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进入目前投资什么行业最靠谱行业的新手来讲,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原因有三点:私募基金差异太大,腰部和底部的基金工作没有保障,不稳定。选不对私募基金,你的学习曲线会非常长,也就是单位时间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跟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岗位比起来更少。私募基金作为职业起点,之后可选的路径较少,职业道路的第一步就走窄了。(2和3是基于腰部和底部的基金而说的,如果是拿到顶级私募Offer的超人,请接受我的膜拜~)有的人可能会问,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不让去,那应届生应该去哪里呢?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应该选择正规的、有良好市场品牌和口碑的大金融机构。但这些金字招牌的金融机构往往很难进,竞争很激烈。我们就需要在学校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多拿证书,多积累面试经验。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免费的课程,里面有国际认可的CFA、FRM证书和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证书的考试咨询和复习资料,还有400多道真实的投行\券商\银行的面试真题,对我们的求职会大有裨益。第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私募基金的行业分布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顶尖的私募基金就这么几个,每年招收的新员工非常少,基本不录取应届毕业生(可能有实习机会,或者录取博士毕业生)。而大部分的基金都是腰部和底部基金,这些雇主良莠不齐,分层非常大,优秀的雇主的确能赋予你想不到的舞台和财富,但“草台班子”的雇主会让你在工作时怀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也就是说,你要加入的,是一家什么样的私募基金非常重要。第一梯队的私募基金分国际和本土两大类。目前本土品牌基本能压倒国际品牌,而且很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早就本土化了,比如红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的私募资金进入中国后,团队不断本土化,培养了一批或海归或本地的优秀投资人,他们中很多人也是从投资经理做起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人手里的资本也多了起来,又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优质私募基金,比如鼎晖。这两种基金的offer含金量非常高,如果大家拿到了,请一定把握住机会。再说说第二梯队的私募基金。这些基金虽然暂时没有“破圈”,但发展的空间很大,一旦投到一个“独角兽”企业,可能分分钟挤进第一梯队。它们可能是一位创业者实现财富自由后,希望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成功而创立的基金,比如洪泰;也可能是几位在第一梯队的合伙人独立出来,成立的属于自己的基金(这种团队叫Spin-off Team),比如高榕。Spin-off是可以加入的,因为他们虽然属于新兴团队,但并不是从零开始,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是按规矩办事,能够给员工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最后,就是“慎选”的第三梯队的私募基金。这类基金很可能是由个人发起的,由于获取了某些稀缺资源而得以成立。私募投资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行业。私募从运营角度分为融、投、管、退四个部分,其中“融”直接决定了这只基金能否存在,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因此,在其他领域成功的老板们只要能够得到“融”的资源——拿的出一笔钱,TA就能成立一支基金。作为这种基金的员工,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你能否从这种支撑着这只基金存活的资源中获益,或者说,你能否有一天也拥有类似的资源,汇总一句话,就是这种资源能否被你“内化”。比如说,对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员工,他接触到的“资源”是团队的专业性、公司的品牌知名度。那么通过努力工作,他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专业;通过在这里工作,他得到了公司品牌的背书。“资源”被他成功内化了。而第三梯队的的资源很可能来自于创始人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能做资本的游戏。那么员工要如何努力工作,才能“财富自由”呢?这种基金的尽调流程也不是非常严谨,员工能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因为可能大部分的关键工作都在老板的“酒桌”上完成。第二点,就是私募基金的学习曲线(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速率)太平缓了。都说人生就像心电图,要折腾起来!但这条平稳但学习曲线基本意味着你“躺平”了。私募基金的团队比较小,合伙人掌握核心资源和技术,但又没有义务带你、做你的Mentor,你是否能学到精华,全看自己的造化。为什么说学习过程很慢呢?