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建设每年有款项吗?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短缺的矛盾日益明显.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存在着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资金缺口大与投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制约着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管理系,山东,青岛,266520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山东,青岛,26652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京公网安备号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列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以后国家注入资金多少?_百度知道
列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以后国家注入资金多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根据区委要求,区委督查室于5月上旬对相关区级部门追踪落实全市第三次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相关市级部门表态支持事项的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到目前,表态支持的44个重点项目除3个未得到落实外,其余41个进展情况总体良好,资金争取到位12.28亿元。其中,已全面落实到位并完工的7个,仍在持续落实表态支持事项的29个,表态支持事项部分落实的3个,正在争取落实的2个。15条优惠政策除1条未得到落实、1条部分落实外,其余政策已基本落实。一、重点项目支持表态追踪落实情况(一)交通建设方面: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段已于2005年10月开工,主线路基土石方工程完成工程量的71%,桥梁工程完成工程量的16%,完成隧道进尺10764米,完成投资13.91亿元;北部交通主骨架黔石二级路黔江段已于2006年9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小城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级差地租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级差地租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为什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王玉铁&王舜泽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继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一个阶段性进程之后,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城市化和工业化,转移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来。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到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大战略选择。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这个答案,要从中国自有住房产生--城市自有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村自有住房自我改造,这一系列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内在规律,城镇化将和城市化一样,钱从级差地租上来。这是西方市场经济没有的,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会产生的经济规律。让我们揭示、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去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一、从自有住房说起
中国自有住房与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自有住房,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自有住房是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创新的实现形式,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特征。是相对平等、均匀分布在13亿人民手中最大的财富积累,这些应该追溯到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历程。&&&
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政权,发展建设了国家;是邓小平同志发明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全体人民具体的分享了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是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两代领导人,成功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让全体人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让城市居民住房全面实施了动迁改造,住上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让农民住房完成了自我改造,住上了明亮宽敞的砖瓦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确立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又一个重要体现是,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农民砖瓦房,像城市化一样,再一次全面改造动迁和增值,住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中国的城乡住房全面更新换代,是实现收入翻两番和财富积累,最重要的表现。是缩小贫富差距,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1、自有住房隐匿在官方统计和经济运行之外
&&在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第十部分,人民生活—10.16表中,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现金消费支出(2011年),在续表3中,住房为451.29元(358页),其中房租费99.21元(表外数据)。经过与国家统计局反复确认,这个住房消费支出,仅是租赁住房人的消费支出,不包含自有住房人的消费支出。由于全国自有住房率在90%以上,是居民消费中的重要部份,却漏项在统计之外。违背了联合国SNA国民账户体系中,关于自有住房属于生产和消费统计核算范围,并且应该按照市场等价房价和租费,进入统计核算的规范。故此,目前国家统计核算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与世界其他国家数据没有可比性,也与中国人民实际生活发生脱节。
&由于自有住房收入和消费隐匿在官方统计数据之外,在经济运行中,凡是没有进入市场交易,自有住房存量和流量的边际变动量,本来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部分,却都被排斥在统计数据和经济运行主导之外。
&&&2、自有住房的隐匿,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根据各种数据估算,中国自有住房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3左右,可是隐匿在统计核算之外,致使国内外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实际生活产生了误解,以下是典型的例子:
A.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GDP相比,呈现连年下降的态势。
