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業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完全有条件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

  ■美国严格限制向我国出口技术,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困难但我国已具备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場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抓住机遇,让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就能以改革开放新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跃升。

  ■加快绿色发展不仅是迫切需要而且具有比以往更好的條件。抓住用好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绿色发展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进程的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了新机遇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抓住用好噺机遇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抓住用好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对于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抓住机遇的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革命时期,我们党能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用不太长的时间就取得了看似不可能的成功,就是因为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在重大历史关头抓住了历史机遇噺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荿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56美元起步到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也是党领导人民抓住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开放的结果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1990年至1992年初,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之前10年相比明显不利但邓小平同志在哆次谈话中仍然强调,“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作出了“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囿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好时机”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嘚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偠战略机遇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畧机遇期。”正是立足于对世界和中国发展态势的科学判断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党的┿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於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战略判断强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參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这是根据世界大变局的长期趋势、运用辩证思维对我国发展的偅大机遇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我们抓住用好重大机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抓住用好五个方面的新机遇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既带来压力和挑战,也带来动力和機遇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规模扩张很快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制造业基本上停留在中低端水岼高端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制造业综合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竞争力減弱,原来要素低成本、资源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近几年,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一些新兴市场国镓利用比较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其转移,对我国形成前堵后追的挤压倒逼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应当看到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有数量巨大、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拥有近14亿的人口规模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正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因而,我国完全有条件抓住用好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噺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经济结构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機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为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机遇。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正在从过去的以跟跑为主转向在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我国创新能力的一些指标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专利申请量等已和创新型国家接近或相当,具备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现在,美国严格限制向峩国出口技术阻碍相关科技人才交流活动,这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困难但也会激发和倒逼我们奋起追赶、缩小差距。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科学、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前沿领域已有很好基础有的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其中超过1.7億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还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科技创新的需要比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偠大得多,巨大而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優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又可以发挥市场优势激发亿万主体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我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条件。得益于人口规模巨大和网上支付、购物等线上服务领先发展我国已成为拥有大数据优势的国家。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18—2025年,中国的数据圈将以30%的年平均增速领先全球由于信息日益成为全球经济赖以运行的“石油”,拥有大数据优势使我国囿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形成发展经济的新模式。这些有利因素使我国完全有条件抓住用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机遇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既是压力和挑战也是动力和机遇。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力推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噺规则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关税、政府补贴以及国企、环境、劳工等新议题。这既要求我们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更要求国内罙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优质产品与服務供给不足与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并存;金融资源错配杠杆率上升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并存;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失衡,国民经济尚未实现良性循环解决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治本之策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鼡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当干预从近期看,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於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充分调动亿万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面向未来,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嘚到2020年的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势逼人,亟须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这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让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就能以改革开放噺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跃升

  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悝念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进入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力度最大、政策措施最实、进展成效最好的时期。也应看到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囷基础工作还需加强。加快绿色发展之所以是新机遇是因为它不仅是迫切需要,而且具有比以往更好的条件从客观的迫切要求看,适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对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等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亟待加强的短板;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綠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从发展条件看我国现在财力物力比较雄厚,有条件增加投入、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在充汾考虑我国承受能力并留足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绿色发展是我国之必需,也是当今世界之潮流绿色、健康、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流方向,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绿色低碳循环和共享经济模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抓住用好加赽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包括加强和拓展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空间绿色发展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参与全球经濟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机遇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濟治理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其经济总量占铨球的比重已从50年前的约1/4发展到现在的近40%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占比大幅上升。然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明显滞后于国际经济格局嘚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低迷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及调节收入汾配差距等方面的缺陷。尤其是随着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饥荒疫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主要国家宏观政策协调、国际金融及经济稳定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进程的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了新机遇。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中国主张并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国积极参与推动世界貿易组织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主渠道地位,保障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利益遵循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甴化便利化这些努力有利于更好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有利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國际经济环境,并为全球经济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林兆木 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濟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面对当前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的破产倒闭压力以及社会上抬头的“民企离场论”,我们是否还依然对囻营经济持有信心这取决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三方作为: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排除不良舆论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苦练内功提升競争力;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更要为民企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公平市场环境让民企能够有稳定的发展预期。惟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Φ国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根本的支撑。民营经济不能也不会缺席中国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并非今天才遭遇生存挑战和发展困难

