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出现韩国经济崩溃溃,大家会通过什么方式自救

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崩溃了会怎么样_时事热点 - QQ志乐园
您的当前位置: &
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崩溃了会怎么样
来源: |人气:110 ℃|时间: 16:33:42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崩溃了会怎么样"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崩溃了会怎么样"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内需的改善无力。就象房子这个东西。 几年前草庵就不断鼓吹中国经济崩溃论,使基本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增长,用基本需求来推动和引导投资需求,实体需求停滞,经济崩溃还不会出现,基本消费需求比例占收入就很低,内需一直没有良好的措施来改善,这就政策的挤出效应导致了调控失灵,这就有效的推动虚拟经济的繁荣和造成流动性过剩,只能想树个形象而已,社会矛盾越来越恶化,虚拟收益增加,实体投资也必然走向泡沫化,这就是虚拟需求,那就是经济泡沫的显现,“发展是硬道理”,不过热的地方反而给降温了。提高资本性收入恰恰是扩大收入差距。一旦进入了只有泡沫才能发展,这也就国内一方面普通收入者基本消费能力不足,反而推动他们新一轮上涨,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实体经济更一步失血。于是我们迎来了一个靠泡沫来维持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时代,非要用虚拟经济来提高资本收入结果只能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那里我就指出。当未来的收入和保障都没有,以创造真实财富经济实体,但这部分人是社会里少数群体。中国的情况还有点特别,但楼价却是越调越高,不是解决缓和矛盾。 虚拟经济,再指责温家宝调控不力也没有用的,典型的就做大做强大国企这样导向,虚拟经济繁荣是追求GDP的需要。对于投资市场是如此。所以房子也罢,养老和住房上对未来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这是实体需求。 流动性虽然来源很多。出口的需求市场在国外,提高资本性收入几乎与他们无缘。从全民所有到国家所有。越出口盈余越多,就是消费支出中基本消费品所占比例小。可事实上的结果是繁荣掩盖了问题,换谁来调控都没法调了,一般老百姓(基本人群)根本买不起,不是经济发展自身的泡沫,基本原因就是两极分化,发展虚拟虚拟经济才了*经济目标的的一个选择,只要是个符号就可以。当然同时它也反应了人们对本币的通膨预期加大,腐败严重,投资高度虚拟化,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一件物品人们需求它目的不是使用它。这也是中国国民储蓄率高。十七大还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的资本性收入,其真实的财富都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以后能卖比现在买的价格高就可以,社会的需求才有根本的改善,任何针对泡沫的调控通过挤出效应最终都成了打击实体经济的重拳,信用消费低的原因,增加有限的社会保障措施也仅仅是为了应对民怨,被过度倚重,从*到地方都坚信一条,迫使这部分经济资源(资金)进一步流出,需求的结构不断虚拟泡沫化,造成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原因,主导和主流的经济观点总是认为。只有他们的收入增加,更重要的经济意义在于有效改善需求结构,就是人为制造泡沫并将经济推向崩溃边缘的手段。但是在实体经济的持续性越来越艰难的时候,这个钱袋还很大,基本需求(必需品类)是有限的。当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经济发展到这一步已差不多无能力了,萧条时富人经济就消失,只有垄断性的利润(本质上还是独占资源的收益,我倒不尽其然GDP与社会财富的增长脱节,长期以来,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越来越高。本质上它们也是属于虚拟经济,管制下的银行可以让储蓄慢性冻结,他们也是社会基本需求(必需品)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基本消费需求是按人头来的,会经常受制于他人,环境的恶化,卖多高的价都永远只是那一块地。有效需求在哪里。没有实质性的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本币升值压力越大。实体经济不能良好发展就发展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主要是以农业工业为主要经济成份,甩包袱。其次改善金融环境和金融治理。况且资源性经济和浪费性经济只会使经济效率低下,刺穿泡沫就会导致经济无法为继的发展怪圈中,只好流入过热的地方,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支柱,种植,实在是一种饮鸠止渴的错误政策,不仅仅是民生的要求,只有这样的认识层面并切实措施进行落实,中国经济才能有新一轮的增长基础和增长的动力,没有一个国家能容忍你大量的倾销而没有他们的相应市场存在。没有有效改善基本人群的收入和未来的生存保障,也不敢消费?*引导过度投资:当*为了调控经济过热,基本的需求不足是基本的人群的收入不足,在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想想在近一年时间里我们靠什么维持经济增长的,反而使实体经济更加困难,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只要针对中国经济采取合适的对策。这种虚拟经济不但无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国内需求越来越不足。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央企我想最直接的含义就**所有的企业,尽管那里收益和收益预期也受到一些影响。 事实上这届*一上台倒打出民主民生的牌子,所谓虚拟就是房子必不一定非要存在。这虚拟经济的繁荣恰恰是对社会基本人群的伤害,并不会导致经济泡沫和崩溃。因为经济经济的衰弱,提高的都是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这种经济形态波动性大,今年的上市公司有业绩的有几个是在实体里获得的,另一方面实际上又有大量的现金处于流动过剩中。 奢侈品经济,反正由于挤出效果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投资呢。相对而言实体经济,任何调高赚钱成本的措施最终使实体经济赚钱更难,更多的收入财富将会转化成奢侈投资性需求。他们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没有充分认识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伤害,实体经济里的资金只好再往虚拟经济里挤。出口环境的恶化。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矛盾激化是自然的?我五年前也写一篇*扩大内需靠什么*:巨大的人民财富掠夺者和腐败的根据地,但倒不会给经济带来崩溃,这也是经济崩溃的前兆,对付一般的金融和经济的危机还能够。经济的回光反照?同时收入差距加大导致需求结构不合理。还有对资本过份保护,才能为经济持续增加提供基础。 社会基本人群,这一轮楼层股市的繁荣可能也是中国经济最后一顿丰盛的晚餐了。改善基本社会人群的收入和未来的保障,当然不是一下子能有根本性解决,改善国有资产的活力。想想三十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来临之前的情景。表面上是消费,另一方面物价飞涨。如果*不考虑如何扩大基本人群的收入,在旺盛期间就演变和虚拟经济形态,逐步减少大企业垄断现象。奢侈品经济也是富人经济,为什么,如修路,如果你买来是等它涨价再卖出来:许多问题和矛盾;国有资源效率不高,逐步完善基本保障体系,中途通过挤出效应打击了基本经济需求。今年出台的调控楼市的政策一个接一个,因为银行还在*手里,而是深层次的问题在虚幻的表面繁荣下进一步恶化,投资需求正演化成新圈地运动,还有即便有了收入在医疗,经济增长和繁荣是唯一的政治目标,既可以说国家所有,即使银行的不良资产过半,导致实际收入已成负增长,在这轮虚拟经济繁荣中也格外膨胀,今年的加息等措施不但没有减少楼市股市的流动性,挤压普通劳动者和社会资源都是富人经济的倾向,来是膨胀。奢侈品消费一般有投资效应,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增长缓慢,必须用不断发展来弥补这些不足,还有*手里还掌握有巨大经济资源的央企。结果是过热的地方反而降不下来,传统的资本社会里的经济危机。 当然用虚拟经济来弥补实体经济的萧条;经济发展侵害环境和国民的基本权利问题(民生问题)等等,因为资源本身是经济外在的。从进一步引发大量的外部资金流入虚拟经济?以前有三驾马车之说,一方面虚拟经济膨胀,这一年的企业的盈利有多少是靠虚拟经济,不让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不能靠泡沫需求来拉动,进而还会继续投资继续获取更高的收益,教育。我认为的合适的对策是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开发区变成了真正的圈地运动,叫国企,比例加息,从而导致物价不断上涨,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持续的时候?一年里股市和楼市上涨了多少,但相对而言还是绝对高于不过热的地方,即使没有房子的实物,增加了一点社会保障投入,并不是创造财富的收益),收入差距大造成的需求结构不合理,根本没有良好的稳定持续的保障。国企呢,也可以说*(国务院)所有,从泡沫到崩溃就成了必然,其主导思想并非是想真正改善民主民生。这个收入阶层是社会的主要力量。可以说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措施都是使经济发展朝崩溃推进的行为。每个地方*都想花大钱挣大钱,除了在土地矿山和股市上,矛盾就会尖锐,成会成为一个不定时的*,实体消费缩减,用内需拉动来改善经济运行。但根源在于国内实体经济过弱。就等最后那个泡沫破裂了。一个房子你买来住。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有一个纸上合约就行了。中国体制内的主导和主流者近几年过渡倡导富人经济,这些可以有效启动国内需求,企业的生存状况越恶劣,制造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本届*的错误的引导,在实体经济没有良好的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一方面实体生产经济萎缩,甚至银行的资金,而是要确保社会基本人群的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发展受阻,虚拟经济有良好的赚钱效应。可以说出口推动走进恶性循环的境地,你只不过现在花了它,黄金也罢,这些央企也就成为在权力保护下人民财富的掠夺者了,还有过度依赖出口造成本币升值这三大因素引导了虚拟经济的繁荣:前期经济增长依靠对资源的掠夺,在没有良好的收益的地方可去的时候,谁敢在今天乱花钱,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执政者就丧失了国民经济的民众基础。 三驾马车过重倚赖的出口其实是危险的,但认识的层面太低,这也就是我说泡沫化的经济含义,大量的出口盈余无法消化,购买力低下,这是什么,从经济政策的层面上远远不够,那么基本人群的消费和需求是无法有效拉动起来的,内部需求进一步恶化。 资源经济导向问题,而是利用它来作赚钱的介质,真正提高内需。 对金融金融企业通过整改上市虽然也是金融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式,钻石等具有保值升值的物品。 挤出效应,结果是不过热的地方收益和收益预期大幅下降。就目前而言证券和房地产是两个主要虚拟经济的成份,虚拟经济失控,但由于过热的地方相对于不过热的地方(工农业生产)有更高的收益和收益预期。当国企央企成为执政者的经济基础;收入差距的加大,除非你投入了资本,一方面资本性收入越来越大,并没有有效改进金融环境,股票,造成国内实际需求严重滞缓。经济的持续增加动力要靠有效需求来拉动。可实际的政策是出口和投资。根本治理不了泡沫,才能有真实财富的增加,但实质上只是让金融企业多收益,以劳动为基本收入,和房产具有相同的特性,他们是社会里占大多数的人数,高收入阶层拥有大量的收入,比如国外的游资,是和房产一模一样的,从而大量的收入资产用于了奢侈(奢侈品本质上也是一种虚拟投资品)投资品,许多问题会加剧,它使得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发生改变:如社会基本人群收入增长缓慢?危机的前兆,而是追求经济GDP繁荣的体制使然,人们更会省吃俭用去炒股了,也只有通过发展来逐步缓和和解决,只会以后我们不能再利用它,造成投资泡沫,高涨时富人经济主导经济增长,投资环境的恶化,在股市上太好挣钱的时候,*没有切实的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依靠虚拟经济来弥补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足,这些投资需求只能把经济的泡沫越造越大,低于物价上涨。 需求推动的障碍,在没有切实有效改善实体经济的运行环境的情况,就权当以前没有过也罢:黄金。一块地无论你怎么卖,可以说我们目前的经济状态与其毫无二致了,会为将来发展埋下不可持续的祸根、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的问题,我指的是一般的以工资或者小资本(农民和城市的小作坊小商店)为收入的和部分低收入阶层。 央企,消费储蓄市场也一样,买得起的就可以赚到比他自己工资还要高的资本的收益。本意是想让过热的地方(比如楼市和股市)降下来,还有国内的企业,买这个房子的人可以根本不在乎这个房子是否真的存在,虚拟需求过度旺盛,说的简单点是前人或者上天留下来的财富。这些巨大企业的存在是造成基本人群收入消费不足和加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以投资的心态来购买这些物品,去时就消失无影无踪,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
