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如何做好社情民意收集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使用次数:3
入库时间: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政府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任何行为以及出台的政策规定,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以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政府权力的运行还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
>cooc答案Net搜索d①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减少决策失误方面,应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公民应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决策过程,这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答案,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答案搜索功能。
用户评论纠错:
&&&&&&暂无评论
我来说几句: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新常态下,经济政策的思路如何变?
  6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在2015中国(福建)互联网金融大会暨新华网思客会上作了题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异军突起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这种变化被决策层描述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种解释,但大都归结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其实除此之外,至少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其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习惯于用短期的周期性因素来表达对中国经济形势和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判断,今天我们还倾向于用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来解答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所发生的变化。换而言之,对于今天的中国形势变化,我们倾向于用短期的周期性因素、长期的结构性因素相交织的来解释。
  第二,决策层领导经济工作的思路发生变化。最近一段时间从各路媒体上可以听到领导同志关于中国经济工作思路调整的若干种说法。
  第三,当今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格局跟着发生变化。
  所以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新常态,至少要从四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是形势,其次是对形势的判断,再其次是经济工作的思路,最后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格局。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发生变化
  我们不妨先看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当今中国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变化。这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直接导致了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先说人口。从总量看中国人口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人口总量当中有一个和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因素就是从业人口和劳动人口。从业人口和劳动人口有两个年龄段的分布,一个年龄段是15-59岁,另一个15-64岁,至少在2011年之后,中国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都倾向于下降。而且从2012年起15-5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不仅仅是下降,还出现了负增长。不难理解,在总人口没有太大变化、而且有所增长的情况下,能够劳动的人口下降了,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该是怎样一个影响。
  其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产业,今后这个比重还会进一步增长。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服务业替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意味着整体劳动生产率是处于下降状态。因而,整个的经济增速也会随之下降。
  第三,城市化的速度减缓。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城市化进程,也具有效益递减的轨迹。中国城市化率从30%上升到40%用了七年的时间,从40%上升到50%用了八年时间。现在从50%要上升到60%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这是长期结构性的因素。
  再看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从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讲,目前中国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总体增速都处在周期性下滑状态。
  投资方面目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了投资增长速度下降。首先是产能过剩。其次是房地产的泡沫,房地产的供给大于需求。再其次是杠杆率流动率过剩,在流动性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我们要去杠。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都将导致投资增速的下降。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在最近这几年已经出现了逐年甚至逐季、逐月下降的态势。从2002年1月份到2013年的10月份,中国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一直都在20%以上,但是从2013年11月至今,增速已低于20%。2015年的4月份降到了12%,创四年新低。更让人忧虑的是以往在投资增速面临下滑的态势下,政府可以通过稳增长的措施来弥补投资的下降。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稳增长措施落实不到位,说的是资金下了,土地供了,就是迟迟不见效。
  消费方面,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累计来看,至少在2012年之后消费也逐渐下滑。出现这样的情形,首先是由于不合理的公务消费在下降,而与此同时,居民的正常消费并没有同步增长。其次,经济增速的下滑和居民收入增速的这种减缓,直接导致居民对于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因而,居民消费增速也会随之下降。第三在过去三十年中曾经反复出现过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在目前大幅减少。综合影响,今年3月份销售总额已经降至10.7%,单月下降10.2%。
  再看出口,出口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以前,我国的出口的平均增速一直是17%,2015年3月份出口的增速才百分之四点几。
  这样的一系列因素直接导致眼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得和以往大不相同。从经济增长率、就业、物价、经济增长新动力四个指标可以看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
  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2012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断式下降的态势,并持续了三年到四年的时间。2015年也就是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只有7%,而且何时见底,目前难以预料。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就业形势却良好。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我们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高于对于资本的需求,实际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消费物价涨幅在新常态背景下趋于稳定。2012年以来消费物价月度同比涨幅被控制在0.8%到3.1%之间,2015年4月份物价涨幅只有1.5%,这是CPI。生产价格指数(PPI)连续38个月是负增长。
  需要看到的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孕育之中。有这样三个数字,第一个是今年第一季度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浪潮当中,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字增长了38.4%;第二个数字是互联网网上零售额第一季度增长了41%;第三个数字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了5个百分点。所以,说到新常态,特别是在短期周期性因素和长期的结构因素交织作用的背景下,它所呈现的总体状况我们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经济工作的思路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领导层和决策层关于经济工作的思路实际上也在调整。这种思路的变化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解释:其一,经济工作重心要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其二,把就业当做优先指标来加以考虑;其三,要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其四,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
