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中国李宁品牌策划学到什么?

三十而立的李宁(02331.HK),迎来了2020年的成绩单。

3月19日,李宁公司公布,2020年收入达144.57亿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4.2%,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为16.98亿元,同比上升13.3%,扣除一次性与经营无关的损益后同比上升34.2%。

不断增长的业绩,维持了港股体育行业第二把交椅的位置,在他眼前只有安踏(02020.HK)一个对手,相比于安踏是李宁两倍的市值,李宁的路还很艰难,为了不断攀登中高端之路,李宁似乎也走上了收购之路,但效果又将如何呢?

回首李宁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发现李宁一度是独占鳌头的,李宁作为国产体育用品先驱,是如何被安踏超越的呢?

早在1990年,国人对体育用品行业还处于朦胧期,从80年代起,阿迪,耐克在中国建立代加工工厂,早期的体育服装企业都是为其他品牌做嫁衣,创立自有品牌的意识不强。

而李宁通过体操王子的个人IP,趁势创立了李宁公司,并凭借赞助北京亚运会火炬传递和中国代表队服装成名。巧合的是,随后在1991年,安踏和金莱克注册成立。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大部分体育服装企业,以做海外贴牌的外贸生意为主,经营自有品牌的体育服装企业非常少。

直到2000年之后,李宁的小弟鸿星尔克、喜得龙和361度纷纷登场,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迎来诸侯纷争的局面,据统计,在2001年的上半年,全国诞生47个体育用品品牌。

2004年,李宁港股上市,成为第一家中国体育用品的上市公司,引领了之后安踏,特步,匹克的港股体育用品上市热潮。

从2001年到2010年,李宁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3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1%。2009年李宁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甚至达到9.8%,超越阿迪达斯,稳坐国产运动品牌的头把交椅。

相对于其他代工企业专注于渠道而言,李宁更具有品牌势能,李宁先后四届奥运会赞助中国国家队,甚至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李宁亲手点燃北京奥运会火炬。

对于体育服装企业来说,品牌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消费者在选择体育服装时最看重的两个方面就是产品的功能性和品牌。

随着品牌势能的延续,李宁的渠道建设以经销商模式为主,直营模式为辅,率先在全国广泛建立特许专卖营销体系,从2003年开始,门店以7倍的规模快速增长,在2010年甚至一度达到8000家。

从2004年到2010年,李宁的净利润从1.03亿,上升至11.08亿。

李宁的崛起,抓住了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狂飙发展的机遇,繁荣来自李宁顺势而为的经销商体系,和李宁自身顶级体育资源的光环。

被安踏超越的2011年

由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中国消费者对体育服装的需求大大提升,给体育服装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正面积极影响。

但随着消费者对体育服装需求逐渐减少,和2008年奥运会使体育服装企业进行的盲目扩张,体育服装企业面临严峻的库存危机。

渠道的弱势和库存的高企,让李宁疲于奔命,品牌优化和升级逐渐滞后。

以产品研发占销售额的比例来说,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每年对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一般都占到其销售额的5%到10%。而以李宁公司为首的本土品牌却只占到了1%到 2%。

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早期可以被低售价高业绩解决。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国际品牌占领中国市场,低价已经无法带来足够的销售额来弥补产品同质化问题,这种问题因无法被解决而变得日益严重。

在时任CEO张志勇的改革下,李宁做出过改变,从更改LOGO到广告语,尽管刷新了旧有印象,对标用户也变为90后,但旧产品随之成为库存,提价的李宁直逼阿迪耐克等国际大牌,更增加了渠道压力。

李宁公司成立之初就凭借着“体操王子”李宁的个人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从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消费群体,使得李宁公司在国内的体育用品市场上抢占先机并迅速发展壮大。而十几年之后,当初凭借李宁个人魅力吸引的消费者不再年轻,他们对于体育用品的需求也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85后与90后。

而对于这批人来讲,体操王子的影响力早已不在,吸引他们的是当代球星与国际品牌,李宁这一国产老字号品牌给他们的印象更多是上一代的产品。

相较于国际品牌,李宁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提价策略90后并不买账,占领市场,但是对产品端的打磨投入较少,产品同质化严重。

相比于不断追求产品研发与创新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李宁在产品的设计与形象上很难吸引现在追求时尚前卫与个性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断代、品牌形象老化使得李宁公司的经营业绩无法继续上升。

