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彭凯平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自由流通,学习工具的丰富,个体变得强大而有为。同时,当财富、声望和社会地位变得高度可量化,由此衍生出的成功焦虑、职场焦虑正在制造“内卷”,也让很多年轻人对“躺平”心态向往之而不得。

除这些符号化的自嘲外,更为普遍的职场焦虑正在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热情。数字化流程中的分工,也让一些职场年轻人陷入“工具人”陷阱。

成功焦虑感与技术发展有哪些关系?在物质激励、愿景激励之外,管理者应该如何增强员工的职场幸福感?影响领导力进化的因素有哪些?面对更多的职场选择,年轻人应该如何寻找方向?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积极心理学的“解题思路”。

就科技变革和社会发展关系、个体与组织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等问题,《商学院》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

技术让人“工具化”,加重焦虑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及各类应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越来越具有“工具特性”,这些“工具特性”加重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焦虑。

第一,同步性。在信息联通下,受大数据工具支配,人们的行为容易产生同步。这种一致性并不符合生物和社会多样性原则。正如部队过桥步伐一致,很容易产生共振。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下,也容易发生“偏激共振和各种“反转”的出现。

第二,感染性。在社交媒体中,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感染。由于负面情绪具有自我加工优势,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积极情绪。

第三,匿名性。与真实社会人们更需要自我约束和节律不同,在虚拟的网络中,戴着面具的“用户”容易产生极端言论,进行互相攻击、排斥。

第四,排他性。由于大数据算法造成的“信息茧房”,我们往往选择相信的世界,并非是真实的世界。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惧、愤怒情绪,也与自我选择有关。

第五,廉价性。互联网兴起时推行的免费商业模式,让人们习惯了“不劳而获”。现在丰富的应用工具和内容产品,让人们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及时满足。这些体验也在影响人们对待感情、生命、合作价值的态度,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变得廉价。

从整体来看,数字化技术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分化、越来越个体化、越来越“工具化”。这些迹象比较危险,人们的心理健康在下降,社会竞争在“内卷”,“躺平”的欲望越来越迫切。

虽然技术对社会心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但是对技术的积极作用,彭凯平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人类最基本的普世需求健康、和谐、人民幸福,不分国界。是否可以依据幸福标准、行为标准,甚至道德标准,开发一些技术改变人类的焦虑问题,值得探索。

彭凯平称这些技术为“幸福科技”,并且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幸福科技实验室”,也叫3H实验室。希望利用技术让人们更加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和谐(Harmony)。

比如在健康方面,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些助眠设备、助眠游戏?因为幸福不光是一种感受,还有生理指标,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与愉悦、平静的情绪有很大关系。这就为“幸福科技”研发提供了可测量的指标。

“幸福科技”并非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还可以通过商业化方式造福更多人,正如迪士尼既是生产幸福快乐的组织,也是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追求幸福并不一定在商业上就“吃亏了”。

打造快乐职场,扭转赚辛苦钱心态

当下,职场的年轻人对“加班是福报”展现出矛盾心理,既想平衡工作和生活,减少加班时长,但是又很难放弃薪水。回归生活后因为缺乏社交和其他兴趣而无所适从。同时,我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又非常真实而普遍,甚至被认为是“人间清醒”。

在彭凯平看来,很多年轻人的职场幸福感很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这与企业管理者不懂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有关。大家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在与员工沟通时,却没有真正地运用。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就会有成长需求,比如技能的提升、地位的改变。工作不光是为了钱,朋友、战友似的团队关系也很重要。

第二,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不去挖掘、满足这些需求,员工感受不到温暖,且缺乏沟通交流机制,甚至同事之间变成对手,工作变成“工具”,员工就会自我凋萎,变成只看钱的“工具人”。

管理者要把员工的终身发展作为重要的人力管理目标。首先,一般情况下,工作年限越长,员工经验越丰富,产生的剩余价值越多,管理人员容易忽视这些人的成长潜能。

其次,基本的法律保障没有落地。最低工资、法定休假这些都是从劳动者身心发展角度去做的硬性规定。人不是为了钱而工作和生活,人是为了生活去工作赚钱。

最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农业时代,认为多劳多得就是不停地卖苦力、卖劳动时间,如果做事情不吃苦就是投机取巧。其实,人们在愉悦、幸福的环境下进行的智力劳动产出,价值要更大。自我价值不简单是靠体力劳动去赚辛苦钱,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快乐财富。如果做一件事特别开心愉悦、孜孜不倦、如痴如醉,它所产生的回报和价值会更高。

