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讨论美国经济的全球化?

自从特朗普上台,高调挑起中美冲突之后,关于两国关系的论述,我们经常听到如下一种说法:“此番中美竞争是‘结构之争’,难以真正缓和,两国关系再难回到过去”。

具体而言,在经济方面,中国追求民族复兴,倡导全球共同富裕。而美国则希望中国,一直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甘当美国的“廉价供货商”。

在观念层面,中国倡导“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两大国”。美国却顽固地坚持“一山岂能容二虎”。所以,两国的斗争冲突,不可避免。

在全球霸权宝座混迹多年的美国,虽阴损毒辣,却也极为讲究“斗争策略”。在贸易战开始阶段,美国摆出了一副“至死方休”的决战姿态,蛮横霸道地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关税。

但几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同美国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几轮交手下来,中国经济逆势上扬,美国国力颓势日显。

硬攻不成,寡廉鲜耻的美国人又搞起了“缓和示好”的“缓兵之计”——表面上口蜜腹剑,示好求和,背地里偷偷摸摸,怙恶不悛。我中华民族当然不会被美国人的诡计迷惑,我们十分清楚地明白:

当前中美两国的竞争是关乎国运的战略竞争,两国关系已经悄然“质变”。

一、“事实说话”——海量数据起底中美关系“质变”

中美发生“质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番“质变”,究竟缘起何时?我们直观的感受,通常未必准确。一位知名学者便通过对媒体数据库的研究,准确分析中美关系的舆论风向,用详实的数据材料解释中美发生质变的“转折点”。

这位学者使用的数据库名为“全球海量媒体数据库”(Global Database of Events, Language, and Tone,GDELT)。通俗地讲,该数据库就是全球最大、最全面的新闻材料库。

它涵盖了数十年来,全球多数语言和国家的主流新闻报道,占全球新闻报道的98.4%,是一个“TB”量级的数据库。

数据库材料显示,早在1999年中美之间就进行过一轮小幅度的激烈冲突,两国媒体对当时的中美关系进行了大量负面报道。而那一次冲突的导火索,就是我们中国人永远难以忘记的“美国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

与现在有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尚弱,远不足以抗衡美国。所以当时美国的狂妄态度就是“单手教训中国”,而没有联合多方势力实施战略布局来打压中国。当时的美国新闻也几乎未提及“围堵中国”等内容。所以说该时间点不能被称作“质变”。

随后,“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对外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反恐、打恐。中美在反恐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合作。所以一直到2008年,两国媒体中关于中美“激烈冲突”等内容较少,两国关系中的冲突因素持续减少,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到了2009年,中美关系的冲突态势开始急剧上升,这一年是理解中美关系转变至关重要的一年。通过对数据库新闻内容的分析,该学者发现此次冲突的“触发点”就在中国南海。

2009年3月,中国在南海地区依法拦截了美国海军的“无瑕号”海洋侦测船,引发了美国军方的强烈反应。3月12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美国白宫和时任的奥巴马总统进行了会谈。

双方都强调了加强军方交流,妥善处理敏感问题的重要性。当年7月,又有一则新闻在美国对华舆论界引起轰动:

针对中国在南海地区的维权行为,美国东亚事务助理斯科特·马歇尔(Scot Marciel)在国会听证会上高调表示:美国不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一些具体权利,美国将在“航行自由”原则下,继续在南海“合法作业”。

这次讲话可谓火药味十足。也是在7月,中国最高领导人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到了2010年,美国最终意识到,凭一国之力不足以遏制中国的发展,需要联合多方势力。美国国内关于纠集盟友合力围攻中国的相关声音,日渐多了起来,引起了中美各界的重视。美国媒体中关于“合围”中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中美关系濒临质变。

2010年1月,希拉里在檀香山发表了关于美国亚太新战略的讲话。她着重强调美国应当重视亚太并在其中保持领导角色。她首次将“双边联盟”界定为“美方区域参与的基石(cornerstone)”,这一说法也成了当年美国国际新闻的热门词汇。

2010年7月,希拉里又在越南表示,“美国在南海拥有国家利益,美国将和盟友合作,应对南海局势”。随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辐辏”式同盟关系。和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盟友勾结串联,从不同方位向中国发难。

例如2010年1月,美国对台大量军售;2月,奥巴马在白宫宅邸会见达赖;9月,中日围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日渐加剧,中日之间的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冰点……