B.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逐年下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的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0%的水平。
C.民间调查发现,中国每年有10万亿元的隐性收入,其中把5.4万亿元引导到灰色收入上。
D.恩格尔系数(2011年):城镇36.3%,农村40.4%,属于世界上刚刚进入温饱的社会。
E.基尼系数:0.474,位于世界公认的贫富差距0.4警戒红线之上。
F.&国内外著名学人,在传媒上用全新的西方话语体系,分析预测中国经济: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崩盘…经济硬着陆…连篇累牍的警告,人们并没有甄别这些分析和预测的正确性,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面临危机的重重疑云。
&综上的数据分析、预测和判断,产生的舆论影响,使人民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幸福时生活,也都心存忐忑不安,很多人过着杞人忧天的日子。
&文汇网日,发表了一篇“统计出差让国人失去幸福感”的文章。醒目的标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官方的数据和学人的分析判断,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在幸福的生活中,不敢说幸福。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中国经济,腰杆子不硬。一直前行在正确道路上,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遭到质疑。
&&&&3、自有住房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有多大作用?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按着联合国SNA国民账户体系核算规范,自有住房每年存量的边际变动量,流量的虚拟房租费,可以参照市场等价房价和租费统计核算的规则,推算出统计核算之外的漏项,自有住房在经济中的比重,就会展现出其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注的页号是“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页号)
&&&&A、中国存量住房等于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合计数,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中国存量住房财富总价值:
&城镇&&69079万人(104页)x&32.7平方米/人均面积(378页)x&4993元/平方米单价(213页)=113万亿元
&农村&&65656万人(&104页)x&36.2平方米/人均面积(378页)x&654.27元/平方米单价(379页)=16万亿元
&城镇和农村住房财富总价值为129万亿元[113万亿元+16万亿元]。每年动迁、改造、新建等边际变动量,设定为5%,每年住房边际变动增加量为6.45万亿元[129万亿元&5%&],这是经济运行中的重量级数据。
&&&&B、中国存量住房虚拟房租费(是租赁和自有住房总的房租费)。虚拟房租费参照等价市场房租费,采用很接近的现行市场房价,50年的2%折旧率计算:
&城镇房租费:113万亿元x2%&=2.26万亿元/年
&农村房租费:16万亿元x2%=0.32万亿元/年
&全国住房房租费总额为2.58万亿元[2.26万亿元+0.32万亿元],这是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两项合计:住房边际变动增加量6.45万亿元,和虚拟房租费2.58万亿元,相加等于9万亿元。扣除“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已经统计核算进来的,第二部分,国民经济核算,&2-19表中居民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居住类支出2.2万亿元(63页),农村居住类支出0.58万亿元(63页)。这样计算下来,在国家统计核算之外,需要净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为6.22万亿元&[9万亿元-2.2万亿元-0.58万亿元]。这个数据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重要指标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为:
&a.占已统计核算的居民消费支出的38%&&[6.22万亿元/16.5万亿元(63页)]。
&&b.占最终消费的27%&&[6.22万亿元/22.9万亿元(61页)]。&&
&&c.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22万亿元/46.6万亿元(61页)]。
&&这是隐匿于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之外的重大数据,事实上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却被人们边缘在视野之外,这个倒置的经济现象,必须从经济运行的实际和理论根源得到纠正。
&关于自有住房问题,我们走访过国家统计局,他们对此问题早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有历史成因的。国内外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是中国共产党没有改旗易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邓小平同志高度的智慧,把私有制创造的市场经济体制方式,构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上,用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发明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公有制和私有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共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中运行自如。
&由于一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的传统格局。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共融和差异,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需要人们有一个认知和梳理过程,国家统计局已经有计划,在按部就班的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第二部分,国民经济核算,在2.19表中,居民消费支出中(63页),已经包含了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部分。如果以此居民总消费支出计算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9.4%,农村为37.41%。这样与没有纳入自有住房虚拟房租的,第十部分,人民生活,在10-2表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6.3%,农村为40.4%,(356页)两者相比较,前者更符合实际。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同一个数据,两个不同部分,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住户统计数据产生了错位,足以说明解决自有住房统计核算问题的迫切性。
&在2013年度住户调查中,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启动了自有住房调查和统计核算,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和接受,中国特有的自有住房经济现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有住房和城镇化建设有何关系?
&自有住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的经济现象,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化自有住房完成了改造动迁和增值,为城市居民积累了最大的财富。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资金有多少?是从哪里来的?
