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消费金融是什么样好用吗?

展业模式线上化转型后,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打造自营线上商城,构建自营消费场景。这一方面是对标监管要求,一方面也是精细化运营的必然之举。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都已建立以线上分期商城为依托,借还款和用户权益双线并进的线上模式。在此背景下,新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也火速上线分期商城,提早进行线上生态布局。

近期,平安消费金融升级旗下App功能,上线分期商城,商品名目涵盖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美妆、百货、食品等,商品由平安健康互联网提供。平安消费金融App此前导流的医美等产品均已消失。

目前平安消费金融商城里商品还不够丰富,但不乏一些高端美妆产品和白酒。用户在选择商品支付方式时,除了微信、支付宝,还可使用平安小橙花支付。以一瓶200ml的53度飞天茅台为例,选择平安小橙花分期可低至每期付款69.62元。

从利率上看,平安小橙花分期年化费率为3期13.6%,6期15.3%,12期13.7%,24期13.9%,费率水平甚至低于花呗和部分信用卡产品。但在逾期罚息方面,平安小橙花利率较高,逾期后将以0.0579%按日收取逾期罚息,折合年化21.13%。

在建设分期商城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战略越来越统一,不管是传统的线下巨头还是线上机构,各家都在全力建设旗下线上渠道,App几乎都成为一个小型电商平台。在捷信、招联、马上、中邮等消费金融公司的自营分期商城中,品类涵盖手机通讯、电脑、家具家电、手表配饰、美妆、智能数码、日用百货等。

就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上商城现状而言,线上商城服务主要分为分期商城和生活服务权益,前者定位为电商分期,后者为会员、积分兑换、充值等各类虚拟产品服务。

通过电商和权益交叉共振,消费金融公司既可以为用户直接提供线上分期购物体验,也能为用户提供各主流生活服务平台的服务通道,甚至深入到用户的本地生活,逐渐使消费金融场景从粗放经营走向精细。

平安消费金融能在较短时间内搭建完成商城功能,足以见得分期商城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业务闭环的重要性。去年四月份,平安消费金融才正式开业,在已开业28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平安消费金融以50亿的注册资本跻身行业老二。

开业后,平安消费金融立刻推出App,并同时上线小橙花、小橙卡,布局个人循环消费贷产品和信用支付产品。平安小橙花最高额度20万元,日利率0.039%起,年化利率为14%至24%;小橙卡是平安消费金融与上海银行合作的信用支付产品,支持用户使用该卡绑定支付宝、微信消费使用。

布局完消费贷产品体系后,平安消费金融又上线商城,背后正是着眼当前消费金融市场精细化运营趋势和获客困境。以分期商城及信用生活为载体,消费金融公司的金融优势得以被放大,并且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付费会员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

在此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结合大数据建模技术,通过对平台内用户的消费行为跟踪,完善用户画像,能根据用户的风险特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

获客难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普遍现象,如何在线上把用户吸引过来并保持活跃,成为消费金融重点攻关的课题。当下消费金融市场线上化已是大势所趋,实现线上展业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一是与有流量有场景的平台进行合作,二是自建线上场景和流量入口。

在早期的消费分期模式中,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依靠场景依附的方式拓展业务。消费金融公司本身不经营自营场景,通过合作的方式把金融服务嫁接在各类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里,从而实现用户在消费的同时也能享受金融服务。

与自营场景相比,消费金融采用依附嫁接的模式能在短期内收到较高收益,也避免因自建带来的长期成本投入和招商渠道支出等。但是当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加,商户柜台上可供合作的分期产品越来越多时,消费金融公司的话语权就会降低,陷入典型的买方市场,展业极其被动。

消费金融服务线上化趋势明晰之后,消费金融公司对场景建设的认知也发生转变,自建场景成为行业主流方向。业内人士表示,“自建商城等消费场景对用户来说,获取金融服务更加便利,体验和黏性都会增强;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能快速识别用户,实时监测风险,有效跟踪贷款真实用途。”

持牌消金发展已过十年,增量难寻,市场也进入红海厮杀阶段。P2P网贷等非持牌互联网金融业务被监管叫停后,确实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带来利好,不过眼下的市场环境对非头部机构仍存在较大挑战,尤其在资金、行业竞争、场景、风控上。

消费金融市场正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其中自主风控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拥有自主的获客能力。要想走通自主获客,就必须建立自营线上商城或自研相关智能化分期产品,这对于资产规模较小、利润低的机构来讲比较困难,但对于头部机构来讲正是拉开与其他机构竞争的壁垒所在。

消费金融行业仅靠规模化扩张就能实现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已过,从早期消费金融公司的身影中也可看出,市场已告别上半场。以数字化能力立身,打通消费与金融生态循环,成为行业共同探索的方向。