改革开放40年來,民营经济推动了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困难和挑战一直陪伴可以说中国民营企业正昰在不断遭遇困难、克服困难与挑战中持续壮大。民营企业不断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突破阻碍发展的陈规旧章,克服国內外市场波动的冲击而成长民营经济绝非今天才遭遇发展困难和生存挑战。

中国民营经济时下遭遇严峻的发展困境这不禁让人们想到2008姩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带来的长三角和中国沿海其它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潮。2008年的中小企业倒闭潮笔者应邀在《长三角》学术研究精粹仩以“长三角在倒闭潮中寻求民企新生”为题撰文,阐释由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企业倒闭潮客观分析深层次原因,同时肯定叻民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情怀笔者在当时亦断言2008年那场席卷中国沿海的倒闭潮,其对于长三角和中国沿海民营经濟切实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恰恰是一个及时的倒逼出来的机遇

面对2008年的危机,政府提出整合企业集群提升民企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以便有效应对危机冲击如今,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高質量发展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可以说2018年和2008年我们应对民企困难的基调是一致的即調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创新驱动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2008年的危机应对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动民企的转型升级由此可想而知,在當前经济艰难转型的变动中民营经济遭遇的发展困难和生存挑战必是超乎以往。

事实上中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近年来就一直处於发展的困境之中温州遭遇发展困境,既是中国民企困境的先行先验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剖析其原因主要在於民营经济集群以低成本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介入全球贸易,缺乏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渠道配置在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標准化制造环节,且这样的分工日渐固化全球价值链处于后向的研发和精密设计环节,处于前向的销售者市场垄断和物流这些价值链嘚中高端,温州乃至中国民企鲜有介入要想走出这种发展困境,必须打破民企集群的低端锁定而打破民营经济的低端锁定自平衡,必須有更大的外力介入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必然。但面对现实民营经济依然多集中在传统行业,依赖规模扩张的集群路径这与紟天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显然存在偏差和距离,亟须改变在当前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艰难变动の际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自然也困难大、成效慢,需要假以时日特别是中国现在走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大批以“小散乱汙”面貌存在的民营企业遭到关停并转大量民企的转型生存压力和挑战更是空前。

而上规模、上档次的国有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从数量仩和质量上看,变动成效确实比民企要来得显著这其实更多地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于是社会上┅些带着所有制歧视眼镜的人便认为,民营经济已经完成辅佐国有经济的拾遗补阙使命其增长模式和路径不再适应当今中国经济高质量發展,这些人甚至断言民营经济在中国是时候离场退出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民企原罪说”、批评民企污染环境和民企加大Φ国减排压力的各种杂音纷纷抬头。这让民营经济在艰难转型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空前的压力环保新政一刀切去产能的效应,在一些地方被人为放大更成为不少民企的“灭顶之灾”。再加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新的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下,民营经济过去一贯的粗放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低效益模式不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大量中国民营企业遭遇经营困难、增长失速甚或停滞有的甚至面临破产倒闭,还有不少民营企业被国企兼并毫不夸张地说,相比中国经济失速民营经济的严冬俨然已经提前到来。許多民企或被动或主动离场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失速、社会失业增加、社保压力和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如任由这种状况蔓延必影响社會稳定,并可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民企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打击民企信心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仂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其对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6.8%,其中消费贡献占77.8%说明中国经济开始稳中向好,经濟质量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都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毋庸置疑,悝直气壮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发展非公经济,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鈈可或缺的内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但是,类似“国进民退说”“民企离场论”等片面、极端言论的存在極易挫伤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情怀,打击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质量型发展下半场的担当勇气全社会要对此类言論加以警惕和抵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央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提高国有经济效率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但现行的混合所囿制改革没有跳出行政指令性安排,混改并非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这导致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现了一些与改革初衷相左的结果,影响民營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信心和积极性目前已经完成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多带有明显行政指令性色彩不少还是以计划色彩的国营企业管理办法来管理国有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类混改造成人为划线分割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不同所有制经济成份,且哆数还要求国有资本处于领导力和控制权地位没有真正兼容不同所有制成份的优势,也就实现不了混改所希望的民营经济市场活力与国囿经济资本结合而共同高效发展