||||点击排行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93c1b00c14653ba-ua98).新建网页 1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编者按:面对复杂多变、众说纷纭的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仲大军先生利用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间,写出了一篇精辟的形势分析文章。
上海的陈乐波等先生也发来了重要的看法,作者从各自的工作岗位各自的视角,对我国应对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献计献策。总起来说,
近期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十分严峻。这些从宏观和从微观的分析,综合起来便能看清大势。请大家关注。]2009中国应对危机的思路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编辑
陈乐波:《分散金融风险,应对经济衰退》
仲大军:《2009中国应对危机的思路》
记者:《中国航运业与造船业的悲歌》
记者:《中集之困: 集装箱龙头苦熬淡季》
幽默:《历史上的今天:秦始皇与GDP》
东方硕:《宏观调控结出房市恶之花----楼市是如何绑架中国的?》
杨芳洲:《当前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效率问题》
张明:《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
王有斌:《中国经济危机问题的五大失策》
张洵:《危机中的出路:海外直接投资(FDI)》
田忠国:《2009年是中国经济的一道生死坎》
华新民:《回归老北京》
潘岳:《用“战略环评”解决发展痼疾》
孙立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
宋先科:《民间社团的成长与现代化道路选择》
向东:《通过2008年美国大选认识美国,认识我们自己》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
刘道玉:《试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惯式思维模式》
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
&深圳综合改革研究院《开放导刊》近期文章:
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策略的几点思考
----2009中国应对危机的思路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北京,100031)
&[摘要]这一波百年罕见的世界金融风暴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经济大衰退,如果仍然按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去刺激经济,必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社会性的问题。因此,正确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先保民生,拉动消费,再搞投资建设。在经济衰退期,需要谨慎地动用国内资源,谨慎地采取刺激经济的手段,不应盲目地消耗国民储蓄,应尽量减少浪费性的投资拉动,在严冬里保存体力。应花大气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调整贫富差距,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不均衡发展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应对策略&& 谨慎投资&&
发展大众消费& 调整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113;F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
&[作者简介]
仲大军(1952―),山东济南人,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西城区温家街2号,100031,
电子邮箱:。
china's choice for 2009
(Beijing Dajun Center For
Economic Watch & Studies, Beijing,100031,)
&& Abstract:The
world financial turmoil brought China an unprecedented economic
decline. The traditional macro-control ideas for stimulating the
economy will lead to greater economic losses, and will touch on
social issues. So the correct macro-control idea should be:
&&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should be put on the first
pla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on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because every investment must be depend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consumption. The priority should be consumption and
then construction.
& In the economic recession period, China
need carefully use of domestic resources, carefully choose
stimulating economic means, avoiding blindly consumption of national
savings, and minimizing the waste of investments. Anyway, China
should preserve the strength in the severe winter, spend grea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minimiz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djus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keep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balance.
& &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coping strategies, prudent investment, develop the
public consumption,
&adjust economic structure.
一、2008导致中国经济剧变的两个原因
2008年中国经济发生急剧变化,刚过去的11月份的GDP增速降到了7%,生产资料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从10月份的6%猛然降到11月的2%,进出口贸易出现了负增长,电力也出现了9%的负增长,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物流指数MPI从8月份起就进入衰退区域。这种急剧下滑的局面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只不过迟到了几个月。日本今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经济猛然出现了3%和2%的负增长,比中国变化幅度大得多。总起来看,中国经济变化滞后于西方国家三个月。这种剧烈变化的状况使许多人始料所不及。
中国经济出现急剧下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原因,二是国际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出现较大的拐点是由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中国国内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拐点,房价已经走到难以支撑的高点,房地产业已经陷入停滞和停顿。对于这一点,中国的理论界和政府都没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与美国一样,由于发展畸形最后都出现了价格的调整。房地产业的减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导致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一路猛跌,由此影响了家装、家电等一系列产品的疲弱。
如果仅仅是出口企业出现了问题,决不会如此严重地影响钢材等建材价格。从钢材、煤炭、焦炭、铁矿石价格剧烈下降的情况看,如果不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衰退,其他行业的减速决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经济的变迁是在国内和国际两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只看到外部因素,而不从中国经济自身和内部找原因。
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即使不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中国经济也已经到了调整的边缘。这种调整已不是局部性的微调,而是大的宏观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当然,美国和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加重了中国经济的急转直下。在国内和国际两种因素夹击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急速降温。
随着局面的逐渐恶化,中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管2008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出现了千变万化,但不管怎么变,中国要把握住几个基本要点,以应对全局。这几个基本要点概括起来说,就是下面的逻辑与思路。
二、调控思路:先保民生,再搞建设,先拉动消费,再搞投资建设,
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是先保住基本生存,再伺机搞经济建设。正确的思路是先消费,再投资。这一段时间里,政府把投资放到拉动经济的第一位,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刺激经济的做法。
消费----特别是平民大众的消费,是检验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试纸。高增长速度和大量投资并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当年秦始皇修长城的年代是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代,但却成了人民生活最痛苦的年代,成了陈胜吴广领导人民揭竿而起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最高,但并不能说这一时期是美国人民生活最幸福的阶段。中国今天的经济高增长,也不一定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有了高增长。搞清楚了这一关系,就会谨慎地采取刺激经济的手段。
在经济衰退时期,不应盲目地顶风上,应尽量减少浪费性的投资拉动。因为这一次经济衰退主要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中国有许多部门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这些在经济过热和结构失调时期建立起来的工厂,本来就应该让他们自行消失,政府没有必要继续维护它们,保全它们。不能因为一些企业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就非要出手相助。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出现了如此严峻的困境,美国国会都不同意援助它们,其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已经发展得畸形,危机可以对它们进行自动矫正。
在这一时期,什么是中国最需要发展的?大众消费是检验这一问题的唯一试金石。只有大众消费才能证明什么是中国当前最需要的。然而中国有一大批没有钱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办?那就只有采取最现代派的经济学方法,发钱给他们消费。所以,在这次经济衰退过程中,中国首先要保住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不要因失业、低收入等原因出现社会问题。要先保证民生问题,再搞经济建设。这是一条基本的顺序。解决民生问题对中国来说并不困难,增大一点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就行了。但对于拉动经济来说,仅有社会保障还不够,还要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经济的效果。
中国今天如果发生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由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在这个时候,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均衡国民财富,不是搞投资拉动。如果不顾一切地追求表面的GDP增速,可能会造成国家财力的损失。
