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合作背后的原因:FWD富卫保险公司介绍为何选择与中大医院合作?


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 2022-04-21
点击量:4月19日下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医联体合作再结新成果:由中大医院施瑞华教授工作站升级建立的消化中心在浦口区中医院正式成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特别助理徐冰、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集团办公室主任程守勤、集团办公室副主任丁杰辉、消化内科冯亚东副主任、普外科主任助理陶庆松副主任医师、消化内科刘洋博士、梁燕博士等出席仪式,浦口区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陈绍翊,浦口区卫健委副主任王隽隽,浦口区中医院领导班子及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仪式。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右)与浦口区中医院党委书记章真签订合作协议 王倩摄中大医院院长特别助理徐冰(右)与浦口区卫健委副主任王隽隽共同为中心揭牌 王倩摄浦口区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陈绍翊(左)为施瑞华教授颁发聘书 王倩摄浦口区中医院党委书记章真在致辞中指出,为做强做精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品牌,医院整合了内镜中心、消化内科、肛肠科、普外科等学科医疗资源,成立了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消化中心,聘请施瑞华教授为中心主任。相信在中大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助力下,在施瑞华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必将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作风引领相关专科发展取得质的飞越,进一步满足好群众就医需要。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教授表示,浦口区中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成立的消化中心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今后他带领的团队将采用更多的形式帮助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消化中心提高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会议场景 王倩摄浦口区卫健委副主任王隽隽代表浦口区卫健委对两院合作表示祝贺。她说,此次中大医院施瑞华教授专家团队在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成立消化中心打造消化疾病全链条诊治学科群,达到医教研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希望中医院能够把握机会,紧紧锚定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这一目标,不断提升消化及相关专科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创建打下坚实基础,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合影留念 王倩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特别助理徐冰在致辞中表示,浦口区中医院于2016年加入中大医院集团,两院建立合作关系以来人员来往密切,交流互动频繁,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开展了紧密性合作,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消化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两院合作进一步深化,也是医联体中大模式优化升级和向医教研全面合作的进一步探索,中大医院将继续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一如既往地帮助浦口区中医院提升综合实力,为浦口区的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推进浦口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通讯员张静 摄影王倩 编审程守勤)

内容提要
香港保险业概览:作为主要的国际保险中心, 香港保险业全球领先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历史悠久, 外资机构数量众多, 可以全球资产配置; 二是市场发育成熟度高,竞争充分, 行业集中度较高,长期业务非投资险种占比较大,终身险居多; 三是监管制度成熟有效、理念先进,注重保障消费者权益; 四是背靠大陆,享有政策和制度红利,伴随内地中高收入阶层全球意识和保险意识的觉醒,香港保险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内地高净值客户投资移民、转移资产、避税避债、保险保障等方面的功能。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现状、原因及风险:近年来,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呈现加速态势,成为推动香港保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一现象持续加剧有可能冲击大陆寿险市场。内地居民赴港投保主要是追求更好的保险保障与规避人民币贬值。 与内地保单相比,香港保单承保范围更广、 保费更优、 服务周到,投保收益有保障、 保单投资收益率较高,能够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应注意汇兑损失、外汇管制等相关风险。
在港典型国际保险公司经营状况: 友邦保险、英国保诚、汇丰保险三家国际险企业务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友邦保险是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寿险集团,专注亚太区经营, 2010 年重组上市后步入发展快车道。 英国保诚作为具有辉煌历史的全球多元化保险集团, 主要业务单元定位清晰, 危机后利润快速增长, 股东回报优异, 这源于其英式分红法则下卓越的投资能力、注重客户汇报及对承保品质的高度关注。 近 6 年来两家上市险企股价表现远远强于同期恒指和中资寿险股,优质蓝筹成长特征明显。不同于前两者, 汇丰保险是致力于银保合作的典型险企,近年来其战略专注于亚太区寿险经营。
对中国大陆保险业发展的启示:一是改进监管理念,优化保险供给侧制度供给; 二是产品分类需更精细,索赔应更便利; 三是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 四是稳步提高保险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加强与香港保险业合作交流,创新联通机制。
目录
一、香港保险业概览
(一)全球领先的主要国际保险中心
1.历史悠久,国际排名前列,发展水平领先
2.外资机构数量众多,全球资产配置保费资金
(二)市场发育成熟度高,保障性产品居多
1.竞争充分,市场集中度较高
2.长期业务非投资险种占比较大,终身险居多
(三)监管制度成熟有效、理念先进
