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本开始菜单卡死是两个老头在决斗然后死了把秘...

您当前位置: &
日本女星上节目不设尺度_日本成人动漫西瓜_情色一本道在线_色x女孩
中文域名:澳门左有限公司.中国
通用网址:.cn
美公网安备抽插肥臀干老太太 成人视频免费,淫妻黄小说
友情链接:去这个动漫的名字 有一个动漫是两个人决斗,在决斗是一个人的剑变成了很多把剑把对方杀死了。_百度知道
去这个动漫的名字 有一个动漫是两个人决斗,在决斗是一个人的剑变成了很多把剑把对方杀死了。
提问者采纳
妖精的尾巴
有你说的这个样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你的这个条件有很多都符合。。死神 妖精的尾巴
你最好描述的更仔细一点。。穿紶扁咳壮纠憋穴铂膜。比如头发的颜色。。。刀的颜色。。。是男是女身上衣服颜色啥的
剑是黑色的吗?
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飞翔的俄罗斯魂之5&&生于困惑死于决斗
伊万诺娃爱情组诗&&&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的莱蒙托夫的作品就是《诗人之死》,拜读时深切感受到他那胸膛里沸腾的热血和激荡的心脏,他那悼念天才诗人普希金的悲愤,他那藐视当权者的痛快淋漓的怒斥,他的诗就象是一篇讨伐敌人的檄文,一柄刺向反动统治者的利剑。诗人那怒吼的诗句使人永难忘怀:
“你们,簇拥在帝王宝座前贪婪的一群/屠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刽子手呵/你们躲在法律的荫护伞下/公理和正义对你们缄口无语/但还有上帝的裁判/严厉的宣判等待着你们这些奸佞/他不会理睬金银的诱响/早已看穿你们行为的卑鄙/你们依赖诽谤也无济于事/阴谋诡计也帮不了你们/即使用尽你们的污血/也洗不掉诗人正义的血迹。”读过此诗后,笔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直面怒对庞大的沙皇统治集团的勇敢无畏的英雄,以后随着接触他的作品的增多,对诗人的生平和创造活动的广泛了解,也理解了为什么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俄罗斯人把莱蒙托夫看作是普希金的真正继承者。俄罗斯一些作家称莱蒙托夫是艰难的过度时期的诗人,笔者理解是否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残酷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接着处死了五个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了防止各地农民起义,采取了更加严厉残暴的措施,同时在各大城市颁布了书报检查条例,对俄罗斯知识分子发表作品进行严格监督检查。一直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搞所谓“废除农奴制”前后,俄罗斯政治上处于最黑暗时期,死刑、流放、苦役、谋杀,全国血雨腥、风万马齐喑,莱蒙托夫一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从少年到青年,生活在最压抑最沉闷最泯灭人性自由的时期中度过的。其二是说莱蒙托夫在俄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由于新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正在酝酿,革命家也未成长起来,而莱蒙托夫继承了普希金的事业,独立高擎着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的旗帜,他的思想和诗歌、小说影响和哺育了后来者。据说在莱蒙托夫短短一生中有许多弄不清楚的事情,往往被涂上神秘的色彩,笔者力图通过追寻他的生活遗迹,探索他生命中那些最富有教育和启迪的东西,尝试分析一下他的名篇佳作,以益于当代的后来者。
在莫斯科市中心地带有一个地铁站叫大红门,二百四十多年前这里有一座凯旋大红门,由此可以进入莫斯科城。现在大红门早已荡然无存,但名称却延续至今,地铁站附近有个莱蒙托夫广场,广场上竖立着诗人的雕像。为什么在此地建莱蒙托夫的雕像呢?据说当年大红门对面有一座宏大的石头房子,房子里居住着莱蒙托夫的外祖母一家,1814年夏莱蒙托夫的父亲和母亲来到这里,几个月后小莱蒙托夫在这里出生了,外祖母给他取名米哈依尔,但不久外祖母带他们全家迁移到平扎省的庄园塔尔罕内,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的童年就在这个庄园里度过。幼小的莱蒙托夫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不幸,他的父母不和,外祖母介入其中常与父亲争执,母亲过早去世,那时他才三岁,父亲要返回自己的领地,外祖母立下遗嘱将财产留给外孙,条件是父亲不能领走儿子,父亲为了使儿子得到遗产,只好丢下他离去。随着他逐步长大,慢慢外祖母给他说了过去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在幼小的莱蒙托夫心灵上产生负面影响,他不能理解亲人们为什么相互对立敌视,于是变得阴郁、孤僻,喜欢独处,对周围一切都怀疑不信任。外祖母常带去临近庄园走动,那里的农奴悲惨生活和县里的地主、警察局长等权势人物的凶狠残暴、冷漠往往引起爱动脑筋的少年莱蒙托夫的思考。外祖母还多次领他到俄国南部的高加索旅行,那里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富有诗意的风土人情使心灵受到创伤而抑郁的少年莱蒙托夫,欣然开朗和欢喜,很可能在这个时候他读了普希金的《高加索的俘虏》,他也许比未到过高加索的成年人更能体会到它的诗情画意。他曾在自己的诗中叹道:“蓝色的高加索群山啊/我向你致敬/你关怀我的童年/把我搂进你那雄壮的群山/给我披上云雾/使我见惯蓝天......”有人说,莱蒙托夫与高加索有不解之缘,他少年时期多次造访这里,而多年后由于决斗他也死在这里。
为了使外孙受到良好的教育,1827年外祖母带莱蒙托夫离开庄园迁到莫斯科亲戚家,亲戚家也在大红门附近,莱蒙托夫和孩子们交上朋友,同时在这个和睦的家庭他阅读到大量17、18世纪古典作家和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接触到许多著名画家、音乐家的绘画音乐作品。家庭教师齐诺维耶夫是个博学而热情的中学教员,他发现莱蒙托夫的诗歌天才,指导莱蒙托夫阅读各种教科书,特别是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文学家和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可能从那时起莱蒙托夫把普希金当成了自己最敬重最心仪的导师。莱蒙托夫终于以良好成绩考进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成为一名走读生。在这所中学期间他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共写了六十多首短诗,几部叙事诗,这些诗大多是表达友谊和真诚的主题,有的诗在他多年以后还拿出来重新修改发表。在贵族中学里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仍然存在,有好几个著名的十二月党人曾经在这里学习过,他们的诗作虽被当局禁印,但在学生们中间广泛传抄,莱蒙托夫被革命先驱者的斗争勇气鼓舞,他也暗下决心一生要为人民幸福而斗争。莱蒙托夫还阅读了大量欧洲各国诗人文学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卢梭、歌德、席勒、拜伦等人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对拜伦的斗争精神很赞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并且要超过他。他经常思考自己在人民运动中的命运,为了人民幸福必要时牺牲自己的自由和生命。贵族寄宿中学学生们的思想自由倾向引起沙皇当局关注,1830年3月一天沙皇尼古拉一世亲自私访,看到学生们自由放任甚至喧嚣吵闹,大发雷霆把校长、督学狠狠训斥一番,下令把寄宿中学改为国立文科中学。莱蒙托夫不愿继续呆在这个学校学习,退学后打算投考莫斯科大学。这年9月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编入道德政治专业。在大学一年多里,莱蒙托夫不满意教授们的思想观点和陈旧的知识体系,不按他们的讲授回答问题,有时发表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由于他对教授们的讲课不感兴趣,便很少听课而去埋头写诗,这一切引起校方不满,校方建议他退学。莱蒙托夫没有为此惋惜,他在一首叙事诗里曾回忆这座大学殿堂,把这个所谓神圣的地方,描述成“学子如云,彻夜埋头书卷”,但各怀心思,默默无言,“学子们常被酒神灌醉,倒卧泥潭”,教授们走进课堂,打开书照本宣科,下面喧哗不断,教授一走,三倍混乱.....
