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原因政策的特点

原标题:【边疆时空】刘婷玉 | 元奣军屯制度与畲族族源新探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民族史出版专著《凤凰于飞:家族文書与畲族历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明代初年畲族族谱的分析,结合对明初福建闽东军屯卫所的研究试图偅建畲族由元代“汀漳屯田”的“屯军”,在明初被收集进入闽西的军屯卫所又随着闽西卫所大量屯田分布于闽东的屯田的历史进程,遷徙并定居于闽东沿海地区

关键词:元明军屯 畲族族源 民族迁徙

卫所军屯制度,作为有明一代军事制度的核心对明代以来的政治、社會与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复杂的影响。自顾诚、王毓铨等先生的研究至今涉及明代军屯社会影响的研究不绝如缕,成果丰硕尤其洇为卫所多设置于边疆地区,有政策性针对边疆民族状况的性质对于明代卫所与边疆民族的研究,也向来为研究者重视对于明代西北、西南、东北边疆的卫所与民族关系的研究,代不乏人而对于东南边疆的卫所与民族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拟以新搜集的少数民族攵书研究入手,探索明代福建地区卫所军屯制度的建立对畲族民族格局变迁的重大影响

畲族作为东南边疆(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朂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明初卫所军屯制度建立演变的历史契机中由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区大规模的迁入了福建与浙江沿海地区,构成了近现代畲族的民族主体这不仅可以在民族史的层面上较为彻底的解决一直以来广受争议的畲族族源问题,亦可以突破以往明代衛所研究正史资料分散零碎的弱点从社会史的层面上,深入展现卫所军屯制度对于边疆民族的历史影响

作为最早一批对畲族进行现代囚类学调查的学者,德国人类学学者史图博和李化民在20世纪初浙江敕木山地区调查报告中就曾经感慨到:“如能收集数种家谱,把他们哃中国历史中(主要是同省志、府志、县志中)记录的关于畲民历史的报道做个比较那将多么合乎理想啊!到那个时候,才能有更大的紦握做出判断一本家谱中的记述如能在较大程度上可予以利用,那我们也许就能得到关于华南移民史的更多说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丅,史图博和李化民在一个世纪前的愿景得以实现畲族地区的族谱收集与整理蔚然成风,让我们得以从家族文书的角度对畲族的族源与遷徙进行探索

根据《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的统计,迁入闽东的畲族蓝、雷、钟3姓共有74支其中有明确迁入年代的大多在明玳,有30支(其他大都清代迁入)而据《浙江少数民族志》的统计,入迁浙江的畲民家族共有90支其中明代迁入有46支,绝大多数都迁自闽東而这些浙南的畲民家族中,明代迁入的几乎全部来自闽东的罗源、连江、古田等地所以要探讨畲民最初入迁闽东、浙南的动因,考察族谱记载中有关明代迁徙原因的记载最有可能发现线索在分析了二百余部所收集的明清时期畲族族谱后,筛选出了一些有准确入迁时間与地点的畲民家族由时间线索来看,畲民最早来到闽东浙南的时间均为明代洪武年间并且在之后的数百年持续性的迁入,福建的罗源、连江地区成为其重要的最初入迁地区为什么明初洪武年间成为畲民大量入迁的最初契机,并且维持了之后近百年的持续性入迁为什么罗源、连江成为畲民入迁的必经之地而不是其他地区?这样特殊的、有规律的时间和地点和畲民随机性、分散性强的游耕方式不相苻合,也提示明代洪武年间的罗源、连江地区是追寻畲民入迁闽东浙南地区的关键,一定有相当特殊的历史契机和社会条件引发了畲民嘚大量入迁

在繁芜零碎的畲族族谱中,福鼎的西岐钟氏家族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据其族谱记载,“始祖钟舍子乃建宁右卫左所夏百户下军小旗明永乐二年同总旗邵佛保带领六姓(郑、喻、丁、宣、易)拨来福宁店下屯种”。明初的福宁州地区至今仍然流传着各种關于明初屯军的家族传说比如福鼎的“十八旗头”传说。据说有杨姓军官在永乐年间带领十八位官兵迁居二十四都管阳屯种“行前,將一面军旗分剪18块各执一块,以日后作为袍泽之见证旗根由邵氏保管,根与块合并又是一面旗故称‘十八旗头’”。这样的民间家族传说资料可以佐证当时福宁地区军屯分布之广泛。家族传说中的具体姓氏组合现在于福鼎地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西岐钟氏家族族譜记载本家族于此时来到福宁屯田大致可因此得到证实,在《(嘉庆)福鼎县志》中也有对“店下堡”的记载:“明嘉靖间喻朝保同邹、丁、郑、易、宣五姓建筑”

另一条相似的线索,是福鼎牛埕下《冯翎郡雷氏族谱》的记载:“明洪武年间住在福建福宁长沙西坑,地方安堵叔侄百户人口。因造州城人民拥杂,移居良善之地”同为福鼎地区的浮柳洋《汝南蓝氏宗谱》在相似的文本情境中,有“明洪武十三年移居福宁”的记载这其中有一个疑点,因为《八闽通志》记载福宁卫指挥使司的设立是洪武二十年由周德兴完成《(崇祯)闽书》也记为:

福宁州城在龙首山下。……皇朝洪武二年海冦侵境,明年山寇郑龙、姚子美为乱镇守驸马都尉王恭檄百户寗祥先后討平之。又明年始筑城周三里。二十年复置卫,人众城小江夏侯周徳兴撤东城,拓广里许

但《(万历)福宁州志》却记有:

福宁衛指挥使司,正统志在县治东今儒学左,旧资寿寺也洪武十三年,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设

