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网无量寿经为什么资源出错呢?我想下载弥陀经要解,就是下载不了怎么办?

当前位置:&>&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五)
来源: 日期:
  请看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好,请看这段经文。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正式讲经文了。经文,我们有一个科表,帮助我们理解这部经整体的脉络。一般经文都会谈到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这三分的分法首先是来自于东晋道安大师的分法,跟古印的译经、注经师所分的是高度一致。序分里面特别,有两个:一个是通序,一个是别序。刚才念的是通序,标显这个《阿弥陀经》法会的时和处,一般讲有六种证信。这三分呢,称为初善、中善、后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有机的统一。这个序分就好像人的脑袋,脸部五官具存;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具足;流通分就好像人的手和足,能够运行不滞。所以就称为初善、中善、后善。一般的人总是会把稍微涉及到一点义理的文句都判为正宗分,导致好像序分及流通分只是一个空架子。这样就很难说&初语亦善,后语亦善&。我们要看到这个序分里面,它的通序、别序还是寓意深刻的。
  那么先看这个通序。通序,六种证信。&如是我闻&,&如是&,是这样的一个经法,是&我&&&&我&是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那里听闻到的。&一时&,就是师资道合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如是&就表明&信成就&;&我闻&表&闻成就&;&一时&表&时成就&;&佛&表&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表&处成就&;&一千二百五十人&表&众成就&。就在这一句话里面,六种成就都具足。好,那我们怎么去看待这六种成就?&如是&的意思是标举一个信心,顺于这个信心;&我闻&是表明师承,具有从佛那里听来的,师承关系;&一时&表师资道合,由弟子求出世的心来感得佛说这个出世间法;&佛&是标显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舍卫国&表说经处。
  具体来说,怎么理解这个&如是&的&如&?这个&如&是实相妙理&&实相的奇妙理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的体性。这种体性超越古今,超越时间,永恒不会变易,这就叫&如&。依这个实相理体建立的法门,我们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绝定不会有谬误,这&决定无非&,就叫&是&。特别要注意:这个&如&是实相的妙如,就是实相。我们能念的心就叫实相的心,所念的佛号也是实相的佛,产生的这个信愿也是从实相升华出来的。所以能求的是实相的信愿,所求的极乐净土又是实相的法性土,那么这样的能、所都是实相。这样的实相本来就没有谬误、虚假,所以勉强就叫&是&。这,&如是&。所以这里面就包含着在现象界我们的信受跟真如法性那种耦合。像印章印上去一样,没有一点差误,从中理解。这就叫信成就。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实际上佛法讲:并没有一个实我。凡夫众生把那种&无我&执著成一个&实我&,这就是邪见我。但为了流通佛法呢,也不妨有一个假我,这叫&不坏假名&,但实相里面&非我非无我&。所以仍然称&我&。这个&闻&呢,是作用于我们的耳根。耳根,我们这个世间最利的一根。为什么叫声闻?用音声做佛事,让我们显发&闻&。就是耳根生发一种耳识,这个耳识有持有、了别的意思。他能够通达这个音声的体性,音声的体性实际上就是空。由这个耳识亲耳聆听佛所宣说的圆顿音声。这个耳识也是由阿赖耶识的见分里面所显发出来的。这个见分是无相的,那么相分也是无生的,所以我们能听的和所听的实际上它们的体性都是空。所以就叫&如空印空,似水投水&。在这种深层面当中,对这种体性的沟通就构成了闻成就。不仅仅是听一种声音,透过这种声音契入到法性里面、心性里面,默契于胸,就好像&拈花一笑&的感觉。这就是闻成就。
  &一时&,佛经从来不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者用其他的历法&&没有。为什么?时间是没有真实性的,叫不相应行法。你做一个片刻的梦,哎,可能就过了一辈子。&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在不同的心理感觉当中,它完全不一样的。六十小劫可以浓缩在一顿饭的时间,一顿饭的时间可以延拓很多劫。时间既然没有真实的实体性,那怎么构成这个时成就呢?就是从佛的这一面跟弟子那一面:他们正好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师资道合,说和听都圆满具足的一时,构成时成就。从&如是我闻&到最后的&作礼而退&,都叫&一时&。那这个&一时&,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稀有难得所成就的一时。正好这一时,就是:我们厌离娑婆要出离的这个心,由这个心变现了,或者佛顺应我们出离的心显现的&&佛为我们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只要一说,我们当下信受,当下去实施,当下成就:这就构成了&一时&的时成就。
  那主成就呢,就是跟我们讲这部经的这位佛,自己从无明大梦里面觉醒了&&朗然大觉的,又要令一切众生从无明大梦觉醒&&这就是觉他。而且他的这种觉悟的行持不是因地菩萨的行为,而是究竟圆满果地上的做人天大师的身份。这就是&佛&。佛所住的地方在舍卫国。舍卫是中印度一个大国的名称,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这个首都舍卫称为&闻物&。闻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国家具足四种德能,哪四种呢?第一是多闻,第二是解脱,第三是财宝,第四是五欲。&多闻&就是这个国家知名度很高的人多。&闻&就是闻人,闻人说明有知名度,道德、智慧甚多。那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珍宝。说明这个国家的精英人才非常之多。这就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第二是解脱,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不是停留在五欲&&物质层面&&的满足,他有一种超越的意向,有一种解脱的要求,而且得到解脱利益的人很多。这是从他的智慧层面来看。从他福德层面来看,这个国家物质生活:财宝很多,经济发达,珍宝很多。然后微妙的五欲满足程度高。由这样的四种德性,周边国家都能够听闻,就叫&闻物&。如果这样说,在古印十六大国里面,它可能就叫第一世界了&&一等国家。