首先,从工作分配来说,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流程一般是:寻找备投公司(Deal Sourcing)——初步尽调(Initial Due Diligence )——详细尽调(Detailed Due Diligence)——投资(Report to Investment Committee and Execute the Deal)——投后管理(Post Invesment Management)。其中,寻找备投公司基本是由合伙人完成,市场上火热的公司都需要抢,不会等着咱们一个普通员工去“找”。投资的操作过程就是签订合同和打款,基本由律师和会计完成,作为投资部的员工,也不用负责。投后管理是一个单独的部门,而且很多工作也由合伙人完成,比如张磊的Hillhouse收购了百丽集团后亲派高管入驻,派的是合伙人级别的,而不是咱们刚入职的员工。那么我们可以做的,就剩下投资部员工的“主营业务”——尽职调查了。但是,稍微大一点的项目,尽职调查会分成很多部分,财务部分由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法务部分由律师事务所完成,专业部分由行业专家完成。更有甚者,第三梯队的基金尽调很可能形式大于内容。为什么说学习过程很慢呢?其次,从团队架构来说,私募基金一般是轻人力,重资源。也就是说,顶级的基金团队,加在一起可能也就几十个人。基金不会像银行或者券商一样,有内部的OA系统,带着你领会“件件要审批,事事有交代”的工作流程,也不会像四大一样,安排有经验的员工成为你的Mentor,你可以多向前辈请教。而且,大部分私募基金都相信“工作中学习”是真理,也不会专门搞一些培训或者考试假期。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去“自我”学习,万一你加入了一家第三梯队的基金,自己领悟到的东西缺乏机构背书,也许一不小心就在错误的路上走了很远。第三点,加入私募基金,你可能经验没学到太多,钱没挣到多少,但绝对算“起点高”。之后的职业选择就相对更窄,很多行业对你来说都是在“倒车”而不是“进步”。私募基金不喜欢招应届生,他们喜欢在投行、四大、律师事务所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熟手”。这也意味着,私募基金这份工作对很多金融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一个转折点,而不是起点。如果我们刚开始就站在了别人的“终点”上,那么要怎么走才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呢?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是投行、四大、券商、律所,那么你可以在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后跳槽进入一家不错的私募股权基金。但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是私募股权基金,你就很难跳槽去投行、四大、券商、律所。。。。。。因为这些公司的HR会觉得你反方向跳槽,是不是个人能力有问题,即使你能证明工作能力靠谱,那么HR也会质疑你的职业选择。毕竟,当一条高速路上出现了一辆逆行的车,大家都会觉得奇怪。因此,把私募基金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之后大概率要留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想改行非常难,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契机。如果不是非常确定自己只喜欢私募投资,建议大家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尽量给自己留出多一点的空间,拥抱多一些的可能。如果你有offer方面的具体问题,或出校园的职业选择,或跳槽的烦恼,都欢迎向我咨询~
1、不踩红线,红线是生命线。不赘述。2、保持健康,没有健康你什么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是,假设你的业绩比我好,没关系,我争取比你多干一年。2017年初,我生了一场大病,跑了无数次医院,吃了足足一年的药,最悲观的时候,甚至以为和死神都比较接近了。那一年,是绩优蓝筹的大牛市,本来应该是我大放异彩的年份,但……去年情人节,芒格出席Daily Journal 的年会时提到“……后来,我总算拥有了好的睡眠,在睡觉前把脑袋清空的,快速入眠,并且8小时都睡得很好。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我直到93岁的时候才养成”看到吗?90多岁的人,每晚能很好的睡8个小时!我想,任何其他人,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又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都会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做不到以上两条,以下就不用看了。3、你不必是北清毕业,但需要一个好的启蒙老师,也就是需要一位“明”师。祖师爷说了,我们这一行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和太高的学历。但刚入行的你,正如7、8个月的婴儿,需要有人教你以正确的姿势去爬,然后去走,去奔跑。至于你后来跑的有多出色,完全取决于你的勤奋、悟性,还有运气。但实话实说,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有“明”师。能否尽早遇见,看你的运气。4、首先学会尊重他人。比如,你的报告质量是不是足够高?给别人路演之前,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听他人路演的时候,能不能减少看手机的次数?不同的观点,能不能耐心听对方讲完,再看看是不是自己错了?能不能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问研究员基本概念性的问题?(不少人,尤其是认识但不熟悉的,都说我高冷。这一点我需要改正)。5、什么是好工作?与你能拿到的其他offer,从三个维度比较:收入高低、开心与否、能不能学到东西。