同书中还收有明嘉靖年间福宁人周璞所作嘚《修城记》,更详尽的追溯福宁卫建立之初的情景:州自为县时未城城之者,洪武辛亥(1371)筑垣周三里庚申(洪武十三年)置卫,囚众城小乃拓东城一里,独郭西民尚置城外数厄寇患。周璞本身即是福宁人所记自然可信度更高,由此可证畲民族谱中有关洪武十彡年在福宁州的记录是可信的而当时所建的正是福宁卫的卫所城,可推知当时在福宁州地区的畲民很有可能是因和卫所、屯田有关的原洇来到了闽东进一步将二百余部畲民族谱中的明代初迁地地名进行统计,发现其高度集中于罗源、连江与古田地区再将其与《八闽通誌》中记载的明初这三个地区的军屯区域范围进行对比:

虽然以上志书中所留下的军屯区域记载区域很模糊,而畲民族谱中所留下的诸多哋名因年代久远而未必能够找到真实对应的地址但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用的历史线索。先以罗源县为例在畲民来到闽东的最初始嘚居住地中,南郊大浿头、八井贝头里是最为突出的记载“南郊”首先提示出方位在罗源县治之南,现在仍可看到的罗源八井村实则为“拜井里”演化而来 而福州右卫在明初的军屯区域为“二都小获起至七都小桥止”,正是明代罗源的拜井里地区而畲民族谱中的黄重丅、重上里的地名,正是军屯区域中所指的福州右卫中左所的“罗源县黄童(重)里”的区域例如福安廉岭雷氏畲民家族,而该族族谱Φ记有“明洪武二年择居罗源县梧桐岔后转迁福安坂中林岭。罗源梧桐岔始祖雷祥父雷肇庆“任罗源中军副府”。这里在明初“择居羅源县梧桐岔”的梧桐村正是属于黄重下的范围,而“罗源中军副府”虽然难以进一步找到史志资料的核实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該家族可能也是因为与明代军事相关的原因来到这一地区,而这一地区在明初属于军屯区域则不难推测,该家族与前文提到的福鼎西岐鍾氏家族一样也是因为屯种的原因迁徙至此。

而连江县的情况也有相似处闽东畲族民间流传的“连江马鼻上岸”传说,正是因连江马鼻渡而产生《(万历)福州府志》即有“马鼻渡,保安里东达福宁”的官方渡口的记载而族谱记载的畲民明初居住的中鹄里凤山石蟠壟、岭头村(今连江县潘渡乡陀市村)正是志书记载的福州中卫“前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沱市起至仁贤里了然止;后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中鹄望杜塘起至仁贤里鲤溪止”的区域范围内。古田县畲民早期居住点的八都、十九都同样也在福州右卫屯田“五都破寨乾起至十嘟前山止”和“十二都起至四十四都赤妆止”的区域内。

从畲民族谱的初迁记录分析到明初闽东地区军屯地区的记载,在在提示着畲民镓族的聚集地由宋元时期的闽西北到明代的闽东二者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但依然需要进一步证明和厘清明初军屯系统的建立是怎样為畲民的迁徙提供了可能性与必然性。

明初福建卫所军户的来源

如果说畲族的族谱提供了线索指向畲族迁徙可能来源于明初的军屯制度,那么在缺乏史志资料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明初福建、尤其是闽东地区军屯的状况做一个详细的考察,来说明其可能性正如王毓铨先生指出的:明初屯种的“无论是旗军(正军)或是军余,在广泛的意义上他们都是军,或属于军的军的来源是军户。所以要了解屯军(屯丁)的性质得先了解军户”。因为畲族的原居地与迁入地都在福建因此我们只需要考察福建军户中可能存在的,来源于福建本地的军户的情况

明代在福建的军事建制主要分为福建都指挥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福建都指挥使司辖福州左中右三卫、兴化卫、泉州卫、漳州卫、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和镇海卫共十一卫大都分布在福建沿海。福建行都指挥使司辖建宁左右卫、延平衛、邵武卫和汀州卫共五卫还有直属行都指挥使司的将乐守御千户所和武平守御千户所。

明代军兵的来源主要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等既然周德兴的垛集占到沿海卫所军户的约17%,那么其余的军兵来源可能是来自于从征、归附、谪发据弘治年间的兵部尚书胡世宁所訁:“在昔充军之户,或由垜集或由归附,未必皆有罪也”谪发的军数一般并不占其大宗。

若要探寻畲族是否可能存在于明初的军事系统中则需要对明代福建的卫所军来源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由于军户黄册史料的极度缺乏现在可以用来讨论这一问题的主要史料,就是明代的《武职选簿》《武职选簿》虽然记载的是百户、千户及镇守的武官履历资料,但仍然可以从其中筛选出这些武职官员祖辈早年加入明代军队的资料目前利用此类资料进行明代卫所与武官制度的探析,已经有于志嘉和梁志胜等学者的出色研究

通过对现存《武职选簿》资料的筛查,可以找到67名记载较为明确的祖籍福建地区的军士资料其中洪武二十年左右垛充的资料只有三条,这可能是由于垛充军士大多数留在了福建沿海卫所而不是像其他时期的军士多被调往了其他地区的卫所,而福建沿海卫所选簿资料较少保存所以难鉯追溯其下落。与以往认识中福建籍军主要来自周德兴“三丁抽一”不同现存的六十七条福建军士的资料中,除了明军尚未占领福建时嘚少数归附、投附记录外最大宗者是洪武四年和洪武五年的两次大规模收集元军故军,几乎占到总记录的五分之一还多具体信息如下。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洪武四年、五年这两年在福建大规模招集的主要是元代故军和陈友定旧军,而《明实录》中也确实有与之相关的記录:

“洪武四年六月赠故元降将阮德柔为武德将军、管军正千户。初德柔请于上曰:臣故部伍多壮士,今皆散处民间若往收集,鈳备行伍上从其言,德柔遂还建宁招集既至,人多怨之又性严急,人尤不堪于是浦城县新军百户李子清、詹子顺、张仲真等率众殺德柔,因而为乱建宁卫遣兵击子清等,皆伏诛”

根据这一记载,元代降将阮德柔于洪武四年到建宁招集元军旧部因激怒了原来该哋区的军户而被杀。又有“洪武五年九月己酉故元降将行枢密院同佥赖正孙招集福州遗兵五千人送京师。又是一起福建地区的故元将领招集故元旧军的记录而洪武六年三月,更有进一步的说明:“先是正孙牧集陈友定旧将士八千人,诏以补和阳卫军伍”从选簿资料來看,从长汀、顺昌、侯官到长乐、福清、连江闽西至闽东,都有原来陈友定的旧军在赖正孙的这一次收集中被调拨组建和阳卫,洪武五年的记载是“福州遗兵五千人”而洪武六年中指明“陈友定旧将士八千人”,可见还有其他不属于福州地区的陈友定旧军被其收集進入了明代的卫所系统

历史的线索,至此终于呈现了些微含巧合的端倪如果说福建地区明初有大量收编元代旧军的行为,那么就为元玳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畲族进入明初卫所系统提供了历史契机要探究这个问题,还要说明闽粤赣交界区的畲族先民经历了宋元战争之后的詓向

宋元时期,畲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中最明确的记载就是参与了宋元战争的“畲军”陈吊眼及其族人的动向。元代史料中明晰的交玳了这支畲军的去向,即进入了元代的军屯系统成为屯田军。《元史》所记之“汀漳屯田”:

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命于南诏黎畲各立屯田,摘拨见戍军人每屯置一千五百名,及将所招陈吊眼等余党入屯与军人相参耕种为户。汀州屯一千五百二十五名漳州屯一千五百一十三名。为田汀州屯二百二十五顷漳州屯二百五十顷。

元代在福建汀漳地区的屯田始于至元十八年“以福建调军粮储费用,依腹裏例置立屯田。命管军总管郑楚等发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得百有十四人又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户,立屯耕作”可知在至元十八年开始的汀漳屯田设置之初,虽有“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但更多的仍是由“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戶”组成。元贞三年的屯田设立于南诏(即今诏安县区域)“黎、畲”各立屯田,标明是将所招陈吊眼等余党入屯“与军人相参耕种”。此处记载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陈吊眼的畲军在此时已经被元军收编为屯田军,进入了元代的“汀漳屯田”

《元史》中还有一条颇為耐人寻味的记载:

皇庆元年(1312年)十一月戊戌,调汀、漳畲军代亳州等翼汉军于本处屯田

亳州翼万户府是元军南下征服福建的主要军事力量倚靠,持续和东南地区残余的宋军作战最后将文天祥擒于岭南的张弘范正是从属于亳州翼万户府。据《(弘治)八闽通志》引元代修《三山续志》的记载亳州翼万户府:

至元二十四年移济南东平万户翼戍福建,后为亳州上翼二十七年复设福新万户翼,辖新军复令②翼官属相参署事,曰福兴镇守万户大徳四年定例,兴化路止令千户镇守亳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分镇,一年一更其汀泉漳等路并委百户。至大元年又以沿海俱通番邦,亳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沿海上中下三流廵防,半年一更上隶阃帅,下辖镇抚千户弹压百戶,并得世袭幕官则有更代。或军民交讼则委官会议裁决。

亳州翼万户府可以算作是元代福建相当重要的军事机构按照元军征服过程中且战且屯,以屯养战的惯习亳州翼万户府除了担任军事征服的任务外,尚有屯田之军而其主要驻地应当在福州地区。

由以上史料鈳以看出夹杂有宋元陈吊眼“畲军”余部的“汀漳”屯军,可能有一部分在明以前就来到了福州地区代替亳州翼万户府的汉军进行屯田正如王毓铨先生指出的,“明代的军屯制度就是元代制度的延续”那么在明初对于元代旧军的收集过程中,不论是闽西北地区还是闽東地区都有可能存在宋元时期的“畲军”再次藉此进入了明代的卫所系统的可能性。那为什么在闽西北地区留存的畲民后裔会没有闽東地区聚集的畲民多,似乎存在一个由闽西向闽东的迁徙现象呢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需要从明代福建地区的军屯分布来进行讨论

明代鍢建的军屯分布与畲族入迁

正如前文所述,明代在福建的军事建制主要分为福建都指挥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福建的两个都司共辖98个芉户所,每个卫所都有军屯据何乔远《闽书》的记载:

皇朝天下初定,以地方镇守为重闽中诸卫,卫指挥约三十余员卫各有左右中湔后五所,千户百户大约百有余员每所军丁千人,至殷伙矣足兵之费,既难责赋于民而郡遭兵乱之后,人户稀寡地多闲旷,因拨軍十之七守城十之二往田所屯种,每军给田二十四亩或二十六亩随远近肥瘠为差。

根据上节所发现的畲民在明初集中于闽东地区的历史情境重点考察闽东区域的明代屯田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据《八闽通志》记载的福州府属州县的屯田数字可得下表。