1.监管框架:保监处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2.监管方式先进,注重保障消费者权益
(四)背靠大陆,享有政策和制度红利
二、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现状:持续升温,追求保障,亦存风险
(一)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呈现加速态势
1.内地居民赴港投保成为推动香港保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2.内地居民赴港投保持续增长有可能冲击大陆寿险市场
(二)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原因分析
1.与内地保单相比,香港保单承保范围更广、保费更优
2.服务周到,投保收益有保障
3.保单投资收益率较高,能够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
(三)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应注意相关风险
三、在港典型国际保险公司经营状况
(一)友邦保险: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人寿保险集团
1.专注寿险、植根香港、深耕亚太
2.危机后重组上市、步入发展快车道、领跑同业
3.专属代理分销出色、产品开发适应客户需求、激励有效
(二)英国保诚:业绩优异的全球大型保险集团
1.辉煌历史、全球布局、品牌卓越
2.危机后快速复苏、盈利能力突出、再创佳绩
3.因应目标市场需求、注重客户回报、投资能力优异
(三)汇丰保险:致力银保合作的典型国际险企
1.依托汇丰控股发展
2.危机后战略收缩和业务重新聚焦
3.银保合作、协同发展
四、对中国大陆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一)改进监管理念,优化保险供给侧制度供给
(二)产品分类需更精细,索赔应更便利
(三)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
(四)稳步提高保险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五)加强与香港保险业合作交流,创新联通机制
近年来,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人数和金额不断增长,并且增速持续扩大,说明香港保险对于内地客户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加深。在深层次上折射了香港保险业在发展水平、监管理念、产品保障等方面相对于内地保险业的成熟性和领先性。本文围绕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风潮,通过深入剖析香港保险业全球领先性现状、在港典型国际险企经营状况进而总结香港保险业发展经验,以期得出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研究提出了改善内地保险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政策建议。
一、香港保险业概览
(一)全球领先的主要国际保险中心
1.历史悠久,国际排名前列,发展水平领先
香港地区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其保险业历史自1841年诞生至今已有176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近年来受益于大陆经济的崛起,香港保险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持续增长,保险业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柱,香港也因此成为全球领先的主要国际保险中心。至2016年末,香港保险市场的保费总额已高达4488亿港元,其中一般保险业务的保费为456亿港元,一般保险业务的整体保费收入为4032亿港元。长期保险业务占主导地位,占比常年保持80%以上的比例,是一般保险业务的6-9倍,人寿保单已超过700万份,平均每人一份。
香港具有发达的保险市场,保险业国际排名较高,保额位居全球第23名,高于GDP的排名。横向比较来看,香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14.76%和6271.2美元,均居世界第三名和亚洲第一名。
2.外资机构数量众多,全球资产配置保费资金
作为全球最发达保险市场之一,国际顶级保险集团将其国际业务总部或者亚太地区业务总部设在香港,香港因此成为亚太区内保险公司最密集的地区,市场主体的国际化程度高。至2016年末,香港共有160家获授权保险公司,其中,有86家在香港注册,其余则来自23个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其中百慕大(共11家)排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共9家)及美国(共9家)。此外,香港还是全球再保险中心,目前全球前20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几乎全部都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
香港保险业作为国际保险业中心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保险资金运用可以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根据香港《保险公司条例》第25A条的本地资产规定,除专业再保险公司及专属自保保险公司外,在香港或从香港经营一般业务的保险公司,须在香港维持与其香港保险业务的负债相符的资产(80%以上)。而经营长期业务所形成的保险基金,则没有须在香港维持资产数额的限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资产负债状况,在符合监管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安排。截至2015年底,香港一般保险业务和长期保险业务净负债分别约为1090亿港元、12930亿港元。这就意味着香港保险业务形成的上万亿港元保险基金中的大部分可以进人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运营。
(二)市场发育成熟度高,保障性产品居多
1.竞争充分,市场集中度较高
香港保险业竞争主体众多,比大陆保险公司数量要多40余家,竞争的激烈程度普遍高于内地。全部160家获授权保险公司中,94家经营一般业务,47家经营长期业务,其余19家则经营综合业务。全部保险公司中,基本呈现中资保险、外资保险和本土保险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其中外资保险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市场份额明显高出中资保险和本土保险一截,总计市场份额约60%以上。
经过市场竞争的长期洗礼,香港保险业形成了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局面,前5大长期业务公司市场份额约占2/3,前10大市场份额超过80%。与长期险业务相比较,一般险业务市场竞争强度更高,前5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约计1/4,前10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约计40%,市场份额在1%-2%之间的保险公司有15家。
2.长期业务非投资险种占比较大,终身险居多