  &祇树给孤独园&,这是大家了解的一个公案了。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叫须达多,又叫给孤独长者。你看他的名字&给&,就是布施给那些孤独的、穷苦的&&这样的一个布施。长者又有财富,又有权势。它这个缘的来历是说当时须达多长者跟王舍城另一个长者,叫珊檀那长者&&是一个好友了。给孤独长者为了他的儿子娉媳妇,就到了珊檀那长者家,当天半夜,珊檀那长者家就一下子非常忙碌,上下都在打扫卫生,张灯结彩,在准备很盛大的节日似的。须达多长者一看:&你们怎么这么忙碌?是不是为了请国王或是嫁女儿啊?&珊檀那长者是迎接佛陀:第二天要请佛陀还有佛陀弟子来应供。这须达多长者就很奇怪:&有什么样的重要人物能够让你这样热忱、这样周到的做准备呢?&珊檀那长者就向给孤独长者说佛陀的功德:太子出家悟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有十八不共法,等等。就说佛的功德。
  这一说呢,给孤独长者听了&&也是他的善根深厚,一下子毛骨悚然,悲喜交加,就很渴望见到佛。晚上的时候就有一束光明引导他走出了城门,见到了佛陀,还有天人给他示现礼仪:绕佛三匝,再顶礼。佛那时候正在竹园精舍外面经行,看到给孤独长者,就给他讲法。这一讲法呢,给孤独长者就得到了初果。断见惑得初果。给孤独长者得初果就很感激,就请佛陀到他的国家去&&就是舍卫国去,去受供养说法。佛陀也答应了,说第二年已经有其他国家请,后年过去,但是要带一千二百个比丘去,看他有没有比较宽大的地方能够容纳。那给孤独长者一看佛答应了,就很高兴,说没问题,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到一个寂静、宽大的地方。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舍卫国,就到处寻找地方。看来看去都不合适,唯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最合适,四围有一由旬,树木参天,地方寂静。但是呢,祇陀太子可不是一个能把花园卖出去的人,他不会去买卖。
  那怎么办呢?这个给孤独长者就找到了太子,说希望把这个园子卖给他。这祇陀太子一听,就给他开玩笑,说:&你要买我的花园,除非用黄金把我的花园全都铺满,我才卖给你。&他说这个话实际上是拒绝。但是给孤独长者一听就很高兴,既然提这个要求,他就觉得有希望了。就把自己的仓库打开运黄金,真的来铺。那是很大的花园了,说明给孤独长者的财宝也是无尽的。直到铺得快满,剩了一小角的时候,这个祇陀太子一看,就很吃惊:&还真的布满黄金?!&他就觉得不解:&是什么样的人让你这样真诚的供养?&那么给孤独长者又向祇陀太子宣说佛的功德。这样祇陀太子对佛的功德也产生了信心,就说:&好,那没有铺下的地你就不要再铺了,我们共同来做这件有功德的事情。我的树没有卖给你,我的树就布施给佛陀。&这个园子就由给孤独长者来铺金买下,供养佛陀和僧团;祇陀太子由于感叹长者这样的诚心,就把剩下没有布满黄金的一小块地以及所有的树也布施出来: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么一个因缘。好,那这样看起来,这个说法处也是很殊胜的。&祇树&&&祇陀太子的树,太子的树就表达着:你能够念佛,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太子。这个花园是一个大富长者所提供的,地方殊胜。那么这个国家,包括这个花园的殊胜,就表明讲这个法也是非常殊胜的。
  好,下面呢,就是这些众成就。这个众成就里面包含着声闻众、菩萨众和天人众。那声闻众摆在第一位,表明他是圆顶方袍&&披袈裟,属于出世间的相。要尊重僧团,所以把他放在第一。其次呢,这些僧团是常随众,佛法要靠人去传扬,以六和敬原则组建的僧团是传扬佛法的载体,所以要放在首位。那菩萨众放在中间,是由于菩萨的相不定。相不定就是:有的示现为出家菩萨&&就是比丘的形象;有的示现为在家菩萨。而且这些菩萨是以度化众生为使命,他就不一定每天跟随佛陀。所以菩萨居中,&表中道义故&。那天人众列在后面。天人众就是&外护&,是世间的相状,凡圣都有,所以列在最后。
  好,那么声闻众首先标显的是&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说明参与《阿弥陀经》法会的不是一般的比丘了,是修行证悟与发心都很胜妙的大比丘。比丘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人。这&比丘&的梵语有三种意思。第一是&乞士&。&乞&是乞讨的意思,但是他不叫乞丐,他叫士。士就是一种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三衣一钵外,没有任何物质的财富。他用钵来乞点饮食滋养自己的身体,其目的是要求解脱之道。所以就叫乞士:乞食来滋身,乞法来滋慧命。那么第二个意思就是&破恶&。他要修行&&无论是四念处、四正勤、七觉分、八圣道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以他正念的智慧观察,破烦恼贼。对见思惑&&情爱的思惑、偏执我执的见惑,要对治,这就破恶。第三个意思是&怖魔&,一个人发心出家受具足戒,白四羯磨成就,就有地神传达一种声音说:&有人受戒了,要远离魔障了,要解脱了。&他就次第的传到上面去。这个魔王呢,就会恐怖,魔宫就会震动,这叫怖魔。
  这个&僧&是僧伽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叫和合众。大家注意,这个和合众是用六和敬的原则组成的一个僧团。四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伽。就好像树林的概念,一棵树、两棵树不能成为树林,一定是多棵树才能成为树林。僧伽一定是四比丘以上,或者四个比丘尼以上。&同证无为解脱&就是寂灭、寂静状态,叫&理和&。那么他的六和敬:身和同住,你在一个僧团里面要与众起倒,大家过堂,你得过堂,大众上早晚殿,你得上早晚殿,在作羯磨法,大家坐着,你得坐着,不能站着;口和无诤,不要斗诤坚固,不要说人我是非,口业要清净;意和同悦,意念当中都是修解脱的佛法,都是喜悦的心情;见和同解,在一个僧团当中你的知见一定要相同;戒和同修,大家所求的戒是一种,共同来修持这个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条戒这些;利和同均,社会上白衣居士的四事供养,大家都有份,要平均分配。六和敬是事和。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呢,是佛陀早年所构建的僧团的数量&&常随众。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查看: 7528|回复: 300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2001年讲于净律寺)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因缘,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我们在正式讲这部《阿弥陀经》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研究这一部经的目的。
基本上我们学习佛法,虽然我们每一个人进入佛门,各有各的因缘不同,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离苦得乐」。
我们希望我们今生,乃至来生的身心,能够离开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依止这样的目的来到佛门,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来修学佛法。
可是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离苦得乐?这个痛苦是怎么产生的?安乐又是怎么样产生的?
