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12万亿,什么时候能成为第一?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7.1、5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20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根据中国广东省统计部门的公告,折合为美元,广东省在2021年的GDP达到1.92万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于2021年12月20日公布了《2022年经济政策方向》,预计到2021年,韩国GDP将增长4%,至1.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广东全省GDP将比韩国多出0.22万亿美元。

而且,广东省还将超越另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加拿大。

根据1月20日公布的官方数据,广东省去年经济增长达到百分之八,总值为12.4万亿元人民币。广东已连续33年位居中国首位,GDP超过12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消息称,广东将第一次超越韩国和加拿大,其 GDP总量仅比意大利稍逊一筹。

放眼全球,广东省的GDP总量可以排在世界第九。

广东省统计局表示,按照全省经济总量的计算,广东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5.1%。

2021年广东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4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达到9.7%,年均增幅7.4%。广东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省份,其进出口保持着两位数字的高速发展。

广东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总值为8.2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

其中,出口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进口3.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广东省代省长王伟中1月20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目前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疲软的双重压力,但是长期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依然整体良好。

作为一个内循环的转折点,广东产业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优良,市场主体1500余万,劳动者7000万,1.27亿常住人口,“双区”、横琴、前海合作区等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双重利好,广东的优势、信心和信心都在这里。

自从1989年首次登上全国第一,广东的经济稳定地保持了三十多年。

广东在2021年实现了12万亿元的新增长水平,而东莞作为广东省第四大经济体,也进入GDP总值万亿俱乐部。

目前,广东 GDP总量超过万亿的城市达到了4个,他们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

但王伟中也表示,广东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在经济发展方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产业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广东省需要更多的努力来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伟中指出,广东省今年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实现全年 GDP增长5.5%的目标。

此外,上海证券报表示,广东 GDP已经超过韩国和加拿大两个发达水平国家。

根据统计,加拿大2020年全国GDP总值2.2万亿加元,也就是1.64万亿美元。

而根据权威人士预计,加拿大经济在2021年增长了5.4%,总值约为1.73万亿美元。加拿大和韩国的 GDP,在2020年分别在世界第九和第十位。

此外,广东的 GDP总量也只比意大利稍逊一筹。根据经合组织最新公布的《经济展望》,2021年意大利GDP增速将达到6.3%。

意大利行业协会在2021年11月17号预计,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21年达到6.4%。按照这个计算,意大利在2021年将会达到2.01万亿美元,只比广东多了900亿美元。

但是,就人均 GDP而言,广东与其他三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在中国31个省份中,广东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993元,与之相比,上海、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70,000元,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支配的最终消费支出与存款总额,也就是居民可自由使用的可支配收入。

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年达到78027元,接近8万元的水平,位居全国首位。北京是继上海之后的第二大城市。

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在2021年第一次超过70,000元。

浙江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541元,成为了“五万元俱乐部”中的一员。

目前,广东省依然稳居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其次是江苏省。这两省和天津、福建,成为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梯队,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

江苏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498元,天津是47449元,广东是44993元,福建是40659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21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8.1%。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而在去年全年,中国全国GDP总值增长达到8.1%,在全球名列前茅,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18%。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中国连续十多年都是世界第一,产业升级势头良好。现在,因为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总体情况不理想,使得南北发展鸿沟扩大,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整体经济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在2021年,中国在疫情防控,经济转型等重要领域,采取了果断措施,进行了精确调整,这是中国取得重大成绩的原因。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10万亿人民币,相信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还要等到进一步提升。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5日电  随着2021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多地2020年经济“成绩单”揭开面纱。但部分城市经济总量“犹抱琵琶半遮面”,哪些城市将晋级“GDP万亿俱乐部”仍待解,不过至少泉州、南通、福州、西安等4城侧面确认预计首超万亿。

“GDP万亿俱乐部”,指的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或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截至2019年末,已有上海、北京、广州等17座城市入围,“万亿GDP俱乐部”后备军城市达到7座。

