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在推动我国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怎么做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2-11-14 16:26
来源:
重庆日报
近日,《经济日报》连续在头版位置刊发评论员文章,五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起来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大国伟业,举世瞩目。中国将以怎样的发展路径实现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给出了坚定的回答。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作出战略安排。这些重大部署,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意义,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认识到,对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当前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立足实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就是发展质量不高。在经济体系中,有些领域已经接近现代化,有些还是半现代化,有些则是很低效和过时的。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切实解决好质的问题。
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好各项工作,我们定能稳步向前,以“高质量发展”的一笔一画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图景。
点击阅读全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①》
坚定不移用新发展理念
书写时代答卷
无论是研判中国经济形势,还是制定未来方略策略,秉持正确的发展理念都是决定成效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精准的落点。新时代的中国,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开启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壮阔新征程。
解决“有没有”,关注“好不好”——这种拾级而上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既是遵循经济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起点上再出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是因伟大而更显荣光的征程,也是因艰巨而更需勇毅的征程,注定要攻坚克难。在完成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上拿到高分,必须坚定不移用新发展理念书写时代答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战略部署,凸显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的迫切性毋庸置疑。
我们要坚持以系统观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问题导向补上高质量发展短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挑战虽艰,希望在前。路子找对了,就要大胆去做、敢于去闯,推动发展质量越攀越高、发展空间越拓越宽、发展道路越走越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点击阅读全文《坚定不移用新发展理念书写时代答卷——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②》
牢牢把握坚持系统观念
的方法论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心任务、首要任务、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回答着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命题。战略判断之下,新的课题亟待破解。用什么样的途径完成新任务、凭什么样的精神攻克新挑战,关乎认识论,更明于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经济体系是由多领域、多环节的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系统性特征就越突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将影响整个系统及其他链条的运行。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才能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立足当下,就是要将系统观念切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桥”与“船”。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做出准确判断,理清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关系机理,制定出正确引导全局的战略和策略;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把握规律大势,善于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真刀真枪推进改革;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矛盾,在管与放之间进退裕如,统筹好活力与秩序;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调动发展合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更多突破,拓展发展新空间,完善发展新机制;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坚持公平正义,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驾驭防控风险,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做好应对最严峻局面的思想准备。
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遭遇艰险不可避免,碰到难事不可避免。越是逆风行进,越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度,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确保中国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点击阅读全文《牢牢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③》
把维护国家安全
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被提升至事关“民族复兴的根基”这一高度予以阐述,并用专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全面部署、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彰显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治国理政大战略,具有时代性、进步性和世界性意义。
瞄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聚焦解决当下的突出难题,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用好全局视角。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之提供保障的新安全格局也必然是统筹国内与国际安全的“双统筹”,要注重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以内外“组合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比如,确保粮食安全,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要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发展合作及全球治理;确保能源资源安全,要兜住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也要从外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能源资源的持续、可靠、有效供给;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也要在深化开放合作中强化风险防范。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塑造总体有利的国家安全战略态势,我们就一定能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防范和化解影响民族复兴进程的各种风险,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开辟更大战略空间,让承载着14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点击阅读全文《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④》
造就更多胜任新时代
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作出全面概括,这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发展成就背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旗帜鲜明地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的首要原则,成为一往无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势的复杂性、目标的宏伟性、任务的艰巨性,都需要巩固好党的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切实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不断乘风破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立足当下,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加强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好事关全局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彰显制度优势、保持发展定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无疑也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各自实际,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寻找解决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狠抓落实能力,加强对专业化、专门化领域的学习钻研;要更加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真正成为胜任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点击阅读全文《造就更多胜任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断,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一、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高达14.12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实现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局部的现代化,而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全面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约束,也是可利用的条件。我国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很大部分在农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将把全世界18%的人口带入现代化,将根本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现代化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性,而且更具特殊的意义和广泛影响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都未能解决贫富分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在医疗、养老、托幼、住房、教育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造福全体人民。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普遍性,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在精神文明上陷入挣扎。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必须通过经济现代化,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由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也必须走自己的路,我们既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又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条件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人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而且能够增强并聚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双向互动关系。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转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用系统论的整体思维方法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减排降碳,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演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扩张、掠夺、从属”的基因,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合作、共赢、平等”的新道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寻求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立足世界格局的变化,着眼于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以“多边主义”为内核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了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崭新的开放道路。二、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钥匙。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只要重视量的有效增长,更要注重质的大幅提升。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有没有” 转向“好不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使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谋求发展的目标,也是充满荆棘的征途。迄今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挫。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高速增长以后,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如何认识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握新阶段的新特点,推动新阶段的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动能的转换。从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甚至根本性、决定性的力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和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保持合理的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改善收入分配,优化区域发展,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推动形成更加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吸引更高质量的全球资源要素,形成高水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能力与主动性。三、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党的二十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制度定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资本效率,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民营企业经营者预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坚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深化改革降低经济活动的制度成本,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企业和企业家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培育更多“专精特新” 的隐形冠军。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行政审批, 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 降低企业合规成本,降低过高的社保缴费率,降低电力电网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形态与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顺畅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提升种业安全和产业振兴,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复杂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动高质量发展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