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愿意推行精益生产,却没有取得好效果?

尽管对于“卡脖子”这个词很多时候不大认同,但是,既然大家喜欢用这个词,权且用着,前几天,看到某文章说我们在某些科学仪器方面被国外垄断,这几天又听说疫苗生产的玻璃瓶子都需要进口,从去年年初疫情的时候有人提到熔喷布的模头被人卡脖子,过去一年里,看到的从半导体器件、设备、EDA软件、CAD/CAE软件、电子特种气体,要么就是材料、要么就是软件,感觉好像“卡脖子”无处不在,从材料、器件、设备、软件,涵盖各个领域,想起来98年那会在西安仪表厂实习,记得罗斯蒙特合作的仪表车间老师傅说1151差压变送器的测量膜片只能进口,结果到了2018年记得遇到做仪表的问及此事,好像20年过去了也没有改变—这才是我对卡脖子这个词最大的质疑,就是我们有那么多时间改变。

为什么仍然会有这么多被人卡脖子—而且,我们还自认为我们的制造业已经强大的可以蔑视他人了,但是,又各处为人所制--这件事既然今天没有解决,按照老尹同志说的,洋务运动那会就是这个局面,怎么都过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说差不多这个思维,胡适先生在1918年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按说100年也过去了,但是,这差不多思维似乎仍然是个口头禅—文化里似乎就缺乏点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样看来,也许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100年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怎么才能让人乐观的认为几个五年计划就能解决?

这种事情还真挺让人困惑—但是,我们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思维效率是关键,而群体思维效率是产业关键,想来哪里出了问题,要追根溯源,那么,文化、思维与认知肯定是根子上的问题,认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无法认知你的局限”,或者那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法全局看到,即使对于数字化转型,不同的人也不同的看法,来自软件、自动化、人工智能、精益生产、工艺各个不同专业的人对数字化转型都是如同“盲人摸象”的狭隘,这就是今天的人才现状,我们需要有全局思维的人,也需要开放学习型组织来应对这些转型的问题,不能依靠原有的思维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特别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尝试在被拍砖情况下,把自己浅薄之见与大家分享—看了《奇葩说》就是不一样,被人骂的勇气都没有,何谈人生。

1.把制造能力理解为制造业的核心

宣扬厉害了我的国的人和很多盲目乐观的人,都把制造能力理解为我们的科技能力,其实,我们在更多的时候是引进了某种产品的制造线,就像当年引进了很多显像管、LCD的生产线一样,而引进的产线通常都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产品的“制造”来设计的,尤其是在早期,设备通常都是单一的,我们的发展是依靠制造产品的规模效应,欧洲的机器特别在乎“柔性”,因为,市场的确个性化要求很高,但是,在中国,所谓的“个性化”的批量,对于他们可能都是一个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但是,这不意味着你掌握了什么技术,因为,你只是生产,记得,你只是在一个成熟的、被验证的设备上进行产品的生产,而这个产线,这个产线的工艺跟你没关系,有些人说人家卖了设备不卖技术,觉得也很有意思,难道你买了个计算机就把芯片的技术也买来了吗?,生产线这个模式,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产线无法应对新市场就会越来越被淘汰,就像英雄笔、凤凰自行车,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台黄河电视机,1986年18寸的彩色电视机,可高级了,花了1367块(看我记得多清楚)--质量就是好,这个厂也不知道还在吗?这不重要,你说生产电视机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全球最牛了,把Sharp、Panasonic都干掉了,说实话,我相信很多人已经很久不看电视了,我们很多产业,在其产业都属于生命周期的末期了,说不好听就是人家不玩这个了。

很多行业,我们可以做制造某种产品,是因为有些国外专利到期了,典型像药物,当然也包括类似Delta机器人、光伏异质结工艺技术,原创的技术基本上是没有的,但是,制造的能力是有的,因为,你买个产线,大规模生产然后摊薄成本。制造并非没有创新,你买来产线就可以—但是,卡脖子就是这个产线本身的研发,所包含的机械、电气与材料工艺,不过,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人说的卡脖子倒跟人家卖不卖没有关系,就是不想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像软件,非要认为这个不值那么多钱,难道是因为你的认知不足以识别它的价值吗?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这个时代,让我们非常焦虑,数字化转型,智能转型,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转型,是真正掌握工业知识、工艺Know-How,从基础研发做起,而不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只是来帮助我们转型的工具与方法,而真正要转型的是要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业基础材料、工艺和知识还很薄弱,我们要向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转型,从概念设计自主化、原型设计、测试验证开始的正向工程来研发机器与系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转型,而不是数字化转型。

