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宫一号 神八包装箱的要求有哪些?

天宫一号为什么要等待“良辰吉时”才能发射?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天宫一号为什么要等待“良辰吉时”才能发射?
“天宫一号”将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目前各项测试工作进展顺利,“长二F”火箭将在发射场与“天宫一号”一起完成相应的技术测试,然后静候发射窗口。作为代表我国尖端科技的中国航天,为什么也要等待“良辰吉时”才能发射升空呢?这个发射窗口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不妨打个比方。
假如一个小伙子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他们能否成为恋人呢?如果这位美丽的姑娘碰巧这段时间也想找个伴侣——姑且将这段时间称之为“窗口期”——并且双方觉得合适,小伙子再来一个真诚的表白,那么好事可成。否则,如果相遇的时间没有在这个窗口期里面,譬如女孩已经有了心上人,或者表白时环境氛围不佳,那么这个男孩只能黯然神伤,或继续坚持,等待女孩回心转意,如果迟迟等不到,那就只好寻找别的目标了。
其实,“天宫一号”就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天宫一号”是为将来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天宫一号”飞天后,神舟八号飞船也将择机发射,并将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接吻”,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因此,何时发射要考虑到为神舟八号顺利执行任务提供便利,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轨道位置,分秒不差,从而促成这次美妙的“太空之吻”。根据这样的任务目标,再综合其他因素,才能确定适合的“发射窗口”。
航天器的发射窗口指的是,运载火箭携带着航天器发射升空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也叫作发射窗口的宽度。窗口宽度有宽有窄,宽的以小时计,甚至以天计算,窄的只有几十秒钟,甚至为零。
发射窗口是根据航天器本身的要求及外部多种限制条件经综合分析计算后确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考虑卫星与地球、太阳、月球等天体的相对位置,使其发射后能够以最可靠、最节省燃料的方式进入预期的轨道。这要涉及航天器的发射场、轨道的倾角、轨道高度、测控系统等诸多因素。此外,由于航天器上安装的仪器、设备使用要求不同,它们对发射窗口也提出了种种要求和限制条件。
这些要求有时会互相矛盾,因此发射窗口的选择是一个系统综合问题,一般应按优劣次序排出几个发射窗口,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并经综合平衡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发射窗口。犹如茫茫人海之中两个有缘人要想走到一起并甜蜜幸福,很多因素要综合到一起的,有时候甚至必须进行取舍。
那么,影响和限制发射窗口的具体因素又有哪些呢?
1. 节省燃料的需要
航天器从地面发射到太空中预定的轨道上执行任务,必须消耗大量的燃料,成本极其昂贵,每千克需要将近2万美金,价格将近相同重量黄金价格的一半。由于运载火箭自身的限制,常常只能将航天器推入一个临时轨道,然后再通过卫星上自身携带的燃料和推进器实现精确入轨。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要想卫星准时到达围绕地球飞行的某个预定轨道,必需掐准时间,使轨道的调整消耗的燃料最少。
2. 地面观察的需要
航天器为完成预定的任务目标,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规定的动作。例如,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根据毛主席提出的“看得见、抓得住、听得到”的要求,选定的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晚上9点35分。这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阳已落山一个多小时,天空漆黑一片,但运载火箭升到400多千米高空把卫星送入轨道时,进入轨道运行的第三级火箭及卫星仍能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此时在地面,人们用肉眼就能看到进入轨道运行的第三级火箭及卫星,从而实现“看得见”的任务目标。
3. 地面目标光照条件的要求
当发射遥感侦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和中轨道气象卫星时,要求卫星运行轨道下方的地面目标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以便于卫星上的可见光遥感器能很好的遥感地面的图像。因此,发射这类航天器的发射窗口都选在白天。
4. 航天器上太阳电池翼光照条件的要求
目前在卫星及载人飞船等航天器上,大多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当航天器进入轨道时,希望是在地球受到太阳照射的一面,这时太阳翼受到阳光的照射,可立即发电供航天器使用。这是发射这类航天器选择发射窗口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5. 航天器上姿态测量设备的要求
航天器进入轨道后,需要利用航天器上的姿态测量设备(如红外地平仪,太阳敏感器等)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以便调整姿态并进入稳定的飞行姿态。航天器上的姿态测量设备工作时,需要航天器、地球和太阳处在一个较好的相对位置,这时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精度较高。所以,这也是选择发射窗口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6. 航天器返回地面时的光照及气象条件的要求
神舟载人飞船、返回卫星从轨道返回地面时,一般都希望在白天,以便快速查找到着陆后的航天器,同时希望气象条件较好、没有大风等恶劣天气,以便于降落伞打开。在选择发射窗口时就要考虑返回时的情况。
另外,卫星轨道精度和目标天体与地球相对位置的要求,也精心选择发射窗口。例如,在向月球、行星和其它星体发射探测器时,必须在地球与被探测的目标天体处在一个有利的相对位置时来发射。一旦由于运载火箭临时出现人为故障,或由于天气等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发射而错过了发射窗口时,则只能等待下一个发射窗口。有的航天器发射,一天之内不止一个窗口,有的只有等几天或更长时间再发射。
总而言之,发射窗口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各方因素齐备,互为支持,才能使航天任务圆满成功,才能有一段甜蜜的浪漫之旅,共享良辰美景。
本文作者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培训讲师
你可能感兴趣
国际关系学学士
今天好多稿汁啊
一个都没杀到哇~~
恩,学习了。
希望它们接吻顺利!
