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作者简介: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区域经济学),国家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专家组专家。曾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具有东西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三个特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十四五”规划中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主要内容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从国家尺度来看,要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从区域尺度来看,要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从县域尺度来看,要着力释放集聚经济外部性,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政策。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包括协同发展机制、区域一体化机制和区域合作的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构建精准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以及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 

一、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

(一)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

几十年来,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人口和经济重心仍然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

1935年,从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黑河)到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胡焕庸线东南边的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胡焕庸线西北边的国土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两边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八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胡焕庸线东侧的人口占93.7%,相比70多年前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分布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因素,例如地形、地貌、气候等。中国的主要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都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导致中国的人口、交通和城市都密集地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二)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演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四大板块”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当前,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战略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大战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在空间上存在互动关系。

表1 “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的空间互动关系

(三)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东西发展差距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并出现复杂化倾向。东中西东北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长期存在,虽然相对差距变化不大,但绝对差距却一直在扩大。从2000年到2016年,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从6791.3元扩大到了34409.8元。此外,科技创新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使得东西发展差距复杂化,因此“十四五”时期是减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窗口期。

(2)区域发展分化严重。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38.6%,GDP达到全国的51.9%,而其他地区的人口比重均大于GDP比重。在全国经济增速整体回落的过程中,部分省市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如江苏、贵州和西藏2015—2019年度GDP增速仍达到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而东北和部分省市则出现了塌方式的变化,呈现出转型停滞的低迷。区域发展正在分化,中国区域空间格局正面临重大变化。

(3)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外向度高、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到了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特点是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以秦岭—淮河划分南方和北方,南北方的面积之比大约为4:6,人口之比大约为55:45,而产值之比大约为6:4。虽然人均GDP的差距并不悬殊,但南北方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值得警惕。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在产值增速前10位的省区市中,南方有9个,北方却只有1个;在产值总量前10位的省区市中,南方有8个,北方有2个;2020年全国产值超过万亿的城市一共有21个,其中南方有15个,北方有6个。

第三个特点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医疗差距三方面。近些年,由于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实施,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是在缩小的。以城乡收入为例,自2014年到2019年,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值从2.6下降到2.5、中部地区从2.5下降到2.4、西部地区从2.9下降到2.8、东北地区从2.4下降到2.3,虽然差距仍然巨大,但四大板块都呈下降趋势。预计随着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

自然地理条件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基础,区域发展战略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布局的依据。“十四五”规划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主要内容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对于“十四五”期间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央的基本战略部署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大类型区。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央提出的政策方向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提出把全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成新的三大类型区:一是城市化地区,基本功能是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目前把全国划成19个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地区的最主要承载地。二是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功能是为全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任务是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主要范围在东部平原地区、西部绿州地区。三是生态功能区,基本功能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是提供生态产品,范围是在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之外,覆盖全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还需要实现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协同推进经济带与经济区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两个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五个经济区。围绕这些经济带和经济区,全国至少可以建设40个都市圈。

二是解决好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较大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包括交通与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区域与产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强化经济联系与区域贸易。其中,制度一体化是比较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里所说的制度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制度安排,如交通一卡通、地区检疫标准、银行异地存取等。

(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主要指五大战略。

(1)加快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在过去的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DP已由2014年的6.65万亿元抬升至2019年的8.51万亿元,河北省域范围内的39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进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主要有几个重点任务: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通州的城市副中心;二是加快雄安新区的建设;三是巩固发展滨海新区;四是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十四五”规划对“轨道上的京津冀”有很详尽的项目规划。

(2)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推动战略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重点强调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长江的“十年禁渔”、建设沿江铁路、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和保护文物等目标。长江经济带凭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加之充裕的资本赋存、广阔的市场规模,连通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正日益成为优质要素的集聚洼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00年的29.31%攀升至2019年的43.34%。“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网络化空间布局方略,统筹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黔中、滇中等区域性城市群,发挥对周边节点城市的扩散效应。

(3)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深了与香港、澳门的区域合作,湾区经济初具规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发布,明确了大湾区应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高质量网络化城市群。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的是深港、粤澳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交通一体化、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在5.6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范围内就创造了占全国10.96%的GDP,域内11座城市的人均GDP均接近或超越10000美元的门槛,具备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潜力。为此,“十四五”时期在巩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还应加强域内其他7座节点城市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确保城市群网络内部各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同步扩容,为新时代“一国两制”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提供新蓝本。

(4)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水平。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首位城市上海周边分布有苏锡常、杭绍甬等大城市,市域间交通路网密度极高,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加速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步伐,“十四五”时期国家可将上海作为一级中心,增进上海同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6大次级中心的经济活动往来,联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形成“一市五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一体化问题,提出打造“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地区,建设自贸区、发展高端服务业、普及医疗教育、形成便捷交通网都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5)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召开座谈会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由于航运之利不济,加之缺乏门户城市与枢纽城市,目前尚不具备建成网络化国家级经济带的能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游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好中华水塔;中游要注重水土流失的治理,清理整顿岸线内的工业企业,实现能源资源一体化发展;全流域要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根据这个战略安排,“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黄河干流为依托,以西安、郑州、青岛等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增长极,携手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通过开展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壮大生态农业与循环工业等一系列举措构筑黄河生态带,辐射带动中上游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振兴。