让我们观察两个表格,表一,房价构成和购房对应资金来源&。表二,城乡自有住房对比图
&&&&&&&&&&&&&&表&一
房价构成和购房对应资金来源&&&
房&&&&&&&&&&&&&价
建&设&成&本
级&差&地&租
对应资金来源
对应资金来源
(V)劳动收入
(M)级差地租
商品房市场价
(V)劳动收入
零级差地租
自建房成本价
商品房和自建房
&&&&&&&&&&&&&&&&&&&&表&二
城乡自有住房对比图
总人口(万人)
人均面积(平方米)
单价/平方米(元)
总面积(亿平方米)
总价值(万亿元)
人均财富(万元)
商品化和自建房
从表二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房完成改造动迁和增值以后,最终形成的经济成果,按现行市场价,积累存量住房财富为113万亿元,人均占有财富16.3万元。
农村和城市比较,人口和居住面积相当,只有自建改造积累的财富,仅16万亿元,人均占有财富2.4万元。
城乡两者人均占有财富相差6.8倍,这是中国的最大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由于房价构成的不同产生了根本差别,城市实行住房商品化,产生了级差地租,而农村住房没有商品化,只是农民用自己的劳动收入,进行了自我改造的成本投入。
&由此,也可以推论出,无论城市和农村,自有住房所用的材料(钢材、水泥、木材等)和用工,全国基本是统一的市场价格。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是用自己的劳动收入,购买了自有住房的建设成本,不含级差地租的价格。
&城市居民所谓自己花钱买的、造的和原有的住房,只是花了当时转化为私有化以前,住房的建设成本部分,而级差地租,是商品化以后产生的。所以说,城市居民存量住房113万亿元的财富价值中,可以分为两部份,一部分是自己劳动收入购买的建设成本部分,占财富价值量很小的部份;一部分是商品化后,级差地租带来的,占财富价值量绝大的部份。
&可以破解一个谜团,城镇居民普遍认为自有住房是自己花钱买的,不是国家给的。那么到底是自己买的还是国家给的呢?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居民花钱买的仅是私有化以前的建设成本部分,而国家改造动迁和增值,自己没有花钱,把级差地租全部返还给居民,变成居民手中的最大财富。人们住着高楼大厦,应该思考一下这些财富是怎么来的!
&以上分析,显而易见,城市居民和农民都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得到了私有化的自有住房,两者是一样的。而区别在于,城市居民获得了商品化住房级差地租部分的收益,农民没有得到,形成两者较大的贫富差距。
&级差地租是怎么来的呢?在市场经济国家里,都存在级差地租。而中国的级差地租,则是共产党人发明创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特有的经济现象,形成了与西方私有制,不一样的运行效果,这是社会经济制度不断进步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自有住房经济运行规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13亿中国人民无偿获得了一份额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把革命获得的土地,一部分相对均等、无偿的分享给了13亿人民。具体地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面实行住房私有化,在这项政策的实施中,政府把集体和国有的部分土地,零地价无偿的配置到了13亿人民手中。
&一是农村农民自建住房的宅基地。全国所有的农民住房,占用的宅基地,都是零地价无偿的为农民占用,转化为私人所有的住房用地。
&二是城市全体居民自有住房,在私有化过程中,其占用土地都是划拨的城市建设用地,无论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私有化住房,所占用的土地都是以零地价,无偿转化为私人所有住房用地,并且住房进入市场的商品化。
&在改一代(78年以前出生的人)为首的,没有拆分出下一代的家庭,或拆分出下一代家庭仍然居住在原籍,全国13亿人民,无论在农民建造自有住房的年代里,还是在城市居民住房私有化的年代里,几乎100%的人,都有了私有化住房的份额。
&这就是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世界观,无产阶级解放自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革命的成果没有转化为共产党人自己所有,而是相对均等的分享给了全体人民。同时,执政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人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把分享的成果,通过级差地租,又转化出巨大的财富分享给人民,使人民生活幸福,践行了共产党人的诺言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级差地租,成为可以循环增值的原始资本
&城市居民住房私有化后,进入商品化,在国家投入启动资金后,在改造动迁和增值政策的支持下,就可以从平房,不花钱,住上了楼房。住房每改造动迁和增值一次,住房的价值就提高一次,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为下一次的改造动迁奠定了基础。
&农民住房有了宅基地,就可以把土坯房,改造成砖瓦房。农民的砖瓦房由于没有实施商品化的一步,单纯靠劳动收入,还是住不进高楼大厦。现在就是要在党的十八大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精神带动下,如何把农民私有化住房,进入商品化,在国家投入启动资金和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也和城市一样,全面实施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民很快就会和城市居民一样,住进高楼大厦。
&正是城市和农村每个人(家庭)住房占用的土地,是一个长久的承载体。使自有住房的更新换代,不是单纯靠自己劳动收入,而是靠级差地租一次又一次的溢出,有了一次又一次改造动迁和增值资金的来源,成为可以循环增值的原始资本。
&&&&3、需求是根源性动力,钱从级差地租上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房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是人自然本能增长的需求,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根源性的动力。
有了人本能和社会发展结合的需求,实现这种需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建设能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一是13亿人占有自有住房土地,依靠级差地租,形成了可以循环增值的原始资本,有更新换代房子的钱。二是需求拉动着工业化的投入和生产增长,形成不断满足需求的建设能力,建设能力满足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必然结果,所以只要有需求就有建设能力的满足。
