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引进外资?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基本内涵、面临的挑战以及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贯彻落实扬中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提速产业强市,探路城乡融合,奋力书写扬中“强起来”的崭新篇章,现编辑《握住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金钥匙”》一文,供参阅。

  握住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金钥匙”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如何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本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既是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微观经济领域每个市场主体必须面对的发展环境和时代背景。
一、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学理分析
商品和要素的循环有两条具体路径。第一条循环路径,是企业将商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产品市场交换,卖给家庭或者消费者。消费者获得商品之后,进行消费,然后通过要素市场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入企业参与劳动。家庭或消费者通过在企业从事生产工作,生产出产品,这些产品再通过产品市场出售给家庭或消费者,由此形成周而复始的商品和要素循环。第二条循环路径,就是企业将商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产品市场交换,卖给政府。政府通过购买消费品或投资品等途径,消费或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时政府以税收支付这些消费品或投资品。企业拿到这些收入之后,进行再生产,从而形成周而复始的商品和要素循环。
一个经济体内部循环的第二个循环是资金循环。资金循环的路径,是企业获得启动资金之后,从要素市场购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到开始组织生产。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将一部分资金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家庭或劳动者,劳动者就获得了工资报酬。劳动者获得这些收入之后,要通过商品市场购买商品和劳务,而这些商品和劳务是由企业生产的。因此,当劳动者购买商品和劳务之后,这些资金又回到了企业手中。企业用这些收入再去购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再进行组织生产。这样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往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品和要素循环、资金循环这两大循环,实际上贯穿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正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实现了一个经济体内部的大循环,从而确保了国民经济顺利运行。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经济环节看,还是从经济学中要素及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国内国际双循环示意图)
经济活动本质是一个基于价值增值,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如果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国家(或经济体)边界,经济循环则存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之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时代,很少有国家只有国内的内部经济循环,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际经济循环。
        一个经济体与国外部门进行经济循环,有两个步骤:国外部门从国内产品市场购买产品,支付外汇,国内企业获得外汇,这实际上就是国内出口的过程;国内企业用这些外汇,从国外部门进口国内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劳务或要素,外汇流出国内,这实际上就是国内进口的过程。
        由此可见,一个经济体实际就是通过出口和进口,加入到国际大循环中去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加在一起,即为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的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再回到现实中来分析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的历史过程,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个经济体若只有国内大循环,就没法与全球商品、劳务以及要素市场进行交换交易,很难实现经济上的腾飞。
(一)改革开放之后加入国际大循环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时间里,我国的对外经济主要是和苏联进行经济往来,并没有加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1978年,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之后,我国才逐步融入到国际大循环中去。
1987年10月底,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并在之后答记者问时解释了国际大循环战略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换回外汇,为重工业发展取得所需资金与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后所积累的资金回来支援农业,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的循环关系”。
这一构想很快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重视,并促成了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1988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组织实施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的决定。同年3月中旬,十三届二中全会召开,讨论了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
具体而言,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发展战略有三个要点:第一,利用中国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第三,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
此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更快融入世界经济秩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产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中国解决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双缺口”问题:外汇短缺、国民储蓄短缺。与此同时,中国也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国际规则体系、全球金融市场等维度,深度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国际大循环
事实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分工不再局限于各工业部门间,也深入到部门内部。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过去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变为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发达国家间的商品交换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崛起,大大加快了资本、资源、人才信息、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传递,突破了国界,使原先属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行为,变成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内部经营活动。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标志性事件,并由此助推中国经济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三)加入国际大循环面临的挑战
        在推动形成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两头在外、出口与投资双驱动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经济过度依赖于投资、出口,使中国不但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外部压力,而且面临收入分配地区差距扩大、产业升级遭遇瓶颈、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等问题。
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的峰值一度达到64%,国际大循环处于主导地位,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这种经济结构十分少见。在此背景下,2006年初发布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应“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2011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国际大循环的思路逐渐发生改变,经济政策的重心逐渐从侧重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
