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地用到企业管理特别是物流企业注册管理活动?

本类最新08-2808-2808-2808-2808-28&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 常阅读,多交友!中国最权威的教材图书网站 
图书分类 -
客服电话:010-
图书查询索引
书名 ISBN 作者 丛书名 出版社 出版社编号 发行单位
物流企业管理
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推荐用书 - 企业物流管理培训教材系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指定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最新可供书目
物流企业管理
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推荐用书
ISBN:7-302-0870-1
条码:F-0870
装订:平装亚膜
开本:特16开
折扣价:¥18.05
折扣:0.95
节省了0.95元
发行编号:7-302-0870-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分析物流企业开始,综合考察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以物流企业诊断结束。对物流企业行为的计划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各种经营要素——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项的管理都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该书不仅用较大篇幅阐述了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还介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物流企业改革中的一些经验与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对物流企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本书可作为物流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和物流咨询机构的职工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物流研究与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详细信息:http://www.tupub.com/book/book_view.asp?BOOK_ID=144。 销售服务: 地区省份 大区经理 电 话 分机(总机:010-) 华东区 陈朝伟 010-2 /3517 华南区 李凯声 010-4 /3512 西北区 温韫辉 010-2/3531 西南区 李宇明 010-9 /3518 华中区 周宏宇 010-5/3516 东北区 张文轩 010-0/3521 华北区 刘秀文 010-5/ 邮购电话:010- 分机:3507 联系人:王晓龙 传真:010-(华北) 76466 开户行:北京市建设银行清华园分理处 户名: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部 帐号:0001135 税号:28661 地址:清华大学东门外科技园区学研大厦A座5层 文泉经管研发部: 选题策划:徐学军 010- 市场推广:白 杰 010- 编辑助理:刘冰利 010- 传 真:010-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物流企业概述1 1.1物流企业的职能和任务1 1.2物流企业的经营形式4 1.3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7 1.4现代企业理论对物流企业的启示12 1.5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格局15
第二章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21 2.1物流企业管理概述21 2.2物流企业管理的原理23 2.3物流行业亏损的原因分析27 2.4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29
第三章物流企业的战略管理38 3.1物流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和种类38 3.2物流企业环境的战略分析41 3.3物流企业的战略选择47 3.4物流企业的战略实施52
第四章物流企业业务管理62 4.1物流企业的采购管理62 4.2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66 4.3物流企业的运输配送管理72 4.4物流企业的仓储保管管理76 4.5物流企业的流通加工管理81
第五章物流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86 5.1合同管理86 5.2设备管理90 5.3风险管理94
第六章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99 6.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99 6.2职员的挑选和培训102 6.3工作实绩评估108 6.4激励与工作报酬113
第七章物流企业财务管理117 7.1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成本117 7.2筹资管理121 7.3投资管理126 7.4财务分析131
第八章物流企业信息管理137 8.1管理信息系统137 8.2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141 8.3CALS与中国物流行业150
第九章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155 9.1知识经济时代的物流企业管理155 9.2从一体化物流到供应链160 9.3物流企业经营的国际化163
精彩片段:
物流企业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与商品流通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企业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根据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以服务生产为目的,通过有计划的购、销、储、运等经济活动完成商品在生产单位之间以及生产单位和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保证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常进行。
物流企业管理学是在总结我国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的管理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过程为其特定研究领域,以物流过程的购、销、储、运等经济和技术活动的管理为其专门研究对象。在研究物流企业管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物流经济和技术活动管理的规律性,以及管理的原理、原则、方式和方法。
物流企业管理学将物流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无论是对物流企业总体运动产生的一般管理职能的研究,还是对构成物流企业管理体系的各种专业职能管理的研究,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如何能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完成物流过程,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书将主要针对作为物流企业主体的物资企业和商业企业进行研究。
本书第一、三、四、八、九章由北方交通大学绎明宇编写,第二、五、六章由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苏彦生编写,第七章由北方交通大学安茜编写。全书由北方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詹荷生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的鼎力支持,在此谨表衷心的感谢。对参与和支持本书出版的所有同志表示我们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物流企业概述
物流企业是相对于生产企业而言的,它专门从事实体商品的流通工作,它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章对物流企业的描述将从其职能和任务、经营形式及组织结构、现代理论对物流企业的启示和中国物流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1物流企业的职能和任务[*4/5]1.1.1物流企业的概念及特征物流企业是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与商品流通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是在商品市场上依法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具体来讲,物流企业是以物流为主体功能,同时必然伴随有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它包括仓储业、运输业、批发业、连锁商业和外贸等行业。
从物流企业的概念中,可以知道其内涵和特征:
一、 物流企业是国民经济流通产业机体的细胞,是具有健全机能和旺盛生命力的有机体。
二、 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专门从事与实体商品交换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
三、 物流企业为维系生存和发展,具有自身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 物流企业是具有流通服务职能、平等参与竞争、享有合法权益的法人。
112物流企业的基本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马克思说,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商品的流通是连续的交换,或者是从总体上的交换。可见,商品的流通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相对独立的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企业只有相互交换各自的物质产品,才能使各自的生产过程不间断地连续进行。因此,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同社会物质产品的流通能力是彼此制约、互相作用的。物流企业作为独立于生产企业之外,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经济实体,从全社会来看,其基本的职能是以商品的买者和卖者的双重身份交替出现在市场中,按照供求状况来完成物质的交换,解决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在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实现生产和消费的供求结合,保证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这一基本职能称为物流企业的宏观职能。
商品流通全过程,一般分为购、销、存、运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物流企业的宏观职能是通过其微观职能来实现的。其微观职能表现为:
一、 物流企业购买商品的职能,亦称为组织社会物质资源的职能
这一职能是物流过程的起点。物流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用货币购买生产企业的劳动成果——物质产品,引入流通领域。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看,使生产企业生产的物质产品实现了从商品到货币的转换,为它们的再生产提供了条件——持币待购再生产所需的商品;从物流企业来看,则表现为货币到物质资源的转换,意味着完成了流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掌握了物质资源,为商品的销售奠定了可供需求的货源。
二、 物流企业销售商品的职能,亦称为商品供应职能
这一职能是物流过程的终点,是商品从流通领域返回生产消费的最后环节。从物流企业来看,这一职能表现为物质资源到货币的转换,意味着物流企业在满足了再生产的物质需要,完成了商品的供应任务后,除了弥补流通成本之外,获得增值的货币——销售利润;从社会生产总过程来看,又是生产企业的货币到再生产需求的物质资料的转换,意味着取得了进行再生产的物质要素,并实现了物质产品的价值。物流企业购销商品的职能,完成了物质产品所有权的让渡。
三、 物流企业储存商品的职能,即“蓄水池”职能
商品储存是指物质产品离开生产领域、但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而在流通领域内的暂时停滞。物流企业的这一职能是由生产社会化决定的,即每个生产企业生产的商品具有单一性,而其消费却是多样性、复杂性的。通过物流企业“蓄水池”职能,将购进的物质产品加以积累,并根据消费的需要进行分类、编配、加工等,将商品实体适时、适量、适质、齐备的满足用户消费的需求,从而创造生产总过程的时间价值。
四、 物流企业运送物质实体的职能
这是由物质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矛盾所决定的。因为某类物质产品的生产在空间位置上相对分散,消费相对集中;或者相反,消费相对分散,而生产相对集中,只有当它们完成了空间位置的移动,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物流企业的这一职能,将暂时停止在流通领域的物质产品,借助于运力完成其商品实体在空间分布上的转移,运送到消费者所在地,从而创造出生产总过程的空间价值。物流企业的存和运的这两个职能,是物流全过程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中间环节。通过物流企业对实体产品存和运的职能,完满地实现了其使用价值。
五、 物流企业的信息流通职能
在市场经济社会,最重要、最大量的信息来自于市场。由于物流企业在连接产需双方及其直接置身于市场的特殊地位,使它们在收集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市场供求变化和潜在需求的信息反馈给供求双方,起到了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的作用。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的宏观职能是靠其微观职能的具体实施完成的。宏观职能为微观职能指明方向,微观职能又是实现宏观职能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条件,彼此制约。上述职能都是通过物流企业自主经营完成的。
1.1.3物流企业的基本任务
物流企业的基本任务是由它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物流企业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同实体之间的迅速而合理地流动,因此,物流企业的基本任务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以经营为中心,经济合理地做好购、销、运、存工作,促进生产,引导生产,繁荣市场,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引导生产,积极组织进货