从佛法的因缘观来说明,这一切的痛苦,是由于生死轮回而引起的──「生是苦本」。
换句话说,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每一次受生,都结集了很多的痛苦──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乃至五蕴炽盛苦。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三界一旦受生,这个痛苦就不能避免,每一期的受生,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
所以说我们讲息灭痛苦,就必须息灭生死的轮回,达到无生的涅盘彼岸,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主要宗旨。
至于这个方法,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当中,他把佛陀的教法作一个判教,他说佛法当中主要有二大门:一个是圣道门; 第二个是净土门。
这个圣道门的方法,就是以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就是你必须仰仗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消灭你无始劫的烦恼跟罪障,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个方法,这个叫做圣道门。
第二个,你可以选择净土门,仰仗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我们一念真诚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相好,跟弥陀感应道交以后,我们到净土去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一个是在秽土断惑证真,一个是在净土断惑证真,有这样的差别。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二个差别,印光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二个法门的差别,就像是「蚁子登于高山」,以及「风帆扬于顺水」。
说我们假设选择圣道门,就像是一只蚂蚁在登高山,这整个过程是非常辛苦,有很多的障碍:
烦恼障,你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烦恼会障碍你修学圣道;业障,你无量劫来所积集的业力,它障碍你修学圣道;
报障,你的生命体有老病死,老病死一出现的时候,障碍你修学圣道。就像一只蚂蚁,它要经过很多很多的波折,才能够到达山顶。
入道多辛苦,这个叫做难行道,这是一个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你可以选择到净土去,这种情况就像是「风帆扬于顺水」,像一艘船,在顺风的情况之下,你坐上弥陀的大愿船,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这当中在弥陀大愿船的摄受下,你就比较容易成就。
在净土当中,有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的摄持,你能够在那个环境「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二个法门所成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就不一样。
如果我们站在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福慧浅薄这样的一个根性来说,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就是比较契机的法门。
在整个净土当中,主要有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
印祖说:这部《阿弥陀经》的特色:「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文字简要,但是义理却是非常的详细丰富。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透过《阿弥陀经》的学习,我们的确能够正确的掌握净土的理论跟它的方法,作为我们未来自利,乃至利他的一个基础。
这是我们共同研究这部经的目的。好,我们现在打开《讲义》。
& && && && && &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我们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来解释《阿弥陀经》。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分为三。
我们这次分成三大科,来解释这部经。
┌壹、自序
├贰、解经
└参、跋语    今初。
「壹、自序」,蕅益大师自己作了一个序;「贰、解经」,正式解释经文;第「参、跋语」,蕅益大师写完《要解》以后,他的一段跋语。「今初」,先看第一科「自序」:
     ┌总序多门
┌序法门┤
│ && └别显净宗二
│    ┌序古疏
└序注疏┤
& && && && &&&└序今解二
「自序」我们分成二大科:第一个是「序法门」,先说明佛陀所施设的这些差别法门;第二个是「序注疏」,讲到蕅祖个人著作这部《要解》的一个因缘。先看「序法门」。「序法门」当中分成二科:「一、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先笼总的说明佛陀说法的原则,是一个总说。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壹、自序二
            & && && && & ┌虽归元无二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
& && && && && && && && && && && && && && &  └而方便多门
原文: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这个「原夫」是发语词,没有意思的。这三世「诸佛」在自受用的甚深法性三昧当中,以这个大悲心,怜悯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随机施化」为众生说法。
这说法的原则有二个:第一个站在契理的角度,「虽归元无二」;第二个站在契机的角度,「而方便多门」。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归元」的「元」,跟根源的「源」是同一个字。这个「归元」,指的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究竟的真理。
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所追求的真理,以天台宗来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如佛性」。
在经论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是怎么有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执着,所谓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是「行」,「行」就有「识」(凡夫的情识),乃至于各式各样的业力,就有「生、老、病、死」。
所以无量无边的罪业,是由我们的妄想所创造的。所以息灭我们的妄想、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这是所有佛弟子究竟的归依处,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
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他们内心当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味、同一法性,就是佛性,所谓的「一如无二如」。
我们就着众生的根机,他所采取的方法,这就有一些差别相。我们讲禅、教、律、密、净,你可以参禅来对治妄想,你也可以持戒来对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观、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来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恢复你本来面目。
所以说,站在方便契机的角度,就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它的会归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清净光明的佛性。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消息──学佛它是一个心地法门,法法消归自性。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了凡四训》里讲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女居士,这个女居士很贫穷,她对三宝有信心,经常到寺庙里面礼拜、赞叹、供养三宝。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积集了二文钱,就拿到寺庙去,很虔诚的供养寺庙。这个方丈看到以后,非常感动,就亲自为她诵经、为她回向。
过了几年以后,这个女居士福报现前,被国王选为贵妃,住到宫里面去,那当然是一个荣华富贵的境界。
这个贵妃有一次她又回到这间寺庙,她拿了千金来供养寺庙。但是这次方丈和尚并没有亲自为她回向,他叫旁边一个徒弟,代他诵经回向。
这女居士就觉得很奇怪说:师父啊!我以前只供养二文钱,你亲自为我诵经回向;我现在供养千金,你却叫你徒弟为我回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方丈和尚说:妳当初供养二文钱,内心非常的真诚,妳这一念真诚心的功德太大,我一定要亲自为妳诵经回向。而妳现在虽然供养千金,但是妳这一念心充满骄慢,所以我找小徒弟代为回向就可以了。
所以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就是说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现前一念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心力不可思议。
印光大师《文钞》也讲到一件事,说:印祖有一个徒弟,他每天念佛念很多,拜佛也拜很多。
他写信给印祖说:师父啊!我每天拜了很多佛、念很多佛,但是我怎么越念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
印祖说:你的修行只是在事相下功夫,没有把这些法门用来对治你心中的妄想,你只是说「我今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心外求法。所以这样子跟整个佛法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慈悲,一开始就标出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说不管你修行任何的法门,你一定要往你的清净心的目标去会归,这是三世诸佛施设教法的一个原则,这是一个总原则。
这一段是「总序多门」,笼总的把佛陀施设教法的原则先标出来。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特别把净土法门的特色讲出来。
 别显净宗二
  净土横超胜
净土的特色,蕅益大师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分二段:第一个「净土横超胜」,看这一段:
然于一切方便┌至直捷┐     ┌念  佛
      ┤   ├者,则莫若┤
之中,求其 └至圆顿┘     └求生净土
在一切的禅、教、律、密的方便当中,我们希望能达到二个目的:第一个「至直捷」,第二个「至圆顿」。
这个「至直捷」指的是在因地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必多生多劫的修持,就在一生当中成就生死的大事。
这个「至直捷」,我看古德的批注解释说:「直捷」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叫做「直捷」。你不必去消灭你的罪业,带着你无量无边的业种往生净土,这叫「直捷」。
前面「至直捷」是约因地,这个「至圆顿」是约果地。那你果地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呢?