从2010年开始李宁公司的营业收入开始下降,2011年营业收入被安踏超越,失去了国产体育用品第一品牌的宝座。

2012年及2013年李宁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降,2014年营业收入才停止下降,但其营业额已经远不及从前的水平。

纵向来看,2010年李宁公司的营业收入高了安踏公司约20亿,相当于361度与特步的总和。而在2011年其他三家公司的营业收入都有所提升,只有李宁公司营业收入开始下滑,安踏公司更是在营业收入上与李宁公司持平。

2012年与2013年,随着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大规模扩张的恶果爆发,几家体育用品公司的营业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李宁公司的下滑是最严重的。其营业收入2012 年被安踏公司全面反超,在2014年已经被安踏甩开了将近20亿的营业额。

直到2015年,李宁重新出山,其将口号又改回了“一切皆有可能”,再度领航李宁公司,业绩才回到正轨。

公司除了将重心继续放在产品研发外,在研发过程中,更注重运动与时尚感相融合,以期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之后2018年与2019年纽约时装周“中国李宁”产品的大秀大获成功,获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

在渠道方面,李宁公司继续关闭低效门店,优化产品结构。同时还根据运动品类与城市的匹配度进行差异化的产品分配。加快开设“中国李宁”门店,增加概念体验店等。

自2015年,李宁公司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成效,李宁公司自2015年起,营业收入连年攀升,2018年突破了100亿人民币。

安踏公司则由于与李宁公司不同的改革方向,营业水平增加幅度更加明显。虽然李宁公司营业额已经不再是行业的第一,但是不管怎么说,李宁公司年的营业水平比起品牌重塑的前四年已经好了太多。

这说明李宁公司已经度过了前期品牌重塑引起的一系列困境,转危为安慢慢向前发展。

在体育市场早期,安踏以性价比优势在低线城市快速铺开市场,但超越李宁一个是对渠道的把控,另一方面在于安踏逐渐成为一个品牌管理公司。

1999年,安踏使用了“体育明星+央视广告”的营销手段,斥资80万元邀请孔令辉作为代言人,在央视体育频道进行密集宣传。在孔令辉夺得金牌以后,安踏品牌也全国闻名,在7年之间安踏品牌的销售额增长了6倍多。

在面临行业危机时,安踏体育没有像大多体育服装企业一样选择抢占低端市场,行业库存危机,安踏及时将“品牌批发向品牌零售转型”上升至战略高度,门店效率而非门店数量是第一要务。

安踏体育目前在全国30多个城市已建立统一的门店,并实行统一标准的门店销售,销售模式也从以往的批发销售为主,转换为零售模式为主,有着最大的分销网络。

同时安踏还选择“品牌升级”的战略,专注做专业运动品牌,注重对品牌形象的塑造,改变商业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对产品进行设计和开发,并购国外高端体育服装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成为品牌管理公司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收购行动。

2009年安踏获得FILA中国特许经营权,并将FILA培育为安踏的半壁江山,此后便拉开了安踏的并购大幕。

2015年,安踏提出“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而后安踏将眼光放到了国际市场,2019年,安踏联合财团收购Amer Sports,并将战略升级为“协同孵化,价值零售,国际化”。

2019年,安踏完成了集团业务架构改革,形成了专业运动、时尚运动和户外运动三大品牌事业群,合计近20个品牌。

专业运动品牌群包括安踏、安踏儿童、SPRANDI品牌。安踏定位大众市场,产品性价比高,安踏儿童2008年向市场推出,亦定位大众市场;安踏2015年收购的SPRANDI品牌,主攻新兴中产阶级运动鞋类市场。

2016年安踏合资引入DESCENTE,目标是中国高端体育服装,包括滑雪、综训、跑步等,DESCENTE已经成为品牌矩阵中新的增长点;2017年安踏收购Kolon Sport中国经营权,定位为专业户外(登山)服饰品牌以及新生活时尚的先锋。

2018年,安踏与多方财团斥资371亿元收购了Amer Sports,并拥有了ARC'TERYX、SALOMON、WILSON等国际顶级户外品牌,品牌产品线覆盖了网球、羽毛球、高尔夫、高山滑雪、越野滑雪、滑板、自行车、越野跑装备、徒步装备及潜水等多种运动项目。

