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评论删除不掉会有什么危害吗

6月9日,前百度员工金先生,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一年。

据悉金先生在百度上也质量效能部门负责测试开发工作,对百度可视化项目程序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删改,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产出相关的项目质量评估数据等后果。金先生从毕业后就在百度工作,但是后来公司派其他人来接手项目,自己对这个安排不满意。所以对数据进行了破坏。

很多人还在感慨删库跑路的段子成为现实,可这不是第一次发生,不仅每年都有而且是国内外都有。

  • —思科前员工 Sudhish Kasaba Ramesh 于圣何塞联邦法院认罪,承认自己非法入侵思科公司的云基础设施,并破坏大量资源。
  • —客运站某开发因为薪资问题不满,两次删库行为,导致所有售票渠道全部无法正常使用。
  • —京东到家一名外包员工,使用期间完成工作后惨遭淘汰,最终删除自己写下的所有代码。
  • —链家一名员工因为不满工作调整,删除了公司9TB的数据。

国内最轰动的「删库跑路」事件应该是微盟的。直接导致微盟上半年净亏损5.46亿元,有腾讯云的协助下7天才恢复。这对各个企业都算是敲了警钟,数据安全大过于天

这还是一些知名公司的时间,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很多被库的事情没有被大家知道(或者没有那么大流量)。

会给公司带来多大影响?

微盟时间,是因为数据库(包括主备)遭其公司运维人员删除,通过个人VPN登入公司内网跳板机,对微盟线上生产环境进行了恶意破坏。

至于这类行为给公司带来的危害有多大呢?主要看什么公司和什么业务。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护有数据备份,或者是分布式系统。数据定期备份,这样的话对业务影响不是很大。

抛去误删的情况,奉劝各位开发者,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不要冲动做事。导致断送自己职业生涯的行为啊!大家在职场中难免会出现一时的负面情绪,很多人忍一忍就过去了。如果实在难以消化,可以找身边的人聊聊。

天网恢恢,不要选择错误的处理方式。

各企业对待员工,多一些友善吧。哪怕是辞退,买卖不成仁义在啊!

不论国内外,删库跑路行为时有发生,而这足以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任何对数据防护抱有侥幸心理,或不重视、不在意的管治方式,都会让企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中置自身于险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本内容为PUDN经合法授权发布,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PUDN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这篇文章是笔者自我评价至今为止最好的文章,为精简删除了部分内容,大约4000字。虽属原创,但引用不少的素材和摘文,不敢擅自更改。

我发现,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教授在解释企业文化时总是模糊的,以至于我认真思考了好几年,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我第一份工作在OPPO,OPPO应该是中国企业少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但我仍是不懂,或者领悟不深,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什么如此重要,文章应该是笔者对企业文化理解的新高度,希望能阐述一二。

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意义:

在21世纪,人才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所以企业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恩每一位员工做出的贡献,感恩员工的企业才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用在于人,最核心的在于挑选人,而后是育人和用人,让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汇集在一起,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分享和成长,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地一起做事,如果把企业比做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人的价值观。

所以企业文化是需要沉淀,因为挑选人需要沉淀,你无法洗脑,无法改变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你只能通过时间的长河去剔除不认同的人,留下认同的人,而一个不把感恩员工,不认同员工是企业最宝贵财富的公司是没有企业文化的,为什么那么多民营企业家东施效颦,大家一提企业文化就是洗脑,因为在这些企业家的心里,他是老板,你只是打工的,员工不是公司最需要感恩的人,最宝贵的财富,或许在这样企业家的心里,创始人或者团队才是,他的钱才是,他的人脉和资源才是。

的衰落真的教会我们很多,市面上有大量前百度的老员工感恩、心酸的“离职信”,你能感受到百度从众志成城到众叛亲离,那些极为优秀的员工逐渐失望、然后离职,企业文化的分崩离析才是百度走向没落的根源,不是百度没踏上新的风口,不是百度没探寻出新的商业模式,时代已经给了百度最好的,至少是BAT三者中最好的,而百度却给了时代血友病吧和魏则西这种悲怆事件,一个为了钱而做出损害用户性命的事件。也许再过十年,这些珍贵的“信”会逐渐被历史冲淡,那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会遗失,我很少有情怀的写一篇文章,但此刻我是怀着情怀的,我觉得这些离职员工的心声真正揭露了什么叫做企业文化,希望它能教会我们企业家如何实事求是的谈企业文化,而不是沦为空洞的洗脑。