物流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是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扩大购销业务,满足市场需要。因此,物流企业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了解市场供求情况的长处,积极促进生产、引导生产,推动生产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挖掘增产潜力,为市场提供充裕的、适销对路的产品。物流企业积极组织进货,一方面可以组织到充裕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为销售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生产企业的产品有了销路,使产品及时转化为货币,为继续进行再生产创造条件。
二、 搞好销售工作,满足市场需要
社会再生产总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为前提。物流企业搞好销售工作,有利于使生产企业消耗的生产资料及时得到补充,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商品销售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生产建设的发展。许多产品与人民生活都有直接联系,只有搞好销售工作,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还有,物流企业的进货只是实现了生产企业的产品转化为货币,而产品还是停滞在流通领域,还不能最终实现产品价值,只有搞好销售工作,尽快使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才能最终实现产品价值,社会再生产才能实现周而复始地循环。
三、 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流通时间是社会再生产总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物流企业在组织购销活动过程中,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加速商品流转,而且还能减少停留在流通领域的商品,充分发挥商品效用,更好地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 实现商品实物上的节约
节约社会劳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商品实物的节约是扩大资源、实现增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商品实物消耗高、效用低、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因此,物流企业除了搞好商品的购销储运业务工作,减少商品在流通过程的损耗外,还要促使生产企业合理利用商品,特别是销售方式方法上,大力发展定点供应、配套承包供应、分等分级供应、统一加工成品半成品供应等业务,为商品实物的节约创造有利条件。
1.2物流企业的经营形式
任何一个经济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都离不开相应的组织活动形式,物流企业经营也同样需要与其社会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的经营形式。企业经营形式实际上是企业制度与其表现形式的统一体。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着企业制度,同时也决定着体现企业制度的形式。由于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范围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程度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物流企业的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也必然有差异。这样,就在客观上提出了物流企业经营形式多种类的要求。与客观要求相适应,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物流企业的几种企业经营形式。它们是:租赁经营、股份经营、企业群松散联营和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化经营等形式。
1.2.1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指企业的资产使用权的定期有偿转让,其实质是对企业经营要素的使用权及其完好程度的承包,及对经营手段的全面承包。它和企业承包经营制的区别在于:承包对象不同,承包制承包的是经营后果,而租赁制承包的是经营要素使用权;企业承包制经营者的收入主要是工资,而租赁经营者的收入是企业税后缴租后的利润额;租赁制的两权分离程度比承包制高一些,故企业的动力机制比承包制也要强一些。
企业租赁制情况下的经营者同企业所有者之间形成借贷关系,这也是和承包经营制在内容实质上的明显区别之一。承包经营的经营者承担的只是国家或企业主下达给企业的经营成果任务量,企业主(如国家)与经营者之间并无债权债务关系。
目前,由于我国资产市场还不健全,难以确切界定企业资产价格及其合理的收益率,所以,实行企业租赁经营将会导致国家与经营者之间、企业经营者与广大职工之间较为尖锐复杂的利益冲突和其他方面的矛盾。因此,现阶段只适宜对微利或亏损性的小型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企业租赁经营的实施程序是: 由企业主管单位组织资产评估与租金额预算,发布企业租赁经营招标通告;开展投标咨询并接受各投标人的投标书;开标、确定投标答辩人并组织答辩;组织中标候选人发表治厂演讲;协商租赁合同条款并决标;由招标方代表与中标者代表签订企业租赁经营合同并经公证。
1.2.2股份制经营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某些地区、某些行业需要兴办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产品畅销、现代化程度高的新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因其资本有机构成高,需投入的资金额大,使单独一家公司或一个主管部门难以开办成功。于是,就在客观经济形势面前产生了创办合资企业的要求。现代合资企业最有效的经营形式,就是实行股份制。
企业股份制经营,既是集资的有效形式,又是合理解决各出资方利益分配的有效形式。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在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甚至和金融企业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同规模的合资企业。特别是沿海和交通枢纽城市,还出现了一些中外合资企业。要想使不同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上紧密地结合成一个经济实体,最理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经营。因为股份制经营是资产、资金上的合作,是财务关系上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企业从经济利益上把合作各方结成了命运与共的整体。
所谓股份制经营,就是以资产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分别属于多个所有者或占有者的经营要素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并对经营成果在货币形式上按入股比率分红的一种企业经营形式。这样,政企职责明显分离。两权分离程度高,能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全面完善;有利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股份制经营的形式有多种:按照股东对企业债务的责任分为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种形式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并不平均分为股份,也不发行股票,且股权不能随意转让。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注册资本按若干个等额股份构成,股份则以股票形式发行,股票持有者为股东,股东对企业债务只以认购股票(股份)承担有限风险。
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高度体现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股东才有可能被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选为董事。各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在董事长领导下集体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它是股份制生产经营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负责股份公司的经营方针、经营战略、总经理人选、财务预决算、经营计划的审批和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调整。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现代股份制企业的领导制度。总经理负责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对整个企业的决策、指挥和调度权,是实际经营者。
1.2.3松散联合体和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
一、 松散联合体的经营
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日益发展的客观经济形势要求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金融企业等各行业的企业之间发展联合经营,以便从规模经济效益上更好地处理企业微观经济利益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利益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的现实状况,使我国的企业在隶属关系、所有制和税利上缴渠道等方面普遍受到程度不等的束缚。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着深层次发展,束缚企业之间合作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或弱化,然而,要改变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和小生产长期造成的阻碍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毕竟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但是,企业经营者的使命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新。为了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等情况下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不同所有制的各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HJ*5/9]同时,又能保护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税利上缴渠道的企业及其所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我国的企业家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在上述客观条件下仍能联合经营的有效形式,这就是企业群松散联营。松散联营的具体形式有许多种,而在我国物流行业较为常见又较为实用的则是以下两种:
(一) 联销同盟体
联销同盟体是类似卡特尔的松散联营型经济联合体。 它既可以是物流业的各个不同专业公司之间的联合销售组织,又可以是物工联营等跨行业的联合销售组织。 建立这种松散联营体能够使物流企业在不增加投资和人力基础上扩大或增多商品推销网。 它与个别物流企业单独经营相比,数倍、数十倍地增强了市场营销能力。 它能够在组织配套承包供应业务的同时,保留并尊重各加盟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从而,保护了各加盟单位的积极性,并使联营长期存在和发展。 但是,它不便于组织对各加盟单位的统一经营,从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组织都受到明显限制,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而且,个别企业也很可能违背联营协议,使其他加盟企业的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 购销组合体
购销组合体是比联销同盟体稍紧密一些的联营形式。它通过各加盟企业间的联购联销协议书,使各加盟者的商品经营业务在规模、范围、网点市场面和资源基地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增强了实力。这对于发展或促进社会化大流通是有明显作用的。这种购销组合体既适合于物流行业内部、各地、各级、不同专业公司之间发展经营业务,又适合于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的联合体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发展物工联营体购销组合,这种联合经营形式更具有深远意义。它将在物工联营体中统一筹划并组织各个工业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业务,把这种处于商品生产过程两端的流通活动统一由物流企业办理,而各个生产企业将尽可能地把各种经营要素集中于产品生产过程。这样,无疑将大大节省生产资金在流通环节的占压,必将形成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就在实质上成了购销组合体的供销部门,而各个加盟的工业企业就相当于是该购销组合体中承担不同生产作业任务的车间。显然,发展购销组合体是比联销同盟体更有利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大流通的。
购销组合体是类似辛迪加式的松散联营。各个成员单位虽然在经营业务上失去了独立性,但是,它们在法律上、生产上和财务上仍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 。从而,它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要求,进而发挥其积极作用。
松散联合体的经营管理应当在理事会的主持下进行。理事会是由各个联合体成员企业的法人代表组成的。理事会闭会期间,联合体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常务理事组织。在理事会主持下,统一制定经营方针、经营战略、经营计划和供、产、销合同,作为沟通各成员企业之间经济业务的手段。同时,联合体还应组建统一的市场研究机构和商情信息网、统一的科技开发协作委员会、统一的合同管理监察机构和统一的公共关系部。
二、 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