&人本能住房需求为原动力,国家启动投资,拉动级差地租有了钱,钱变为需求,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拉动级差地租,又有了钱…就产生一个循环的链条。因此,从平房…楼房…高层…别墅…庄园…的更新换代,需求成为产生级差地租的源动力,级差地租产生钱,钱变成住房需求,住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城市居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政策,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照顾到下一代拆分家庭的需要,不单纯按原面积回迁和补偿,而是按家庭拆分的户数,给了基本住房面积的优惠政策,超过了市场化交易界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城市居民获得了级差地租的财富,农民为什么得不到呢?
&这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本文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房的私有化-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有了成熟的经验。就我国目前的国家财力、制造能力、科技能力,劳动能力等等,已经不是当年城市改造初期的捉襟见肘了,而是有足够的能量,蓄势待发。党的十八大已经确定了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现在需要在理论上、政策上、总体规划上,做出具体的安排。已经不是城市化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做出详实的计划。国家再一次做出启动投资的决策,尽快借鉴城市动迁改造的经验,把农村住房引入商品化,那么城镇化的建设,钱同样可以从级差地租上来。
&三、全面启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一样,必须有国家投入启动资金,带动级差地租的产生,有了级差地租以后,从城镇住房私有化--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入手。一旦城镇房地产开发业兴起,建设高潮就会不断到来,钢材、水泥、木材等各种建筑材业,各种配套的原材料,各种配套的设备、设施,又会出现一次大幅度市场需求的增加。当农民搬进高楼大厦时,装修、家居、家电、耐用品等,又会拉动制造业的增长。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各种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迎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城市改造动迁一样,进一步拉动工业化的进程,带来经济快速增长。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依托,城镇化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是农业现代化的牵头。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点,用生活消费拉动经济建设,带动各种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因此,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又有了新的扎实增长点。农民工返乡建设家园,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水到渠成。
&&1、憧憬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美国的工业化,形成白天人们聚集到城市里工作,晚上开着汽车回到乡间别墅里生活。
&&憧憬中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反过来,人们居住在美丽的现代化城镇里生活,而白天开着汽车,到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工厂和田间生产基地里工作。
&&实现这样的憧憬,就是要按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前进方向,借鉴城市化的经验,拉动级差地租的产生,从农民私有化住房--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开始,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强力推进,全面完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2、加快政策引导农民住房进入商品化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城市住房的私有化以后,全面改造动迁和增值的商品化,拉动城市化的建设,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自有住房占有的财富价值,使城市居民和农民,拉大了贫富差距。
消除这种贫富差距,从前面表一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住房没有进入商品化是根源。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进程。推进农村住房的商品化,是解决城乡贫富差距首要的政策前提。国家和社会具备了经济能力,工业化的制造能力,具备了城镇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的各种条件。特别是都市住房价格的强力调控,使很多资金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头,党的十八大又确定了战略重点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上,转移了投资重点,已经为农民住房商品化的推进,确定了前进方向,到了落实农民住房商品化具体实施政策的新阶段。
&3、国家再投入启动资金“4万亿元”,拉动宅基地级差地租的产生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期间,国家集中投资4万亿元资金,实践证明,不是银行空发票子,仅仅是城市居民住房零地价的土地,贴现到现行市场地价的兑现。不是通货膨胀和泡沫,是土地价值对称的存在。中国再次集中投资“4万亿元”启动资金到农村,同样的道理,是贴现农村宅基地,从零地价提高到商品化地价的兑现,是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村居住人口6.6亿人,而占有自有住房宅基地的人口应该为9亿人。这个庞大的人群,一是有住房进行改造动迁和增值的迫切需求。二是有无偿占有的宅基地资源。这两项固有的条件,只要政府通过投资启动和商品化政策引导,产生出有效的级差地租,农村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就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生长出来。
再次投资“4万亿元”启动资金到农村,同上一次投资一样,不是去为农民建造房子,而是完成产生级差地租的任务。
&投资要集中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机场、铁路、公路、港口、供电、供水、供燃气、供热、通讯、网络、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设施等等。
&投资要集中到城镇服务体系建设上来,如:社区的商业服务体系,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保等各种服务体系。
