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储证券属于国企吗资管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其发展状况如何?

原标题:联储证券核心资管业务熄火 “聚益科系”金控野心受挫
来源:红刊财经  作为一家尚未上市的中小券商,联储证券所处的尴尬局面是很多中小券商最真实的生存状况写照,投行业务无优势、核心业务停工、重要员工离职等现实问题,让企业负重前行,若不能及时改变目前的经营困局,不排除生存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年关临近,“打工人”们都在悄悄盘点着年终奖会有多少元,而联储证券前员工胡女士(化名)却有些担忧。此前她在联储证券工作数年,于2021年离职后跳槽到目前所在的券商。  由于券商薪酬递延发放等原因,联储证券的2020年年终奖本应在年报发布后下发,但迄今仍未发放。“整个债券业务条线的所有业务人员都没发2020年年终奖”,公司还在紧抓人力成本控制,2021年债券发行承揽业务条线有多人离职。  胡女士表示,联储证券债券承销发行团队近两年的年度营收约为8000万元,看似尚可,但部门员工较多,“有一百多人,人均创收才几十万元。”她直言,“这种人均创收是有问题的,因为券商债券投行部门的人均创收,正常值应该在两百万元左右”。  作为一家中小型券商,联储证券曾以资管业务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近几年因旗下资管产品接连“爆雷”而集合资管计划已经两年多未发行,此外,负责资管业务的公司副总裁也在近期离职。  在诸多利空下,联储证券的利润表现在近两年是不佳的,不仅2020年营收仅8.69亿元、净利润4177万元;且2021年上半年营收也仅有4.29亿元、业内排名靠后,净利润400多万元,几乎仅有去年同期的1/20。  核心资管业务已风光不再  精准“踩雷”多家退市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联储证券在2015~2017年时发展很迅猛,营收增速持续维持在45%以上,营收规模也由2015年的2.4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7.08亿元,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却在2018年出现了,当年公司有多款资管产品集中出现兑付危机。  据投资者向《红周刊》记者表示,仅仅在2018年下半年,联储证券就有15个资管产品出现爆雷,风险总规模约30亿元,产品募资投放主要集中在包括中弘、宏图高科、凯迪生态、盛运环保等高危民企,如今这些融资方有多家已从A股市场退市。  譬如,记者手中获得的联储证券“聚诚15号”资管计划相关材料就显示,该产品募集的3亿元资金,经“昆仑信托?联储东方金钰集合信托计划”的通道,最终用于受让东方金钰子公司深圳东方金钰珠宝实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收益权,东方金钰控股股东云南兴龙实业有限公司、实控人赵宁夫妇提供连带担保。  彼时,联储证券向客户表示,东方金钰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负债结构合理,营收和利润呈增长趋势,短期偿债能力强。可最终结果是,东方金钰却存在严重的违规担保、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等问题,产品发行一年后就无法兑付。  在旗下资管产品正式爆雷前,融资方和担保方其实已经出现危险信号: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兴龙实业累计质押了持有的东方金钰98%的股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1%。换言之,兴龙实业在此时已经失去了担保能力。2018年初,兴龙实业多次减持东方金钰的股票,而来自联储证券深圳某营业部的减持股份最多。  有联储证券客户指出,联储证券资管部门人员配置不合理,在几个项目同时发生违约后,项目经理无暇顾及各项目的具体情况,有的产品基金经理出现多次更换,“联储证券在委托人寻求项目进展时,部门之间推诿严重,项目经理推法务部门、法务再推给项目经理。”  在2019年的一场联储证券和投资人的沟通会议中,会议录音显示,面对投资人“为何忽视了东方金钰的风险信号?是否和东方金钰实控人存在利益输送?”等质问,有联储管理层人士拒绝回应,“如果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欢迎你们举报,我们也会追究。”  虽然联储证券也起诉了东方金钰和其实控人,但有投资人在会议中直言:“既然上市公司股权已被质押,无论判决如何,都没有实际意义了。”  2021年2月,东方金钰正式退市。  另据凯迪生态(已退市)公告,联储证券通过中航信托的通道向凯迪发放的4.9亿元信托贷款,也于2018年6月宣告逾期。  两年多未发新集合产品  资管业务核心高管离职  除资管业务出现问题而导致集合资管计划两年多来暂停发行,联储证券在股票质押业务上也存在对部分项目融入方尽调不到位、项目内部审核机制不完善、对融出资金用途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也因此公司被上交所暂停股票质押回购交易权限9个月。  