最初,安踏品牌的产品定位主要是低端和中端产品,市场布局也主要是在二、三线的城市县城,不过近年来,安踏体育开始开拓中高端产品的市场,并且还收购了一些海外体育的品牌,如斐乐、始祖鸟等。

包含不同层次客户群的产品种类和丰富完善、差异多元化的产品体系,这是安踏品牌目前比较显著的内部优势。

在安踏的收购版图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FILA。

2005年,香港联亚第一次将FILA引入中国市场;2年后,百丽国际以4800万美元将它收入囊中,而在2008年,百丽国际却倒亏4000万港元。

这给了安踏低价买入的契机,2009年安踏以不超过4.6亿人民币完成收购。

2009年以来,FILA在国内的市占率逐年递增,2010年FILA在大中华区市占率仅0.3%,2019年,FILA市占率达到5.5%,领跑国内运动时尚。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84%,2020上半年,疫情不利条件下,FILA品牌收入仍保持了9.4%的增长,Q3流水增长20-35%,Q4流水增长25-30%,增长强劲,FILA在安踏集团内部的营收和利润占比将首次超过安踏品牌。

FILA是安踏集团收购的第一个国际品牌,也是安踏集团国际管理的开端,以FILA为起点和模板,安踏相继收购了迪桑特大陆经营权、Kolon、小笑牛、Sprandi经营权等,并联合财团大手笔收购Amer Sports。

而安踏不同,李宁回归体育品牌定位的“三个聚焦”策略:聚焦核心品类、核心品牌、体育特性。重新聚焦大众参与度高的篮球、跑步项目,签约NBA球星韦德、不再续约林志玲,放弃非核心品类、大众参与度低、关联产品少的营销资源;聚焦李宁主品牌,将主要资源投放到品牌力最强的核心品牌中;回归专业运动定位,推出了CBA和韦德之道系列产品。

2016年以来李宁LNG、弹簧标的经营规模主动收缩,2017年红双喜出表经营,母公司还是专注效益最高的核心主品牌李宁及5大产品品类经营。

在新兴品牌商上,2017年李宁战略引进美国女性舞蹈瑜伽服饰品牌Danskin、收回李宁童装经营权进行品牌重塑。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中国李宁产品线大放异彩后,公司顺势推出高端时尚运动副牌中国李宁。新品牌加入后公司并没有进行激进的渠道扩张,而是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在核心主品牌李宁身上。

同时将已连亏3年Lotto品牌的20年合作协议谈判,提前10年至2018年终止,停止卖场大众品牌Z-DO的销售。

在聚焦战略推动下,目前李宁核心品牌占集团收入比重已超过99%,其中李宁主品牌占比超过95%。

如今重回收购之路,李宁显然是想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然是更大的投入。

在安踏经营FILA之前,FILA原渠道结构以经销为主,终端形象杂乱,在逐渐收回100余家经销商门店,安踏为FILA提供了强大的渠道资源和销售团队,FILA店铺聚焦于一、二线城市黄金地段,且占据了极好的商圈位置。

与安踏不同,李宁未来的增长点在于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挖掘销售潜力,此前被李宁收购堡狮龙半年后,堡狮龙的业绩也有所下降。

近年来,Clarks已连续遭遇巨额亏损。2017财年,该公司净亏损3310万英镑,2018财年,净亏损更是达到8290万英镑。

对于4.6亿收购Clark的李宁来说,想要复制安踏收购FILA的成功并不容易。

"李宁"自1990年创立至今,将顽强的体育精神融合进自身的创业发展步伐中,缔造了中国本土体育品牌的传奇.而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毅力让步于头脑,精神让步于眼光.在品牌发展之初,正确的方向选择以及合适的市场定位成为品牌生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个品牌国际化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紧跟国际时尚潮流,而在于是否在这样的潮流中依然能够将自己独有的品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引领潮流.本文对"李宁"品牌形象塑造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与读者朋友们探讨分享.