就一般业务而言,以2015年的总保费计算,意外及健康(占30%)、一般法律责任(占24%)、财产损坏(19%)和汽车(占12%)为主要的业务类别。就长期业务而言,以2015年的保单保费计算,个人人寿(94%)为最主要的业务类别,其次为年金及其他(占2%)。近年来,长期业务和一般业务之间比重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前者比重约为85%-88%,后者比重约为15%-12%。在2011年至2015年间,长期险业务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有效个人非投资险金额占比由67.7%上升到81%,保单数量占比由81.8%上升到86.4%,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新造个人非投资险金额占比由70%上升到92%,保单数量占比由85.2%上升到97.0%,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香港保险业个人险产品结构相对成熟稳定,以长期保障型和长期期储蓄产品为主,前者以终身寿险、长期重疾险为代表,侧重人身及健康风险补偿;后者以三、五年交两全或年金险为代表,侧重长期储蓄规划的实现。由表4和5综合可知,非投资相连寿险及其中所包含的终身寿险规模和占比有提高的趋势。以2015年数据为例,在有效个人非投资险业务中,占比最高的为终身寿险,从金额来看占比约为57.2%,从保单数量来看,占比约为60.4%;其次是储蓄寿险(金额和保单占比分别为17.2%、11.9%),定期寿险(金额和保单占比分别为1.9%、9.1%),其他险种(金额和保单占比分别为23.6%、18.6%)。结合表7、表8中新造保单数据,非投资相连寿险及其中所包含的终身寿险规模和占比有提高的趋势更加显著。
(三)监管制度成熟有效、理念先进
1.监管框架:保监处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香港保险业监管的使命是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以及促进保险业的整体稳定。依据1983年通过的《保险公司条例》,香港建立了一个健全的保险体系和监管制度,在此框架下香港保险业采取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两级监管模式。在香港,只有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人(即保险代理人及保险经纪)须受监管。其中,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作为政府的监管部门,主要监督保险公司和部分保险经纪;香港保险自律监管机构主要为香港保险业联会和两个认可的保险经纪团体(香港保险顾问联会及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分别监管保险代理人及保险经纪。
根据香港特区立法会于2015年7月10日通过的《2015年保险公司(修订)条例草案》,香港保险业将成立独立保险业监管局,并为保险中介人设立法定发牌制度,取代现行自律规管制度。保监局的成立是1983年《保险公司条例》通过以来保险业最重要的规管改革。成立保监局的政策目标,是确保保险业的规管架构与时俱进,以促进保险业的稳健发展,为保单持有人提供更佳保障,以及与金融监管机构应在财政和运作上独立于政府的国际做法看齐。根据准备计划,预计2018年底前保监局能够正式成立。
2.监管方式先进,注重保障消费者权益
尽管香港拥有完善的监管法律制度,香港政府依然奉行“最大支持,最少干预”的宽松监管理念。在香港,保险业监督不参与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事宜,不得干预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保险产品的费率确定。通过先进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手段,香港保险业维持高效运转。其先进的经验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对保险公司各种业务进行快速高效的检查,实施全天候监控;二是注重对保险中介人的素质监管;三是注重与国际保险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保障投保人利益是香港保险业监管的天职。香港对违反诚信、违规经营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要通过刑事责任来追究。同时,在保险合同以及合同纠纷上也赋予保单持有人更多的选择权。如根据香港保监处于2017年年初正式施行《承保长期保险业务指引》,保险公司被要求在自己的主页上公布分红保单的红利实现率及过往派息记录,同时需要说明分红的计算方法,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避免消费误导。
(四)背靠大陆,享有政策和制度红利
由于历史悠久、市场成熟度高,具有先发优势的香港保险业在发展水平、发展理念等很多方面领先于大陆保险业。领先的保险业发展水平使得香港保险业相对内地同行具有先发竞争优势,在产品供给、服务体验等方面可给予内地保险消费者更优的客户体验。
此外,与香港经济一样,香港保险业也极大受惠于“一国两制”所带来政策优势和发展红利。“一国两制”成就了今日的香港,也造就了香港保险。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之下各自发展。“一国两制”背景下形成的制度差异和监管差异,使得香港保险天然具有一些内地保险无法提供的客户价值。比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港居民享有自由换汇、资本跨国流通的权利,香港保险公司产品定价相对自由、具有全球配置资产能力,不收遗产税的税收体系等。伴随内地中高收入阶层全球意识和保险意识的觉醒,纷纷赴港投保,香港保险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内地高净值客户投资移民、转移资产、避税避债、保险保障等方面的功能。对于香港保险而言,只要香港和内地的监管制度还有差异,香港保险就可以持续享有“政策套利”的机会。
二、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现状:持续升温,追求保障,亦存风险
(一)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呈现加速态势
1.内地居民赴港投保成为推动香港保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1年以来,内地居民赴港投保不断升温,投保产品以寿险居多,投保群体以中高收入者为主,占香港个人新单保费的比例逐年上升。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489亿港元,同比增长132%,占当年香港个人新单保费37%,占比分别较2014年和2015年分别增加15.6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绝对金额和相对比重都出现加速增长趋势。根据内地访客购买保险之于香港保险贡献度这一指标,2012年至2016前三季度期间贡献度分别为34%、44%、42%、79%,反映了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成为推动香港保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2.内地居民赴港投保持续增长有可能冲击大陆寿险市场
据统计,香港保险业最近五年及2016前三季度的保费增速分别为14%、12.7%、13.7%、13.3%、10.3%和20%,复合增长率约为13%。2012年至2016前三季度内地居民新造保单保费增速和大陆寿险保费增速分别为50%、64%、30%、132%和7%、17%、21%、37%。横向对比来看,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保费增长不但快于作为成熟市场的香港保费增长速度,而且还快于作为新兴市场的大陆寿险市场增长速度。
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金额的较高增速既有基数较低的原因,亦有香港寿险产品优势的原因。截至2016第三季度末,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金额占内地寿险市场的比重约为2.84%。但如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将有可能对大陆寿险市场形成冲击。按照过去六年两者增速均值61%和13%测算,五年后二者保费分别为5290亿港元和27238亿元,二者比重可能增加至16.7%。
