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英语自我介绍介绍所在哪边

热门推荐:
  【编者按】本文作者约翰&马尔科夫,《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机器人之舞》作者),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有40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是乔布斯等业界大咖极为信赖的记者。
  (约翰&马尔科夫)
  晶体管的价格不再下降,高认知能力的机器人也未如预期的到来,硅谷也不再充满伟大愿景,奇点也难在2045年到来。那么,下一波颠覆式创新将在哪儿?在此之前,可先参看雷锋网文章:“硅谷独家大王”:硅谷还是创新神帝吗?,本文顺着这篇文章来谈谈:硅谷之外,下一波颠覆式创新将在哪里诞生?
  以下是他的演讲:
  |不能过滤泡沫,变革有何意义?
  我认为斯坦福是学院变革的例子。我们曾经讨论象牙塔之类的事情,但现在在斯坦福,象牙塔的理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所大学的校长是位电气工程师,他自己投资并创建了许多公司。我认识这位校长John Hennessy时,他还是个教授,后来又当了系主任。20年前我们谈到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留住学校的教授,因为当这些教授开始创业,他们就会在离开学校,而后他们又会回到学校。现在恰恰是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运营良好的机制,从根本上起到了培育创业团队的作用。
  现在,人们进入斯坦福大学,通常是拿到学历后就创业了,或是学习一到两年的本科课程,然后花一段时间找到自己的创业项目。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坚持,但是现在全社会都在抨击从事长期研究的想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国家卫生研究所的预算相对来说已经冻结,几乎不再增长。风险投资家越来越多的投资于短期项目而非长期。谷歌本身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新兴企业实体。他们创建的“Google X”最初是要做一些探月项目的。也许Google X做了些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并非从基础科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我们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应用型研究。即使是国家实验室也在试图开展将科技商业化的项目。现在,为科学而科学的想法饱受抨击。
  这显然与美国上世纪中叶的科技文化背景背道而驰。当时的科技文化以工业垄断企业,如IBM、贝尔实验室等为基础,他们有足够的经费创建大型研究工作实验室,并资助研究人员开展需要历经数年的基础性工作,现在这些已不复存在。创建于硅谷的施乐帕克研究所(译者注:研究所建立于1970年,离斯坦福很近,我们熟知的激光打印机、鼠标、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等都是施乐公司最早发明或商业化的),是为了将施乐这家复印机公司转变为一家计算机公司。施乐的转型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产生了奇妙的连锁效应。这些效应可能只是偶然的结果,但人们却已不愿再投资于长期的研究了。那个时期的美国,科技型经济已经消失。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
  (苹果当年也曾剽窃了施乐的图形界面)
  现在,美国公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的投资回报期变短,即使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也不例外。DARPA建立于1950年,最初是为了防止美国遭受科技袭击。在“911”及伊拉克战争后,DARPA转变了工作重点,变得越来越关注短期回报,很显然最初的一些理念以及被丢弃了。在硅谷,我们正处于泡沫之中,当然如果能看到文化重置后的样子也会十分有趣。总之,当下我们仅关注能带来回报的事情。现在流行的是独角兽,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造个10亿美金的创业公司,有一些成功了,但更多的是失败的例子。
