,加、人参;若虚热病,四物与相合,名主之;若烦躁大渴,加、;若阴虚致热,与血相搏,口舌干渴饮水,加、麦门冬;若诸痛有湿者,宜四物与白术相半,加、茯苓、,酒煎;若四肢肿痛,不能行动,四物苍术各半汤主之;若呕者,加白术、人参、生姜;若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茯苓、;若治燥结,四物与各半,为;若脏闭涩者,加、;若老人风秘,加青皮等分煎;若流湿润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汤;若滑泻者,加、;若血痢,加胶艾煎若腹胀,加浓朴、;若虚劳气弱,喘满,宜浓朴六合,四两,浓朴姜制一两,麸炒半两;若血气上冲心腹,肋下满闷,宜治气六合,四物汤四两,加木香、槟榔各一两;若发寒热者,加干姜炒黑、、药、柴胡;若虚壮热似伤寒者,加人参、柴胡。四物与桂枝、、白虎、柴胡、理中、四逆、、承气、凉膈等,皆可作各半汤,此易老用药大略也。四物汤加减,治妇人杂病方二十六道,见妇,四物汤加减,治妊娠伤寒,方名一十五道,见伤寒部。四物汤加减调经方七道,见调经。

天门冬 地黄 人参各等分

为末,炼蜜丸。空心服。

温卫 治耳鸣,鼻不闻香臭,口不知五味,气不快,四肢困倦不收,行步欹侧,,食不下,膝冷,阴汗,带下,喉中 不得卧,口舌液干,太息,头不可回顾,项筋紧,脊骨强痛,头旋眼黑,头痛,呵欠嚏喷。

苍术(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根(三分) 生地黄(一分) 皮(三分) 熟甘草(二分) 白术(一分) 当归(三分) 人参(三分) 生甘草(半分) 丁香(一分) (二分) 黄(一钱二分) 陈皮(二分) (二分) 葵花(七朵)

上为粗末。水二盏,煎法如常,食前服。一本,加、黄柏、、桃仁。

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之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引,使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肾肝之下,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至奇,自奇而至偶也。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投其,使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治阴不胜阳,脉至数疾六七至,甚则狂者,治见寒热门、、诸方求之,甚者。

〔仲〕云∶阳先绝色青,阴先绝色赤。

〔海〕脉绝者,阴入于地中也。脉者,如地中沟渠也。通达诸经,灌溉一体,阳气鼓舞而行之,阳不行则脉不动矣。是以阴离而不守,故大小便皆为之不禁。内温之,外灸之,并行而不可缓。温之,四逆辈。灸之,脐下 穴一寸五分,气海是也。

〔洁)〕(偶方。四物、四君子二方合和也)

白术 茯苓 人参 黄 当归 芍药 川芎 地黄

上为散。每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仲〕虚劳忧思诸不足,黄 主之。

黄 (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一升)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一两。

〔垣〕又治脉弦自汗,四肢发热,或皮毛枯槁,发脱落,宜黄 建中汤。

〔仲〕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咽口干燥,主之。(方见伤寒)

〔垣〕 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

黄 黄 当归 川芎(各一钱) 药(一钱半) 官桂 甘草(各七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肥枣三枚,煎至八分,去渣服。予制此方,是建中、四物二方,每伤寒大疾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皆验,不热不冷,温而有补。

〔海〕大补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面色痿黄,脚膝无力,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

甘草 芍药 黄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术 茯苓 熟地(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桂、芍药、甘草,也。黄 与此三物,即黄 建中汤也。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也。川芎、芍药、当归、地黄,四物汤也。以其气血俱衰,阴阳并弱,法天地之成数,故名曰十全散。

(二两) 末(八两) 陈皮 干姜(各一两)

上为末,薄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仲〕(方见伤寒部蓄血门)