对于一份工作,前面说的三点,有一个是基本条件;有两个是好工作;没有三个都齐全的(除非你是老板)。不同的人,这三者的排序和权重是不一样的,大家因地制宜吧。我给大家的排序,永远都是能不能学到东西、开心与否、收入高低。每当有人向我吐槽收入的问题时,我就给他灌鸡汤:不要看你现在拿多少,要看你离开当前平台的时候,别人愿意给你开多少。如果你的梦想是星辰大海,那么,现在你身处小溪或者小河是没有区别的;6、Just be yourself 。现在的你们,背景和条件,和当年的我,不可同日而语。我一直认为,条件好的小伙伴,要适当“傲娇”。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努力活成你想要的模样。你是因为喜欢而从事这个行业吗?你如果讨厌当前的公司,你会果断离职吗?你能够拒绝一个垃圾课题吗?你会因为领导不同意你的观点,而保留看法吗?人生很短,你需要做你自己;人生很长,大不了从头再来;7、浪费一两年,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关系;我在2014年初进入T公司,我跟无数人说过,那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这6年多,管理规模从4亿多,增长到离开时的超过200亿(2017年初封闭了公开账户),业绩也还算凑合。而我从毕业到2014年初,9年半的时间,流转于几个中小平台,回头想起来,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时间都浪费了。我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市场没有迟到者。起步晚没有关系,关键是上了正道,要开足马力。希望我这个教训,能够给年龄大的朋友一些正能量。8、永远的客户利益导向。如果你是一个客户经理,在给客户推荐一个产品时,首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是自己的钱,你会不会买?如果你是一个基金管理人,会因为股市情绪高昂而发行产品吗?我坚信日久见人心。真诚对待客户,树立客户利益至上的理念,虽然在短期可能不会获益,但在长期一定能黏住客户,双赢,从而创造最大价值;9、社会责任感。如果你是一个第三方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请不要在造假的报表上签字;如果你是一个投行,请不要(过度)包装;如果你是一个卖方,请不要为资本站台;如果你是一个买方,请你离坏人远一点;简单的说就是,请站在弱势的一方:投资者。往大了说,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但事实上,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其实是在保护自己。想想A股上那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吧。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的持仓,几乎没有爆过雷?我说:很简单,因为我远离坏人。一个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文化;一个人最后能走多远,靠的是价值观。这一点我坚信不疑。10、尽量拒绝无益于长期目标的事情,或者说不要在无意义的人和事上花时间。比如,拜访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公司,读一份垃圾报告,接待一场低质量的路演。偷偷说一句,我不喜欢去见客户,尤其是登门汇报那种……11、逻辑严谨的训练。强调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结果的可复制性。A股市场上几乎每天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文章。比如,15年前就有一种说法叫“流动性推升股市”。很抱歉,到现在,我都没有搞明白这句话。什么是“流动性”?定义是什么?是m0,m1还是m2?为什么钱多了就一定会买股票?12、勤奋+永远的谦逊。投资这一行,每一天都是新的,不勤奋,很快就out了;而只有足够的谦逊(谦卑),才能迫使自己多少年如一日的勤奋。13、处理好投研关系。在股票圈,投资和研究之间的撕逼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恰恰相反,我在T公司的时候,和几乎所有的研究员相处的都非常愉快。为什么?因为我发自肺腑的认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的老师。和电子研究员相比,我肯定更懂食品饮料。但在电子板块,他显然比我专业太多。投研撕逼最常见的场景是,研究员推荐某只股票,投资经理买入后出现亏损。我觉得这个问题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作为投资经理,首先要记住“买者负责”这句话,即便是研究员犯了错,负首要责任的,也是你,而不是他。为什么?事情远远不是他推荐你买入这么简单。投资经理应该根据研究员提供的资料、论据,去检查、去验证,然后自己下决定买还是不买。否则的话,他推荐,你就买入。赚钱了,你牛逼;赔钱了,他背锅。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投资经理成了下单机器,凭什么拿的比他多?当然,作为研究员,首先应该反省自己,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下次如何改正?但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为亏损承担主要责任。14、客观评价自己的成绩,哪些是贝塔,哪些是阿尔法。我们做股票的,本质就是农民。首先看天,市场好,大家的业绩都会好,比如2019年,市场差,大家都不会好,比如2018年;其次,市场风格是不是你喜欢的?同样是2017年和2019年,擅长中小股票的投资经理,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剔除大势和风格,才是我们的那一点点阿尔法。不认识到这一点,在业绩好的时候沾沾自喜,在业绩差的时候,你会痛苦不堪,甚至一蹶不振。15、经历一场熊市,让自己死一回。