资管业务频爆雷,股票质押业务被罚……联储证券身上所出现的这种局面反映出,公司深层次的发展理念和人事机制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联储资管部前总经理滕立群曾表示:中小券商资管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大力拓展非标债务融资、一、二级市场联动、证券化三大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这三块业务对销售渠道及券商平台依赖较轻、利于券商依靠明星团队快速做大做强。  联储证券资管业务的跌宕起伏与公司资管负责人陈蒙举有密切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陈蒙举2016年加入联储证券,后升任公司副总裁兼资管分公司总经理,也是联储证券资管做大的推动者、产品爆雷的亲历者。或许是吸取了“踩雷”带来的教训,在2020年初的一场论坛上,陈蒙举表示“将‘回归主动管理本源’作为资管业务的根本出发点”,可时运变迁,陈蒙举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政策空间来重塑联储资管业务。据《财联社》报道,陈蒙举已在2021年12月离职,其负责的资管业务由副总裁李庚寅暂时分管。  胡女士认为,陈蒙举离职应该和几年前的资管爆雷有关,“虽然过去了几年,但一直都没缓过来。”基金业协会数据也显示,联储证券发行了88只集合资管计划,最后一只产品成立于2019年10月,其后再无新产品的发行信息。  胡女士表示,“如果在几个主要业务中选一个的话,那联储证券现在最强的业务应该是自营。”不过据Wind数据,联储证券在三季度只重仓了通源石油(300164.SZ)一只A股。  总部迁址青岛,投行团队扩充人马  与大券商争抢项目有压力  在资管业务频频“踩雷”后,联储证券也试图引入“外援”来改变自身经营状态。2021年5月,青岛政府官网公告,联储证券总部迁址青岛市崂山区,成为青岛第一家、山东第二家全牌照券商。青岛崂山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也表示,联储证券的落户不仅填补了青岛在券商牌照领域的空白,也有望推动山东企业深度参与资本市场发展,对青岛金融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总部迁址后,联储证券进行了增资,增资后的总股本由25.7亿元增至31.3亿元,运营实力进一步提升。  公开信息显示,青岛政府一直有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的理念,除了引入联储证券并推动增资扩股外,近日青岛银保监局还批准了陆家嘴信托的增资批复:注册资本金由57亿元增至9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陆家嘴信托注册地虽然在青岛,但多年以来,业务重点一直在长三角,并在上海设有管理总部。近日,记者获悉,陆家嘴信托的总部可能会回迁至青岛市,这也意味着青岛的金融资源有望进一步聚集。  联储证券如何才能突围?公司总经理丁可在不久前表示:与城市经济发展特色与优势深度融合,服务青岛、深耕青岛,努力?出一条中小券商的突围之路。具体来说,“加强对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服务青岛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立足青岛、胶东经济圈,扎根山东辐射全国,不断加强对青岛及周边区域的资源倾斜和业务支持。”  这样的安排显然与山东地区的资本短板有关。从GDP体量看,山东仅次于广东、江苏,但目前山东地区的上市公司却仅有200多家,远少于粤苏两地。随着青岛全国首个财富管理金融试验区建设的推进,也给联储证券发力IPO、借壳并购、财富管理业务打下了潜在基础。  不过,据Wind数据,目前注册地在青岛的IPO排队企业近20家,其中有8家已终止或撤回,尚在排队的企业中,保荐券商以中信、中金、海通、国泰君安等头部券商为主,而联储证券惟一的IPO项目――浙江艾能聚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20年冲击创业板过程中失利。  在2021年青岛新上市的征和工业、冠中生态等11家公司中,《红周刊》记者注意到,他们的保荐券商多选择中金、中信等头部券商,或国金、华林等以投行业务见长的中小券商,而在IPO业务上一直处于弱势的联储证券,要想实现“虎口夺食”显然压力颇大。  前述离职员工表述,“中小券商的投行内部,股票团队普遍不如债券”。之所以如此,因为股票发行业务的专业门槛更高,IPO单笔收入也远高于债券承销收入,“小型机构做不起来IPO”。  据证券业协会数据,联储证券员工人数虽然达2056人,但保荐代表人仅有17人,其中还有7人零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业务经验丰富的任滨、陈琳等多位新入职保代,此前多就职于宏信证券。宏信证券的控股股东是四川信托,在爆发兑付危机后,四川信托被接管,宏信证券也受到一定牵连。  营收规模小、业绩波动大  联储证券目前尚未明确上市规划  在注册制下,目前有不少中小券商正在发力冲刺上市,如此做法既充实了资本,为开拓新业务奠定基础,也能促进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但相比之下,联储证券却一直没有公布自己的上市计划。  胡女士认为,“管理层肯定是有IPO想法的。”然而联储证券的财务数据却难言乐观,在2020年A股行情火爆下,联储证券的年营收却小幅下滑至8.7亿元,净利润更是出现腰斩,而在2021年上半年,其录得净利润也仅有417万元,约为上一年度同期利润的1/20。业绩波动大、净利润跌幅大,显然不利于通过上市审核。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联储证券的二股东是华西股份(000936.SZ)。