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是由若干保持法人地位的企业组成的,融生产、流通、金融、技术为一体的,为实行共同的市场经营战略而统一经营管理的巨大经济实体,它一般是由一个紧密核心团,以及围绕紧密核心团的半紧密层、松散层和关联层构成的。紧密核心团是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相互持股,在资金、资产上结成利益与共的经济联合体。半紧密层是由构成核心团的各大企业分别控股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组成的。松散层是由核心团成员控股各子公司(或分厂、分公司)参股的许多中小型企业形成的。关联层是由集团核心团、半紧密层和松散层的各个企业的协作单位组成的。
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由于其内部广泛存在着持股、控股和参股关系,应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与成员企业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这样由集团统一规划整体性的经营战略与总体经营规划,并实行集中性财务监督与业务指导,各成员企业在贯彻执行集团经营决策与经营计划的前提下开展独立经营。
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是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落后经济体制,广泛开展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科学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低成本、高质量地提供商品和服务;有利于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全面需求;有利于商品进出口业务进而调控市场供求。
1.3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
物流企业为了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机构。所谓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按分工协作关系和领导隶属关系有序结合的总体。企业组织机构是流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与流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形式。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明确组织机构的部门划分和层次划分,以及各个机构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部门及其责权的划分,反映了组织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称为部门机构;不同层次及其责权的划分,反映了组织机构之间的上下级或领导隶属关系,称为层次机构。
1.3.1确定企业组织机构的原则
确定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是:精简、统一、自主、高效。
一、 精简原则
精简,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类机构的组建应同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的任务相适应,它要求机构设置精简的管理层次,压缩管理人员的编制。因此,企业要在服从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因事设机构、设职,因职用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力求精兵简政,以达到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求企业各级组织机构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权限以及相互间的协作关系;具有健全和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还应有利于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力投身工作。
二、 统一原则
统一,是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组织机构必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的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各层次的机构形成一条职责、权限分明的等级链,不得越级指挥与管理。实行这种指挥的优点是:谁命令谁执行都很清楚,执行者负执行的责任,指挥者负指挥的责任,自上而下地逐级负责,层层负责,保证经营任务的顺利进行。
三、 自主原则
自主,是指企业等级链上的各部门、环节机构都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各级组织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上级对下级在其职权范围内做出的决定不能随意否定。可见,自主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
四、 高效原则
效率,是建立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它是验证组织机构合理与否的准绳。组织机构必须以完成经营目标和任务为准绳,必须具有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经营的高效益。因此,组织机构必须讲求科学分工,明确职责,实行责、权、利的统一,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全员劳动效率。
上述各项原则,是现代企业建立和健全管理组织机构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每个企业在具体实践中,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有所侧重;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如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集权与分权、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1.3.2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部门划分
物流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从纵向看可划分为若干不同部门。组织机构应该服从各自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根据各自经营分工的专业、经营对象的技术复杂程度及其品种、经营操作的物质技术装配先进程度、经营的规模等具体因素加以权衡,从经营管理的水平加以确定。一般来说,从物流企业担负商品流通职能的共性出发,物流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基本上可划分为业务经营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和行政事务部门,而各部门的进一步划分则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 业务经营部门
是指直接参加和负责组织商品流通经营业务活动的机构。它包括从事这些活动的各个业务经营机构,担负着从组织商品购进到商品销售的全部业务工作,例如直接从事商品的购销,商品的储运,整理加工,商品品质检验,商品的配送服务等部门。物流企业的业务经营部门是组织机构的主体,它们的主要任务、职责、权限是直接从事商品流通的经营,对外建立经济联系,并负责处理经营业务纠纷等,是企业组织机构的主体,其机构的规模和分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他部门的机构设置。
业务经营部门的组织机构划分和设置,主要由三种分工形式:
(一) 按经营的商品类别分设业务经营机构,即设置若干个机构分别负责一类或几类商品从进到销的全部业务。
(二) 按经营过程的环节分设业务经营机构,即按购、销、运、存的经营环节设置机构,各个机构分别负责所有各类商品的购进、销售、运输和储运业务。
(三) 按商品种类分工和按商品流转环节相结合设置经营业务机构,就是在商品种类分工的基础上,再把该类商品流转的诸环节的经营业务统由一个经营业务机构来承授办理。
(四) 按地区分设业务经营机构。
二、 职能管理机构
指与经营业务机构的活动有着直接联系,是专为经营业务活动服务的管理工作机构。它直接担负计划、指导、监督和调节职能,包括计划统计、财务统计、劳动工资、价格、信息等管理,以及在专业技术上给予帮助,按经理的委托向经营业务机构布置工作,负责收集、整理经营业务的信息,是各级领导的参谋机构,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物流企业的职能管理机构是依据管理职能及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一般地,物流企业都要设置计划与统计、财务与会计、劳动与工资、定价与市场等专门职能管理机构。
三、 行政事务管理机构
指既不直接从事商品流通经营业务活动,又不直接对经营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而是间接地服务于经营业务和职能管理机构活动的行政事务机构,包括秘书、总务、教育、保卫等机构。它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权限是为经营和管理工作提供事务性服务、人事管理、安全保卫和法律咨询等。
上述只是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一般模式。它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应当随着企业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动加以必要的调整和充实,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1.3.3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划分
物流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从横向看又划分为若干层次,即管理层次。所谓管理层次,就是指从企业经理到基层工作人员之间体现领导隶属关系的管理环节,即经营管理工作分为几级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层次,受到管理幅度的制约。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管理下属人员的可能数量。它同管理层次成反比例的关系,即管理幅度增大,意味着领导下属人员的增加,那么管理层次就减少;反之,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便会增多。一名领导者,因受其精力、经验、学识、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能够有效领导的下级人数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可能实现有效地领导。有效的管理幅度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它受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如领导者素质的高低,被领导人的素质,管理对象内容的繁简程度等。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出有效的管理幅度。一般地,总是尽可能在扩大有效管理幅度的基础上,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费用,加快管理指令的传递速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层次,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1所示,组成正立三角形的层次机构。一般地,大中型的物流企业为三级管理,即三个层次;小型物流企业适宜两级管理,即两个层次。
图1\|1物流企业组织层次图最高管理层,即以经理为首的领导班子,统一领导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经营目标、方针、战略;制定利润的使用、分配方案;重大规章制订、修改和废止;指挥和协调各组织机构的工作和相互关系,确定它们的职责和权限。
中间管理层,指根据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的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的机构,主要是经营业务、职能管理和行政办事机构。它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权限是依据最高层次下达的指令和任务,制定本部门的执行目标,直接从事商品流通的经营活动或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向决策层提出建议,直接领导最基层机构的各项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
基层管理层,指经营管理工作的执行操作机构,是直接领导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层次,是企业中的最低管理层。例如,直接从事商品购销活动的采购部,从事商品储存保管的仓储部等。它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权限是依据上一层机构下达的任务,优化组织实施的具体方案,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实施优质服务,保证完成各自的经营目标,以及向上层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或提出建议。
物流企业不论是三级管理还是两级管理,只要是设两个以上的层次,就有个授权问题。应根据集权和分权、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原则,方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层和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向心力和创造力,达到既有经营的高效益,又有管理的高效率的目标。
1.3.4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形式
物流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形式,是指企业的整个组织机构按部门划分和按层次划分,组成纵横交错关系的组织管理形式,它决定于企业规模、经营内容、企业人员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此外,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它的组织管理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形式,是随着企业发展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从其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直线制形式