现代的莫斯科有一条由市中心往西延伸的宽敞大道,以前叫加里宁大街,现称为阿尔巴特大街,此街两侧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高层楼群也颇有大都市的宏伟气势。就在这条大街中段北侧叉出一个短小的胡同叫小莫尔恰诺夫卡,就在这个小街的东侧有一幢粉色的两层楼房,楼房中部高、两侧低,中部顶端是三角形楼顶,粉色楼墙上的两排大窗户,都是一色的白框,上面无任何雕饰,整个楼房显得很端庄威严,象是长方体、正方体和等腰三角体构成的棱角分明的积木。这便是莱蒙托夫与他外祖母居住的地方。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大学上学期间,他的外祖母特地选择这个小型的帝国式样的别墅(在1812年拿破仑进占莫斯科并焚烧该城后俄罗斯人重新建立起来的建筑大多是这个样式),这个地方外孙上大学很方便。1982年这所房子进行了修复并对外开放,成为一所博物馆。在馆内大厅展有莱蒙托夫一家的肖像画,他的母亲、外祖母和儿提时代的莱蒙托夫,以及莱蒙托夫自己画的水彩画、自画像和他父亲、朋友的像,据说这里搜集的莱蒙托夫绘画遗产是博物馆独有的馆藏,被视为该馆的骄傲。在穿廊连通的各个屋里,摆放着莱蒙托夫使用过的钢琴、小提琴、吉他和其它家具,书橱摆满了罗蒙诺索夫、茹可夫斯基、普希金等人的著作,外祖母为外孙精心营造了一个读书练画演奏音乐的环境,而少年莱蒙托夫没辜负老人的希望,他博学广识,能演会画,显示了多方面才能。当年在这里经常有青年学生的聚会,从这所房子里传出乐器演奏声或诗歌朗诵声以及他们的欢笑声。虽然莱蒙托夫遭到大学校方的责难和劝退,但这一段生活对莱蒙托夫来说还是终生难忘的愉快的。
如果说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生活中有什么不如意或引起他思想上痛苦的事,大概有两件:一是父亲因病去世,莱蒙托夫非常伤感。父亲去世前给莱蒙托夫写过信,信中抒发了他与儿子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回忆了与外祖母争执的因果,有为自己开脱之意。莱蒙托夫对亲人之间的仇视和怨恨始终不能理解,他得不出他们互不相容的正确原因,因此他在这个问题上苦恼多年。父亲离开人世,他内心苦涩烦闷,曾写诗抒发自己的情绪:“我们父子俩可怕的命运呵/生不能相见死又天各一方/在这有公民称谓的祖国/你一生仿佛流放落他乡......你有没有过错我无法判断/你被世人责难/但世人是恶毒而又眷顾的无耻之流/是尖刻的诽谤和无端的不相适的称赞”。二是初尝失恋的痛苦。他随外祖母到莫斯科郊区一个戏剧家做客时,爱上戏剧家的女儿伊万诺娃,他以狂爱的情诗向她表达爱情,满足了女孩的自尊,但以后他才知道她并不爱他。他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心情郁闷痛楚而又懊恼,在以后很长时间他都无法排解自己的郁闷和悲愤之情。1830年到1832年间他写了许多致伊万诺娃的诗或与伊万诺娃有关的诗,俄罗斯文学界称这些诗为“伊万诺娃组诗”。
伊万诺娃组诗”在莱蒙托夫前期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失恋者,莱蒙托夫始终无法摆脱那种空虚无奈和悔恨忧伤的情绪,他把失恋的痛苦归咎于人的命运。他在诗中如此诉说自己的无奈:如同大海上瓢泊的小舟/它留下的遗踪只是一瞬/爱情象欢乐一样地短暂/而痛苦也未必能够长存/但它知道在宿命的时刻/锁链的重负将无可逃避/别了,我们早命定要分手/必须在这时候以前别离/那时我将又来到你面前/我的话将激动你的心胸/我将听取你宿命的回答,到那时任什么也将无用。”虽然莱蒙托夫对伊万诺娃的爱情早已绝望,但他仍在自己的诗中幻想着跟她在一起:“让那可笑的疯狂的人世来非难诗人吧/任何人都不加阻止/我自己也不去理它/我只管自己活到如今/我的自由奔放的歌/象天空自由的鸟儿/像湖上浮游的天鹅/我还管它什么人世/当面坐着的是你/当我的手被焐在你神奇的手里/当我跟你,我的天使/度着天国般的时刻/没有不安,没有痛苦/眼也不向人世转过。”莱蒙托夫的单相思诗歌还有一个特点,往往把自己的爱情失败跟为祖国光荣牺牲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没有爱,毋宁死”的情绪,这虽然是年轻诗人摆脱自己爱情困境的一个精神转移方法,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他的追求执着和专一。他在《绝句》诗中唱道:“我再不能在祖国活受煎熬了/赶快离开这里,走向血的战场/或许我这颗装满着你的心/在那里可以不再这样激荡/不,不是的,我并不祈求你的爱/不是的,你也不要有恼人的热情/为了扑灭我胸中的烈火/我只要鲜血,只要看到死神/让我做一个战士而倒在沙场/死后决不会为世人所悼念/我的热情风暴和我的生活/不再成为任何人痛苦的根源/在那个地方命运也将勾销掉/青年时期的那些神圣的诺言。在那里我将沉入期待的梦境/没有思想、没有啜泣、没有哀怨。”莱蒙托夫在经过长时间痛苦的煎熬后,决心摆脱这种遥遥无期的烦闷和忧伤,试图对自己的爱情悲苦做一个总结和了断,他写了“致***”(系指伊万诺娃)这首诗,诗一开始便表示了自己这种决心:“我在你面前不再低声下气/无论你的谴责或你的致问/对我的心灵都再没有权威/要知道我们从此已成了路人。”但诗人思想深处仍然难以割断对以前恋人的情怀,他表示要到南国边远群山忘记彼此,今后不再对任何人流泪,也不能象以前那样去爱,他已经准备好了死亡和痛苦,向整个世界挑战。但毕竟诗人侠骨柔肠,他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狂人哪,为的是再次握一握你年轻的、美好的、迷人的手/我已把我的心灵交给了你/因为我不懂得狡猾的负义/你知道这种心灵的价值吗/你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你。”诗人感到自己无法医治心里的痼疾,对于占据了他灵魂的人,他将依恋到坟墓,即使永不再相逢。诗人无限惆怅,无言地望着西天感叹:“高傲的太阳放出万道霞光渐渐西沉/我真想要跟着它去/它或许知道怎样使得可爱的一切再生/或许,沉醉于它那火焰似的夕辉/我能够哪怕是暂时地忘记/无论何时一刻不离地紧跟我的迷人双眼和临别的一吻。”