究其实质,美国之所以会在2010年,如此歇斯底里地围攻中国,就是当年中国在制造业增加值这个重要的指标上超过了美国。至此,中国逐渐具备了和美国“正面硬刚”的能力,引起了美国的战略恐慌。

这一点从媒体报道也可以看出来:2010年美国媒体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讨论,十分激烈。因此,此一番中美关系“质变”的起点源头,可以追溯至2010年。

二、“虚情假意”——美国人高调示好的阴损嘴脸

关于2010年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那些学者还解释道,特朗普执政的四年,美国只是在“合围中国”的具体战术方面,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划方案,并且彻底撕去了“战略接触”的伪装,主动出击去打压中国。拜登上台后,也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因此,“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确切明白拜登领导的新政府将会如何调整中美关系:其冲突的基调不会改变,正所谓兵势一交,岂能卒解”。换言之,美国对华战略中“缓和”会有,那是“缓兵之计”;“示好”也可能出现,那是“鳄鱼的眼泪”。

今年的9月10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电话交流,共同探讨两国关系的改善之道。两国元首同意继续通过电话等形式保持密切沟通,将责成双方工作层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在此次通话中,我们中国提出了三点真诚想法:第一,中美关系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第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第三,推进重大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拜登也做出了相对积极的回应,他再度强调:“美方从无意改变一个中国政策”。

坦率地讲,这次谈话起到了一定作用,美国也的确在会谈到,做出了一点“缓和示好”的举动:

2021年9月21日,拜登在出席联合国大会,谈及中美关系时声明:“美国不寻求中美‘新冷战’”。9月25日,被加拿大无端羁押1000多天的孟晚舟女士顺利回到祖国。

10月1日中国普天同庆的国庆日,美国政府发来贺信,再度提及:“美国积极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

总而言之,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积极姿态”。

在经济领域,2021年10月4日,美国对华贸易代表戴琪就中美贸易关系的前景发表了谈话,她十分罕见地提到了“中美贸易的再挂钩”。

10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再度与戴琪通过视频举行了会谈。

我方首先提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首先,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贸易关系的稳定对双方国家、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其次,对于当前存在的贸易障碍,双方理当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最后,中国还正式提出了取消加征关税和制裁的问题。

戴琪原则上表示同意,愿意与中国就取消加征关税问题进行谈判。

众所周知,自从贸易战爆发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一直都在叫嚣中美之间“全面脱钩”。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此等嚣张言论再度甚嚣尘上。美国还积极联合欧洲、日本等盟友,企图构建出一条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产业链,在经济全球化领域搞“去中国化”。

而在疫情中,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狠狠打了美国人的脸。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样的野蛮政策,只要美国经济想继续发展,就离不开中国。

戴琪提出的所谓“再挂钩”说法,一方面说明美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与中国经济实现“脱钩”是做不到的。同时也传递出美国希望重新理顺两国的经贸关系的想法。

在政治层面,202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志在瑞士苏黎世,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了会谈。

总体来看,同几个月前阿拉斯会谈中,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相比,美国人的态度出现了一定的缓和甚至“示好”。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全面、坦诚、深入的意见交换,双方也都同意采取行动,落实9月10日两国元首通话精神。

具体来看,美国依然惺惺作态、老调重弹地表达了一些对中国“新疆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的各种“关切”。并恐吓道“美国将和盟友加强合作,应对这些问题”。但总体上,苏利文用的语言语气都都还算比较克制、谨慎,没有明显的挑衅、攻击性词汇。

在两国两国整体关系问题上,苏利文再三强调“美国需要和中国保持密切沟通,避免误解”;两国应该共同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诚恳对话、坦率交流”的气氛,共同探讨“应对重大跨国挑战以及管理中美关系风险”的路径和方法。

在台湾问题上,苏利文再度声明美国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对于这些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缓和姿态”,中国也不吝赞美之词,我们认为“苏黎世会谈具有建设性,有助于双方深入沟通”。

三、“缓兵之计”——美高调示好背后的隐情考量

当年,美国嚣张万分地挑起了对华贸易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拉锯、斗争、博弈,美国人最终作茧自缚,损失惨重。机关算尽的美国人,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所以才虚伪做作的“谈和解”,这才是美国此番“示好”的最真实意图。