彭凯平认为,我们要从观念和思想上认知到赚钱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该寻找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赚钱方法。

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重视工作中的快乐指数。比如通过一些量化指标、微笑次数、躯体语言等,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快乐成为考核指标。

在打造领导力方面,积极心理学已经有所作为,比如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提出的正心领导力概念。主要是强调领导者重视心理能量的挖掘和发现。彭凯平称之为积极领导力,包括积极的团队建设、积极的心态、情绪调整等。 

领导力中的意义感和“福流”

近来,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纷纷在公司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辞任董事长、CEO之职,选择追寻自己的理想,或做科研,或研究远景战略、社会责任等。

彭凯平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或与积极领导力中的两个要素有关。

传统领导力强调技能,比如视野、决断力、控制力,还有影响力、感召力等,但是,从积极领导力角度看,还需要看到意义感和“福流”的重要性。

首先,人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曾经创造一个企业、创造一个商业奇迹对于这些企业创始人是特别有意义的事,当公司已经成熟,他们需要寻找更具意义感的事业。

其次,“福流”(Flow)的缺失也会影响领导者。Flow也被翻译为“心流”是心理学中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项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沉静而陶醉、物我两忘。

在创业阶段,为之奋斗的“福流”会让领导者陶醉而不知疲倦,但是当公司变得越来越大,组织社会关系的复杂,甚至社会舆论攻击、政策态度变化等,这种快乐的“福流”消失,那为什么还要陷入其中?

创始人的退出多少都会影响企业和员工,但现代企业的发展都不会只靠一个人,当他们选择退出时,应该是组织准备好了,具备一定的抗波动、抗逆力。

面对选择,既能“安其所”又要“遂其生”

在《高效的方法》一书中,针对个人心理问题,提出只有在工作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才能提高自我的工作积极性,并从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是热爱自己所做的,还是寻找自己的热爱,成为横亘在职场人面前的“坎”。

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更多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却又增加了选择焦虑,患得患失。

其实,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人的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选择越多反倒增加焦虑。

现实社会中,我们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但是静下来思考,其实选择往往就是两个,坚持还是放弃?A还是B?前进还是静止?

人们感到迷茫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天赋。不过,当你面临选择时,其实那个答案已经有了。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更明确自己不喜欢的是什么。

比如,自己知道不喜欢现有的工作,那就应该脱离“舒适圈”,把困惑抛弃,勇敢向前,即使未来是未知,但再差也不会比现在差。在面对选择时,也应该遵从马斯洛的建议,向前进而不是等着后退找安逸。

这并不是建议人们为了寻找所谓的“喜欢”和“热爱”而不停地跳槽。因为,人还需要尽量适应工作,因为多坚持一会,可能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你的喜爱和擅长。所有的爱好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创造的。

正如近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提出的“位育”论,重新解释了适者生存。“位”即安其所,“育”即“遂其生”。人就是要不断去适应环境,不断成长。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引自《中庸》)。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往往忽视了成长,是一种“未育”。其实,中庸之道并不是指不偏不倚,而是要在接受适应中寻求发展。所以,中国人的智慧从来不是机械、呆板的,而是如水一样,顺应万物。

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彭凯平谈到了社会科学的三大常识——智慧、善良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内卷”,挑战“躺平”,超越平庸。

我们不能忘记“智慧是一种力量”,“最大的智慧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有多善良”,“合作比自私更有效,分享比独占更幸福”。

不过,在现实的职场竞争、生活压力下,人们往往会忽略到这些常识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教育方面。现在的教育体系和内容非常强调工具理性、竞争博弈,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的是西方十九世纪的哲学史,受斗争体系、竞争体系、社会达尔文体系影响很大。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里新的文明知识基本没有,比如心理学、政治学,虽然经济学比较热,但是西方工具理性对经济学影响很大,心理学已经开始挑战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其次是社会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很多人利用人性弱点获利很多的情况,他们又没有受到惩罚和道德谴责。这种人获得“成功”后,还在传播自己的厚黑学、成功学。如果没有判断,会导致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现实。社会甚至存在一种倾向,认为谈积极正面就是虚伪,抱怨、批判反而才是讲真话。这是非常可悲的。