这是早期的,也是最简单的管理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领导按照直线从上到下进行垂直领导,不另设专业职能机构。这种组织管理形式的优点是机构层次少,权力集中,命令统一,决策和执行迅速,工作效率高。缺点是领导需要处理的事物太多,精力受牵制,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适用于经营规模小,经营对象简单的小型物流企业。直线制形式如图1\|2所示。
图1\|2直线制管理示意图
二、 职能制形式
它的特点是,最高层的领导者把专业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交给相应的职能管理机构,由它们在专业管理活动上直接经营指挥业务机构的活动。这种组织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和专业管理人员的专长,加强了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提倡内行领导,达到管理工作的正确性和高效率。缺点是各职能机构都有指挥权,形成多头领导,相互协调比较困难,所以它在实践中没能被多数企业采用。职能制形式如图1\|3所示。
图1\|3职能制管理示意图
三、 直线职能制形式
直线职能制形式是以直线制形式为基础将职能制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它的特点是各管理层的负责人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领导,并设职能机构或职能人员协助负责人工作,但职能机构或人员对下级单位不能下达指示命令,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监督,下级负责人只接受上一级负责人的领导。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取直线制和职能制两种形式之长,舍二者之短,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在实践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我国大中型物流企业大都采用这种形式。直线职能制形式如图1\|4所示。
图1\|4直线职能制管理示意图四、 事业部式组织机构形式
事业部式是国外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机构模式。它的特点是企业按产品类别、经营业务或地区设若干个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下的分散经营和分权管理。事业部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经营单位,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具体管理经营活动。这种组织机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总公司摆脱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进行决策;有利于事业部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缺点是:由于事业部是一个利益中心,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影响相互协作。它适宜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分布面广的企业。事业部式组织机构如图1\|5所示。
图1\|5事业部式组织结构示意图
五、 矩阵式组织机构
它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机构。企业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目标,从直线职能制的纵向职能系统中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临时或较长期的专门小组,由小组进行横向系统联系,协同各有关部门的活动,并有权指挥参与规划的工作人员。小组成员接受双重领导,而以横向为主,任务完成后便各自回原单位。这种组织机构的优点是:有利于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专业人员的优势;有利于纵向集中指挥与横向协调的结合。但缺点是小组成员容易产生临时观点,出现问题时难以解决,往往给工作带来困难。所以,矩阵式组织机构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4现代企业理论对物流企业的启示
企业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企业的产生原因及企业内部组织的意义,企业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已成为经济学大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企业理论出发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物流企业与市场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却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企业在不断扩张,于是一个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既然市场能高效率地实现资源的配制,那么为什么还会产生企业,而且企业还会不断发展?
1.4.1不同企业理论流派的观点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不同企业理论流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企业理论是把专业化与分工作为理论基础。他们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企业能实现较个人更为彻底的专业分工,通过对分工的协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企业。他认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产生比个体生产劳动更高的效率。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亚当·斯密的观点是一致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马克思认为企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统一。应该讲,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企业产生根源至今仍有科学和现实意义;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对企业在生产关系层面上的解释补充新的内容。
1937年,科斯(Coase.R.H)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经典论文《企业的本质》,首创“交易费用学说”,解释了企业存在和扩张的意义。科斯提出,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是不存在的。交易费用(谈判费用、运输费用和贸易壁垒等)不仅存在,而且往往起决定作用。其基本论点是市场和企业是相互代替而互不相同的交易机制,企业在“内化”(internalization)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低于交易费用时企业才能存在并不断扩张,直到内化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扩张才停止。
威廉姆森(Williamson.O.E)在《市场与等级结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中对科斯理论进行了细化,指出市场中过高的交易费用是由4种基本因素产生的,即人的有限理性、机会行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所以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应遵从资产专用性、外部性和等级分解三个原则。
与科斯理论不同,阿尔奇安(Alchian.A)和德姆塞茨(Demsetz)用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的有效性及团队生产中监督的必要性来解释企业层级协调机制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团队生产可以提高产出效率,但为了克服集体行为中的“搭便车”现象,就需要有人监督。为了防止监督人偷懒,就要给予他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ant)。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正是从动力问题出发,解释了企业本质:企业是一种对生产要素的定价,并确定相关分配方案的制度。
现代企业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和经理职业高度专业化背景下引入不完全信息后产生的,现代企业理论否认古典厂商理论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假设,而以两权分离为特征。与古典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存在极高交易费用的。但事实上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公司已经成为市场体制中的主导力量,原因何在?企业理论又将如何解释呢?现代公司的优势并不在于这种内部关系,而在于公司的制度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规模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优势、风险转移优势和流动性优势等方面。制度优势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费用,这正是股份公司得以成为主导性企业体制的原因。
以上我们沿50多年来企业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作了一下简单回顾。应该看到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企业理论文献中,往往侧重于生产企业的研究和分析,但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物流企业的产生要远早于生产性企业。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业资本也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得早,实际上它是资本在历史上更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这些理论对物流企业的理解和改革实践同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思考以下命题时有更直接和切实的意义:
一、 物流企业的本质和界线。物流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决定两企业合并或组建流通集团的因素是什么?这种合并能否无限制发展下去?物流企业内部结构设计问题,即企业内部等级制(internal hierarchies)。由于物流企业业务的特殊性,要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如何设计晋升规则和发放奖金,如何防止工人合伙行为(collusion)。
二、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the sepe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如何制约经营者,经理行为有何变化,不同类型的所有者利益如何协调。
1.4.2企业理论引出的思考
在思考以上问题时,企业理论有益于我们提出新思路和可操作性方案。本文仅就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思考。
一、 对物流企业功能的再认识
物流企业的存在表现于其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的相互促进。物流企业避免对一些交易费用很高的活动直接定价和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采用间接定价制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价和交易效率,从这种意义上讲,物流企业的实质也是市场关系,是一种高级化的市场关系。我们知道,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流通由直接的物物交换(W—W)发展到简单的商品流通(W—G—W),再发展到发达的商品流通(G—W—G),这实质上表现为交易费用的节约和激励的有效性。基于此认识,我们可以明白现实经济过程中三种流通形式同时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企业模型虽然抓住了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本质联系,但却舍弃掉了现实中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问题。如前所述,只有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根源,这就引发一种思考:国有物流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有人认为国有物流企业应坚持和发挥主渠道作用;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不是合格的主体;有人认为国有物流企业并非经济功能,而只是政治上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论。对此我们认为,应结合流通现状进行国有物流企业与非国有物流企业的效率对比研究,而不应只进行简单推理和片面的宣传,将国有等同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同于亏损的本源。
二、 物流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
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从古典物流企业到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体现了市场关系和契约形式的演进和升级。古典物流企业之所以存在,在于其信息和组织优势,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克服了经营中巨大的价格、运输、储藏、制度等风险,从而保证高额流通利润。这些企业组织形式的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特征,如中国的晋商、徽帮、国外的洛克菲勒、福特等。
从古典物流企业到现代物流企业的演变是制度的创新,从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是解决了两类不同知识的定价问题:一类是协调企业家和工人之间劳动分工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一类是协调生产经营活动与资产组合管理活动之间分工的资产组织管理知识。这种创新导入了股份公司制度。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流通领域的制度创新早于生产领域,这是因为从15世纪至19世纪末期,英国国内商业资本仍占主导地位,英国主张拓展海外贸易,而海外贸易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特点决定了无限责任公司无法适应海外市场开拓的要求,从而率先导致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创新;另一个特点是介于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之间的一种类型,即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形式的公司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以其独特优势和有效运作方式已在各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应该讲,这种形式更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多数物流企业的具体实际。
