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3.0仍未完成的研发者臂铠 中国如何走向工业4.0

走向工业4.0,中国还要补哪些课?
作者:陈磊&&&&&来源:&&&&&日18:51
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等领域仍处在2.0向3.0过渡甚至2.0以下阶段,那么问题来了――
传统的工业企业需要拥抱互联网吗?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的答案是“YES”,而且是不抱则死。
他把发展传统经济比喻成在跑步机上奔跑:“可能天天跑得满头大汗,跑步机也已显示跑了一万公里,但停下来还是在原地。因为‘跑步机’代表的是传统经济的单边市场,和顾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目标就是产量第一。”他认为,企业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状态,即总考虑不跑就没利润;而是要思考“为什么”要跑,即为什么不离开“跑步机”融入互联网呢?
“离开‘跑步机’未必成功,但不离开必死无疑。互联网代表的是多边市场,参与交互的有方方面面,我的硬件甚至可能免费,但也照样有收入,因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付钱’。”张瑞敏道出他的互联网思维。
在通向“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变革之路上,中国的企业和政府准备好了吗?10月15日至16日,在由青岛市政府和经济日报社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中、德、美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和建议。
旧力渐弱、新力将生,企业要自我革命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谈的“旧力”指的是传统产业,“渐弱”的表现是:多数传统产业严重产能过剩;全国20%的企业亏损,企业效益下滑,1―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只增长1.3%,利润下降了1.9%;企业融资难仍然突出,投资意愿不强;地区和行业分化较明显,能源、原材料行业更加困难。所谓“新力”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从去年到现在高科技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始终比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高5%;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的增幅是14.6%。
李毅中同时认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两台发动机,既要加大力度提升新发动机的功率,做大做强;也要致力于传统产业的重构再造,让老发动机增加动力,推动它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这两者要同时发力,不能失衡。”
“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这两个手段,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李毅中也认为,“‘互联网+’行动的主体是实体经济企业,企业不要消极等待别人来改变,而是要自我革命,主动拥抱互联网,接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内存动力。”
中德美的互联网工业路径“同中有异”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介绍,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主动权。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制造业基础不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徐如俊说,美国制造业高度发达,是互联网第一强国,其工业互联网更侧重网络和信息服务,核心是构建工业信息高速公路,保持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德国是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技术世界领先,德国工业4.0更关注装备和技术升级,突出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这两大主题。
“德国工业4.0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他们提的就是CPS(信息物理系统),可以使得整个过程和新流程是联网的;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更注重发挥大数据、软件、传感器的作用,产业链更宽一些。”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中国提出‘互联网+’,虽然共性的技术方向相同,但美、德两个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中国处在工业化过程当中,还有不少企业处在2.0、3.0的阶段。此外,各国提出的战略覆盖范围也不一样,我们的‘互联网+’也包括了消费型互联网,范畴更宽,同时我国也想借此打造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驱动改革。”
