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考试,四肢协调练习不协调.求教

【陈雄聊太极拳 19】话说太极拳初学者想知道的问题
陈雄老师聊太极
一、智商、文化的高低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吗?
我认为:智商、文化的高低不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而是重要因素。何谓决定因素与重要因素?比如鸡蛋孵出鸡仔,鸡蛋得到合适的温度才能孵出鸡仔,可见温度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为啥?因为再合适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成鸡仔,所以说鸡蛋才是决定因素。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根器”用在练功习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根器”用在练功习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
二、练功习拳的体悟重要吗?
学拳的过程中,先用头脑领悟拳理和练法,比如认识和理解拳理中的为什么说“阴阳是太极拳之母,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再认识和理解练法中的“心静体松”、“放松肌肉、肌腱、韧带和松开骨关节的节节贯串”。在头脑明白了一些拳理和练法之后,接着用身体领悟拳理和练法。练功习拳重在体悟,就是用肢体语言证明对拳理拳法的认识和理解。
三、怎样白练与瞎练?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注意“拳打半步巧”。先从半个动作落实,即吾所言之先练就“种子”招式。然后逐一拓展。二、观看光盘、读书、拜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三、练悟结合。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更是学精、悟精的。如此,方可克服白练与瞎练。
四、练功习拳的要领是练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
有一位太极拳明师说:“从拳学的实践体悟看,太极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何以此说?因为,要领做对了就有,做错了就没有,所以,关键是方法的正确。太极拳的修炼,其实质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领方法的过程,若方法不正确,即使练一辈子也难入功成之门。”这段话确是言之有理,比较客观。
五、“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是啥意思?
练功习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看准方向,惟练而已。神气腰腿,皆是功夫,功夫进步,认识亦长,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六、怎样用平常心练拳和学出兴趣呢?
怎样对待学练太极拳呢?用恭敬心学拳,用真诚心学拳,用清净心悟拳,用平常心练拳,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坚持练下去的恒心。只要具备了信愿行,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练。对于这些人不难。只要一步一步真实的学练,难也在心,易也在心。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先学会做人。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呢,人不能跟人比,要自己跟自己比,这样就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另外在练功习拳中,要注重过程,不要注重结果,反而结果来得要容易些。因为,它在过程中一点点地积累起来,不经意间,成功的大门就敞开了。所以学拳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台阶,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还要学出兴趣来,心里把练拳当成一种艺术享受,陶醉其中,而不是厉行公事,看作一种义务或负担。
七、勤能补拙能把拳练好吗?
各人先天的悟性是不同的,然而有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后天的勤奋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努力付出定当有所收获,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之言。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武林中勤能补拙之人不乏先例,勤奋确能够弥补不足,勤学苦练就能熟能生巧、笨鸟先飞。以内家拳名师齐公博为例述说,他很喜欢拳术,但资质愚钝。刚开始时他在孙禄堂先生主办的薄阳拳社中习武,学习了一年多,一无所成,以为内家拳不适合于自己。又转而赴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沧洲拜名师,求绝技,苦练了3至5年,还是一无所成。没办法又重新回到孙禄堂先生那里,只求能够学得一项实用技便心满意足。孙老看他心诚,就传授给他形意拳基本功三体式站桩功,要他每天都练这个。刚开始,齐公博很困惑。因为三体式桩他早就练过了,并没有什么新奇独到之处啊,而且效果好象也不是很好。孙老知道他的意思,就跟他说:“你知道你资质愚钝吗?”齐公博垂手点头,必恭必敬。于是孙老便着说了一段惊天动地的话:“知已愚者,可近于慧。此三体式乃变化人之气质之总机关,需站至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方能得着此式之妙。夫若是,汝之劲可由拙换整,汝之身可由滞化灵,汝之心可由塞达能,汝之意可由昧臻明。”于是瞬间一灯破了千年暗,一智灭了万年愚。这就是内功心法啊。齐公博得了秘诀从此每天专练此桩。就这样站了三年多,一直站到内气鼓荡、衣襟抖擞、精气合一、如沐神光。一辈子的内功基础就这样定下来。然后孙老又传给他形意拳等各种武技。此时的齐公博因为有了内功的基础,所以慧悟大开、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便获大成,与外界各派高手较技切磋时,使犯者无不一触即仆。
八、老师传功授拳的价值是体现在哪里?
如果老师保守或老师不会教,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呢?一位好老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身上。老师能打,还要看传授练法好不好和解惑答疑是否明白。对徒弟起决定作用的,是老师的传授练法和解惑答疑,在教拳中体现令徒弟、学生明白拳理拳法的智慧。部分老师有较好的太极拳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学生可能受不了那个“苦罪”,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
九、外地学生和徒弟如何充分利用教材?