正当莱蒙托夫孤独忧伤的时候,他的生活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女孩洛普辛娜,她是一个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远亲的女儿,虽然不很漂亮,但她热情、欢快、聪明可爱,且具有诗人气质,她想探询莱蒙托夫的内心隐痛,但莱蒙托夫心中一直有抹不去的伊万诺娃的影子,很难再容下别的女孩进来,因此虽然他也喜欢洛普辛娜,但不愿吐露自己的往事。他以诗对她表白:“倾吐柔情细语/要以我的生命作补偿/可是别问过去,我的朋友/我不出卖自己的痛苦。”莱蒙托夫曾告诉洛普辛娜,他们可以结成亲密的朋友,但不可能一路相偕到底。以后莱蒙托夫搬到彼得堡,经常往来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剧院、音乐厅,没有珍惜洛普辛娜的爱情,几年后她经不住父母的劝说和压力,不得已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多的有钱人,以后郁郁终身。世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当人们已经拥有或容易得到某种东西时,不知道爱惜和保护,而一旦失掉了它时,才感到它的不可缺少和后悔没有珍惜它。对于莱蒙托夫来说,洛普辛娜的离去,不啻在心灵上又受到一次伤害。他为此而痛心、哀愁,他深深怀念她:“她不以骄傲的美貌诱惑活泼的少年/她不在身后招引默默叹息的人群/她的体态并不象仙女/连胸脯也不象波浪起伏/谁也不会匍匐在地/承认她是自己的圣女/然而她的千姿百态、风度、微笑、轮廓和谈吐/那样充满活力、灵感/那样充满非凡的纯朴。”在献给她的诗中充满忏悔:“你耳际飞不去我的一词或一音/我莫名的痛楚发出的不安的声音/你的柔情不可能给诗人以慰藉/他又何苦扰乱你心灵上的平静/呵,不是的,只要转念一想到/眼泪将使你洋溢幸福的明眸暗淡/我就想窒息胸中回荡的狂热歌声/纵然从前为了它你才把诗人爱恋。”诗人得不到渴望的爱情生活,经常哀叹自己的孤独和世事的无情,他把自己比做小舟、孤帆和白云,抒发自己的痛楚和郁闷。“凭着奇异的权力的意志/我被抛出了激情的王国/正如风暴撞毁的小舟/远离开碧波被冲上沙滩....../无论谁也不会把自己或宝贵的行装再交给它/它已无用了,虽很自在/要是毁掉了,就让它安息吧。”“大海蔚蓝色的云雾里/一叶孤帆闪耀着白光....../下面是清澈的波涛/上面是金色的阳光/而它,这叛逆者,在祈求风暴/仿佛在风暴中才有安详。”当然,诗人在充分表达爱情失意后孤独寂寞的情绪同时,也隐寓着自己对十二月党人被放逐被强迫到西伯利亚做苦役的深切同情,把他们比做漂泊的孤帆、小舟。
神秘的雕塑
左:诗人雕像 右:诗人故居(莫斯科)
在小莫尔恰诺夫卡莱蒙托夫旧居外的街心,有一块不大的绿地,绿地里竖立一根大理石柱,柱顶有一幅极富动感的莱蒙托夫头像雕塑,笔者断定雕塑出于想象丰富的现代雕塑家之手。仔细观察这幅雕像,发现它的后面和下面都饰有飘逸的带状雕饰物,似火焰,又象披风,很具神秘感。据说有人认为这雕塑象征着莱蒙托夫的生命象火焰般燃烧,他的思想敏锐,精神无拘无束,敢做敢为。也有的人认为雕塑头像上下都被黑色屏障围住,象征反动黑暗势力对他的不容和迫害,而诗人则昂起不屈的头颅。总之,站在这艺术雕象前,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它的丰富含义。那么,展现在诗人以后短暂生命旅途中的究竟是些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去面对、理解和思考的呢?诗人故居内景(莫斯科)
莱蒙托夫退学后,与外祖母一起由此地迁居圣彼得堡。圣彼得堡作为帝王脚下的首都,给他的印象似乎不如古都莫斯科那样亲切明媚,彼得堡处处官僚朱门,天气除了雾就是水,他觉得“这座城市多么令人愁闷”!他迁居彼得堡本想进彼得堡大学继续学习,但校方不承认他在莫斯科大学的学历,要上就必须从头开始。这时莱蒙托夫做了一个草率的决定:放弃进大学,而改投了近卫军士官学校。这一决定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致使他未能同首都的文学界接近,而进了与文学毫不相干的兵营。至于他为什么选择了近卫军士官学校,有几种推测和分析,一说他进彼得堡大学的心愿受阻,便接受了亲戚斯托雷平的建议;另一说法是他厌倦了贵族社会舞会沙龙和剧院音乐的上流世俗生活,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体验一下军人刻板的操练、值岗生活。但不久军营的士官生纵酒赌牌低级趣味使他烦躁和厌恶,他耻于与那些醉生梦死的同学为伍,每天傍晚就躲到空教室里埋头写诗、写小说。他的小说《瓦季姆》以1774年的普加乔夫起义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满怀仇恨的农奴向不共戴天的仇人、一个地主复仇的故事。作品表明了作者对善恶相互转化的看法,指出了主人公复仇的局限性,他只是利用了人民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了两年的士官生后,莱蒙托夫调到皇村禁卫军骠骑兵团,并升为军官。军人的检阅生活和在宫廷值班,仕女们的宫廷舞会,禁卫军官们的升迁,皇帝的赏赐,这一切他都不感兴趣,他的志趣在另一个领域,即在创作中寻找满足和快乐,他把在彼得堡对上流社会生活的观察,写成了一部剧作《假面舞会》。