〔玄〕通真丸 妇人通经,男子破血。

大黄(去皮,同煮烂) 桃仁(各四两,去皮尖,另研) 天水末(四两,天水一名)(二两,用瓦上焙烟尽) (二两,生)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木香 沉香 枳实(炒) 槟榔 蓬术 青皮 陈皮 当归(酒洗) 黄芩 黄连 缩砂 猪牙(去皮弦并子,蜜水润,炙干) (汤去皮) (以上各净末,一两) 大黄(四两) (三两) 黄柏(二两) 牵牛头末(三两)

上为末,水丸。每服三钱,重下,或姜汤下。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术 宣连(各半两) 黄柏(一两半) 大黄(一两半) 评曰∶此戴人也。善治下虚上实,抑火升水,流湿润燥,推陈致新,资阴代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及治喘嗽,胸膈不利,黄胆,宿食不消,一切杂证,不能尽述。戴人每令病患夜睡服之以进食,任服他药。妇人调和血气,小儿惊疳积热,皆可量轻重用之。(原本有香附二两)

全真丸 治脾脏积热,洗涤肠垢,润利燥涩,风毒攻经,手足浮肿,或顽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粘,胸膈痞塞,脐腹胀满,饮食减少,困倦无力,凡所内伤,并宜服之。

黑牵牛(八两,燥火炒四两,生用四两,同取头末四两) 大黄(二两,米泔浸三日,逐日换泔,取出切,焙干,细为末)

上以皂角二两,轻手揉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一两,切作片子,同皂角一处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盏,搜和上件药末,干湿得所,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二丸,诸饮下,不拘时候。金宣宗敕赐名。

〔《心印》〕 治劳瘵停湿,二阳病热郁。

黄芩(一两) 黄连(半两) 大黄(二两) 川芎(半两) (四两) (半两) 黑牵牛(四两,头末)

河间制治一切热证,其功不可尽述。设或久病热郁,无问瘦 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十丸以为度,常服此药,除肠垢,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药燥搔扰,亦不困倦虚损,遂病患心意。或热甚必急须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动脏腑,有益无损。或妇病下恶物,加桂半两。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自下也。凡老弱虚人,脾胃经虚,风热所郁,色黑齿槁,身瘦焦痿黄,或服甘热过度成三消等病。若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病于内则神志躁动,怫郁不开,变生诸症,皆令服之。惟脏腑滑泄者,或里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及孕妇等,不宜服。

(一两,醋炒) 大黄(二两) (醋炒,一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一钱) (一两,醋炒)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半两)

取蛊加半两为末,水丸。空心服。

河间根据仲景例,制出此方,主疗一切水湿为病。戴人云∶十枣泄之上药,所谓温药下者是已。如中满腹胀,喘嗽淋闭,蛊肿,留饮癖积,气血壅滞,不得宣通,风热燥郁,肢体,走注疼痛,久新疟痢等患,妇人经病带下,皆令按法治之,病去如扫,故贾同知称为神仙之奇药也。缘此方河间所定,初服五丸,日三服。加至快利后却常服,以病去为度。设病愈后,平人能常服保养,宣通气血,消运饮食。若病痞闷极甚者,便多服反烦满不开,转加痛闷,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加至快利为度,以意消息。小儿丸如大,随强弱增损,三四岁者三五丸,根据前法如减。至戴人,变为,神秘不传。然每令病患夜卧,先服百余粒,继以浚川等药投之,五更当下。种种病出,投下少末,再服和膈药,须以利为度。有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轻者可一二度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纵卷舒之妙,临证制宜,非言可谕。观其药虽峻急,认病的确,自非老手谙练有大负荷者,焉敢见诸行事。予每亲制,用之若符节然。又随人强弱,当根据河间渐次进服。强实之人,根据戴人治法行之,神效可验。

大黄(一两,煨) (半钱) 牵牛(一两,头末) 木香(三钱) 仁(一两) (三钱半)

