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炒股是怎么炒的》中的股市有什么特点?

现在,炒股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对于股票交易中那么简单的电脑操作、下单成交等背后的过往流程、背景实质,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大时代》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出品的时装商战老剧,1992年就播出了,所以剧情、人物等都没有什么必要再多说了。只是里面不少与股市、股票交易相关的情节,堪称教科书式的生动描述展示,不妨一起来观摩观摩。
最早的交易市场里,上市公司不多,一面墙上长长的黑板,竖线分割给每只股票一块面积就够了。出价交易由代表买卖各方的交易员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公示,更新用刷子擦掉就是(这样的场景在《大西洋帝国》里也有)。交易员工作时穿印有席位编号的红色的马甲,鲜艳醒目,便于记录员记录每笔交易过程的买方卖方代表席位,方便过后实现交易和交割。股民买卖股票是从前台窗口递纸飞飞儿进去,成交与否也不能立即知道,成交与交割之间也有较长时间。记得十年前也是要等到第二天才拿得到打印的交割单。
场景一、前期主角方进新提着一箱子股票给黑帮老大总华探长龙成邦送了一箱股票去。那么,现在炒股的人,有几个见过你买的股票什么样子?来看看,其实都是有样子的:

只是现在都电子记账了,变成了网络世界的代码和数字了。同样,那些国债、外汇、黄金等金融品不都这样了吗?家里还有纸质债券作纪念的可能还不少。
然后龙成邦给了他钱。他的任务是用这些钱去把股票价格炒高。(当然,剧情结果是他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原因是出门就被最好的朋友打成白痴了)

方新侠何许人也,相信大家看过当年的《大时代》一定知道,由刘青云主演的股市传奇人物就是方新侠,能以当年股神作为代号,可想而知这少年的野心有多大。在他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定下目标,25岁赚到1000万,28岁到3000万,30岁实现1亿的目标,或者说梦想。
当时连妈都笑着说别吹牛了,他永远记得当时妈放下正在切菜的刀,惊讶的张大嘴巴看着他的表情。结果呢,方新侠不但25岁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并且之后第二年就完成了30岁的目标。之后他有了更高的梦想,只有说出来让人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意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最近香港股市今年涨幅全球数一数二,相当厉害!于是,TVB放大招,重播经典巨制《大时代》,瞬间掀翻7080后的小心脏:这不会又要发挥丁蟹效应,再跌一轮了吧?

香港的恒生指数从1964年7月诞生至今,已有53年,从100点涨到26000点附近,涨幅260倍,单利计算的话,平均每年涨近5倍。这个傲人成绩的背后,1973年的大跌功不可没。

(港股从1964年至今走势)

1973年港股的疯狂和大跌,教育了一批成熟的投资者,健全了市场机制,为港股长期健康稳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年后,热播的港剧《大时代》正是以此为背景。

(TVB电视剧《大时代》也曾经引发内地的收视和炒股热潮)

《大时代》这部剧,横跨数十年两代人的恩怨情仇,揭示了香港的时代变迁,而且也是首次以股市风云为背景,揭露人性的复杂和股市的搏杀交织,有一种黑暗的浪漫,只属于港剧独有的情怀。

最最关键的是,剧中的场景正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也就是发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跌

(电视剧《大时代》中的丁家五蟹)

这部剧播出之后,还爆发了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指的是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

据统计,郑少秋的电视剧、节目播出后股市有明显下挫记录的达到了32次。最厉害一次是1997年《江湖奇侠传》播出,恒生指数跌破一万点。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爆破之时,郑少秋都有电视剧上演。

这丁蟹可真够邪。一起重温下被丁蟹“祸害”的1973年港股暴跌!

1972年,是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一年。中美会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接下来,中日邦交又实现了正常化,随之是中德建交、中英关系大大改善。在此一片大好的局势之下,香港股市大幅度兴旺,以万马奔腾之势不可阻挡。

从1969年到1972年,短短四年间,恒生指数猛涨了七倍,成交量更是狂飙了十七倍!

到1972年12月29日恒生指数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进入1973年,市场继续疯狂,于3月9日高见1774.96,于三个月内再上升1.1倍。

最初,大多数香港民众听到“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在股市赚大钱的传言后,还处在观望怀疑状态。开始眼见得入股之人腰包一夜之间飞速变鼓,民众开始疯狂地投身股市。只要有新股上市,便迅速被抢购一空。一时间,“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快,香港股市已经进入了集体痴狂状态。从富商巨贾到雇工女佣,几乎人人加入了炒股大军。

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消防员以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所谓的“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股民辞职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用港币500元钞票点烟”、老师上堂用收音机听股票节目、“股市病”等疯狂现象。

而这一段在《大时代》中几乎是原封不动的表现了出来。编剧更是借方进新之口指出股市已经进入疯狂。

当时的香港股票市场缺乏监管,不规范操作层出不穷,空壳公司大量上市。这一点在《大时代》中也有所体现,当时著名的“香港天线”跌停倒闭事件,在剧中被改名成“世界天线”,被方进新大骂“无资产无业绩都可以上市”。

1973年3月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对股民来说确实“大奇迹日”。因为市场的过度炒作,恒生指数飙升到了1774.96的历史高点,单日成交量到了6.19亿!赚鼓了腰包的股民们一片欢呼。

在如此泡沫之下,大跌终于来临。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曾经由12元,炒至历史新高67元。

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份之一,市场开始出现假冒股票,股民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导致了一股抛售热潮。3月26日,单日恒生指数下降了188.7个点,4月9日,跌幅更是接近五成,一举跌穿到了1000点的心理关口。到九月份,恒生指数已经跌至500点!一场暴跌爆发了。

到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这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暴跌,也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大跌,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甚至自杀。

随着股市大跌,香港出现了经济衰退,工业界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大批工厂停产倒闭,能维持开厂的也只能靠减少开工日来勉强生存。失业和半失业人数剧增。1975年,全港失业人数突破20万人。

1975年的《星岛日报》分析这次暴跌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缺乏证券投资经验。综合来看,投资文化未成熟、投资知识匮乏、企业素质参差不齐、监管制度欠完善再加上国际经济事件和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暴跌发生。

随后,香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股市,为香港股市如今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1973年香港股市风云以一种极为残酷的方式教育了投资者,也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代价是巨大的,换来却是数十年的高速增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日财经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