  一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就要放在第一位。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经济发展指标的追求,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经济不波动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之内就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大惊小怪。
  二是就业居于优先地位。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系列指标,以往排在第一位的先行指标是经济增长速度,换而言之,先定经济增长速度,然后再定物价、就业等其他指标。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条件下,目前排第一位并且作为先行指标的是就业。而且提出保持一定的速度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换而言之,稳增长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就业。根据这两年就业状况进行分析表明,过去8%甚至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就业,而今天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我们只需要7%左右的增长,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
   三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根源就在于产能过剩,因此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重中之重。而且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化解产能过剩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过去主要是进行增量调整,新时期强调存量调整;过去调整产能过剩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而不是市场,今天则要转过来更多地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
   四要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现在对政府职能的提法叫做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在新常态的背景条件下,划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让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
  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在改变
  形势的变化、对形势判断的变化、政府经济工作思路的变化,都直接反映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上去。
  在新常态背景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布局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值得特别关注。其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由一元变成双元。以前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就是逆风行事,或者叫做逆周期调整,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是作为抵消的力量来发挥作用的。但是在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特别是支撑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短期的周期因素之外,还有长期的结构因素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已经变成双元,那就是既要反周期,也要调结构。
  从2012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宏观定位已经从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来加以表述。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个在过去往往见不到的景象,就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往往在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左右调整或者左右摇摆。当反周期的任务趋于严重的时候,我们把更多的力量投向于反周期;当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变得更加严峻的时候,把更多资源配置用到推动结构的调整上去。这是一个方面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的变化,宏观经济的目标变得多元了。2008年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保增长,而且只有保增长。今天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至少已经有七个:稳增长是一个目标,保就业是一个目标,防风险是一个目标,稳物价一个目标,调结构是一个目标,惠民生是一个目标,促改革还是一个目标。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的目标变得多元了,这就意味着整个宏观调控的资源格局在多个目标中徘徊。因此,在今天面对保增长和稳增长这样一个重点之重的目标时,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加强了对于保增长和稳增长目标的实施力度。
  首先是简政放权。通过简政放权来保增长,是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在保增长和稳增长方面所凸显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思路。在过去的两三年当中通过下放、取消行政审批权,推进负面清单管理等等办法,是简政放权的主要本性。第二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本来就是实行扩张的,所以我们财政政策一直被称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在稳增长压力趋于增加的情况下,对于财政政策提出的要求叫做加力增效。那就是在以往扩张力度的基础上,再继续增加扩张的因素。第三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稳健,稳健过程当中也需要扩张的因素。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当中,特别是进入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力度异常得大。迄今为止,已经有三次降息,两次降准。稳步地推行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控制时时定点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开通外部普遍使用的新渠道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都在预期的范围之内。
  这些政策的实施和过去的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显然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区间调控,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来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其实际就是由三个指标所划定的一个区间范围。这三个指标分别是:
  第一控通胀,控通胀的指标控制在CPI不高于3.5%;第二,保就业,保就业的指标控制在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高于5%;第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7%。由3.5%、5%和7%所划定的一个区间就被称作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运行在这个合理区间的范围之内,那么政府会保持定力。但是如果面临经济指标有滑出这个区间的风险或者是滑出了合理区间,那么就要采用比较强力的措施去加以调整。
  总的政策思路是,面对经济新常态这样一种新的变化,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复杂的经济时局。这种理念和态度可以被概括为12个字,那就是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静观其变就是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后而动,看清楚再下手,不急于下手。对经济新常态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我们认识还是有限的,对于运行规律的把握我们还不能做到足够自信,所以静观其变是非常重要的。再其次平心静气,所谓平心静气在主动调控范围之内,要沉住气,承受住经济速度换挡的压力,不急于出手。第三个小心翼翼,制订和实施政策精当,力争做到恰到好处,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14375&次阅读&&&&3&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您还能输入&300&字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的思路如何变?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对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目前的解释但大都归结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实际上,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新常态,至少要从四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是形势,其次是对形势的判断,再其次是经济工作的思路,最后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格局。
