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生泉全然不顾的意思思

---02月27日 22:10[转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八)&18张民国契约背后的故事
在眉县齐镇上庙村有个邓家老烧坊,其制酒自清末肇始,传承六代,至今历数百年。日前,随着“邓经天”牌古太白酒酿造技艺获得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批珍藏多年、记载邓家老烧坊民国时期并购史的契约和买卖文据浮现于世。
  这批契约和买卖文据的主角名邓经天,是邓家老烧坊“福长号”的起家人之一,也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眉县太白酒厂的大股东。从1910年邓经天和弟弟邓吉州租借西凉阁的小酒坊酿酒开始,经过数次兼并,到1946年,据有铺面房屋180余间,成为当时齐镇乃至眉县最大的烧酒坊。
  从这18张契约的出当方或卖方看,先后有5次较大的并购发生在山西人开办的名为“义盛德”的烧坊上。
  第一次是民国十八年六月初一(1929年),“义盛德”、“万生泉”掌柜孟虎山因“年荒不便”,将位于齐镇棉花市的部分烧坊出当于“福顺长”(福长号前身),并言“有钱回赎,无钱常年居住”,为以后改当为卖埋下伏笔;还约定“内修在客,外修在主”,类似于现在的出租房子,小的装修可以,大的变动还要房东说了算。“福顺长”为此花费大洋500元。
  半年后,还是这个孟虎山以相同原因将“义盛德”的棉花市房产出让。从契约的字里行间看,孟掌柜是急着出当,比如:“情愿将……”“情愿当于福顺长宝号名下永远使用……”并且承认“补修房屋使费之钱”,与前约大不相同!而“福顺长”则花费大洋100获得了烧坊院落一所和曲模子、酒海及酒甑若干。
  第三次发生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八月初七,这回出当人换成了一个叫赵掌应的人。原来,“义盛德”的投资人是山西人程步魁,程是赵的继父,继父和生母先后亡故,赵无钱入殓,只好变卖养父遗留的街房,“福顺长”花费大洋88元及粮食若干从“义盛德”又兑换了一些房产。
  第四次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初四,“义盛德”、“万泉涌”掌柜孟虎山病故。孟长年吸食鸦片不理经营,“义盛德”早已亏空,故没钱埋葬他。“福顺长”出大洋112元又买下“义盛德”一处地基,也让孟掌柜得以入土为安。
  第五次是邓经天对“义盛德”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1946年7月,邓经天斥资375万元国币,买下山西人留在棉花市的最后资产:32间房屋和3亩6分6厘土地。立约人语气非常决绝,有“情愿出契卖与邓天治(即邓经天)名下,地基树木器物一并在内,土木金石相连,割食画字,一应在内……一卖千休,永断葛藤”等字句;落款除了说合人和卖主的签名,还有县参议长、商会会长和齐镇六保保长签名画押作证,甚是庄重。
  约一个多月后,邓经天取得了这3亩6分6厘地的“土地所有权状”。
  由于“福长号”经营有方,酒质醇正,很快吸引了一名山西酒商,他就是西安万寿酒店经理郝晓春,郝晓春在眉县太白酒发展史上是位关键人物。据邓家老烧坊第四代传人82岁的邓鸿钧老人回忆:郝晓春曾数次来齐家寨考察酒业,并在邓家住下,他发现这里所产之酒和他以前所卖的杂酒截然不同,遂和“福长号”建立联营专供关系。临走,邓经天还赠送晓春一车陈酒,让他在西安广为宣传。日晓春在《西京文化日报》登载太白酒商标金字塔广告,商标于1942年在国民政府经济部商标局以“中注字第11665号”正式批准注册。从此,从此“福长号”在西安不但有了专销窗口,还有了商标,由此名声大振,享誉西北,供不应求,此举为眉县工业发展史上之创举。
  一份当时的“清酒业公会”档案显示,在河滩的7家烧坊中,“福长号”规模最大,资本达到18万多元(旧币)。解放前夕,大批烧坊纷纷折现变卖,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眉县只剩下7家烧坊。“福长号”一如既往地生产经营,平静地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1956年2月,“福长号”将全部资产19677.41元(旧币)合入公私合营眉县太泉酒厂(即后来的国营太白酒厂),占整个厂子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一,“福长号”也成为太泉酒厂的第一分厂。邓经天老人继续发挥他的余热,将他的太白酒酿造技艺全部无私地传授给了太白酒人。1970年,92岁高寿的邓经天永远离开了他毕生热爱的酿酒事业,而他的后人,在1999年又重擎老太白酒的大旗,走上了一条邓氏老烧坊的复兴之路。
  当年关西古镇齐家寨(今齐镇)有民间烧酒坊十多家,历经百年沧桑,作为至今硕果仅存的一家,申遗能成为邓家老烧坊新的发展契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