祝他们热恋一场!
刚看新闻航天专家称“天宫一号”发射无特殊天气要求据当地居民透露,28日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胡杨节”,为了让当地居民好好过节,发射日期或将避开此日。你让专家情何以堪
没有那个谁的生日献礼的时间要求吗?
原来是这样子滴。。。
引用盛夏的果果的回应:刚看新闻航天专家称“天宫一号”发射无特殊天气要求据当地居民透露,28日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胡杨节”,为了让当地居民好好过节,发射日期或将避开此日。你让专家情何以堪这个吐槽也太及时了
太阳最近活动强烈,国家天文台已将这个消息上报,不知道是否会影响决策
这科普做得很应景~
楼主和吐槽者到底谁对?
楼主和吐槽者到底谁对?
工质火箭就是不行,章北海在那里?
机械电子工程、消费产品设计专业
这次“良辰吉时”就别让红花郎酒来报了啊~
最重要的是为十一献礼,其他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天国对外面有显示的强大了。。。
最重要的。。。天国对外面有显示的强大了。。。
专业 就是不一样啊
死理性极客,科幻迷,图书馆信息管理员
发射犹如追妹纸……对接仿佛求合体?
楼上正解 = =。引用庄生晓梦的回应:发射犹如追妹纸……对接仿佛求合体?
晕 还真是找了个好时候合体…………
引用Amaranth的回应:今天好多稿汁啊引用天外飞砖头的回应:希望它们接吻顺利!引用紫戦丶明渊的回应:祝他们热恋一场!“…那么这个男孩只能黯然神伤,或继续坚持…”我要选B丫的!!!
………好像跑题了
引用diyyzr的回应:恩,学习了。
航天器从地面发射到太空中预定的轨道上执行任务,必须消耗大量的燃料,成本极其昂贵,每千克需要将近2万美金,价格将近相同重量黄金价格的一半。航天器从地面发射到太空中预定的轨道上执行任务,必须消耗大量的燃料,成本极其昂贵,每千克需要将近2万美金,价格将近相同重量黄金价格的一半。
我们国家一般研究所是数字编号,但有一些却是英文开头的,其中最少人关注的就是S13研究所。
S13研究所是我国解放后建立的,主要从事的是国家重大活动、项目的起止时间的制定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其中与航天相关的科室归入708所(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现任研究室主任毋淖,原籍湖北襄樊市,12岁时由兄长引路,来到真武山道观出家,30岁那年受在道观养伤的地下党员影响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后加入革命队伍。
解放后,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一大批的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制定执行时间,后在老一批的科学家的关注下S13研究所建立。在初期,时间的确定,受西方科学届的影响很大,但不符可中国国情,往往使得项目启动困难甚至失败。
就在这时,一个饭局带来了转机。
那时,已经返回真武山道观。成为道长的毋淖,受当年的那位地下党的邀请,来到研究所所在地疗养,在吃饭期间听说某项目(当时代号651)的启动时间一直悬而未决,于是用尽其在道观所学,结合五行风水,推出符合我国情况的项目的启动时间。事情传到研究所里,大家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按个时间启动了651项目,之后历时42天,项目成功,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代号651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
之后,毋淖道长以自由研究员的身份进入S13所,期间,在707所(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所 )的帮助下他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五行八卦知识,眼界得到了开拓,他的五行风水进一步实践理论化,同时论文《重大项目、活动启动时间的五元素定标法》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但未受重视,但在隔年的《自然》杂志上有篇《关于共产体制下边界科学的发展和展望(2)——中国的特色科学》中略有提及。1969年,他成功的推导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日期为下一年的4月24日。
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顺利升空。
朋友,请记住这些为了我国科研项目的顺利启动而默默奉献的人吧,他们饱受那些所谓的科学卫道士的讥笑,在一次又一次的怀疑的目光中、在祭坛上一阵又一阵的烟雾缭绕中,用那特有的、含混不清的呓语念出了每一个国家重大项目的启动时间。为国家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守护“天宫”:记北京飞控天宫一号长期管理团队
姜宁&谢波&祁登峰
&&&&来源:&&&&
&&&&&&字号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挥手告别。
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依依不舍地向他们工作、生活了12天的“太空家园”挥手,做最后的告别。伴随着航天员的离开,天宫一号也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这是一个长管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人的精心呵护下,天宫一号安全稳定运行3周年,超期服役1年整。