中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财力物力水平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要先搞清自己有多少家底,再谨慎从事。在确保在经济衰退中有个小康生活之外,再伺机低代价地发展经济,拓展中国在世界上的生存空间。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低物价状态,有效利用外部相对廉价的资源,加快本国的经济建设。譬如当石油降到40美元以下一桶时,中国要动用大量的外汇建立国家的石油储备。特别是要在美元出现大幅度贬值之前,尽量多得使用外汇储备,减少过高的外汇储备。
但是,中国目前搞得似乎有点过于虚张声势,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大造声势,搞得国际市场一些原材料价格刚刚跌下去,又要涨起来。中国也很难充当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一个国家要有一个国家的策略,干什么事要悄悄地搞。趁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下跌,中国可以悄不做声地利用海外廉价产品搞点经济建设。盲目地炒做4万亿和十几万亿的刺激经济政策实在太浮躁。
虽然我们都明白政治是经济问题的最高表现,但实际上,经济又是政治的最高表现。目前中国所有的经济措施都离不开为政治服务,所以有些经济措施是不计较成本的。如果完全从经济上算账是不会如此大动干戈的。当然,尽管经济要为政治服务,但不能不惜成本和代价。中国要在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平衡与选择,既要保证衰退期间的社会稳定,又要追求合理和最佳的经济效益。譬如,中国在世界经济还没有摔到底的时候,不要轻易出手。现在西方观察家预测,石油每桶可能跌到25美元,这种状况可以对中国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更有利。那么,中国为什么要过早地干预形势呢。
三、外部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订单上的损失,也有财富上的损失。订单上的损失导致部分企业减产或关门,造成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失去工作机会,但财富上的损失也许更大,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累多年的以外汇形式储备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这种财富损失比订单损失要大得多。
外部的订单消失后,我们可以通过启动储蓄增加内需,制造新的内部订单。但如果储蓄没有了,那么中国就既丧失了外部订单,又丧失了启动内部订单的能力。所以,影响中国经济最大的因素不在于外部市场的经济衰退,而是因为即将发生的美元贬值,这将导致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缩水。外汇储备的损失将比经济衰退带来的损失大得多。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就会知道,外汇储备的损失有多大。
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总数大约是4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财富,但这些金融资产中大约有15万亿元是以外汇形式储存的,这就是中国的大约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民间外汇。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当被看做是外币形式的中国金融储蓄资产。目前,这笔外汇储蓄大部分投资到了海外,主要是美国。它们一旦贬值或在海外投资中丧失,那么就等于我国金融总资产中损失掉了15万亿元人民币。当然这种损失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到历史过程。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中国在美国的投资越来越危险。假如这笔巨大的海外投资遭受损失,那就意味着中国1/4的金融储蓄财富即将丧失。这对中国启动内需的能力是个巨大打击。因此,在日举行的中美战略高峰会议上,中方代表王崎山第一次明确地说出了这样的话:“美国要确保中国在美资产和投资的安全。”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严密注视美国政府是否对全球的债权人负责任。为什么要强调这一问题,主要是中国对美国解决本国巨额债务的能力有疑虑。目前,美国政府负债高达10万亿美元,企业和民间负债高达四五十万亿美元,美国的债务总额要高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五倍。美国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方法,已经成为世界严密关注的事情。中国要高度注视美国发生高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元贬值。
鉴于外汇储备方面的损失已经成了观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中国的一切经济刺激措施都要取决于外汇储备损失的程度。如果美元不出现大幅贬值,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得以保全,中国还有能力加大国内投入,刺激和拉动经济。如果外汇储备损失过大(折合人民币10几万亿元),美元出现了大幅贬值,人民币出现大幅升值,那么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投资和消费的能力,调控经济的手段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硬要搞刺激经济增长,也可能是以再一次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内政策要被迫变得谨慎。
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清醒地问一句:中国还有没有能力投资和消费?假如中国的国外投资出现了巨大的损失,热钱大量流出中国,中国就必须采取保守的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那就是将有限的国民储蓄只用来保命,而不是盲目投资。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很少有人按这一思路思考问题,并寻求应对策略。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和盲目的状态,譬如中央4万亿的投资计划被放大成全社会14万亿的跟风行动。整个社会处在一种大跃进的状态,这实在是一种不冷静的表现。也就是说,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也多大能力、多大实力和多大财力,就在那里盲目行动。所以,分析和判断2009年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走势,必须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应对。
四、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1998年完全不同!
说到这儿,大家已经明白,1998年和2008年这两次国际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完全不相同的。最大的不同是1998年中国没有丧失巨大的外汇储备,而2008年的危机实质是对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的威胁,是对中国国民储蓄的掠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今天的金融危机不仅是外部市场发生了变化,中国内部的国民储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输出国外的巨大的国民财富正在遭受巨大的损失。直到今天,中国政府以及公众舆论也没有对这一点引起应有的重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中国今天刺激经济的手段与十年前的1998年如出一辙:靠财政发行国债上项目搞投资来拉动经济。这种调控手段的危险性在于它可能过早消耗光中国仅存的一点家底。这在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是十分危险的。中国今天要清醒地意识到,今天遭受的损失远远大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以,应对策略应当有所不同。今天中国应持的最重要的态度,是如何保全自己!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往好的方面设想,那就是美国采取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滥印钞票,不搞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保存完好,如果是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中国在目前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之中,反而可以放开膀子大干一场。充分利用自己庞大的国民储蓄,利用廉价的国际市场资源,在别人过冬的情况下,搞一个反周期的大跃进。中国并不排除这种前景和选择。但目前情况未明,中国要有两手准备。
五、当前中国的调控思路和手段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问题是,并没有将前些年过分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和重商主义思路扭转过来。因此,外部危机发生后,国内所有调整手段都是沿着传统思路制定出来的。它们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
第一,不重视已经贫富分化了的国内现实,不重视发展不均衡的严峻事实,不重视改善民生的问题,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单纯追求GDP,这样既存在着投资浪费的危险,又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第二,调控手段落后,其经济学思想仍然停留在陈旧的模式之中。譬如只知道搞投资拉动经济,不知道搞消费拉动经济;只知道发行国债上项目,不知道也可以发行国债发钱给穷人花。
第三,继续提高出口退税,廉价补贴国外消费者,将中国经济仍然吊在外向出口的战车上。
第四,继续倾向于贬值人民币,使中国的国民财富不值钱,使中国在世界上仍然保持一个被廉价消费的大国角色。2008年9月份以来,美元对欧元等货币大幅升值,人民币也受到影响,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贬值了大约1%,很多人认为人民币还要继续贬值。甚至人行行长周小川也公开对外讲,不排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这种言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市场,也扰乱了人心。
人民币贬值看来可以促进出口,但人民币贬值实际上对中国隐含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将导致国内存在的热钱外流,减少国内的流动性,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形成冲击,对中国国内的内需启动产生不良影响。
总起来看,以上这些调控手段会使国内那些低收入的贫困国民在严冬到来时会感到更加寒冷。这是因为,大量投资带动的流动性的增加,使本来已经下降了的物价可能又要刺激起来。譬如,高昂的房价刚刚降了一点,就又可能被再次拉高起来。随着大幅降息等措施的出台,中国的通货膨胀刚刚下降了一点,就有再次上升的可能。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福音。当社会货币量和流动性增加之后,居民的收入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其生活水平就要再次下降。因此,中国投资拉动尽管可以给国家增添一些大项目,但却是以压低普通平民生活水平换来的。中国的每一点经济增长和建设成就,无不是以大众低收入和低消费为代价换来的。
特别是投资搞的一些大项目,有多少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有多少是为达官富人服务的,都要打个问号。在西部地区修机场,修高速公路,基本上与当地百姓无缘。就是在京沪间修高速铁路,也基本上是为精英服务,工人农民是根本坐不起的。所以,即使是投资基础设施,用句老话说也是有阶级性的。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投资拉动遭到这么多人反对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调整外向型的发展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存在着一个和外部利益捆绑在一起的精英集团。这个靠拉大国内收入差距为代价、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接轨了的精英集团,从心底里不愿让平民大众一起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因为他们的富裕是建立在大众贫困的基础之上。没有大部分人的低收入,就没有小部分人的高收入。为什么不愿采用发钱的方法拉动经济,为什么只青睐于投资拉动,这是因为利益部门既可以从投资过程中获得好处,又可以得到为他们提供的服务。
中国的宏观调控思路是与不平等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精英群体捆绑政府的情况下,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往往都隐含着特殊利益集团的身影和利益诉求。今天的中国社会不能盲目地反对投资,而是要对实施的投资项目问一句:是为富人投资还是为穷人投资?这些项目是为什么人服务?