“我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徐如俊坦承,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虽然产量和规模有很大优势,但在质量和核心技术上差距不小,与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工业3.0相比,我国制造企业达到4.0标准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处在2.0向3.0过渡,甚至处在2.0以下的阶段。“因此,各个规模类型企业的转型发展,不可能齐步走。我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各地区各企业应合理定位,尊重科学规律,不能一蹴而就。”他强调,我国工业转型实践,尤其要注重运用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葛靖青)
分享文章到:
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29-
商务合作:029-
本网站由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陕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袁岳:中国需完成工业3.0后才能走向工业4.0
中国工业的基本水平就是1.0与2.0,在这个水平上,关门研发设计、海量化加工生产、高成本制模与生产还有商务全流程的脱节导致的低效率现象还非常普遍。
&  OFweek网讯:最近中国的媒体界、论坛界、培训界非常热议题。简单地说工业4.0就是实现商务的全线电子化、数字化与在线化,从而使得基于用户需求的在线互动、多维设计、仿真模拟、三D成模、生产模块与订单的数字管理、敏捷物流、后续服务的一体化。按照德国在先进工业方面最前沿的西门子领导人的说法,西门子目前的水平也就是三点几,他们也许未来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去实现工业4.0,同样美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最前沿的通用电气的领导人也强调,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中国政府发布了&工业2025&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工业4.0蓝图也初步展现。  问题在于中国工业的基本水平就是1.0与2.0,甚至我们的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的也主要是这个水平上的产品。在这个水平上,关门研发设计、海量化加工生产、高成本制模与生产还有商务全流程的脱节导致的低效率现象还非常普遍。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有一些普遍的误解:  有了或者用就是工业4.0了?  不是,3D打印与机器人在减低某些方面成本与替代人工紧缺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在没有实现敏感的用户交互与生产机制的柔性化的时候,机器人并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对应的敏捷化生产;  做了B2B或者B2C的电子商务就是工业4.0了?  不是,如果我们今天销售的产品不是基于用户交互而设计、生产与服务的产品,我们一样受困于低价值、高库存与缓慢的市场销售;  有了智能与数字化工厂就是4.0了?  不是,智能工厂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但是那只是工业一体化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你的整体是拖拉机,仅仅发动机是飞行用的那并不能真正产生整体效能;  有了智能产品就是4.0了?  不是,大部分只能产品是技术宅男的杰作,是相对隔离化的技术发明,是相信只要将产品无线互联就会形成流行的一种技术信仰的结果,实际上这些产品很少有智能处理能力,也很少在消费中收到追捧,而其生产过程也非常传统。  我们今天的消费者与用户正在互联网化,简单地说他们正在成为信息丰富、周期快速、美学观网络化的新一代市场主体。工业3.0着重在于推动产品的服务化与互联网化,也就是让产品来源的信息管理、产品设计基于与消费者的交叉互动、销售的网络化与用户服务的社区化、加强外部用户对于商务过程的参与,塑造成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流程,并培养出新一代更加看重用户需求与利用网络机制与用户互动化工作的新人才群体。这一过程就初步解决了工业主体的时代带来的因与市场链接不畅而带来的浪费、库存积压、设计隔离化与服务粗放化,在工业1.0与2.0主导的市场上,服务化工业也就是工业3.0带来不同寻常的市场表现。只有在工业3.0的基础上,将制模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敏捷化的管理才带来了满足市场快周期、高品质、小批量、多批次、独特性需求的可能性。而仅仅是学会工业3.0中的交互设计、交互服务、交互营销,就够我们的1.0和2.0企业忙乎很久的呢。当然,我们并不需要一定在完备地完成了工业3.0后才走向4.0,但是在3.0还没有成型的时候鼓噪工业4.0,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么就可能纯属欺骗。
责任编辑:lime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OFweek工控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邮箱/用户名:
忘记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录: QQ
请输入评论
机械自动化单片机
广东省/深圳市
四川省/成都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北京市/海淀区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惠州市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论坛·评奖
您的位置: >>
如何透过德国工业4.0理解中国制造2025?
