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们具有理性预期时中央银行官网的相机决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
   日本滨田宏一(Y.Hamada)提出的和罗格夫建立的罗格夫模型是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效应进行分析的两个著名的理论模型。罗格夫模型引入时间一致性假设下的理性预期概念,考虑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货币当局与的博弈行为,得出结论认为的国际协调并不必然带来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作用是相反的。
  罗格夫的研究是在和等人关于“政策时间不一致”理论、以及和等人关于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开展的。为便于理解,在介绍罗格夫模型之前有必要对这两个理论作一概述。
  和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中提出了制定过程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所谓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初始制定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到执行时已不再是最优的,两者存在不一致性。假设政府宣布它将在未来某个时间t执行政策x,也根据政府宣布的政策形成预期。第t时期到了的时候,具有自身目标函数的发现,根据已形成的预期,再执行原来的政策已经不是最优而是次优的了。此时,在利益的驱使下,政府可能就会放弃执行政策x,而是转而执行政策y。此时,最优政策就存在时间不一致性。对于一个选择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性政府而言,尤其做出后,如果再给其重新选择和调整政策的机会,政府就会根据该时期给定的约束条件,重新选择最优政策。货币政策领域同样存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虽然预先公布了保持货币秩序的最优货币政策,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利用公众已形成的低去执行的政策,以获取实施意外通货膨胀的利益。但由此而来的后果是货币政策可信度的降低,公众的理性选择就是重新确定自己的,使中央银行的恶化,结果导致。
  巴罗和戈登在他们的经典论文《货币政策模型中的规则、相机抉择和声誉》中通过“”对货币政策领域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该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的。博弈的战略参与者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部门,并且博弈双方信息是对称的,互相了解对方的偏好和战略集合。博弈双方的决策时序为:首先政策制定者先公布一项特定的货币政策(并由此形成一个特定的通货膨胀率),随后公众部门根据所拥有的信息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确定名义工资等,最后是政策制定者执行一项特定的货币政策。政策当局在第三阶段执行政策时可以在“欺骗”和“守信”两种策略中选择行动。根据“政策时间不一致” 理论,在公众部门形成预期后,货币当局通常会利用菲利普话斯曲线选择具有“欺骗”倾向的策略,因为这样可以通过制造意外的通货膨胀提高产出。但是,具有理性的公众也不会善罢干休,当他们看出政府的猫腻后,会在今后提高对的预期,并根据新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求增加名义工资。结果,货币当局行动的结果是社会福利受到损失。反之,如果政府选择“守信”策略,执行最初公布的货币政策,则公众会认为政府是有信誉的,从而会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可见,这个三阶段博弈的解,取决于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讨论了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与公众之间存在的货币政策可信度问题。那么,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情形如何呢?罗格夫建立了一个理性预期模型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
  在一些基本假设下,该模型的大致框架为:
  1.社会福利目标函数
  该模型以二次来定义,即以实际就业量和与社会最优(期望)就业量和通货膨胀率偏离程度的平方和代表总的社会福利损失。各国中央银行的社会福利目标就是使社会最小。
  具体的社会损失函数为
   ................... (1)
  其中zt代表社会损失函数。nt是在时间t下的实际就业量, n是社会最优就业量,pt是时间t下的消费价格涨幅, 定义为pt=pt-pt-1,其中pt和pt-1分别是在时间t和tt-1下的,p是社会最优通胀率。c是社会对通胀与就业之间评价的。
  2.工资制定者()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博弈
  工会最先确定一个基准就业量n, 在此基础上与厂商谈判, 提出要将,即:
..............(2)
  其中,w是,β是工资指数化系数。
  CPI即p由(3)式表示:
  ........................ (3)
  可见,p部分取决于本国物价p,部分取决于外国物价p*以及两国物价相连的通道——。
  工会将提供在谈判工资w下厂商所需求的就业量, 这样实际就业量可求得为:
.....................(4)
  其中g=(1-b)/a,t=0.5b/a,q=e+p*-p,
  工人的目标是选择基本工资w来最小化Et-1(nt-n)2,即实际就业与基准就业的差异。这可求得
  .............(5)
  将(3)和(4)代入(1)中,将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整理可得:
  ......... (6)
  由此式可见,中央银行的社会目标取决于外部冲击zt,未预知的真实工资变动wt-p,社会期望就业量与实际就业量的偏差n-n,以及实际汇率qt。
  3.两种不同情形下的
  如果没有货币政策合作,均衡的社会损失函数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推导过程。
  ....................... (7)
  其中P=[p-p],G=Et-1{[zt/a+g(dpt)]2+(dpt)2}
  在(7)式中,(n-n)2衡量目标就业量n与基准就业量n的差异,它只能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来改变。P衡量期望物价p偏离目标物价p的程度,货币政策可以影响P。G是一个余额,衡量将期望物价与就业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程度。
  如果两国有货币合作,均衡的社会损失函数同样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与没有货币政策合作的解不同的是,货币政策合作会带来更高的通胀P。
  导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旦工人确定(由此确定了基准就业量n),政府就希望通过以超过公众预期的速度(即制造意外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增加,减少国内失业,促进经济增长以实现社会的最优就业量n。但在一国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情况下,本国央行单边增发会导致实际汇率q=e+p*-p的贬值。根据公式(3),这将直接引起本国CPI即p上涨;同时,根据公式(2),由于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名义工资也会随之上涨,就业量可能不增反减。这些都将使央行的社会损失函数zt值上升。所以,本国央行缺乏采取这种单边行动的动因。但是,如果存在着两国货币合作,两国政府通过政策协调同时增加货币供给,两国之间的实际汇率就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没有的贬值,以上那些对央行社会损失函数zt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减少,这时本国央行就不再会有上述的那种顾虑,而以超过公众预期的速度来增加货币供给。但是,在理性预期模型里,工人能正确预见到两国央行可能采取联合的行动,从而会提高通货膨胀预期。这样,工人一开始谈判时就会要求提高他们的基本名义工资w来保证其实际工资不变。这使得央行的行动最终只提高了,即P更高,但没有改善就业量。
  由上述分析可见,两国货币政策合作之所以可能出现相反的作用,还是因为中央银行的政策可信度问题。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中央产生的问题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剧了。而能否克服这个问题并保持模型中的最优政策,关键取决于行为人发现了不遵守承诺现象之后做出怎样的反应。
  罗格夫的分析考虑了更为全面和现实的因素,对一国货币当局与公众部门及相对国货币当局之间的博弈行为作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分析,从而对现实中存在的大量“以邻为壑”的现象以及由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导致的重大失误给出了一个较为符合逻辑的理论解释。但是,罗格夫的分析也有局限,它主要分析了货币政策协调背景下货币当局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行为,却没有具体分析两国货币当局之间的博弈行为,而是把两国货币当局合作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