「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你到了净土以后,它的功德不是人天的功德,也不是二乘的功德,是大乘的功德。
圆净四土──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土是互含互摄的,是横具的,你同时可以受用四土;能够成就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叫做功德的「圆顿」。
如果我们今天要求在一切方便当中,要满足它的「直捷」性,又满足它的「圆顿」性,那「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是因,「求生净土」是果。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说「方便有多门」,这个佛法的修持,都是在对治我们现前的妄想执着。这个法门的施设,有通也有别。
通相来说,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一定要持戒,特别是四根本重戒,「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之根本」,这是通于一切法门,持戒为本。
其次,止观双运。任何一个法门,它在安定内心的时候,它不是止就是观,不是观就是止,没有其它第三种状态,「善巧安心止观」。
这个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切法门的总相。但是它有它的别相,这个止观的别相,就是它的所缘境有所不同。这段我们解释一下。
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的经题「妙法莲华经」,他解释这个「妙法」,说妙法有三种法妙:第一个是众生法妙。
这个众生法,就是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惑业苦,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这烦恼一动,就是一个罪业,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有这个罪业,就会有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所以众生法妙。
第二个、佛法妙。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正报庄严、依报的庄严,这件事也是妙。
第三个是心法妙。前面的众生法是约着杂染的境界来说;这个佛法界是一种清净的法界;现前的一念心性,智者大师的意思:它有染有净,有净有染,一念具足十法界。
它迷惑的时候,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它觉悟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清净的法界:染净不二,所以这个现前一念心性也是不可思议,也是妙。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们一般在修止观,就是三种所缘境:或者你观察众生法界。一般南传佛教,它的止观就是观我们的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所招感的现前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的所观境。
不过观察众生法,一般我们的心情,那是否定的,用不净、或者是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来观照它,基本上我们对它是厌恶的、否定的,是要把它息灭掉的,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第二种的所观境是佛法界。这个净土宗跟密宗欢喜用这种观法,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直接去观察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或者观想佛菩萨的正报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或者去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琉璃地、莲华、宫殿、楼阁。
我们去观想佛菩萨庄严时,内心是肯定的,这个时候所缘境,这种佛菩萨的本尊相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是赞叹、礼拜、供养的一种归依的心情。
若按密宗的道次第来说,密宗认为:我们直接观佛菩萨的这种功德庄严,这是最直捷、最圆顿的方法,就是成佛最快。
印光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这种观法,他说:我们这一念心直接观察佛菩萨的这种庄严,就像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我们现前一念无量无边这种烦恼的心,去观察佛菩萨的庄严,是就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投入佛菩萨的功德大海去,一念的相应就是一念的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所以说在无量无边的所观境当中,你用众生法为观境、以心法为所观境、以佛法界为所观境,这当中以佛法界为所观境,是最直捷、最圆顿的成佛法门,是这个意思,叫「净土横超胜」。
这当中牵涉到有佛力的加被,本尊相应,密宗讲,就是我们跟佛菩萨这样一观以后,我们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功德就接触了,蒙佛加被,这当中有佛力的力量加持进来,所以这个地方就有直捷跟圆顿这二种功德。这是讲到这个法门的一个比较性,有横超的、有竖出的差别。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其次,我们再看下一段:
  又显持名胜二
在整个净土当中,这个「持名」又特别殊「胜」,有二段,第一个「正显」。
又于一切念佛法┌至简易┐     ┌信  愿
       ┤   ├者,则莫若┤ 
门之中,求其 └至稳当┘     └专持名号
念佛法门,我们讲本尊相应,它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够接触,就是感应道交。
这当中基本上有三种的方法:第一个,观想佛菩萨的相状,观想、或者观像、或者持名,你忆念它的名号。就是说你去观想、观像、持名,都能够跟佛菩萨的大悲心相接触。
但是这三个「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要加以简别的话,就是它要能够「至简易」,下手最简易,它的成就最「稳当」,万修万人去,成功率最高,那就是「信愿专持名号」。
执持名号,它有简易跟稳当的二种功德。简易跟稳当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说,第一个从平时的修学方面来说。
在丛林古时候有一个叫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欢喜吃冬瓜,所以人家称他叫冬瓜和尚。
这个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购,古时候的丛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高山上,从山上走下来四个小时,上去四个小时,来回八个小时,他哪有时间去念佛堂用功呢?
他整天都在外面跑来跑去。但是他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有一天,隔壁来了一个参学客的比丘,他就去找他说: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方法能够修持。
这个客比丘说:你好好的专心念阿弥陀佛。这个人也是老实、厚道,他一听就相信了。他就在这个工作当中跑来跑去,心中就好好的念阿弥陀佛,「信愿专持名号」。
有这么一天,大家早课做完要下殿,冬瓜和尚就站出来说:大众师慈悲,我今天要往生净土,请大家先不要下殿,送我一程(呵──)。
大众师心想:你平常念佛堂也没看到你来参加,你现在说你要往生净土?大家半信半疑。大家想:好嘛,看看嘛。
那冬瓜和尚就在中间坐着,大家为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以后,冬瓜和尚就讲了一个偈颂:「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讲完以后,就安然坐化。
这当中就把他一生的修因,因地的修行跟他果地的功德表达出来。看他的因地是怎么修的?