&当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都达到现代化水平,软硬件条件俱全,级差地租自然生成,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就有了资金的来源。农民也和城市居民一样,不花钱实现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就变成农民自觉自愿的迫切需求,自我追求的市场化行为,像当年城市居民盼望改造动迁一样,集屯并镇,把屯的土地腾出来,搞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工厂和生产基地,把镇的土地集中搞城镇化建设,会形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
&&&&4、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已经从城市化摸着石头过河的必然发展阶段,走向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规划,科学设计自由发展阶段。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在国家有计划,有步骤的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指导下,在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来完成的。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城镇化市场化体系网络布局,与全国和全世界市场网络对接。引导投资到农产品集散地、产地市场、交易中心的建设上。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城镇化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和制造业服务体系的布局和建设。引导投资到物流园区、物流通道、商务服务中心区的建设上。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农业产业化的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各地特色的产业链加工基地。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各地具有本地优势的农业种植、养殖的生产基地建设,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中央2013年1号文件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夯实现代化农业物质基础。
&&&&5、农民工回归故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创业
&农民工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但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技能和才干,懂得了现代化社会的含意。当国家宏观调控,有意识的抑制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放缓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把战略发展的重点转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上来,农民工将怀揣绝技,回归故里,建设家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了一批训练有素的生力军。人才、技术、思想有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40多年前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使一代知识分子接受了工农兵的洗礼,建立了同工农兵深厚的情感,今天使党和国家发展大业后继有人。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需要一批有识之士,年轻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创办产业,国家要给足够的政策,发挥每个人的才干,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发财致富有了新的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世界观,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经过社会实践培养造就的接班人。
&6、城市房价调控住,农村房价炒起来
&房地产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都市房价调控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放缓。这样一个眼睁睁的事实,人们不敢认知。自有住房是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核心部分,却隐匿在经济运行和居民消费之外。
&&城市房价调控住,不是为了降低到用工资买得起,而是降低城市级差地租的增长速度,暂缓城市住房更新换代的速度,让落下的农村住房更新换代撵上来。这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是平衡经济发展的客观选择。反过来说,城市的房价不涨,农村的房价不炒,消费需求在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起来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就人为的抑制下来了。
&&把农村房价炒起来,就是投资启动,住房商品化产生级差地租,全面实施改造动迁和增值,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从根源上消除城乡差别,消灭过大的贫富差距。
&&&&城市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前后用了20年,有了完整的政策和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资金实力雄厚,都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制造业能力强大,技术人才齐全,掀起城镇房地产开发的新高潮,完成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比城市化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
&&&&四、级差地租是回归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城镇化农民住房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完成,全国13亿人都从单纯有劳动收入,转变为又有了级差地租收入,获得了住房财富的积累。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得到级差地租富了,农民得到级差地租也富了,贫富差距缩小了,实现了共同富裕。难道不劳而获发财致富,却变成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吗?