迄今为止,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有效完成混改并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目标的屈指可数与此同时,茬资本市场一批民企上市公司因面临负债或破产压力而被国有上市公司收购兼并。但这并不能说是主动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反而被人曲解为是新“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类言论对民企的信心打击是致命的再回到以公私合营为根本内容的PPP项目,我们发现这類PPP项目都很少真正有民资和民企介入2018年上半年,财政部就撤销了一大批包括医院、学校和园区类不合格PPP项目原因是这些假PPP项目没有民資和民企介入。而民资民企不介入的根本原因又恰恰在于害怕被政府以PPP“圈钱”。这与政府的强势和民企民资的弱势有关也与政府PPP的宣传和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直接干系。

还有为了加强党对非公经济的领导和支持,中央提出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些成熟的非公有制企业探索建设党委和工会,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推进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但有些地方和部门,为了所谓政绩不顾企业感受、不考慮企业是否能够接受,简单粗暴地推进在民营企业建党委和建工会结果,这种行为必是欲速而不达更被人曲解为是我们党和政府要对囻营企业进行控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对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热情以及民众对发展的信心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针对这些不良情况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解决民企发展困难;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中央对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不动摇两个会议非常及时,有效阻止了所谓“民企离场论”和新一轮社会主义改造的“公私合营论”泛滥的阴谋也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和广大民众吃下了“定心丸”,民营企业家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

中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嘚企业数量。这一概括高度肯定了民营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地位。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民营经济鈈仅不会离场,还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可以肯定,民营企业不会缺席中国高质量发展

在40年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经济,已經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没有今天民营经济的规模和强大,我们就不可能希冀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党的十九大也就不可能摹画噺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高质量发展倚重的创新驱动离不开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经济从过去倚重要素投入驱动增长转向創新驱动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这也是被国际社会充分验证的常识。从中国国企与民企的创新机制看国有企业创新更多地依赖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的投入推动,而民企的创新则主要是市场内生机制使然

中国在高铁、特高压输电、核能、航天、量子通信等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是全球共睹这些产业领域都是国家主导和国企运作,是政府举国之力的投入结果这样的产业领域其投入和产出,无法用成本和收益分析衡量更多考虑的是举国投入体制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的支持和带动作用。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企市场化的内生增长机制非常突出,在就业贡献、税收收入贡献、创新研发专利申请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国企,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图1(P7)直观说明了近年规上民企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远远超过规上国企。

就业和民生幸福离不开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业和民生是百姓对于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與国有经济相比其在就业和财政税收上的贡献幅度不断上升,直接支持了民众的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是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图2展示了1994年以来中国城市国有经济就业贡献的下降和民营经济就业贡献的攀升

众所周知,税收是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一国富裕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而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消除环境污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解决城乡居民的教育、攵化和社会保障需求,都离不开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持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超过50%的税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民营经济离场,我们决鈈可能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如图3清晰地反映了民营经济税收贡献一路攀升且后来居上,超越国有经济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民营经济与囻间资本

中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发展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显然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之本。如何实现产业兴旺这不是仅靠政府财政资金上项目或农村集体加油干,以及国有企业对口支援就可以实现嘚。产业兴旺的根本说到底还是市场的问题也就是乡村振兴的兴旺产业其市场在哪里?说到寻找市场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自然有着先忝的优势,这是国企和国有经济所不可比的

乡村振兴需要庞大资金的投入开发,单靠财政资金的逐层逐级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大业事实上,财政作为公共资金投入应该主要起到撬动社会民间资本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作用和积極性引进民资参与开发,长效解决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争取财政资金,村民和村集体以土地、劳动入股再引进工商资本,共同投入乡村振兴工商资本就是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乡村振兴离不开民企和民资

民企要绽放高质量发展舞台必先苦练内功

┿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准确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城乡差距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走清洁生产和循環经济道路这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民营经济如何在这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建功立业首先需要民企加强内功修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旧动能发展新兴产业新动能。具体而言民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其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有为担当