天上一个家园,地上一个家园。从日天宫一号壮美启程到迎来第一批主人,从成功应对“中国龙”太阳风暴到圆满完成使命。1087个日日夜夜,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管团队用坚韧和执著,用智慧和心血,守护着中国第一个“太空家园”。十余次太空抢险,次次化险为夷,为天宫一号铺设平安太空轨道;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器长期管理平台,开创了空间站长期管理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天宫一号长管之路!
加速追赶:遥望着巨人的肩膀前行
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作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它不但要在两年之内与3艘神舟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迎接6名航天员的进驻,而且还担负着为将来空间建站进行经验积累和技术验证的重任,是我国空间建站的关键一环。
如何守护好中国第一个太空家园?这千均重担落到了北京飞控中心长管团队的肩上。
天宫一号系统设计之复杂、参与测控资源之多,管理工作之繁重,都创下中国航天之最。涉及13个系统,仅遥测参数就多达7000多个,其中支持对接和载人等功能的4个分系统是我国之前的长期在轨航天器所没有的,并且它还要在两年的设计寿命内执行三次交会对接任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领受任务的那一夜,长管室主任刘俊泽凝望着深邃的夜空,心里颇不平静。
前苏联早在1971年就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美国1973年也将第一个空间站“太空实验室1号”送入太空,而我国空间站工程则落后这些国家40多年。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如果天宫一号管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后续空间建站的进程。然而,对空间站的长期测控和管理,一切要从零开始。从体系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无一不需要创新。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面对压力和挑战,长管团队与困难鏖战,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天宫一号飞行时间长、安全要求高,长期管理跟踪密度大、控制余量小,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长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长管室主任刘俊泽说。
早在任务前,他就带领团队在全面分析历次神舟飞船轨道舱长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天宫一号长管任务特点,从改进和创新工程各系统协同工作模式、轨道保持策略、中继测控资源支持模式、载人交会对接系统定期巡检制度入手,形成了满足任务要求的、具有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特色的目标飞行器长期管理工作模式。为了制定符合任务要求的顶层控制方案,他们连续数月深入到工程总体、研制、应用和测控部门调研、交流、协调,有时为了一个小细节,他白天调研结束后就整晚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整理、归纳和思考。天道酬勤。他们形成的长管工作模式使这个不足20人的长管团队实现了对天宫一号持续、高效、顺畅、安全、经济的长期管理。
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航天器长期管理的趋势。天宫一号涉及几千个参数和上万条指令,仅依靠人工监视和手动发令,可靠性根本无法保障。为了解决关键指令多、比对困难,人工发令容易错等问题,长管室副主任徐红兵提出了开发智能化的故障告警软件和遥控发令辅助软件的想法,他带领大家一边了解天宫最新需求,一边与国外成熟软件做对比,几十万行源代码,几百页的软件程序,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句都是看了又看、研究了又研究。每一个模块从设计、开发、测试、评测,他们都慎之又慎。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天宫一号故障告警系统》和《遥控发令辅助系统》终于大功告成,这些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到像暗礁一样的隐患,为天宫一号搭建了可靠稳定的软件平台。
攻关的脚步一旦迈开就无法停歇。轨道组组长刘少然牵头开发的《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涵盖定轨精度比对、测控资源申请分配、注入数据生成验证、飞行程序审核、时差比对等功能,将原本由定轨、注入、计划和时统4个岗位才能完成的工作融合,大幅度提高了天宫一号长管轨道控制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这套软件的开发效率更是惊人,近20万行代码的软件,他们仅仅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天宫一号的“健康”状况,是交会对接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刘俊泽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宫与神八对接时处于“青春期”,与神九对接时是“壮年期”,与神十对接前,天宫已经是“老年期”,按照最初设计使用寿命,天宫还有4个多月就到达服役期,如何让“老年”的天宫完成使命,成为摆在长管团队面前的又一挑战。