他的因地是「终日走街坊」,我这个人工作随缘尽分,我的工作范围是一天到晚在外面跑,在街坊、在菜市场当中跑过来跑过去,不像你们有这个福报在念佛堂、禅堂用功。
当然这是我身体的状态,我的身体在这个街坊当中跑过来跑过去,终日走街坊。但是我内心是什么境界呢?「心中念佛忙」,内心当中念念的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
我们看《释禅波罗蜜》,任何止观的修学,一定要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把所有尘劳的事情都要放下,没有说什么终日走街坊的。
因为净土法门它的所观境最简易,因为你这个佛号一现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经过这三个次第,这个佛号从你信愿的心里生起,从嘴巴的震动产生一个声相,再把它听回去。诶!这件事就相应了,就跟你的本尊相应了。
所以说他最后成就了,「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看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我内心的境界、我心中的佛号是什么境界,「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
所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个净土法门的方便。你在佛堂用功当然是好,但是你在动中也可以跟弥陀相应,那这是约着平时的用功来说。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第二个约临命终,这个临命终就是我们一生最关键的时候,古人说:「腊月三十算总账」。
印祖说:我们一个人,平常什么事情都能够作假:你没有修行,也能够装出有修行的样子;你造了很多罪业,也能够现出慈悲善良的样子。
平时是可以作假,但是临命终的时你作不了假的。临命终你现出什么相貌,善业起现行、恶业起现行,你作不了主,你没有办法作假,那你这个叫算总账了。
那这个算总账就会影响到我们下一辈子的投胎,善业起现行,或者恶业起现行。
这当中有二个因素会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第一个随业往生,我们会随顺过去的善恶业去投胎,如果善业起现行就到人天法界去,恶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法界去,随业往生;
第二个随念往生,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能够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去改变你的业力,在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之前。
比如说你忆念你一生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善法,那以这个强大的善念,能使令这个善业先得果报,随念往生。
或者你在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你这时候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会有这样明确而坚定的心念,这个时候也是随念带业往生。
但是这个随念的标准,这个念力一定要能够强过你的业力,这个念力一定是非常明确、非常坚定的念力。
那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这样一种散乱心的状态,我们要栽培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念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简易、最稳当,因为它的所观境最简单。
你在临命终的时候,色身的败坏、内心的散乱,你要去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可就不容易了,不像平常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念佛堂当中那么容易。
所以站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至简易、至稳当就非常重要。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我们讲这个下手最简易、成功最稳当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把这个念佛当中加以简别。
蕅益大师讲完这一段话以后,他又加以「引证」,把他的理论作一个「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
 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        ├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摄事理以无遗┐│
└┤      ├┘
 └统宗教而无外┘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学习
净界法师主讲(2001年讲于净律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页: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
 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        ├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摄事理以无遗┐│
└┤      ├┘
 └统宗教而无外┘
这个「净土三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这「三经并行于世」,同时在世间流通。但是「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古大德在三经当中他单独以《阿弥陀经》列为丛林的晚课。这是什么理由呢?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在三经当中,古德特别重视《阿弥陀经》,乃至于整个三经当中,以《阿弥陀经》列为晚课,这当中的理由是:
第一个,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净土三经」,这《观经》看经题这个「观」字,看得出它的修行方法是「观想」的法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观琉璃地、观莲华;或者观察正报的庄严,观察弥陀白毫相光、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是观想、观像,这是利根人。
这个利根人他的烦恼淡薄,他的心容易寂静,心寂静的人,他有堪能性,他能够观察很复杂、很微细的境界,这当然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环境也单纯、天生的烦恼也淡薄、也不容易昏沉、也不容易掉举,这个观想就适合他。
其次,这个《无量寿经》,它虽然也是持名,但是它还兼带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可能出家人比较容易做到,特别是年青出家占了便宜,他要发菩提心,思惟如母有情,发起大悲心,修六波罗蜜;
但是年纪要大一点就可能会有困难,身心的羸弱;或者在家居士,那更有困难,发菩提心,在家人心中所缘的境界,那是一个家庭,妻子、儿女、先生这种境界,他怎么能够广泛的攀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怎么去修习六波罗蜜呢?所以说这个《无量寿经》它的标准又稍微高了一点,「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那《阿弥陀经》的特色,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二话不说,他但是要你执持名号,看这经文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你是男人、或者是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听闻阿弥陀佛这种功德境界。「执持名号」,你经常的去忆念他的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阿弥陀经》当中,它对于其他的方便法门二字不提,单单要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这样的行持,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法门,上根人修,那当然是好;钝根人修也可以;乃至一个人,他一生造了五逆十恶,他临命终时才开始觉悟、才开始忏悔、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他怎么发菩提心、怎么修诸功德都没有办法,他不可能观想、观像。这个时候,他去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十句,转地狱的火成金莲华。
所以这个「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就是这种境界。「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这当中有事、有理,它能够统摄宗门、教门一切的修行方法。
这个「摄事理以无遗」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就是念阿弥陀佛有事持、有理持。这个持名是讲得比较简要,事实上具足来说,应该是信、愿、持名。
那这当中,按蕅益大师的意思,「信愿」又特别重要。蕅益大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说你内心当中对弥陀归依的心不够坚定,虽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打妄想:阿弥陀佛真的能够救我吗?你对弥陀的信心不够,对往生的愿力不具足,纵使这句佛号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功夫成片,亦无得生之理。
这个关键在这个「信愿」。这个信愿的栽培就跟这个「观想」有关系,你平常的观想。如果你是从事相上去栽培信愿,这个时候从缘起上来观察,你观察娑婆是苦恼的,在娑婆世界受生,有烦恼障碍你、有罪业障碍你、有老病死的果报障碍你。
假设你下辈子选择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正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五种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依报呢,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各式各样宫殿楼阁的庄严。你从这样的事相差别,生起信愿,这个时候你对弥陀通身靠倒,这就是事持。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那这个理持呢,就是你有一种理观,这个理观就是你能够明白万法唯是一心。
那这个理观,你能够观察:所谓的「娑婆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是你一念颠倒无明所变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也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是你的信、愿、持名所成就。」
这样子你能够法法销归自性,「我虽是业障凡夫,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内心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这个时候,你以这种「万法唯是一心」的思想,来开展你的佛号,这个就是理持,一切法不离开你这一念心。
这样的厌离娑婆,娑婆世界是心中的杂染境界,所以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心中清净的信愿心所成就,所以应该欣求。以一心的角度来厌离娑婆,以一心的角度来欣求极乐,那这样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就不可思议了,这个叫做理持。
这蕅益大师后面会提到。所以说如果不明白实相道理的人,他从这样的一种业感的杂染跟清净的差别来持佛名号,也可以。如果你能够通达《法华经》《华严经》,从诸法的实相,从一心缘起万法的角度来开展你的信愿,也是可以。
这个净土法门有浅有深、有事有理,所以总说一句话:「尤为不可思议也哉!」不管事持、不管理持,都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都能够在往生净土,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这个是蕅益大师「序法门」,先把佛陀所有的法门,先作一个笼总的介绍;再把净土的特色,它直捷、圆顿的特色,乃至持名简易、稳当的特色标出来。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再看第二段「序注疏」,这以下蕅益大师讲出他著作《弥陀要解》的一个心情。先看「序古疏」,看古德著作的情况。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
     ┌着为《疏钞》┐
┌云栖和尚┤      │
│    └广大精微  │
┤           ├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    ┌述《圆中钞》│
└幽溪师伯┤      │
     └高深洪博  ┘
   ┌文富义繁┐
,特以┤    ├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边涯莫测┘
蕅益大师先讲到古代大德对《弥陀经》注疏的情况,「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中国佛教这二千多年来,祖师大德辈出,有很多人对《阿弥陀经》都很重视,也有很多的批注;
但是「世远就湮,所存无几」,时间一久,「世远」就是时代太久,早期这些《阿弥陀经》的批注就消失了。
到了明末蕅祖的时候,所存的批注就不多了。不多中蕅益大师就提出二个代表:第一个「云栖和尚」──莲池大师大师,他的《阿弥陀经疏钞》,「着为《疏钞》广大精微」,文字广大,义理特别的精微。
我们看《阿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讲得很广,就像一个佛法广论一样,把《阿弥陀经》开展的非常详细。
那「幽溪师伯述《圆宗钞》,高深洪博」。幽溪大师是蕅祖的长辈,他称他为师伯。那他作的《弥陀圆中钞》高深洪博,他老人家用一心三观来开展这句佛号,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妙。
这二部钞,蕅益大师赞叹「盖如日月中天」,有如一片黑暗当中太阳现前,这是正法的住世。那有正法太阳出来,有眼睛、有智慧眼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
就是有教理基础的人,去看《弥陀疏钞》《圆中钞》,都能够得到利益。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问题,「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致使「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因为莲池大师的《疏钞》太广泛了、幽溪大师的《圆中钞》太深妙了,故「边涯莫测」,不管是文字、不管是义理,对我们「初机浅识」,末法时代根机浅薄的人来说,就很难栽培信愿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去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他老人家以《华严经》的思想,「重重无尽,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思想,来开展净土的依正庄严,讲得非常详细。他偏重在所缘境,就净土的依正庄严有广泛的介绍。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他偏重在能缘,偏重在能缘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圆中钞》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开展得很详细。一个是以《华严经》为主,偏重在佛菩萨的庄严;一个是以《法华经》为宗旨,偏重在心性的功德。那蕅益大师呢?