  问题是现在的泡沫如何结束,不是何时,而是如何结束。泡沫由什么组成呢?对我来说,我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身处泡沫经济之中,过多的金钱追逐相对稀少的好想法。当话题从Uber转到其他领域时,你会发现我们并没有什么新鲜想法,人们只不过是重复已有的东西并借此希望交上红运。我想一部分人会走运的。在泡沫崩溃前会有一大段美好的时光,所以泡沫还会持续产出亿万富翁。但是总有些事情会引起重置,而且你可以看到重置的萌芽,如类似于“电池俱乐部(The Battery Club)”(译者注:一家位于旧金山的世界顶级私人俱乐部)的新型组织的产生。
  旧金山在历史上曾创立过这些私人社交俱乐部。那时候有波西米亚俱乐部以及太平洋联盟俱乐部 ,他们都成立于上世纪之交或稍早些时间,有着巨大的财富。现在电池俱乐部诞生了。在周五晚上,你可以看到很多Uber黑色轿车在电池俱乐部的街区周围一字排开。你还会发现荒唐的地产估值正在改变着旧金山,现在一居室的租金均价已经超过3000美金了,而城区的租金均价甚至超过4000美金。从90年代起,房地产的价格不断攀升,只有少数时间会停滞不前,现在旧金山已经是全世界居住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
  从我位于市场南边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9台工程起重机,他们正在建造银行。这就是在发达国家正在出现的财富,在纽约,伦敦以及旧金山都是如此,从世界经济不稳定地区逃离出的金钱集聚于此投资购买公寓房。你在晚间驾车经过这些公寓楼房,那里没有一盏灯光。屋主不需要将房屋出租给 VRBO(屋主出租度假房) 或是AirBnB,房子就空在那里。而这些正在扭曲着这个城市,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因为有些事太不合常理,我已经不记得我说过多少次已看到了泡沫顶端。
  硅谷地区现在的交通情况也令人颇为吃惊。公共设施已经老旧,互联网却能够使得人们取其精华,这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私人交通服务正在蓬勃发展,从Uber、Lift及SideCar到优质的大巴服务如旧金山的LEAP,你可以乘坐配备了WiFi以及精选座椅的小巴,从码头一直到市中心。
  在全国各地,如波士顿和华盛顿,还出现了其他交通体系。一家名为Bridj的公司所运行的小巴士交通体系,能根据人们的呼叫信息来规划自身的行走路线。所以它不像Uber那样只接你一个人,而是推行一种根据人们的呼叫信息而改变行走路线的巴士,这算是一种高效的交通体系。
  我担心我们会出现两种等级的交通工具,一边是钻进Uber高级轿车的精英阶层;一边则是对公交望穿秋水的穷人。因为本身就缺乏资金的公共系统受到的投资更少,但它仍要自己解决问题。
  (时下最火的Uber)
  现在又有一波有意思的虚拟网络在硅谷形成。其实不仅仅是在硅谷,现在只用你的电话就有可能把各种竞争的交通体系连接在一起。像Urban Engines和City Mapper之类的公司,正在研发能够有效利用多重交通体系的应用软件。人们预计沿着硅谷主干网的干线101公路,会在2020年完全瘫痪。基本上,恶劣的交通堵塞让你只能泊车走路,这就使得这种虚拟网络变得至关重要。
  问题是在新型的私有交通工具体系、正在成形的虚拟网络和谷歌汽车,及时来挽救老朽破烂的交通设施之时,我们能否把它们结合起来做些什么? BART( 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正在我们眼前倒塌,由于铁轨正在修理,BART的火车无法在上面通行,这件事是很恐怖的。铁轨在老化,只是看能撑到什么时候而已。
  同时,国家正在商讨建造一套穿过洛杉矶的高速铁路系统,除了因为政治原因需要经过中央山谷,这个方案几乎是疯狂的。这些新技术真是让人又悲又喜。在美国最高科技的地方却实行着第三世界的交通体系,这实在是太讽刺了。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像麻省理工比特和原子中心的负责人Neil Gershenfeld所认为的那样,这种价值观认为你得到一流的教育是因为你能在需要技术管理的工作上运用你的专业知识。Gershenfeld尤其有着一群优秀的学生,它们都在硅谷以相当高的水平从事一些非凡的事业。
  他还是一名反对Peter Thiel(PayPal联合创始人)人士,他反对Thiel那种“如果你欢喜你就应该去做”的论调。举个例子,像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他们就是因为有一个愿景就在某个时刻去实践了。Thiel这一想法的问题是,现在那种愿景不像乔布斯和盖茨那样,是怀着对技术的尊崇,经过对特定情况深切理解的。他们两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机会,心怀更大的愿景。能够一起创造新经济。
  (约翰&马尔科夫 著)
  |只有梦想家才能颠覆式创新
  Thiel基本上就是在叫人去做狂热的教徒。我没有愿景,但我想先成为一名企业家,然后再考虑愿景。而事实上,愿景必须放在首位。我没有很密切地关注Thiel,但我也没有看到在创建新行业方面有像盖茨或者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想法出现。