基础研发之所以难以推进,在于尴尬的局面,几种情况下都难以沉下去做基础研发:在一个行业生意非常好的时候,你根本就不要指望企业有空去研发,他们每天都在赶项目,抓住机会去赚钱,哪里有空给你做基础性研发啊!而另一方面,如果行业陷入饱和或者市场低迷,需要进一步升级来转型,又没有钱去做研发,就现在很多制造企业的盈利情况来说,就很难支撑,所以,之前老尹说企业必须有暴利—暴利不暴利不好评说,但是,良性循环的体系运行是必要的。还有更尴尬的,你以为这个产业机器研发它会进步,人家不进步了,因为工厂搬到东南亚了,那里人工便宜,低端机器还是有市场的,所以,研发也不往前走了。

就像工业软件,现在很多人抱怨人家的CAD/CAE都是暴利,其实,如果你真正是做原创性的研发,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钱根本不算钱,之前也曾谈到,真正的研发一定是烧钱的,你必须意识到,你所认为的暴利—可能就是你的认知问题,你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它就只值一张光盘的钱,当你真正要原创性设计,你需要大量的材料去测试你的工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工艺仿真软件,真是帮了你大忙了,可能减少一次测试的成本都够买一套软件绰绰有余了,你觉得它贵,实在是因为你没有尝到甜头,而没有尝到甜头,就是因为所谓的研发,其实都并非真正的研发。

为什么看不到价值—因为,你并不是在真正的研发,你只是在测绘已经被验证过的机械机构、控制工艺、系统架构、流程,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个艰苦流程的人,它可能都会自己想要做一个软件—其实,很多工艺软件,都是一些这样的企业自己开始研发的。

工业软件与商业软件的差别在于碎片化的场景,另外就是自上而下,以及与物理对象的融合,因为物理对象及环境会有干扰,工业软件开发的关键在于标准化,模块化,它是由大量的应用累积出来的,而不是先有一个大框架的软件,然后再去填充小的应用,因此,人们对工业软件理解为IT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就是存在问题的—这点上,老尹同志聊过一番。

在机器的研发中,其实,我们的设备研发很多都是能用就可以了,占在便宜,毕竟,研发一个高端具有多场景适应力、人性化设计需要建模仿真,大量测试验证才可以,成本是一方面,而时间是另一个方面,还有,你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因此,只能做个能用的设备—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很多在业界都是非常顶级的,但从终端生产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问题,无论是稳定与可靠性、寿命、材料消耗、产品良品率、易用性、可维护性都是多种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对“技术”的认知总是停留于“有”,比如我们也有光刻机了,我们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你的光刻机和人家说的光刻机在时代上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不能认识到差异,是普遍现象,不愿意承认差距,其实,能用的设备和好用的设备是差距很大的。

--依赖于经验还是模型?

很多我们的设备,其工艺配置其实都是依靠经验的,而不是依赖于建模的能力,自动适应,降低对人的经验依赖,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开发的系统的确速度很快,但是,并不能适应于变化的场景,因为,你当时就是按照某种定型的工艺来考虑的,这样可以很快上手。这是大部分行业我们的差别,但是,这个差别的巨大差异,很多时候,我们认识不到的,以为,我们也很强啊!人家能做,我们也可以,但是,这并非一回事,因为,真正的研发具有持续性,不断迭代,而且胜任变化的场景。

而且,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未来工艺路径的几条线路都必须有储备—而不是只关注今天生意好的时候,研发投入是巨大的,因为,在每个技术路线都需要投入,而很多可能会打水漂。

--人性化设计;易于操作,易于维护,能够提供报警、质量预测与分析、维修指导,这些就像很多年前郭老师提到的,核心工艺只有最多20%的代码,而更多的是为用的人思考如何便利(操作,维护,报警),这些都是需要精心打磨的,包括画面尽量少的画面设计,尽量直观的报警体现,以及数据连接能力-为未来而设计的数据应用,提前布局,预留端口。

其它不说了...安全、稳定、可靠,易于安装,易于保养,拆装方便...无数让你可以创新的,赢得客户的地方。

4.不要寄望于政策,而是市场

即使华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感情支持,但是,据我Richard哥所说,任正非老先生不断强调,不要利用这种情绪来做生意,我们还是要回到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靠产品而不是民族情绪来支持我们,郭老师总是强调创新,一定要有需求导向,昨天看到一篇ZPMC管总的谈话,也是持同样观点,一定不要去做市场不需要的创新,政策导向只能带来政策套利者,包装出一堆高科技,就像科创板,大部分都无法支撑自己的股价,很多科创板的企业所在的行业是高科技,但是,并不代表这些企业就是高科技,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发展路径,我们很多只是处于这个路径的初级阶段,离前沿还差着20年以上的历史发展,因为,如果一个高科技都无法获利,这高科技看来也没有什么价值。