三、 考察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控制成本时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
这里,如何从会计核算的全部相关项目中抽出所包含的交易费用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这对于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以物流成本的计算为例,日本运输省1977年就公布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而我国迄今尚未建立一个权威的统一标准,从而限制了流通活动的发展。又比如,物流企业走向联合是大势所趋,但这并非解决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企业联合了还要解决集聚力、向心力、拓展力的问题,否则一招不慎,损失更惨,前段时间日本八佰伴破产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
15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格局〖*4/5〗1.5.1中国传统的物流行业格局 受传统政治经济学说和前苏联的经济模式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将商品(以前中国不承认商品的概念,仅称为产品)的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的行业(重工业)和生活资料生产的行业(轻工业和农副业)两部分。两者之间的具体划分由商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及行政命令来界定,并从各方面的政策来维持。同样,与之相关的物流行业也被分为两部分,即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物资流通行业)和生活资料流通行业(商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变化,这种划分在量的界定上不时发生改变,但总体上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物流行业格局的基础(如图1\|6)。
图16中国传统物流行业格局图
1.5.2中国未来的物流行业格局
本来,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便是一个实物和资金流通的过程,生产和流通就是这个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在卖方市场中,商品的数量、种类、质量还不能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生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使得流通和消费都只能在生产的前提下起到有限的调节作用。当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突破了生产瓶颈,而使流通成为新的瓶颈时,买方市场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主流,并不断深化。这时,流通和消费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生产和流通均要服务于消费,而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需要通过流通这个中介来完成。这样,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观察角度就发生了变化,流通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反映主体,而生产成为这个动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另外,生产行业与物流行业在利益的产生上是相互依存的,而在利益分配上又是相互矛盾的。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就是成本,如果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把成本简单地推到下游,只会增加最终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在买方市场中,最终的竞争并不是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表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商品价格过高,只会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未来物流行业的格局必须建立在减少整个供应链成本的基础上。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格局中,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出来的商品全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流通作为商品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对从生产到消费的中介作用愈发重要了。
与传统物流行业格局不同,中国未来的物流行业格局将把物资流通行业与商业两大行业合二为一,共同形成“物流行业”。本来,这两大行业所对应的商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位置确有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重要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二者间的业务差别越来越模糊,硬性区分意义已经不大。另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主体,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跨行业经营。严格区分为物流行业的物资行业和商业行业只会增加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消费者的概念也有所变化,传统意义的消费者指的仅是生活资料的最终消费者,而未来的物流行业格局中,消费者将成为包括中间消费者的一切消费者;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与生产行业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生产行业的前向一体化将与物流行业的后向一体化相结合。这样就出现了生产行业—消费者(如大型高价商品)与生产行业—物流行业—消费者(如日用品)两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如图17)。这使得该物流格局中的关系远比传统格局要复杂得多。
图1\|7中国未来流通格局图
消费需求成为未来物流行业格局的起点,它将直接引导着整个物流行业的运作全过程。在此期间,个性化、多样化和小批量成为消费需求的主流。同时,物流服务也将相当发达。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服务和监督功能不断加强。资金流的运行均以信用为保证,通过金融行业来完成。金融行业的资金流就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资金流的反映。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也通过银行与相关单位的结算来完成,现金交易基本消失;同时,信息服务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各信息中心摆脱了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的各种条块限制,以服务统一大市场为目的,利用各自的优势结成信息共享的统一整体。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生产、物流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明显加强,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这时,以资本运动、汇率及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符号经济将逐步超越以商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衔力量。从而,物流行业格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5.3当前中国的物流行业格局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多数商品生产的瓶颈已被突破,消费需求得到了总体上的满足,出现了相对过剩。但由于市场不成熟,商品的相对过剩生产表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产量过大而配套的物流服务跟不上,于是形成了所谓的“低级买方市场”。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劳动消耗的降低达到一定程度后,可挖掘的潜力就会十分有限。这时,挖掘物流行业“第三利润源”的过程就日益突出了,它成为当前中国物流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此期间,生产行业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各部门之间的严格界定已逐步淡化,物流行业和商业同一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物流行业格局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复杂格局,明显地表现出传统物流行业格局向未来物流行业格局过渡的特征。
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和以信息中心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等流通服务行业也处于调整和转型期,各行业重新定位的完成尚需时日。金融业对物流行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同时,金融市场还不成熟,资本运作受限还很多,企业融资困难。而另一方面,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生产和物流行业对银行大量借款无法偿还,妨碍了银行对社会再生产的服务作用。与金融业类似,信息服务业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另一方面,整体水平不高,信息服务功能不完善。中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普及率较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度低,所以信息服务的手段还很落后。物流信息服务的主体是受控于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中心,但各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内部企业的关系复杂,其服务功能和调控功能经常错位。多数企业实力较弱,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很小,却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等限制竞争的条块分割的局面,加大了信息真实性和充分性的难度。同时,行业间、地区间的联系也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够,具有权威性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的全国信息中心网络未建成。因而,在行业信息的收集和发放方面的作用不明显,信息服务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
另外,体制上的问题使目前的物流行业格局更加复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使得生产行业已拥有比较完整却不发达的流通设施和机构。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其物流设施和人员的分离速度势必放缓,物流行业格局现代化的进程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1.5.4中国物流行业格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为使物流行业尽快向规范的市场体制转化,中国目前应着重在统一的物流行业大市场的建立、物流行业与资本流通及劳动力流通的关系以及有形物流行业和无形品牌建立的统一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改革和完善。
一、 统一的物流行业大市场的建立
统一的物流行业大市场的建立,首先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物流行业重要性的认识,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思想,改变相互分割、相互封锁的反市场行为。要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必须以良好的物流行业秩序为前提。因此,中国目前急需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物流行业体制。
在物流行业体制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流行业的管理方式应根据商品本身的特性而定,如果市场能够调节,则不管其对于国民经济重要与否,都应该让市场去自发调节。只有在市场失效或有缺陷的领域,如物流基础设施等企业无力或不愿参与的部分,以及环境污染、价格垄断等问题才应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和调控。
另一方面,中国由于目前自身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全面出击,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集中力量,超前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物流设施,首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物流行业框架。要以大中城市为物流行业中心,形成一个个相互连结、相互贯通的网络区域。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已使世界商品市场连成一体,商品交易无纸化和电子化已成为当今国际商务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联系国际的经济信息网络就成为目前中国物流行业格局的重要一环。建立物流行业大市场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的关键问题是资金和思想上的重视问题。应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在区域性市场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物流行业大市场体系。
