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地区中中国人口增长幅度最小的地区

中部人口“空心化”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甚为不利,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这会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

财新《中国改革》特约作者 蔡泳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称“六普”)显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东部和西部省份高增长、中部省份“空心化”的趋势。

从总量上看,目前,广东超越山东和河南,成为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间,人口变化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东部沿海的发达省市,常住人口急速增长,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也有较快的增长。但与此同时,中西部的大部分省市区,人口增长减缓。其中,六个省份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

“六普”显示,2000年至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在10年间增长了5.8%,但增长集中在少数地区。按人口增加幅度分,可以把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类:一是高速增长地区,人口增加10%以上;二是中速增长地区,人口增加5%至10%,三是低速增长地区,人口增加低于5%;四是负增长地区,常住人口减少。

按上述分类绘制的人口增长幅度地图显示,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的发达省市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市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省份,在人口增长幅度地图上连成一片。

2000年-2010年,九个省份人口增长超过10%,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按增速排序为:北京(41.9%)、上海(37.5%)、天津(29.3%)、广东(20.7%)、浙江(16.4%)、西藏(14.6%)、新疆(13.3%)、宁夏(12.1%)、海南(10.2%)。其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三个直辖市,可谓“爆炸性”增长。

按过去十年的增速,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每20年左右就会翻一番,天津常住人口的翻番也只需要27年。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广东和浙江。虽然上述五个省(市)2000年的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3.7%(2010年则为16%),但过去十年,其人口增长占了全国人口增长的54.9%。也就是说,中国2000年-2010年增加的人口中,有超过一半集中于这五个省市。

当然,西藏、新疆和宁夏三个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有海南省,过去十年人口增长也超过10%,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其人口增长仅占全国人口增长总量的6%。就其增幅而言,不过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六个中部省份的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按负增长的幅度排序分别是:重庆(-6.6%)、湖北(-5.0%)、 四川(-3.4%)、贵州(-1.4%)、安徽(-0.6%)和甘肃(-0.2%)。这六个省份,无一例外都在中西部地区,而且相连成片。如此规模的省域人口负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和变化的新现象。

同时,“六普”显示,人口低速增长的地区包括黑龙江(3.9%)、辽宁(3.2%)、吉林(0.7%)和内蒙(4.0%)、陕西(3.5%)、广西(2.5%)、湖南(2.0%)和河南(1.6%)。这些省区和已经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省份一样,集中在内陆中部地区。

过去十年,人口增长在5%到10%之间的有,河北(6.5%)、福建(6.3%)、江苏(5.8%)、山东(5.5%)、青海(8.6%)、山西(8.3%)、江西(7.7%)和云南(7.2%)。这些地区和人口高速增长的省区相邻,分布在东西两边。

如果按常用的划分标准,把大陆地区分为东部沿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那么中国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人口的增加量看,东部人口十年间增加了5722万,占全国总数的81.2%。从人口增幅看,东部人口十年内增加了12.7%,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只分别增加了2.8%、1.5%和1.4%。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人口增幅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这表明,中国人口变化已呈现很强的地区特征。从绝对增长量看,人口增长集中在东北沿海地区。从相对增长幅度看,人口增长呈现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而中部省份已出现了大面积的常住人口负增长。可以预期,随着人口外流、低生育率持续,中西部地区人口将继续向东部扩散,中部人口“空心化”会日益加剧。

人口总量的变化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自然变动(生育减去死亡),二是迁移(迁入减去迁出)。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分地区人口变动数据分析,上述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主要是人口流动或人口迁徙造成的。

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都会公布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的各地区年末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据此,我们就可推算每年各省的出生数、死亡数和自然增加的人数。有了十年间自然增加的人口、以及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我们就可以推算各地区十年间的净迁移人口。2010年的人口应该是2000年的人口总量,加上十年中自然增加的人口,再加上十年间的净迁移人口。表一是对2000年-2010年人口高速增长的九个省(区)人口变动原因的分解。

从表一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增加幅度都比较大,但原因完全不同。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人口增长,绝大部分是因为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在上海,迁入人口占该市人口增加的97%,也就是说,自然增长只占人口增加量的3%。而且,即使这个自然增长的3%,也有迁入人口的贡献。因为,迁入的人口往往相对年轻,生育率高,死亡率低。广东和浙江的增长虽然有自然增加的部分,但增长的大头还是外来人口的迁入,分别占总增长的62%和72%。