  有些人认为这就像是硬币的两个面。硅谷不只有黑客文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沃兹尼亚克(苹果联合创始人)。苹果的成功是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和技术狂人沃兹尼亚克的完美结合,要知道,沃兹尼亚克在最初制作个人电脑的时候,只是想向自制计算机俱乐部的朋友炫耀。
  是乔布斯说,“嘿,这玩意儿有市场”。你很少会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这两种品质的结合。你通常会分别在两个人的身上看到,一个是对技术充满激情的,一个是有着商业触觉去认识到有市场的,然后两个人走到一起。早些时候,你可以看到Hewlett和Packard(译者注:惠普的两个创始人),他们是两个技术工一起变为商业家的。如今在硅谷,你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对技术充满激情的人或者一个小组和一个有着商业专业知识的搭档结合。这样才能办一家成功的公司。
  (创造了Apple II的乔布斯和沃兹)
  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不很清楚Uber是否真的有不可思议的技术。但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想法,被技术实现了。分享型经济的概念是由Uber出现之前由另外一群人先倡导的。想法已经在那里了,只是Uber的人先扑了上去,然后他们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主导力量。
  我担忧的是硅谷未来的单面性。我担忧它不是文艺复兴般的文化,而是工程文化。而且还是一种被认为是革命性,实则不然的工程文化。很久以前,硅谷曾经出现过两大思想。
  第一个先驱者是Engelbart。Doug Engelbart定义了“个人计算”的概念。十年之后,Mark Weiser,又定义了“普适计算”的概念。而Alan Kay放弃使用Engelbart的思想,转而创造了Dynabook这个思想,正是这一思想成为了现代个人计算机。但是“个人计算”是从Engelbart开始的。然后来到了Mark Weiser这里,他提出这一意义深远的思想:计算将会消失在日常物品中,日常物品将变得像魔法用品一般,这是第二个重大思想。而第一个理解并利用如上思想的是人是乔布斯。他第一个把电唱机变成了iPod,然后又把手机变成了计算机。这的确是很伟大的思想。
  | 下一个浪潮在哪里?
  过去10年,我一直思考一件事,就是在什么时间点上,第一个新变革会在硅谷外发生?上一次世界性的新变革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它重新定义了计算图景。那是2007年,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曾以为创新会发生在欧洲。在那时,所有有趣的移动应用都首先出现在欧洲,而不是美国,而iPhone的出现使得创新又重回硅谷。
  相信在未来,另一个主要变革会出现在硅谷之外的地方,我认为互联网让这更容易实现。弗里德曼说过世界是平的,而互联网使世界更平。因此在未来,为什么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不会首次出现在硅谷以外的地方呢?这完全是可能的。未来将会怎样?智能手机之后是什么?我现在打赌,是增强现实,或者是一些类似增强现实的产品。
  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正在讨论或者试图发展一种技术,这一技术会让鼠标消失,让键盘消失,让智能手机消失。未来,你和计算资源互动,将会在云端,或者仅仅对着你的眼镜说或看就行了。我认为那些畅想完全是科幻,最近我看了微软的HoloLens(微软的全息眼镜),HoloLens是灵巧的,但它同样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它清楚表明微软仍旧被PC范式束缚,微软仍旧试图拯救和保卫个人计算机。
  (HoloLens全息眼镜)
  我看到了同样的技术被反复提到,只不过名字不同,叫Magic Leap,这一项目由谷歌、高通和凯鹏华盈花费五亿美元打造,它们还想投入更多资金。在我看来,在计算机显示屏、键盘、鼠标以及智能手机之后, Magic Leap将成为下一个计算平台。这一概念是:如果你想要一个高分辨率屏幕,仅仅需要这样做――通过说话,屏幕就会浮现在空中,你就会进入文本。我曾经认为那仅仅是一种科学幻想,然而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相信它可以变成现实。这种技术有可能不会在下一个五年内出现,可能会在十年后出现,就像曾经鼠标的出现,我打赌这绝对是下一个计算浪潮。现在问题就变成了它会出现在硅谷,还是世界的其他地方?