二、 物流行业与资本流通及劳动力流通相结合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流行业必然与资本流通及劳动力流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因此,大力发展资本流通市场和劳动力流通市场有利于物流行业的畅通和有序。特别是资本流通在目前中国企业资金缺乏、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
资本流通市场不仅能实现企业的兼并与联合、优化与重组社会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拓宽市场,更在于通过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获得资金,为物流行业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流通将快于物流行业的发展。但资本流通等符号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如果两者出现过大的偏离,就会导致“泡沫经济”现象的出现,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当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紧密结合时,商品的数量扩张的余地已相对缩小了,知识的内生作用就愈发重要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中惟一不会出现“增量递减”的要素,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而知识的直接载体就是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即劳动力。与之相应的劳动力流通市场必将取代资本(金)流通市场,从而成为第一要素市场,它与资本流通市场一起成为推动物流行业的强大动力。
三、 有形物流行业与无形品牌建立的统一
有形的商品实体是商品的根本,没有有形商品对消费者的质量、数量、品种等需求的满足,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商品和企业形象。但同时应该指出,商品品牌的无形价值对商品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实现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
品牌等无形资产有不同于有形商品的特殊属性。它们依赖于实体商品,又在实体物流行业过程中,表现出超越有形商品本身的超值性,它能反过来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有形商品价值的预期。当两者的方向统一时,就会发挥出强大的内生动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消费者的预期价格远大于或远小于有形商品实体的价值。而当两者出现反向的偏差时,一般来说,无形品牌的价值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有形商品本身是优质商品,但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形象不佳,则有形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就会遭到冷落从而价值实现受阻。而如果商品品牌形象良好,即使竞争对手的有形商品的质量超过自己,企业也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竞争优势。当然,从长远来说,无形品牌优势的保持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商品质量和流通服务的基础上。也正是因为品牌价值的无形化,使它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无形品牌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有形商品的流通过程,它已成为物流行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形品牌对物流行业格局的演化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展,最终形成比较完整和统一的物流行业格局。同时,物流行业格局的现代化也会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和推动作用。物流行业要想达到盈亏基本平衡,甚至扭亏为盈,就必须认真地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和矛盾,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加强管理,提高科技水平,争取早日走出困境。
第二章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1〗21物流企业管理概述〖*4/5〗2.1.1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物流企业是从事商品实体流通活动的经济组织。其基本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营,即通过经营(购、销、储、运)实现商品的价值转移和实体运动,这是物流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二是管理,即管理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
所谓管理,它的本质要求就是追求效益。这里所说的管,是指企业的行为要受约束。这里所说的理,是指企业的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管理可定义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使企业行为与客观规律的要求保持相互适应,从而求得实效。
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则是指,根据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要求,应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管理方法,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经营过程中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运动,以求用最少的消耗,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1.2物流企业管理的职能
物流企业管理的职能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根据管理对象的具体内容,从理论上概括提出以下几种职能:
一、 计划职能
这个职能是指通过调研、预测,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作出决策,制定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和方法,并将计划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
二、 组织职能
这个职能是指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衔接上,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三、 指挥职能
这个职能是指对企业各层次、各类人员的领导或指导,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 协调职能
这个职能也称调节职能,它是指协调企业内部各层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消除工作中的脱节现象和存在的矛盾,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协调可分为上下级领导人员和上下级职能部门之间活动的纵向协调,以及同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活动的横向协调。
五、 控制职能
这个职能也称为监督职能。它是指按预定计划或目标、标准进行检查,考察实际完成情况同原定计划标准的差异,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及时纠正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物流企业管理的上述五项职能既是统一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运用这些管理职能时,即要全面考虑,又要有所侧重。物流企业的经理通常用于计划和组织职能的时间要多一些,而基层管理干部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组织和控制职能,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把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向管理要效率的目的。
应当指出,对于企业管理职能,随着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结构的变化,管理活动的内容也更加复杂。物流企业管理职能学说又有了发展,相继提出了新的管理职能,如物流企业管理的激励职能、创新职能等,应在管理实践中去应用和验证。
2.1.3物流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
物流企业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常用的、带有普遍性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或说三大方法,这就是经济方法、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同时,近年来,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适应具有不同特点和作用的管理活动的方法,它们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一、 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经济杠杆,引导企业经济活动、执行管理职能的一类方法。
经济方法的实质是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从物质利益方面调节各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从物质利益上主动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和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方法不具有行政命令的强制性,而是利用经济杠杆,间接地从物质利益上去调节企业经营活动,以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具体地说,物流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的商品实体经营者,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运用经济方法,是经济组织的性质所要求的。
二、 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依靠领导机构的权威,运用行政命令、指示等手段,采取令行禁止的方式执行管理职能的一类方法。行政方法是管理企业经营的必要方法。管理活动无论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大流通的客观要求,或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都具有权威的性质。它的作用是经济方法代替不了的。它是用行政命令强制的,是必须执行的。它的作用是能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保证经营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还能运用行政命令,保证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排除阻力等。
应该指出,行政方法同脱离实际的“长官意志”的命令主义和瞎指挥是根本不同的。
三、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运用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的手段,执行管理职能的一类方法。我国的企业法规是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如《企业法》、《经济法》、《会计法》、《统计法》等。物流企业还受商品流通的法规和各项部门法规的制约。物流企业为保证经营活动还制定了企业的规章制度,调整和规范职工的行为,以保证经营活动有秩序的进行。
法律方法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禁止违法行为,起到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
四、 现代化管理方法
现代化管理方法是指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以达到管理高效率、高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应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包括:计划管理、劳动管理、组织管理、经营业务管理、市场与价格管理、科技管理、情报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运用管理科学的技术方法,包括:以运筹学为基础的预测与决策技术、线性规划、排队论、模拟方法、统筹方法、系统工程、价值工程、投入产出法,以及经济责任制、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管理、全面经济核算、量本利分析法等科学技术,并运用于企业管理。
上述各项现代化管理方法都有其结构、特点,以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它们有单独作用,可以单独进行运用。而且,这些方法之间也存在着组合、互补的关系,可以在物流企业管理中配合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对物流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决策,使物流企业管理达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目的。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企业的职工和领导人员,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他们是企业的主人。因此,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只能是人和人的积极性。同时,也应看到,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精通管理业务,熟练掌握管理技能和方法,这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2.2物流企业管理的原理