与之相反,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新疆和宁夏,人口增加的主要动力是自然增长。这些地区的生育率相对较高,虽然有外来人口迁入,但只占总增长的一小部分。海南省虽然属于沿海地区,但其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自然增长,生育率较高,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类似。

对人口负增长的地区,虽然由于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方向不一致而不能对人口变动因素直接分解,但通过对生育率、自然变动数和迁出人数的比较,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其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

根据2005年“小普查”结果,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33。人口负增长的六个省份中,只有重庆的生育率低于全国水平,其他五个省区的生育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和安徽的生育率还是全国最高的)。显然,这些省区在“六普”中显示出的人口负增长,并不是因为生的比其他地区更少,而是更多的人口迁移出去了。

从表二可看出,人口负增长的六个省(市),都有数量巨大的人口迁出。其中,重庆和湖北10年间净迁出的人口是自然增加数的3倍。四川10年间则净流出546万人。如果贵州、安徽和甘肃不是因为出生率相对较高,其人口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无疑会更大。

结论已很清楚,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虽然生育率相对较高,但因为大量的人口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口增长趋缓。其中,已有甘肃、安徽、贵州、四川、湖北、重庆等六个省(市)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外流是导致中部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2000年以来,中国部署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重点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西部省份的改革开放力度也大为加强。经过十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相当的成就,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但是,从人口分布的变化看,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趋势依然是“孔雀东南飞”,更多人离开“黔渝川”,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量人口离开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发达省份,就是因为东部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要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因为房价上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加之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出现了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说法。但从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看出,“北上广(广义上,可指广东)”恰恰是过去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所谓“逃离”,更大程度上只是人们基于城市生活压力的牢骚,事实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持续冲向“北上广”。

人口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的背后,有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更有制度安排的因素。

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了某些政策上的倾斜,但因为制度安排的惯性,从现实看,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依然集中在东部少数地区、少数特大城市。这是吸引大量的人持续冲向“北上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上述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的功能于一身,成为单中心城市,导致人口的过度聚集而不堪重负。虽然,作为个人要逃离“北上广”不难实现,但是,事实上,只要地区发展差距存在,只要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的制度安排不改变,必然有更多的人冲向“北上广”。

应当看到,中部人口“空心化”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甚为不利。那些离开中西部的人口,不仅仅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也往往是有文化、有闯劲的创业者;而留下来的更多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在学的幼童。青壮年以及创业者的离开,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会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养老保险是以省域为单位统筹和规划,中西部地区年轻人口的流失,虽然缓解了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像上海等大城市的养老压力,但必然加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使这些地区未来的养老负担将不断加重。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诸多挑战和矛盾,是决策者必须及早考虑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人口时钟,以及中国人口时钟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Q1:现在中国人口是多少?

截止2020年03月29日,全球 231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总数为76亿人。其中中国以 1,400,050,000 人位居第一(不含港澳台人口数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8.46%;印度以 1,354,051,854 人位居地球第二,其它十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包括: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这十三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人口数量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一班以上还要多。而越南和埃及人口数量也无线接近一亿。而专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十七个,除上边说的十五个国家,其中还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塔桑尼亚,到时候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至100亿之间。

上图为财新网做出的展望,但是预测对中国人类数量有点乐观,人口在16.14亿左右,而印度人口预测才14.17亿,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本人在前边写的文章中,分析过印度人口会在2025年至2028年间超过中国人口数量。因为有数据显示,2030年后中国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14.2309亿后,人口数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未来不可能达到16.17亿这个数字。当然也不排除具有一定的可能性,除非国家大的政策方向引导。不然以目前人们思想意识发生根本变化 ,加上高房价、育儿成本增高、赡养老人问题等问题,人口真的很难继续增长,虽然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是效果不太理想。下面是本人绘制的未来30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图。

而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11月1号全国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已经开展了六次,但可能存在一些小小“瑕疵”,数据不太准确。

我国人口分布极其不均,主要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源分布等有直接关系。人口主要分布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8%,人口占94.1%,西北半壁占56.2%,而人口仅占5.9%。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由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之一。

