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七大意义和三大目的六大意义是什么?

简介:飞外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论述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飞外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论述答案》。
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论述答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论述题及答案

/a15//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单选 多选 附答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单选 多选 附答案)单项选择题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D)A、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B、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C、全面建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试题整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 1. 2013年11月9日到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深化开放 C.全面改革开......

《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要点

2014年6月14日固始县事业单位及公安局文职人员招考辅导腾飞培训班《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要点■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2、2013年11月9日到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洗洗澡”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确答案:错误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感悟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会打了全面深化改革......

2016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6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6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唐任伍:我国民生领域处在由民生保障向民生改善过渡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唐任伍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 (万鹏)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新时期、新阶段的......

什么是宏观调控?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什么? 

宏观调控是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既然政府会对连锁销售行业施行宏观调控政策,就说明政府是支持连锁销售行业的,至于原因,我会在往后的博文里做专题,今天我只对连锁销售行业里所谓的宏观调控进行说明。

二、政府为什么对连锁销售行业进行宏观调控?

综合宏观调控的定义,结合连锁销售行业的实际情况,政府对连锁销售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行业的发展速度做出适当的调节,对运行不健康的体系提出警告,保证连锁销售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给外资企业一个交代。为什么要给外资企业一个交代?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的博文里进行阐述。

三、政府对连锁销售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1、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或者在某个地区发展过快的时期进行压缩,通常用的形式有拉条幅、发传单、新闻媒体、宣传车、上门提醒、没收东西又退回主人等等。

2、对一些不健康的体系进行有效的清理。

四、宏观调控是政府对连锁销售行业进行的打击行为吗?

从宏观调控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几乎是所有的行业都存在着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些行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仅从表面看似乎是在打击传销行为,实际上这只是政府为连锁销售体系更健康发展做出的调节市场的手段而已。

五、为什么连锁销售会有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吗?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受争议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连锁销售之所以有负面信息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是媒体的报道。对于媒体我们几乎不用过多的说明,这几年各大电视台为了抢收视率进行了多少虚假的报道,我不是说媒体对连锁销售行业的报道都是假的,只是说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是巨大的,明星的私生活都能随便的被偷拍到,更何况几百万人在从事的一个行业呢。另外,我本人认为,媒体只是对一些现象进行报道和评析,并没有实际内容,有的可以说是驴头不对马嘴;

二是人云亦云的跟风意识和失败之人的借口。很多人讲起传销来是滔滔不绝,当问及传销是什么时一问三不知,都是听别人说的,有些人说起来还要比刚听来时还要添油加醋,似乎他真的是亲身经历过,真是可笑,好好想想我们一辈子有多少事情是在听别人的,希望大家能明白:跟风意识害死人呐。还有一些人自己失败后不找自身原因,把所有的错误都怪罪于行业和推荐人,到处诉苦说自己被骗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天天在盼着别人倒霉,所以只要有一点风声就捕风捉影到处宣扬。

实际上,政府对行业进行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负面信息,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有时限的,过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这些负面信息几乎也就停止了。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在无故的发布着负面信息,这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几乎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做为从业者是不用去理会的。

宏观调控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调节和控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分述如下:

1、规划是指guo家和地方z府各级、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划对象所组成的规划体系,像“十五”规划就是最高级别的规划。其余规划必须以这个规划作为依据来编制。

2、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组成,具体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等。

3、法*律就不细说了,一提你就明白。象最近出台的《循环生产法》,就是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信息导向。主要建立guo家公开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经济运行和预测方面的信息,给全国的生产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盲目性。

5、z府的行政干预是超经济行政强制的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越少越好。但是却很有必要。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如果z府不用超经济手段(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局面可能还要严重。

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意这个增长是量和质的统一,而且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

2、充分增加就业(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浪费大。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充分利用。再则,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3、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

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现在我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严重不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达几万亿美元,外国(我们的国际贸易伙伴国)很有意见。别人吃了亏,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了。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是逆差。就是外国投资者带进zhong国的钱多,我们出国投资者带出去的钱少。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平衡。

1.做给外国人看,防止资金外流。

2.做给全国人民看,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防止失控。

3.做给当地人看,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杀鸡给猴看,井水不犯河水。

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

3.打击非法从业人员,规范行业队伍。

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

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

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

以下学习笔记均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趋势与调控之一 货币的作用

157. 小心思和大现象——宏观经济学为何难

1. 微观经济学:关注需求与供给更重要的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建立在个人选择上面的。任何一宗交易都是以个人的偏好和选择为依据的。