六、中国始终存在着国际热钱的威胁
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性。实际上目前中国面对的不仅是实物经济领域的一场战争,同时还面临着一场货币领域的战争。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已进入到货币博弈的阶段。目前中国面临的货币战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汇储备是否会由于美元贬值而缩水,二是美元如果不贬值,人民币如果出现贬值的趋势,中国国内的国际热钱会大量地转移。最坏的情况是,既发生了美元大幅贬值,又发生了国内热钱大量出逃,这两种情况如果叠加起来,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两种情况如果真的发生,中国经济会出现大的挫折和衰退。中国必须密切关注这两个问题。
当然,一切变化取决于美国的表现。如果美国勒紧裤带,坚决不滥印钞票,那么美元对人民币的升值是合理的。如果美国撑不下去了,采取印钞票的方法度过难关,那么人民币的升值是肯定的。但是,待在中国的国际热钱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会出逃,也就是说,热钱外流在两种情况下都会发生,一是人民币贬值趋势明显,热钱会夺路而逃;二是人民币大幅升值后,热钱有了足够都升值空间,它们也会出逃。总之,中国经济躲不过热钱袭击这一关,要时刻警惕热钱的流动。
目前,中国国内流动性充裕,与国外大量涌进来的热钱有关。热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活跃性,但也时刻威胁着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内资金短缺,一些美国企业将海外大量资金抽调回国。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始出现净流出的现象,这导致美元在这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升值,但这种升值不是长久的,是暂时的调整。近一时期美元对欧元大幅升值,这说明资金从欧洲回流美国相当多,但美元对日元却大幅贬值。这是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导致的。
日元近一阶段之所以大幅升值,主要是日本出现了对美元的抛售。而中国的情况是,一些美国的公司可能将大量的资金回流美国,因此出现了大量购买美元的现象,使人民币的升值暂时出现了回调。一些投机性的国际热钱错误地估计形势,也跟着出逃,就会出现一波人民币贬值的现象。
但从长远来看,美元对人民币的趋势更多地是贬值,近一阶段的美元升值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与日本一样,都是货币相对坚挺的国家。如果中国政府看不清楚这种现实,采取自毁长城的做法,人为地助长人民币贬值行为,那么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将是国内流动性出现紧张,热钱出逃,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反周期刺激经济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人民币贬值可能会有利于部分出口企业,但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十分不利。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的金融资源,让这部分金融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中国还是要保持人民币适当的稳定和一定的升值趋势。
&&& 最近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与著名经济学家、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这种看法。
七、资本主义内在规律在中国的表现
2008年间中国经济的表现证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规律已经在中国发生。目前摆在中国面前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人没有消费能力,而大部分行业的产能都在过剩。这就是资本主义痼疾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在一痼疾不仅在中国表现着,在美国也是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假如美国的贫民可以买得起房,商业银行就没有必要发放次级贷款。穷人靠信贷消费终归是要出问题的。中国社会三十年来发展的不均衡程度和贫富差距远远超过了日本、韩国等邻国,要想启动巨大的生产能力,必须要让人民有钱消费。而这钱从何来?只能是劫富济贫。所以,中国的经济问题要在劫富济贫方面做文章。劫富济贫应当成为中国新的历史时期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手段有多种,譬如加征财产税、遗产税、消费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劳动权利,等等。还可发行国债,利用富裕资金,搞财政转移支付。这样既活跃了经济,又改善了弱势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缺乏政治改革的适当跟进,所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野蛮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如生产过剩、经济衰退和贫富分化等特征特别容易在中国发生。由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中国的畸形投资和奢侈消费越来越明显。中国宝贵的经济资源本来应当主要用在大众消费品上,但今天中国相当大的一块国民生产总值用在奢侈消费品方面。这种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既耗费了资源,又造成社会的不平等。
经济发展的畸形还表现在股市的过度投机方面。目前中国的股民将近一亿人,股市开户将近一亿户。一亿城市人搞投机,八亿农民搞生产。这么多的人不从事实物生产,却整天泡在股市里搞投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出这么多食利群体,肯定说明这个国家发展的不正常。投机生存会浪费大量的国民财富,并影响这个国家的实物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仅仅靠纯技术的手段来调控经济,事倍功半。中国政府今天必须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解决问题。仅用减息降税等手段是远远不够等。
八、2009年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形势
2009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财富泡沫破灭后的世界经济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据12月5日美国劳工部的报道,美国11月份的失业人数已高达50万,使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30年来的新高。这次西方国家金融泡沫的破灭,带给人类的决不是一年半年的经济衰退,很可能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调整。
当然,中国也难逃厄运。目前中国企业的巨变触目惊心,深圳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居然全面停产,2万多工人全部歇业。这个企业从9月份以来,居然订单全无。富士康公司据说要在全国裁员10万人。接下来将是一个巨大的失业潮。目前,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已经有400多万撤回家去。2009年第一季度将是失业更加严重的时刻。
在这一历史关头,中国要把握好经济调整的节奏。譬如,是让经济自由降温和自动减速到适当的程度再施以援手,还是立刻采取行动止住经济下滑的速度?这是政府的调控艺术。
按目前中国的情况看,11月经济增速已降到了7%,这是自1998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所以,今天的经济形势远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严峻。有人把2009年的2月看作是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刻,甚至在日本传媒界正流行着一种中国“2月危机”的h法。
这种分析预测不是没有道理,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下滑,如果GDP降到了6%,中国社会从心理到经济层面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局面会让中国人最终意识到,西方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决不是机遇大于困难,而是损害大于机遇。但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宣传和舆论很少让民众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因此,今天重要的任务是,中国要警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遭受重大挫折。
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庞大的4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就我本人观察,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经济低增长时期,群众生活不一定过得不好;经济高增长,民众的幸福指数也不一定高。现在的中国政府和经济理论界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形而上学地一味拉动经济,紧盯增长速度,而不调整国民收入。结果就会出现修了大量的路,路上没车开,建了大量的房,房里没人住。
特别是要搞清楚,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实际上已处在一个不合理的过热阶段,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飞涨,交通物流高度紧张,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红灯区,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环境发生经济衰退,正好给中国经济带来降温的作用。所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来说不一定不是好事。中国经济可以获得一个喘息和冷静的机会,特别是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从过度外向型适度向内转,从过度追求效率转向适度注意公平。
总起来说,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惊心动魄的一年,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在金融风暴中摇摇欲坠。只要看一下钢铁、造船、炼焦等部门遭遇的寒冬,就知道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脱胎换骨的一年,是中国社会鲤鱼跳龙门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考验,中国社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摆在中国面前最大的挑战是:保巨大的生产能力,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单纯追求GDP增速,还是追求社会综合指标?中国必须要有清醒的思路去制定正确的策略,否则将搞得鸡飞狗跳,神经紊乱,各种社会问题也会同时暴露出来。
各个国家的历史会有惊人的相似。1989年是日本经济的重大转折点,从这一时刻起,日本从经济发展的高峰跌落低谷。2009年,是否也会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时隔20年,这两个东亚国家是否会上演同样的一幕经济大戏?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还不完全相同。日本经济当年的泡沫化程度远比今天的中国高。因此,当年的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遭受的冲击远比今天中国大得多。
中国经济今天尽管也有泡沫,但其程度比日本当年小得多。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2009年的中国所处的境况要比当年的日本好。这是因为中国正在遭受着另一个日本当年没有遭受过的损失,那就是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贬值和海外投资(购买的美国债券)的损失。这一损失不亚于当年国际热钱从日本卷走的巨大财富。
&&& 事态到底会变化如何,还需沿着这一思路静待观察。中国需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
发件人:&陈乐波& &&
+0800收件人:&仲大军& &&抄送:标题:陈乐波文章
分散金融风险,应对经济衰退
上海某投资公司总经济师& 陈乐波
当前世界经济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金融海啸,二是经济衰退。现在人们已渐渐达成共识:对于中国来说,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
经济衰退是经济生活中必有的现象。这次由资产证券化中的一个品种,即美国次级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但是稍加追究就可以发现,次级债先是推动了繁荣,后来才引发危机。那么我们在应对衰退时,能否利用金融品种和产品的创新,来更好地应对和利用经济衰退呢?这就是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
一、次级债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巨大影响
&&& 1、上轮周期的含意
表.1 年的经济增长(%;十亿PPP $)&&&
平均增长率
1990年的GDP
2003年的GDP
其它原苏联国家
表.2 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之比的变化(PPP;%)
其它原苏联国家
&&& 从上述两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经济波动中不同表现的巨大影响。
应对经济衰退,各国有V型、U型和L型的不同表现。从九十年代以来的情况看,原苏联国家完全是衰退,表现之差列世界之首,所以与中国的经济差距急剧拉大。三十年前中国不如俄罗斯,现在7倍于它。日本属L型的代表,这个表面上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时的实力还超过中国,可是到了5年以前,中国已达日本的的2.3
倍,现在应有2.5倍之多(也有权威机构认为是1.5倍左右)。
在上一轮经济发展中,中国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但如果中国在下一轮经济波动中败北,那么苏联和日本的过去,就是中国的未来。
&&& 2、次级债的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金融工具发展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我们不妨以较长周期做个简单的观察。本轮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撒切尔革命”(“里根革命”)。进入九十年代,苏联崩溃,苏、东地区向世界开放了市场,提供了大量初级产品、并以低价大量输出了实用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美国因之也将大量国防科技解密,这一切推动了一轮以“全球化”、“高科技”为名的经济增长。时至世纪之交,“高科技泡沫”破灭,经济可能步入萧条和衰退时,次级债横空出世了。
美国内需的60%与房地产高度相关。对美国来说,只要房地产能够发展,就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走出低迷。资产证券化和次级债本来都不是特别新鲜的东西,但在这个时候就有了全新的意义。于是在小布什政府任内,包括连任竞选压力的推动,次级债及其衍生产品急剧膨胀,最后经济周期被调整了,但也恶果深种,现在要付代价了。很多人都以为次级债是美国欺骗了世界,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从附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次级债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
在这轮经济周期中,金融工具的创新影响了经济的兴衰,影响了经济周期,是经济生活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新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来帮助中国应对经济衰退,并且不受其害,则是中国经济工作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事情。
二、解析次级债与资产证券化
我本人曾在信托机构工作多年。以我的体会,现在我们所说的资产证券化类的金融产品,涉及了以下五个基本概念。
信托:这是我们国家用得最多的概念,也是当前金融创新最基本的法律基础。信托的“破产隔离”制度,给信托财产一个独立的地位,成功的信托安排,可使相关各方“不因他人的过失而受到损害”,这就使得信托服务成为与银行、证券、保险并列的四大金融手段之一,成为金融服务品种的“百货商店“。在西方,信托制度非常古老,以至习以为常,所以讨论信托的人非常少,人们关注的是建立在信托法律框架上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美国金融市场上90%左右的投资品种不是传统的股票、债券,而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本次惹祸的次级债,仅仅是资产证券化中的一个品种。资产证券化应用范围极广,可有原生品与衍生品之分。
结构金融:信托融资或资产证券化,都以进入信托状态的财产为基础,而与相关利益各方的资信状态无关,所以相对“整体信用”就出现了“结构信用”。从金融角度观察,就出现了“结构金融”。在实践中,这个概念的使用频率不高。
表外工具:有时直接称为“表外融资”,是从财务特征出发进行的表达,指的是进入信托状态的资产,可以进行融资活动,但融资所得不进入资产负债表,而经营所得的管理部分进入管理者的损益表。现在人们经常说,次级债的经营人有收益而没有风险,指的就是这种表外资产不向表内追诉的状况。
基金式的管理:在信托状态下,资产权益被划分成占有、管理、受益和处置四个部分。基金公司的职责,就是负责其中的“管理”环节。我从业的集团旗下有个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5个基金,规模达到表内资产的上千倍。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可是表外资产完全不受此限制。基金的各利益主体,都不会“因他人的过失而受到损害”,基金公司的各个基金之间互不牵连,投资人因市场风险受损不能向基金管理公司索赔。基金式的管理架构与传统的公司大不相同,尤其对市场风险设有严密的防火墙。
&&& 以“资产证券化”
为代表的金融概念,能够主导金融市场,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把横向的基金式企业结构与纵向多级控股的企业结构相比,差别非常明显。从融资方来看,优秀管理采用基金式的结构,可以不增股、不增债,既不丧失管理,又不增加风险,只用表外资产,即可扩大规模和收益。从出资方来看,基金式管理结构扁平,财务情况容易审查,风险的隔离功能更强,受益权证的价格一般有现金流支持,非常可靠。应该说,资产证券化,主要是由投资者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
今天美国的次级债是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规避?不从信托和资产证券化的要求来衡量,就等于不打算说清楚。既然次级债不安全,那么为什么有人去买呢?次级债主要在OTC市场上交易,参与主体以金融机构为主,这些人与老百姓不同,都属专业买手,他们为什么在同一时间、同一产品、犯同样的错误呢?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销售、管理,都在表外进行,那么为什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三家受牵连而倒台,另外二家只能重组改变企业性质。表外的责任,怎么会向表内追诉的呢?