你可能之前没听过“迷因”这个词,但“迷因”无处不在:蜜雪冰城那句“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实际上是源自于19世纪70年代诞生的美国民歌《哦,苏珊娜》;“小镇做题家”“内卷”这些社会学词语短期内传遍全网,引发了共鸣;实力派演员于和伟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却因为一段魔性跳舞的短视频重新蹿红。

这些不断传播的基本单位——《哦,苏珊娜》的旋律、某个社会学名词、某些影视片段,就是一个个“迷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波”的含义比较直接,指的是电台,也就是这档播客节目。我们想重点介绍一下“迷因”的含义。“迷因”翻译自英文单词“meme”,这个词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所创造。这个词的本意是“模仿”,道金斯用它来阐释生物界某些基因片段的广泛传播,同时他又将这个概念延伸到传播学领域,指代某些文化现象的广泛传播,这些现象包括旋律、流行语、图像、理论和思想。

你可能之前没听过“迷因”这个词,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迷因”的影响中:蜜雪冰城那句“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实际上是源自于19世纪70年代诞生的美国民歌《哦,苏珊娜》;“小镇做题家”“内卷”这些社会学词语短期内传遍全网,引发了共鸣;实力派演员于和伟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却因为一段魔性跳舞的短视频重新蹿红。

而这些不断传播的基本单位——《哦,苏珊娜》的旋律、某个社会学名词、某些影视片段,就是一个个“迷因”。“迷因”这个栏目想关注的,是商业、设计、品牌和文化中的“迷因”,也就是从我们日常流行的“设计品”中寻找某种文化母体,这些设计品可能包括了数码产品、生活用品、服装、建筑、城市、软件和游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研究四个方面的“迷迷之因”

当然,不必执着于“迷因”一词的学术定义,栏目本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元的。在我们前期的规划中,播客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方面:

  • 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设计源代码

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设计源代码”,这部分内容也是跟“迷因”这个主题最为接近的,也就是探究日常用品和事物背后的发展源流和脉络。 比如我们第一期节目的内容,就是讲现代办公室的来源和演化。在下文中我们有更具体的内容介绍,大家也可以直接在文章底部进行收听。

  • 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交错纠缠

像苹果、耐克这类偶像品牌历来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但是目前多数对品牌的阐述都是从市场和营销层面来说的。在“迷因电波”的节目中,我们会超脱开这个层面,更多关注到品牌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节目中,其中有一期就是讲为什么非裔美国人喜欢抢劫耐克的门店,这跟耐克发展初期那种关注种族问题的品牌策略不无关系。在另一期节目中,我们聊了“无印良品”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纠缠,讲述了无印良品创始人的隐秘精神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堤清二与《消费社会批判》

Know-how指的是事物发展背后的核心原因或技能,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内容也为理论化,“干货”也会更多。还是以我们某期讲乐高积木的节目为例:在“设计思维”被各个国家提倡的今天,乐高却在十多年前就裁掉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设计部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会在这期节目中进行讲述。

所谓虚假神话,就是市面上流行的一些看似有道理的商业故事或者鸡汤。而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对很多流传说法进行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探究那些商业传奇背后的真相。

比如,人们常用马车和汽车来比喻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但是实际上,通用、别克、凯迪拉克、克莱斯勒等多个主流汽车品牌都是由马车商参与创立的。乔布斯经常被人们尊崇为慧眼如炬的天才,但是实际上,乔布斯有多次商业判断是完全错误的——这其中就包括iPhone的多点触控。

由《中欧商业评论》主办、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线上邀请制公益直播研讨会“商谈CBR Online Talk”即将上线。本次活动所募集的善款将由杉树公益基金会用于“CBR助成,圆梦希望”计划,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让青年无惧未来。

本期“商谈CBR Online Talk”由《中欧商业评论》“迷因电波”工作室主理,7月14日20:00~21:30上线,特邀李宁韦德篮球鞋高级设计师李鹏飞、运动时尚/韦德篮球生活鞋设计师杨鑫,和李宁BADFIVE系列街头篮球鞋设计师许瑞富进行线上对谈。

三位青年设计师既是球鞋文化的热爱着,也是球鞋产品的创造者——你虽然没见过他们的模样,但是你可能已经购买过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设计作品经过大众传播和商业渠道,早已走进了千万个消费者的家中,并会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运动场上。

在本次对谈中,几位嘉宾将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 关于国产品牌与耐克、阿迪等国外品牌的优劣势比较;

  • 关于“国潮”的理解,及其发展现状;

  • 如何从从设计师/业内人士的角度看“炒鞋”现象;

  • 传统品牌遭遇的Lululemon等新兴品牌的挑战;

  • 当前国产品牌在技术方面的差距和追赶;

讨论会参会人数限定100人,我们会在7月14日18:00前对所有报名观众进行审核,欢迎大家积极报名。

扫描海报二维码,可快速报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李宁怎么突然火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