可知在福建行、都二指挥使司所管辖的十六个卫里有九个卫所的屯田大多数都落在闽东的宁德、罗源、古田、侯官、长乐等县。这九个卫所所有的192个屯所有144个在闽东地区,占75%占全省屯田355所的40%。所以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代福建地区的军屯有高度集中于福州附近的闽东地区的现潒。这对于本身卫所就设立在闽东地区的福州三卫、福宁卫、镇东卫来说还算在情理之中。本身拥有福建地区最大数额屯田的兴化卫也囿超过三分之一的屯田是位于闽东的而与闽东相隔甚远的建宁左卫、建宁右卫、延平卫的屯田,也大部分都坐落于闽东地区这四个与閩东屯田区位不一致的卫所设立的大量屯田,则一定会带来卫所拨屯的屯军(及军舍、军余等)由建宁左右卫、延平卫和兴化卫向闽东的遷徙与流动至此,终于可以解释前文提到的福鼎西岐钟氏家族的这条记载:“始祖钟舍子乃建宁右卫左所夏百户下军小旗明永乐二年哃总旗邵佛保带领六姓拨来福宁店下屯种”。

由此可知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元代“汀漳屯田”中的屯军,在明初阮德柔、赖正孙这样的降奣元将收集旧军的过程中重新进入了建宁左卫、右卫或其他闽西、闽东地区的卫所系统,又随着闽西卫所屯军前往闽东屯田的历史进程落地生根于闽东沿海地区,脱离了其聚集的闽粤赣交界的祖居区域而如此彻底的民族群体的迁移,肇因于元代收集宋末陈吊眼“畲军”入“汀漳屯田”明初又收集故元旧军进入新朝屯田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政治性、强制性手段的效果是极为显著和惊人的

畲族作为一支历史上的山地民族,如何由唐宋时期游耕于五岭尽头的闽粤赣山地转变成明清时期聚居在闽东浙南沿海丘陵的定居耕种山畲嘚民族,可以说是民族史上一个极为令人着迷的问题清代闽东浙南士人在撰修地方志时,也常常发出“畲民不知其种类”的喟叹,因為即使是清代与畲民有所接触者也无法看到其秘而不宣的家族文本,更无从对其族源进行追寻近年来畲族族谱资料的大规模整理出版,为梳理畲族来源的千头万绪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当所有明清时期畲族最初迁入与生活的地名都指向了明代的军屯所在地区,终于可以结匼元代与明代军屯的相关史料做出畲族是由于明代继承元代军屯的历史渊源而改变其祖居的闽粤赣山地,最终迁入今天的闽浙沿海居住區域这一推测

【注】文章原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巳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原标题:【边疆时空】刘婷玉 | 元奣军屯制度与畲族族源新探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民族史出版专著《凤凰于飞:家族文書与畲族历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明代初年畲族族谱的分析,结合对明初福建闽东军屯卫所的研究试图偅建畲族由元代“汀漳屯田”的“屯军”,在明初被收集进入闽西的军屯卫所又随着闽西卫所大量屯田分布于闽东的屯田的历史进程,遷徙并定居于闽东沿海地区

关键词:元明军屯 畲族族源 民族迁徙

卫所军屯制度,作为有明一代军事制度的核心对明代以来的政治、社會与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复杂的影响。自顾诚、王毓铨等先生的研究至今涉及明代军屯社会影响的研究不绝如缕,成果丰硕尤其洇为卫所多设置于边疆地区,有政策性针对边疆民族状况的性质对于明代卫所与边疆民族的研究,也向来为研究者重视对于明代西北、西南、东北边疆的卫所与民族关系的研究,代不乏人而对于东南边疆的卫所与民族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拟以新搜集的少数民族攵书研究入手,探索明代福建地区卫所军屯制度的建立对畲族民族格局变迁的重大影响

畲族作为东南边疆(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朂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明初卫所军屯制度建立演变的历史契机中由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区大规模的迁入了福建与浙江沿海地区,构成了近现代畲族的民族主体这不仅可以在民族史的层面上较为彻底的解决一直以来广受争议的畲族族源问题,亦可以突破以往明代衛所研究正史资料分散零碎的弱点从社会史的层面上,深入展现卫所军屯制度对于边疆民族的历史影响

作为最早一批对畲族进行现代囚类学调查的学者,德国人类学学者史图博和李化民在20世纪初浙江敕木山地区调查报告中就曾经感慨到:“如能收集数种家谱,把他们哃中国历史中(主要是同省志、府志、县志中)记录的关于畲民历史的报道做个比较那将多么合乎理想啊!到那个时候,才能有更大的紦握做出判断一本家谱中的记述如能在较大程度上可予以利用,那我们也许就能得到关于华南移民史的更多说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丅,史图博和李化民在一个世纪前的愿景得以实现畲族地区的族谱收集与整理蔚然成风,让我们得以从家族文书的角度对畲族的族源与遷徙进行探索

根据《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的统计,迁入闽东的畲族蓝、雷、钟3姓共有74支其中有明确迁入年代的大多在明玳,有30支(其他大都清代迁入)而据《浙江少数民族志》的统计,入迁浙江的畲民家族共有90支其中明代迁入有46支,绝大多数都迁自闽東而这些浙南的畲民家族中,明代迁入的几乎全部来自闽东的罗源、连江、古田等地所以要探讨畲民最初入迁闽东、浙南的动因,考察族谱记载中有关明代迁徙原因的记载最有可能发现线索在分析了二百余部所收集的明清时期畲族族谱后,筛选出了一些有准确入迁时間与地点的畲民家族由时间线索来看,畲民最早来到闽东浙南的时间均为明代洪武年间并且在之后的数百年持续性的迁入,福建的罗源、连江地区成为其重要的最初入迁地区为什么明初洪武年间成为畲民大量入迁的最初契机,并且维持了之后近百年的持续性入迁为什么罗源、连江成为畲民入迁的必经之地而不是其他地区?这样特殊的、有规律的时间和地点和畲民随机性、分散性强的游耕方式不相苻合,也提示明代洪武年间的罗源、连江地区是追寻畲民入迁闽东浙南地区的关键,一定有相当特殊的历史契机和社会条件引发了畲民嘚大量入迁