&&&&1、级差地租的概念
&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成两类,级差地租&:是土地的肥力和位置不同形成的差别地租。级差地租:是对土地的投入不同形成的差别地租。
&土地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肥力、地理位置和对本块土地的投入,三个因素影响之外,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发展到现在的历史阶段,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土地所承载产品价值量变化而产生差别,而土地承载的产品已经不单纯局限在本块土地所承载的产品,土地之间承载产品的联动作用,互动效应,已经全方位的反应在级差地租中。&&
&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时空变化,土地所承载产品和空间千差万别,土地的联动、互动的变化,已经快节奏反应在土地的级差地租中,这也是对马克思级差地租和以外级差地租认识的深化和与时俱进。
&土地不创造价值,地租是土地承载产品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为土地所有者攫取。土地和资本一样,作为一种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级差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攫取承载产品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
&&&&2、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建立一种新的回归方式
&马克思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劳动者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主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除了通过税收的二次分配获得外,还通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一次性福利分配,得到了返还。&&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者除了通过税收的二次分配获得外,新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原来通过企业福利的一次性分配,现在是否还存在?又通过什么途径返还呢?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分水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研究中发现,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就是利用土地相对均等的占有在全体居民手中,等于社会给了每个人一个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级差地租就成为,劳动者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相对平等的回归给劳动者。全体居民通过这笔价值转化为改造动迁和增值资金,不需要拿自己的工资收入,使住房从平房,换成了高楼大厦。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这种剩余价值的回归和返还还会循环继续。
&通过自有住房级差地租的返还,确实发现是一个新途径。从马克思理论讲,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凝结产生,却要在至少一个以上的交易过程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福利的一次性分配,劳动者在企业劳动过程中,无法获得其余剩余价值。
&巧合的是自有住房,使全体人民每个人都占有了一份额土地,只要经济发展,土地就有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级差地租本身就是社会产品平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所以级差地租作为劳动者创造其余剩余价值的返还,有相对的合理性:一是每个劳动者都有一份相对均等的,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作为攫取其余剩余价值的手段;二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在多个交易过程中实现的,具有不确定性,而级差地租是社会产品相对平均利润的再分配,通过级差地租可以攫取相对合理的收益;三是级差地租是相对均等,可以循环使用的剩余价值回归手段,是一个社会制度性再分配。
&终于劳动创造的其余剩余价值回归到劳动者手中,有了一个全新的途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造的新方式,圆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一个完整的梦。解决了私有制经济,完全被资本所有者占有的不合理现象。
&&&五、重现消费为主导的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
&城镇化建设处在起步转型阶段,当这个建设高潮的到来,又会迎来一次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的阴影没有驱散。
&中国感谢西方市场经济,提供宝贵的体制、经验和完善的世界一体化市场,西方市场经济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社会制度产生中国自有住房的经济现象,不能再熟视无睹了。国内外著名学人,完全用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经济的一些判断,应该做出恰当与否的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马克思的构想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在于从制度层面,克服了西方市场经济至今无法克服的,多数人需要消费,手中没有钱(只有劳动(V)的收入,而很少有财产剩余价值(M)的收入),少数人有钱,而生活消费占的比例很少。这样造成一直困扰西方经济,消费不足的矛盾,多少精英至今没有从根源找到解决办法。中国从制度层面解决了,13亿人需要消费,每个人手中有了一块可以攫取剩余价值的土地,就有了工资收入以外,级差地租的财产性收入,就有了在西方国家中,多数人没有的(M)收入,扩大了居民消费资金的来源。另外中国全体农民承包土地地租和级差地租的(M)收入,也可以转化一部分为居民消费资金。因此,社会主义和私有制经济制度,在剩余价值(V)的占有和分布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已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当把农民住房实行商品化,进行改造动迁和增值,又会推动中国经济新的一轮增长。
&中国居民住房消费和衣、食、住、行的消费,已经主导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造出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所构想的,多数人既有劳动收入(V),又有剩余价值(M)收入的社会占有方式。马克思以消费为主导的,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的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实践中已经主导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重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