我传功授拳的教材内含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外地的学生和徒弟不如本地的学生和徒弟那样能方便的请教老师,所以在习功学拳中宜以视频为主,图片和文字资料为辅。一般来说:动态的讲解,比如分解连续性变化动作的练法与要领,观看视频的效果较好。视频还有这样两个优势,一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二是能够方便地暂停、倒退、重播、快进,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停顿下来比划动作或做学习笔记可以暂停播放;碰到观看了一遍还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理解为止。静态的讲解,看看图片则较为直观又方便对照。拳理和拳法的东西,研读文字资料,动脑较好又方便反复阅读。
十、练武不练功是到老一场空吗?
我是按“学练了站桩、松腰、松胯、松肩、太极步等基本功才学练拳架”的路子来教学的。有不少师傅和拳馆是传架不传功的,可能是师傅不懂不晓学练基本功之法,或者是师傅保守舍不得传授。学武习拳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样的客观事实: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从太极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太极拳基本功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学来的拳架倘若没有基本功的保障和内涵技术的支持,就是圈内人所说的“空架子”,这是难练出太极拳功夫的主要原因。有个前辈说:“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是啊!先从常见的生活方面来说,年纪老了,站立时力气少了,手、肩、腰、腿、脚不够灵活了,就会诸多不便,就得靠身上功夫的帮助。站桩功、腰胯功、吐纳功等基本功就会派上用场。至于身上的拳艺,其中基本功的分量就不用多说了,你懂的。
十一、练功习拳的顺序有讲究吗?
怎样分先后学练太极拳功课?这是不少太极拳初学者关注的问题。认识学练功课的顺序路子,需要清楚欲练什么先练什么,明确大体顺序就有了学练功课的方向。例如欲学练站桩功,先学练松腰功、松胯功,以松腰松胯的坐势站桩,不要硬压蛮撑的蹲姿站桩,这就是练功习拳之顺序有讲究的原因。学练杨式太极拳的功课,按系统顺序大致是这样列出来:热身基本功→松腰功→松胯功→站桩功→松膝功→圆裆功→太极步→松肩松胸功→慢练大架中架→丹田吐纳功→松身功→推桩守桩与推手基本功→推手;如学技击,增加快练小架用架→单练与对练技击基本功→散手功课。练功习拳前,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所以要热身准备活动,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拉长、揉活练习,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这样练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十二、如何掌握好热身基本功的分寸?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极拳运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拉长四肢是练习太极拳的热身基本功,万不可强化激烈进行,更需长久坚持,感觉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切记:“疼长,麻抽,酸别练。”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在此提醒古稀之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注意,为了确保在基本功锻炼中身体各部位的安全,防止跌伤,稳健为重,应删掉难度大的动作,如“涮腰”。或降低动作难度,如在做“前俯腰”时,腰只要弯过水平线就行了,不要像年轻时,把脸贴在小腿上,以免大量的血液涌向头部,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病症。
十三、哪是理、法、窍、功的相互关系?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学习太极拳,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理”不明则“法”不清,合“法”则可以省“功”,积“功”可以获“技”,显“技”则可彰“理”。
十四、怎样理解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拳势只要不违背拳理,拳架熟练后,就不应在架势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纠缠。因实战时对方是运动的,出手或起脚、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只用同定的一成不变的动作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是难以取胜的。拳架熟练后要多注重内里修炼,拳谚曰“不在架势,在气势”,就是这个道理。在练拳架时,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开始时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自己身体骨骼肌肉的舒适度来定。不宜专在筋骨肉体上去苦求,主要是练出身上、手上的拳意来,以找松柔、松沉、轻灵感为主,尽量让这种感觉的练法充实起来,身上、手上如果未有松柔、松沉、轻灵感,则难以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
十五、啥法子有助于记住拳架动作名称?
初练拳架的感觉之一是不好记牢动作名称,如果记不住动作名称,则制约初学拳架的进程。结合硬记和巧记有助于学习拳架。硬记就是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默写一遍的土法记忆,上了年纪的部分人还是管用的。巧记就是根据拳架中动作的一些编排规律进行记忆,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为例说明,比如凡是“揽雀尾”接下去的就是“单鞭掌”了,又如凡是“白鹤亮翅”过后就是“右搂膝拗步掌”了,再如凡是“如封似闭”过后就是“十字手”了。第三段的第82式“右倒撵猴”至第100式“高探马”与第二段的第22式“右倒撵猴”至第40式“高探马”是相同的,知道了这些规律就较好的记下了。另外,用自编口诀或顺口溜去增强对动作的记忆也有效。
十六、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吗?