2020年3月,我国34个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具体情况: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广东和山东,两省人口数量过亿,超过世界90%上国家的人口数量。2020年初我国大陆人口数量为140005万人,加上台湾省人口数量2359万,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数量645万,澳门特别行政区63万,我国人口数量2020年3月共计143072万,也就是14.3072亿。

目前我国人口变化的组成部分 :

因此可以断定,人口数量不可能精确到个位,我们看到的数字也是一个大概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原创作品,喜欢的朋友可以添加关注,欢迎转载,抄袭必究,谢谢阅读。

Q2:建国时只有四亿多,现在十四亿,人口大幅度增长出现在什么时候?

个人认为,从解放初期四亿多到现在十四亿的人口,人口增幅最快的时候,是在最艰苦的三年过后,到国家执行计划生育之前,那段是超高峰!

没有战乱,食物也较丰富,只要人勤快,养一个人的成本不是很高。那时养小孩,大的带小的,只要不饿着冻着,都是放养!

除了食物,医疗条件都比解放初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村有卫生院,队队有赤脚医生,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Q3:中国有多少个姓钟的人?

钟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两广地区比较常见。

钟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钟的人至少有38个,总人口大约在460余万。  先秦时期,钟姓主要活动在楚国境内的今湖北、湖南以及山东一带。汉晋南北朝时钟姓已经向东播迁到江浙皖赣和中原地区。隋朝时由于岭南俚人的钟姓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势力。加上随后两广地区的钟姓发展迅速,当地的土著均纷纷加入汉族。唐朝时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时钟姓实际已经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钟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钟姓总人口的31.7%,占江西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这四省的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这四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钟姓的重心在江南,全国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的南方钟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钟姓大约有3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钟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钟姓纯增长率是200%,比宋朝净增加了25万。这个超常的增加数字与湖南地区的南方土著钟姓大批汉化有关联。江西仍为钟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钟姓总人口的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17.6%)、浙江(15.2%),这三省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甘肃、湖南、安徽,这三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600余年,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南部和东南部钟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钟姓的人口462万,排在全国第五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钟姓人口由37万激增到462万,增长达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钟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61%;其次在广西、湖南、浙江,这三省的钟姓又占了22%。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33.2%,为钟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形成了两广地区为中心的钟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南、四川迁移成为主流。

Q4:如今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会有多少亿呢?

谢谢邀请,根据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40005万人,这是我国人口总数首次突破14亿人大关,继续成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际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基础的,巨大的人口数量一方面意味着拥有数量众多的劳动力,而且当这些劳动力的价格又不高,还十分勤奋时,那优势就更为明显。我国各省区人口分布图

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国拥有一个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几乎是欧洲的两倍,比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数量相加还要多。有着一个如此巨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也是我们改革的底气。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4亿,那么是不是很快就会达到15亿呢?其实不然,我国人口总量大约在2005年的时候达到13亿人,经过14年时间我国人口总量增加了1亿人,所以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是非常慢的,我们来看看我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从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34%,这是一个非常慢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我们再来看2018年我国的人口速度,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81%。我们发现,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很低,而且还在不断的下降,所以到2020年末我国人口虽然会继续增加,但是肯定也不会增加很多。2007年至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

如果我们按照前两年的数据变化趋势,大概可以推测2020年我国新增人口大约为404万人,到时候我国大陆的总人口大约为14040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会极大的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2.6%,这个比例也是非常高的。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如果没有新的人口政策推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有可能滑向0增长,甚至进入人口负增长,就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Q5:你认为什么时候中国人口会开始减少?

目前中国人口还在靠惯性增加中,人均寿命的提高,造成了人口老龄化加剧,而独生子女世代的生育能力很低,所以等这批老龄化的人口开始大幅度下跌的时候,中国才会真正迎来整体人口的下降。

中国人口在2025年,将达到最大值,大约14.3亿左右。然后开始缓慢下降。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人口下降速度逐年增加。人口将会降低到12亿。

62年后,中国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以人均寿命80为准,到2042年,中国人口才会出现剧烈的下降时期。持续时间大约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中国人口将从12亿降低到8亿,平均每年死亡人口将超过2000万!而出生人口将低于500万!