在物流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有许多原理可以应用,每一种专业活动都有它的特点。本节仅论述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
2.2.1物流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物流企业管理,同其他企业管理一样,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和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共同劳动,它既反映了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和生产力性质,又关系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因而具有二重性。所谓二重性,就是指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同流通生产力相联系,表现为劳动者同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相结合,为组织社会商品流通进行共同劳动,由此产生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同商品流通中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表现为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属性。
2.2.2全面计划管理
物流企业的全面计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全面管理工作,它是通过计划把企业的各项工作全面地组织与协调起来。具体地讲,全面计划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国家对企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在科学的调查、预测、决策等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精确计算和综合平衡,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的长短期计划,并细分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每个人,用计划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并把它纳入计划轨道,组织与动员全体职工更有效地保证计划的实现,以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流企业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有许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是商品供求调查,产需预测与经营决策,计划体系与计划指标体系的确立,制定计划和主要方法和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等五大方面。
一、 商品供求调查
商品供求调查是运用观察和询问等形式,了解有关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历史和现状,搜集广大用户的需求情况和采购规律。同时,也要收集各个资源单位的商品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发展趋势。总之,要从需求和可能两方面获取真实情况,为编制科学的计划和体现实事求是的计划管理原则做准备性工作。
二、 产需预测与经营决策
产需预测是把调查资料与本企业经济核算资料统一起来作为科学预测的素材,对商品的产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其内容包括四方面:社会商品总需求预测,社会商品总供给预测,商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内部结构变动趋势预测,以及商品的具体商情预测。经营决策就是根据商品供求调查和对预测的科学性、预见性的认识,寻求并选择处理物流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最优方案。它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制定计划之前确定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物流企业的经营决策又分为采购决策、库存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和人事决策。经营决策的一般程序为信息处理、调研预测、确定目标、寻求各种方案、测算各方案效果和评估筛选各方案。
三、 计划体系与指标体系
物流企业围绕企业基本业务和中心工作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计划,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而形成的计划群,这就是物流企业的计划体系。物流企业的计划体系由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工作进度计划构成。长远规划是物流企业对未来若干年内应当实现的任务的总体性规定,是企业在连续几年中必须遵循的行动纲领。年度计划包括商品经营计划、流通加工计划、商品储备计划、商品运输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基本建设计划、设备维修计划、财务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工作进度计划包括季度计划、购销合同计划和流通加工产出进度计划。表达计划内容的各种指标之间主次配合、互相补充地分别从不同角度规定企业计划期的任务,于是形成计划指标体系。物流企业的计划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规定工作量的基本指标,主要有商品销售量(额)、商品购进量(额)、商品储备量(额)、商品调入(出)和商品运输量;规定劳动力的使用与补偿的指标,如职工人数、劳动效率、工资总额;规定劳动资料利用程度的指标,如机械设备完好率、机械设备利用率和仓储面积利用率;规定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指标,即财务指标,包括资金占用额、资金周转天数、资金周转次数和利润率。
四、 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物流企业制定长远计划的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或长远规划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等。编制年度计划的依据是长远规划确定的经营战略目标、目前内外部环境对本企业计划年度的要求等。物流企业编制计划的基本方法是综合平衡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要求,对各项经营要素和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之互相衔接,互相协调,以达到计划目标。
五、 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
物流企业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信息工作、商品档案工作和经济核算工作。
2.2.3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而开展和一系列管理活动,是企业运用“激励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充分调动和依靠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智慧,对确定和实现企业目标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阶段的全部活动的管理。企业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就是开展目标管理活动的步骤和工作内容,是一个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环节、八项工作。
一个中心,就是以目标为中心,统筹安排和考虑系统的全部工作。为此,必须通过目标管理教育,加强目标意识和全局观念,使全体职工拧成一股绳,为完成目标通力协作,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个环节,是指目标制定、目标开展、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其中,确定目标、目标开展是计划阶段的两个环节。目标开展是为了建立目标体系,使目标成为上下左右关联的网络(目标系统),以利于进行系统管理。对于目标实施结果的考评,主要是在企业的决策层进行的。
八项主要工作包括:
一、 制定目标
内容包括: 决策论证提出目标;选定主体,确定目标领域;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确定目标值。
二、 进行目标展开
围绕物流企业的总目标,其内部各基层都要设置自己的目标,即物流企业目标确定之后,还需设置部门目标、单位目标或个体目标。各级工作目标都是整体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若干个部门目标支撑总目标,由数个单位目标或个体目标来支撑部门目标。这样,目标与目标间左右关联,上下一贯,彼此呼应,融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以物流企业整体目标为中心的目标网。
三、 制定保证物流企业目标实现的措施,亦称保证措施
在目标展开过程中,各级层次都要制定措施,形成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措施体系。
四、 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目标追踪,不断优化措施
五、 对方针目标实施结果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六、 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目标管理诊断
七、 制定并提高激励措施,以及对激励效果进行评价
八、 总结提高
2.2.4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为保证最经济地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所做的全部组织管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全面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其全面性体现在对全面质量、全过程和全员参加的管理,其科学性体现在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综合、灵活运用了科学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十八个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数理统计方法。
一个过程,即企业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
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戴明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简称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
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
在应用PDCA四个循环阶段、八个步骤来解决质量问题时,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常用的是七种统计方法,它们是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分层法、相关图、控制图及统计分析表。这套方法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不仅科学可靠,而且比较直观。
2.3物流行业亏损的原因分析[*4/5]2.3.1物流行业亏损的外部原因一、 物资流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拥有物资调配权的物流行业一直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上,只要有物资,就不怕卖不出去,而物资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掩盖了由于大量库存所带来的资金周转缓慢和利息负担增加等负面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流行业已开始突破了单一的计划分配供应模式,指令性计划被大幅度缩减,市场调节的比例越来越高,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国有物流企业已失去了原有的特权。
由于政策放开,工业企业普便自销产品,大有放弃物流企业之势。实际上,除了少数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外,其他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维系庞大的销售体系,这些企业自销产品是十分不经济的。但由于许多工业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而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还有一定的空间,企业缺乏挖掘“第三利润源”的动力。另外,流通的社会化会导致工业企业里担负流通职能的人员失去工作,所以,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自销产品虽然加大了不必要的成本又无明显的效益,但工业企业仍继续自销,而不采取社会化的流通服务。这与目前部分物流企业搞多种经营的原因如出一辙。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产生了许多不规范的操作,如工业企业自销产品就有可能与买方购销不过账,逃避税收。另一方面,集体、个体单位也都积极进入物流行业,与国有物流企业争夺地盘。“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国内企业直接进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挤占了部分物流行业的市场份额。因此,国有物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
二、 税收、财会和金融改革也带来了不少的冲击
国家对物流行业重视不够,新的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多考虑工业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了物流部门。由于增值税的设立未考虑物流行业的特殊性,使得物流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过去物流行业的营业税执行差价税,即按货物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而增值税是按进销差价的17%纳税,国有物流企业税负大为增加。同时,对批发市场经营者不是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而是采用包税制。使得个体、私营的纳税率仅为国有物流企业的15%,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形成了对国有物流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而财会制度的改革,大幅度提高了折旧率,致使企业成本大增,大量的潜亏转化为明亏。在金融方面,工业企业获取贷款远比物流企业容易,这对缺少自有资金的物流企业无疑是沉重打击。因此,物流行业面临着十分不利的政策环境。