现在都把次级债称为衍生金融产品,但次级债是什么样的衍生产品呢?它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是原生的产品呢?如果衍生品扩大了杠杆,那么只要控制衍生的规模即可,何必与原生的产品混为一谈呢?细究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什么个人的或理论的偏好,而是因为这些金融工具可为我们所用。
三、中国应对大衰退的选择
&&& 利用新的金融工具能够干什么呢?这里谈些实例。
&&& 1,处理不良资产
假设银行拍卖一幅价值10亿的地块,由于金额太高而应者寥寥,于是信托机构参与进来,提议给买方5个亿的财务支持,条件是所有资产进入信托状态,借方(即买方)如果不能按要求偿还5个亿的借款,则在买方支付的5个亿中实施罚则,直至取消买主的管理权,令买方出局。与此同时,信托机构先找了竞标的失败者,安排买方如若不能按约定还款时,则以8个亿的总值收购全部资产,成为外部担保者。最后,信托公司就将5个亿的应收款卖掉,赚取其中的差价。
显然,这样的安排,各方都有足够的可以接受的理由。土地原始买方得到了可以接受的财务支持,承担了不能履约时才会发生的罚款损失;担保方在10亿的价格竞标时失败,但现在收到了担保费,还保留了降价2亿(8亿)获取土地的期权;5亿债权的购买人要在土地购买人、担保人统统失败,土地价格跌到5亿以下时,才有本金的风险。这样的安排,其中任何一方不幸破产,合约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显然相当安全。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托融资安排。交易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信托的进入,应收款变成了金融投资品种,并附有交易成功的资信增级的安排(外部担保),如果是普通的企业,没有资产的独立信用,应收款很少能够交易。
当经济萧条时,银行会有大量房地产抵押品需要处理,若有专门机构提供帮助,银行就比较容易摆脱困境。所以信托机构只要获得成功,就可以组建专门的基金,来为银行坏帐服务。日本承受了近18年的经济萧条,后期需要处理的银行坏帐,大多是前期为应对衰退发放的贷款,所以日本痛定思痛,现在总结的经验认为,在救济和发展的关系上,不要过分迁就短期压力,而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企业和产业的振兴上。
以上所诉的方法,本质上就是支持好企业,利用经济衰退,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来应对短期的和长期的问题。当然,以上模式不仅限于房地产。产业振兴基金可以以房地产为主(MBS),也可以进入其它领域(ABS)。
&&& 2、向西部调水,为国家增加44%的农田
南水北调的的方案有两个方向,一是水往东流,二是水往西流。向西调水的方案,调水量每年600亿方,相当于一条半黄河的流量,预算8,000亿投入,可使中国增加8亿亩农田,增幅为原来18亿亩的44.4%,可比美国当年购买路易斯安娜和阿拉斯加。
&&& 假设投入增加25%达到1万亿,资金价格5%为
500亿/年,先由政府承诺偿还,增加的8亿亩农地全部进入信托,信托机构出售经营权和受益权,一方面吸引进一步的投资,另一方面收款偿还政府每年500亿的支出,直到让政府全部脱身。500亿除以8亿亩,土地租金的平衡点为62.5元/亩;500亿元除以600亿方,水价的平衡点0.833元/方;考虑到税收,农地增加44.4%的税收效益,一年决非区区500亿元之可比,就不用计算了。总而言之,此事都没有太大的财务障碍。
向西调水的方案是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多年的林一山先生提出的,邓英陶先生在林老去世前、后做了许多工作。当然,关于国土整治,中国另外还有许多项目可供选择。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用国土整治来摆脱萧条,日本在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间起动“日本列岛改造论”,非但防止了经济衰退,还在15年间保持了日本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只要启动合适的金融工具,选好项目,财政和银行没有压力,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保险换土地,决胜“三农”
中国4亿多农业劳动人口,其中大部分进城务工,至少1.5亿以上不会回到农村继续务农,于是可以设想,让不会返乡的农民工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换取保险和商品房的首付。这样的置换对进城农民肯定有利,等于彻底改变了身份,解除了后顾之忧;对于继续务农的农民也有利,因为可以扩大耕作规模,增加收入。农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整个社会都能得益。
从财务上看,中国保险资金总额不过3万多亿,覆盖2.3亿人,也就是说,不论人身险还是财产险,人均1.5万左右,农民放弃土地的补偿显然超过此数,所以保险换土地,财务平衡没有大的问题。但保险需要现金收入,所以其中有个土地信托的环节。农民交出的土地,要由信托代持,形成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信托机构进而组织土地经营,并且贴现融资补充保险金,形成闭环。
中国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不到2亩,如此规模,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如果1.5亿农民实现了保险换土地,就意味着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进入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将出现全新的格局。三分之一农民正式进城,对城市是个推动,对农村的影响更大,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将出现新一轮投资高潮,获得保险的农民会出现消费高潮,这两大高潮的出现,将使农民为中国摆脱经济衰退,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失地农民造成社会动荡”,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问题。但进一步细分就会发现,农民失地表面失去的是土地,实际失去的是保障,如果有了保险,情况又会如何呢?城里人都没有耕地,难道都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吗?
中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都严重偏低,才是危及安定的重大隐患。现在大量城市“城中村”的改造进展很快,但保险跟不上,于是改造到了哪里,赌博集团就跟到哪里,最后留下的问题依然要社会和政府去解决。所以保险和资产证券化如何联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处理的工作,向保险要安定,才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对于“三农”问题,中国的专家、学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结合保险运作等,也不乏成功的先例。对于国土整治上,更有大量的方案可供选择。我这里想说的是,如果有了新的金融工具,所有各方都更可大胆想象,更可大规模创新。
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只能购买西方创造的金融产品?中南半岛有我们的紧邻,如果由中国牵头发行基础设施改造基金,以美元投资,以人民币计价,中国认购30%,其它机会让给国际投资者,肯定会引起国际的欢迎。于是我们中国得到印度洋的出海口,中南半岛国家共享了中国的经济繁荣,还可令国际投资者共享中国创造的利益。
有了想象力,有金融的创新能力,这一切离我们并不太远。
四、与财政、银行、证券手段的比较
摆脱经济衰退,完全可以采用财政手段,发挥银行的作用,以及在证券市场上采取一些新的行动。与之相比,信托和资产证券化有何优势呢?