再则是心理偏差。人们对负面心理更敏感,因为从进化角度看,负面信息与生存问题关系密切,而积极信息与发展问题更相关。关注负面,容易活下来;关注积极,才能活得更好。

中国现阶段普遍出现的焦虑、内卷、竞争压力大等社会心理问题,也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在社会转型阶段,负面的竞争意识比较强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这意味着要先改变心态,才能追求富裕,追求自由。这是最容易开启的,不以物质追求为目标,走出舒适区,在不确定性中获得快乐。

人的认知不是符号、口号,所有概念被领纳后,都会形成神经元的网络连接,形成反应激荡,促进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所以,先认同智慧、善良和社会合作的价值,就会敦促我们的行动,相辅相成,获得超越财富回报的幸福。

一代文学偶像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美剧《破产姐妹》的女主角之一Max说:我表现得我不喜欢一切事物,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得到我想要的。

这两句,大抵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明明生活比以前好了,却越来越不快乐。

不快乐,因为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衰老,身体、心理、整个世界都在变老,无法抗拒,无可逆转。人类其实是一种很无能的生物,心比天高,想要和鱼一样能在水底生活,于是发明了潜水艇之类的东西;想要和雄鹰一样在天空翱翔,于是发明了飞机。但发明了这些东西后,我们还是会欲求不满。欲望是用来满足的,欲望是需要满足的,问题是,欲望是永远没法满足的。

一旦欲望的增生远远快于能力的提升,欲望把能力远远甩在后面,人就会察觉自己的无能,然后变得失望、愤怒、痛苦。这种种情绪加起来,就是日积月累的不开心。

因为生活品质在提高,人的欲望也在提高,可怕的是欲望增生速度远远快于生活品质提高的比例。所以,生活比以前好了,人却越来越不开心了。

Max这句话,其实是在赤裸裸地表达欲望。“我想要的”就是欲望;“我能要的”就是生活,就是实际。Max永远在创业,永远在失败;总是谈恋爱,总是遇到渣男。渴望钱财、渴望爱,越是渴望,越是失望,越是不开心。她的人生,活脱脱就是一部屡战屡败的失败史书。

你说Max 的生活有一点点在变好吗,其实有啊,只是,欲望会膨胀,把开心的空间挤占、蚕食了。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永远没法快乐起来了,这是个悲伤的结论。

但是,人,无论智慧或愚蠢,都是有欲望的,只不过智慧的人懂得抑制欲望,懂得找办法让欲望不长大,而愚蠢的人只会一边不开心,一边放任欲望膨胀而已。

并不是没有快乐的人。钱钟书夫妇,在文革中受尽耻辱和伤害,在文革后依然开开心心做自己的事。我看到他们夫妇的照片,永远是一副笑着的模样。其实钱钟书是个很刻薄的人,我记得他曾讽刺过林徽因去日本割双眼皮,嘲笑她的审美被绑架了。但回到生活中,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能一家人好好生活,能做自己的事,写想写的文章,欲望止于此,快乐从此开始。

本宝宝不开心!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抱怨生活没意思,一点都不快乐。

从实际生活中找找原因,我觉得很容易找到答案。

从现在的农村来说,许多家庭收入都翻了翻。然而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为了家庭生活条件更富足,他们外出谋生计,去大城市打工去工作,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家里缺少了温暖,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老人体会不到儿女的关心,这个家变得不完整,变得缺少爱,在外打拼的他们没有家人的问候,陌生而又冷清,的确,钱是越挣越多,然而在钱背后牺牲的是家人之间的关系,金钱似乎地位很高,它比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更重要,或许这金钱冷冰冰的,毫无温度!这样的日子恐怕怎么过都不会开心吧,钱挣再多也弥补不了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光,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很多人越来越不快乐,因为他们成为金钱的奴隶,他们生活缺少了温度。

从现在的城市来看,每天每个人都过着快节奏快步伐的生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忙碌着,生活确实越来越好    但是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缺乏乐趣,人们又缺乏沟通,一个楼层的邻居住了一年多却不认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变得冷漠淡然,很多人越来越不快乐,他们成为生活的奴隶,他们的生活缺乏真心沟通交流。

生活其实是有感情的,你用心对它,真诚,友善的对它,它也会还你一片美好。年轻人不再做低头族,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交流,多一份真诚,少一点算计,少一点勾心斗角,少一点仇恨,钱,不用太多,够花就足矣,如果你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么你永远不会真正的开心起来。