2017年,华西股份斥资12.54亿元、获得联储证券14.85%的股权。华西股份还投资了稠州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其中江苏银行已上市,稠州银行的IPO也筹备多年,而惟独联储证券未明确上市规划。  华西股份的股东多次向公司董秘询问“联储证券是否有上市计划?”但并未得到回应。值得一提的是,在联储证券2021年3月的增资扩股行动中,华西股份公告放弃此次优先认购权。  关于上述诸多问题,《红周刊》记者通过邮件等方式试图采访联储证券方面,截至本文发稿,未获回复。  “聚益科系”金控野心受阻  旗下登云股份(维权)、北信瑞丰发展不顺  联储证券是公司大股东旗下“金控”版图的一角。公开信息显示,联储证券的大股东是北京正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股权穿透后指向聚益科资产管理集团、公司实控人为杨涛。“聚益科”系作风低调,但规模不小。据官网,其是一家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集团,集团资产管理规模1500亿元、净资产170亿元,在上市公司、公募基金、基金销售、券商、矿产等领域都有布局。  “聚益科系”旗下的益科正润集团还是登云股份(002715.SZ)的大股东。2018~2019年,益科正润通过举牌、股权转让等方式入主登云股份,受让价在15.07元~21.40元之间,公司总裁杨海坤担任了上市公司董事长。但如今来看,这笔投资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登云股份在2021年股价下跌近三成,最新股价仅12.74元(不复权)。值得一提的是,在入主登云股份后,益科正润集团还把其手中持有的近七成股份做了质押,而大部分股份质押方恰好就是联储证券。  登云股份的主业是汽车发动机进排气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近几年业绩不温不火,年营收始终无法突破4亿元,净利润低至仅千万元上下,总市值长期低于20亿元。在成为登云股份大股东后,益科正润集团曾承诺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  2021年2月,登云股份公告将收购北京黄龙金泰矿业有限公司99%股权,而该公司正是益科正润集团旗下公司。  黄龙金泰的主要资产是陕西汉阴黄龙金矿有限公司,主业是黄金矿采选等业务。上市公司策划收购黄龙金泰时,正值金价高峰(沪金指数在2020年8月达到454.63点的巅峰),其后金价震荡下跌(目前沪金指数为376点)。登云股份收购黄龙金泰也似乎不被二级投资者看好,收购后的股价走势也和金价相似:2021年2月以来,股价跌去近三成。  除获得上市平台外,益科正润集团还谋求参股金融机构。2018年,益科正润集团试图接盘天药股份(600488.SH)持有的北方信托3.37%股权,作价2.3亿元,但即便反复争取,仍未能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的审核条件,双方在2020年12月解除交易合同。  交易告吹的背景是监管层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信托公司股东审核,特别是银保监会一年前发布了《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从股东资金实力、入股资金来源、股东义务等方面做了规定。很显然,在监管层看来,益科正润集团很可能不具备信托股东的资质。  另外,“聚丰科系”下的莱州瑞海投资还持有北信瑞丰基金四成股份。北信瑞丰是一家小型公募,在公募蓬勃发展的近两年,北信瑞丰的境地与联储证券却有些类似,发展一直不顺畅。  最新数据显示,北信瑞丰的管理总规模仅83.43亿元,其中非货币型基金的规模仅22亿元、在149家公募中排名136位。相比一年前,北信瑞丰管理的非货币型基金规模不仅没有增长,还缩水了约1/3。  另外,北信瑞丰的副总经理王忠波、黄祥斌、张伟保等基金经理也在2021年先后离职。对于一家排名靠后的公募,一年之内连失4名核心人员,显然是一个重大利空。
瓜分6666元现金红包!领取8%+理财券,每日限额3000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2018-08-28 18:28
来源:
财包公
2018.8.23,周四,上海陆家嘴金砖大厦,联储证券8楼会议室——
“说好的8月份会还钱,还要往后推,你们这么大一家证券公司,怎么出尔反尔忽悠人。”从江西、北京等地赶来的近十名投资者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该说的我都说过了,目前事情进展就是这样,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推进。”联储证券一名高管如是答复。
现场几度陷入僵局,一边是投资者的叹息、愤怒,另一边是联储证券高管们的沉默和讳莫如深。
事件缘起,由联储证券管理的“中弘新奇 1 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下称“中弘新奇 1 号”)出现违约,本应按照约定日期划转的利息,并未如期到投资人账上,且一直延期兑付。
心急如焚的投资人抱团讨说法,于是便有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中弘新奇 1 号”违约并非个例,由联储证券管理的另外3只资管计划产品(“聚诚9号”、“聚诚15号”和“聚诚16号”)也被爆逾期或面临违约,累计融资规模高达16亿元。
“前期风控缺位,逾期后处置无能!”一众投资者质疑联储证券不靠谱,死猪不怕开水烫。
到底是怎样的违约,让投资者如此怒不可遏?