越是接近寿命末期,风险和隐患越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天宫进行24小时的精心呵护。在神舟十号任务前,天宫一号翱翔太空的600多天里,他们完成了15次轨道维持,38次飞行模式转换,10次平台设备巡检,18次有害气体检测等控制工作。
翻阅天宫一号日常工作流程,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飞行器长期管理期间,以周为单位制定测站计划,以日为单位开展跟踪测控,具体工作细化到圈次,落实到个人。
太空抢险:刻骨铭心的生死考验
静谧的太空从来都不像表面那样平静,辉煌背后总有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出现一个微小的故障,就有可能导致寿命的终结。航天事业是高风险的事业,而天宫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状态复杂,故障也时常发生。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中,长管团队从容应对。
2012年除夕夜,正在长管机房参加天宫一号日常跟踪管理的科技人员,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空间环境监测中心关于近期太阳活动的预报:强烈的太阳风暴可能会造成单粒子事件的大幅度增加,引起天宫一号系统复位,甚至会造成电子元器件的损坏和天宫一号姿态翻滚、丢失。一旦最坏的情况发生,我们可能会永久失去这个中国人的第一个“太空家园”!
刘俊泽看着传真上那剧烈变化的曲线,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太阳活动参数,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必须在太阳风暴来临之前,做好一切应急处置准备工作。他迅速组织人员分析讨论,申请测控资源,制定故障预案和对策。
接下的几天里,长管团队开始了全天候、全弧段不间断跟踪。已经休假回家过春节的邱如金、杨小锋,接到通知后,也都纷纷赶回了北京,时刻准备应对随时到来的风险。
然而,让大家庆幸的是,太阳风暴“中国龙”向地球袭来后,高能粒子流并没有对天宫一号产生影响,只有日冕物质引起了天宫一号轨道高度的异常衰减,而他们按照前期制定的预案进行了及时处置。
危急时刻化险为夷,源于平时的千锤百炼。他们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制定了各类方案、预案几十项,精心编写了5万多字的各种总体技术实施方案,进行了上百次实战演练。这些方案就像一张随时待命的大网,时刻准备着化解险情。“长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时刻紧绷神经,最早发现问题,最快破除危机!”刘俊泽主任动情的说。
日凌晨3点多,一声声“嘀嘀”的告警,打破了长管机房的宁静。负责遥测监视的值班员刘俊琦敏锐的捕捉到告警来源:舱内泄压停止指令发出后没有执行,舱内压力仍在不断下降。
此时,距离神舟十号发射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如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天宫一号将无法建立载人环境,直接影响交会对接。
情况万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抢救工作迅速展开:遥控岗位立刻补发指令停止泄压,遥测及轨道岗位严密监视天宫状态,总体人员准备后续补救措施及补气方案。
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大家望眼欲穿的等待着舱压下降的停止,同时也做好了采取其他急救方案的准备。
随着一条条指令发向天宫,遥测岗位传来消息:舱压下降停止,泄压阀关闭了。“终于关上阀门了!抢险成功!”紧绷神经的科技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迢迢天路充满奥秘,但又遍布凶险,尤其是对临近设计寿命末期的天宫一号,其长期管理更是丝毫不能懈怠。“每次我们坐上长管机台,都好像是抱起自己的孩子,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的闪失。”长管科技人员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神舟十号任务执行前的一天,长管室突然收到天宫发来的报警信号,天宫上一个部件出现异常,温度急剧升高已经超过设计值。这种突然报警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部件老化磨损导致升温,还是天宫出现险情,如果是部件老化它是否会对天宫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持续升温会不会引发火灾。
对于航天器发出火灾报警,大家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早在2008年,当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准备进行出舱活动时,舱内就曾发送出过火灾报警信号,后来被认定为误报,那这一次到底是误报还是真有险情?