“”二字源于中国宋朝词人的《》诗句:“”,象征着百度对技术的执著追求。也成百度会议室的名称,但蕴含执着含义的百度,在BAT三者中却最早的抛弃了初心。

的使命: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

的责任:让更有效,让人们更公平。

用户导向: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如今看来,的这些使命、责任难以令人信服,但在2008年以前,的确是深入人心的,时至今日,百度北京总部里,同事们仍然以同学称呼,无论职位,回复邮件里仍然会附加感谢二字,虽已沦为形式主义。通过这些小细节,我们仍能窥探曾经百度对于平等、合作的尊重。

互联网公司,最有价值的就是人。我们的办公室、服务器会折旧,但一个公司,始终在增值的就是公司的每一位员工。”——

“对于一个人才,我们更多注重的是,你能不能够创造,为自身创造价值,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所关心的,所看重的。”——

站在2020年时间点来看,我们可能要说李彦宏忽悠了,用户体验?你在逗我?用网友的话说,他跟我们用的不是一个,我相信李彦宏在最初的时候是这样做的,想的,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样呢?

用一位前员工评价百度:能够实现我理想的那个地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08年以前的像一个大学校园,没有×总×经理,只有×同学。整个公司的氛围都是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向心力很强大,每个同学低调的同时内心总有一种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那会儿,公司的很多社团都办的风生水起,我从一个社团跨到另一个社团,过的有滋有味,好像从来没有从大学毕业过一样。

Shanw(王湛生,2007年意外世故,卒于三亚)走的时候,多少个同事泣不成声,我身边的一个男孩流着眼泪说,Shanw是我在公司的信仰,那个时候的眼泪不是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

过去的那些年,我从未有一天混日子,对手头的每一件事都不敢怠慢,每一天都有很深的危机感,不敢不努力。因为我身边有太多优秀的同事,如果有的脚步慢了一步,就会被无数人落在后面。

我为什么辞职了呢?不再是为了做好一件事,创造价值而走在一起,而是为了完成KPI,自己在公司及领导面前抢夺一席之地而拼命。

——摘自前员工离职语录

看完上述文,何为众志成城,无需多言,这不是个例子,而是非常多前员工的共鸣,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团队会不强大。

其实还有一篇更为触动,但作者表明严禁分享和转载,实在没法子,情感的倾诉,再加一段HR的:

五年来看着从简单可依赖(百度的性格)变成了现在的到处政治斗争、媚上欺下、徇私舞弊、唯KPI论,对同事狼性、没有信任、认真干活的被排挤、会拍马屁的升职,作为HR,只恨自己看到知道太多又无力改变,不愿意昧心的说些假大空的话,不愿意参与政治斗争、不愿意站队,只好挥挥手说再见!

为何会变成如今这样呢?通俗来讲,就是想钱想疯了,上述的唯KPI论,就是唯盈利论,以下是百度营销分公司的离职文:

回想在的时间,怎么说呢,无数次想离职。因为经常季度末期冲刺业绩,或者领导搞个什么业绩比拼,会各种罚:罚钱,罚跑步,罚跑楼梯,罚带给另外一个部门早餐,罚第二天7点到公司上班,罚晚上9点才能下班,各种惩罚,像传销那样。对我来说,很大的磨砺了我的吃苦耐劳吧。总的来说,是个很珍贵的回忆,因为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部门的人也很有爱。业绩公司难免会有高压,很正常,看自己能不能够坚持,看运气好不好,客户好不好。

不是在总部,几年前在分公司待过,就是大家最唾弃的竞价排名广告公司(当时入职时候,百度名声还响亮不错的,不像现在这样)

分公司就是个大部分都是销售人员的公司,每天要实时做N次表格汇报你今天所有客户的总消费金额进度情况,比如上午11点客户消费金额多少,如果比昨天这时候下降了,或者比上周这时候下降了,部门经理就夺命催和问。

如果客户实在搞不定,人家今天就是不想上线,或者就是不想消费那么多,就是不想续费,或者没效果,人家就是不愿意做了!或者在外面啦,不方便续费啦,或者网站又出问题啦,反正你今天这个客户就是要损失了!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忍不住要心理BB,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的吗!!干嘛催别人!!干嘛非要人家消费,人家今天不上班没人接业务电话也要催人家,有毛病吧!