“财包公”(注:微信号同名)整理后发现,联储证券近期踩雷的4只资管产品中,4家融资方皆为上市公司。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6年7月到2017年2月,联储证券将总规模16亿元的资管产品放贷给浙江新世界影视、凯迪生态、东方金钰和安徽盛运环保,资金用途为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均面临兑付危机。巧合的是,这4家融资方均深陷债务泥潭。
而据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联储证券设立的集合资管计划产品数量分别为5只、41只和19只,2016年为2015年的8倍。 资管产品数量的陡增,折射了联储证券的雄心。成立于2001年的联储证券,注册地为深圳,目前已完成全国布局——57家证券营业部、18家分公司和2家子公司。公司的资本金三年实现跳跃式发展,2015年2亿元,2016年16亿元,2017年则达到56亿元。
作为一家全牌照券商,业务包含证券经纪、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和基金代销等。
业内人士坦言:4只产品出现兑付危机,与去杠杆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也侧面反映出联储证券的风控明显缺位。耳听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风控人员除了关注融资方的财报外,更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方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存在的可疑信息。风控一旦缺位,投资人的钱就像失去了金钟罩,何先生(化名)投资的“中弘新奇1号”就是其中一例。
何先生反映,他于2016年7月19日认购了“中弘新奇1号”第一期,认购金额100万,其本应于今年7月19日本息到期,但至今仍未兑付,构成实质违约。
欲哭无泪的不止何先生一人。“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砸进去了,还有亲戚朋友等十几人的钱,睡不着、吃不好,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多名投资者一边说着,一边眼圈泛红。
据了解,认购“中弘新奇1号”的投资者有100多人。
财包公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中弘新奇1号”成立于2016年7月19日,规模为5亿,共分7期发行,每期期限为2年。
融资主体是浙江新奇世界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新奇影视”)。
浙江新奇影视2014年7月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其中中弘股份持股49%;上海电影集团影视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51%。公司主营影视文化投资、旅游景区建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销售等。2014年底,浙江新奇影视总资产为1.86亿元,净资产0.45亿元,负债比率75.9%。
虽然产品介绍上显示“上影集团”持股51%,实则有出入。联储证券方面表示,“上影集团”并没有入股,中弘股份实际持有浙江新奇影视的100%股份。 除信赖联储证券的正规和专业外,当时让包括何先生在内的众多投资者感到放心的是项目方承诺的四项额外风控措施——
1、股权质押:中弘股份以其持有的对融资方新奇世界49%的股权提供质押(剩余51%股权是上影集团);
2、法人担保:上市公司中弘股份及中弘卓业集团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
3、自然人担保:中弘卓业集团的法定代表人王永红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
4、担保方之一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979)注册资本59亿,总资产200.54亿元,主板上市公司,实力雄厚,旗下子公司数量众多,盈利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担保能力。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弘股份身兼数职,其既是担保方,也是此次融资方浙江新奇影视的股东。令人失望的是,曾让众多投资者感到高枕无忧的“三道还款防线”犹如洪水决堤被冲垮——融资方新奇影视的经营收入、担保方上市公司中弘股份及中弘卓业集团的经营收入、处置质押的股权——上述这些能否在年底前凑出钱来把债还上,目前看来仍是个未知数。
关于中弘·浙江新奇影视-安吉项目,此前媒体也已有相关报道。
2014年,有媒体报道,中弘·浙江新奇影视-安吉项目在安吉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70亿元,将分三期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及后期制作中心、上影博物馆、上影安吉电影学院、影视主题公园等。
而今年3月,新京报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安吉项目进展大幅晚于预期,影视产业大部分未开工。此外,中弘在当地拖欠包括大型央企等在内的施工方资金,导致部分项目停工。整个安吉项目分为南北两大区域:高速以南面积较大,基本是影视产业基地,高速以北除了古代村庄拍摄基地(含法门寺)外,剩余就是住宅项目。目前,法门寺仍在建中。
“中弘新奇 1 号”发生违约后,虽然联储证券方面表示,公司成立了项目专项小组,并即刻派遣业务部门常驻融资方、担保方处,进行积极沟通,向其施压,要求增加增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房产抵押、保证担保等;同时,要求中弘方面签署《补充协议》,做好还款计划,有步骤的分期提前归集还款资金。但中弘方面未能增加增信措施及签署补充协议。之后,在最快时间内,联储证券宣布全部信托贷款提前到期,并进行了财产保全(如下图),但投资者并不买账。
1)、“安吉项目”:究竟还剩多少资产?