不要担心没有资金支持,一个好的项目,资金闻风而至,而不是去找投资,一定要等投资找你,才有更大的话语权,要知道,金融圈里大把钱找不到好项目,而不是大把好项目找不到钱。

现在感觉,大家都把人才理解为缺乏编码的,技术方面的人才,其实,人才的需求,首先是认知的能力,即,对问题的穿透力,这种需要更好的思维训练,才能把握纷乱中的脉络,在各种错误与狭隘中寻找真正有效的观点,以及有效的推理与判断,这才是我们需要训练的人才。

显然,智能制造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是简单的编程、开发与设计这样的技术型人才,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开放与学习型组织,开放是因为大家需要保持吸收新知的状态,而学习组织是指,协作是必然,我们不仅内部不同专业需要协作、不同领域(管理与技术,市场销售与研发),而且包括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那么,这个时候,标准与规范变得重要,无论是通信标准,还是编程标准,各个软件之间的标准接口,人的行为规范、相同的沟通语言,这些都是人才所需要具备的,不要把人才狭隘的理解为在技术方面。

6.数字化转型-真的对企业那么必要吗?

对转型的认知,必须是全局的,受要的仍然是用户为中心的转型,是把握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其实,你都不需要搞什么数字化转型,你把今天中国各种卡脖子的问题解决了,你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只要你生产出更高品质的,这些跟数字化转型可以没有任何一点关系,你研发光刻机,解决的可能更多还是材料与工艺,以及加工精度这些问题,你把各种生产中的胶的质量解决了,把仪表里的膜片解决了,把剃须刀的刀片做到寿命长,你需要什么数字化转型?你的工厂可以没有工业互联网,也不需要什么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我们照样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 

什么才是关键?似乎无处不在的卡脖子,有预示无处不在的机会,我们却把眼光放在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工具身上,你们家用了最豪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客户来说,对消费者来说,只能说你牛,我不关心。

举个例子-工业特种气体

工业气体行业可能是一个很多人不大了解的市场,其实,在这个领域里,也有巨头,如法液空(Air Liquid)、林德气体(Linde)、普莱克斯(Pariax)、空气化工(AirProducts)四大巨头,占据了中国85%的市场份额,特种气体的市场规模有1200亿(2019年),其中用于电子半导体领域生产的特种气体则更是利润丰厚的部分,由于半导体生产环境中有大量的气体。

99.9999%即6个9的气体意味着在在每L的气体中0.5微米的灰尘不能多于3个,这种级别的气体为6N级,而在更为要求高的半导体制备过程中,需要9个9,即ppb级的电子特种气体,这意味着在每L的气体中0.1微米的尘埃不能大于3个。电子特种气体在整个制造中成本占到14%左右,仅次于晶圆本身的成本。

对于12英寸晶圆45nm的生产工艺来说,已经是需求在ppb级的气体,而对于7nm的生产,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1个0.1微米的灰尘颗粒进入晶圆,那么,这个灰尘就会附着在电路上,使得电路被隔断,就让这个晶圆成为了废品。

电子特气本身提纯工艺就是难题,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气体的存储、输送(如采用316L内壁电抛光管),超高纯气体所需的阀门(如果有填充材料,可以想想这些颗粒就会进入管路)、VCR接头、过滤器(0.03微米),如果可以生产阀门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超级要求的阀门可就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被生产的。

请问,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工业互联网干什么?

那些卡脖子的地方,到处都是暴利的生意啊!干工业互联网都没有它赚钱。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靠谱些,能实干,能落地的...老板的要求!... 靠谱些,能实干,能落地的...老板的要求!


在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交货期越来越短,紧急订单越来越多;

◆频繁的设计变更与订单变更;

◆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使得生产能力有时不足,有时过剩;

◆生产计划失效,生产现场茫然不知所措;

◆原材料供应商无法按照要求及时供货;

◆库存不断增加,场地不够用。

这些都是在小批量多品种的时代下产生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上述问题呢?

精益生产告诉工艺部门或者IE部门如何设置U型生产线,告诉物控部门如何制定拉动式生产计划,告诉设备部门如何在三分钟之内完成生产线切换……

总之,精益生产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方法,能够全方位解决小批量多品种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因此,企业选择推行精益生产,是无二之选。为什么这么说呢?天行健咨询公司为您逐步分析。

1、精益生产能消除浪费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困境的,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减少企业在生产中的浪费,浪费问题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麻烦。我们都知道浪费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太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是没有优势的,现在每个企业都在想办法降低自己的成本,为的就是能更好的占领市,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对于浪费严重的企业来说,是要及时的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和利用精益生产来发展我们的企业,把浪费问题和库存问题彻底的解决,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发展。