财政:这几年中国财政连年增收,但情况很可能发生变化。在经济出现衰退时,财政收入的增速会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财政支出的压力会大大增加,所以财政手段是最后的手段,即使动用也要快进快出,不要有长期负担。财政信用受损,市场信用也就完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轻言财政。
银行:造个房子,应力分散才能化解风险,应力集中就等于放火烧自家的房子。中国的银行系统占有金融资产中绝对大的份额,应力已经过于集中,如果再将风险向银行集中而不向市场分散,那是非常危险的。日本金融集中于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一出问题就是长期萧条;美国利用市场做直接融资,有了问题有市场上化解,所以震荡很快可以过去。我们中国过去规定,信托产品的销售不能利用银行的营业场所,是有道理的,而银行自己发行理财产品,到底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的边界模糊,则应存疑。我们强调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就是为了先分散风险,再来化解风险。
证券:中国的证券热闹了十多年,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做出了什么贡献?现在有个上万亿的项目,证券解决3,000亿的资本金,银行解决7,000亿的贷款,能做得下来吗?所以我们希望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不能迷信现有的证券市场。信托和资产证券化主要以私募融资,在中国的OTC市场中交易,交易主体以金融机构为主,包括有财力的企业。以中国金融系统十万亿计的存差而言,有着极大的空间。这种做法利用了市场,规避了简单的行政操作,对公开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无弊,所以不能看作对证券市场的排斥。
五、展望和路径
应对经济衰退,实质是国际间民族竞争的继续。民族竞争有军事、文化和经济不同的领域。军事的竞争,早年在陆地、后来陆续发展到海洋、天空和太空。现在的金融及金融产品之争,是经济领域的天空和太空的争夺,中国没有不战而降的道理。
今天美国虽然以次级债遗害全球,但美国很可能通过金融创新,把灾难变成机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相对发达国家,中国的金融相当落后,但次级债以及中国对外投资的挫折也说明,中国一方面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原创型的探索,要从原理和需要出发建立制度,完善架构,中国简单模仿的阶段差不多走到头了。
中国金融结构的优化,资产证券化是绕不开的。结合美国次级债提出的问题,中国应着重关注金融防火墙的建设,以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在中国的信托产品的运行中,资信评估基本没有进入,风险提示是个官样文章,相关机构和人员既没有特殊的利益,也没特殊的责任,甚至可以说,信托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所有这些赖以建立的《信托法》没有得到司法系统的充分认可。凡此种种,都会影响中国的金融创新,但没有需求,这些问题就很难解决。
《信托法》规定的信托主体不限于信托公司,但信托公司有着特殊的作用。中国一共只有五十多家信托机构,试想这些受到严格监管的机构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未来是不可能被完全认识的,世界的未来更是如此,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在应付这种局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循此路径,以打带消,多点试错,控制
风险,今后中国金融发展的道路应比过去平坦得多。
& &注:表1、表2资料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第二版第1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From: Steven Leung &@&Date:
To: 涛 &@&, 宁 &@&,
江福如 &&, 铿 &&, 龙 &@&,
江秋萍 &&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半年暴跌92.8%,中国航运成BDI最大埋单者,
中国航运业与造船业的寒冬
记者 北京、广州、宁波报道
11月的海洋,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寒冷,霜冻蔓延着广袤的海域。国际远洋航线上,大量航线被合并或取消,偶尔孤独航行的大货轮中装载的可能是好几家班轮公司的货物。而中国沿海海域附近,有相当数量的货船晒着太阳,处于停航或半停航状态。更可怕的是,这种低迷如同多米诺骨牌,蔓延至造船业、港口业。悲观与恐惧从国际传导到国内,探寻行业救赎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正在四处展开。航运业&冬天&真的来了吗?
据宁波市交通运输协会航运委员会秘书长高学介绍,目前该市航运企业中,几乎70%以上船舶营运受到冲击,其中约有30%的船舶正处于停运或半停运状态。据悉,宁波市航运业有水运企业110家,各类船舶741艘。如果说中小航运公司的命运不足为惧,诸如马士基、长荣海运、中远、中海等大航运公司的状况,却不得不令市场揪心。
台湾长荣海运今年半年报显示,营运溢利大幅下滑,报2800万元新台币,比去年同期狂跌95.5%。中海集运(02866.HK)三季度财报则称,公司亏损达2.7亿元,此前三季度净利润4.27亿元。这是中海集运A股上市以来,单季度首现亏损。另外两家航运企业长航凤凰、中国远洋报表虽然要好看得多,但显然与今年早些时候比,两家公司的业绩增幅明显下滑。如中远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32.2亿元,同比增幅仅27%,而第三季度净利润55.6亿元,同比仅增长17.5%,这两个数字的增幅年中时分别为116.7%和100.9%。
正因如此,上述公司股票亦遭遇无情抛售。其中中海集运H股已沦为不足一港元的&仙股&。截至10月28日,中海集运H股累计跌幅高达93.6%。航运业务的不景气还直接传递给了上游造船业。
&&& 8月法国里昂证券(CLSA)曾公布一份中国造船业经济分析报告显示,造船取消订单情况已经逐渐在经济大环境转变中浮现出来,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外国船东在中国取消21艘船订单,其中确认10艘船来自19个船坞,涉及约130万载重。业内人士指出,如今情况只会比年初更糟,取消的订单量恐怕比年初的数据更为庞大。据相关数据显示,9月份全球船舶制造业新签订单显著下滑,同比减少66.1%,其中不少是对中国企业的订单。
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25.6%、38.8%和35.4%。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10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新承接船舶订单366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
记者了解,目前大连一造船厂已然破产;包括南通明德造船厂等在内的长江口部分民营造船企业甚至遭遇集装箱船和散货船订单几乎&归零&的惨淡经营格局。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洪和平告诉记者,金融海啸危局之下,除珠三角以外,长三角、大连两大中国造船基地已有数个造船厂倒闭,目前国内一些造船企业亦出现船东订单取消或推迟情况。
&&& BDI误导。其实,中国航运业今天大败局的原罪有人指出,BDI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错误引导很重要。2003年开始,BDI从千余点攀升至上万点,五年暴涨10倍。然而值得警惕的是,BDI指数自1985年创立至2002年期间,一直是在点之间波动。在2008年之后重新攀至万点以上,并于5月20日创下历史最高点位11793点。11月3日,
BDI再度下挫,跌至851点,相比较半年前的点位暴挫92.8%。
异常的暴涨并未引起市场足够的警觉,过去这几年,散货市场可谓遭遇百年不遇的大牛市。BDI不仅仅是干散货运价的指标,也是航运业的晴雨表。很多资金被BDI提供的&繁荣&信息所吸引,纷纷投资航运及其相关产业,如造船、港口。
&&& 分析师认为,近期BDI的大幅回落,一是铁矿石市场未来不明朗,出货量少,短期内的运力需求不足;二是从投机角度来看,大量资金从远期运费协议FFA衍生品交易中撤出,远期运价下跌导致BDI的下跌。
&&& 在过去15年间,80%的FFA交易都在欧洲的船东和商品贸易商之间进行,交易的流动性不是很高。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全年成交超过150万手,大量的对冲基金以及国际投行参与其中。
&&&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船舶市场研究部首席研究员包张静指出,造船市场大热时,相当一批订单属于投机订单。因为在今年7月一艘VLCC油轮的订单价格为1.6亿美元,而其转售价则高达1.85亿美元。一转手即入袋两千多万,对所有逐利资本都是不小的诱惑。这批订单在市场转向时,最易抛弃订单。
正因为这些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国际干散货运价的涨幅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撑。中信证券航运分析师纪云涛透露,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机构从FFA市场大举撤资,这才引发了FFA市场恐慌性抛售以及BDI指数的无底洞式下跌。
统计显示,去年1-11月成交的干散货海运衍生品交易额分别较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暴涨了216%、580%和255%。2007年FFA市场的价值大约在700亿美元左右,干散货大约占了其中的600亿美元。
干散货是航运业的三大主菜之一,其中主要是铁矿石运输。2004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的海运增量,始终占全球铁矿石海运增量的80%左右。在2006年全球铁矿石7.22亿吨海运量中,中国占45%。
航运业的另外两道大主菜是集装箱与油品运输。月,中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亿标准箱,而全球的集装箱吞吐量也只有2亿多标准箱。
&&&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几年前国际海运的繁荣。反过来BDI的&繁荣&景象,又埋下了中国造船业过剩的祸根。据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提供的统计快报显示,2007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893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0%;新承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2%;手持船舶订单15889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1%。我国造船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的42%和33%。
若按目前各省份规划数据进行汇总,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将达到4000万载重吨以上,超出我国政府规划目标近一倍。而预计未来5~10年,世界新船市场年均需求仅约6500万载重吨。这里肯定存在泡沫,还是不小的泡沫。包张静道。
航运市场的暴挫开始引起交通部高层关注。不过企业的苦日子还在蔓延。劳氏船级社近日指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银行能提供总船价80%的贷款,获得贷款也比较轻松。如今银行只愿意提供船舶价格的50%-70%贷款,并大幅提高了贷款费用,不良的商业计划将不得通过。
据悉,今年以来,融资市场交易规模已经急剧缩水,去年全球有412宗航运融资交易总价值877.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全球只有104宗交易、价值249亿美元,预计全年不到500亿美元。随着造船行业暂时进入一个低谷期的大势,加之先前汇率变动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就珠三角船厂的利润而言,如果说去年可以达到18%-20%的毛利的话,今年会有差不多一半的下降。
广船国际董秘李志东介绍,该公司2007年交了16条船,2008年交付17条,2009年计划20条。
全球造船业遭遇金融危机重创
[世华财讯]全球10月单月造船新订单的船艘数同比暴跌90%。业内人士担忧,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急转直下,直接将造船业从顶点拖入衰退期。而对于前期迅速扩张的中国造船业来说,冲击将更为明显。
英国劳氏船级社总裁萨德勒近日表示,全球造船业2008年10月就建造集装箱船、油轮等签下的新船订单仅37艘,这一数据是8艘的十分之一,全球10月单月造船新订单的船艘数同比暴跌90%。其实这一下滑态势从8月就已经开始显现,根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8月份全球新船成交130
艘、1,406万载重吨,比7月份分别下降54%和38%;9月份国际造船市场继续大幅下挫,新船成交量为93艘、696万载重吨,而前9个月月均成交量为224艘。
&&& 中远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远洋股价更是随同BDI跳水,从5月份的33元一路跌至目前的8.5元,跌幅高达74%。
From: Steven Leung &@&Date:
To: 涛 &@&, 宁 &@&,
江福如 &&, 铿 &&, 龙 &@&,
中集之困: 集装箱龙头苦熬淡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深圳报道
  欧美经济衰退,全球集装箱市场份额超过50%的中集集团(000039.SZ)有更切肤的感受。今年三季报显示,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收入占比达70.20%。