但公司有公司的立场,经理有经理的考核,经理上面还有高经,一层压一层,很多时候只能乖乖又无可奈何得去打催费电话,甚至拉人情,卖萌撒娇,更有过分和无下限的经理和底层员工,偷动后台多消费、加快消费等下三滥手段。

当然因为文章限制,离职文摘抄的都是些不好的,上述离职文也有肯定的地方。

未免有失偏颇,总部的工程师文化还是依然存在,对比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还算不错,建议读者去网上搜寻。但有一点应能确认,价值观、企业文化已分崩离析,这是大部分百度前员工所阐述的事情。

企业文化是极为脆弱的,亦如人的信誉一样,建立它,守护它需要巨大的成本和精力,而摧毁它却非常简单,李彦宏应该不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但出现魏则西和血友病吧这种事件,绝对是一味地在业绩退让后的结果,可以说,百度没有守住它的价值观,甚至失去了价值底线。

我想分享两则真实的故事来表明对于公司而言,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坚守有多重要。

关于2011年卫哲(阿里CEO)引咎辞职,千名供应商的假货事件,以淘宝体量很难避免假货现象,从绝对金额和影响来说很小(占比0.8%),所以网络上纷纷猜测这是一场作秀,或者说是内部斗争的托词。在2018年卫哲的采访中,是这么说的: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但这是我们成长中的痛苦,是我们发展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很痛!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是一家不会犯错误的公司,我们可能经常在未来判断上犯错误,但绝对不能犯原则妥协上的错误。

如果今天我们没有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和刮骨疗伤的勇气,阿里将不再是阿里,坚持102年的梦想和使命就成了一句空话和笑话!"

而如今428亿美元,谷歌1.17万亿美元市值,同样是搜索起家,而曾是BAT之首的百度,在A(阿里)和T(腾讯)市值都接近谷歌的情况下,百度差了二十几倍。

也许差别仅仅在于谷歌核心价值观“ DO NOT BE EVIL(不作恶)”的坚守。

Oppo有个文化叫不抨击同行,营销在内部培训时候不能说我们要在这个区域打败谁,干死谁,会被上级训斥的,这是营销部同事吃饭时告诉我的。在网上有许多攻击同行的OPPO销售,我看到的大多是经销商的销售(OPPO营销大多对接经销商,不对接终端消费者),虽然不属于OPPO本公司,但在用户认知里都是一样的,这点的确做的不够好,而属于OPPO公司的营销公开场合抨击同行,我是知道一个例子的。

应该是在2016年,一次媒体会上,有位营销部的总监说了句同行的坏话,可能是对比两家手机性能,褒一贬一,具体细节我不清楚,这件事情现在在网上查不到,在其他公司真的不是个事儿,但公司以其部门其总监、经理、现场员工以违反公司价值观为由,停职1年,并处罚相关金额(按职位等级来),审批部门:总经办,审批人:陈明永(CEO),抄送全体员工。

当时同事们都在议论这事儿,因为不清楚其媒体会上的详细经过,无法判断为什么连部门经理、员工都受到牵连,处罚是否过重了,但我仍记得不攻击同行这肯定是公司的红线,谁碰谁脑残。

“”,的寓意在于搜索的执着,感谢百度一路以来为中国互联网做出的贡献,也希望魏则西的悲剧不再发生。愿百度能再次找回那个初心,那种文化,也许比什么风口、战略都更为重要。

免责申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本人不持有任何股票,不打算做空百度,不保证上述引用素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仅供参考,望读者知悉。

你的朋友:阿手书于2020年9月05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博怎么看别人删掉的评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