具体来看,上海、北京、广州GDP总量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0年突破万亿;2011年,深圳、重庆、天津、苏州的GDP总量跨进万亿行列;2014年,成都、武汉GDP总量突破万亿;2015年,杭州GDP总量突破万亿;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总量超过万亿;2017年,无锡和长沙GDP总量均突破万亿;2018年,宁波与郑州GDP首次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

另外,根据2019年数据,有7座城市处于9000亿元梯队,距“万亿GDP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成为准万亿级城市。分别为,泉州(9946.66亿元)、东莞(9482.50亿元)、济南(9443.00亿元)、合肥(9409.00亿元)福州(9392.00亿元)、南通(9383.40亿元)、西安(9321.00亿元)。

上述7个准万亿城市均有望在2020年向GDP万亿城市发起冲刺,谁将晋级呢?

在上述7城中,泉州2019年GDP位列第一,与1万亿元相差不到60亿元。

据《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三五”时期,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4个千亿大关,预计突破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

在上述7城中,南通2019年GDP位列第六,与1万亿元相差约60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排名位列第二。

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级台阶,预计2020年突破万亿元。

在上述7城中,福州2019年GDP位列第五,与1万亿元相差约600亿元。

福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发展回顾部分透露,GDP从5777亿元提高到预计突破1万亿元,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台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3位提高到第10位。人均GDP从7.74万元提高到预计12.5万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1位提高到第6位。

在上述7城中,西安2019年GDP位列第七,与1万亿元相差约700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西安GDP为7075.31亿元,在7城中位列第五。前三季度增速达4.5%,居全国GDP 50强城市第一,势头生猛。

近日,西安电视台《只争朝夕看西安》报道透露:2020年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经济总量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在上述7城中,东莞2019年GDP位列第二,与1万亿元相差约50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排名位列第六。

2020年前三季度,东莞GDP为6892.52亿元,同比增长0.2%。虽然增速在7城中排名靠后,但也实现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的由负转正,分别比上半年、一季度提高1.9个、9个百分点。

在上述7城中,济南2019年GDP位列第三,与1万亿元相差不到600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济南市GDP达到7248.4亿元,同比增长3.1%,经济运行企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2021年1月12日,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济南市市长孙述涛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0年,济南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十三五”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GDP年均增长7%,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9.7%提高到14%左右。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孙述涛说,预计全市2020年GDP增长5%。

在上述7城中,合肥2019年GDP位列第四,与1万亿元相差不到600亿元。

合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市GDP迈上1万亿元台阶。

据2020年12月28日出版的《安徽日报》文章《“链长”护航创新发展的“合肥力量”》介绍: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合肥“链长”之力加速催生着逆势中“满园春色”的到来。据介绍,合肥2020年生产总值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之列。

针对“合肥2020年GDP已实现万亿”的报道,合肥市网宣办官方微博2021年1月2日发文称:从合肥有关部门负责人处获悉,近几日,有少数媒体报道,合肥2020年GDP已实现万亿,这是极不准确、很不严肃的报道。众所周知,2020年GDP,要等2021年元月中下旬才能核算出来,现在哪来过万亿之说?就如同高考刚结束,就说已经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不是很荒唐嘛。对于合肥经济而言,既要力争量的合理增长,也要力争质的稳步提升,过万亿固然重要,发展要高质量才最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泉州和福州预测数据最终获得确认,则福建省城市将是首次,且是两城携手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

此外,2019年首次晋级万亿GDP城市的佛山,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持续为负值,让佛山面临“保级”压力。不过从官方“剧透”来看,佛山“保级”无虞。

2021年1月1日,佛山市长朱伟发表的《勇毅前行突重围 砥砺奋进谱新篇》元旦献词中提到,“推动佛山各项事业在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坚实基础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2021年1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速从2020年初垂直下滑到年底扭负为正,佛山经受住了考验——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各类市场主体增至94万户,2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GDP万亿俱乐部”,指的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或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截至2019年末,已有上海、北京、广州等17座城市入围,“万亿GDP俱乐部”后备军城市达到7座。