(二)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原因分析
1.与内地保单相比,香港保单承保范围更广、保费更优
保障范围更广,附加条件较少。从除外责任看,香港寿险产品免责条款较少,除投保人、受益人故意或被保险人的犯罪行为以及一年内自杀原因外,大部分内地免责条款内的项目都可赔付。从疾病种类看,香港重疾险疾病种类普遍在50种以上,而内地一般为35种左右。从投保条件看,香港重疾险的投保年龄可达到65岁,内地则大多在55岁以下。从赔付条件看,针对儿童死亡保额,内地一般限额10万元人民币,香港最高上限可达320万元人民币。针对用药限制,内地大多数只能赔付社保范围内用药,而香港没有社保用药概念,只要是医生开的必要用药均可报销。
同等投保条件,费率相对便宜。香港与内地寿险产品比较,优势突出体现在价格方面,尤其是保障型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香港产品费率要明显低于内地。香港保险产品费率明显低于同等大陆保险产品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更加透明的监管环境,保险公司竞争接轨国际,医疗条件优越,人均寿命较长,死亡率较低,都潜在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另外,大陆保险市场面向人群庞大,客户中普遍存在道德风险,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考虑这部分成本,进一步拉低保险公司的赔偿额度,乃至缩小保障范围。
2.服务周到,投保收益有保障
保险合同科学,风险提示到位。一是强调通俗性。香港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资料,包括资料便览、风险警告、收费一览、重要事项、词汇释义等章节,都要求简洁明了、直观易懂、重点突出,力求使投保人充分理解产品要素信息;二是强调人性化。一般而言,香港保单均含有“不可争议”条款,保险公司不得以客户瞒报、漏报、误告为由拒绝投保两年以上的寿险索赔,而内地仅在保险法中有原则性规定。香港保险业联会约定长期寿险的犹豫期均为21天,而内地犹豫期一般为10天;三是强调合规性。香港保险公司高度重视售前风险提示工作。如投资保险计划产品说明书专门指出“这是一项投资相连寿险计划,而并非基金;本产品不设任何退还已缴保费保证;阁下或无法取回全部已付供款,并可能会蒙受投资亏损等”。大多数保险公司设立了签约认证中心,赴港投保客户必须亲临办理,三方见证,并全程录音录像,务求合规,防范误导风险。
产品灵活多样,保险服务到位。首先,香港保险公司更为注重差异化经营,紧跟市场,产品设计更为灵活。比如,香港重疾险中大多附加分红功能,在医疗险中附带重疾给付,在分红险中也可以附加重疾、医疗或意外保障;其次,香港保险公司理赔过程较为简单,内地客户无需亲自到港,只要把理赔材料寄到香港,在单据齐全情况下,一般3-4个工作日内就会将赔款直接支付到客户账户;再次,香港保险业面向全世界,便利性很强。
3.保单投资收益率较高,能够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
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内地分红险、万能险均维持2.5%的预定利率上限,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不强,投资收益不高,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内地寿险产品的收益率。内地长期寿险产品年化收益率在3%左右。而香港保险预定利率大多在4%-5%以上,且保险公司面向全球配置投资资产,资产配置效率较高,总体红利水平也要明显高于内地。香港的储蓄型寿险大多提供4%以上的年复合回报率,甚至高达5%-10%。分红保单还附加每年现金红利或基金结余,红利最高可达到30%。在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的背景下,购买香港保险确实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赴港购买保险增速与人民币汇率变动趋于一致。
(三)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应注意相关风险
对内地保险消费者而言,香港寿险产品本身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面临汇兑损失、退保、理赔诉讼损失、机构破产损失、外汇管制等风险。比如汇率损失风险,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贬值,这一方面导致香港保险相对内地保险的费率优势降低;另一方面,未来一段时期,伴随贬值趋于缓和甚至重新迈入升值渠道,那么,以港币/美元计价的香港保单保额实际在不断贬值。又如外汇管制风险,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下个人对外投资只能通过QDII、沪深港通等渠道实现。除了上述规定的渠道外,居民个人购汇只限用于真实性购买国外产品和服务支付需求,包括因私旅游、境外留学、公务及商务出国、探亲、境外就医、货物贸易、购买非投资类保险以及咨询服务等。2017年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了对个人购汇的申报要求,一定程度上了限制了个人赴港购买保险(特别是明确限制购买投资类保险)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造成投保“断供”,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在港典型国际保险公司经营状况
(一)友邦保险: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人寿保险集团
1.专注寿险、植根香港、深耕亚太
友邦保险是专注于亚洲地区经营的国际保险公司,其植根香港经营已逾80年的历史,前身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全资子公司,金融危机后通过重组计划独立存续经营并于2010年10月在港上市,现已发展为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人寿保险集团。友邦保险提供涵盖面向个人客户的退休储蓄计划、寿险和意外及医疗保险与面向企业客户的雇员福利、信贷保险和退休保障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的产品及服务。
友邦保险业务覆盖区内18个市场,包括在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韩国、菲律宾、澳洲、印度尼西亚、台湾、越南、新西兰、澳门和文莱拥有全资的分公司及附属公司、斯里兰卡附属公司的92%权益,以及印度合资公司的26%权益。按寿险保费计算,集团在亚太地区(日本除外)领先同业,并于大部分市场稳占领导地位。根据发展规划,友邦集团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展至其他亚洲地区,短期内进军已作前期投资的柬埔寨及缅甸,从而覆盖市场由18个增至20个。根据友邦保险收入结构可知,以保费为代表的费用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2.51%,投资收入占比为26.79%,其他收入为0.70%。营业收入中保费收入来源多元化,其中香港市场占比最高(31.78%),其次为新加坡、泰国、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占比分别为13.06%、15.35%、10.39%、7.67%和7.53%,亚洲其他市场占比为16.60%。