201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其中的两个判断指出:生产要素方面,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这意味着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发展战略不仅面临前述日益显现的弊端,而且还面临新常态下的两大挑战:其一,人口红利减退,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其二,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出口的扩大基本取决于竞争优势,而非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
2015年达到峰值,到2019年一直保持在相当稳定的水平。2015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2016年和2017年以去产能为工作重心,并提前完成大部分目标,2018年更是全部完成了去产能预设目标。从2017年末、2018年初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逐步转向去杠杆、防风险。到了2018年后期,经济环境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去杠杆领域正在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短板、梗阻成为供给侧更为突出的问题;第二,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外部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了不确定性,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必要性上升。
        2020年之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思路对应的主要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但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新的挑战。  2020年2月下旬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边部署疫情防控,一边统筹推动复工复产,在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的情况下,“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就成了一个具有突出重要性的紧急任务。此后,疫情在全球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蔓延,3月中下旬也开始在美国蔓延。4月之后,美国商务部宣布了新的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条例(EAR),并且升级了对华为的制裁,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美国境外设计和制造半导体。美国工业安全局进一步扩大针对中国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5月,美国政府发布对华战略报告,宣布将以“有原则的现实主义”为指导,采取对华竞争的方针。6月,随着中国香港国家安全立法的推进,美国进一步收紧对华出口管制,同时,国际环境也在更大范围发生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外延,也从民生补短板、基建补短板、产业升级补短板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展到了产业链安全视角的补短板。
总体上来看,疫情和中美关系紧张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思路在国内、国外空间上进行区别:其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而且,由于疫情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冲击也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二,由于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其三,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但是国内基本盘总体稳定。
三、努力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深刻的内涵。一方面,需要改变激励出口的政策导向,把满足国内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另一方面,需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满足内需的能力。另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强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通过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在提高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具体来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相关精神,我们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一)积极稳妥处理好大国关系,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面对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形势,我们不要轻易谈“脱钩”,而是要继续发挥好国际大循环的作用。我国要均衡发展与西方老牌及新兴大国的关系,力争发挥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重点推进金砖国家等新兴大国战略协调,善于运筹“集群博弈”,以“新兴大国集群”整体的力量应对西方大国新挑战,增强全球治理话语权。要妥善运筹中美俄、中美欧、中美日、中美印等重要三角关系以及中俄美日四边关系,扩大战略自身回旋空间,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尤其要积极稳妥处理好中美关系。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关键在于坚持不冲突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以应对世界经济与金融所带来的大变局。
(二)经营好与周边国家的总体关系,确保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
要想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离不开稳定的周边关系。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后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指出:“从国与国的关系讲,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是无法选择的,要世代相处下去。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感情上,我们都认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是好的。我们主张通过协商和对话妥善管控分歧,解决争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稳妥处理好中印边境、钓鱼岛、南海等问题,这其中的“牛鼻子”,是要积极推动与台湾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毫无疑问,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略,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依靠改革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法宝。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略,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定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深入推进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维护社会安全。同时,要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财税、金融、外贸、国企国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助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助推中国高科技立于世界之巅
要想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无疑是“主心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和救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坚持把基础前沿、共性关键、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壮大创新驱动的源头力量,特别是应该高度关注可能带来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重大突破性技术。当前,科学研究正在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信息技术成为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加快突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加速发展。要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维护网络安全,打赢现代信息战争,尤其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超前部署,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研方向,使中国的高科技立于世界之巅。
(五)维护全球产业链供给稳定,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当前,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濒临中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显著增多。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因而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要巩固传统的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的地位,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当然,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我们要加强组织和协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尽快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推动产业运行回到正常轨道,促进经济社会系统实现动态循环、健康发展。
 (六)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通国内大循环体系