       现如今国民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是在最新的幸福调查当中发现,现代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在生活富足的人却觉得过得并不幸福呢?在本人的感觉上,我认为是一下几点的原因。

  • 网络的发达将人给隔离了开来

 现在是一个大互联网的时代,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够被互联网联系起来,可能我们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都是生活在互联网上的人。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变得不再喜欢在现实当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可能我们在网络上相谈甚欢,聊到天南海北,感觉双方就是那种伯乐与千里马的那种程度,然而一旦到了现实当中,立马就感觉得到不适应,见了面就说不出话来了。这不仅仅是个别存在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本人在小的时候网络还是不够普及的,而且也生活在农村,所以每天的娱乐项目就是叫上别的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耍,一回忆起来觉得那个时候是那么的美好,相对现在来说,在那个时候人是比较幸福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丰富,不被互联网所牵制,就时那种在现实中摸得着的那种感情,这是幸福的一点。

  • 二、物质的上升使得追求变少

 “全民奔小康”这是我们伟大的邓爷爷在1979年所提出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其所追求的东西也就变的少了起来。有一句过年时说的话叫做“穿新衣,戴新帽。”这个在原来的时候确实也算是过年的一种习俗,然而到了现代人们不需要在等到过年,在平时一样的可以购置新的衣裳。为什么我们对过年没有了那一种渴望的感觉了呢?道理也和这个一样,因为我们对于新年的那种物质上的期盼已经没有了,就感觉到过年也只是挂了个名号,和平日也没什么两样。我们原来的那种快乐也都以消失不见。

 增长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收入,房价、物价,还有各种教育、医疗’这种东西的价格也在一路飞涨,同时这也对我们当代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在房子上,在原来想要购置一套房不能说轻松,但还是能够承受的起的,但是到了现在,面对高额的房价像我这种90后真是倍感压力。由于本身家庭不是多么的富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钱用来购房还真的办不到,这个时候怎么也感觉不到快乐了吧。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放宽我们的心态,不要别这些不好的东西所影响了心情,只有时刻的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态幸运女神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来,要努力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啊。

现当今社会,有钱人越来越多,可是高兴的人是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会这样,问原因何在,其实应该是在赚钱的时候有很少的开心,把所有心思都投在工作中,忘记了开心,总之,为了拼命工作,牺牲了一切,我觉得不值,等赚到钱了,富了就不开心了,所以,人是一个多情的动物,很难去判断一个人,所以,是艰难的。

生活是残酷的,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可是越是没有的越是你需要的,人是不知足的动物,不管得到的是多少,人都不会知足,想的越多,想得到的就越多,所以,才不会感到幸福,尤其是在大城市,一线城市里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一个人的需求就会增多,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原因,都是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挺艰难的问题的事情,所以说并不是容易的问题。

其实,人呢,最需要的就是开心,如果没有开心都不如死了,人呢开心就好,只要开心就可以了,这就是最需要的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心快乐的去生活,一生一世开心快乐,做好自己,这就是重要的,所以说是重要的问题。

生活好了,不开心了,这就是当今富人面对的问题,所以,在自己的人生中要找到快乐,不要一味地只为工作,工作不是全部,快乐才是主要的,意味着的才是主要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这一点的。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经济水平也逐渐在提高。再也不是那个穷的连饭都吃不饱,每天饿肚子的时候了,再也不是那个每天穿不暖,买不起新衣服,衣服破了要补补贴贴一直穿的时候了,再也不是那个没有娱乐的东西,每天一大伙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的时候了。

现在的生活水平虽然较之前是很高了,可是会发现人们并没有过的很开心。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会因为你的生意你的收入要去没日没夜的去应酬,去和投资方不停的谈合作,整天喝个稀拉烂醉的,很晚才到家,这样和家人在一起呆的时间就会很短了,有很少的时间来陪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就这样渐渐地,家人之间可能就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和不快乐,就算有再多的钱,和睦的家庭是买不来的。

现在生活好了,出现了很多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如果这个富翁是个老人的话,他的孩子们会觊觎他的财产,想着哪天万一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到分财产的时候谁都不会让着谁,好多本来关系很好的兄弟姐妹,在分财产的问题上闹什么纠纷什么的,谁也不让谁,每天吵吵嚷嚷的,严重的话没准儿还会闹上法庭打官司什么的,这种事情真的是太可笑了。