2.危机后重组上市、步入发展快车道、领跑同业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益于亚太区保险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重组后的友邦保险营业收入快速复苏,并于2010年在港上市。与危机前(2007年)相比较,截至2016年底,其总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和股东权益等指标分别增长了79.63%、117.55%、109.85%和161.73%。2010年上市后四个指标的复合增速分别为6.79%、7.48%、9.22%和10.28%。过去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平均增速分别约为57.18%和44.61%;不考虑特殊年份(2008年和2009年)的平均增速分别约为7.16%和21.47%。过去9年ROE和ROA指标平均水平分别为11.08%、1.94%,不考虑特殊年份(2008年和2009年)后的平均水平分别约为11.62%和2.11%。最近三年(2014-2016)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和16.72%、-9.94%、22.24%和34.50%、26.91%、41.64%。近三年的ROE与ROA分别为12.43%、8.94%、12.93%和2.20%、1.61%、2.36%。经营绩效呈现出加速向好的态势,公司股价6年来复合回报率在10%以上,远远强于同期恒指和中资寿险股表现,优质蓝筹大盘股特征明显。
3.专属代理分销出色、产品开发适应客户需求、激励有效
友邦保险承保能力较为突出,业务品质上乘,这归功于其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策略和丰富的激励机制。首先,包括代理人渠道、伙伴分销(银行保险渠道、直接销售渠道、团体保险)等在内的多种渠道共同驱动了友邦保险业绩持续上涨。其中,专属代理是友邦保险的主要分销平台,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专属代理平台,友邦保险专注发展及分销高质素的期缴保费保障和长期储蓄产品,务求为客户提供财务保障,协助客户实现财富目标。庞大、经验丰富和专业的代理队伍所提供的坚实基础,使友邦保险在亚太别树一帜。通过贯彻执行“最优秀代理”策略,缔造了强劲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专属代理新业务价值占集团整体新业务价值的70%以上,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则高达64.1%。“最优秀代理”策略强调高质素招聘及为新入职代理提供业内最佳培训的重要性。友邦保险是亚洲首家为各个市场的新入职代理提供强制性签约前就职培训计划的保险公司。晋身百万圆桌会是代理致力争取的一项重要全球业界指标,在2016年,友邦保险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连续两年蝉联百万圆桌会会员人数榜首的公司。
其次,友邦保险注重了解客户需要和购买体验,产品开发致力履行品牌承诺,提供一系列全面的保险产品,以满足客户的储蓄和保障需要,并强调医疗及健康方面的保障。比如期缴保费单位连结式产品是在多个市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提供的核心产品,这些产品具灵活性,让客户可因应其随着人生不同阶段而转变的需要,就累积财富和保障覆盖选择个人化的组合。在马来西亚,其期缴保费单位连结式产品还引入附加保障计划,让保单持有人可将保障延伸至其家人。又如在中国大陆市场,友邦保险扩展其“全佑一生”旗舰产品的保障范围,推出了全新附加保险和成功的推广计划,提升了现有客户的覆盖水平;在香港,针对本港日渐老化的人口推出市场首创的简易核保终身长期护理保障附加保险,让客户可因应个人需要灵活自选“保足一世”的额外保障。
再次,友邦保险薪酬政策奉行提供公平、具有激励性及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原则,政策旨在确保报酬和奖励直接与个人表现、其服务或负责的业务和职能及集团的整体业绩表现挂钩。除了基本薪金外,友邦保险对主要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还表现在短期奖励计划、长期奖励计划、福利、雇员购股计划等方式。
(二)英国保诚:业绩优异的全球大型保险集团
1.辉煌历史、全球布局、品牌卓越
英国保诚创立于1848年,迄今已逾168年,是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之一,其公司治理良好,财务透明,业绩优异,是全球唯一一家承诺做到“168年财务报告全部公开”的企业集团。走过一个多世纪,现如今英国保诚依然是世界保险巨头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英国保诚管理的资产已超过5000亿英镑,在全球拥有超过2500万名客户,并分別于伦敦、香港、新加坡及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作为全球9家“大而不倒”保险公司之一,在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的信贷评级榜上,保诚一直高于竞争对手一个级别。
英国保诚业务以人寿保险和基金管理为主,大致划分为四个主要业务单位:保诚英国及欧洲、M&G基金管理公司、保诚美国(Jackson)、保诚集团亚洲区总部。保诚集团亚洲区总部的核心业务为人寿保险、医疗及保障(不论附于寿险保单或独立销售)以及互惠基金,亦提供特定的个人财产及伤亡事故保险、团体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及(仅适用于越南)消费信贷。根据图16所示,保险业业务占据其营收的绝大部分比例,其在2016年达93%以上。其主营收入主要来自于英国、美国和亚洲地区,占比分别约为32%、40%和24%,收入区域贡献比较均衡。
2.危机后快速复苏、盈利能力突出、再创佳绩
金融危机以来,英国保诚业务快速复苏。其中,资产平稳增长,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约为9.1%,2010年以来平均增长约为11.1%;资产总规模虽然在扩张,但杠杆有所收缩,负债率有所下降,较2007年下降约0.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负债、ROE等指标显示其于2012年就已经超越危机前高点(2007年)的水平。不考虑特殊波动年份(2008年和2009年),整体来看,自2010以来英国保诚经营呈现出营收平稳增长、利润快速发展态势,期间营收和净利润平均增速分别约为11.59%和26.97%。净利润快速增长导致英国保诚盈利能力突出、股东回报丰厚,2007-2016年间ROE平均约为15%,2010年以来ROE平均约为18.40%,远超同业平均水平;自2012年以来,其累计股利支付率持续维持在45%以上。优异的经营绩效彰显了百年保诚专注于寿险保障和资产管理所释放出的独特竞争力。
与友邦保险相比较,英国保诚股价同样能远远跑赢恒生指数和中资寿险股;不同的是英国保诚利润增速和ROE水平要高于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营收在区域分布上更加多元化化、资产规模更大和投资能力更为出众等因素。以2016年财务表现为例,尽管面临利率持续低企、英镑贬值及脱欧危机等因素,其取得上佳的财务表现主要受益于亚洲区和美国区增长带动。
3.因应目标市场需求、注重客户回报、投资能力优异
英国保诚针对主要目标市场的增长机遇制定了针对性极强的发展策略,主要业务单元定位清晰并在当地市场与经营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英国保诚核心竞争优势源于其卓著的产品创新能力、强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业界的投资能力,基于此,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储蓄和保护产品,为客户及股东创造长远价值。