股市里,没有什么比控制下行风险更重要的事情了,也就是保证明天你还活着。橡树资本霍华德说过:投资界里有老投资者,有胆大的投资者,但没有又老又胆大的投资者。年轻人总是喜欢冲冲冲,不经历一次死亡的威胁,很难从灵魂深处理解“以慢为快”这句话。如果一次不够,那就两次16、谨慎呆在舒适圈。举自己的例子吧。应该说,我在T公司的位置和状态,是我们这行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级别很高、管理规模很大,大家对我很客气,去哪儿都挺有面子,即便未来两三年业绩不行也不至于有下岗风险,因为可以吃老本。但我还是没有犹豫的离开了,因为我看到了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模样,那不是我想要的。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不折腾一下,我的未来永远就那样。另外一个例子,a股里有一个上市公司,中科大的三个师兄弟创办的,2000年的时候,这哥儿三还在HW,老大说:兄弟们,赶紧撤吧,这工资涨得太快了,再不走,下不了决心了。如今,这个公司700多亿市值。17、保持乐观。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人,不仅仅是我们这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乐观。悲观解决不了问题,世界终究属于乐观的人。这一点对于做股票的尤其重要。18、不要为房所困。我坚定不移的认为,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作为资产,获得超额回报的时候结束了。更不要提那些广大的三四线了。这是前泰康资产老大余总的建议,我想各位晚辈学习了应该会有不少收获!
一、前言本人一直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但是身边有很多同学转行去做了VC/PE或者FA、基金经理相关工作,2021年年初的时候,特别着迷,想着互联网行业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也特别想转型去VC行业,所以跟好几个搞投资的朋友聊了聊天。虽然目前自己还没转型成功,不过当时获得的一些认知迭代,觉得还是有必要记录分享下来,也许就帮到了同样想进入VC/PE行业的朋友。我咨询的这个朋友主要是在深圳某一级风险投资基金做高级投资经理,入行接近5年时间,以下是一些认知迭代,enjoy。二、关于风险投资从业者的一些认知迭代1、投资机构现在的格局是什么样的?答:经过移动互联网2012-2020年的大浪淘沙和洗牌,基本上很多不专业的投资机构都出局了,以后的投资机构基本格局就是产业资本、大国企、专业性较强的投资机构才会有一席之地。投资机构二八定律非常明显,去头部才有机会,去腰部机构基本上没啥投资机会。2、投资机构分析框架是什么样的?答: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的基本框架是大致一样的基本分析框架都是行业(是不是快速成长的)>企业(团队靠不靠谱,商业模式如何,企业经营情况)>财务报表3、如果想入行VC/PE,有什么好的建议?答:建议越早越好。因为等你年纪大了再入行,一方面别人很难接受年纪大的求职者,因为会觉得学习能力没有那么强了,另外一方面你个人也很难接受被一群比自己小很多的leader对你安排工作。4、不同投资机构有什么差别?答:不同投资机构差别比较大,有的投资机构讲究快速出手,有的投资机构讲究思考严密才出手。对于刚入行的新手来说,有出手机会的投资机构是相对比较合适的,因为能有实战机会。梅花创投的投资经理,大概一年能投出8个项目是相对不错有出手机会的投资机构。建议去梅花、真格、IDG、高榕、红杉、深创投这些知名的投资机构。5、在行业里人际关系重要吗?答:人脉关系非常重要。不管你是做FA还是做投资人,人际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资源。维护好一个不错的人脉圈,你能比别人更好地发现好项目,比别人拿到更多好项目的份额。不管是FA还是投资人,项目源是最重要的,而好的项目必然依赖于好的人脉关系。投资干到最后,大部分投资人靠的都是静耕一个行业+人脉资源吃饭。6、投资人的生活是否忙碌?是否需要加班?答:投资人的工作基本上是不太忙的。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读书+与人沟通。如果你喜欢思考,喜欢读书,喜欢与人沟通,在不考虑压力、报酬的前提下这份工作真是太适合你了。6、互联网人转型做投资是否有一些优势?问到这个问题,我的两个投资圈朋友告诉我没有优势,核心原因是互联网的红利基本上已经过了,现在很难再出现像美团、陌陌这样的互联网大机会了。7、一二级市场的转型好转吗?一二级市场的投资经理相对于行外人入行来说会更好一些。我咨询的一个朋友就是干了3年多二级市场,然后转到了一级市场。当然如果你想去二级市场做基金经理,又没法直接入行,也可以先到一级市场干。9、投资行业是否会存在中年危机?答:对于不适应投资行业的人来说,投资行业是一个比互联网更残酷,流动率更高的行业。因为一个投资案例的金额可能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如果你出手几次都没好的结果,可能就会被淘汰。但是如果你很适合做投资,那么这个行业是有时间复利的。投资和写作一样是有时间复利的,投资是能干一辈子的。10、我问朋友:你是看什么行业的?目前还喜欢做投资吗?答:因为研究生学的是材料、半导体方向,所以目前主要看新材料、半导体、先进制造相关领域。主要看的都是To B的企业。非常喜欢做投资。因为能不断看新事物,接触新项目,而且每天聊天沟通的人都是创业公司的老板,社会最精英的人群。11、FA和投资经理有啥区别?哪个更好?答:FA更偏中介,更靠人际关系吃饭,不需要你对项目判断很准,有大致逻辑就行,但是投资机构需要很强的逻辑性和判断能力,需要判断很准。行业有个规律:从FA转行干投资的人,一般说明这个人FA干的不咋地,但是从投资转行干FA的人,说明这个人投资往往干的很好,然后来做FA了。FA变现链条更短,对于非大佬级的人来说,更适合赚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投资什么行业最靠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