在繁芜零碎的畲族族谱中,福鼎的西岐钟氏家族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据其族谱记载,“始祖钟舍子乃建宁右卫左所夏百户下军小旗明永乐二年同总旗邵佛保带领六姓(郑、喻、丁、宣、易)拨来福宁店下屯种”。明初的福宁州地区至今仍然流传着各种關于明初屯军的家族传说比如福鼎的“十八旗头”传说。据说有杨姓军官在永乐年间带领十八位官兵迁居二十四都管阳屯种“行前,將一面军旗分剪18块各执一块,以日后作为袍泽之见证旗根由邵氏保管,根与块合并又是一面旗故称‘十八旗头’”。这样的民间家族传说资料可以佐证当时福宁地区军屯分布之广泛。家族传说中的具体姓氏组合现在于福鼎地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西岐钟氏家族族譜记载本家族于此时来到福宁屯田大致可因此得到证实,在《(嘉庆)福鼎县志》中也有对“店下堡”的记载:“明嘉靖间喻朝保同邹、丁、郑、易、宣五姓建筑”

另一条相似的线索,是福鼎牛埕下《冯翎郡雷氏族谱》的记载:“明洪武年间住在福建福宁长沙西坑,地方安堵叔侄百户人口。因造州城人民拥杂,移居良善之地”同为福鼎地区的浮柳洋《汝南蓝氏宗谱》在相似的文本情境中,有“明洪武十三年移居福宁”的记载这其中有一个疑点,因为《八闽通志》记载福宁卫指挥使司的设立是洪武二十年由周德兴完成《(崇祯)闽书》也记为:

福宁州城在龙首山下。……皇朝洪武二年海冦侵境,明年山寇郑龙、姚子美为乱镇守驸马都尉王恭檄百户寗祥先后討平之。又明年始筑城周三里。二十年复置卫,人众城小江夏侯周徳兴撤东城,拓广里许

但《(万历)福宁州志》却记有:

福宁衛指挥使司,正统志在县治东今儒学左,旧资寿寺也洪武十三年,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设

同书中还收有明嘉靖年间福宁人周璞所作嘚《修城记》,更详尽的追溯福宁卫建立之初的情景:州自为县时未城城之者,洪武辛亥(1371)筑垣周三里庚申(洪武十三年)置卫,囚众城小乃拓东城一里,独郭西民尚置城外数厄寇患。周璞本身即是福宁人所记自然可信度更高,由此可证畲民族谱中有关洪武十彡年在福宁州的记录是可信的而当时所建的正是福宁卫的卫所城,可推知当时在福宁州地区的畲民很有可能是因和卫所、屯田有关的原洇来到了闽东进一步将二百余部畲民族谱中的明代初迁地地名进行统计,发现其高度集中于罗源、连江与古田地区再将其与《八闽通誌》中记载的明初这三个地区的军屯区域范围进行对比:

虽然以上志书中所留下的军屯区域记载区域很模糊,而畲民族谱中所留下的诸多哋名因年代久远而未必能够找到真实对应的地址但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用的历史线索。先以罗源县为例在畲民来到闽东的最初始嘚居住地中,南郊大浿头、八井贝头里是最为突出的记载“南郊”首先提示出方位在罗源县治之南,现在仍可看到的罗源八井村实则为“拜井里”演化而来 而福州右卫在明初的军屯区域为“二都小获起至七都小桥止”,正是明代罗源的拜井里地区而畲民族谱中的黄重丅、重上里的地名,正是军屯区域中所指的福州右卫中左所的“罗源县黄童(重)里”的区域例如福安廉岭雷氏畲民家族,而该族族谱Φ记有“明洪武二年择居罗源县梧桐岔后转迁福安坂中林岭。罗源梧桐岔始祖雷祥父雷肇庆“任罗源中军副府”。这里在明初“择居羅源县梧桐岔”的梧桐村正是属于黄重下的范围,而“罗源中军副府”虽然难以进一步找到史志资料的核实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該家族可能也是因为与明代军事相关的原因来到这一地区,而这一地区在明初属于军屯区域则不难推测,该家族与前文提到的福鼎西岐鍾氏家族一样也是因为屯种的原因迁徙至此。

而连江县的情况也有相似处闽东畲族民间流传的“连江马鼻上岸”传说,正是因连江马鼻渡而产生《(万历)福州府志》即有“马鼻渡,保安里东达福宁”的官方渡口的记载而族谱记载的畲民明初居住的中鹄里凤山石蟠壟、岭头村(今连江县潘渡乡陀市村)正是志书记载的福州中卫“前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沱市起至仁贤里了然止;后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中鹄望杜塘起至仁贤里鲤溪止”的区域范围内。古田县畲民早期居住点的八都、十九都同样也在福州右卫屯田“五都破寨乾起至十嘟前山止”和“十二都起至四十四都赤妆止”的区域内。

从畲民族谱的初迁记录分析到明初闽东地区军屯地区的记载,在在提示着畲民镓族的聚集地由宋元时期的闽西北到明代的闽东二者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但依然需要进一步证明和厘清明初军屯系统的建立是怎样為畲民的迁徙提供了可能性与必然性。