英国保诚在产品创新和理赔服务方面具有光辉的历史和引领业界潮流的当代最佳实践,比如历史上首创世界第一张儿童保单(1856年)、世界首创废除战争风险免赔条款(1914年)、理赔泰坦尼克邮轮沉没事件(1912年)。在2016年,其在全球各地提供的成功产品系列中新增多项产品及服务:如在亚洲,保诚新加坡成为市场上首家推出网上社区门户的保险公司;在美国,Jackson推出首款收费变额年金产品;在英国,推出网上账户计划-保诚退休账户,M&G增设包括环球目标回报基金及绝对回报债券基金在内的多项新基金,帮助客户应对市场波动。分销能力是英国保诚的另一主要优势,在亚洲,英国保诚拥有超过50万名代理,与超过1万家活跃银行分行有业务往来;在美国,其变额年金批发分销平台现时比第一竞争对手的平台规模大60%以上,批发生产能力比第一竞争对手高出24%。
作为坚持英式分红法的代表性标杆企业,英国保诚以其稳健良好的盈利能力、极具吸引力的保险产品深受客户的喜爱,其是全香港唯一一家承诺公司90%利润分红回馈给客户的保险公司,保单分红水平一直为业界之冠。英国保诚资产资产管理业务依赖M&G基金管理公司和瀚亚投资两大平台开展运作,其中,M&G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总额为2650亿英镑(包括为外部客户管理资产1370亿英镑);作为亚洲资产管理人的瀚亚投资总体管理资产达1179亿英镑。优异的投资业绩历史记录是英国保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和服务客户、给予客户最佳回报的前提保证。保诚旗下的各项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一系列基金,让投资者有机会从长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中获益,帮助客户即使在短期市场波动中亦能取得可持续的投资表现。M&G基金管理公司拥有长期优异的投资业绩,85%的管理零售资产高于基金经理任期的中位数。同样,瀚亚超越三年期中位数的基金比例为65%。在美国,Jackson在生给付变额年金产品中,2014年至2016年期间的三年期年化回报率超过7%的基金数量是其12大同业产品中基金数量总和的两倍。
(三)汇丰保险:致力银保合作的典型国际险企
1.依托汇丰控股发展
汇丰控股通过全资子公司汇丰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保险业务,作为汇丰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依托母银行的网络和渠道开展业务。与其他欧美大银行相较,汇丰的保险业务发展已接近40多年历史,特别是危机期间起到了缓冲器作用。截至2016年,汇丰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保险承保业务、在54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保险销售业务,通过近30家附属保险机构、7200家银行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保险服务。
2.危机后战略收缩和业务重新聚焦
汇丰从起步阶段就致力将寿险业务作为拓展重点,保费收入在四大业务线的分布上,零售及财富管理业务线所得收入远超其他业务线。近年来,在归核化战略指引下,汇丰调整优化了其保险业务的布局,收缩了部分区域的非寿险业务,更多依靠和安联集团等其他市场领导者合作,代销优秀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而寿险仍由自己主营。战略收缩和业务重新聚焦导致保费收入明显减少,比5年前(2011)高峰时期下降30%以上。不但集团内保费净收入出现较大比例和幅度的下降,而且占据非息收入较大比例的代理保费佣金收入之于集团整体的营收贡献度也在逐年下降。
在区域布局上,香港为主战场,新兴市场在崛起。截至2016年,汇丰保险(不包含恒生保险)在香港地区的有效长期保险业务、有效非连结个人寿险、有效退休计划、一般保险业务等保费收入均为市场第一。除香港外的其他亚太地区市场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汇丰从这个区域获得的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也由2%升至2016年的41.83%。
3.银保合作、协同发展
汇丰集团银行与保险实行的是专业化分工,保险公司是承保中心,银行专门负责销售。汇丰集团的承保业务主要通过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及下属地区等进行,保险销售则主要通过汇丰银行分支机构及其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这种分工有效整合了内部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成本。
在渠道销售上,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各司其职。其中银行网点通过柜面人员向客户销售相对简单的保险产品,由专职的销售人员推销较复杂的产品如传统寿险、医疗险、投资类险种等。随着电子渠道的快速发展,客户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子渠道购买一些简单、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汇丰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成立的First Direct是一家纯粹的电子渠道银行,通过First Direct客户能够以9折的价格购买车险、房屋险和旅游险等产品。在2002年和雅虎进行合作,在香港地区通过雅虎网站销售保险产品。
四、对中国大陆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至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已达3.1万亿元,约占全球总保费收入的9%以上,从保费规模来看,中国大陆保险市场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保险业的全球第二大市场。然而,从保险深度和密度来看,中国与亚洲和世界平均(2015年数据)来比,仍相对较低,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重)仅为3.59%(亚洲:5.43%;全球:6.24%),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为280.7美元/人(亚洲:312美元/人;全球:621.3美元/人)。与处于保险业发展国际领先水平的香港保险业相比,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根据上文分析,深入借鉴香港保险业发展经验,对推动大陆保险业发展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一)改进监管理念,优化保险供给侧制度供给
内地保险市场相对香港市场而言,无论监管还是产品,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受制于较为严格的保险产业管制政策,内地保险业同质化产品较为严重。内地保险公司即便想在产品和投资收益上创新,但最后都会发现还是要受到监管政策的限制。
近年来,伴随2013年保险国十条和2014年新国十条的颁布,以“放开前端,管住后端”为主要标志的保险业市场化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这有利于释放保险供给端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趋势上看,这些改变对行业的积极影响是长久而且持续的。但短期而言,内地保险业与香港保险业的差距也不会快速弥补。这突出表现为国内保险业产品服务创新还无法有效满足社会结构转型、中产阶层崛起和消费习惯变化带来的新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险需求,保险业必须改进监管服务,为保险公司产品供给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以良好的监管制度供给为着力点推动市场微观主体大力开发保险新产品、提供新服务。
(二)产品分类需更精细,索赔应更便利