双方的焦点在于,目前“安吉项目”究竟还剩多少资产可以用来偿债?在8月23日的维权现场,针对目前事件的进展,联储证券一高管表示,安吉项目估值10亿元(8亿住宅项目+2亿法门寺),届时拍卖后或可覆盖“中弘新奇1号”的5亿元融资规模。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有投资者和第三方曾去实地探访,得知安吉项目的一期、二期住宅基本售罄,剩下的多为酒店和商业住宅。8亿住宅项目已经卖了4.5亿元,剩余即便全部卖出也只有3.5亿元回款,无法覆盖投资者的本息。
当被问及10亿元的数据是从何而来时?联储证券称是融资方提供的,惊得投资者目瞪口呆。意识到不对劲,对方又改称“目前我们正在找第三方进行资产评估,暂时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
作为资产管理方,对“安吉项目”的资产情况,要么听信融资方的一面之词,要么就是不清楚。那当初的尽调是如何做的,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从今年1月,到现在已经8个多月,联储证券作为资产管理方,对融资方项目的资产情况还是“云里雾里”,令众多投资者心寒。
2)、联储证券高管:竟不知“退市常识”?
目前,中弘股份跌破1元沦为仙股,因涉嫌财报造假、募集资金使用不合规等问题被调查。财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弘股份负债为374.14亿元。
根据规定,在沪深交易所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公司将被退市。
投资者担心,根据目前走势,中弘股份极有可能退市。虽然,联储证券目前已申请对王永红的股权进行首封(注:在所有冻结资产中属于首封)。一旦中弘退市,那么首封的王永红股权或将一文不值,想要回钱或难上加难。
讽刺的是,联储证券一张姓高管笑称,自己没听过这种“退市规定”,这再一次点燃了现场投资者的怒火。一个证券公司的高管,竟对基本的退市常识都不懂,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当被问及“钱到底什么时候能还?有没有相对准确的日期?”时,联储证券一张姓高管一再表示“不确定”、“根据目前走的司法评估程序,或预计到年底才能进行相关拍卖”。
瞬间,投资者的心跌入了冰窟窿。
沟通会的下半场,一度陷入僵局。任凭投资者如何发问,联储证券的高管们只是保持缄默。
3)、聚诚9号:处置不力?
另外,有多名认购了聚诚9号(凯迪生态)的用户向财包公反映,因债台高筑,去年凯迪生态筹划重组事项并开始停牌,截至2017年11月15日,凯迪生态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仅报收4.99元/股。
彼时,凯迪生态问题已暴露,但联储证券并未宣布全部信托贷款提前到期,更没采取相关法律措施。如此将投资人的血汗钱置于险境,与其自称的“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专业的投融资服务”大相径庭,明显是说一套做一套。
夜幕下,何先生收到朋友一条信息,内心五味杂陈——原来其朋友也曾遭遇产品违约,但通过资管方的努力,融资方已如数偿付本息,大家约好给资管方送锦旗。
“哎,送锦旗,送锦旗……,希望我也有送出去的那一天。”何先生心想。
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因资产荒,市场上发行了一些上市公司的信用贷产品,踩雷的也不止联储证券一家。在产品说明书里也写得清楚,类似的集合资管计划本不保本保息,刚兑信仰总要打破。
同时也提醒投资者,过往只顾看脸(大平台)“买买买”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挑选产品前,要看清资产管理方的“庐山真面目”,别听信某些公司自吹自擂的一面之词,将自己的血汗钱置于险境。
(本文由财包公原创,版权归财包公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更多信托、资管等财经资讯,欢迎关注“财包公”微信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储证券属于国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