剧本的主人公叫阿尔别宁,痛恨社会上的虚伪和欺骗、金钱和罪恶,但他自己又紧紧地依赖这个他憎恶的社会,他没有力量摆脱它,更别说斗争了。但是他把这种对恶的怨恨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来,他无端地怀疑自己妻子对他不忠,认为她也在欺骗他,他为了惩罚恶,竟下毒杀死妻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通过剧本对俄国上流社会假面舞会的描写,揭露了一群表面风度翩翩的君子,实际上是一批赌徒、阴谋家和骗子,所谓贵族老爷绅士太太小姐们的主流社会,也是一个个戴着假面的骗人社会。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表述他的体验:“我常被包围在色彩纷呈的人群中/当我面前,仿佛是幻化出朦胧的梦境/大厅里翩翩其舞,悠悠乐声/低低的话语温馨耳熟/面孔还羞涩扭捏/许多没有灵魂的人/戴上礼仪假面晃来晃去......”大概由于剧本讽刺过于尖锐,诗人生前没看到《假面舞会》剧本发表或剧作演出,一直到1917
年以后才得见天日。在这期间,诗人还写了长篇小说《里戈夫斯卡雅公爵夫人》,描写了贵族青年格.亚.毕巧林和一个贫穷的小官吏克拉辛斯基的故事,但小说没写完,只有前十章,而且在作者生前也没出版。
&&诗人的外祖母像&&&&
莱蒙托夫一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时刻,使他从一般的诗人获得伟大的普希金的追随者和继承者地位的时刻,就是他发表了《诗人之死》这一首震撼俄罗斯的绝唱。这首诗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的吟唱,而是他的充满正义、善恶分明的人格集中表露,是他对沙皇专制统治和贵族制度不满的怒火积蓄已久的喷发。当普希金死于小黑河决斗后,莱蒙托夫根据普希金之死的各种说法,写了短诗《诗人之死》,几天后沙皇宫廷出面为凶手丹特士辩解,更加激怒了公众,莱蒙托夫立即续写了最后的十六行诗(见本文开始一段),鲜明准确地指明了谁是真凶,锋芒直指那簇拥在帝王宝座前的一群贪婪的奸佞,虽无点明那一群的姓名,但公众都知道是外交大臣及夫人、财政大臣、教育大臣和臭名昭著的警察机关“第三厅”的权贵们,而直接凶手丹特士不过是个跳梁小丑,他的义父、荷兰公使就是上述外交大臣夫人沙龙的座上宾。莱蒙托夫的诗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风靡传抄,人们背诵它议论它,莱蒙托夫也声名鹊起,人们把他看成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人。
第三厅宪兵头目对传抄的诗视为洪水猛兽,立即与禁卫军的将军一起对莱蒙托夫家进行搜查,并将诗人逮捕。不久俄皇尼古拉一世下旨将诗人调往驻扎在外高加索的下城龙骑兵团,该兵团为征服外高加索地区与当地山民进行了30多年的战争,诗人被发配至此参加作战,意味着可能战死或殁于当地流行的传染病。在展转去高加索的路途上,在五峰城暂时治病期间写成了叙事诗《关于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这是一部以朴素的民歌形式和民间语言写成的老沙皇可怕的伊凡时代的长诗故事,此诗曾得到别林斯基好评。莱蒙托夫一路上饱览俄罗斯原野山川的辽阔和壮美,特别是穿越格鲁吉亚的峻岭雪峰时,他所见到的景观“无法言传,亦非笔墨所能形容”。诗人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他当时的心情:“对我而言,山上的空气宛如灵药;抑郁之情,烟消云散,情绪高涨,胸怀激荡,此时此刻,无所需求;若能终生在此坐观,岂不美哉。”被放黜中的诗人不仅浏览了高加索得天独厚的风景,也使他接触到大量当地的风土人情,这对于他日后的诗歌小说创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的许多名篇佳作如《恶魔》、《童僧》、《当代英雄》中的故事和人物都与高加索有关。
诗人在第比利斯附近的山上漫游时,遇到教堂里一个孤苦的老僧,老僧给他讲述了自己往事:他原是个山民之子,被占领者俄罗斯将军掠走,因生病被遗弃在寺院,后屡次逃跑未成,不得已留在寺院为僧。莱蒙托夫根据这个老僧的讲述,写成了《童僧》这部浪漫主义叙事诗,叙述诗的情节很简单,一个长老听一个垂死的童僧的倾诉,他讲述了自己悲苦的孤儿身世,自己的梦想,被俘后遭受的折磨,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他逃跑出山,偶遇格鲁吉亚少女,又遭森林雪豹的袭击,人兽之间殊死搏斗,受伤后终又被抬回寺院高墙的罕见经历,他性格倔强,为了自由勇敢地面对死亡。童僧热爱高加索的自然美景,在他的眼里群山和白云都赋予了灵性和诗化:“我看见了连绵不绝的山岭/象梦幻一样奇妙/当清晨的红霞在天上涌现/高耸入青空的峰顶/象祭坛似的升起了轻烟/一朵一朵的白云/离开了秘密过夜的地方/急忙向东方奔跑/好象从辽远的国度来的/一队白色的候鸟。”童僧最后对长老的谵语,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故乡的依恋,对生命的绝望,读来令人同情和辛酸:“永别了,师父......把手伸给我/你可感觉到我的手象火烧一样/你可知道我从童年时代起/这火焰就蕴藏在我的胸膛/可是如今它已经断了补养/于是它烧穿了自己的牢房/将重新回到上帝身旁/上帝合情合理地轮流赐给世人苦难和安逸/可是这对我有什么用/但愿我的灵魂在天堂/在神圣的九霄云外的境界/为自己找到栖身的地方....../唉,我多么想拿天堂和永恒/换取哪怕是短暂的时光/好让我回到那陡峭而幽暗的山岩/重温我童年时代玩耍的地方......”