内地保险应该借鉴香港保险业产品分类精细与索赔贴心等方面的经验。无论香港保险产品还是内地保险产品,均是先有保障后有分红,从趋势上看,内地保险业与香港保险业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目前香港产品之所以受到内地客户追捧,主要在于其在设计思路和保障范围上较领先内地产品。比如香港保险产品往往会针对某种特殊人群而推出不同的重疾险,做到产品体验更加贴切需求。另外,在保险索赔方面,除了两地的住院险都是实报实销外,在轻重疾病上,内地产品索赔流程往往需要更多医学证明,但香港产品在确定了疾病症状后采取按病种付费的方式,直接将保额全额或部分(根据条款)交予投保人。这种付费机制上的差异可能短期内不能弥补,但随着中国医疗条件的好转,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加深,按病种付费的机制并不难实现。
(三)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
投资收益率高是香港寿险产品更受内地居民青睐的直接原因之一。香港保险资金较内地而言有更为广阔的投资渠道,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为保险资金高回报率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保监会不断推动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陆续实施了10多项新规,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限制,激发了市场活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关限制,探索保险资产管理的国际化,提高国内保险资金运用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四)稳步提高保险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除了价格和回报率以外,香港寿险产品深受内地居民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服务质量和水平,集中体现在产品个性化设计、售前信息公开透明度、风险提示、理赔程序等方面。一直以来,内地寿险公司就因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饱受社会诟病。建议借鉴香港经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产品创新,设计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地域的差异化产品,推动产品条款通俗化,完善售前风险提示,同时要求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真正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加强与香港保险业合作交流,创新联通机制
近年来,随着港澳自由行的不断深化与人民币持续贬值,赴港投保成了内地居民买保险的一种新趋势。回顾历史上人民币升值时期香港居民赴内地购买保险的现象与资金保值需求动机,说明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保费收入存在阶段性双向流动特征。建议保监会加强与香港保监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情况通报机制,在信息统计、地下保单、反欺诈等方面加强监管合作;并借鉴“沪港通”与“深港通”做法,在CEPA框架内探讨两地之间保险互联互通机制,通过构建交易平台,允许两地居民通过代理商(或经纪商)购买对方保险公司产品,不但倒逼内地保险公司提升经营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内地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
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研究团队
minshengyinhang
黄剑辉 huangjianhui@cmbc.com.cn
王一峰 wangyifeng5@cmbc.com.cn
李相栋 lixiangdong1@cmbc.com.cn
联系人|刘德伟(微信:deweiliu)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AIA·友邦
友邦保险于1919年成立,1931年开始经营香港的业务,屹立亚太区逾100年,是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人寿保险集团。业务覆盖18个市场,为超过3800万份个人保单持有人及逾1600万名团体保险计划的参与成员提供服务。友邦保险连续六年拥有最多百万圆桌会注册会员。
Prudential·保诚
Prudential plc于英格兰及威尔斯注册成立,创立至今已170年,管理资产达6,570亿英镑,是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之一。主要为全球2,600万名客户提供保险及金融服务。
旗下隶属的英国保诚集团亚洲 (Prudential Corporation Asia)以香港为总部,业务横跨亚洲12个市场,覆盖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和越南。为亚洲客户提供完备的产品,以满足他们在储蓄、投资及保障的需求。
AXA·安盛
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安盛天平”)为法国安盛集团在华全资子公司。2014年,法国安盛集团(AXA)与国内股东组建合资公司安盛天平。2019年,安盛天平由安盛集团全资控股,成为外资全资财险公司。
安盛集团(AXA)成立于1817年,总部位于法国巴黎,是当今世界领先的保险及资产管理集团之一。2022年,安盛集团位列《财富》世界五百强榜单第48位,是500强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在国际知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公布的权威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安盛位居第48位,并在2009至2018年间,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保险品牌,是最有价值的保险公司之一。
在英国“品牌金融”2021年发布的“2021法国最有价值的150大品牌”排行榜中,安盛位居前三。作为全球领先的保险集团,安盛在全世界五大洲54个市场有着丰富的运营经验,为全球1.05亿客户提供全面、优质、值得信赖的保障服务和解决方案,在健康险、财产险、商业险等领域都拥有丰富的资源与成功的经验,是声誉卓著的全球领先的保险公司。
Manulife·宏利
宏利于香港开展业务124年,多年来一直深受信赖。自1897年开业至今,宏利香港已发展成为本地主要金融服务机构之一,为香港及澳门逾230万位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保障及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其致力提供全面的理财方案,从而帮助大众轻松作出明智抉择,实现精彩人生。
截至2014年3月31日,宏利金融及其附属公司的管理资产总值为635亿加元(约4,456亿港元),于香港拥有1,200名员工、6,262位代理。旗下有三家全资附属公司,分别是【宏利人寿保险公司】【宏利资产管理公司】和【宏利公积金信托公司】。
YFLife·万通
万通保险总部设于香港,并于澳门设有分公司,提供一站式风险及财富管理,以及强积金服务。其矢志成为一间科技化的保险理财机构,透过运用先进科技,再结合专业的顾问团队,提升客户全方位理财体验。
万通保险国际有限公司为港交所上市公司云锋金融集团成员。云锋金融集团的主要股东包括云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及美国万通国际公司,而云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东为马云先生及虞锋先生。凭借雄厚实力及稳健可靠的背景,承诺为客户建构非凡未来。