2. 宏观经济学:研究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所考察的变量是由无数具体的交易汇总起来的抽象概念。比方说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指数、总失业率,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当前市场的利率,整个国家的失业率,这些都是汇总的指标。宏观经济学试图研究这些汇总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起作用的规律。

3. 困难之一:加总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难确定,宏观汇总的经济指标之间,可能根本不存在人们预想的那种、在微观经济世界里面才存在的直接因果关系。

4. 困难之二:微观动机与宏观现象因果关系不显著

宏观经济很难研究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宏观的数量变化和人的微观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那么显著。有时候你看到一个宏观现象,并不容易马上就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5. 困难之三:影响因素多而案例数据少,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太多了,但可得的案例和数据太少了,结果是理论多、共识少。经济现象和政策措施之间存在着时间的滞后,要评估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会遇到测不准的困难。

6. 困难之四:经济现象和政策措施之间存在时间滞

7. 困难之五:政府就在市场当中,很难把自己当裁判员的身份和运动员的身份截然分开,这也增加了形成有效政策、评估政策的困难。

1. 货币之所以有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只要别人觉得它有用,只要别人愿意接受它,它就起作用了。所以门格尔说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态,跟语言的发展非常相像。你想语言也是这样,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流行开来,不仅仅在于说的人,还在于听的人,在于别人接不接受。

2. 货币作用之一: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所谓的双重偶然性。我遇到了一位卖牛奶的人,这是一个偶然性;而同时这个人也需要我的面包,这是第二重偶然性。两重偶然性加在一起缺一不可,我们才能达到交易,这不容易。

而有了货币以后,交易就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了,只要满足一重偶然性就可以达成交易了。

3. 货币作用之二: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得交易当中的质检成本减半。

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货币的帮助,人们只能进行物物交换。我作为一个卖面包的人,屠夫来买我面包的时候,我得学会检验他给我交换的肉合不合格;酿酒商来买我面包的时候,我得品尝他的酒合不合格;裁缝来买我面包的时候,我得检验他的衣服合不合格。

我得成为天下所有商品的质量检验者,我学习的压力好大。有了货币就不需要了,我只需要检验货币的真假就行了。

4. 货币作用之三:增加市场交易量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根据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个作用应运而生的。我们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的要求、质检的成本减半,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交易量大增。交易量大增的结果是什么?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幸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货币之所以有用就在于人们都相信它有用。有了货币我们能够避免双重偶然性的约束,我们能够减少质检的成本,所以不管哪个社会,都需要货币的帮助,具体用哪种商品来做货币反而是次要的。

1.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

一个社会一旦确定了用某种商品来作为货币,这种商品在流通当中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质量较高的品种会被人们保存下来,质量较低的会留在流通当中,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赶出流通的领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我们说货币之所以有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也就是说劣币驱逐良币是对的,是符合经济效率的:“劣币就是有效率的货币( Cheap money is efficient money. )。”

2.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3. 商业银行固有机制催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存户提现要求的困难,我们称之为“流动性困难(convertibility  problem)”。遇到这种困难,我们不能怪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这时候我们需要商业银行背后有一个更强大的支撑,去尽量满足所有兑换的要求,平息人们的传言。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整个商业银行系统。

4.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遇到两类困难:第一是流动性的困难,那是商业银行体系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类的困难是资不抵债的困难,那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

对第一类困难我们应该出手相救;对第二类困难我们可能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但是要区分到底是哪种困难,在现实中并不容易。

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是这个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谁发行货币谁就能够凭空地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经济学上称为铸币利差或者铸币税;各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一个基本的任务,那就是控制和调整一个国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同时还要充当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中央银行是怎么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和流通量的呢?

比方说在美国印钱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美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联邦储备局批准,美国的财政部就可以印钱了,印出来的钱叫联邦储备券。

这个券印好了以后,美国财政部就把它等价卖给联邦储备局,卖完以后,出售所得就存入了美国财政部在联邦储备局所开的账户上。从此美国财政部做任何的开支,也就在这个账户上,这个在联邦储备局开设的账户上支出了。

你注意这个过程,联邦储备局叫财政部印钱,财政部印好了以后就卖给联邦储备局,卖完了以后,联邦储备局就在财政部的账户上添上那么一笔。从此财政部就可以花钱了。缺钱就印,印了就可以花了,就这么一个过程。

美国财政部印钱的成本非常低,就是纸张的钱,他们印完以后能够花的钱,跟印钱所要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价,就是财政部印钱的利润,叫铸币利差,也就是铸币税。这样印出来的钱不需要任何支撑,没有任何的标准,靠的是这个国家背后的实力。

联邦储备局除了通过批准财政部印钱来影响货币流通量以外,通常还有两个调整美元货币流通量的办法:

第一叫公开市场操作。它在公开市场上面买卖美国的债券,从而向市场发放或者回收美元。它向公众购买美国的国债,买的过程中就把钱交给了公众、交给了市场,于是就增加了美元在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如果它倒过来向公众出售美国国债,那就是回收市场中流通的美元,从而起到紧缩美元流通量的作用。

美国联邦储备局控制美元发行量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调整利率。利率不一样,人们借贷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对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也会有影响,但是这一点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后面会有专门一节课来讨论这个问题。

当然,联邦储备局也可以修改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倍数或者叫乘数,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少被采用。

1. 比特币还远远不完美,能不能被人接受还是未知数

货币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所以今天的比特币,确实也可以用来交换、用来储值,甚至用来投资。但问题是,比特币跟其他曾经用过的各种货币一样,也还存在着自身的各种问题,它还远远没有到完美的地步。它能不能够流行起来,能不能够被人民和政府所承认,又会不会被其他的、更完善的电子货币所取代,都是未知之数。

一个人人都能发行自己货币的社会,比特币就只是当中的一种,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反过来,如果比特币能够一统天下,那人人都能够发行的那种自我的货币就不会值什么钱。

2.一个国家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的多少,究竟是根据某个客观的标准来定,还是根据货币发行人自己的意愿来定的呢?

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是以货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决定的。但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都是由执政者自己决定的。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到底有多克制,取决于其他的国家到底有多不克制。

3.我们说一笔基础货币经过反复的借贷,社会上就仿佛新增了一大笔货币一样。这个过程是反复借贷的过程,但如果借款还了呢?还款的过程是不是新增的货币减少的过程呢?

这个想法非常仔细,是正确的。如果一个社会再也没有人借钱,借款总量为零,基础货币就存在银行里面一动没动过,那商业银行就没有新增任何的货币。但问题是这个社会总有人在借钱,尽管每天都有人还钱,但也总有很多的债务没有被归还,这个余量其实大部分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

我们能理解这新创造出来的货币,背后支撑的就是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信用。大家总相信,别人借了钱都是会还的,整个社会就建立在这种信念、这种信用上面。它当然也是脆弱的,一旦出现重大的判断失误,金融业就容易陷入危机。

4.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叫大而不能倒,用到银行业当中,说的就是越大的银行,我们越不能让它倒闭。但问题是,那些银行家越是知道有这个保护伞,他们就越会不顾风险为所欲为。那么应该赞不赞成大而不能倒这种政府干预原则呢?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是会有预见性的,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政府怎么对待破产企业,影响了企业会不会做出那些能导致自己走向破产的行为。如果大而不能倒的话,那么商业银行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不会在乎它倒不倒,培养这种心态是跟防范未然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要建立人们的预期,做错事是要承担后果的,人们才会小心谨慎。不管怎么样,着眼未来,防患未然最重要。

5. 央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它的意思是商业银行需要资金的时候,它就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可是如果中央银行总是这么做的话,那么商业银行会不会滥用中央银行所提供给它的资金呢?为什么?

事实上,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金不来自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只不过是一位最后贷款人,提供最后帮助的人。它远远地站在其他人的后面,它只起一个保底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哪怕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也是要收取利息的。这个利息也会随着市场的利息波动而波动!

趋势与调控之二 宏观调控

通货膨胀的概念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它指的是总的物价水平;

第二,持续的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的增长。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叫“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

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一个社会里面货物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用符号来代表就是:

M指的是货币总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我们稍微做一个移项就能够看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这个社会的货物总量成反比。换句话说,货物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低。

而同时,这个社会的平均物价也跟货币流通总量成正比,货币流通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同时它也跟货币流通的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通货膨胀成因的两个经济学派:一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他们提出来的对抗通货膨胀的措施也是各种各样的;另外一派经济学家,他们一成不变地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发多了,解决的办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减少发钞,控制货币发行量。

我们说在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很难判断,这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由于他们很难做出判断,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就会失误,而同时在通货膨胀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大量的财富转移。不同资产配置的人之间会有财富转移,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发生财富转移。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形的税收!