改革和创新是每一个国家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方交往

中国输入西方物品和技术

外国传入中国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和丝织品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物产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1)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称为“一带一路”。这一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依据材料说说古代丝绸之路在历史与现代的影响。

材料三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2)材料中“三次重要改革”分别指的什么改革?其中美国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开创一条出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材料五“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3)对比材料四和五,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材料六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公认和推崇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4)请你结合材料六和题干中十九大报告内容,谈谈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近代以来,西欧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实力此消彼长,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1)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图片,说明二战后世界新格局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苏联解体后的部分世界主要力量

凭借经济、军事的超强地位,试图建立由他领导的“单极世界”

主张在世界新秩序中和美国平起平坐,为此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成为经济大国后力图成为政治大国,提高日本国际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军事力量强大,反对美国单独称霸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世界格局在苏联解体后的状况。

材料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截止2017年5月,成员国增至77个,涵盖了主要西方和东方国家。“亚投行”旨在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分布图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与主题是什么?

(4)面对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应当如何积极应对?请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思考并阐述对策。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带来了深刻思考。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两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1913年英、法、德实力对比表

工业产量所占位次(欧洲)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欧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战”给人类造成的损失

30多国,1.5亿人口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2)从以上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我们将永远不会将胜利分为自己的胜利和别人的胜利,我们将永远记住盟友——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反希特勒联盟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

——摘自2015年普京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讲话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摘自2015年习近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普京和习近平的讲话共同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各国举行胜利纪念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于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首次提出,并于同年11月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的远景目标当中。“双循环”,不仅仅是指导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引,更是我国应对国内国际循环新的不平衡格局主动作为、主动调整、主动谋划的中长期战略布局。对各城市而言,谁能够率先把握“双循环”的战略机遇,谁就能够在新一轮的开放发展中率先突围。

一、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双循环”应运而生

21世纪以来的3大全球变化

变化1: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逼近突破临界点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不仅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物质科学、空天地海探索等不断演进,以多领域群体式爆发、前沿交叉技术突破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进入了爆发的“前夜”。全球各国在科技创新的竞争中都进入了“无人区”,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变化2:破而未立的新秩序

英国脱欧、WTO改革、欧洲难民问题、美国接连“退群”……近年来一系列全球重大变化,反映出二战之后建立的原有世界秩序正逐步瓦解。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越发明显,08年之后产生的G20机制、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等,都凸显了新兴力量在这一时期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变化3:“黑天鹅”与“灰犀牛”相伴相生

相较于20世纪,全球面临着更大、更多的挑战。在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灰犀牛”事件并未明显减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对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冲击。SARS(2003)、911恐怖袭击(2006)、全球金融危机(2008)、新冠肺炎疫情(2020)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均深刻影响了全球发展格局。

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革

外部:中国成为重要的变革者,国际环境承压

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体系,逐步建立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正逐步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这触动了原有发达国家主导全球产业价值链进而主导全球财富分配的既有格局,因此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美国就是典型代表。虽然拜登总统上台有可能缓解中美紧张关系,但在美国两党对华态度已经形成共识的情况下,美国对我国从贸易、市场、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各方面的打压政策仍将持续。

内部:既有发展模式已近极限

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的以外向型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迫切需要寻找发展新动能。过去40年,我国充分利用了成本优势、人口红利、环境红利,通过贸易部门带动工业部门、以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市场,奠定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基础。时至今日,环境、能源、空间等资源承载力已近极限,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产业升级困难重重,人口红利消失……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题。

在外部形势变化和内部发展要求的双重压力下,要求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内外并举。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进博会、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等开放平台和RCEP。其核心是把以往将中国嫁接到全球经济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式,主动调整到“以我为主”的扩大双向开放的发展方式。

“双循环”绝不是关起国门发展,更不是将内外循环割裂成两套体系各自发展。“双循环”实际上是要以“更高质量的国内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构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其基础是产业循环、要素循环和制度建设,其目标是建立我国的“主场全球化”。

如前所述,过去40年的发展,是发挥我国的成本优势将中国制造嫁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市场。而在“双循环”背景下,则是要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内部均衡发展、吸引国际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与国内资源形成深度融合。这一转变的核心能力要求,就是从过去的制造成本优势和产业链高效,转变为市场规则透明和营商环境建设。

从产业经贸模式来看,“双循环”是要将过去40年形成的外向型工业经济(Z字模型、L字模型、C字模型),转变为国际国内联通的开放型创新经济(O字模型)。

三、“双循环”的发展导向

“双循环”的发展导向与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一致,分别是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畅通要素供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发展导向1: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

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需要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推拉并举。需求从哪里来?主要有4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商品消费升级,典型特点是由单一规格大规模商品消费,转变为针对特定消费社群的个性化商品消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也正在从过去的金钱消费转变为时间消费,尤其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价格敏感性消费转变成价值敏感型,90后、00后和新中产等新消费群体正在加速形成。第二个方向是服务消费升级,在教育、医疗、金融、娱乐、休闲、商业等领域中,体验式、个性化、品牌化成为发展热点。第三个方向是产业供应链,这本身是我国的一大优势,需要加快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过程中扩大内需,包括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服务化、场景驱动等。第四个方向是渠道升级,就是对商贸流通渠道进行多元赋能,通过金融、传媒、供应链、数字信息等提升渠道效率,较为典型的有淘宝无货源开店模式。