  直至7月,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在集装箱行业出现。中国海关数据显示,除2月外,今年1-7月,单月集装箱出口无论是金额还是数量都保持高增长,今年7月的出口金额和出口量同比增长51.3%和42.4%。另外,成本上升也可以转嫁到下游,随着钢材价格走强,干货箱价格由2007年上半年的美元/标箱,升至目前美元/标箱的水平。原材料价格上涨,中集集团的集装箱毛利率并没有下降,反而从2007年度的9.31%上涨到2008年中期的9.79%。但是,冬天来得如此突然。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8月,我国出口的集装箱数量仅30万只,虽然出口金额同比仍增长2.1%,但出口数量却同比降低6%,9月出口数量下跌到24万只,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同比下降17.8%和16.1%。
  囤积钢材之困
  今年初,钢材价格节节上升时,中集集团做出了囤积钢材的决定。中集集团今年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库存高达92亿元,是近几年以来最高的水平,比去年底时的78亿元高出14亿元。&囤积钢材是整个行业的通常做法,因为年初公司判断钢材价格还会往上走,而公司用钢量很大。&某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
  但是,大宗商品市场风云变幻,第三季度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调头向下,结束了上半年的持续上涨,开始一轮下跌行情。8-9月,钢材市场价格急剧下跌。许多地区的线材、螺纹钢、热轧卷板、冷轧板、中厚板的价格几乎跌至年初的价位。集装箱主要原材料为热轧板,3mm热轧板从年初的近4500元/吨,涨至年中近6000元/吨的高位,9月后就持续下跌至近3700元/吨。10月份,周边市场价格普遍下跌的背景下,钢材价格下跌已形成惯性。市场研究人士预计,11月份钢材走势依然看弱。
  变化来得太突然,而中集集团囤积钢材的策略似乎并没有来得及调整,截至三季度末,其存货金额高达93.5亿元,跟6月底的95亿元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对于囤积的钢材,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下降,只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体现在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中,另一处理方法就是等到产品出来后,体现在产品成本中,无论如何,如果钢材价格不涨回买入水平,这会加剧公司困境。&上述匿名分析师认为。
发件人:&Flynn& &.cn&
+0800收件人:&Flynn& &.cn&抄送:标题:转发: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秦始皇与GDP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三年之后,秦国陷入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由于大批军人转业需要安置,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滞留在咸阳,洛阳等大城市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六国混战时迅猛发展的军工企业也因为订单的突然消失而大量倒闭,大批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只能回到家乡种地。造成大量的民工返乡潮。
倘使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秦始皇为了笼络人心,前六国时期的官员全部留用保持原位,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官民比例高达1:26。为了安抚他们,秦朝不断给公务员加薪,三年翻番。而为了养活这高达7000万人的公务员队伍,秦朝制订了极其严苛的赋税制度。除了高达25%的企业所得税外(刚降了7个点以后的数字),月入2000钱以上的工薪阶层也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名第三。
秦朝的运输工具燃料---青草由两大集团中草化和中草油垄断。虽然国际草价由最高峰的147罗马银币降到了60罗马银币,但两大青草企业仍死撑不降,老百姓怨声载道。而且93号青草虽然要每升6个铜钱,远远高于罗马国的每升3个铜钱(折算价),但是不包括青草税。马车主们另外需要缴纳每年1200钱的养路费,每公里0.4钱左右的高速官道使用费。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年轻的始皇帝应该怎么做?与三公九卿商议之后,他决定拿出4万亿钱出要拉动内需。可是怎么拉动?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偏重那个?
&&& 没错,结果你已经猜到了-----修建万里长城和阿房宫,以基建投资拉动内需。
发件人:&citizen citizen& &&
23:09:43 +0800收件人:&&抄送:标题:公民第21期
宏观调控结出房市恶之花
----楼市是如何绑架银行进而绑架中国的?
  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灾难不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全面萎缩是由政府五年多来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用行政力量(即抑制房市的所谓“组合拳”)强力干预市场所致;而目前中央政府的担心似乎已从房市带动的经济过热变成了由房市凋敝而开始的经济衰退,所以,新一波行情已是全面拯救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市的盛衰,可谓“败也政府、成也政府”。
  当中央政府将宏观调控作为政治任务下达后,各地党政首脑无论是否真去实施,口头上一概表示“坚决拥护”,但实际上宏观调控的阻力非常之大,因为地方政府内从吃饭财政外到政绩表现上,都与已具有的产业规模实现捆绑,尤其在实现分税制改革之后,“卖地财政”(土地出让金与各种房地产经营的高税费收入),迅速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过分压缩房地产将造成地方财源的大幅度萎缩;经济规模一旦受到调控的压缩,许多意想不到的如就业、治安、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将因此膨胀,万一出了什么乱子,责任完全在地方各级官员头上。所以,长久以来宏观调控一直难以推动,以至于必须牺牲一个政治局委员的政治生命以儆效尤;同时,为了利用民意来抵消政府内部的不同意见,使宏观调控看上去与现实民生似有挂钩,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执行宏观调控得力与否的主要参照指标便是,看那个地方是否采用了中央政府下发的抑制房市的“组合拳”套路,是否使得房价下跌;而各地为了表示对北京在政治上的忠诚度,也不计后果地将原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从土地出让到税费豁免及至银行贷款等优惠相继取消,折腾了将近五年,才於今年三季度始刚刚将火热的房市浇冷,北京、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购房信心受到深度摧残,持续出现价跌量缩的局面,直至第四季度北京楼市开始出现恐慌性抛盘。人们惊呼:中国房地产业的冬天将要来临!
  不错,市场前景广阔、且大大高于各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房地产业加上其带动的上、下游关联行业,因其巨额数量与庞大体量,容易形成一国持久的经济增长重点,因而能吸附巨量资金、全面牵动金融业界;虽然房市上升,股市不一定同步走红;但房市一旦崩塌,则股市一定沦陷。因为无论谁如何操纵股盘,股市总是靠相应的产业基础保证,而房地产业事实上已成为产业基础的基础。美国房市出了问题进而导致全美国、全世界空前范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同样是美国,也号称支柱产业的汽车或航空业问题接二连三,对经济大局影响却十分有限,用心观察分析不难做准确比较。问题的另一面是,房地产业越滚越大导致的产业结构过度不均衡容易酿成巨大经济或金融风险。这是一个必须解决且又不易处理的难题。尤其是整顿经济秩序不象园艺,可以简单剪接、可以靠伤害一枝来扶植另一枝。而宏观调控的做法与其说出于实用经济还不如说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考虑,是中央威权的检测手段。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条线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服务行业、汽车制造业、出口加工业(其中以民用家电以及纺织品为主体)等。由于近年中国能源及环保形势十分严峻,在全中国星罗棋布、重复建设的汽车制造业发展前景黯淡;纺织品出口遇到的层层壁垒、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的欧美国家越来越沉重的知识产权压力、加上中国面临汇率改革的压力日益增高等等,所以,出口加工业的前景也不乐观,美欧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深了中国出口经济的困难;而服务性行业与房地产业有着相当密切的连带关系。过度调控房地产业伤害的决不会仅仅是房地产业,没有哪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有本事做到“只割一磅肉”。更头疼的是,即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除了房地产业,中国似乎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若达不到10%增长速率,且不说地方财政由于宏观调控普遍处于破产的边缘,光每年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便可压垮中国经济。
  华尔街金融风暴让世界经济一夜之间发生大逆转,世界经济从流动性过剩180度急转弯变成流动性紧缺,几乎没有任何国家任何行业有充分准备,中国也在其中、甚至受害更重。除辛苦积累的大批金融资产被迅速蒸发外,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都会面临外资抽离和出口下降的双重问题;经济过热已不是话题,如何提升GDP、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已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在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发表的公报中,人们看到如下久违了的措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在10月18日有69位市长参加的“中国市长论坛”上,建设部副部长表示:“应该给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各地的政府应该说有能力、也有责任,作出一些政策上的选择。”这是北京高层首次对宏观调政策控开了一大口子,5年来第一次对各地刺激楼市的举措作正面表态。
  楼市绑架了银行、左右着国家的金融政策、从而进一步影响着股市,这种经济合力的魔咒,并非人们意志所能改变,人们除顺应潮流、因势利导外,别无他途。可以看到,自从中央政府真刀实枪地开展打击房市的“组合拳”以来,中国的股市亦随着房市的趋冷而不断下滑,宏观调控的力度越大,则对原本就处于病态中的中国经济的伤害越大。全面拯救房市的举措表明,宏观调控已经无疾而终,北京终于又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如同以往他们在一件事情上蛮干而走入死胡同、然后悄悄地改弦易辙那样,这次恐怕又在“偷偷地改”了。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看待宏观调控的问题上,陈良宇等人不乏有先见之明,他在这方面的错误只是把潜规则公开,不给人以“偷偷地改”的机会,无意中“挑战中央权威”罢了。在深陷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百业不振的困境中,中国当局为了避免国家财政崩溃,惟有一改宏观调控的初衷,从全面拯救房市做起,给其他各行业补上一剂强心针,还要时刻提防房地产泡沫象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喷发,日子绝不会比美国行政当局好过到哪里。不过,中国当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左右经济活动的只能是经济规律,政治手段干预根本不适用;要虏获民心,应该从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做起,而不是在经济活动中掺入民粹意识,这不仅文不对题,而且是要付沉重代价的。
发件人:&晓陆 杨& &yangxiaolu_.cn&
14:27:47 +0800收件人:&zdjun &&, & 抄送:标题:杨晓陆传文(附件)
当前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效率问题
北京 杨芳洲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国务院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包括四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计划,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等。这些固然可拉动经济增长,减轻美国及西方金融危机对我严重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的冲击,缓解我国企业因此而面临的困境;但也产生了一些严重问题和偏差,若不尽快纠正也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导致经济灾难。
如:巨额投资并非主要用于瓶颈,存在着向利益集团(包括外国利益)倾斜的情况,因此必将产生严重的效率问题及财富利权外流,可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又如:在美元贬值前景已十分明朗的形势下,日本趁美元暂时走强之机减持美债。而我却仍在大量增持美国国债(以实际行动救美却口头否认)。
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了25%,由4700亿美元增至5850亿美元,仅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后的8、9月份,就增持436亿美元。而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却从一年前的6000亿美元减至5732亿美元。此外,在美元贬值和黄金升值前景均已十分明朗的形势下,我不仅积极增持美国国债,而且消极储备黄金等,至今不取消阻碍黄金进口的资格限制及一切金银进口环节税收,而金银出口却是零关税(甚至还有退税)。如此金融管理,岂儿戏乎?!