正在值班的助理工程师李达飞通过迅速比对遥测参数,认为这次报警是由于天宫在特定飞行姿态下,太阳光直射到其传感器导致的温度升高,而并非真有火情。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险情再一次被排除。
临危不惧的勇气和信心源于扎实的基本功。长管工作每天都要与13个分系统,7000多个参数打交道,每人必须牢记于心的参数就有900多个。为了当好天宫的“全职保姆”和“私人医生”,他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大到任务状态、天宫工作机理,小到每一个参数的处理方法和显示形式,都要全面掌握,了如指掌。
为了弄清楚遥测参数与航天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任务前,他们组成一个个攻关小组,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有一张细化到小时的计划表。他们就像一个个搜索引擎,深入各协作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对天宫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研究,画出它的结构图。对所有分系统的结构原理、工作模式、计算机需求、相互逻辑进行深入学习。
10余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多条遥控指令、300多个重要飞控事件,再加上各系统接口、标准五花八门,涉及的数据成千上万。那段时间,长管团队像着了魔似的,很多人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数据和代码,连做梦都在分析参数。功夫不负有心人,扎实的准备让他们对天宫的状况和性能烂熟于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熟悉天宫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论任何时候发生一丁点儿的微妙变化,都能下意识感觉出来。
执著坚守:被遗忘的春夏秋冬
日,当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进入已在太空运行了625天的天宫一号时,飞控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知道,这掌声是对天宫一号精彩表现的赞叹,更是对两年来执著坚守岗位的长管人的敬意。他紧紧握住了刘俊泽的手,动情的说:“你们这个‘管家’当得好!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
历经风险的腾飞更显壮丽,艰辛打造的成功倍加辉煌。然而,对于执着坚守的长管团队来说,辉煌的背后是常年超负荷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压力。对他们而言,事业的光芒永远抵不过情感的歉疚。
2013年4月,正值神十任务备战关键期,肩负天宫一号长管重任的飞管室主任刘俊泽突然接到岳父身患肺癌的噩耗。然而,此时任务临近,天宫一号长管关键控制特别密集,刘俊泽身为负责人怎能请假离岗,又怎敢掉以轻心!当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已是深夜了,看着憔悴的妻子,他充满愧疚和自责。
两个月后,神十任务圆满成功,飞船返回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喜悦的刘俊泽却接到了岳父去世的消息。老人家是在孩子们完成大事、完成任务之后才放心离去的……每当回想起这件事,刘俊泽总会因没能尽孝膝下而心痛如麻。
在长管室,事业与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不等式,事业大于亲情是奉献歌中的主题曲。和刘俊泽一样,飞管室的长管人从接受天宫一号管理重任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面对责任,他们选择担当;面对岗位,他们选择坚守。
2012春节前夕,遥测组工程师李晓敏接到了父母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身体不好,希望她能回家照顾一下,陪父母过个年。然而,就在李晓敏买好火车票的第二天,室里接到了春节期间会有太阳风暴,需要加强天宫一号状态监视的通知。李晓敏二话没说,退掉了火车票。当她把不能回家的消息告诉父母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啜泣:“闺女啊,你都5年没回家过年了,妈想你!”
在飞管室的长管机房里,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披星戴月伴嫦娥,夜以继日驭天宫”。这既是长管人自己的励志之语,也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在天宫一号两年的长管历程里,长管人不分昼夜坚守岗位,不顾身体忘我工作。天宫一号长管副主任设计师郭晶,一次晚上加班太晚回家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脚腕肿的很高,上下楼只能靠爱人背着,但她一天都没有休息,在爱人的搀扶下,艰难的挪动着脚步坚持工作、加班!
