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阶层固化的后果已超出全球想象,为何会如此严重?

网易首页 >
网易财经 >
正文
2017-11-23 06:41:07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五十年来,美国阶层在固化)
美国阶层在固化 ——读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徐 瑾 随着不平等成为社会热门词,世界似乎也进入阶层固化的全球化时代。从最近半个世纪的情况来看,在所谓最爱讲自由奋斗的美国,阶层固化也早已成为冷冰冰的现实。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我们的孩子》展示的正是这样的一幅立体图景。罗伯特·帕特南曾经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及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资深顾问,曾获政治学界最高奖约翰·斯凯特奖,此前的两本著作《让民主运转起来》和《独自打保龄》是过去50年间被引证最多的社会科学著作。与他以往研究类似,《我们的孩子》的特点是既有微观形象的案例,更有翔实的长时段调查数据作为支撑,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两代普通美国人的人生故事,展示阶级和阶层不平等问题已在当今美国社会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罗伯特·帕特南以大量实例证明,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经济壁垒处于世纪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而美国最近50年的阶层剪刀差却在不断拉大,父母状况尤其是母亲受教育情况对于子女受教育情况有着显著影响。比如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之后生育年龄不断提升,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生育年龄在继续下滑。在生动案例背后,是强大的数据支撑。帕特南从他的出生地克林顿港说起,揭示这不是特例,而是当今整个美国的缩影。克林顿港是渥太华县的县府所在地,这里本来就是美国红蓝之间的“风向州中的风向县”,类似的故事正在美国各地上演,从俄勒冈州的本德镇到亚特兰大,从加利福尼亚州的橘子郡到费城。社会上下游动的活力下降,阶层固化背后的最大动因是什么?社会资本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独自打保龄》类似,在阶层和教育的宏大图景分析背后,核心关键词在于社会资本。过去,美国社区穷人和富人混杂,即使在种族隔绝的时代,黑人与白人的孩子也还有课堂之外的社交,亲近的邻里关系使得邻居之间彼此熟悉,社区中的孩子是大家的孩子,都被认为“我们的孩子”。也正因此,上世纪50年代,工人阶级的孩子在求学路上还可以得到来自家庭或校方的鼓励,依靠自身的努力还可以争取上大学。当这样的孩子遭遇挫折以及需要帮助的时候,社交网络就会发挥作用,有时甚至有着“安全气囊”的作用。而今天那些地区的孩子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帕特南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叫大卫的少年的故事。作为平民区的孩子,在学业上,大卫每次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卫也最终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但是,因交友不慎,他为自己带来了大麻烦。13岁因为非法闯入多家商铺,被判在家中监禁5个月,从此落下少年犯罪记录。因为没有办法支付几百美元的法律费用来删除这个犯罪档案,所以他现在找工作很难,即使努力也往往和机会擦肩而过。美国梦讲的是只要愿意努力,人人皆有机会成功,但当寒门再也无法出贵子的时候,美国梦的衰落,便是美国社区生活原子化的一曲悲歌。大卫虽然是白人,他也有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望,但一直没有获得机会,因为父母声名狼藉,所以他和兄弟姊妹也一直没有人在乎。“在学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老师和辅导员给过他有用的指导,至于他的父母更是爱莫能助……整个克林顿港从未有人对他施以援手。”过去的社区混杂居住,事实上造成了社会机会的均等化。然而,随着新贵中产阶级的兴起,邻里隔离和学校隔离无不加大了不同阶层孩子的区分,穷孩子往往只能接触相似的玩伴及相对低效的教育,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有机会接触高层次的同伴与教育。前段时间BBC的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引发了各国观众的热烈讨论。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从7岁到56岁的经历,即使这半个世纪是英国打破阶层社会走向平权的时代,最终大家发现其实阶层跃升很小。从小喜欢看《金融时报》的孩子与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人生道路就是不同,除了个性因素、努力和运气,阶层占据了很大比重。中下层家庭的孩子,即使再努力,眼界也受到太多限定。他们不太会设想自己可以从政,或者就像普南特的两个黑人同学都受了教育,可是他们从没想象过自己也可以选择成为律师,而中产阶级的孩子很容易追随亲友的脚步选择律师等收入更好的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境遇是阶层差异的具体体现。