发展导向2: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对于全国而言,深入践行创新驱动是在新发展时期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通过双循环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要依托我们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这种新经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快速迭代升级,这是我国在全球独树一帜的优势。在这个领域中,需要通过研究新赛道、开拓新场景、培育新物种企业来发展新兴产业。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典型的群体式爆发特征,产业跨界发展、前沿交叉融合的技术突破。换言之,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目前全球各国都处于“无人区”向前探索的阶段,所以就更需要发挥我们的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持续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另外,在此阶段要尤其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也是促进“双循环”开放发展的应有之义。

发展导向3:畅通要素供给

核心是要做好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的联通,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双循环体系下,除了商贸流通领域的畅通,更重要是要素供给的流动,包括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这其中,数字资源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要素资源,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稳步探索数据资源跨境流动的有效监管模式,以促进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和各地自贸试验区均在进行积极探索。

发展导向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全国开放布局已经由过去沿海对外开放转变为全面开放,这其中既包括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大尺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等城市群发展战略。而在城市层面,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等一系列开放平台的布局,都是助推城市乃至城市群扩大开放的有力手段。在双循环的推动下,有利于促进国内抓住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的战略机会,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以释放更大需求潜力,在继续强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商贸、人才、技术、信息的跨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导向5: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是培育新时期发展新动能的一体两翼。一是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通过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以市场化方式提高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二是加快接轨国际制度,自贸试验区、国际自贸协定、RCEP、CAI等实际上都是在向国际制度的接轨,其中包括商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企改革等产权制度改革、投资负面清单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同时更要针对进一步开放部署“棘轮式”开放制度安排。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伴随我国和各新兴经济体国家实力的增强,要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全球治理,如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机制等都是这一工作的具体体现。

四、“双循环”下,城市发展的十大战略机会

机会1: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升级

由消费决定生产,颠覆了原有的生产-供应模式,使得原有的商业行为转变为产业链行为、供应链组织行为。第一,从生产方式上,多品类小批量多批次的个性化产品正在崛起。第二,在消费理念上,由物质消费向时间消费转变,从价格导向向品质和价值导向转变。第三,从消费方式上,从线上转变为线上,再转为现在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消费内容也从产品转变为“产品+服务+获得感”。第四,从消费群体上,客群类型愈发细分,私域流量在传统线上平台之外开辟了新的客群消费平台。

典型案例如李宁转变产品定位主打新国货青春运动潮牌,理想汽车主打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相结合的娱乐平台,网易严选、小米优品主打高效品质商品,泡泡玛特以盲盒方式面向年轻女性客群主打IP运营。

机会2:全球产业链再分工机遇

全球产业链再分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将会对地方政府产业招商布局带来重大机遇。一是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布局,如电动汽车、氢能等迎来全球大发展窗口的产业,其产业链扩大布局对于地方城市而言是重要的机会。二是新规则带来的产业链变革机会,如RCEP等自贸协定带来的关税规则变化将影响相关产业链的再分配再布局。

以RCEP原产地累计规则为例,当产品增值部分40%以上在RCEP缔约国内完成并销售到缔约国,按照原产地累计规则可享受关税优惠(比最惠国待遇更低),突破了原有的单一国家原产地限制,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这就给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加强大量中间件、零部件生产销售在RCEP区域内的协作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机会3:在国际竞合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从地方发展角度来讲,过去更多关注国际科技合作所获得的国外先进技术和项目。在双循环的背景下,需要升级国际合作模式,从项目导向升级为平台导向,通过开放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换言之,就是在国际合作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这些平台通道源源不断获取国外相关创新资源,推动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进行交互,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

以德国弗劳恩霍夫上海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德国弗劳恩霍夫促进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临港联合成立,是弗劳恩霍夫的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十个项目中心。该中心除了技术展示功能,还涉及前沿技术共同研发、企业服务、人才培养教育,并非聚焦于具体项目的技术引进,而是通过两个高水平平台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提升创新能力。