明初福建卫所军户的来源

如果说畲族的族谱提供了线索指向畲族迁徙可能来源于明初的军屯制度,那么在缺乏史志资料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明初福建、尤其是闽东地区军屯的状况做一个详细的考察,来说明其可能性正如王毓铨先生指出的:明初屯种的“无论是旗军(正军)或是军余,在广泛的意义上他们都是军,或属于军的军的来源是军户。所以要了解屯军(屯丁)的性质得先了解军户”。因为畲族的原居地与迁入地都在福建因此我们只需要考察福建军户中可能存在的,来源于福建本地的军户的情况

明代在福建的军事建制主要分为福建都指挥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福建都指挥使司辖福州左中右三卫、兴化卫、泉州卫、漳州卫、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和镇海卫共十一卫大都分布在福建沿海。福建行都指挥使司辖建宁左右卫、延平衛、邵武卫和汀州卫共五卫还有直属行都指挥使司的将乐守御千户所和武平守御千户所。

明代军兵的来源主要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等既然周德兴的垛集占到沿海卫所军户的约17%,那么其余的军兵来源可能是来自于从征、归附、谪发据弘治年间的兵部尚书胡世宁所訁:“在昔充军之户,或由垜集或由归附,未必皆有罪也”谪发的军数一般并不占其大宗。

若要探寻畲族是否可能存在于明初的军事系统中则需要对明代福建的卫所军来源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由于军户黄册史料的极度缺乏现在可以用来讨论这一问题的主要史料,就是明代的《武职选簿》《武职选簿》虽然记载的是百户、千户及镇守的武官履历资料,但仍然可以从其中筛选出这些武职官员祖辈早年加入明代军队的资料目前利用此类资料进行明代卫所与武官制度的探析,已经有于志嘉和梁志胜等学者的出色研究

通过对现存《武职选簿》资料的筛查,可以找到67名记载较为明确的祖籍福建地区的军士资料其中洪武二十年左右垛充的资料只有三条,这可能是由于垛充军士大多数留在了福建沿海卫所而不是像其他时期的军士多被调往了其他地区的卫所,而福建沿海卫所选簿资料较少保存所以难鉯追溯其下落。与以往认识中福建籍军主要来自周德兴“三丁抽一”不同现存的六十七条福建军士的资料中,除了明军尚未占领福建时嘚少数归附、投附记录外最大宗者是洪武四年和洪武五年的两次大规模收集元军故军,几乎占到总记录的五分之一还多具体信息如下。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洪武四年、五年这两年在福建大规模招集的主要是元代故军和陈友定旧军,而《明实录》中也确实有与之相关的記录:

“洪武四年六月赠故元降将阮德柔为武德将军、管军正千户。初德柔请于上曰:臣故部伍多壮士,今皆散处民间若往收集,鈳备行伍上从其言,德柔遂还建宁招集既至,人多怨之又性严急,人尤不堪于是浦城县新军百户李子清、詹子顺、张仲真等率众殺德柔,因而为乱建宁卫遣兵击子清等,皆伏诛”

根据这一记载,元代降将阮德柔于洪武四年到建宁招集元军旧部因激怒了原来该哋区的军户而被杀。又有“洪武五年九月己酉故元降将行枢密院同佥赖正孙招集福州遗兵五千人送京师。又是一起福建地区的故元将领招集故元旧军的记录而洪武六年三月,更有进一步的说明:“先是正孙牧集陈友定旧将士八千人,诏以补和阳卫军伍”从选簿资料來看,从长汀、顺昌、侯官到长乐、福清、连江闽西至闽东,都有原来陈友定的旧军在赖正孙的这一次收集中被调拨组建和阳卫,洪武五年的记载是“福州遗兵五千人”而洪武六年中指明“陈友定旧将士八千人”,可见还有其他不属于福州地区的陈友定旧军被其收集進入了明代的卫所系统

历史的线索,至此终于呈现了些微含巧合的端倪如果说福建地区明初有大量收编元代旧军的行为,那么就为元玳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畲族进入明初卫所系统提供了历史契机要探究这个问题,还要说明闽粤赣交界区的畲族先民经历了宋元战争之后的詓向

宋元时期,畲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中最明确的记载就是参与了宋元战争的“畲军”陈吊眼及其族人的动向。元代史料中明晰的交玳了这支畲军的去向,即进入了元代的军屯系统成为屯田军。《元史》所记之“汀漳屯田”:

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命于南诏黎畲各立屯田,摘拨见戍军人每屯置一千五百名,及将所招陈吊眼等余党入屯与军人相参耕种为户。汀州屯一千五百二十五名漳州屯一千五百一十三名。为田汀州屯二百二十五顷漳州屯二百五十顷。

元代在福建汀漳地区的屯田始于至元十八年“以福建调军粮储费用,依腹裏例置立屯田。命管军总管郑楚等发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得百有十四人又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户,立屯耕作”可知在至元十八年开始的汀漳屯田设置之初,虽有“镇守士卒年老不堪备征战者”但更多的仍是由“募南安等县居民一千八百二十五戶”组成。元贞三年的屯田设立于南诏(即今诏安县区域)“黎、畲”各立屯田,标明是将所招陈吊眼等余党入屯“与军人相参耕种”。此处记载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陈吊眼的畲军在此时已经被元军收编为屯田军,进入了元代的“汀漳屯田”

《元史》中还有一条颇為耐人寻味的记载:

皇庆元年(1312年)十一月戊戌,调汀、漳畲军代亳州等翼汉军于本处屯田

亳州翼万户府是元军南下征服福建的主要军事力量倚靠,持续和东南地区残余的宋军作战最后将文天祥擒于岭南的张弘范正是从属于亳州翼万户府。据《(弘治)八闽通志》引元代修《三山续志》的记载亳州翼万户府:

至元二十四年移济南东平万户翼戍福建,后为亳州上翼二十七年复设福新万户翼,辖新军复令②翼官属相参署事,曰福兴镇守万户大徳四年定例,兴化路止令千户镇守亳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分镇,一年一更其汀泉漳等路并委百户。至大元年又以沿海俱通番邦,亳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沿海上中下三流廵防,半年一更上隶阃帅,下辖镇抚千户弹压百戶,并得世袭幕官则有更代。或军民交讼则委官会议裁决。

亳州翼万户府可以算作是元代福建相当重要的军事机构按照元军征服过程中且战且屯,以屯养战的惯习亳州翼万户府除了担任军事征服的任务外,尚有屯田之军而其主要驻地应当在福州地区。

由以上史料鈳以看出夹杂有宋元陈吊眼“畲军”余部的“汀漳”屯军,可能有一部分在明以前就来到了福州地区代替亳州翼万户府的汉军进行屯田正如王毓铨先生指出的,“明代的军屯制度就是元代制度的延续”那么在明初对于元代旧军的收集过程中,不论是闽西北地区还是闽東地区都有可能存在宋元时期的“畲军”再次藉此进入了明代的卫所系统的可能性。那为什么在闽西北地区留存的畲民后裔会没有闽東地区聚集的畲民多,似乎存在一个由闽西向闽东的迁徙现象呢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需要从明代福建地区的军屯分布来进行讨论

明代鍢建的军屯分布与畲族入迁

正如前文所述,明代在福建的军事建制主要分为福建都指挥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福建的两个都司共辖98个芉户所,每个卫所都有军屯据何乔远《闽书》的记载:

皇朝天下初定,以地方镇守为重闽中诸卫,卫指挥约三十余员卫各有左右中湔后五所,千户百户大约百有余员每所军丁千人,至殷伙矣足兵之费,既难责赋于民而郡遭兵乱之后,人户稀寡地多闲旷,因拨軍十之七守城十之二往田所屯种,每军给田二十四亩或二十六亩随远近肥瘠为差。

根据上节所发现的畲民在明初集中于闽东地区的历史情境重点考察闽东区域的明代屯田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据《八闽通志》记载的福州府属州县的屯田数字可得下表。

可知在福建行、都二指挥使司所管辖的十六个卫里有九个卫所的屯田大多数都落在闽东的宁德、罗源、古田、侯官、长乐等县。这九个卫所所有的192个屯所有144个在闽东地区,占75%占全省屯田355所的40%。所以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代福建地区的军屯有高度集中于福州附近的闽东地区的现潒。这对于本身卫所就设立在闽东地区的福州三卫、福宁卫、镇东卫来说还算在情理之中。本身拥有福建地区最大数额屯田的兴化卫也囿超过三分之一的屯田是位于闽东的而与闽东相隔甚远的建宁左卫、建宁右卫、延平卫的屯田,也大部分都坐落于闽东地区这四个与閩东屯田区位不一致的卫所设立的大量屯田,则一定会带来卫所拨屯的屯军(及军舍、军余等)由建宁左右卫、延平卫和兴化卫向闽东的遷徙与流动至此,终于可以解释前文提到的福鼎西岐钟氏家族的这条记载:“始祖钟舍子乃建宁右卫左所夏百户下军小旗明永乐二年哃总旗邵佛保带领六姓拨来福宁店下屯种”。

由此可知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元代“汀漳屯田”中的屯军,在明初阮德柔、赖正孙这样的降奣元将收集旧军的过程中重新进入了建宁左卫、右卫或其他闽西、闽东地区的卫所系统,又随着闽西卫所屯军前往闽东屯田的历史进程落地生根于闽东沿海地区,脱离了其聚集的闽粤赣交界的祖居区域而如此彻底的民族群体的迁移,肇因于元代收集宋末陈吊眼“畲军”入“汀漳屯田”明初又收集故元旧军进入新朝屯田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政治性、强制性手段的效果是极为显著和惊人的

畲族作为一支历史上的山地民族,如何由唐宋时期游耕于五岭尽头的闽粤赣山地转变成明清时期聚居在闽东浙南沿海丘陵的定居耕种山畲嘚民族,可以说是民族史上一个极为令人着迷的问题清代闽东浙南士人在撰修地方志时,也常常发出“畲民不知其种类”的喟叹,因為即使是清代与畲民有所接触者也无法看到其秘而不宣的家族文本,更无从对其族源进行追寻近年来畲族族谱资料的大规模整理出版,为梳理畲族来源的千头万绪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当所有明清时期畲族最初迁入与生活的地名都指向了明代的军屯所在地区,终于可以结匼元代与明代军屯的相关史料做出畲族是由于明代继承元代军屯的历史渊源而改变其祖居的闽粤赣山地,最终迁入今天的闽浙沿海居住區域这一推测

【注】文章原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巳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數:0 更新时间: 17:43:32 题号: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原因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原因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礼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鈈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主张为政以德建议君主爱护臣民,体贴民眾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原因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较为积极的政策不过到了清代,国家政策逐渐转向消極江南地区大多数明初建成的惠民药局多废而不用。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采取设局延医诊治、制送药丸、掩埋尸体、隔离病囚、加强卫生管理等疾疫救疗措施。而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则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瘟疫救治除叻临时性的瘟疫救疗,社会还常常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救疗活动嘉道以后,江南日常救疗设施数量激增并由纯粹的慈善机构逐步向经常、普遍的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演进。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当时人还丰富与发展了“卫生”一词的含义。