三、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地区分割,部分商品产销脱节,经济波动较大。1992年开始的经济过热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必然引起激烈的经济波动。流通领域是各种经济关系的结合点,非常敏感,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往往首先在流通环节上反映出来。1993年上半年,国有物流企业高价购进了大批紧缺商品。而下半年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实行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压缩基建投资、控制信贷、提高利率,致使固定投资需求锐减,工业企业资金短缺,市场交易疲软,流通不畅,经营形势急转直下,进销价严重倒挂,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物流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
2.3.2物流行业亏损的内部原因
一、 市场意识不强
物流行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靠国家政策维系的,既无发展机遇,又无风险,经营方式单一。目前国民经济已向市场经济过渡,而物流行业的市场意识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不彻底,不重视综合服务,不懂得把握商机,造成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而企业自身却束手无策;另外,多数物流企业仅把扭亏增盈的着眼点放在商品的买卖上,而没有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对企业资本的结构状况进行科学地调整:资金畸形分布,存量比例过大,而流量不足,影响企业的收益增加,以致许多物流企业资产长期闲置,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包袱沉重,企业经营很难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 物流行业机构改革上下脱节
物流行业从政府管理序列中分离出来后,各级领导只注重本级的机构改革,忽视了下级单位。结果,一方面改革进展缓慢,造成人心浮动;另一方面,各级部门均组织公司,形成多级公司并存的混乱现象。上下级公司之间,既有隶属关系,又是相互独立的法人,各自为战;行业间、企业间、甚至企业内部科室之间互相争夺。结果造成流通环节过多,资金分散,费用增加,使用效率低下,形不成规模效益。
三、 企业包袱沉重、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1993年,不少国有物流企业的第二轮承包接近尾声,承包人迅速脱离国有企业。由于承包制度不完善,对承包人的控制考虑不周,把利润看作考核承包人的惟一指标,而未考虑资产负债率、坏账比率以及速动比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包盈不包亏的弊端。库存商品质次价高,毁损严重,应收款中呆账、坏账等大量存在,企业大量潜亏。计划经济时期物流行业效益好,由各种渠道进入了大批人员,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加大了国有物流企业的负担,同时,物流企业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却十分缺乏。企业要发展就要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而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要靠各类人才来实现。提高企业职工的科技知识水平是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状况只能延缓物流企业走出亏损的进程。以前物流行业采取的是买断制经营方式,不注重服务,也不注重技术进步,自有资金少,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技术的优势不明显,仓储机械化和运输集装化程度还很低。我国实物流通的主要形式仍是原物的买卖,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向生产性流通转化,均在大力发展流通加工。标志着流通现代化的代理配送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发展并不顺利。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国有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 经营管理不善
盲目投资,得不偿失。为摆脱企业的困境,不少国有物流企业搞了多种经营,办实业,投资房地产,买期货和股票。本来多角化经营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式,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既无经验又无管理能力,造成决策连连失误。新上项目大多以夭折而告终,物流企业本身则雪上加霜。
脱离实际,一味改制。许多物流企业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扭亏增盈的希望全部放在股份制改造上,认为“一股就灵”。实际上,任何形式的企业都必须通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来产生效益。企业缺乏约束机制,适应能力差,重经营轻管理,以经营代管理。管理不善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在人、财、物上没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脱节,内部管理混乱,尤其是资金管理方面,财务状况十分混乱。为了把积压物资尽早出售,许多物流企业在未弄清对方信用程度的情况下,就把商品赊销给对方,结果货款回收困难,资金拖欠严重。同时,物流企业也拖欠产方的货款。于是,债权大,债务也大,形成三角债。另外,由于缺乏对企业领导的监督和制约,企业经理负责制变成了“经理所有制”,拉帮结伙、损公肥私、滥用公款等现象层出不穷。物流企业的部分资金损失是由于企业领导违规为个体经营者提供贷款担保造成的。分配不公,纪律涣散,人心浮动。对业务骨干管理失控,“体外循环”现象严重,使物流企业蒙受到极大的损失。
2.4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4/5]2.4.1物流企业文化的概念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英文中,文化一词的来源与农业耕作的观念密切相关,说明农业分工促成了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文化。在管理领域里,企业组织的文化主要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它不单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各种因素。
在企业文化的定义方面,美国学者E.Schein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企业文化是若干个基本假设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特定的群体在学习处理自己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发现或开发出来,并且已在群体内完善而有效地运行。因此,该群体有责任教授新成员以这些假设作为正确感觉、思考与理解上述问题的手段。这一定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有以下七点含义:
一、 基本假设的模式
一般地讲,企业文化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人们在分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物流企业的建筑物、技术、办公室的布置等看得见的行为方式,以及一些公开的文件资料。在表层结构里,这些资料容易收集到,但往往难以解释。例如,我们可以描述出一个群体“怎样”构造它的环境,分辨出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是什么”,但常常解释不出行为的内在逻辑,即“为什么”该群体按照这种行为方式来活动。
为了分析群体成员为什么采取某种行为活动,需要进入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来研究群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般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与物流企业组织的主要成员会谈,或分析企业组织的文件资料和图表,才能得出结论。但是,价值观仍属于物流企业文化的浅层部分,只反映出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思想中愿意承认的观念,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文饰。群体成员的真正内在原因往往被掩盖,或者没有被研究人员察觉。
为了真正理解文化,更全面地认识群体的价值观和公开行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群体的基本假设。所谓基本假设,是指人们在揭示文化的深层结构时,为了正确地认识文化的本质而提出的关键性的假设,以便进一步验证。这种基本假设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实际上决定着群体成员的感觉、思考与理解的方式。这里讲基本假设是无意识的,是指群体成员的某些动机过程和认识过程由于不断地重复进行和继续发挥作用,人们视它们为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为无意识的观念了。研究物流企业文化,需要将这些无意识的基本假设带回意识之中,通过研究人员与群体内成员的共同努力,揭示这些假设。
二、 特定的群体
一个特定的群体是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 (1)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较长,足以共同分担一些重要问题; (2)他们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并能观察问题解决后的效果; (3)他们接受新的成员。简言之,群体文化只有在这样的群体中才能确定,就是说,一个群体如果在生存发展中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成员能够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或稳定性,又能共同分享这些经验并向新成员传递,则该群体就拥有一个坚实而又极有特色的文化,即有文化优势。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经常变换不定,又没有处理过任何有困难的问题,则处于文化上的劣势。
关于文化优势与组织效率的关系,学术界仍有争议。不过,施艾恩认为有一点可以假设:年轻的群体会努力争取文化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较老群体的总体文化较弱,但各分系统或分公司的文化较强,能够及时迅速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这种文化结构对较老的群体也许更为有效,当然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特别是大型联合物流企业,是否需要强调总体文化的优势,则要研究分系统文化间的关系,以及分支文化与总体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三、 创造、发现或开发
这方面的问题涉及到群体学习机制的性质。一般来讲,群体的学习存在两种情况;(1)积极解决问题的情况; (2)回避矛盾的情况。实际上,这两种情况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但它们的结构不同,必须加以区分。在积极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群体试验各种反应方式,从中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群体就会继续使用这种有作用的反应方式,直到它不起作用为止。因此,这类文化因素富有创新性。与此相反,在回避矛盾的情况下,群体只要学到某种成功的反应方式,就很可能无休止地使用下去,不去考虑引起矛盾的原因是否仍在活动。这种回避矛盾的学习机制构成另一类文化因素,即更具有稳定性的文化因素。
如果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上述两类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分析人员只想研究其中一种文化因素的变化情况,则需要分清物流企业文化中哪些方面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又有哪些方面是为回避矛盾而设计的。
四、 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的问题
外部适应性问题是指那些最终决定群体在环境中生存的问题。在群体中,以往的文化经验为成员们提供了理解环境的手段,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成员们控制环境。但是,总有一些环境因素是群体难以控制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群体的命运,群体对此需要作出反应。此时,群体的基本假设也随着组织的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例如,一个新建的物流企业在开始经营时,将自己的目标定为“在所有的竞争中占领市场”。经过一段生产经营的实践,该物流企业会感到“要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独特领地”,出现了物流企业自己解决问题的特色。这个例子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处理风格是群体文化的主要部分。
内部一体化问题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在语言、观念、权力、奖惩等方面是否具有共同认识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是否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重要问题。一个群体或组织,如果不能管理自己,就不能生存。总之,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实质上是就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文化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建立起来的。
五、 运行完善而有效的假设
群体内某些基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