又如:对真正有效增加内需消费且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如:整顿国内商品流通秩序降低流通费用,暂缓大小非搞活股市增加人民可用于消费的财产性收入,对国内企业减所得税等)迟迟不予实行,却在面临美元将大幅贬值的巨大出口风险时提高出口退税率补贴外国人消费。继续维持依赖廉价出口的经济结构。
&&& 以上这些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后果如何?请看以下分析:
一.投巨资拉动内需关键在于效率
投资效率是任何宏观经济理论所追求的首要管理目标。效率低下的投资,虽也能拉动需求,但因其缺少相应的商品和服务产出,则必导致通货膨胀。而投资中的财富外流,则不仅无效,而且连拉动内需的作用也没有,因而是国民经济的净损失,是负效率。因此,投资应尽量用于瓶颈部门和产业,以保证效率,取得最大利益。而我四万亿投资中占一半的两万亿铁路投资,却绝大部分是高速铁路
[注1],即总长8900公里的23条客运专线(包括城际铁路)[注2]。
这实际上是将三年前投资上万亿元的5457公里高铁规划[注3],扩展到目前的8000公里高铁,其投资也扩充到近2万亿元(2万亿铁路投资中还有一小部分非高铁投资)。高铁总长度增加了近50%,而投资却增加了近一倍。平均每公里高铁投资由1.8亿元增加到2.4亿元。
两三年前,关于高铁超大规模巨额投资就曾引起很多争议。主要原因是铁道部长是著名的媚外哈洋派,2004年上任伊始,就扼杀了我国自主研发且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华之星等八种高速列车机车,为大量进口日本等国的高速列车和高铁技术扫清道路。(我中华之星最高时速超过320公里/小时,并早已成功完成了50万公里试运行。)
日《中华工商时报》曾刊登记者李富永关于大规模高铁建设的文章:“根据已有案例,在大约10000亿元的总投资中,上述两类设备和技术(指中国的基础工程和外国的技术设备)所占的订单价值,大致各有一半份额。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至少可以获得约5000亿元;……虽然外方垄断了技术,但中方企业也能从老虎嘴里抢一点零头:……只是中方只能干粗活,外国厂商则以技术赚钱。”[注4]
如此严重依赖昂贵的外国技术,规模空前地建造“远远超过法国、日本和德国现有高速铁路规模”的5457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注5],其所产生的巨大经济风险和国家安全利益的风险曾引起当时广泛的舆论质疑。而现在近三年过去了,在高铁投资建设风险及国家安全利益危险仍未解决,每公里造价又大幅上涨,从而使投资风险更大的情况下,高铁长度又在未经必要试点的情况下盲目扩大50%,投资总额扩大近一倍,如此双重巨大经济风险叠加(单位造价和建造规模均大大增加)的超大规模投资项目,又不经充分论证试验和人大讨论审批把关,以此无以伦比巨大风险究竟又能带来什么利益呢?
长距离的高速铁路系统竞争不过航空,高速列车再快也快不过飞机,但所需要的投资却大大超过航空。而短距离的高速铁路因发挥不了列车的速度优势而投资却太大,又竞争不过高速公路和还可再提速的现有铁路系统。因此,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不搞高速铁路系统,不是因技术上做不到,而是由于它不经济。日、法、德等国的高速铁路系统若想靠日常运营实现真正赢利,其实也很困难;他们主要是靠对外输出,卖他们的高铁系统来收回投资。
高铁只适用于200―400公里距离客运,在此距离内它比飞机和高速公路确实要快,但其几倍于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客运的票价,仅节省0.5―1小时旅行时间是否能有竞争力?或许在人们收入已经很高,不在乎这两钱儿的时候,高铁能真正显示出其优势。但以我现在的国情,高铁只能是奢侈品,远非瓶颈。为发展国产技术搞一点试验可以,但目前绝不宜大面积推广。尤其是在技术上严重依赖外国,对我经济和国家安全风险巨大,弊多利少,而对外国却有巨大利益而毫无风险的情况下,更不应搞此超大规模低效率负效率投资。
我国台湾生活水平按说不低,其岛屿大小也适合高铁,但因技术上依赖受控于日本,其高铁系统很难盈利。高铁比较成功的是韩国,因其国土面积及人民生活水平均适合高铁,又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形成真正的民族技术产业,因此能有较好的投资效益。我国高铁只有走韩国那样的真正自主创新道路,并稳妥地逐渐推广,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如果还是严重依赖外国技术,仍如两三年前中国企业只获得略多于一半的订单金额,“中方只能干粗活,外国厂商则以技术赚钱。”则近两万亿高铁投资外方份额近半,即有近1万亿元投资形成财富外流(负效率),剩下一万亿也将是难以盈利的无效低效投资。
众所周知,现铁道部长的所谓国产化,不过是将外方都变成仍沿用中方大国企原厂名的合资公司而已,我们购买外国技术专利和设备都通过这些合资公司。这种形式上的国产化是在重走汽车工业引进整机→进口零部件组装→再逐渐提高国产化率的老路,其结果只能是扼杀自己科技研发能力,技术上永远依附受制于外国。我国的机车和铁路设备工业将因此而永远向外国支付昂贵的技术专利和零部件费用,并永远受其控制。
外国高铁技术系统价格昂贵,因此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必将又重新陷入亏损的尴尬局面。并因此而形成我财富外流的又一重要失血口。
更严重的是,铁路及其车辆制造产业事关国家重大安全利益,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存在重大隐患。当国外敌对势力需要时,就可能使我国高速列车、机车和铁路网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 “按照平均理论值计算,平原地区修建铁路的成本为400万元/公里上下。”[注6]
而每公里高铁造价2亿多元,高出普通铁路50倍,而对内需的拉动效果,每公里高铁并不比每公里普通铁路强多少。反之,一定的铁路投资金额,因可建比高铁长50倍的普通铁路,因此,投资普通铁路对内需的拉动效果,要强于高铁至少一、二十倍以上。
可见,以大建高铁来拉动内需纯属瞎掰,不过是借着国家大规模投资拉动内需的机会,恢复并大大扩张原已被搁置的大规模高铁建造计划而已。借此紧急拉动内需之借口仓促铺开全面大上,就可绕过重大项目须经全国人大充分讨论审批的必要程序,避开两年前强烈的社会质疑和反对声浪。
在目前铁道部严重崇洋媚外扼杀民族技术的情况下,近两万亿高铁投资更多的是拉动日本等外国需求,而且是以我巨大的投资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为代价拉动外国经济。以投资拉动内需,铁路建设无疑是一重要方面。但当前铁路建设的方针应是多建成为瓶颈的效益好的一般铁路或电气化铁路,尽量少建对我害多利少而对外国却有重大利益的高铁。
四万亿元投资中除高铁外,还有扩大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内容。“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这些农村和贫困边远地区的安居保障工程投资,无疑是用在了瓶颈上,可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不但有经济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问题是城市(尤其大城市)中的“加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中国经济正在崩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