向智能转型两年后,平安银行在2018年零售业务收入的增速和占比方面都已实现同业领先。智能化银行战略开始生根奏效,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实现“阶段性成功”。

在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技术总监程海清看来,处于十万亿消费信贷市场关口的2018年,对平安信用卡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

2018年9月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4852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6.6%;2018年1月至9月累计新增发卡量1309万张,同比增长32.1%;信用卡总交易金额达19256亿元,同比增长84%。

“平安银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与我们全面拥抱金融科技、积极变革的努力分不开。”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数字国际论坛上,程海清指出,在风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平安银行借助AI,集成全渠道、全流程数据源,构建完备的大数据体系,助力业务智能化提升。

金融+科技  把好消费金融的风控命门

近两年来,市场中不断有专家指出,风控是消费金融的命门,希望以此警醒市场关注高歌猛进、快速扩张的消费金融行业态势下出现的一些良莠不齐现象。他们认为,良性、可持续的风险防控是消费金融成功持续运营的根本。

正是基于行业的这一态势,站在消费金融的风口上,传统信用卡业务在挑战中也迎来机遇。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新支付手段的兴起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传统信用卡客源被分流。另一方面,作为消费金融的参与主力,银行纷纷加强在风控端、服务端、场景端的布局,积极打造差异化的服务,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程海清介绍,平安银行在2017年提出了“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战略,逐步实施“金融+生态”战略,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加快零售业务变革,实现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在强化风控方面,平安银行在涉及客户的各个节点上,部署了约 40 套大数据风险模型,通过人机合一审批模式和智能交互式,全方位地监控和评估风险,并启动了“AI+风控”项目,通过建设统一的风险信息平台,实现信贷产品的总授信额度管控、整体自动审核及秒级时效的精准决策,目前,统一风控平台已初步实现了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的统一管控功能。

得益于AI 的加盟,平安银行在贷前审批环节能够最快8秒完成,系统自动化及实时处理比例超90%,85%的申请当天便能产出审批结论,峰值支持700万申请。

 同时,平安银行将借记卡和信用卡反欺诈统一管理,构建大零售企业级反欺诈防线,支持每日千万级别的金融交易量,并且可扩容支持日亿级交易量,改变了传统反欺诈作业平台需要依靠人力的增加来提升整体的作业平台产能的现状。在大数据分析及强大的智能模型算法技术支撑下,智能反欺诈平台建立实时贷中风控体系,实现了实时反欺诈监控的保障技术,简单模型规则决策时效在3毫秒之内,而复杂模型决策时效在28毫秒之内,让平安银行成为行业内最早实现首笔欺诈交易防堵的银行,交易笔数核准率银联排名保持行业第一。

正是得益于超强的风控能力,平安银行的AI智能销售平台得以极大提高获客的质量和效率。海量互联网大数据、集团内的产寿养保险客户数据,以及银行客户数据作为公司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聚类建模以及AI自主学习高效计算多维度精准交叉匹配来建立目标客户画像,并通过客户信息主动深度挖掘潜在客户。

智慧服务  AI布局打造极致体验

   得用户者得天下,要在消费金融市场持续突破的另一个关键则是用户体验。

在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中,同步升级的还有消费者对于体验的认知。中国银保监会在此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要支持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强调要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

提前洞悉市场需求,在借助科技力量强化风控能力的背景下,平安银行早已围绕消费场景搭建智慧服务体系。程海清介绍,在线上升级嵌入多种金融科技和服务的口袋银行 APP,并推出支持行内员工移动作业、互动交流的口袋银行家 APP,在线下推出“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整合打造智能化OMO (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相融合)服务体系,线上工具为线下门店与队伍充分赋能,线下将客户与业务向线上助推。据平安银行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披露,该行口袋银行APP客户数达 5648万,较上年末增长 35.4%;APP月活客户数 218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47.1%;零售新门店已完成 74 家开设或改装,并将在年末完成 100 家。

据平安银行2018年半年报披露,目前 AI 客服占比已将近 80%。“小安”是平安银行自有知识产权的客服机器人。它运用 AI 技术,对积累多年的客服问答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并基于用户数据的全面打通以及全渠道的工具部署,建立起 7×24 小时的“AI 客服”体系。其次,平安银行的“AI+投顾”系列,即财富诊断与平安智投功能,也可根据客户的交易记录与风险偏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投资组合方案。“AI+投顾”、“AI+客服”,为客户提供 7×24 小时的智能化服务。