接下来中国人口进入平缓下降时期,并在2050年前后,趋于稳定。

因此最终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为7-8亿。并长期持续下去。中国届时也将会成为人均GDP极高的发达国家!

Q6: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

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争,瘟疫,饥饿,人口数量大起大落。

秦统一时,人口约两千万人,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初年统计时,人口只有600万,实际上是1300万人。到西汉末年,人口超过6000万人。东汉初年,人口超过1000万人,在张角领导的黄巾了起义前,东汉人口超过6000万。在经过黄巾军大起义和各派军阀混战后,三国初年,魏蜀吴人口总计763万人,这是人口锐减时期,此后经历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人口并没有明显增长。主要是从东汉后期到三国时期,整个亚欧大陆处于瘟疫大流行时期,一个地区处于重灾区时,人口死亡达2/3以上。

西晋统一全国时,人口达到1300万人,全国出现祥和的繁荣景象,但好景不长。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地区再次陷入长期战乱,北方经过五胡16国的统治,南方经历了东晋的统治,形成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到了南北朝后期,北齐拥有两千万人口,北周拥有1000万人口,南方的陈拥有600万人口,因此隋统一全国时,中国人口是3600万人。

关于中国人口时钟和中国人口时钟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唐杰民20226月上旬在安徽黄山屯溪翻译自美国《钢铁技术》今年6月期。水平有限,对一些环保的政策法规了解不足,只能通过字面理解翻译。肯定有不少不妥不正确之处,请各位看官给与指正。

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对钢铁界同行们有借鉴参考之用,恰好认识这位作者,打过交道,作者有深厚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多年管理经验,尤其熟悉电炉领域,而且对美国的环保政策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才能写出这样深度的好文章。
美国钢铁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的土地上积蓄了百亿多吨巨量的钢铁产品,有足够的废钢来喂饱电炉炉膛,加上天然气的优势能够大规模采用气基的直接还原铁技术来生产DRI给电炉使用,所以美国的电炉钢占主导地位,约为70%,这种先天的发展和天然的优势使得北美地区钢铁生产的CO2排放强度就低得多,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2017年工信部重拳打击地条钢,将中频炉化废钢冶炼的模式给与清零,造成了当时废钢价格急剧降低,电弧炉冶炼得到了千年难于的好机会大赚一把,吨钢近1000元的利润驱使中国电炉钢畸形大发展,电弧炉遍地开花,真的就是雨后春笋。2001年无锡康斯迪电炉投产后,得到不错的经济技术指标,当时的效益也是不错的,参观的国内外人多,所以有些人知道俺。电炉钢大发展期间不断有人问我对其的看法,我就写了下面这个简短材料来反映我的想法,与当时一窝蜂上电炉有点唱反调的味道,毕竟自己从事过这个电炉的谈判、设计、监制、安装、调试、组织生产和生产各种钢种,所以对电炉是有点感情的,于是也就有了一点点小技能。

电炉钢什么时候能够与转炉长流程争庭抗礼呢?其实所谓电炉的春天还远了,这个春天还早,就是来了也是寒冷的。

我们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这个春天呢?是电炉钢的比例,是电炉钢的总体产能,是电炉钢的效益,是电炉的品种和质量,看来这个春天不好衡量的。

中国的电炉钢产能巨大,比如达到了1亿吨,肯定是超过米帝的电炉钢产量,也超过了它的总产量,如果按照这个指标衡量,好像占据了一片天。但是从人均废钢数据来看,还想还是差一大截。

从电炉钢的品种和质量来看,电炉钢没有占优之处,废钢残余元素杂,往往不好控制,现代化的转炉钢厂生产优特钢,都装备了精炼炉和真空炉,由于其先天铁水纯净,杂质元素少,质量容易控制,我在钢厂工作的时候,遇见对残余元素要求高的用户和钢种,首先考虑在转炉上冶炼。当然作为以浇铸件为主的机械加工厂,应该以电炉作为钢水供应商,电炉属于拉线开关型生产方式,不用就停,需要就开,长流程则不然,停一次而动全身的。

废钢价格、电价、电极和耐材消耗主要影响了电炉钢生产成本,特别是废钢价格的波动令人心跳,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受政策影响很大,电炉企业的好日子比例和其电炉钢比例一样,少的可怜。