莱蒙托夫另一部叙事长诗《恶魔》的写作可以说贯穿于他的一半人生,他从十五岁就开始构思动笔,一直到他临终,断断续续写了20多年,据说有六种不同的手稿。《恶魔》讲述了一个古代天使反抗上帝的神话,天使因反对上帝束缚人的自由和意志,否定世界上的和谐,他“鄙视和憎恨所看到的一切”,他被上帝贬黜后流落凡尘,成为一个孤独高傲、痛苦阴沉的幽灵,一个恶魔。他在高加索漂泊徘徊中遇到了美丽的格鲁吉亚女郎达玛拉。达玛拉是一位待嫁的公主,她的未婚夫从远方领着驼队满载礼物来迎亲,但他遭到强盗的袭击,新郎勇敢应敌,强人逃走,而驼队也撇下一具具尸体。一匹骏马载着鲜血淋淋的新郎飞驰到女郎家,准备新婚的喜宴顿时成了动天的哀痛,达玛拉晕倒在绣毯上。他的父母把她送到修道院,她在神坛和烛光下悲切地哭泣。恶魔飞抵僧院,看见忧伤的修女,第一次领悟到爱情的哀伤和激动。他用祈求、誓言和答应与上天和解,感动了达玛拉,恶魔吻了她的芳唇。但他给她注入了毒液,她立即死亡。她静静躺在棺木中,象大理石一样美,象死神那样神秘。天使把她的灵魂引渡到天国,飞行中遇到恶魔拦阻,天使严厉斥责恶魔,携达玛拉的灵魂而去。恶魔仍然孤独在宇宙间孑然一身,没有期望,也没有爱情。礼拜堂里掩埋着王公和他女儿的尸骨,那里有永恒的哀怨,永恒的平静。诗人塑造的恶魔这个形象,是一个痛苦的、狂傲的而又阴僻的、庄重的形象,他的桀骜不训、否定一切和梦想爱情、向善,注定了他的悲剧。诗人在刻画恶魔的诗句中,处处流露对这一形象的同情,实际上他借恶魔之口,谴责人类尘世生活没有自由和幸福:“......俯视下界的尘寰/那里没有真正的幸福/没有长久留存的美/那里只有罪恶和刑罚/那里的人只关心卑下的情欲/不能勇敢地爱和恨。”别林斯基曾评价莱蒙托夫的诗歌具有一种“广阔的想象,恶魔的力量,高傲的对上天的敌视”,这在《恶魔》中都有较完美的体现。
&五峰城决斗
&&& 左:五峰城诗人故居&
右:诗人手稿
莱蒙托夫流放到高加索后,他的外祖母到处奔走说情,沙皇终于下令把他从高加索调往驻扎在古城诺夫格罗德的禁卫军格罗德宁骠骑兵团,两个月后又从该团调回到驻扎在皇村的骠骑兵团,这样莱蒙托夫又返回了彼得堡。重返首都他成了引人注目的诗人,过去他曾抨击过的上流社会人物争先对他阿谀奉承,一些漂亮女士跟他讨诗,但他的头脑是清醒的,并没因此而迷惑,他意识到这个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要尖锐化,作为一个时代的诗人,他觉得有责任必须唤醒社会的良心。这一段时间,诗人的诗歌创作更趋成熟,他发表的《萨什卡》、《唐波夫金库主任之妻》、《咏怀》、〈又苦闷又烦扰〉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唐波夫金库主任之妻》叙述了一个老金库主任打牌赌博输掉了妻子,故事看似戏谑可笑,但其实发人深省,它的故事背后揭示了俄罗斯妇女的凄惨地位,而帝国的上等阶层就是这样过着腐朽的生活。孤傲不群的莱蒙托夫不但鄙视上流社会的那些贵族、太太,而且连沙皇的公主也不放在眼里,1840年一次贵族举行的新年假面舞会上,他大胆无礼地冒犯了尼古拉一世的两个女儿,引起宫廷的憎恨,从此沙皇的鹰犬、宪兵头目们找机会收拾他。莱蒙托夫陷入巨大的敌视阴影中,他更加孤独和高傲,他常在集会场合蹙眉弯腰,忧郁地望着周围的人。作家屠格涅夫有时在这样的场合亲眼看见过诗人的表情,他这样形容:“莱蒙托夫的外貌有点凶狠而悲炝,从他那黝黑的脸上,那一双凝神注视的又黑又大的眼睛里流露出一股隐秘的和仇视的力量,沉思的轻蔑和情欲。深沉的目光同几乎象孩子般温柔又突出的嘴唇的表情极不相称。矮墩墩的身材,弯曲的双腿,拱背的肩膀上架着一个大脑袋,他的整个体态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但任何人都能立刻意识到固有的强大力量......也许,莱蒙托夫内心里深感寂寞,命运把他推上了上流社会这个狭窄的环境里,使他感到喘不过气来。”莱蒙托夫的敌人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1840年2月在一个伯爵夫人的舞会上,诗人和一个叫巴兰特的人发生了一场冲突。巴兰特是法国公使的儿子,他一直对莱蒙托夫的一首讽刺小诗不满,诗人的小诗是多年前针对一个士官学校的法国人的,巴兰特非要自己对号,因此对诗人怀恨在心。舞会上巴兰特向诗人挑起决斗,说“假如在我的祖国,那么我知道这件事该怎样了结。”莱蒙托夫毫不示弱地回答:“在俄国和在任何地方一样严守荣誉的准则。”有人分析引起决斗的原因不仅是一首小诗,背后大概跟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指责杀害普希金凶手丹特士有关。但这次决斗互无胜负,巴兰特没射中,而莱蒙托夫手下留情,向上放了空枪。然而事情没完,军事法庭拘留了莱蒙托夫,却放走巴兰特出境。别林斯基曾探望莱蒙托夫,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谈得很倾心投机。事后别林斯基对别人说,莱蒙托夫“是一个深刻而强健的灵魂!他对艺术的看法多么正确,他的艺术鉴赏力多么深刻纯正!他是自伊万大帝以来真正的俄罗斯诗人,一个奇才。”不久,莱蒙托夫又被调往驻扎在高加索跟山民打仗的泰庚步兵团。5月初,朋友们给诗人送行,诗人望着窗外涅瓦河上的白云,当即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境。“苍空的浮云,永恒的漂泊者/你们这些被放逐的流囚,同我一样/越过蓝色的草原,叠翠的山峦/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奔向南疆/是谁在驱赶你们,是命运的决断?/隐秘的嫉妒?还是公然的怨恨?/你们为自己的罪过苦恼?/还是朋友们的恶意中伤?/不是,荒凉的田野使你们厌烦....../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和忧伤/你们是永远冷漠,永远自由的呵/你们没有祖国,也不会有流放。”他给大家朗诵完,已经热泪盈眶。
诗人又一次凄凉地离开了彼得堡,不过他欣慰的是,离开之前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得以出版。这部小说显示了他不仅是个蜚声国内外的大诗人,而且有资格进入了俄罗斯著名作家的行列。别林斯基对小说大加赞赏,说作品“很有才气,虽然稚嫩,但透过青春诗歌的浪花,透过对生活的主观沙龙的局限性,迸发出艺术才华。”他还写了专门的评论文章推介这部小说,并预言小说将引起巨大反响。
&&& 诗人画像