如果我们今天把《弥陀疏钞》跟《圆中钞》看了以后,你再看《阿弥陀经要解》,你就会知道蕅益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他能够融通这二部著述,一方面赞叹净土的依正庄严,一方面要你处处销归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事实上是把《弥陀疏钞》跟《圆中钞》加以融和。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弥陀要解》,你有空时你还要去看看《弥陀疏钞》、看看《圆中钞》,你就知道蕅益大师的思想根源,是从这二个著作开展出来的;不过他老人家讲得简要,所以叫做《要解》。
他能够在短短的文字当中,使令我们这些初机浅识的人,能够建立信愿,这是《要解》的特色。这是讲到古代二位大德的著作,各有各的优点;下面一段就讲到蕅益大师他著作的心情。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正述作疏缘起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面二位大德的著述,对上根利器的人,当然是得到利益;但是对于「初机浅识」,就「信愿难阶」。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弗揣庸愚」,我不测量我自己是一个平庸根性的人(这是蕅祖的谦卑),所以我在二位大德之后,「再」着「述」这个「《要解》」,因为考虑到「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所以我不得不再做这个《要解》。
  自陈同异俱非
 ┌不敢与二翁竞异─┐
┌┤        ├┐
│└亦不必与二翁强同┘│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
┤          ├
│┌譬如侧看成峰┐  │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      ├──┘       
 └横看成岭  ┘   
            ───壹自序竟───
那我做这个《要解》是一个什么心情呢?「不敢与二翁竞异」,但是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不尽卢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卢山而已。」
那我作这个《要解》,我站在个人的立场,我「不敢与二翁」有一种争高下的心情。佛法讲无我、无我所,我的心情没有「想要比古德强」这一念分别对立的心,没有。
如果你没有想要比古人强,你干嘛作这个批注呢? 「不必与二翁强」。站在法的立场、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场,有些众生必须要依《要解》而得度,也不是每一个人的思想要完全一样,也「不必与二翁强同」,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那也「不必与二翁强同」。
我们看古大德,是依法不依人,他不必在人中争高下;但是为了法的弘传,所谓的「名利不可争」,但是「义务不可辞」。个人的名利,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所计较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弘扬佛法呢?「义务不可辞」,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因缘不同,谁会因谁而得度,各有各的差别。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弘扬,个人也有一分的承担,「义务不可辞」,这是蕅益大师的心情。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
一部经有各式各样的批注,这个是很合理的。多元化的社会,各有各的思想。譬如说「侧看成峰」,同样是一座山,你从侧面看,开展出来的是一个绵延的山峰;从横面看,合起来就是一个岭。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面貌。
总之,「纵皆不尽卢山真境」,没有一个人真正看到卢山真境,卢山在这个大雾当中,但是要紧的是,你能够透过你语言文字的善巧,引导众生去「亲见卢山」。
这意思就是说:经典是佛大智慧的境界所表达的,那是无量义,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把佛陀的真实义全貌表达出来,从契理的角度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从契机的角度,每一个不妨站在你的角度,来引导众生了解这部经。
我们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只要你有一个门就能够进入房间,不一定要把房间全部打坏,其中有一个门就可以进去了。
所以说「纵皆不尽卢山真境」,但是「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卢山而已」,是这种情况。那这是蕅益大师著作《要解》的一个心情。
蕅祖的《要解》,如果我们只是这样读过去,你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是你要是能够把心静下来,很虔诚的把蕅益大师的《要解》,特别是前面五重玄义,一次一次的读诵,你会发觉这里面的文字不可思议。
你一次一次读诵,真正能够灭罪,可以把你无量的罪业灭掉,真正能够开展你的智慧,把你无始劫来的疑根拔掉,所以印光大师赞叹蕅益大师说:「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
印祖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说:就算是古代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出世,重新为他讲的这部经作批注,「亦不高出此矣」,整个义理、整个行持的开展,大概也就是这样子了。
所以这一部《弥陀要解》,我们要花多一点时间慢慢去体会、去品尝,你再来念这句佛号,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你过去在念佛的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有很多很多的障碍,总是觉得:怎么念半天没有味道?你要把这《弥陀要解》背一背,细心的体验,你这一念心再跟佛号一接触,前面的那些乌云就全部消灭掉,灭除你的罪障。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学习
净界法师主讲(2001年讲于净律寺)
原文:&&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我们看第二段「解经」,正式的解释本经,「分二」段:「初五重玄义;二、正解经文」。
贰、解经 分二:初五重玄义,二正解经文。
贰、解经二
五重玄义五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蕅益大师是天台宗的学者,他根据天台宗的家风,在解「释经」典前先解释「五重玄义」,这「五重」就是五个层次,用五个层次来解释,把经典玄妙的道理先表达出来,叫做「五重玄义」。
  总标立题
第一重是释题,解释经题。解释经题分成二段:「一、总标立题;二、别释通别」。先看「总标立题」:
        ┌能说┐
第一释名。此经以┤  ├人为名。
        └所说┘
解释经题,有人、法、喻三种的差别。这部「经」完全是人,单人立题。这个人当中,有「能说」的,就是这是谁说的呢?「佛」。这第一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能说的人。
这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谁介绍的呢?不是阿罗汉、也不是菩萨,他们二个都没有资格介绍净土;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资格、才有条件来明白的介绍净土。
所以这个能说的人是「佛」。那他介绍谁呢?「阿弥陀」,这是所说的佛,他也是佛,是西方的佛。一个是能说,一个是所说,那这个单人立题。这是「总标立题」,再看「别释通别」:
  别释通别二
  释别名三
   释佛字
这个经题有别题跟通题,这个「别」就是别于一切经典的,「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是不同于其他经典;这个「经」字是通的,任何一部经都叫做经,这是「通」题。
我们先看别题,别题当中分成三段:第一是「佛」,第二是「说」,第三是「阿弥陀」。先看第一「佛」: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
       ┌以先觉┐
      ┌┤   ├─┐
      │└觉后觉┘ │
生五浊恶世─┤      ├者也。
      │┌无法不知┐│
      └┤    ├┘
       └无法不见┘
这个「佛说阿弥陀经」第一个「佛」字指的是谁呢?「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不是业力来投胎,他是「乘大悲愿力」而来「生五浊恶世」。
这个佛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当中有三个功德:第一个站在自觉角度,「以先觉」;第二个「觉后觉」是讲觉他;第三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是觉行圆满。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个佛啊,佛当然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境界,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三昧、神通、陀罗尼,但是他根本的功德,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所以我们一般在解释「佛」,简要的讲什么是「佛」呢?