具体来看,上海、北京、广州GDP总量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0年突破万亿;2011年,深圳、重庆、天津、苏州的GDP总量跨进万亿行列;2014年,成都、武汉GDP总量突破万亿;2015年,杭州GDP总量突破万亿;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总量超过万亿;2017年,无锡和长沙GDP总量均突破万亿;2018年,宁波与郑州GDP首次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

另外,根据2019年数据,有7座城市处于9000亿元梯队,距“万亿GDP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成为准万亿级城市。分别为,泉州(9946.66亿元)、东莞(9482.50亿元)、济南(9443.00亿元)、合肥(9409.00亿元)福州(9392.00亿元)、南通(9383.40亿元)、西安(9321.00亿元)。

上述7个准万亿城市均有望在2020年向GDP万亿城市发起冲刺,谁将晋级呢?

在上述7城中,泉州2019年GDP位列第一,与1万亿元相差不到60亿元。

据《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三五”时期,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4个千亿大关,预计突破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

在上述7城中,南通2019年GDP位列第六,与1万亿元相差约60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排名位列第二。

据《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级台阶,预计2020年突破万亿元。

在上述7城中,福州2019年GDP位列第五,与1万亿元相差约600亿元。

福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发展回顾部分透露,GDP从5777亿元提高到预计突破1万亿元,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台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3位提高到第10位。人均GDP从7.74万元提高到预计12.5万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1位提高到第6位。

在上述7城中,西安2019年GDP位列第七,与1万亿元相差约700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西安GDP为7075.31亿元,在7城中位列第五。前三季度增速达4.5%,居全国GDP 50强城市第一,势头生猛。

近日,西安电视台《只争朝夕看西安》报道透露:2020年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经济总量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在上述7城中,东莞2019年GDP位列第二,与1万亿元相差约50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排名位列第六。

2020年前三季度,东莞GDP为6892.52亿元,同比增长0.2%。虽然增速在7城中排名靠后,但也实现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的由负转正,分别比上半年、一季度提高1.9个、9个百分点。

在上述7城中,济南2019年GDP位列第三,与1万亿元相差不到600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济南市GDP达到7248.4亿元,同比增长3.1%,经济运行企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2021年1月12日,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济南市市长孙述涛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0年,济南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十三五”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预计GDP年均增长7%,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9.7%提高到14%左右。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孙述涛说,预计全市2020年GDP增长5%。

在上述7城中,合肥2019年GDP位列第四,与1万亿元相差不到600亿元。

合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市GDP迈上1万亿元台阶。

据2020年12月28日出版的《安徽日报》文章《“链长”护航创新发展的“合肥力量”》介绍: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合肥“链长”之力加速催生着逆势中“满园春色”的到来。据介绍,合肥2020年生产总值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之列。

针对“合肥2020年GDP已实现万亿”的报道,合肥市网宣办官方微博2021年1月2日发文称:从合肥有关部门负责人处获悉,近几日,有少数媒体报道,合肥2020年GDP已实现万亿,这是极不准确、很不严肃的报道。众所周知,2020年GDP,要等2021年元月中下旬才能核算出来,现在哪来过万亿之说?就如同高考刚结束,就说已经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不是很荒唐嘛。对于合肥经济而言,既要力争量的合理增长,也要力争质的稳步提升,过万亿固然重要,发展要高质量才最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泉州和福州预测数据最终获得确认,则福建省城市将是首次,且是两城携手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

此外,2019年首次晋级万亿GDP城市的佛山,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持续为负值,让佛山面临“保级”压力。不过从官方“剧透”来看,佛山“保级”无虞。

2021年1月1日,佛山市长朱伟发表的《勇毅前行突重围 砥砺奋进谱新篇》元旦献词中提到,“推动佛山各项事业在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坚实基础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2021年1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速从2020年初垂直下滑到年底扭负为正,佛山经受住了考验——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各类市场主体增至94万户,2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GDP突破1万亿是哪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