关于万通的股东Barings/霸菱:霸菱是一家管理3,914亿美元资产的环球投资管理公司,致力寻找不同的投资机遇,并在公共和私募固定收益、房地产和专门的股票市场构建长线投资组合。作为美国万通的子公司,霸菱的投资专才常驻北美、欧洲和亚太区,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
FWD·富卫
富卫是私人投资集团盈科拓展集团的保险业务公司。富卫的业务遍布香港、澳门及泰国,于香港提供人寿保险、一般保险、退休金、雇员福利及财务策划服务。
2012年10月,李嘉诚二儿子李泽楷,宣布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港澳及泰国业务,经重新包装后,于2013年8月宣布“ING香港”正式改名为“富卫香港”(FWD Hong Kong)。富卫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 【荷兰国际集团 ING】,而作为百年企业的ING对于熟悉环球金融的人们可谓如雷贯耳。荷兰国际集团ING,曾经排世界500强前列,全球保险及银行排名第三,客户覆盖65个国家。
ING的历史源于1845年的荷兰保险公司的成立,至1991年正式定名为荷兰国际集团ING。而1984年ING就进驻亚洲,以香港为核心,引进欧洲先进金融及保险体系,在亚洲开展保险业务,这就是FWD富卫的前身。富卫的业务、架构及人员都是在ING这个百年企业的保险基因上建立起来的。富卫是盈科拓展投资集团旗下的保险业务,瑞士再保险、GIC Ventures、RRJ Capital Master Fund III 及 Hopu Investments 亦为股东之一。
富卫香港的寿险及一般保险营运机构均获国际评级机构授予卓越的财务实力评级。
「富卫人寿保险(百慕达)有限公司」
「穆迪」授予 “A3” 评级;
「惠誉国际」授予 “A” 评级;
「富卫保险有限公司」
「惠誉国际」授予 “A” 评级。
FTLife·富通
富通保险是香港最具规模的寿险公司之一。至今已经服务香港超30年,为个人及机构提供一系列多元化的保险及理财规划产品服务,涵盖人寿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储蓄计划和投资保险。作为新世界集团成员,富通保险亦通过于集团多元业务的协同,从创富传承、健康养生到优质生活,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人生规划方案,共创丰盛人生。
新世界集团是周大福(控股)有限公司的多元资产旗舰。而周大福控股是香港郑氏家族创立的私人控股公司,从事珠宝、物业发展、酒店、基础设施、飞机租赁、能源、医疗保健、教育、科技、环境服务、零售和媒体等业务。
富通保险获得国际信贷评级机构的高度评价,雄厚财务实力毋庸置疑。富通保险在专业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品牌推广、关怀员工及社群方面备受界内推崇,并因此获取了许多殊荣。
Sunlife·永明
香港永明金融在港成立130年,为客户提供多元优质保障、理财产品及退休策划服务,照亮闪耀人生。
自1998年以来,永明人寿连续三年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连续第11年被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100强公司之一;连续10年被评为最值得信赖的保险品牌;加拿大最佳社会责任50强公司之一。
中银人寿
中银人寿于1997年3月12日注册于香港,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受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监管,且所有签发保单由中银集团人寿承保,并受香港法例保障,其资产总值超过HKD1,306亿。
中银人寿在国际性组织的评级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ChinaLife·中国人寿海外
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连续20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22年排名第40位,品牌价值高达4,525.39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海外)是中国最大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国际化业务战略平台。在母公司强力支持下,中国人寿(海外)目前已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和印尼市场开展业务。
香港保险公司的国际高评定
由20国集团(G20)设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全球金融规则制定者,公布了9家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即大到不能倒保险公司)名单。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缩写TBTF)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指当一些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重要地位的企业濒临破产时,政府不能等闲视之,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帑相救,以避免那些企业倒闭后所掀起的巨大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这种情况即称为“大到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是一个全球性的金融机构 FSB(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又称为"全球央行"。是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为稳定全球经济于2009年4月初在伦敦G20峰会决议设立的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体系。
FSB负责对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进行评估和监测,指当一些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重要地位的企业濒临破产时,政府不能等闲视之,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帑相救,以避免那些企业倒闭后所掀起的巨大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这种情况即称为“大到不能倒”。
FSB就会每年发布一份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名单,在保险领域会选出九家保险集团,FSB发布了最新的名单如下:
1、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
2、安联保险(Allianz SE)
3、法国安盛保险(AXA Group)
4、友邦保险集团(AIA)
5、保德信金融集团(Pramerica Financial)
6、美国国际集团(AIG)
7、大都会集团(MetLife)
8、英杰华集团(AVIVA)
9、意大利忠利保险(ASSICURAZIONI GENERALI)
最后,给大家一个提示:风险评级越高,偿付能力水平越高!
买保险尽量要选择偿付能力充足,且风险综合评级高的保险公司,这样,我们所投保的保单才能为大家带来稳稳的幸福!
来源-----公众号-----奶味冬阴功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