袁鹰.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吗?[J].上海金融,2007,(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2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罗格夫模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央银行论文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中央银行论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8:51: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央银行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对扩大内需政策的指导意义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当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面对滞胀难以拿出策略时,一支新的学派——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发展起来,盛极一时。在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判中,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政策中的应用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突破之一。在我国内部需求不足、政府启动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下,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分析公众的理性预期理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对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理性预期理论基本观点1.1理性预期假设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1.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说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货币学派以适应性预期为基础,认为只有在长期内货币才是中性的,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民生建设密切相关。近些年来,“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一直困扰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避免因房价过快上涨。然而,政府出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大多仅在一定时段内发挥效用,在一定时期,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与调控目标极不相适应,调控政策不能达到政府预期效果,使得房价或房价涨幅的下跌多是暂时的、浅幅的,房地产上涨过快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有效解决。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相机决策性有时甚至还加剧了房价的波动和房价上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预期理论,本文对这一现象以及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实施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预期在经济学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与目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由于现在所有的经济决策实际上都涉及以现在采取的行动取得未来的不确定的报酬,因此对未来...&
(本文共118页)
权威出处: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国际市场需求仍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积极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转变发展方式来看,扩大内需也是经济政策的支持重点,特别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中国经济求得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自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了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本文对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进行理论分析,通过运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理论工具,指出社会总供求在长期之中难以达到平衡状态;通过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求中一般作用的分析,认为财政政策是对社会总供求失衡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并指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一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
(本文共56页)
权威出处:
1997年以来,为了抑制通货紧缩、启动投资和消费,使宏观经济运行尽快进入景气状态,中央银行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如连续七次降低贷款利率、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灵活出台窗口指导政策、扩大再贴现和中央银行再贷款规模等。但经济系统对这些货币政策措施的反应比较平淡,货币供给量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和消费没有得到有效启动,经济增长仍然缺乏持续的推动力。是否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章为货币是否中性的探讨。这是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第二章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这一章中,详细介绍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主要观点。该章的目的使为后面的研究作理论铺垫。第三章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分别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第四章研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
(本文共91页)
权威出处:
在经济学里,不确定性是一个基本的认知概念,即经济行为人发现自身在一种不确定感知中所产生的条件与状况。只要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转型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些不确定性集中表现为:制度的不确定性、个体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备性等特征。本文基于转型时期的宏观环境背景,对中国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揭示了整个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开展始终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消费理论的演进与整个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发展的潮流相吻合,即为宏观消费理论建立微观个体消费基础;另一条是依据跨期最优消费选择理论,从确定性分析框架拓展到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实现了从短期分析到长期分析的飞跃。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着重分析了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微观基础问题和居民消费选择的宏观基础。特别是就转型时期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选择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其次,本文对跨期选...&
(本文共169页)
权威出处:
本文主要从农户的角度分析了大豆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和分析了我国大豆大量进口的原因及大豆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生产者播种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由于农户决策行为的复杂性,往往很难准确掌握农户据以决定生产的所有因素以及其微观的决策过程,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农作物的相对收益预期是农户生产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相对收益预期又由相对价格、相对单产和相对生产成本共同决定。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相对收益的预期,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播种面积决策。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任何生产者都是理性的。在土地供应刚性的约束条件下,某个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主要由预期的相对收益来决定。某种农产品的预期相对收益上升,则供给量增加,预期相对收益下降,则供给量会减少。对大豆的生产来说,决定其预期相对收益的主要因素为大豆及其替代作物的预期价格和单产。在本文中我们认为中国农户大豆播种面积的决策主要受到的是受理性预期的影响,也就是上三年的平均价格、单产是农户本期...&
(本文共6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央银行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央银行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2)
大小:22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