像这种类似的事情还会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就是生活好了有钱了烧的,不闹点儿事不痛快,心里难受。我觉得要是这样不仅不享受现在这富裕的生活,那倒还不如之前那种没钱却安心的生活。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人最为期待的,应该就是过年了。

每一次过年,父母都会给我们买来新的衣服,准备好大鱼大肉,以此来迎接2022年的到来。

对于2022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

而对于大多人来时候,过年就象征了放假,能够让人暂时摆脱工作或者学业上的烦恼,收获到短暂的时光。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过年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便是家的温馨和幸福。

一家人围绕在餐桌上,一同聊着家常,畅谈着一年中的经历,让冰冷的春季也变得暖和下来。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发现,当下生活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为何会出现和以往截然相反的现象呢?

曾有社会学家说过,春节的发展便是以宗族和血缘为基础的。而当这些基础被改变后,春节的本身也会发生改变。

春节的“年味”变淡,也许跟这6个令人心酸的真相有关。

1.越长大,越对感情无感

小时候,我们对春节有着极大的兴趣,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还重视感情,对身边的人有着极大的期望和善意。

可是,当人逐渐长大之后,这样的感情也就变了。

尤其是当人经历过生活的不易后,看透过人心人性的本质后,他们就会感觉,这所谓的亲情或者友情也不过如此。

这样的感情转变,会让人产生一种对人的抵触感。这种抵触感,终究会影响我们对于节日的态度。

要知道,节日就是由人的感情和群居行为所构成的。

倘若连人的感情都发生了转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出现了问题,那么就根本没有“年味”可言。

2.快节奏社会,人情变得淡漠

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

说起快节奏的社会,其实它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和一个明显的缺点。

优点,就是快节奏的社会能带给人一定的发展机遇,让人的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缺点就是,就是快节奏的社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虚伪和欺骗,让人情关系变得冷漠下来。

要知道,我们和亲朋好友在春节期间的相互往来,就是基于人情关系而言的。

而当人情关系遭受到了破坏,那么我们内心就会出现一根刺,就会对节日无感。

如此,年味就会越来越淡。

3.生活条件变好,对过年没有了期待

为何以往的年味特别浓,而当下的年味特别淡呢?

在以往,人们要想穿到新衣服,或者说吃到猪肉或者其余的美食,就必须等到春节的到来。

而如今呢?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的很多人,他们随时都能买新衣,吃到美食。

那么,我们对于过年的期待感就在逐渐地减少。

曾有人调侃道:“现在的日子,就像每天都在过年一般。”

其实,这并非是一种吹嘘,而是一种现实。

在当下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能吃饱喝足,就像以往过年一般。如此,我们对过年就没有了期待。

4.科技发达,能做到即时交流

过年,在中国文化之中,就是象征了“团圆”。

留在家乡的父母希望能见到孩子一面,而远在外地漂泊的游子,也想和家人相见团聚。

直到现在,这样的感情和希望都是相同的。

可唯一的不同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随时都能进行视频聊天,也能随时随地回家。

科技发达了,带给人的,既是便捷,更是感情寄托的逐渐减少。

想想看,以往一年才能见一面,现在在手机上每天都能见面。

那么,2022年团圆的气氛就会受到影响,年味也将变得淡漠下来。

5.网络化发展,有趣的事情在增多

有人曾评论道:“网络化时代带给人的,就是虚拟世界的逐渐生活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员。而网络世界,它带个人们的资讯和资源,那是比现实世界还要丰富的。

在以往,人人过春节都是面对面,一同谈天说地来度过的。可如今呢?大多人都把时间花费在网络空间中。

尤其是网络活动的愈发丰富,网络“集福”活动的有趣化,让人们都无视了现实中的年味,而更在乎手机中的活动了。

如此,网络化的发展,它带给人的,就是许多有趣的事儿。而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现实的年味。

6.习惯性的传统文化,让人变得“审美疲劳”

古人有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为何我们总是会感慨物是人非?就是因为每一年都在发生着改变,让人产生经历沧海桑田的感觉。

可是,我们能发现,每一年的春节,仿佛都只是一个样。

在除夕夜那一晚,全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看着每年都一个调的电视晚会。

在2022年的期间,除了吃年饭,就是去探望早已熟悉的亲戚。

而还有其他什么活动呢?貌似已经没有了。

如此,现实中的传统活动终究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以至于网络化的活动才会在某些方面替代现实活动。

那么,年味的逐渐变淡,这就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文明有多发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