在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中,不仅在那些财富配置状态不同的人之间会发生财富的转移——比方说那些拿钱的人会亏了,靠生存本领挣钱的人可能会赚了——在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产生财富的转移。

政府多印钞票,政府的购买力就会增加,而民众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实际上是政府向民众征收的一种无形的税收。

同时,通货膨胀也会使得纳税人因为被迫上档而增加交税。所谓的被迫上档,档次的档,说的是在很多国家里面都有增收累进税的制度,就是收入越高交税的税率就越高。

通货膨胀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上了一个档次,结果要承受的税率就更高,而实际上他们的财富状况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在累进税制度下面,通货膨胀使纳税人多交了税。

当然,政府也向那些持有债券的人征了税,因为政府将来向民众偿还债务的时候,这些还款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了的。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所谓的替代关系,人们曾经相信它们之间是有替代关系的,到今天大家相信从长期而言是没有这种替代关系的。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这篇论文在1958年发表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制造通货膨胀是对付失业的一个有效措施。当比较严重的失业率出现以后,政府就可以通过制造一点通货膨胀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当人们真的付诸行动,真的制造通货膨胀的时候,他们确实看到失业率有所下降了。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每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新增货币的扩散是需要时间的,人们对通货膨胀来临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迷惑一些人,让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说,当一家餐厅老板发现他的客源滚滚的时候,他最开始可能是不相信的,这可能只不过是一天生意好了而已。一个礼拜以后,老板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但一个月以后、两个月以后、三个月以后,老板终于被自己说服了:“这真的是我们经营有方,我们应该扩展、我们应该多招人、我们应该多开分店。”

这时候,被制造出来的通货膨胀就开始收到“ 正面 ”的效果了:雇主开始招人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人们的消费也增加了,失业率下降了,人们期待的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的想法实现了。

但问题是,昨天我们说了,货币像水又像蜜,它在开始的时候像蜜,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能够误导人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向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扩散出去。人们逐渐明白了,这原来只不过是一场通货膨胀而已。我收入增加的同时,我的人工、我的成本、我的铺租全涨上去了。

经济实体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我所做的那些新增投资、我所雇佣的新员工,我那些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可能都是失算的、可能都是错误的。

而终于有一天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抑制通货膨胀的时候,我需要的资金就接续不上了,我正在进行当中的计划可能就要被搁置了,我招来的人可能就得解雇了。这时候,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那条优美的曲线、亦步亦趋的反向关系,就会被打乱了。

换句话说,一个社会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测的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率的努力,就会越来越失效,这一招就不灵了。

事实上在1968年两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1933-),他们两位独立发表了他们的论文,认为在长期内,不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如果政府反复地使用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的话,失业就减不下去了,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滞胀——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汇率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比价。

第一,国与国之间对真实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第二,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变化;

第三,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外币兑换所施加的各种管制。

对于汇率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不可能三角定律”,这个定律是说,任何一个国家在三个可取的选项当中,也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的稳定性和本国货币流通量的控制权这三者当中,只能任意选择两个,不能三个兼有。

人类社会至今还没有制造出一种完美的货币工具,主要原因是货币同时受好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要在这些不同因素之间取得平衡,现实当中并不容易拿捏。

货币这种协调工具打磨得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应该是稳定的。

1.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物价稳定

2. 央行独立性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3. 央行应专心对付通胀,不宜兼顾太多职责

有远见的中央银行,就不应该把就业问题当做他们的任务。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表明,任务越单一的中央银行,他们的通货膨胀率就越低,他们的货币就越坚挺、越可信。

而那些目标多元化的中央银行,既要管通胀,又要管就业,又要对付经济周期,又要管扶贫安康。这种多任务的中央银行,他们在对付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成绩就比较差。

4. 通货膨胀为何对经济发展不利

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货币数量不断增加而已,而货币本身只不过是一个记账的符号,如果每个人的工资、收入、支出都加一个零的话,那对真实生活会有影响吗?为什么?

在通货膨胀的效果平均地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以前,有些地方、有些行业、有些个人,对通胀的感受就比较深、比较快;而其他的地方、其他的行业、其他人感受就比较浅、比较慢。这时候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就会误导人们的经济决策。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普遍地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原因。

5. 避免通胀的最佳办法就是控制货币发行

既然通货膨胀有这么多不良的后果,那么要避免通货膨胀,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从微观而言,也就是针对个人而言,应付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修炼自身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外就是要合理投资,购买实物资产、股票、基金等抗通胀的产品。

而从宏观而言,也就是对国家而言,避免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要控制货币的发行;另外要加大对基层教育的投资,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商业领袖、科学人才等等,用技术和商业创造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6. 不应该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

当一个社会出现了比较高的失业率以后,政府应不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当一个社会出现了比较高的失业率以后,政府确实应该有所作为,他们应该减少对失业的补贴,他们应该鼓励企业家创业,他们应该增加劳动力市场缔结合约的自由度,解除劳动法当中种种不必要的限制,修改甚至是废除最低工资法,鼓励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结合。这些都是政府应该针对失业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而政府不应该做的事情,是通过货币政策人为地制造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误导经济、误导就业,因为长期而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应该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

7. 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最好

你认为对一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本国货币的汇率是高一点好,还是低一点好呢?为什么?