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过去,日本被称为中产阶级社会,即使近些年基尼系数有所提升,整体社会相对美国还是要好一些。但就在这种表面均等之下,在经济持续萎靡了20年后,整体贫困率在上升,最典型的差异就表现在儿童身上。按照一般定义,贫困儿童往往是生活在贫困家庭。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这类发达国家的贫困并非绝对贫困,而表现为相对贫困,即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中位数某一比例(日本是50%,大概是2012年为122万日元,有的国家是30%或40%)。根据OECD及日本的相关调查,虽然日本青少年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但是贫困率高于成员国平均水平。日本青少年的贫困率一度高于16%,2015年回落到15.7%,而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3.7%。如果是单亲家庭,那么日本的贫困率则超过50%。日本儿童的贫困率,意味着大概每六名儿童有一名贫困儿童。依据《卫报》等国际媒体的报道,即使富裕如日本,也有孩子甚至无法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相对贫困不像绝对贫困那么醒目,但对孩子未来潜能却大有影响。50年过去了,阶层变化之下,昨日世界和今天世界为何有了如此大的不同?罗伯特·帕特南认为,他父母那一代会把所有孩子视为“我们的孩子”,但在今天的克林顿港已丧失了这一信念,几乎没人会在乎那些不幸的孩子。再更进一步,过去的美国社区有凝聚力,社交网络更有活力。而今天的美国社区凝聚力日渐下降,社交网络活力也在下降。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
相关推荐热点推荐
2024-03-06 10:56:49
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讨美国人民“喜欢”?1863年,恰逢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决胜之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在国家公墓的揭幕式上面发表演讲,演讲时长不超过3分钟,但却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局面,尤其是演讲到了最后一部分,林肯喊出了“民有 民治 民享”的口号,这句口号被孙中山带到了中国,变成了著名的三民主义。100多年过去了,林肯的这句话不仅没有被他的子孙后代所贯彻落实,反而离人民越来远。美国政府忽视底层民众,很大原因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美国社会阶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如果要用一个东西来形容的话,那么就是纺锤体结构。高端群体和底层群体占据了少数,而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这得益于美国发达的生产结构和强大的工业水平。这种结构注定了美国不会产生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一定是个金字塔结构,高端群体和中产阶级占据少数,而大多数都是底层群体。美国实行的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政治反映了各个阶层的需求,中产阶级显然左右着美国的政治,底层和高端再怎么有差距也不会比中产阶层更大。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29年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而发源地却是号称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美国,当时流行着两条道路,一个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另外一个就是德国式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路线。美国的“自由主义”在这次危机当中被碾的粉碎,这场危机不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一场政治危机。可是美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总统,这位总统就是罗斯福。罗斯福开始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不触动资产阶级利益的原则上面搞计划经济,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改革把美国从“革命”的边缘给拉了回来。美国的工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甚至得到了政府的失业救助金,底层群众一下子跃入了中产阶级。美国在冷战期间,中产阶级的数量达到了80%之多,民众参政的热情空前高涨。可是后面的操作让美国意想不到,尤其是苏联解体后,这使得美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苏联的一些制度未必适合美国,也许被抛弃过后的自由主义才是美国的内核。这种东西其实也不难理解,就好比是资本集中和资本分散的关系。如果资本过度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社会的积极性会很高,但是社会会由此而发生断裂。