  这些新变革, 是定期出现的增量,每五年或十年才出现一次。智能手机出现在2007年,围绕它的巨大生态圈也随之建立起来。现在,人们连走路都盯着他们的手机。而这不是人类进化的终点,我们必须走向另一个地方。
  很明显,新的变革使人们不再热衷于电脑。曾经占据PC绝对垄断地位的微软,也停止了增长。这就是变革的力量,我期待看到下一次变革的诞生。它完全有可能发生在空中,我认为某种形式的增强现实是可能并且真实存在的,它会成为一种科幻乌托邦还是科幻梦魇? 我想,两者都有可能。
  2004年,也有可能是2005年,我记得我看到了谢尔盖和拉里(谷歌联合创始人),他们都没有好友环绕其间,而呼朋引伴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他们刚从寻呼机世界毕业。2007年iPhone的到来,接下来是安卓的出现。他们雇佣了同事中的创新者―― Andy Rubin,正是这个人为谢尔盖和拉里工作,并创建了安卓事业部。令人讽刺的是,安卓曾经是谷歌针对微软的一个防御措施,它仅仅是一个小的失控,现在安卓已经称霸全球。它是一个极好的主意。我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思考下一个浪潮。智能手机之后是什么?智能手机不可能是计算的终结。我打赌下一个将是某种形式的增强现实。有人会出现在让我们意外的领域,给我们惊喜,做一些真实有趣的事情。问题是,增强现实会出现在5年内,还是10年内,亦或是15年内呢?
  普适计算,或者物联网,被认为都会消失。
  问题是,它会在消失在我们之中?出错的可能性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会取代我们,但是我认为如果不在你我有生之年发生,这就与你我无关。库兹韦尔的拥趸者认为奇点的来临会越来越快,事情会变得失控。事实上,进化的速度已经降低了。也许2045年,会比你想象中更像今天的样子(译者注: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表示,技术高速增长将在2045年产生奇点,这一年是机器智能超过人类的智能元年)。
  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专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博客。雷者,万钧之势;锋者,锐利之...
12470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了解一下:17个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哪里?--自贸区--聚行业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了解一下:17个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哪里?
作者:&中智科博&
自贸区-全文略读:一是推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创新孵化载体,加强金融人才服务创新,探索以创新创业促转型的发展模式。二是促进招商力量向产业园区服务力量转型,建立“招商、落位、投产”一条龙的项目落实机制。三是以东北亚国际内陆港和长春机场建设为载体,探索提升参与图们...
17个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上海浦东新区
  进一步深化和有序推广制度创新,以政府服务、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制度等创新为重点,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是以“三个清单”为突破口,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先照后证”等改革,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二是深入推进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重点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三是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创新贸易监管、流通等制度框架,积极探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
  四是探索推进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推动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
  五是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大力推进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方面创造经验。
天津滨海新区
  务实深化京津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推动港区协调联动探索,提升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力。
  一是率先开展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构建重点领域对接合作机制,促进协同研发和技术扩散,推动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率先形成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
  二是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拓展金融业务新领域,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联动效应。
  三是依托海空两港优势,提升融资租赁等高端服务业对临港临空产业的服务水平,创新海空联运通关便利化模式,探索促进海空、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新途径。
  四是加强滨海新区与天津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划、产业等方面融合联动,探索多种形式合作的市场机制和港区一体的现代治理新机制。
  五是深化“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和基层综合执法模式等创新,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创造经验。
重庆两江新区
  深化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等重点领域探索创新,发挥和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服务引领作用。
  一是创新水陆空口岸联动开放机制,探索建立空域动态灵活使用机制,提高空域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改造升级口岸集疏运体系。
  二是深化区域大通关协作探索,推进全域海关业务一体化改革。
  三是创新口岸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区港一体联动的动态监管体系。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创新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推动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探索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一是承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落地,探索推动舟山港综保区功能拓展。
  二是推动宁波舟山港通关监管一体化,争取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强化江海联运信息化建设。
  三是探索完善助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新举措,深化远洋渔业发展创新。
  探索建立促进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的新机制,创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适宜模式,提升新区综合竞争力。
  一是围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产业孵化器、“双创”品牌活动等为载体,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二是结合推进中央和省属在兰州市区企业“出城入园”到兰州新区发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等,探索统筹优化新老城区布局、实现产业错位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加快生态保护赔偿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损害赔偿中心、生态损害赔偿基金和设立碳交易中心,为全面推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积累经验。
广州南沙新区
  探索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引领粤港澳合作模式创新。
  一是加快大通关体系建设,深化口岸业务创新研究,力争在国际贸易、国际中转、检测维修、船舶登记管理、航运交易、航运保险、跨境支付结算等方面形成一批全国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优化法治环境,组建一批专业仲裁机构,建立涉港澳案件会商协调机制。
  三是创新与港澳深度合作模式,拓展专业领域合作和专项合作。
陕西西咸新区
  深化城市发展方式创新和以文化促发展模式探索,进一步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创新特色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推广城市发展集成创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美小镇建设模式。