在长管团队心中,祖国的航天事业,始终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在守护天宫的岁月中,他们用忠诚和担当确保了任务决战决胜,用责任和奉献奏响了壮丽的人生凯歌。轨道组组长刘少然为了早日完成天宫一号轨道综合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把行军床搬进了机房,除了到食堂吃饭外,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查阅资料、撰写文档、集中讨论、开发软件,工作一件一件的完成了,而刘少然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左腋下面长了一个肿瘤,需要尽快手术以防恶化。然而,当时室里刚刚接手天宫一号长管任务,各项工作异常繁重。刘少然毅然拒绝了医生立刻手术的建议,他对妻子说:“轨道岗位太关键了,身为组长我真的没法静心躺在医院里。”就这样,刘少然一直带病坚守岗位,直至天宫一号长管各项工作走向正轨。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长管团队牢牢记住了这句话。航天城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然而,长管团队无暇欣赏。在三尺长管机台上,他们遗忘了窗外的春夏秋冬,却记住了头顶的璀璨星空;他们远离了家乡的父母妻小,却守护着祖国的太空家园;他们选择了长年的寂寞坚守,却成就了永恒的航天辉煌!
宇宙无穷,探索无尽。中国飞天的征程不会停止,长管团队的执著坚守仍将继续……
(责编:赵竹青、马丽)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天宫一号是什么?
天宫一号是什么?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30日择机发射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发射两年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飞行器截图】右图是近图。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包装箱是迄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使用的最大包装箱,其先进的减震、温控性能是“天宫一号”顺利运抵发射场的保证。
  【技术难点】两个航天器必须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如失误则有相撞风险。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天宫一号[1]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这个飞行器实际上就是空间实验站的雏型。从“神七”到“神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太空实验的能力和对接空间实验站的技术成熟度。此后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实现建立太空实验站并进行料理。届时将会交替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天宫一号的学名叫“目标飞行器”,因为,其后发射的几艘神舟飞船将与它进行对接,完善航空器交汇对接技术。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天宫一号”既是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中国准备利用这个平台,要进行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试验。 编辑本段组成结构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9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本体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段;密封的前锥段和柱段为航天员短期驻留提供了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在前锥段前部还装有空间交会对接设备。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 编辑本段发射任务
  “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制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天宫一号模拟对接效果图[2]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3] 编辑本段最新及预期进程介绍对接介绍
  “空间交会对接”,简称“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其连为一个整体。
  交会对接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3种方式。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对接过程
天宫一号效果图
中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天宫一号”之后,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与之对接。关于对接类型,张建启说,“神八”肯定是无人对接,有人对接是“神九”还是“神十”,主要看“神八”交会对接是否顺利,只有3次对接成功,第二步战略目标才能全部达到。
  “交会对接”成功无疑是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而这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比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对于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实力,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 航天员选拔
  针对女性何时能加入中国航天员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暂时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时间表,但相关课题正在研究。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 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
  中国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完成总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日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天
“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将于今年发射
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近日完成总装,全面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在完成一系列电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测试后,该飞行器将于2011年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之交会对接。 这位发言人说,2009年底以来,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等主要飞行产品陆续完成了初样阶段各项研制、试验工作,全面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目前,交会对接任务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神舟八号飞船正在进行总装;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产品已齐套,正在进行分系统综合试验;针对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训练工作全面展开,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包括两名女航天员也参加了训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装载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载荷设备陆续按计划交付飞行器总装,有关地面支持系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
  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完成各系统性能实验
  据3月4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传来的消息说,“天宫一号”已经完成了各系统性能实验,系统间接口匹配和模拟飞行测试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设备研制进展顺利。完成了总装工作的天宫一号现在已经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天宫一号”的体积还是比神州飞船要大不少,前半部分则是它的实验舱,航天员跟科学家主要就会集中在前半部分进行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人员:就是目前的“天宫一号”已经完成了总装工作,它意味着就是我们整个的飞行器,整个系统已经基本上可以运转起来了。
  综合测试主要是对“天宫一号”进行加电测试,科研人员将模拟天上各种真实的工作模式进行实验,对“天宫一号”各个零部件进行最全面、真实的考核,按照计划我国将会在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州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汇对接实验。 使用寿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此前接受采访时透露,天宫一号重达8吨,采用了全新设计和许多新技术,使用寿命两年。他进一步介绍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一是航天员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此次发射就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重8吨,设计使用周期为2年。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将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其他回答 (2)
中国受次载人火箭
我想野是和长江几号一样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热点时事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一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