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众生,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因为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从智慧生起的,它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所以蕅益大师以这个智慧,来总持佛陀的功德。
那这个智慧有三种:第一个「自觉」。佛陀的智慧,觉悟生命的真相,这当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先明白业果的道理。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内心是颠倒的,对于生命「生从何来,死将何去」是不明白的。
我们刚开始认识业果的道理,我们就能够知道「生命相续」,看到了无量生命,原来我们的生命就像这水流一样,「恒转如瀑流」,由过去的生命引生现在的生命,由现在的生命这个水流会继续延生到无量的生命。而这整个生命的变化,是由我们的业力所构成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观就会有变化。
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断灭见」,人死如灯灭。一般人是这样的思想,一个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消失掉了,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如果我想得到安乐怎么办呢?那就实时行乐吧!
因为没有来生,断恶修善、皈依三宝都没有意义。这个思想会让很多人造很多很多的罪业。所以我们心中第一道的光明就是明白业果、明白生命的相续、明白业果的相续。
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就要避免去累积罪业,而且要积极的去积集善业。所以我们明白第一个业果的道理以后,由这个道理的摄持,我们就能够勉强自己,去断除身口意的恶法,勉强自己去积集善业,因为为了追求来世的安乐,这是第一层觉悟。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第二层,我们从业果当中,还可以再进一步观察空性,这无我的道理。当我们明白业果以后,虽然慢慢慢慢罪业减少,慢慢慢慢善业增加;但是我们这种自我意识、这个无明在心中活动,人跟人之间接触就会有得失心,就有比较的心,就使令我们「弟子心不安」。
虽然我们积集了再大的善业,总觉得我们被境界这种赞叹、毁谤、得失,这个风一吹的时候,心中还是飘动。所以我们人总是想要进步,想要再追求更精致的安乐,
这个时候我们修无我观,观察这个生命体,是由五个成分所构成的,是由色、受、想、行、识所构成,而每一个成分都剎那剎那生灭,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透过无我观,我们来修习善法的时候,那完全是一种大悲的愿力,就不是以前以自我来断恶、以自我来修善,而是以愿力来修善。
这个时候,在这修善的过程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这个时候,外在的境界不能障碍你,别人对你的赞叹、毁谤,你的心还是安住,安住在空性。
这个时候,你的安乐就不可破坏了;不像前面的「依止善业」,别人一句话就让你倒下了,很脆弱的,这个安乐是脆弱的。
当我们明白第二个空性的道理,这时候我们的安乐就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精妙。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第三层,还可以进步,观察到现前一念的佛性,这个时后我们会生起同体的大悲心,积集更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佛法的觉悟有三个层次,从业果的道理,到空性无我的道理,到真如佛性的道理,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它有一定的次第。那这样子完成自我的觉悟,是一种自受用。
有这种自我觉悟以后,站在大乘的角度,我们有一分的责任来帮助一切有情,使令他也能够觉悟。
当然佛法也同意你没有饭我给你饭吃,你生病我带你去看医生;但是这样子不能够彻底的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因为他痛苦的根源是来自心中的愚痴。
你不能更解释佛法道理给他听,你给他饭吃、给他钱、给他看医生,暂时得到安乐;但是终归来说,他还是会去造业、还是会受苦。所以我们真正帮助众生,最后就是要为他说法,使令他也觉悟,「觉后觉」。
最后,我们自己从自利利他当中,最后「觉行圆满」。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唯独只有佛陀。前面的自觉、觉他通于阿罗汉、通于菩萨,但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只有佛陀。
所以你看经论,你问一个阿罗汉,他不敢说他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的他告诉你,他不知道的他就说他不知道。但是你要是问佛陀啊,没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这个是觉行圆满,唯佛与佛才能够彻底觉悟。
这一段是介绍「佛」字,这个「佛」字主要是指释迦牟尼佛。看第二个「说」字。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以度生为怀┐为说难信法,令究
说者,悦所怀也┤      ├
       └众生成佛机熟┘竟脱,故悦也。
这个「说」,蕅益大师的解释是「悦所怀也」。这个「悦」指的是心中的欢喜。为什么心中欢喜?因为他「所怀」,满足心中的愿望。
我们凡夫的心中有二个愿望:第一个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下化众生,上求、下化,这是我们的菩提本愿。但是佛陀只有一个愿望,因为佛陀自利已经成就了,佛陀所有的愿望,就是以度众生为愿望。
那现在「众生成佛机缘」成熟了,所以佛陀为说这个净土「难信」之法,使令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究竟」解「脱」,所以佛陀当时的心情是欢喜的。所以这个「说」,有欢喜、演说的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众生成佛机熟」,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缘,「一大事因缘」。说你这个人往生天界的因缘成熟,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你这个人成就阿罗汉的因缘成熟,这个也不是很难得;但是说这个人要成佛的因缘成熟,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了。
我们看《法华经》《华严经》,这个成佛那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的积功累德;而这个地方「众生成佛机熟」,蕅益大师解释说:这里的众生指的是谁呢?