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怎样观察示范呢?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观察不得法,可能只能看“热闹”。观察教师示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整体观察,指对太极拳的完整动作进行全面观察,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和基本运动过程。习练之初,首先应该对拳法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二、局部观察,指对动作的某一部分进行观察,了解其细节动作的健身作用以及动作要领和做法。三、重点观察,指对难点动作进行有目的的重复观察,加深印象,强化正确动作概念。四、对比观察,则是指在教师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进行对照观察,找出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十七、网络教学有何特点?
对于时间和经济有实际问题的外地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做网络学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实话实说,网络学生的教学质量肯定比不上面授学生,更比不上拜师徒弟,现在没有哪种教学形式可以超越言传身教。但做网络学生比不做的要好,因为做明师的网络学生,拳理拳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教材中的练功习拳之法经过了多年多人的实践印证,练之有效。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解惑传道、辅导答疑,总比没有函授老师而单凭书本、影碟视频的自学要好,少走较多弯路。也比跟一些不明拳理、不晓练法的名师学拳要好,功夫没练出而腰或膝已伤痛的名师学生还大有人在。
十八、什么教学方式都比不上言传身教吗?
太极拳是身体力行的技艺,语言、文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图谱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做得再好也不能超越言传身教,所以说,言传身教是传授太极拳最好的教学方式。有些动作和练法要领,单看老师示范讲解还是不够清楚的。学练太极拳的如何具体运作,用语言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某些细节内容会有语言不尽达意,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辩证的说,书本中文字、图片讲解形式的缺点是平面和静止,无法表现太极拳的立体和动态;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文字、图片形式的缺点,老师向学生讲解练法和要领,自学者是在旁听旁看,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是图片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言传身教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有什么样的拳病,老师看了发现问题,就能及时纠正。这是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为主的自学方式做不到的。
十九、怎样理解“一层功夫一层理”?
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拳理拳法,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习功学拳的心切是好事,但过于心切求成,未免有些贪嗔,失去了平常心。如未到合适的时候,有些拳理跟你说出来,动作变化你也做不出来。内家拳是有为无为之法,不要给太极拳过多定位。层次变了,练法也会变了,感受也就变了,对其认识也将会改变,功夫和技艺都是一层一层长上来的。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迈过这道阻碍进步的“坎”;有些人则被“坎”卡住而过不去了,这就需要明师或高人的言传身教。
二十、正宗与功夫、真传与练法划得上等号吗?
正宗与功夫划等号吗?其实正宗与功夫不划等号,真传与练法也是不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也有人认为真传就有好练法,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大好,有些练法并不够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练功习拳的刻苦程度和领悟与体悟的差异。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苦练悟道,“宁愿饿饭,不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
二十一、资深者等于功深者吗?
太极拳名师林炳尧说:“谁肯下苦功,有成就,谁就可以成为老师。资深不是资格,练不好,就没有资格,后来者可以居上。”我认同林炳尧所说的有成就的后来者可以居上,如改成“谁的领悟较好又肯下苦功,有成就的后来者可以居上”,那就更完整了。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不一定是功深的太极拳爱好者,资深不等于功深。所以说,在请教同门师兄或门外拳友时,资深师兄或资深拳友的理解认识,未必是可信度最高的。你如果明理认得练拳方向,那么就会心中有数了。
二十二、看书学习太极拳能行吗?
对于太极拳爱好者,看书自学太极拳,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身边没有教拳明师,看一点书总比不看书为好。看书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书本上图解的技术动作,是按照太极拳图解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二是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三是充实阶段: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套拳架应有的特点。看书学习太极拳还有以下好处:直接看太极前辈留下的经典论述,免得被一知半解的所谓老师来误导。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武禹襄拳论》、《李亦畲拳论》,都是宝贵的太极拳经典。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论太极推手》也是太极拳的重要论述。对于已被师傅领入门又有小成的练拳者来说,研练太极拳可以通过看书来博取各家各人太极之长,这样会有助于开阔自己的太极视野,有助于校正自己的太极认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技、艺、道。
二十三、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
对练推桩、守桩和推手的实际问题是需要在本地找到同门师兄弟或者是合适的太极拳爱好者,如果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依我之见,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也可以,能到达一定的功效,比不对练要好。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时,规矩得改变,像较高水平的棋手与较低水平的棋手对弈时,要“让棋子”或“让出棋先机”。怎么“让”?比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站低架大步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站高架小步。又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用双手分别轻贴对方身体有关部分听劲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不能手贴对方,而是空手用意。再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推自己胸膛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可推自己的腋窝、肩膀、小肚、腹股沟、髋关节等薄弱部位。这样的降低对练门坎叫孩子、爱人推自己,不要小看孩子、爱人个小力弱,自己还真的守不住桩步哦!得对练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适应了就提高了守桩功夫。
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也一样,要让出“松沉之重”。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时,要用“松沉之轻”的技法和“只化不发”的推法,要像恩师林墨根先生所说的“对练推手不宜以势力欺压人家”。所谓“以势力欺压人家”的推手,就是以自己身高、体重、力大、势沉与人蛮推。只有“松沉之轻”的推手技法,才能练好“舍己从人”和懂劲功夫。用“松沉之轻”的技法与孩子、爱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推起来,如练到位,还真的是不容易呢!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肢体动作的生理灵活比起四十岁以上成年人要占优势。人的欲望越少就越有利于心静体松,孩子在这方面也占优势。
二十四、太极拳武功上身的秘诀是什么?