机会4:内外循环的节点布局

第一是商贸流动节点,关键在于建立商贸物流的枢纽设施、国际商贸通道、开放平台以及配套的商贸流通促进政策。第二是产业链及要素配置节点,关键在于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借助FTA协定等规则变革力量,推动跨国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第三是消费节点,这里更多强调的是高端跨境消费和多元的消费主张,核心是如何聚集多类型的消费群体以及辐射更多的消费市场。需要注意的是,各城市在建设消费节点(或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不仅是物理空间建设,更要关注基于消费认知的场景和平台建设。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基础,“数字+”正在改变各行各业和产业业态,换言之,所有的产业都值得用数字化的方式重做一遍。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数字新基建机遇,包括5G基站、城市大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不仅将带动当前投资发展,更是为未来发展奠定数字化基础。二是数字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除了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也包括数字技术驱动的金融、教育、供应链等服务升级,这其中需要密切关注城市级、行业级的变革机遇。三是数字消费开拓的新市场,数字文娱、IP运营传播、跨境电商等都是这一类的典型,面向未来可关注头部企业在数字消费领域的新布局。

绿色发展不等于环保监管,而是在解决过去经济发展模式中结构性矛盾的同时所伴生的新发展机遇。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绿色发展主要包括3方面的机会:一是绿色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如节能技术、污染物减排、污染治理等。二是新兴的绿色产业,包括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我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水电等领域的设备和服务能力都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受到新技术的冲击挑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绿色发展是全球共识,在各类协定中普遍接受程度最高。三是绿色服务业,包括碳交易、生态补偿、合同能源管理等,我国向全球承诺2030年达到碳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而言都蕴含着巨大潜力。

服务贸易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贸易领域,也是目前所有自贸协定谈判的焦点。相较于货物贸易相对成熟的规范,各国对服务贸易开放仍有出于自身考量的各种安排,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元的拓展空间。这其中对各地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机会:一是新技术重构了服务贸易模式,除了传统的服务贸易如金融、教育、医疗、专业服务、文旅等,也包括了以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数字贸易。二是我国整体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相当于二次入世。在OECD于2019年发布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当中,从我国的表现来看,总体18个行业中仅有建筑业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无论各地是否接受,我国都将提高相关行业的开放水平。这其中既包含国外的服务业进入到中国,同时也包括中国的服务业走向国际,地方城市既要关注吸引外资服务品牌企业落地,也可围绕自身优势培育本地的国际化服务龙头企业。

新场景新赛道是新时代新经济产业发展的流量入口,核心是通过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来培育新物种企业。目前,发展潜力大、爆发力强的独角兽、瞪羚、哪吒企业等新物种企业对政策的诉求不再是税收优惠、土地厂房等,而是自身产品、技术、服务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城市通过建设新经济场景、发布场景清单,可将自身发展与新物种企业深度绑定,吸引其落户,从而形成新的招商模式。而从新赛道角度分析,深入研究遴选重点赛道,能够使地方城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该赛道的企业培育中,抓住新经济发展的风口。在双循环体系下,无论是内需拉动消费升级、还是对外开放发展,新场景新赛道都是谋求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

机遇9:全球要素资源配置

一是人才引培,包括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尤其是需要关注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交流和国内人才海外学习培养工作。二是资金畅通,重点是通过设立双币资金池、投资基金等方式畅通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渠道,争取更大的产业发展主导权。三是国际交易平台,围绕大宗商品、产权交易、产品和服务交易等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易市场,打造国家权益体系。四是信息数据资源,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发展挖掘、清洗、存储、传输、应用,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与协作。

机遇10:改革带来的新发展动力

“双循环”本质上是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来促进新的发展,释放新的活力。自贸试验区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典范,这其中既包括新治理模式,也包括新的政策突破。国内各城市已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这其中既包括了政府角色的转换,也包括了诸如国资监管的容错机制突破和政策设计,这些都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城市经营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结果来看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收益。

“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以高水平开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双循环”不仅仅是经贸领域的重要突破,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政府治理能力、资源组织配置方式的全方位升级。对于各城市而言,“双循环”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双循环”发展导向,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将是新一轮发展中城市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引进外资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