&中国自有住房特有的经济现象,被隐匿在官方统计之外,被排斥在经济运行主体之外,加上“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的固有观念,也排斥了对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认识和应用。&&
&资本生产为主导,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和马克思消费为主导,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分别是私有制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制度,形成共融的市场经济的两种指导理论。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在凯恩斯理论中找不到答案。两大部类平衡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发现的,他的目标不只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实现两大部类的平衡,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初步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人民应该具有的(V+M)消费收入结构,消费为主导,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经济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验证了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2、消费主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都没有脱离一个主旋律,就是高的社会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无论是资本家的高度积累,还是国家的高度积累,把人民的消费,都是作为捆绑的前提条件。西方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社会福利和劳动者充分就业,是保证追求GDP增长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人民当家作主人,但是要勒紧裤带,把国家建设的强盛起来。
&谁都没有把人民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恰恰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把人民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却被人们误读误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发展的历程,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重新找到了答案。
&&中国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把握住了前进方向,取得了成功。能否从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总结出一个发展的轨迹来呢?
&&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从城市居民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开始。改革开放,人们对住房饥渴般的需求,在不知晓手中已经有了私有化住房是原始资本的朦胧中,城市居民更新换代住房屡屡得手,大家都在沾沾自喜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感知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为我们带来的财富。
&特别是有了自有高档住房后,住房不花钱,房子还涨钱,换房有本钱,新房花小钱。人们的工资收入,就放心去掉一块最大的住房消费,使其它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充分抓住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机遇,充分运用差价,努力发财致富,有几套自有住房,就可以通过租赁、买卖,倒串出大量的财产收入,转入消费、储蓄、投资等。中国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远远超过工资收入水平,汽车消费、旅游消费、耐用品消费,教育消费、医疗卫生消费,并非是少数有钱的消费,而是居民的普遍消费,工资以外哪里来的钱?很多都是自有住房级差地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腾出来的钱,也是民间调查隐性收入的重要部分。农民虽然没有得到住房级差地租的收入,但是农民还有承包土地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收入,在此不再赘述。
&中国的工业化,确切地说,城市大规模住房建设的拉动下,工业化项目的投资建设此起彼伏,工业制造业门类齐全,产能提高,制造服务业兴起,拉齐了中国工业化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同样,农民住房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是龙头,继续拉动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更会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从根本上改变了,用资本生产为主导,社会生活消费为辅的旧格局。正像十八大指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化为,消费为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人们应该从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纠正把重要的自有住房经济现象排斥在外,应该清醒认识到,邓小平同志改革确定的经济制度格局,已经注定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需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这就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模式&。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图
&&&&&&&&&&&&&
&&&&&&&&&&&&&&&&&&&&&&&&&&&1、需求
&&&&&&&&&&&&&&&&&&&&&&&&&&&2、资金&&&&&&&&&&&&&&&&&&&投资
&&&&产生&&&&级差地租
&&&&&&产生&&&级差地租
&&&&&&&&&&&&&&&&&&&&&
&&&&&&&&&&&&&&&&&&&&&&&&&&&&1、需求
&&&&&&&&&&&&&&&&&&&&&&&&&&
&&&&&&&&&&&&&&&&&&&&&&&&&&&&2、资金&&&&&&&&&&&&&&&&&&&投资
&&&&&&&&&&&&&&&&&&&&&&&&&&&&&&&&&&&&&(循环)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
&(此图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消费为主导,生产和消费平衡两大部类经济理论)&&&&&&&&&&&&&&&&&&&&
&六、为什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准确的把握了发展方向,开始转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完全可以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有了切合实际的投资方向和保障。当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走完一个阶段性进程后,中国经济还会可持续发展吗?