程海清认为,消费金融的体验不仅要求全面,更要求便捷、贴心,将AI智能语音服务融入到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触点中,让用户与后台服务实现24小时个性化互动。资料显示,平安信用卡智能语音机器人的语音合成拟人度高,对话流畅,较传统人工坐席,可实现外呼作业规模效率提升2.6倍以上,费用成本降低80%。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信用卡的“十秒触动人心”智慧服务,通过AI大数据、实时数据精准描绘客户画像,试图打破传统的被动式服务,主动给予客户关怀与提醒打造惊喜服务,如生日祝福等。在客户线上操作断开时,更能够主动承接“下一步的服务”,助力服务流量转化。

  据了解,近期阳光旗下网贷平台惠金所已停止发标,新流财经尝试体验,惠金所APP网贷产品已全部标注为“抢光了”。而最近一年,阳光保险的其他信贷业务板块也有不少变动。

  2019年上半年,阳光保险的信贷业务板块中,阳光信保、阳光金科迎来两位高管人事变动。

  曾先后担任陆金所前CRO、麦子金服副总裁兼首席风险官的在2019年加盟阳光信保,担任CRO兼副总经理。同年,阳光金科原CEO赵志敏(,)离开阳光金科。

  惠金所、阳光信保、阳光金科都是旗下的信贷业务相关板块,其中,阳光金科由惠金所改组而来。

  作为同样布局信贷业务的保险集团,阳光保险在某种程度上有对标平安集团的意味。但同样的险企背景,在消费金融这条路上,阳光保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

  缩小10倍的平安?

  先来看看惠金所,事实上,惠金所成立之初,其定位与平安陆金所极为相似,惠金所也是继陆金所之后的第二家具有险资背景的互金平台。惠优贷为惠金所剥离出来的网贷平台,类似陆金所剥离出来的陆金服。

  彼时,保险公司做P2P,有强大的后盾似乎比较安全,不过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陆金所,在P2P这波浪潮下也没能逃脱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比起陆金所,惠金所更像个“幼儿”,惠优贷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30日,平台累计借贷金额60亿元,借贷余额12亿元,当前出借人1.2万人,当前借款人21万人。

  除惠金所外,2015年7月阳光保险集团成员企业还在深圳前海投资成立网贷平台笑脸金融,由深圳光华普惠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截至2019年06月,交易规模超过260亿元,单月交易规模超过13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笑脸金融借贷余额为13.14亿元,截至2019年7月底,其借贷余额为16.7亿元,7个月的时间大幅提升27%。

  而除P2P之外,阳光保险真正涉足消费金融业务从2017年开始,通过提供信保业务的方式试水,而后,2018年年底,阳光保险的另一家子公司阳光金科开始自建平台,大幅度跨入消费金融领域,其业务模式上,也正是对标着平安普惠。

  不过,平安普惠的优势在于有着平安集团庞大的地推团队,不管是自营还是合作助贷,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而据了解,阳光金科目前的地推团队规模较小,业务开展范围并不大,“可以说是缩小十分之一的平安普惠。”业内人士评价。

  保险公司的艰难消金之路

  保险公司试水消费金融其实并不常见,除了一开始的有险资背景的陆金所之外,头部的一些保险公司在消金的布局上也一直从未停止过,例如众安保险。

  也就是在2018年,几乎与阳光保险同样的时间节点,众安保险开始组建消金团队,开始了线下的信贷业务,通过线下门店和团队进行针对个人的小额信贷业务,通过线上模式获客和放款。

  险企布局互金的第一步,则都是从牌照开始,众安保险有众安小贷,阳光保险有一张小贷牌照――广州惠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不过小贷牌照受制于杠杆问题,对保险公司而言,纯资金放款显得并不现实,也势必要从外部获取放贷资金。

  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众安这家明星公司势头较好,不过随着严监管的来临,险企布局的难题也一步步显现。

  不管是自营还是助贷,在新的消费金融监管局势下,保险公司似乎都不占优势,成本高涨、利率受限以及牌照稀缺等难题在险企面前,尽管阳关保险在信贷业务方面对标平安集团,不过平安集团早些年的地推团队以及各个板块均已成熟,阳光保险很难与之媲美。

  在没尝试自营产品之前,保险公司在消金领域的合作模式为“保险+贷款”的形式。

  就在去年7月底,相关监管部门叫停保险公司通过现金贷等网贷平台销售意外伤害险之后,保险公司与贷款平台合作的业务大幅收缩,信用保证险转而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种跨界合作模式。

  只是,大部分还是“假担保、真通道”,在新的监管环境中,这一模式已经很难持续。真正为信贷资产提供增信服务的险企,仍需要具备核心的信贷业务风控能力。

  在对信贷业务的试水上,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保险公司自营也好,与金融平台合作也罢,其实只是作为一个辅助业务,保险公司或许更看重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保险业务之间的客户转化。

  然而,在努力增加流量的同时,金融合规性问题同样不可忽视,P2P、现金贷平台等的整顿节奏快速推进,险企的信贷业务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摸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流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普惠是正规公司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