一个国家的汇率过高,人们就会抛售这种货币,换取其他的货币来持有;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的汇率过低,那就会使得这个国家的资源标价过低,这个国家的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到国外,这相当于贱卖了这个国家的资源。这也不合算,所以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是最好的。

当然,短期来说,一个国家汇率高的话,购买外国货的老百姓得益了;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过低的话,向外国人出售自己制造的商品或者自己提供的服务的老百姓得益了;但全局来看,只有合适的汇率才是最好的。

趋势与调控之三 宏观学派

165. 对抗经济周期——货币政策

整门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经济周期。

人们希望能够逆经济周期而行,提出了宏观调节的四大目标。

而要实现这四大目标——低的经济波动,低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就业率以及高的生产力、增长率——政府通常可以采取两大类的政策:一类叫货币政策,一类叫财政政策。

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三个办法

1)控制基础货币发行量

前面讲中央银行作用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中央银行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经济体内经济货币的发行量,造硬币、印钞票,发行这些基础货币。改变基础货币量,这些基础货币就能够在商业银行的不断借贷当中以倍数新增货币,从而改变经济体内货币的流通量。

2)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前面讲过“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在这个创造货币的功能过程中,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起到了很重要的限制作用。

如果商业银行不需要提取准备金,它不断借贷的过程就能够把基础货币放大无限倍,但有了准备金的要求,每一次借贷,商业银行都要预存一笔准备金。这时候它新增货币的乘数、它新增货币的本领就受到了限制,它新增货币的乘数就有一个上限。

调节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一个办法,虽然这种办法不常用。 

3)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

政府还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影响货币的流通量。

政府大量地买入他们发行的债券,就能够收回债券,同时向社会发放货币,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反过来,如果政府出卖债券,那就能够把在社会上流动的资金给收回来。这也是一个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流通量的办法。

一个被误解的货币政策:央行调节贴现率

中央银行除了调节基础货币量,除了调节它对商业银行所规定的准备金率,除了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影响社会中的货币流通量以外,人们还常常认为中央银行还有另外一个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手段,那就是调节贴现率。

在美国也就是调节联邦储备局的贴现率(The FED discount rate),每次美联储要调节贴现率都是大新闻,它调节完贴现率以后,其他各种不同的利率也会随之做出调整。

联邦储备局是银行的银行,它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后盾,它也是所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这时候,银行之间如果出现了流动性困难,也就是短期的缺钱,中央银行要帮助所有的商业银行,应付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事实上,商业银行很少向联邦储备局借钱,他们之间互相帮忙就几乎能够解决95%以上的困难,所以联邦储备局向商业银行所许诺的这个借款服务,以及它所提供的稍微优惠一点的贴现率,实际上只有象征的意义。

而联邦储备局隔三差五在新闻媒体上面发布的、他们要调整的贴现率,也就是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优惠贴现率而已。

联邦储备局能不能够控制货币发行量?

可以的,它通过影响基础货币量或者它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都能够影响货币的流通量。但改变它自己,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贴现率,本质上只能够是反映市场利率变化的方式,而不是决定市场利率的方式。

166. 对抗经济周期——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在总需求下降的时候,在人们没有信心、不愿意花钱的时候,政府主动地替人们花钱;在雇主不愿意雇人的时候,政府成为最大的雇主,雇人来修建一些工程;在私人不愿意投资一些项目的时候,政府主动地去投资一些项目。

财政政策遇到的四个重要的困难:第一是时间滞后的困难;

第二是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和私人支出之间互相排斥的关系;

政府每花一块钱,它就能带动好几块钱的社会生产。比方说,好几年前就有经济学家测算过,政府如果举办一次奥运会,在奥运会上花一块钱,就能够带动好几块钱的旅游消费,这笔账本身算得是对的,政府支出有乘数效应。

但问题是,私人支出也有乘数效应。这一块钱如果是由私人花出的,它也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生产和服务。

所以恰当的问题,不是讨论政府的支出有没有乘数效应,而是讨论一笔钱由政府支出带来的乘数效应大,还是由私人来开销带来的乘数效应更大。

第三是政府的效率问题;

第四是政府资金来源的问题。

拉弗曲线的重要含义是,政府不断提高税率,收入可能会降低,而政府减税可能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益,他们最终收到的税收可能反而会更多。

奥地利学派的兴起以及它的基本观点,包括:

研究市场上的各种约束条件,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交易总是在市场当中完成的,而市场当中的各种具体约束条件,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人的动机是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内涵。

同时,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的一些独特看法:

第一,货币不是中性的。政府发钞以后货币流到市场当中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像下雨那样,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增发就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误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资本是异质性的,不是同质的。它不能像金钱那样,能够随时灵活地在不同用途之间挪用。厂房、设备、大楼,乃至人力资本,一旦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别的用途上面去。也就是说,一旦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人们就得承担代价。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第三,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事前纸上谈兵计划的结果。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发生过程的理解,那就是由于政府过度发钞,在短期内误导了人们对未来的决策,从而产生了暂时的繁荣景象。但当政府停止过度发钞以后,泡沫就会破裂。

而为了抑制政府过度发钞,奥地利学派提出两个基本的解决办法:一个是金本位;一个是自由发钞制度。

问答 : 个人做决策要不要关注宏观经济大势

1. 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困难?

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主要就是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当人们不消费的时候它多消费,当人们消费的时候它减少消费。

1)时间滞后问题,政府要意识到问题,形成对策,加以实施,这当中有时间的滞后,不可能太灵敏;

2)高地低谷不均匀性,政府花钱的时候总有对应的消费对象,所以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会不同。

3)资源使用的效率可能会比较低,政府花钱总不如私人花钱来得小心。

4)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可能存在“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问题,开启一项新的支柱项目容易,维持这个支柱项目就比较难了,要结束可能就更难了。还可能造成“投资加速器”的效应,政府所做的投入往往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消费,而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面的消费。

2. 货币主义者主张把每年的货币增长率,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面去。但我们知道在每个国家里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好像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幅度是比较大的,以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来适应变化的国民生产总值,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难就难在货币流通量不完全由政府决定,银行体系有一个创造、激活货币的功能。货币有时候很活跃,有时候会安静下来,有时候甚至会沉睡,各种因素都会起作用,它们起作用的强度有多大,得在现实生活当中不断地监控、不断地测试,才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所以我觉得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不一定切实可行。

3.针对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理论,你认为面对失业,政府应不应该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为什么?

现实生活中政府肯定不会无所作为。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讨论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更要讨论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面对失业政府肯定会有所作为,而这当中又有哪些有意思的现象,又有哪些规律可循呢?这是我们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 举一个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既互相针锋相对,又各自言之成理的例子。

对于直接给一笔钱,人会不会马上花出去这个问题,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在微观表现上其实都可以找到依据,所以也都具有合理性。

对月光族,如果偶尔得到一笔奖金,他们很可能就会把它花掉;而对于精打细算的人,他们可能会推迟消费。

另外货币流通速度,到底是变还是不变的问题。

从很远的地方拿着望远镜看,也就是粗线条地说,货币流通量当然决定了通货膨胀的程度;但如果你走近看或者用放大镜看,你就会发现,许多具体的政策、商业银行内部的一些行为方式、人们一些现实而具体的需求,都会改变货币的沉睡或者苏醒程度,从而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率有所影响。

远一点看、近一点看,看到的就不一样。这当然也是宏观经济众说纷纭特别精彩的地方。

趋势与调控之四 学术的运气

169.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是怎么看经济周期的。简单地说,凯恩斯学派是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姑且称之为动物精神,人们的消费忽然减缓了。人们本来是应该通过价格来调整的,但价格的调整非常迟钝和缓慢,所以就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和产出。要抵抗经济周期政府就应该有所作为,逆经济周期而行,在人们不愿意消费的时候替人们进行消费。钱从哪来?主要靠政府举债。

170.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增发钞票,而凯恩斯学派所提出的对付经济周期的措施是没用的,是不会产生明显效果的。因为人们的消费不取决于瞬时的收入,而取决于他们的永久收入预期。

而更进一步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跟政府存在一个博弈的行为,市场可以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预期,从而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失效,政府越管,经济的波动可能会越大。

几大经济学派都分别指出了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

奥地利学派认为,那是乱印钞票造成的;

凯恩斯学派认为,那是因为人们忽然不消费、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政府印钞过多而引起的,而且认为凯恩斯学派所提出的反经济周期措施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政府对抗经济周期的行动本身可能就增加了经济的波动。

而真实周期理论又再往前走一步,他们甚至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

1.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2. 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

3.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4.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5. 应对冲击,人的反应有滞后性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瞬时的,而是有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这个学派的两位领军人物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在2004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72.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1.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三大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了,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对经济的统计数据才比较健全,人们的研究才比较有依据。

第二个原因,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2.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3.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则往往来自于需求方面。比如人在消费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等。

第三,在长期里,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第四,在长期里,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是会造成通货膨胀的。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我们前面说过,要调节经济周期,你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到具体实施,到这些具体措施能够奏效,存在着一连串的时间滞后,微调是不可能的。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点。结果大家就从过去的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转化为博弈论的角度,觉得政府只不过是在众多玩家当中的一个。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控制这个社会,而是怎么协调的问题。

问答 | 个人做决策要不要关注宏观经济大势

1. 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困难?