《当代英雄》构思奇巧,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结构方法,它由五部分或称五个独立的中篇组成:《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公爵小姐梅丽》、《宿命论者》。五篇当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集中塑造了一个人物青年军官毕巧林。在《贝拉》篇,写了“我”(讲故事者)在外高加索乘马车旅途中,遇到上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在驿站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给“我”讲了他原先下级军官毕巧林的一个故事。那年他们驻扎在捷列克河的要塞里,一次参加附近的一个老王爷的大女儿婚礼时,认识了小公主贝拉,贝拉生有“倾国倾城”之貌,当地一个叫卡兹比奇的青年骑手正热恋着她,卡兹比奇胯下的黑马是远近闻名的宝马良骏,但老王爷的儿子亚扎马特早就觊觎这匹马,他爱这匹马爱的发疯,宁愿用千匹马的马群换它。这时毕巧林定计帮助少爷偷走了宝马,他得到了回报:亚扎马特把他姐姐贝拉绑住手脚,盗出王府送到了毕巧林的驻地。老王爷回到家,儿子、女儿都不见了,急得到处寻找,有一天夜里在路上被埋伏的卡兹比奇杀死,卡兹比奇认为老王爷指使儿子偷了他的马。贝拉被秘密藏起来,起初她坚决不从毕巧林,她听到父亲死讯很伤心,以后她终于归顺了毕巧林。但不久毕巧林对她厌倦了,他觉得“山野女子的爱,比上流社会小姐的爱相差无几,虽好却有限。一个女人的无知和单纯,和另一个女人的卖弄风情一样,让人感到乏味。”他认为自己的心灵被上流社会给毁了,剩下的只有神不守舍的幻想,难以满足奢望,日子一天比一天空虚。一次毕巧林和马克西姆去打猎,卡兹比奇骑马虏走贝拉,马克西姆和毕巧林正好撞见,飞马追赶,他们将盗贼的马击伤,卡兹比奇破釜沉舟用剑刺昏贝拉,徒步爬山逃逸,贝拉倒在血泊中。两天后她断气了,毕巧林把她埋葬在要塞外的小河边。毕巧林病了好长时间,三个月后他调到另一个团队去了。“我”与马克西姆分手,继续各走各的路。《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讲述的是,“我”又在客栈遇见马克西姆,谁料到客栈里来了一辆豪华四轮马车,一问才知它的主人原来是毕巧林!马克西姆惊喜异常,恨不能马上见到老朋友,但毕巧林在H团长那里,第二天才回客栈。第二天一早毕巧林回来了,“我”看清了他的外貌:中等个子,身材修长宽肩膀,体魄健壮,天鹅绒长礼服里面套着干净得发亮的衬衣,显示出一个严于律己的人的生活习惯;当他摘掉一只手套时,“我”为他的手指干瘦而吃惊;他的步态无拘无束,懒懒散散,但他的胳膊不随意摆动,这是他的性格较为内向的标志;他的笑容中有一种稚气,他的皮肤有女姓的娇嫩;自来卷的淡黄头发,苍白高雅的前额,额头上有重叠纵横的皱纹;他的胡须和眉毛都是黑色;他长有一双有点外翘的鼻子,一口洁白的牙齿和一双褐色的眼睛。当他笑时,这双眼睛却不笑,这意味着心狠手毒,或显现心中的忧伤。他的目光耀眼,却冰冷,转瞬即逝,却又敏锐、抑郁,若不是冷若冰霜,就可能是胆大妄为。总的来说他长得相当不错,有一副讨上流社会女人欢心的具有特色的容貌。故友重逢,马克西姆激动热情,想留住毕巧林畅谈别后之情,而毕巧林却不冷不热,急着赶路,他友好地拥抱了老朋友,上了马车,车夫抖起缰绳要走,马克西姆突然提起他替毕巧林保存的一箱子材料,问他怎么办?毕巧林毫不在意地回答,随便吧!他走了。毕巧林去波斯了,可能永远不回来了。马克西姆一阵惆怅。“我”问起材料的事,马克西姆说那是毕巧林的一大堆笔记本,打算让人卷烟用。“我”提议交给“我”处理,马克西姆将一箱子材料全部给了我。
《当代英雄》后三篇《塔曼》、《公爵小姐梅丽》和《宿命论者》都是“我”根据毕巧林的笔记整理的,“我”还在这三篇之前加了一个序。“序”中说,不久前得知,毕巧林从波斯回来时死了。于是“我”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内心秘密公诸于众,但没有心存不良的动机,只是觉得一个小人物的历史,未必就比整个民族的历史逊色,它不存在哗众取宠的虚荣心,而是阅尽沧桑者的真实观察写出来的,因而更加精彩和有教益。三篇故事中全是毕巧林的自述。《塔曼》讲述的故事是:我(毕巧林)在一个夜晚来到小城塔曼,由于找不到客栈,城里的军士领我到了一个靠海边的破草房暂住,那里环境很肮脏。草房里有一个白眼珠瞎男孩,使我很疑惑,也有不愉快的感觉。半夜窗外一个黑影晃过,我跟踪而去。黑影就是小瞎子,他来到海边和一个白衣女人谈起一个叫杨珂的人。海浪上漂来一只神秘小船,靠岸后上面跳下一个戴羊皮鞑靼小帽的人,和那女人、瞎子一起从船上搬下很重的东西。第二天草房来了一个老太婆,还有一个姑娘,她站在房顶上唱一首关于海船的歌。她进屋后我才看清她是个让人陶醉的姑娘,她那端正的鼻梁使我神魂颠倒,好象歌德笔下的“米娘”,然而在她目光中我觉察到某种凶悍和狐疑。我跟她攀谈起来,谈到昨夜海边的事。天黑后那美人儿来到我对面,目光中有无限柔情蜜意,她突然用胳膊搂住我的脖子,在我嘴唇上来了一个火辣辣的响吻,我两眼昏黑、头晕目眩,把她紧紧搂在怀里,但她却象蛇一样从我怀里滑溜出去,说了句“今天夜里人们入睡后你到海边”。两钟头后我和她上了一艘小船,她把面颊贴在我的腮上,一边说“我爱你”,一边把我的手枪弄到海里,我猛然醒悟,想把她推开,她死抓住我的衣服不放。我们展开殊死搏斗,我终于把她扔进海里,折腾好一阵子才靠了码头。往回走时我回头看见岸边有一个湿淋淋的白衣人,原来就是跟我搏斗的姑娘。一叶小舟出现了,戴鞑靼帽的人走上岸,那姑娘叫他杨珂。这时小瞎子也来了,杨珂和他说话,从他们谈的内容判断,他们是一个走私团伙,大概由于我的出现他们感到了威胁,要散伙。杨珂和那姑娘乘船走了,留下了嚎啕大哭的小瞎子。当我回到住地,发现锦匣、银鞘宝刀都丢了。
《公爵小姐梅丽》是摘自毕巧林的日记,记述了毕巧林与梅丽小姐的爱情故事。我(毕巧林)来到风景如画的五峰城(又译五岳城),在矿泉浴池附近遇到部队里的一个熟人、贵族士官生葛鲁希尼茨基,葛鲁希尼茨基给他介绍了此地的生活方式和头面人物。他们认识了从莫斯科来的公爵夫人里戈夫斯卡雅和她的女儿梅丽小姐,梅丽小姐容貌称得上国色天香,睫毛长如丝绒,牙齿洁白,穿一身高领长袖连衣裙,步态轻盈雅典,具有大家闺秀的韵致。葛鲁希尼茨基喜欢上了梅丽小姐,引起我的嫉妒。医生魏尔纳告诉我,公爵夫人和梅丽小姐已经注意到我,说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碰到过我,并听说过我的种种传闻。医生还提起一个右颊有黑胎痣的女人,引起我的回忆:她曾是我爱过的女人。经过几次欲擒故纵的接触,我博得了公爵小姐的注意,但我深藏不露,而激发处于热恋中的葛鲁希尼茨基去追逐梅丽小姐。在矿泉边的一个山洞门口,我遇见了那个有黑痣的女人维拉、我的老情人,我们重温旧情,拥抱接吻。但维拉已是有夫之妇,她的丈夫谢苗.瓦西里耶维奇是公爵夫人的远亲,维拉常在他们家,为了分散人们对维拉的注意,我答应结识公爵夫人一家,并向梅丽小姐求爱,这一盘算使我欣喜若狂。她离开后,我庆幸自己青春年华又要回到我身边,浑身热血沸腾。