消除浪费就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管理,管理精细化;打个比方,我们把一个管理不善的企业比做一根松松垮垮的绳子,上面有大量的松弛点,浪费也就应运而生了,存在的问题(诸如质量、设备维护、库存、人员培训、安全等问题)被掩盖起来,企业没有足够的压力和紧迫感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纵容浪费的继续存在,这就是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弊端,虽然这样不能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但可以勉强满足客户的最低需求。我们企业就一直处在这种“勉强满足客户”的状态,而客户好象也对这种“勉强满足客户”的状态习以为常,因为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提供更优质、低价的服务。

而精益生产之所以能够消除浪费,是因为精益生产的核心之一--准时化(JIT)的生产方式使制造流程按单件流的形式组织、从客户端拉动进行运作,这样就让从前那根松松垮垮的绳子彻底绷紧了,原来掩盖在海平面下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立刻去解决问题,就马上会影响客户的需求的满足,从而逼使企业必须消除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浪费,否则后果是难以承受的。

精益生产方式从客户角度定义价值和识别价值流,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价值流能够流动起来,再从客户端拉动这个价值流,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价值。从客户角度定义和明确价值让企业避免做客户不买单的冤枉活,而拉动和流动,也让价值流中的每一个环节更贴近客户,而不是被库存和部门篱笆所隔断。流动要求整个价值流必须是高度稳定和高强度的,否则马上会出现断裂、中断,从而逼使企业不断去加强和改善管理,提高稳定性。准时制的生产方式通过客户拉动使企业能够以最快速度满足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而且是以低的成本和稳定的质量。

2、精益生产能降低库存

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降低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降低库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和降低成本,而且低库存是需要高效的流程、稳定可靠的品质来保证的。

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库存看作是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当生产发生问题时,总可以用库存来缓解,库存越高,问题越容易得到解决。因此,高库存成为大批量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超量超前生产被看作是高效率的表现。精益生产的思想认为,恰恰是因为库存的存在,掩盖了企业中的问题,使企业意识不到改进的需要,阻碍了经营成果的改善。

精益生产采用逆向的思维方式,从产生库存的原因出发,通过降低库存的方法使问题暴露出来,从而促使企业及时采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不再重复出现。如此反复的从暴露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生产流程不断完善,从而改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天行健咨询公司认为:削减库存是消灭浪费的入手点,以降低库存为主轴,能够有效地开展消灭浪费的各项改善活动。随着库存的减少以及其他各种浪费的减少,这种改善活动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生产周期也获得了奇迹般的缩短。

3、精益生产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当今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如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严格按照承诺的交货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每一个制造业都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难题。而企业如果仍然围绕大批量规模生产进行组织管理的话,是不能解决这个难题的。大批量规模生产在不断变化的的市场环境中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灵活,难以按照客户要求的变化重新组织生产;其二是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而库存积压一方面占用资金,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掩盖了工厂的种种问题,使得管理者和工人不愿意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改善,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生产组织的僵化。而精益生产正是避免了大批量规模生产的这些缺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因为精益生产的目标就是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生产,最大限度的使客户满意。

4、精益生产是真正的拉式生产方式

工厂内部的精益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精益生产是真正的拉式生产,也就是说其生产是完全由真正的客户需求(客户订单)驱动的,而不像传统的生产主要由预测/安全库存驱动的。

精益生产的核心JIT就是拉式生产的具体体现,JIT根据实际的客户订单的发货给出补充信号给装配单元,装配单元根据信号补充成品,并向上游工序发出补充信号,如此逐级补充,使得生产线连续流式运行,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WIP。工厂内部的精益生产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线的均衡生产。均衡化是指物料的被拉动到生产线之前要进行人为的按照加工时间、数量、品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排序,使拉动到生产系统中的物料流具有加工工时上的平稳性,保证均衡生产,同时在品种和数量上实现混和加工,起到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需要的快速反应。

5、精益生产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我们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必定会越来越高,靠传统廉价人力、廉价资源、廉价环保的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粗制烂造必然会遭到淘汰。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的5年里,中国80%以上的传统的粗放式加工企业都会被淘汰,20%的没有被淘汰企业一定是转向精益生产、精细生产、集约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为什么呢?

因为精益生产能够解决以下种种问题:

◆产能不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库存太高,积压资金;

◆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

◆问题重复发生,每日忙于救火;

◆研发能力不够,量产时浮现大量问题;

◆供应商无法准时保质保量交货。

综合以上五大点可以得出结论:推行精准生产是企业的不二选择。盈利要做大,做强,要上市,要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精益生产也是必由之路。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精益生产的好处是很多的,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浪费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企业一直存在的库存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减少了企业在发展中的阻碍,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起来。

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均衡生产人员这些都是推行精益生产后能带来的效果。国内较有名气的咨询公司有北大纵横、和君咨询等,国外进入我国的咨询公司有麦肯锡、罗兰贝格等世界一流咨询公司,小的咨询公司在长三角的应该几百家之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