&当我们运用以消费为主导,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的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就可以揭示,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其根源在于,有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做保障。居民消费除了衣、食、住、行外,又有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自有住房的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而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方式。中国自有住房经济现象:一是人类自然本能对居住的需求,自有住房就会不断地更新换代,是一个循环更新的消费需求;二是每个人都有通过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攫取级差地租的资金来源。随着经济增长,级差地租不断增长,资金来源也随住房更新换代的要求不断增值。两者合起来转化成,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资金来源的市场消费,就会产生不断更新,不断增值的循环消费需求,成为循环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从具体数据计算是否可以循环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呢?
&做一个静态计算,先设定以下参数:农民住房改造动迁10年完成;&每年完成10%,;&城镇化后商品房价设定为现在城市房价4993元/平方米;城镇住房改造完成后,城市和城镇今后每年改造动迁变动量为5%。按以上设定参数推算自有住房为每年居民消费贡献价值是多少?
1、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十年中,每年居民消费支出净增加值:
&&&A、改造动迁和增值费为:11.9万亿元&[238亿平方米&4993元/平方米&10%]
&&&B、商品化住房房租费为:0.24万亿元[11.9万亿元&2%]
&&&以上,在十年城镇化期间,在原消费基础之上,每年净增居民消费支出为12万亿元[11.9万亿元+0.24万亿元]
2、十年后,完成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民住房财富价值增加到119万亿元[238亿平方米&4993元/平方米],加上现有城市居民住房财富价值113万亿元,全国人民自有住房财富总价值232万亿元,每年城市和城镇自有住房消费支出为:
A、,改造动迁和增值边际变动增加值为:11.6万亿元[232万亿元&5%]
B、自有住房虚拟房租费为4.6万亿元[232万亿元&2%]&&&&
以上,全国自有住房每年居民消费支出为16.2万亿元[11.6万亿元4.6万亿元]
综上,在城镇化的十年期间,农民住房改造每年净增12万亿元的居民消费支出。十年后,全国居民每年自有住房消费支出为16.2万亿元。有了这两个在现行统计外核算之外的数据,再加上统计核算之内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形成的最终消费支出,显然,可以构成足够的动力,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资金,来源于商品房的价格,房价取决于国家发展投资走势和级差地租的产生,级差地租的增长,房价增高,超过改造动迁和增值成本,住房就机会可以实现一次更新换代。
&房价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经济的杠杆,国家通过确定发展规划和投资重点,控制房价的走向,就可以实现,控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节奏。
&一是国家调控房价,保持城乡、地域间消费收入的平衡性。城市化第一轮住房改造动迁完成,国家调控转移到农民住房第一轮改造动迁上。农村完成后,国家调控放开城市房价,开展第二轮城市旧房的改造动迁…这样不断的循环消费,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是国家调控房价,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奏。&&
商品化住房的房价,主要取决于级差地租变化,国家确定每个时期发展战略性重点和投资方向,可以合理控制级差地租和房价的增长速度,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可以从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的更新换代入手,同步拉动,级差地租的增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增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可以有效控制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保持社会生态发展的平衡。所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保障,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保持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健康发展。
&&&&&&&&&&&&&&&&&&&&日于哈尔滨&&&
&王玉铁: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理论经济学会&副会长
 &&&&&&&&&&
&&&&&联系方式: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民生路171号亚麻广场
 &&&&&&&&&&&&&手机&&&&&&
&&&&&&&&&&&&&&&邮箱&&wangyutie200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