在饭店大厅的贵族募捐舞会上,我邀请梅丽小姐跳舞,三轮过后一个醉汉卤莽地无礼地邀她跳玛祖卡舞,梅丽小姐又害怕又气恼,我挺身而出抓住醉汉的胳膊请他走开,说小姐已和我有约跳舞,醉汉只好回到自己位置上,梅丽小姐回报给我深情的妩媚的目光。她向我透露她周围那些崇拜者全是无聊之徒,还希望我处在葛鲁希尼茨基的位置上。又一个晚上,公爵夫人家高朋满座,大家都听梅丽小姐唱歌,并交口称赞她,而我只说了句应景话,其实我根本没听,一直和维拉说悄悄话。梅丽小姐故意冷淡我,而亲近葛鲁希尼茨基,我装做懊丧,而葛鲁希尼茨基很得意。这家伙升军官了,我问他需不需要向梅丽小姐报喜,他说等军服发下来再说。在一次晚上到山里游玩,我和梅丽小姐大谈我人生遭际,小时朴实,但人们骂我、贬斥我,我变得孤僻和仇恨、嫉妒,人们不相信我,我就开始撒谎;当看到一无所长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享受我苦苦追求不到的利益,我就悲观绝望和冷漠,我的心灵一半不存在了,干枯了死了。梅丽小姐眼里滚动泪水,她同情我了。她虽不承认自己爱过谁,但她的胸内波浪翻滚,陷入沉思。第二天我又去了她家,一直呆到深夜,除了维拉和一个老头外没有别人,我给梅丽小姐讲了各种逸闻趣事,其中有我与维拉的富有戏剧性的相爱经历,但名字都是胡诌的。维拉把身子沉在灯影下的圈椅里,忧伤地听着,由于我把维拉说的很高尚,她也谅解了我和梅丽小姐“谈情说爱”。又一次贵族舞会,葛鲁希尼茨基换上刚配发的新军官服,精神焕发地邀梅丽小姐跳舞,但小姐对他心不在焉,葛鲁希尼茨基的火热的欲望受到打击,但他紧追不舍,并苦苦哀求,梅丽小姐更对他生厌,而愿意和我接近。葛鲁希尼茨基和他的同伙对我含恨在心,我却喜不自胜。两天后,全城盛传我要与公爵小姐结婚的消息,我知道是葛鲁希尼茨基那伙人搞得鬼。我和维拉事先约好,到另一个小城基斯洛沃茨克,这里环境幽静,峡谷溪流万千气象。我期盼着公爵小姐一家到来,她们终于来了,我去她们那用了午餐,但一直没机会跟小姐单独说话,她母亲老陪在她身边。晚上我们一起游大峡谷,我和梅丽小姐的马并辔而行,过河时她头晕目眩,我搂住她的腰身,几乎贴近她的面颊,她感情炽烈,我的双唇贴到她的嫩脸上,因我们在最后,谁也没看见我们。上岸后她逼我说话,但我始终没说“我爱你”,她使劲抽马跑了,似乎生气了。我在城关一公寓的窗下,听见里面一伙人正议论我,一些人在鼓动葛鲁希尼茨基跟我决斗。我彻夜未眠,清晨遇见梅丽小姐,她攥住我的手,要我说实话,我说“我不爱您”。她嘴唇发白,命我离开她。回住地后我心绪不宁,如果跟她结婚我的心就变得冷若铁石,我愿二十次赌上自己的生命以至荣誉,但不会出卖自由,这是与生俱来的恐惧,幼年时母亲让人给我算卦:我要死在狠心的妻子手上,我要尽量避免它。在一个所有人去看魔术表演的晚上,我与维拉约会,维拉抱怨我背叛她,我只好赌咒发誓。夜里我又遛到梅丽小姐的房前,但身后有人跟踪,一只手抓住我的肩膀,我朝后打了一拳,窜进树丛。第二天清晨,满矿泉井池边人们都议论昨夜的事。我在饭店内遇到葛鲁希尼茨基和他的同伙,他们公然指名道姓说我夜袭公爵夫人住所,我当即驳斥他一派胡言。双方约定保人,一起到人迹罕至的峡谷决斗。对于决斗,我想了很多,活着为什么,生有什么抱负,我没有领悟这一使命一味沉沦于各种无聊的欲望之中,我如同一块生铁,又冷又硬,风华岁月已付之东流。那一夜,我我一分钟也没睡,一直在写。天大亮了我的神经放松下来,我去泡了矿泉澡,感到神气清爽。我的保人魏尔纳医生和我一起动身到大峡谷,一路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大自然。魏尔纳问我有没有遗嘱或给哪个女人留什么做纪念?我回答很久以来我就心如槁木死灰。决斗在悬崖上一块突出的岩石上进行,双方比拼心理承受力。通过抓阄葛鲁希尼茨基先射击,我站到岩石顶端,背后是万丈深渊;但葛鲁希尼茨基心软一时,只打伤我的腿,我没有摔下山崖。轮到我射击,我提出只要他承认他对我诽谤,我就不置他死地,但葛鲁希尼茨基拒绝了,我的枪响了,对手跌下山崖。我看见了他血肉模糊的尸体,闭上了眼睛。当我骑马走回城里时,收到维拉的信,她表达了对我的永不熄灭的爱情,说她丈夫臭骂了她一通,她要去死了,希望我永远记住她。我骑马追赶,但半路马累死了,我只好回来大哭一场,心里明白了:追求失去的幸福是无益的,也是不理智的。我再次见到了病中的梅丽小姐,她愁苦的两眼,苍白的嘴唇,双手枯瘦。我向她直白:不能跟她结婚,我扮演了一个可怜又可恶的角色。小姐面色苍白,说”我恨您”。以后在百无聊赖的要塞里,我常想自己象一个在海盗船上长大的水手,对大风大浪和血腥厮杀习以为常,而对和煦的阳光、宜人的绿荫,总感到百无聊赖和苦不堪言。
《宿命论者》讲的是“我”(毕巧林)与一个哥萨克军官赌博生命的故事。乌里奇中尉好赌成性,他坐庄赌人的寿限是否事先已算定。我把二十金币放在桌上,说“我断定没有寿限”。乌里奇从少校卧室墙上取下一把手枪,问少校里面装没装子弹,少校记不清了。然后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脑门,他让我抛起一张红桃爱司,在牌落到桌子上的一刹那,他扣了扳机,但枪打哑了,没装弹。大家刚松一口气,然后他再次扣动扳机,瞄准窗上方一顶军帽,枪响了,帽子被穿了一个窟窿。大家目瞪口呆,谁也说不出话来,乌里奇心安理得地把我的二十金币装进他的钱袋。那晚上我在寂静无人的胡同往家走,忽然脚下踩上厚墩墩软绵绵的东西,一看是被军刀劈开两半的死猪。这时又看见两个哥萨克跑来,原来他们在追赶一个醉鬼士兵奇希里,这家伙喝得酩酊大醉见什么砍什么,这头猪就是他劈死的。第二天清晨我听说昨夜乌里奇被杀死了,到现场一看,是被军刀劈死的,大家断定那个醉鬼干的。凶手被困在一间空房里,从里面反锁,谁也不敢靠近去抓凶手,凶手拒绝束手就缚。我向少校建议从窗户冲进去活捉他,于是其他人开始砸门,我趁凶手只注意门口的当儿,一下摘掉护板从窗户冲进屋里,子弹擦着我的肩章而过,我一下抓住他的手,其他军人冲进来,把他生擒。经过这次命运的赌博后,我对宿命论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毕巧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从作品的描述来看,毕巧林虽然出身贵族,但并不是追逐名利、钻营高官厚爵的人,他只是个少尉。他性格中具有贵族阶级大多数不具备的某些品质,如他的勇敢坚定、机智敏锐,他在与葛鲁希尼茨基决斗、抓捕凶手奇希里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智慧和勇气,是那些饱食终日、昏庸无能、出入宫廷舞会的花花公子所不可比拟的;他顽强追求梅丽小姐,但又不愿跟她的命运结合起来,约束自己的自由;他设计抢劫王爷的公主贝拉,但没多久就厌弃她,最后让她在抑郁和疾病的折磨中死去;他有旺盛的精力和体魄,打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他高傲、孤独、忧郁、沉闷,希望有冒险、刺激的生活,愿意在战斗中危险中一试身手,甚至痛快地死去。