(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形成区域空间新格局,从空间上进行创新,把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开来进行规划;二是加快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三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有西安、重庆和成都,另有若干省会城市。城市群有关中、成渝、兰西、呼包鄂榆;六是加快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七是发展对外贸易,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发展面向中亚、中东、东欧等地的陆上边境贸易;八是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东北振兴需要关注四个问题:一是机制体制问题,重点是优化营商环境;二是维护国家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三是新产业布局问题,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制造业改造以及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城市群建设问题,辽中南城市群有潜力成为未来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3)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以下四点:一是加快建设中部制造业基地,打造中高端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承接新兴产业的转移;三是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平台;四是公共服务保障和卫生安全。

(4)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引领、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群;三是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四是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5)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特殊类型地区包括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地区和生态退化型地区七个地区。“十四五”规划对这些地区作出了具体规划:一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加强边疆地区建设;三是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四是促进资源枯竭性地区、环境退化地区的转型发展;五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四)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海洋经济是“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的内容,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了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海洋的产业体系,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中国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给予更多的投入;二是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提出自然岸线不低于35%的指标,对填海行为进行了约束;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远洋治理和开发的参与。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推动陆海统筹战略,必须统筹海洋维权与周边稳定、统筹近海资源开发与远洋空间拓展、统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统筹海洋经济总量与质量提升、统筹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经济学分析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关键是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出发,明确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心。

(一)国家尺度: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

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分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据了绝对优势,GDP占比先由2000年的66.76%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54.78%,后又缓慢抬升至2019年的55.12%,说明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东部地区依然是区域经济的关键增长极,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中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GDP占比始终呈现上升态势,分别由2000年的14.24%、7.71%、4.27%增加至2019年的20.71%、12.60%、6.82%,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成效卓著,但东西失调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依然是国内良性大循环的突破口。东北地区则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GDP占比由2000年的7.01%跌落至2019年的4.76%,东北振兴任重道远,事关国内大循环的顺利运行。东、中、西和东北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国家区域政策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为此,“十四五”时期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下,独资、合资、收购、兼并、非股权安排等方式并重,科学引导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其次,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再布局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当前,产业再布局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生产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分散,随着服务相关的成本下降,技能型工人和非技能型工人的收入差距显著,交流成本和贸易成本也逐步变低;二是生产活动在区域内更加集聚,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空间形态;三是最终产品部门及其中间产品部门在同一区域内共生集聚,相较于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升高,商务服务具有不完全可贸易性;四是在面临巨大的经济波动时,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布局模式不稳定。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按照国内大循环的要求,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制造业再布局的规划方案。

最后,扭转南北差距扩大的态势。21世纪以来,东西差距扩大的态势开始出现转机,南北分野却不断加剧。从总量指标看,北方地区GDP由2000年的4.02万亿元爬升至2018年的35.20万亿元,2019年则小幅下降至34.92万亿元。南方地区GDP则从2000年的9.87万亿元迅速跃升至2019年的70.72万元,相较于北方的比较优势日趋凸显。从均量指标看,南方总人口虽然多于北方,但自2000年起南方人均GDP始终居于北方之上,已接近或突破中高收入阶段上线,发展普惠性更强。南北差距扩大正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内大循环亟待缓解的突出问题。

(二)区域尺度: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城市群是网络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骨架,城市群并非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自然布局与简单组合,城市群成“群”的关键在于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是在空间上邻近且经济联系密切的若干城市构成的网络化统一体,正日趋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集水区。

在“十四五”时期,为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十四五”规划将城市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优化提升的,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长江中游;第二类正在发展壮大的,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第三类是需要培育的,包括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要把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同国家尺度下的发展方略相耦合,最终形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三)城市—县域尺度:释放集聚经济外部性

一是扶持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2010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形成了九座国家级的中心城市,这一些中心城市是综合的交通枢纽、科技的创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经过近10年的发展,9座国家中心城市迸发出旺盛的经济活力,多点支撑、协同发力的空间格局已初具雏形,成为“优势集中”的关键集聚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外部性。

二是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避免国家中心城市过速扩张可能引发的集聚不经济现象,设立一批集引领、辐射、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优势集中”的有效途径,能够化被动挤出为主动转移,这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尺度下助推协调发展的又一工作重点。

三是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当前,中国县域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突破50%,县域人均GDP越过全国平均数70%。“十四五”时期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各县域单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鸿沟。根据2020年赛迪智库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占比就高达67%,仅江苏、浙江两省就多达43席,前十强更是占到7席,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东西失衡、南北分野在县域尺度下的微观映射。引导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以产县融合为驱动最大化集聚经济外部性,对“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高质量运行尤为关键。