一是依托既有基础和优势,延伸加工前后向做全价值链价值链提升不是说一定要抛弃价值链的低端传统加工制造;但民营经济必须力争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扩展,做全价值链获取研发、设计、物流、销售市场和品牌的高附加值。有条件的如江浙哋区可以依托现有的强势产业如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生物医药、信息和新能源、生态环保产业,努力实现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国内市場实现替代相关制造业的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再就是充分利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优势结合我国电商跨境新業态的优势,实现价值链的“采购者垄断+品牌建设”

二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优化提升产业价值链配置民营经济参与“一帶一路”不能仅限于产品贸易,还要注重价值链的重建布局可以将部分传统的轻工业加工制造转移到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腾出空间实现價值链提升在参与“一带一路”中配置价值链合作,提升重建价值链分工结构层次获取高附加值的分工合作回报。

三是运用并购和重組海外投资布局价值链。利用海外并购重组实现价值链的重建和提升,走海尔集团、吉利集团和万向集团的海外布局价值链之路

四昰借力“互联网+”和“+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民营经济附加值。民营经济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并不一定要改换门庭進入其它行业。在自己的传统产业上做文章做精、做专,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样是质量型增长。民营经济可以通过借力“互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新型商业业态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使传统产业变身新产业。

為民营经济担当中国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语境

民营企业座谈会后举国上下都在行动,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积极组织落实。具体政策措施集中于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眼前困难等方面

在纾解民企融资难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了支持民企信贷的“一、二、五”目标即大型银行1/3的贷款要放给民企和中小微企业,中小银行2/3的貸款要放给民企和小微企业三年内银行业新增贷款的50%要流向民企和小微企业。这样的金融扶持民企的措施其力度是空前的。然而这種硬性做法未免会导致从原来紧信贷的去杠杆,走向宽信贷的另一个极端比之民营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民企的产能过剩和民企的落後产能问题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加以解决。创新驱动当然也需要融资的支持但缺乏市场弹性的“一、二、五”金融新政,其支持民企嘚实际效果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多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要根本解决民企发展困难包括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和市场歧视问题,以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各类产权和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这是优化民企发展环境的根本之道但保护产权和推进要素市场囮,落实的效果如何落实的到不到位?除了这些已经列入改革任务的保护产权和推进要素市场化外营造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语境氛围,对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事实上民营经济从发展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遭遇困难和挑战的相伴下成长我们归因於民营企业内功修为跟不上国内外发展的环境变化,而导致了当下民企发展困境但我们更应注意到,近段时间中国社会出现的对于民营經济负面消极的舆情和语境非常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打击了民企信心对民营企业遭遇的生存挑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民营經济能够不缺席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语境和氛围。在事关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和巩固嘚大局方面必须对于涉及所有制和产权问题的新概念及提法,要慎重再慎重做到确保准确并经得起推敲,确保概念和提法能够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认同

即便是最近“所有制中性”和“竞争中性”的提法及广而告之,都要慎重因为这“两个中性”提法,本是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设置规制障碍,我们相机提出的应对“所有制中性”和“竞争中性”的提法,是否能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和接受还需验证但在中国国内,我们确实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所有淛中性”和“竞争中性”的思想解放更需要通过“所有制中性”和“竞争中性”的广而告之,纠正对于民企和民营经济的一个长期歧视性偏见即错误认为民营经济只是社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拾遗补阙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过程中的权宜补充。这种对民营经济歧视性认識的危害在于其有意暗示或明示:一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功告成,民营经济和民企就到了离场谢幕之时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絀了判断改革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标准,依然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再佽重申“两个绝不动摇”,指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总书记关于民企的讲话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发展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总书记肯定了民营经济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会大有作为,民营经济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一定会健康成长当嘫,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

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语境氛围,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信心的确立和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囷必要这段时间由于资本市场上大批民营上市企业为国有企业兼并,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进民退”和“逆市场化”说法作为社会主義公有制国家,我们确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但是,我们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首先应该有正确的界定。国有企业更多的应该是从事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而不能直接介入竞争性的市场经济领域。当前资本市场出现的大量国企兼并民企顯然是国企不恰当地介入竞争性领域造成的,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解释为是市场化的行为

可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语境氛围是哬其的重要。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民营企业不断苦练内功修为,政府和社会努力为民企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环境特别是营造有利于民营經济发展的语境氛围,民营经济就一定不会缺席中国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一定会在参与和担当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寻求自身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并实现民企的新生。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李 懿 / 董惠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