他常常自责、愧疚、痛苦和精神分裂,他是个奇怪的人,孤僻的人,心灵残破的人。莱蒙托夫精心塑造的这样一个人物,并赋予他“当代英雄”的称号,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文学常识告诉我们,分析任何作家的作品和其中的人物都应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来考察,莱蒙托夫写作这篇小说的年代,正是俄国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后的政治上最黑暗的年代,贵族中的一部分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沙皇专制的高压政策充满了憎恨。他们向往自由,追求民主,崇拜英雄,想干一番大事业,正如毕巧林日记中讲的,想做马其顿或拜伦式的人物,但他们的思想和才能受到压制和限制,终身不过是个九品文官。他们往往陷入苦闷、精神抑郁,找不到出路,希望在战场上捐躯,但部队的生活同样使他们厌倦。因此在思想苦闷徘徊的情况下,他们寻求猎奇,寻找刺激性的生活,正如毕巧林所经历的那样,敢冒险,敢上山崖决斗,敢冒死去捉凶犯,在追求女人上更表现出不专一,只是满足一时的虚荣和痛快,并不真心寻求爱情,结果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更大伤害。象毕巧林这样的本来应该年轻有为的人,为什么会如此作践自己,最终一事无成,而死在流亡的路途上呢?这也许就是作家刻画这一典型的用意:控诉那个扭曲人格的社会,鞭笞那个压抑人的才能正常发挥的专制制度。怪不得贵族统治集团不喜欢《当代英雄》,老沙皇尼古拉一世读了后,在给他的皇后信里说,“我卒读了《英雄》,发现第二部分是很坏的......这是一本毫无价值的书,它表明作者道德沦丧”。而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却认为它是“当代文学沙漠上的金字塔”。再看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如何说的吧,他说“假如莱蒙托夫尚在,那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也就显得多余了”。对一本书的评价如此褒贬不一、泾渭分明,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少见。
五峰城诗人故居内景& 诗人画像
1841年5月莱蒙托夫再次到了北高加索的五峰城,许多来自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贵族聚集在这个矿泉资源丰富的疗养城市里,其中有一个人是莱蒙托夫在士官学校时的同学玛尔亭诺夫,这个家伙是个纨绔子弟,自高自大、夸夸其谈而又疾贤妒能,他自认为是个诗人,诗才不比莱蒙托夫差,对莱蒙托夫的才华和影响心怀敌意,但表面上他们还是朋友,莱蒙托夫写了一首短诗讽刺这个老同学,心胸狭窄的玛尔亭诺夫被嘲讽激怒,表示要与莱蒙托夫决斗。当时在五峰城疗养的豪门贵族很多,包括几个彼得堡来的公爵和宪兵头目,这些人深谙宫廷内情,知道皇族讨厌莱蒙托夫,于是便秘密支持玛尔亭诺夫向诗人的挑战,但这伙人究竟是如何策划阴谋的,没有留下记载,也没有人披露,现在成了千古之迷。当时决斗在马舒克山脚下进行,日晚6点,双方及证人到齐,站好距离后,莱蒙托夫没有瞄准,准备对天放枪,但玛尔亭诺夫却瞄准了莱蒙托夫,对准了他的胸膛扣动了扳机,枪声响后,莱蒙托夫被击中心脏,立时倒在血泊中,由于决斗点没有医生,没有马车,无法紧急抢救,一代天才诗人的生命就这样完结了。当时正直马舒克山雷电交加,大雨磅礴,莱蒙托夫的尸体在雷雨中淋了几个小时,直到深夜才由他的朋友拉回住所。莱蒙托夫的死讯传到彼得堡,上流社会幸灾乐祸。当局成立了所谓侦讯委员会,只对凶手判了三个月监禁。人们在五峰城墓地安葬了莱蒙托夫,来向他告别的人如涌如潮。第二年,莱蒙托夫的灵柩启运到平扎省塔尔汗内庄园,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诗人的灵魂永远在那里得到安息。
位于北高加索的五峰城,俄文叫普亚季高尔斯克,是个13万人口的小城,十月革命前只有三、四万人,别看它的人口不多,但在俄罗斯却赫赫有名。之所以名气大,一是它拥有丰富的矿泉资源,从十八世纪后半叶就沿着马舒克山的几公里山坡进行开发,到十九世纪头一二十年又修建了一些疗养院,从此这里成了俄国著名的修养胜地;二是当时来这里疗养和休假的高层人物和社会名人很多,除了俄国的王公贵族、将军大臣,还有许多社会杰出人物,象普希金、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和评论家,他们都在这里留有遗迹,其中最主要的与五峰城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莱蒙托夫。可以说在这座城市以莱蒙托夫命名的风景点和纪念物最多,如莱蒙托夫博物馆、莱蒙托夫死难地纪念碑、莱蒙托夫决斗地纪念圆柱、莱蒙托夫岩洞、莱蒙托夫游廊、莱蒙托夫沐浴池等等。其中最引起人们怀念这位年轻诗人和作家的是他居住过的小屋,那是白墙蓝窗褐黄色草顶,远看象戴着一顶厚草帽的白房子,莱蒙托夫在这里度过了生命旅途中最后几个月。站在莱蒙托夫的简陋的单人床前,你会想起当年他被人从决斗现场抬回到这里的情景,他那身军服上淌满血迹,他那冷峻的年轻的面孔上流露出悲愤、无奈和对现实控诉的表情,你会情不自禁地悲叹:他太年轻了,才27岁,他的文学创作远没有达到鼎盛时期,他的抱负、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就英年早逝,命运对他太不公了。象普希金一样,甚至比普希金更年轻就死于决斗,为什么他们的命运这样相似又同样悲惨呢?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对自由的追求,他们对沙皇专制的反抗精神,他们唤起民众的魅力无穷的战斗诗歌,为贵族统治集团所不容,最终成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他们虽然了匆匆走完自己的人生路程,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歌和小说,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他们才华横溢的作品中,吸取营养,获得启示,去思考人生,去追求美好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心老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