(四)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政策

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包括协同发展机制、区域一体化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

(1)协同发展机制:当前,协同发展的主要区域是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国家最重要的畿辅地区,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远未形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形成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城市、交通、生态、产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区域协同的发展机制。

(2)区域一体化机制: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成熟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包括商品贸易、基础设施、要素流动和政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一体化,要有统一的领导,编制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用来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3)区域合作机制:在建立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构建精准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以及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

(1)区域政策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层次明晰、功能精准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突出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属性,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发展平台,包括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具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的区域性平台。

(3)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最需要加强的部分,要协调行政区的利益,做好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合,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造成政策多变,保持政策连贯性。

(4)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对于生态安全的认识已经比较统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态安全已经贯穿始终,在今后的区域规划、国土开发中充分重视应当防疫、防灾安全。

(本文系人大国发院政策简报系列产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讲座速记稿整理,已经演讲人审阅。)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所有权利保留。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

实习记者:王晓宇  责编:蒋新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党史学习教育三个必然要求: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3.党史学习教育四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党史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注重方式方法创新。

4.党史学习教育主要内容:贯穿2021年全年,面向全体党员;从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到“七一”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主要以党史为重点;“七一”以后,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5.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学习、加强政治引领、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6.“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7.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1921年7月1日。

8.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0.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11.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3.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14.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15.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6.七一五“分共”事件,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17.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8.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19.八七会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20.1927年初,毛泽东到湖南湘潭、湘乡、长沙等地考察,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驳斥了党内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论述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21.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开始形成。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22.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23.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2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起至1936年10月止。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25.《八一宣言》的全称: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6.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7.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

29.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0.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31.百团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一二九师、第一二〇师在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32.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安徽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

33.全面抗战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4.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5.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6.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针,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

37.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谈判代表在重庆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8.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发起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39.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40.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内容是: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1.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

4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是毛泽东。

43.1953年我国开始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

45.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46.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是指抗美援朝、土地制度改革、镇压反革命。

47.“三反”运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48.“五反”运动: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49.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至2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刘少奇在会上作报告,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

50.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试验基地分别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1.“文化大革命”运动于1966年5月开始,1976年10月结束。

52.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强烈批评,却被江青、康生等人诬为“二月逆流”。

53.“四人帮”是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

54.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5.1977年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

56.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57.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受到与会者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8.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59.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60.1982年我国全面推广包产到户联产责任制。

61.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62.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6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报道,并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内容。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64.香港和澳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顺利回归祖国。

65.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8.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2.“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73.“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74.“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75.“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七要严格文稿发表;八要厉行勤俭节约。

76.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78.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0.三个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8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83.“两个伟大革命”: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的伟大自我革命。

84.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85.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8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召开,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的会议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就是在这条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会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员的条件;规定党的纪律;规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产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规定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2.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3.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4.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6.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7.“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8.“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9.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0.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11.“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2.“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3.党员干部“四个铁一般”: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14.党员干部“四有”: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15.八个着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

16.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17.发展党员四项制度: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

18.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

19.四个自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0.党支部的五大任务:抓班子、带队伍、强三基、保稳定、促发展

21.党建工作运行做到“四个实”:总体思路谋划实、基层基础抓得实、党作用发挥实、力量经费保障实。

22.双述职:党支部向党员大会述职,党支部向基层党委(党组)述职。

23.双评议: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支部班子。

24.双考核:定期考核党支部,将党支部考核情况作为对基层党委(党组)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25.基层党组织“五个服务”: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

26.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强化服务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格局。

27.四议两公开:“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28.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批评与自我批评。

29.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30.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1.新时代党的建设“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32.政治建设内容:把握政治方向、加强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

33.共产党人价值观: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

34.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35.党支部职责: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36.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7.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38.四抓两整治:抓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抓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抓基层组织党内政治生活、抓基础保障工作、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大力整治“村霸”和党员信教问题。

39.党的“四条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

40.“四个合格”: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41.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42.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43.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44.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45.好干部“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46.“三型”政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47.两项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48.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49.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1次,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者延期召开的,应当报上级党组织同意。

50.组织生活会制度:党支部(党小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

51.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的一种制度。民主评议党员要在党委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每年进行一次。

52.双重组织生活: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单位的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民主生活会。

5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54.治国理政“八项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55.“三不腐”机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56.一案双查:规定对审查结束后发现立案依据不充分或者失实,案件处置出现重大失误,纪检干部严重违纪的,既追究直接责任,还应当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员责任。

57.全面从严治党的“三个不能有”: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

58.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59.党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的基本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60.对党员的五种纪律处分: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61.留党察看期间,受处分党员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62.专项巡视: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住宅中的飘窗在室内空间中属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