电炉钢的比例主要有两个看点:一是非工业化国家,没有足够的钢铁蓄有量,面对国内和地区内对钢铁旺盛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废钢进行电炉冶炼,这类国家和地区的电炉钢比例非常高,占据钢铁生产的主流,比如越南、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土耳其等;另一类就是工业化国家,它们经过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积累,钢铁蓄有量很高,废钢产出量大,与开采和进口铁矿石的长流程比较具有投资低和环保的优势,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钢铁生产的主要方式,比如美国其电炉钢比例高达到64%,欧洲是工业化国家集中之地,所以电炉钢比例一直较高。还有一些国家比如伊朗,受到焦煤的限制,加上具有大量廉价的天然气,使用直接还原的方式来生产球团、海绵铁和热压铁块作为电炉的原料,虽然是电炉冶炼,但不是利用废钢课题了,我国的民营企业有幸给伊朗出口一套6流现代化的小方坯连铸机,到现场服务看到的就是大电炉使用天然气还原的铁基原料生产,这也是伊朗主要的钢铁生产方式,我国天然气远远不够民用烧火做饭,钢铁工业不能与民用抢夺天然气,以气基DRI为主供应电炉肚子是不现实的。

中国的电炉钢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正常的比例呢?

l我坚持自己的观点,祖国大地一定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钢铁蓄有量,比如150亿吨,而且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大量生产和积累,达到相应废钢量后,才能使得电炉钢比例达到相应的程度。我已经对此做过阐述。

l国家的基建狂魔逐渐繁忙脚步后,年人均钢铁趋于正常之后电炉钢的比例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前30年是穷怕了,赶上40年穷追猛赶,等到相应的基础建设基本构成后,人均钢铁量会下来的,现在达到8亿多吨,14亿人口人均570多千克,维持今后的好日子说不定只需要300千克就够了,这样计算只需要4亿吨钢铁生产量,即使算作5亿吨,也不考虑人口基数的下降,假如那个时候废钢能够达到2亿吨的量,转炉按照20%的废钢比计算,转炉的胃口只能在0.8~1亿吨,剩下的1亿吨钢就是电炉的粮食了,这个时候电炉钢的比例就能够达到20%左右啦。其实只有等到我国的钢铁生产总量趋于正常水平后,电炉钢比例才能上来。

再等待若干年家用汽车逐步进入正常更新换代后,以此为代表的废钢产业才稳步形成,总体钢铁需求下降,总体需求量只有5亿吨左右的产能,转炉无力消耗过多的废钢时候,这时候电炉钢与转炉的分庭抗礼的时代就来到了,这不是政策的指引,也不需要天才的好领导,是市场的巨大作用造成的。

祖国的钢铁工业还是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我始终说上帝不公,没有大型的富铁矿,现在就是要人工来搬运这些自然资源,改革开放好,没有这个开放的政策,怎么能有这么多的铁矿资源,仅仅靠中国自己的矿产资源是无法达到今天惠及大多数人的好日子的。

我总是喜欢拿美国进行比较,这不涉及崇洋媚外这个政治敏感话题,美国这个参照物是非常难得的,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一定要多看看,避免我们失误,他们的钢铁生产历程也是世界钢铁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往往都是出自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我们是科学技术的利用者,等到有一天成为科学技术主要的发明者那才算强大,就是强大了也不要自己说,不要称王称霸。我的一些中学同学朋友问我我们的祖国什么时候赶上米国,我说百姓小民不知道,仅仅知道如果国外的一流学者能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纷纷发表在中国的杂志上的时候,祖国的科学技术杂志能够使用彩色印刷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科学技术大国了。

我仅仅是一个现场工程师,知识水平有限,视野和境界很低,只是将人家的东西翻译过来给大家参考,让大家了解钢铁界领域内,人家干了些什么,有什么的想法。有时候感觉好奇怪,为什么在工业化的进程上,人家走过的弯路怎么都难以绕过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要再过分地糟蹋它吧,我们祖国这么大,这么多人,更要关心我们的下一代的地球,钢铁界是能耗大户,也是污染大户,有责任多担当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人口四大稀疏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