有人采访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时问:“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二十五、生活中处处有太极吗?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我们练习健身养生、修心养性、防身功夫的太极拳就是要回归于自然。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宜与自然规律相合,这样练法功效才好。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精深,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但是不宜给太极拳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因为不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传统太极拳;也不宜给太极拳配套玄学的讲解,无法用科学、通俗的话语诠释的东西,是不利于太极拳的教学与推广。如果太极拳爱好者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正是生活无处不太极。太极拳明师李光昭谈太极拳道说:“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练拳确实需要如此,太极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较快提高习拳的技艺。
二十六、何谓“学拳容易改拳难”?
“学拳容易,改拳难。”是拳谚所云。这句话中所谓“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认真又不严格要求学习的情况。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一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稳定阶段,直至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所谓自动化是指动作非常熟练,大脑皮质对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越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严格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误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果形成了习惯性的坏毛病,改起来就难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国外有名师说:“学拳容易改拳难,那是外家拳的说法,搬来用在太极拳上,是大错特错,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我则不认可这样的说法,通过长期的教拳实践观察而发现,对太极拳而言,改拳难,学拳亦难。我根据练拳的不同层次需要而对徒弟和学生改拳,部分人说了多次到现在还改不过来呢!拳圈内有“一年学拳三年改不完”之说,有些老练家说:更甚者十几年改不好,也有贻误终身的。所以说,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做到外形规矩,打下正确的姿势动作基础,如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更好。
二十七、一字之差的谬误大吗?
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内涵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练出的太极功夫就会差别较大。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认为太极拳应是“四两拔千斤”而不是“四两拨千斤”,他认为拨是力量,不合太极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极之拳理。太极拳要用八门五步偏沉则随将对手来的力化于无形,沉下脚底,然后用反弹力加上自身重力还给对方。例如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劲道,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很多人在经过一阶段的推手练习,最能体会的是手上听劲灵敏了许多,对方来劲手上就能变,但这种东西到一定层次就长不了了,因为那是梢节。再往下应训练用脊来听,因为这里离发劲点最近,这里听清了,发出的东西总会比对方快。拳论有云“多误舍近求远”。说明许多人只知道手听和手发,这是对“近”的理解和认识有误所致,于最直接的离最近发劲点的听和发却不知道,这就是误在“舍近求远”啊!再如太极拳名家金仁霖说:“杨家老谱上面讲的脚,实际上是脚根,一字之差导致了大量的谬误出现在拳家当中。”以上四个例子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二十八、师兄的太极拳东西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
在同门内,师兄弟之间的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师弟向师兄讨教或师兄主动辅导师弟,都是正常的好事情,有利于共同进步。不过有些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师兄的太极拳东西是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跟师兄学就等于跟师父学,因为师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师父传授的嘛!不一定再等师父纠正了。“师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师父传授的”这句话不假,但说得不够准确,不是象照像底片可以拷贝出相同的相片,有可能因“所谓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所以辩证的说:师兄的太极拳东西不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学拳的人要仔细辨别这个道理,尤其是对于学练重要的内传功法和感觉推手的劲法劲路、技巧时宜注意这个问题。
二十九、何为“内外有别”的传功授拳?
不少有传承的老师是内外有别的传功授拳,这是以前特定社会环境的授拳规矩,一直传到现在。瞿世镜先生在文章中说:“杨家授拳分三步,为拳法、用法、心法。杨家教授拳法内外有别。一般学生,集体练拳,一位师兄示范带教,澄甫公端坐观拳。练完略作讲评,当天算完毕。行过叩头拜师大礼入室的弟子,澄甫公个别传授,每次一个动作,讲清要领,反复纠正。第一步是教拳法。有养生与技击两路……第二步是教用法。杨式太极拳用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第三步传授内功心法,最为严格。弟子叩头师正式入门之后,须经多年考察。拳法基础扎实,用法熟练,人品高尚,方可传授内功心法。按杨门规矩,‘心法不传六耳’(附注:‘法不传六耳’指秘传不能让第三者知道的意思),必须闭门单独传授,学得心法之后,不可随便泄漏。所谓心法,是内气内劲运行之路线。心法未能贯通,则所用之劲仍为腰腿劲,尚非纯正内劲。”
初稿于2016年1月23日、修改补充于2018年4月20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肢不协调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