评曰∶此下诸积之圣药也。诸湿为土,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多为兼病。《内经》云∶明知标本,正行无间者是也。夫湿在上者,目黄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肢满痞膈痿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世俗不详《内经》所言留者攻之,但执补燥之剂,怫郁转加,而病愈甚也。法当求病之所在而为施治,泻实补虚,除邪养正,以平为期而已。又尝考戴人治法,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者为金,故大加生姜,使伐肝木。然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以先通闭塞之路,是先泻其所不胜,后以调浚川散大下之,是泻其所胜也。戴人每言必用继之,必以浚川散随后,如寒发动,腰脚胯急痛者,亦当下之,以泻其寒水。世俗暗于治体,一概卤莽,有当下而非其药,终致委顿而已。岂知可以下寒,甘遂、可以下湿,大黄、可以下燥,如是分经下药,兼食疗之,非守一方求其备也。故戴人曰∶养生与攻 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是难言也。

〔丹〕∶六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热∶ 香附 苍术 川芎

食∶苍术 香附 (加醋炒)

春,加川芎;秋冬,加茱萸;夏,加。

苍术 香附 川芎 栀子

凡郁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益阴经血,解五脏结气。用炒令十分有二分焦黑,为末。以姜汁入汤煎饮之。其效捷于他方也。

〔世〕顺气丸 治血郁。

香附半斤,浸,晒干,粟糊为丸。

〔《本》〕,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

〔《保》〕论曰∶虚损之人,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下而上者,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心肺损而色败,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渐浸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四 治肺损而皮聚毛落,益气可也。(方见前)

治心肺虚损,皮聚而毛落,血脉虚损,妇人愆期,益气和血。(方见前)

十全散 治心肺损及胃,饮食不为肌肤,益气和血调食。(方见前)

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益精补肾。

萆 (炒) (酒浸) (酒浸,等分)

上细末,酒煮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治肝肾损,骨痿不能起床,筋缓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苁蓉(酒浸) 防风 子(酒浸) (等分) 桂(一分)

上细末,酒煮猪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治肝肾损及脾,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

萆 杜仲 苁蓉 白 (等分) 桂(半两)

上丸如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上阴阳虚损诸方,盖谓虚而无热者设也。若虚而有热者,作虚热治之。虚热又分二法,一治新病属虚热者,反治条求之;一治久病属劳瘵者,骨蒸门求之。

〔《素》〕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寸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经满络虚,刺阴灸阳。若经虚络满者,尺热寸口寒涩也,春夏死,秋冬生。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通评虚实论》)

〔《素》〕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少血多气,此天之常数。(《血气形志论》)

〔许学士〕∶脉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浮而无力者,表虚也。沉而有力者,里实也。沉而无力者,里虚也。

〔云〕脉浮诊得六数七极者,为表实也。浮诊得三迟二败者,为表虚也。如中诊得六数七极者,是中焦之热实也。中诊得三迟二败者,中焦虚也。如沉诊得六数七极者,下焦有实热也。沉诊得三迟二败者,下焦虚也。

〔《素》〕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至真要大论》下同)。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垣〕表虚,桂枝、黄 ;表实,、;里虚,人参、白术;里实,枳实、大黄。(自汗,脉浮无力,为表虚;无汗,脉浮有力,为表实;自利,脉沉无力,为里虚;不大便,脉沉有力,为里实)

〔海藏〕实 实 实 浮中 沉虚

虚 小建中汤 虚 浮可下者,外无六经之形证;沉可汗者,内无便溺之阻隔。

〔云〕麻黄为泻,能泻表之实,不能泻里之实;桂枝为补,能补表之虚,不能补里之虚;姜附为补,不能补表之虚,而能补里之虚;承气为泻,能泻里之实,而不能泻表之实;建中为补,能补中焦之虚;而不能补上焦下焦之虚;调胃为泻,能泻中焦之实,而不能泻上焦下焦之实也。