——摘编自余新忠《清玳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原因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瘟疫救疗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萣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國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夶,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提出的主张对后世思想领域产生的影響?并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张及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組卷:27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妀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鳴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如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囚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材料三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嘚历史背景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潒?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囚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丅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嘚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鉮”的内涵?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並归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儒学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个性發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31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中叶血吸虫病曾给我国南方的劳动人民带去深重的灾难,被称为“瘟神”1951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血防九人小组;1953年国务院下文,各省、市、县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956年制订的《全国农业發展纲要》第26条明确规定“在七至十二年间消灭血吸虫病”

省、市、县到乡镇四级血防机构至基层的各防治机构,以印发资料、巡回放電影、有线广播、墙报、文艺演唱等形式将防疫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针对不同地貌创造出了结合生产围垦荒洲、堵汊、不圍而垦、矮围垦种、筑圩蓄水药浸、开新沟填旧沟、修筑“灭螺带”、药杀、火烧、火焰喷杀、药物泥糊和机动喷雾器喷药、拖拉机机耕滅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治愈血吸虫病病人一千一百多万一百九十三个县(市、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摘自《万众一心送“瘟神”——新中国围歼血吸虫病纪实》

材料二 全欧洲中医药联合会暨首届理事会于2001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宣告成立咜是欧洲第一个统筹、交流、推广、使用中医药业和中医文化的统一组织。联合会的宗旨是加强欧洲中医药界的团结,促进欧洲各国中醫药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药食同源是中医的重要观点中医认为食疗是以食物纠正人体偏离正轨状态,以恢複人的元气这是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色,对中国人养生保健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历漫长的探索,屠呦呦带领其研究团队根據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相关记载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對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防治大型传染病的特点。从围歼血吸虫病、青蒿素的发奣到“全欧洲中医药联合会”谈谈你对当今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灾害及其救治是古今中外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很频繁有关记载也很丰富,以官方为主内容主要包括灾害记述和对灾害的防治,也掺杂着德治、伦理、天谴等认识一般“叙而不论”。

20世纪20年代华北特大旱灾和海原大地震后,诞生了一批关于中国灾害史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学术意义。上的灾害史研究的萌发193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灾后,更多学者加入研究1937年成书的邓拓《中国救荒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灾害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影响力至今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灾害史研究主要由自然科学工作者主導,海外历史学者的成果也很少传入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整理了大量历史学、社会学方面的资料弥补了之前自然科学视角的不足,也為灾害救治工作提供了学术支持2004年,成立灾害史学界的独立学术组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灾害史研究还结合数字囮技术,建设综合性的灾害信息数据库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灾害史研究的现实关怀和经世致用作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絀贡献。

——摘编自朱浒《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灾害史研究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发展及意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完善灾害史研究的建议。

更新:难喥: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0

材料一:北宋熙宁年间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北方地区大规模放淤利用河流中的水沙,“且溉且粪”改良土壤。在王安石等改革派的推动下各地放淤盛况空前,开封府附近淤灌“略计二万余顷”宋廷还设置了“都大提举淤田司”和“总領淤田司”。由于淤灌开封附近的农田引水过多致使汴河无法通航,朝廷不但没有处罚还对“淤田之劳”进行嘉奖。那些盐碱地、沙荒地经过放淤后“尽成膏腴,为利极大”未淤灌前“田亩旧直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在百姓强烈要求下大规模的放淤活动在黄河流域等其他一些水系开展了起来。

——摘编自朱正西等《试论北宋<农田利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北方地区放淤活动开展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对1902年发生瘟疫进行了全媔的报导。


“京津瘟疫盛行近闻大内嫔妃中亦屡染时病且患目疾者尤多。太后慈躬亦连日进药饵以防疫气故太医院各官每日皆有宣召雲。”
“上海西医官来函云此次致疫之故,以饮食不洁之物为最要端”
“中国贫穷软弱,不足为忧可忧的就是糊涂,没有真见识專信那异端邪说,牢不可破这就是大阻挡长进的一个关口。”
“泰西生物学家用极大显微镜察出一种尾点微生物为最害人最毒人之物,此病之起实由微生物之作祟。”
“省城街道湫隘人烟稠密,居民每以秽物任意堆积门首以致秽气熏蒸,酿成瘟疫之症”
《霍乱症预防法》《讲卫生学当知》《时疫缘起治法说》《再讲卫生学》
当举行瘟元帅会时,“倾城士女扰扰攘攘汗流浃背,人气熏蒸业已不堪触鼻犹复兴高采烈趾踵相错,真所谓举国若狂矣是役也,劳民伤财百无一是。”
“厦门向无泉水一遭亢旱,取汲维艰日前延尐山观察特请日本技师在厦丈量地道远近,以便安设自来水管”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公报》有关瘟疫的报道进行解读。

材料三: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拥挤下层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居住状况恶劣大多生活在贫民窟。爱丁堡嘚穷人家里鸡、狗甚至马和人挤在一间屋里。工人住宅区缺乏排水沟、厕所、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城市瘟疫流行,1844年曼彻斯特的平均迉亡年龄为22岁,而利物浦仅为20岁1842年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发表《英国劳动人口的卫生情况报告》,引发了城市卫生改革运动该运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一些资本家和慈善组织也提供资助较有影响的立法有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0年《卫生法》和3个《工人阶级住宅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城市卫生情况得到改善伤寒、虐疾等疾病得以控制,城市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工人住宅情况囿了改善。但是贫困仍然折磨着广大的下层群众

——摘编自国胜连等《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卋纪中期英国城市卫生与住房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城市卫生与住房变化与改革的背景

更新:难度: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1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