&来源于 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 &
无论它的名字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一个制造业向定制化、智能制造以及制造业服务化方向转型的时代已经来临。
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对于工业史的演进,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
18年世纪后半期以蒸汽机车诞生为标志的工业1.0时代,20世纪初以福特流水线为标志、以电气化为特征的工业2.0,始于1970年代自动化给制造业贴上了工业3.0的标签,现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成为当下最火热名词之一。
简单来说,2013年始于德国的工业4.0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将制造业向高度智能化转型。
工业4.0描绘的是制造业的未来愿景,目的在于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在美国,与&工业4.0&相似的概念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尽管称呼不同,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理念一致,就是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产系统。
与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酝酿已久中国版&工业4.0计划&终于出炉,在其圈定的十大重点领域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也包括在内。
随后,6月24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顶级领导机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宣布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工信部部长苗圩等人任副组长。他们将领导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们认为,深刻把握最近一年来流行于业界的德国工业4.0理念,就是一个捷径。
我们必须承认,智能制造的确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路径,而整体薄弱的&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智造&成为一个艰难的课题。对于身处其中的汽车业,则极有必要在这个框架下认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与中国制造2025最初犹豫是否把汽车业列入重点不同,德国汽车行业因其在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智能化程度较高,在最初的阶段就已成为工业4.0框架的积极构建、参与和推动者。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汽车商业评论》在相关主题一系列密集采访中发现,包括奔驰、宝马、大众、博世等德国主流整车及零部件供应商早已开始思考工业4.0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可能性,并展开积极布局。
相比而言,除长安、上汽大通等车企积极回应外,国内汽车制造商对这一概念的熟悉度尚且不高,遑论思考与行动。
坊间对于工业4.0的概念也有多种解读,有人大呼中国制造业机会到来,也有人认为德国政府力推工业4.0,是一个国家级的商业谋略,目的是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更多输出智能工厂装备及标准。
《汽车商业评论》这一组封面故事的报道和探讨希望能够扫清相关迷雾,描绘在这样一个趋势下,汽车制造业未来会呈现怎样的图景、有哪些机会,哪些企业正在作出努力,又有什么在阻碍他们的发展。
从整体来看,工业4.0时代下的汽车业面临的主要课题包括以下几种:开发轻量化、智能化的产品;由封闭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开放的规模化定制生产转变;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互联网等产业融合,衍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在这一构架下,大数据驱动汽车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组合成精密、完整的制造体系,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和执行、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条。
在此基础上,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成为可能,以极大满足未来人们智能化、个性化的汽车需求。整个生产过程中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术,使得虚拟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减少材料浪费,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达到降低了能耗。
与此同时,在产品开发环节工程师们可以使用大量虚拟仿真技术,更精确地完成原先难以完成的工序,或将原本繁杂的研发生产过程简化或重构。
过去,汽车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生产,而在工业4.0的构架中,未来汽车企业的各部门都将对外开放。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需求输入制造系统,企业则按照这些定制需求,开发产品或对其进行改进和调整。
智能化的生产体系使得每一个汽车零部件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认证,并贯穿其整个生产、装备和服务环节,便于管理和追溯。机器与机器之间有了实现交流的可能性,它们可以根据产品性能、环境要求等参数,结合大数据去寻找相应材料,每台机器也可根据产品特性做相应调节,进行零部件匹配性生产。
虽然目前汽车生产线已经可以实现相对柔性化的生产,但未来,这种柔性会进一步加大,更极端的构想是,汽车工厂实现网络化、分布式、模块化的生产,社区工厂就可以生产消费者想要的车型。
工业4.0时代,汽车共享模式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改变了汽车的销售模式和使用方式,汽车企业更多将通过提供服务实现盈利,而其发展出的新商业模式对各国也意味着重新洗牌,谁先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谁就将占领更大的市场。
现实的残酷性则恰恰在于在美好的图景背后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中国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业本身基础薄弱,甚至在还没有完成自动化的情况下,就要跨步迈进信息化。虽然国内也有类似兰光创新这样的企业成功开发出构建智能工厂所需要的软件流程体系,但比起软件、硬件、智能设备和体系等等,专业人才的作用可能更大。
事实上,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来看,人才的匮乏可能是中国走向工业4.0面临的最大困难,虽然像同济大学这样的先行者已经开始着手为工业4.0培养人才,但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匮乏依旧是需要艰难跨越的重要障碍。
因为,在整个工业4.0所设想的生产过程中,人仍是信息交互、决策和流程优化的核心载体。
(此文为《汽车商业评论》2015年7月刊封面故事《工业4.0与汽车》的首篇,后续部分文章将在此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去看看东风悦达起亚那服务意识极差的4S店就知道差距了,虽然和索八师出同门,但两个合资企业从产能、营销到售后的能力差了一个量级,销量自然也就差了一个量级。起亚冲击B级车市场的机会看来又错过了。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已有帐户,马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lepay未完成付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