〔《本事》〕有人病伤寒身热头疼,予视之曰∶邪在表,此表实证也,当汗之,以麻。或问曰∶伤寒大抵因虚,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云表实也?予曰∶古人称邪之所凑,其气则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盖邪之入人也,始因虚入,及邪居中,则反为实矣。大抵调治伤寒,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立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常论其事矣。仲景之类,为表实而设也;之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类是也;里虚,则四逆之类是也。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也。常读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其证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外实当下之,延内实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异耳。

麻 桂枝汤 (三方并见伤寒部) (方见伤寒门)

上仲景治表里虚实法,万世之准绳也。

〔垣〕戊申六月初,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肺气,重虚肺本,故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补脾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之湿热,制主之而愈。

防风(三分) 生姜(五分) 苍术(三分) 茯苓(三分) 泽泻(三分) 升麻(二分)

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脏中气之虚弱。

橘皮(二分) 青皮(一分) 人参(三分) 生甘草 白术 白芍药(各二分)

此药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五脏之元气。

五味子(三分) 麦门冬(二分) 人参(三分) 黄柏(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体于斯时也,故急救之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盛,则甘以泻之。故用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孙思邈曰∶夏月常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微苦寒,能之源于金之位而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上举东垣一法为例,余可触类而长也。

〔仲〕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也?师曰∶病医下之,续见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救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

〔罗〕征南帅不邻吉歹,自利,咽溢肿痛,先治咽塞,后治下痢,愈。(方见《外热内寒》)

〔本事〕后周姚僧垣,名医也。帝因发热,欲服大。僧垣曰∶大黄乃急快药,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不从,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诸医皆谓至尊至贵,不可轻服大黄,宜用平药。僧垣曰∶脉洪而实,必有宿食,不用大黄,必无瘥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与不用,必心下明得谛当,然后可。

〔海、仲景〕∶浮汗而沉下。右手沉实,调胃承气;左手沉实,桃仁、抵当。

〔《难经》〕沉汗而浮下。右手浮实,枳实、牵牛;左手浮实,桃仁、四顺。

右手∶杂病是为之表,伤寒是为之里。

左手∶杂病是为之里,伤寒是为之表。

身体肝肾功能不足也容易导致白癜风病发

来源:寻医问药网时间: 13:58:19发布者:特色医院

现今社会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个人身体素质也是急速下滑。研究发现,多样因素可能会引发白癜风,身体肝肾功能不足也容易导致白癜风病发。肝肾不足是白癜风的临床症状之一,根据中医对白癜风的认识,此类白癜风就称之为肝肾不足型白癜风。

在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肾气的推动尤其重要,这充分说明白癜风存在着先天肾气不足。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于脾,疏泄于肝,藏于肝,由心肺为之主宰,流沛全身,充养形体,滋润脏腑。机体各部分均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发挥生理功能。在白癜风的中医发病学上,肝肾不足学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男人肝肾不足引起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如何?

在脏腑中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当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肾,致使肝肾功能失常,造成精亏血少,脉络不充,肝气郁滞,血不滋养而致肌肤失荣,腠理失养,而生皮肤白斑。由于白癜风病因复杂,在临证时要掌握辨证论治。如后天脾胃虚弱可致先天失去滋养,而先天不足又易累及后天脾胃的功能,故要及时调整治疗,以免日久发展成脾肾两虚之证。此外,本证以虚证为主,机体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的情况下,复感风邪,造成本虚标实,内外俱病,会使病势难以控制。肝肾不足型白癜风的病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肾藏精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先天禀赋不耐,肾精亏损则肝 血不足,髓海失充,耳目失荣,肌肤失养则见肤生白斑,耳鸣目涩诸症。简单地说,就是肝肾受损,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肌肤不能及时得到营养,所以产生病变,即白癜风,如果真的成为患者,一定要注意调理内脏。

中医治疗肝肾不足型白癜风讲究滋补肝肾,养血祛风。治疗此类型白癜风的常用药物主要有首乌藤、补骨脂、黑芝麻、女贞子、墨旱莲、覆盆子、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淫羊藿、仙茅、白蒺藜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肾亏虚辩证依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