对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目前的解释但大都归结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实际上,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新常态,至少要从四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是形势,其次是对形势的判断,再其次是经济工作的思路,最后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格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 01-要闻-解放日报
& 01:要闻
韩正杨雄会见刘鹤一行并交流对经济形势看法
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
中央财办调研组调研听取对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日 & 01 :要闻 &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本报讯 为了解当前经济形势,4月7日至8日,中央财办主任刘鹤同志带领中央财办调研组到上海调研。  调研期间,调研组分别召开了相关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和部分省市主管经济工作的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企业负责人对宏观经济政策、推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各地经济运行情况,听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辽宁、河南、广东等地方、部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情况。刘鹤同志表示,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深入调查研究,更加及时了解第一手资料,充分听取基层和企业声音,准确把握人民期盼,从而更好为中央分析经济形势做好服务工作。  调研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和上海市市长杨雄同志会见了刘鹤一行,交流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介绍上海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考虑。  中央财办副主任舒国增等参加了调研。
友情链接: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新常态下怎样做好群众工作.doc 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新常态下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新常态下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摘要:党的群众工作内涵丰富,阐明了根本立场问题和根本方法问题。新常态下群众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怎样做好新常态下群众工作,其对策是牢固树立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立场;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不断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和机制体系;努力构建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提高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关键词:新常态;群众工作;党员干部中图分类号:D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7-02目前,国家“十三五”规划已经开启,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在增幅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经济新常态下,群众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群众工作新特点和规律,探索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既是关乎动员亿万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问题。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这两句话简洁明了,包含群众工作立场和群众工作方法两大问题,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根本立场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根本方法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2]1.群众工作的根本立场问题,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我们党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和做决策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2.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问题,就是我们党制胜的法宝,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实现党的任务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从群众中来就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愿望和诉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到群众中去就是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自觉拜群众为师群众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依靠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完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离开人民,党的一切理想和斗争不但都会虚空,而且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新常态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新常态下从群众工作对象来看,社会阶层日益增多,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显著标志是社会阶层日益增多,社会分化日益明显,不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新社会的阶层正在迅速成长,加之人口流动频繁,群体组合多变,管理工作难度加大2.新常态下从群众工作内容来看,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利益矛盾更加突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这既与市场经济伴随的趋利性引发整个社会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有关,也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引发人们心理失衡相连。因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已成为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3.从群众工作环境来看,舆论格局变化巨大,教育引导群众需要借助的手段更加多样。群众意见并不具有天然合理性,群众觉悟也不会自发提高,用先进理念,先进文化教育引导群众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由于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各种矛盾叠加,致使群众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合理诉求与无理诉求,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互相纠集,加上借助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快速上升,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零距离直面社会。既需要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同吃、同住、同劳动等传统工作方法与群众沟通交流,更有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舆论、教育协商等手段规范群众行为,提高群众觉悟4.从新常态下群众工作主体来看,党员干部“接地气”普遍不足,群众工作本领恐慌问题更加严重。现在,干部队伍来源单一,经历简单,不少干部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更缺乏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应对复杂局面和矛盾的经验,缺乏对群众的情感,宗旨意识淡薄,不愿深入群众,不敢接触群众,不会与群众沟通,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的状态,对群众的愿望和社会矛盾掌握不及时,了解不准确。因此,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本领更加紧迫而艰巨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漠,官气十足。对群众漠不关心,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腐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