如果资本过度分散在普罗大众的手中,积极性肯定不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就是一潭死水,有点类似于过去的平均主义。过去美国的资本家也许会让利,可是现如今没有了苏联作为威胁,美国的阶层剥削开始恢复常态,而且称霸了全球几十年,过去那点红利早就不够分了,美国至少不会傻到没钱都去搞资本平均主义,因为那样子做的话,美国会衰落的更快。与其资本分散都不如资本集中,因为这样才能够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那些人天天都去吃低保,整个社会有谁还会去干活呢?如果剥夺了他们的医保,那么人人就会去干活,整个社会才会有希望。既然要搞少数人积累财富,那么底层人民的生活自然就会被忽视掉,这就是美国面临的严重问题,特朗普相对来说比较保守,是大资产阶级的信徒,而拜登则偏重于大政府主义,是名副其实的左派,可无论是特朗普也好还是拜登也罢,他们永远不会把利益分给底层大众。除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之外,就不得不提美国的文化,美国真的有自由 平等 博爱的精神吗?历史上比比皆是的例子足以证明美国是一个崇拜强者 欺负弱者 种族 性别歧视严重的国家。美国是一个虚伪的国家,从建国史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著名的感恩节是为了纪念印第安人帮助美国的。当年因为遭受英国国内的宗教迫害,那些最早到达美洲的清教徒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才立足此地,为了纪念印第安人的帮助,他们设立了感恩节。可是立足过后,他们又是怎么对待这些人的呢?他们将印第安人赶到荒凉的西部地区,挑动印第安内部不断争斗,印第安人把这次西进运动称之为“血泪之路”。除了奴役印第安人之外,美国还把非洲的黑人带到了美国,他们也想欧洲殖民者一样奴役这些非洲黑人,现如今黑人在美国依然深受排斥。从1882年签订第一条《排华法案》开始,美国就再也不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你所看到的包容只是对于少数人而言的,华裔成为了比美国黑人更加底层的美国民众,种族仇视的烙印让美国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美国也从来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近代有美国以来,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美国的身影。有正义的战争也有不正义的战争,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伊拉克战争等等,这些战争喂饱了美国这个工业化国家,却让无数战争的受害者流离失所。美国也没有真正的民主1931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华盛顿惨案。大批的美国退伍老兵跑到国会面前要求政府赔偿他们的救助金,可是让这些老兵没有想到的是,总统拒绝他们的提案,并且纠集了坦克和机枪部队对美国退伍老兵进行镇压,号称民主的国家终于撕下了虚伪的面纱。2020年5月,美国的一名警察把黑人弗洛伊德强制按压到地面上,黑人不断求饶可是白人警察却不依不饶,最后黑人死亡,这次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次事件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一百多年前美国的黑奴贩卖和种族歧视,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美国高层和底层是严重脱落的。
强调政治正确本来就是国家常态。国家通常是要用简单的政治正确而非复杂的理论来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进而维系在一齐的。我国封建时代,三纲五常就是政治正确,以孝治天下就是政治者正确。简单的几句话就指导了亿万民众的价值观。虽然今天看来这些政治正确副作用巨大,但也正是这些简单的政治正确让中国保持了统一。美国建国后,也长期坚持清教徒那套政治正确。美国如今的问题,其实是不同群体的政治正确相互矛盾, 社会割裂了。民主党那套政治正确都熟了,可马咖那套完事美国优先,这四个字也是政治正确吗。假设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黑胖丑是漂亮的该宣传的,都认同男女外还有很多性别, 那其实啥事没有。但问题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而且完全相反。那就要出乱子了。这种相互矛盾的政治正确还会叠加出更多问题。比如民主党认为应该禁枪且降低执法。共和党认为应该开放持枪严格执法。两者选一个那治安还有救。可最后变成了开放持枪且降低执法这就没救了。至于为何美国两边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分裂?这要从克林顿时期说起了。根据中国键政的老朋友福山回忆, 那个时代的美国精英,认为美国应该领导世界,建立一个世界共同的价值观(普世价值)与通用政治体制。历史的终结就是这种认知的体现。于是后面对欧洲新势力的扶持, 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改造实验等,都是这种理念的落地,是花了大把真金白银,把美国巅峰期大幅缩短了的。而且也不能说这完全失败了。美国目前团结欧洲的纽带就是这种普世价值。没了这个纽带, 毛子再失去爪牙,欧洲为啥要和美国在一起而不是去抢美国的生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阶层固化的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