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主要就是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当人们不消费的时候它多消费,当人们消费的时候它减少消费。

1)时间滞后问题,政府要意识到问题,形成对策,加以实施,这当中有时间的滞后,不可能太灵敏;

2)高地低谷不均匀性,政府花钱的时候总有对应的消费对象,所以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会不同。

3)资源使用的效率可能会比较低,政府花钱总不如私人花钱来得小心。

4)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可能存在“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问题,开启一项新的支柱项目容易,维持这个支柱项目就比较难了,要结束可能就更难了。

5)可能造成“投资加速器”的效应,政府所做的投入往往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消费,而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面的消费。就像新闻报道所说的,雅典和里约热内卢当初为举办奥运会兴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结果奥运一办完,很多场馆用不上,就只能荒废了。

2. 货币主义者主张把每年的货币增长率,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面去。但我们知道在每个国家里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好像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幅度是比较大的,以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来适应变化的国民生产总值,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难就难在 货币流通量不完全由政府决定,银行体系有一个创造、激活货币的功能。货币有时候很活跃,有时候会安静下来,有时候甚至会沉睡,各种因素都会起作用,它们起作用的强度有多大,得在现实生活当中不断地监控、不断地测试,才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所以我觉得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不一定切实可行。

3. 针对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理论,你认为面对失业,政府应不应该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为什么?

比较认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失业是意外冲击、技术进步、错误的商业决策等等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失业相当于人力资源暂时的库存和积压,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劳动者加强培训、学习,跟上知识进步的步伐。

政府如果为了给这些暂时失业的劳动者,创造本来不应该有的工作岗位,反而就会延误了他们知识和技能的进步,长远而言是对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所以政府应该做的,而且一直应该做的,是救助鳏寡孤独者,是保证那些没有能力工作的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和市场应该划好边界。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现实生活中政府肯定不会无所作为。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讨论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更要讨论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4. 请你举一个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既互相针锋相对,又各自言之成理的例子。

比如货币流通速度,到底是变还是不变的问题。

从很远的地方拿着望远镜看,也就是粗线条地说,货币流通量当然决定了通货膨胀的程度;但如果你走近看或者用放大镜看,你就会发现,许多具体的政策、商业银行内部的一些行为方式、人们一些现实而具体的需求,都会改变货币的沉睡或者苏醒程度,从而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率有所影响。

远一点看、近一点看,看到的就不一样!

公共选择学派的方法论,就是要把经济学研究人们在市场当中行为的方法,逻辑一致地用到人们在非盈利机构的活动上面去。这种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有几点:

第一,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观。也就是说任何决策都是由个人做出来的,集体不会做决策,根本就不存在集体意志这一说,有的只是在一个集体当中活生生的个人。

第二,动机主导论。不论在什么样的组织内部,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这一点不变。我们只要仔细地去分析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处于什么样的制度约束下面,我们就能够分析他的行为,合理地解释他的行为。

第三,人的偏好、主张、观念、思想具有外部性。我们知道物理资源、产品和服务具有外部性,我们在讨论科斯定律的时候有过很多的例子。我们家的高楼挡住了你们家的视线,我们家排出来的黑烟污染了你们家的空气。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的思想、观点和言论也同样具有外部性。在一个集体当中,人们所传播的思想不仅可以满足他自己的欲望和偏好,同时也会对别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公共选择学派关注这些个人言论和观点对社会整体造成的影响。

什么样的机构叫官僚机构?

第一,这个机构的雇主和雇员不从这个机构所获得的收入当中直接分配收入。也就是说,不管这些机构的收入是高是低,这个机构雇主和雇员的收入都不受影响。

第二,这种机构至少有一部分的营运资金不来自于他们的营运活动,钱是从别的地方划拨过来的。

官僚体制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泛指那些机构活动本身跟收入没有直接的关系,机构里面工作人员的升迁跟他们赚钱多少的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组织。

而在这些组织里面,约束条件跟在市场里面的约束条件不一样,里面人的行为方式也就跟市场里面人的行为方式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最后能在这个系统里面存活下来的,都是具有相同特质的人。不管你进入之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怀有什么样的愿望,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经过一次一次的洗礼以后,能剩下来的就是想法、经验、态度都非常接近的人。