  二是运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方式,以产业平台建设为载体,推动形成智慧链、平台链、服务链、贸易链四大产业链条,打造新一代文化产业集群。
  三是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的合作机制,创新同其它国家级新区、丝路沿线国家园区合作路径,完善“一园多地”互补合作模式。
贵州贵安新区
  深化以产业集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机制。
  一是创新以特色支柱产业、优势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力和聚集力。
  二是探索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创新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保等体制。
  三是以全面实施国家新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深化城市综合建设管理创新。
青岛西海岸新区
  重点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和推动形成以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探索。
  一是以装备技术保障、军地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军民科技产业发展4个军民融合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军民科技协同研发孵化、军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军地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的新模式。
  二是全面布局科技创新计划,推动海洋类等科研院所落地,积极推行“持股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深化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发展探索。
  三是积极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发展,在水资源费补偿、水价电价优惠、科研应用、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大连金普新区
  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深化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
  一是加快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各功能区管理模式,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加强面向日韩合作,充分利用中韩机制安排,探索优势产业发展与边境贸易互动模式,创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模式,深化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提升拓展保税区功能,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发挥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四川天府新区
  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引领,着力构建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依托成都科学城建设,培育集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率先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二是结合幸福美丽新村、特色小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
  三是制订产业用地投资强度、开发强度、产出效益指标体系,严格土地规划管控制度,深化集约节约用地探索。
湖南湘江新区
  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
  一是推动设立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基金,拓展融资租赁和海外融资途径,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新区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全链条融资新模式。
  二是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征转分离”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等试点,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建立统一的区片地价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发展的框架设计和绿色生态指标体系,试点“河长制”和环境质量绩效考核,构建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和管理机制。
南京江北新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有效路径。
  一是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率先探索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是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构建定位明晰、特色鲜明的新区智库体系。探索建设协同创新基地,开展创业创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在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
  三是完善创业创新机制,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探索建设知识产权法庭。
  探索完善科学规划体系,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建设。
  一是通过规划立法,加快“多规合一”试点,推进统一规划平台建设,增强各类规划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再造,实施龙头促进计划和技术改造专项计划,重点培育工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实验,率先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区开发建设模式。
  三是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引领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两地共建共享机制。
云南滇中新区
  重点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和创新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探索。
  一是搭建开放平台,探索创新招商机制、招商方式和合作模式,加快培育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二是加强与昆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融合,创新人口城镇化发展机制和城乡建设管理制度,探索构建产城互动、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哈尔滨新区
  创新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机制,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路径。
  一是推动设立中以(色列)产业园,加快对俄合作载体建设,探索推动对俄贸易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是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负面清单为抓手,推动形成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积极开展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依托冰雪、民俗等资源和比较优势,加快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途径。
  构建科技产业创新平台,着力创新面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推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创新孵化载体,加强金融人才服务创新,探索以创新创业促转型的发展模式。
  二是促进招商力量向产业园区服务力量转型,建立“招商、落位、投产”一条龙的项目落实机制。
  三是以东北亚国际内陆港和长春机场建设为载体,探索提升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水平新路径。&
来源:国家发改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介绍我所在的小山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