他说:乃至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他能够信、愿、持名,就表示这个人成佛的因缘成熟了。问题就是说,它这是一个难信之法──信、愿、持名,我们如何对这句名号生起坚定的信心,生起坚定的愿力呢,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
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透过明白道理,来破除我们的疑惑。所以这个「说」,就是众生听闻净土法门的因缘成熟了,换句话说「成佛的因缘成熟了」。佛陀在那个时候,以大欢喜心来介绍阿弥陀佛,所以叫做「说」。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第三个「阿弥陀」,这当中分二段,先解释「导师」。
   释阿弥陀二
   明导师
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
    ┌生极乐世界┐
 」众生┤     ├者也。
    └永阶不退 ┘
这「阿弥陀」,就是「彼土」,就是他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成佛的,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那他以「四十八愿」来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到哪里去呢?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永阶不退位者也。」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我们入经文,会有详细的介绍──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
这当中,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功德,特别以「永阶不退」做代表,可见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我们凡夫的修学,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退转」。所以我们打一个佛七,以一句佛号来熏习我们的身口意,慢慢慢慢内心能够寂静光明;等打完佛七的时候,再与人世的尘劳一接触,又恢复了这种散乱昏沉的境界。
就是我们曾经得到的功德容易退失,没有办法坚固的保存下来,没办法累积起来,这是我们凡夫修行最大的困难。
你说你今天将《无量寿经》背起来,但是你三天不背就忘掉了;你说你能够拜《八十八佛》,今天拜、明天拜,要拜十几年,乃至尽形寿,就不容易了。
就是说我们任何的功德,在环境的障碍当中很容易退失。但极乐世界它有这个好处──不退转,环境使令我们不退转。
《阿含经》有一则故事:有二个比丘,他们是二兄弟。哥哥很努力的修学圣道,成就了阿罗汉果;弟弟欢喜为人说法、欢喜攀缘信徒,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还是一个凡夫。
他哥哥成就圣道以后,经常用神通来观察弟弟:唉呀!我弟弟内心还是一个烦恼的境界。就劝他弟弟说: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里跑来跑去,你要好好的修习止观。
他弟弟不听,好乐修行福报、好乐广结善缘。结果没多久就死了。死了以后,他哥哥用神通观察:还好,得了人身,生为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
有一天大富长者请了一个褓姆来照顾他,这个褓姆抱的时候,不小心掉到地下,掉到地下,这个脑袋撞到石头,脑就碎掉就死掉。因为临命终时起了瞋恨心,就刺激他过去的罪业到地狱去了。所以说,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人身,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我们来生要去哪里。
所以印光大师提出一个警告,他说:「三世怨。」说你今生积极的修福修慧,但是假设我们今天没有成就圣道、也没有到净土去,来生会因为善业的因缘得到大福报──国王、大富长者。
但是这个福报现前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心中有烦恼,我们这一念烦恼的心跟福报境界接触的时候,烦恼就开始活动。
在线时间9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个君王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没有福报的人,要造罪业,是没有多大的力量;但是一个国王、一个大富长者,「君王一怒,血流成河」,那还得了!
一个大福报的人要造罪,那个势力就大了,今生修福,来生受福报,第三生就投到三恶道去了,就是「三世怨」。
这是说明我们凡夫的心情,在没有入正定聚之前,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今生是一个比丘,如法的持戒、如法的忏悔、如法做五堂功课;但是来生就忘了我是谁了,就开始享受今生所积集的功德,开始放逸、造业,第三生就堕落了。
所以说,到极乐世界的重点还不是要去享受这样庄严的境界,重点在「永阶不退」,因为极乐世界环境的摄持,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令我们成就不退转。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标出来,「永阶不退者也」。接下来看:
   明华梵
              ┌功德智慧┐
              │    │
     ┌此云无量寿┐  ├神通道力┤一一无量
梵语阿弥陀┤     ├要之┤    ├
     └亦云无量光┘  ├依正庄严┤也。
              │    │
              └说法化度┘
「阿弥陀」这句话,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解释说:是「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阿弥陀」这句话本来是梵语,我们讲「南无阿弥多婆夜」,「阿弥多」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无量的意思。
那这个「无量」怎么去体会它呢?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二个代表:一个无量寿命,一个无量光明。所以蕅益大师就说: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招感无量正报的寿命?为什么能够招感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因为这句佛号本身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如是因,就有如是果。
无量寿是代表一种正报的功德,你这一念心跟佛号一接触,你就成就无量寿的功德;你这一念心跟无量光一接触,就能够成就这样广大依报的国土。把这二个开展出来,就是无量的「功德智能、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度化,一一皆无量也。」
这是解释「阿弥陀」的意思。「佛说阿弥陀」是一个别题,这以下讲「经」通题:
  释通名
               ┌通┐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 ├合为题也。
│              └别┘
│         ┌通┐
└教、行、理三,各论┤ ├广如台藏所明。
          └别┘
「一切金口」,这个「经」有不变义,佛陀所说的法是真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叫做「经」。这个「经」对前面的「五字,是通别合题」,前面是别题,那这个「经」是通题,合起来就是一个经题。
智者大师把这个「经」分成三段,就是教经、行经、理经。这个「教」指的是语言文字,这个「行」指修行方法,这个「理」是它的实相道理。这当中有「通」有「别」,每一部经有共同点、有差别点,详细的内容可以看「天台藏」《法华玄义》,智者大师有详细的说明──教经、行经、理经。
关于这个「经」蕅益大师讲的比较省略,我们可以补充一下。根据《阿毗达磨杂集论》,这个经有五个意思:
第一个经叫「结缦」。就是说佛陀的这些法语就像花一样,能够放出很多的香味、放出很多的功德。佛陀灭度以后,由弟子把这个线,把无量无边的花串起来,就构成经,就是结集所成的经,结缦,就像一个线把花串起来一样,所以这个经有结缦的意思。它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后世的弟子把佛陀的言教结集而成的,这是约教经来说。
第二个经有「显示」的意思,这文字它能够显示种种的真理、显示种种修行的方法,叫做显示。
第三个「绳墨」,这个绳墨它是我们整个行为善恶的标准。这个显示跟绳墨是约行,这些文字它的记载,是我们整个修行的标准。
第四「出生」,这是约理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经典文字接触的时候,法语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不断的读诵、不断的忆念,它能够使令我们内心生起很多的功德──信、进、念、定、慧等种种的功德,成就五根、五力。
所以这个经有出生的意思,本无今有,叫出生。本来我们内心当中是没有功德的;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读诵经典以后,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的运载,我们能够生起功德,生起对三宝的信心、精进心、念心、禅定心跟智慧心,所以「经」有出生的意思。
第五「涌泉」,这个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像泉水涌出,今天涌出、明天涌出、白天涌出、晚上涌出。这个经典,经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每一次每一次有不同的功德,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就像涌泉一样,它是没有停止的,这是约理来说。
所以这个《阿毗达磨杂集论》说这个「经」有五个意思──结缦、显示、绳墨、出生、涌泉,故名为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弟子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