从贸易额度来看,贸易战期间,中国的外贸总额持续逆势上扬,始终保持着全球最大贸易进出口国的地位。而且,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中国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到了周边国家尤其东盟国家,努力经营周边关系,持续开拓东盟市场。

自2020年起,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进出口贸易额超过了6000亿美元。从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系列数据来看,2021年上半年,中国的外贸总额同比增长27%,东盟依然是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的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美国人多次加征关税,并未影响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最后坑害的反而是美国民众:多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美国的贸易保护成本最终还是要由美国消费者,尤其中下层人士买单。

贸易战刚开始时,美国智库的研究报告就警告称,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至少会让美国损失20万个就业岗位。但现实显然比美国人预测的更加糟糕。在两国贸易冲突最严重的时期,美国折损了1080亿美元的GDP和24.5万个工作岗位。

今年4月,4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和300多家美国企业联合声明称:美国的贸易壁垒,推高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贸易摩擦至少导致美国企业损失了1.7万亿美元的市值。

如果拜登继续冥顽不化,2022年美国人将会再失去70万个就业岗位,每个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将减少6400美元。因此,60%的美国民众对贸易战持反对态度。超过90%美国企业认为,中国市场需求和盈利更加稳定,更无意撤离中国。

再从贸易结构来看,在贸易战“倒逼机制”的促进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速进一步加快。美国哈佛大学制定过一个“出口复杂性”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产业优化程度。排名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越合理。

贸易战期间,中国的国际排名已经上升至全球前15位(美国第11位,中国第15位),而且大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中国的出口贸易水平基本上包含了全球一切的已知领域的全部商品。

一项更加“简单粗暴”的数据还显示:在2020年,中国终于超越德国,跃居全球最大的工业工业机械出口国。这就说明,中国“用几轮船衬衫,换一台高端机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的这一切“逆袭升级”,美国人“功不可没”!

从经济贸易和政治安全多个方面看,中美关系的确出现了一定的缓和苗头。拜登政府在正面应对中美博弈等方面,表现出了某种积极姿态。

一言蔽之,当前中美之间出现的种种“缓和迹象”,充其量只能算是“缓和幻象”。美国最核心立场依然是“强硬反华”,其总体立场依然是“举着大棒要价”继续保持对中国的胁迫。

具体来看,美国人一方面大谈中美合作,“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又继续把中国定性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者”、“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威胁”。

在贸易领域,戴琪发表谈话之后美国的贸易代表办公室开始就此征询公众意见,似乎有了那么一点积极信号。但紧接着美国政府就又叫嚣:“美国会用所有工具捍卫美国经济利益,包括启动新的‘301调查’”。

自贸易战打响后,已经有将近1000家中国企业被美方列入各类“实体清单”,美国也并没有一丝解决该问题的姿态。再看“台湾问题”,美国人红口白牙地再三保证“支持‘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但话音未落,美国就派了一支军队代表去台湾炫耀。最近几日,布林肯在访问欧洲时,还不忘吹嘘:“美台关系‘坚如磐石’”,并无耻地给中国大陆扣上了一顶“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帽子,而对蔡英文当局的胡作非为视若罔闻。

质言之,“先示好,再‘威胁’;先‘缓和’,再抹黑、中伤,口蜜腹剑,言行不一”等卑鄙无耻伎俩,美国人用的是炉火纯青。

美国对华的关系,也没有从战略上做出改变,仅仅是改变了方法。实际行动中,美国走一步,退两步。所谓的中美关系“缓和转机”,仍然未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虽然从未间断过对华挑衅,但由于两国庞大经贸关系“压舱石”的存在,美国总体上仍然将中国视为“利益攸关者”和“战略挑战者”。两国关系也维持着“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中国国力尚弱,远不足以“威胁”美国的霸权。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悄然精进,日益回过神的美国人开始感到战略焦虑。尤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可逆转的突飞猛进,经贸关系也从“压舱石”变作了“火药桶”。

特朗普的上台和“贸易战”的爆发,也只能算是中美关系“质变”的催化剂。即便没有这些,中美关系的“摊牌”也为时不远——除非中国实力“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十年,美国对中国的阴损敌敌,就绝不可能消减半分。

明白了这些基本道理,美国时不时搞的那些“示好”、“缓和”等滑稽伎俩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总而言之,还是伟人主席的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