当人们只有一个单一偏好的情况下,选举结果所要依从的经济规律,那就是中间人说了算。这种看法让人们看清楚了政治当中不浪漫的一面、现实的一面。

中位数投票人原理是由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在1948年重新发现的。所谓重新发现,就是在以前——16世纪的时候,法国数学家早就发现这个原理了,但是这个原理被淹没了很多年。

以前,人们都相信政治家攀比的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哪位政治家好、哪位政治家差,区别在于他们的政治理想,谁的更高远、更伟大、更动听。谁更动听、谁更高远、谁更伟大,咱们就应该选谁。

但自从中位数选民理论被清楚地提出来以后,人们对政治选举的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改变,那就是不论政治家的理想是什么,只有那些能够满足中位数投票人偏好的政纲,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持这种政纲的候选人才能获得选举的胜利。

过去人们以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而参加竞选;现在人们明白,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去刻意剪裁他们的远大理想,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他们才能获得选举的成功。

阿罗不可能定律,它的含义是,在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举会出现议而不决、循环不已的情况,而要阻止这种情况,要么是由议程决定人决定会议的程序,要么把选票改成钞票。

那就是用选票投票和用钞票投票,它可能遇到一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用钞票来投票,不仅能够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还能够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因为不同的价格能够反映出量的不同。

而用选票投票,它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之间偏好的顺序,而他们偏好之间的轻重却没办法显示出来了。

1. 社会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公共决策,大致上都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或者选举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投钞票的方式和投选票的方式来完成。那么投钞票的方式和投选票的方式,这两种做出公共选择的方法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

这当中的奥妙在于,用选票来投票往往只能反映投票人意愿的有无,但不能够反映他意愿的强弱,而用钞票投票意愿的强弱就会被精准地反映出来,并被加以计算。

2. 任何政府官员他们都有服务社会的雄心,这一点跟他们要升迁的目标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结合呢?

要在政府部门里面为民办实事,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说话的漂亮,还是事情被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而在政府体制里面要有所成就,后者显得更重要,要把事情办了,有时候就得讲究妥协和折中。

3.在所有的选举当中,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要满足的都是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真的存在大多数人的意愿这回事吗?

可以参考前面的课程,有多次对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个概念有批评:

第一次批评,是在讲渔村的故事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利益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它可能是指上了船的人的利益;也可能指的是整个渔村总的经济利益;当然它也还可以指所有人上船的权益;甚至也可以说,它指的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官员的决策。这四种不同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究竟是哪一种并不清楚。

第二次批评,是讨论阿罗不可能定律的时候。阿罗不可能定律清楚地表明,在特定的场景下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一个伪概念,因为大多数人的意愿其实是循环不定的。会议召集人、程序确定者,他们怎么问人们就会怎么答,选举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操控、被预测的。所以我们在谈大多数人意愿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这个概念的模糊性。

4.在你所在的单位里面,会议召集人是怎么确定的?他们对会议讨论的结果有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

对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看法是,在每一个单位里面会议召集人往往都是有经验、有影响力的资深从业者,他们说的话有分量。这种分量,是他们在跟同事长期合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积累起来的。

在召集会议、确定议程、介绍情况、引导大家思考的过程当中,会议召集人的经验、判断和权威就会微妙地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其他人的选择。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知识的利用过程。

我就听说,有一个机构过去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面对面做决策的。大家先公开地讨论问题,然后面对面地做出投票选择,这时候成熟的经验就能够起作用,做出来的决策就比较明智。后来这个机构改成背对背来做决策,成熟的经验体现不出来了,没有被用上。那样的决策从程序上看好像更公平,但决策的质量却下降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选票交易有时候能够使得选举结果更有效,有时候又使得选举结果变得低效。这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结果,共同点在于只要进行选票交易,那么选举的结果就会从选举人的中位数偏好向平均数偏好偏移。

在没有选票交易的时候,选举人的中位数说了算;在有选票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所以选票交易最后的结果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取决于选票交易之后,选举人偏好的平均值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在选举当中那些懂的人、那些专家,如果他们的投票具有更大的权重,选举的效率就更高。

选票交易也可能让选举结果变得非常低效,在很多国家,当人们做公共决策的时候,看上去所有的方案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查阅那些公共支出的议案,每个人也都有提意见的时间。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民主程序本身就能够有效地抑制政府庞大的支出。其实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这种允许选票交易的游戏规则一旦定下来,这就好像吃圆桌菜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点自己喜欢吃的菜一样,整桌菜的预算就再也按不住了。说到底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

一种是每个人的双手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过日子;另外一种是每个人的手都放在别人的口袋里面过日子。这两种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公共支出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选票交易也有可能使得选举结果变得非常低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调控的七大意义和三大目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