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52列竖式计算三年级上册,四年级怎么做?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析:  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具学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  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  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  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  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 师:你猜对了吗?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  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数的顺序  (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  (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于15;15在14的( )面,15大于14。  (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练习延伸  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  2、读一读。20 13 15 18 11  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 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梯 形 的 面 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九页《派车》。这一课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通过《租船》一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组织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学好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对后续将要学习的相关除法应用的内容都将发挥很大的正迁移作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还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和“试一试”两个活动。“说一说”旨在让学生在思考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大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读懂表格的基础上,练习用抽象的表格来呈现自己的多种设计方案,学习的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于派车问题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讨派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数学思维过程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在“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这个内容上,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难度较大。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用前面学到的有余数除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前两种方法,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派车。最后通过练习,探讨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填写表格,找到合理的派车方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印制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情境导入,获取信息。  1.创设情境:今年,西安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做为西安人,你有什么感受啊?一个旅行团要去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遇到了一点问题,你能用数学知识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2.获取信息:(出示主题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汇报发现的信息:一共有25人,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  “限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人多了挤着坐行吗?  【设计意图】:情境图中信息较多,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此环节旨在培养和提高二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环节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旅行团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可以怎样派车?(板书课题:派车)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派车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次小组合作:结合提出的数学问题,明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派车的方案,派哪种车,派几辆。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不同的方案。  投影展示小组派车方案,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1)全派面包车:  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  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方案不错!大家都考虑到了乘客不能超载。想一想,这样派车,最后一辆车上各坐了几个人?这样的派车方案你觉得怎样?(有些浪费)  有更合理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经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联系实际,优化策略。  你认为怎样的方案最合理?(没有空座位或者空的座位最少,面包车和小轿车可以搭配起来派车)  第二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没有空座位或者空座位最少呢?在小组内探索合理的派车方案。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派2辆面包车:2×8=16(人)  派3辆小轿车: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教师追问: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好方案的?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依次增加面包车的辆数,从而确定剩下的乘客需要派小轿车的辆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样的策略才是合理的策略,同时对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三)环节三:强化练习,掌握方法。  1.课件延续情境:旅行团临时又有4个人加入,你会怎样派车呢?什么样的方案最合理?计算后把你的方案填写在表格里。  面包车/辆  小轿车/辆  余下的座位数/个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延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表格”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方法的同时,渗透数学简洁之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总结方法:第三次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方法是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遇到派车问题时思考的顺序是什么?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1)先考虑只派一种车,大车或者小车。  (2)如果有空座位,在考虑将大车和小车搭配起来。  (3)空座位越少方案越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解决派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习合理的思维探究模式。在经历从一般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的意识。  (四)环节四:畅谈收获,小结全课。  快乐总是短暂的。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数学智慧帮助旅行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等待着你去发现和解决,老师再次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设计意图】:体现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派车  (1)全派面包车: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3)派2辆面包车 :2×8=16(人)  派3辆小轿车 :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会用较小面额的钱币去购物。  3、教育学生懂得爱护人民币,珍惜人民币。  4、增加学生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初步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0元以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商店买东西吗?你买过什么?都用什么去买?(用钱去买)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  对,在我们购物的时候,都会用到人民币。(板书:购物)  二、认识、感受:  (一) 认识人民币。  1、问:小朋友,你都了解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2、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人民币,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3、下面,老师说人民币的面值,你们拿学具演示。  小结:在人民币大家族里,有的钱币上有元,有的钱币上有角,还有的钱币上有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我们的人民币上有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二) 人民币的进率。  1、换钱游戏:小朋友,我这儿有1元的纸币,想换你手中的角币,可以怎么换?请把想换的角币放在桌面上。(10张1角、2张5角、5张2角、1张5角5张1角、1张5角1张2角1张1角、1张5角2张2角1张1角)小朋友真能干,换的方法可真多,不管怎么拿,角币一共有10角。  所以: 1元=10角  2、我用1张1角的纸币来换你的1分硬币可以换几个?  得到: 1角=10分  3、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到银行去换换钱吧:  5元能换( )张1元。  2角能换( )张1角。  5角能换( )张2角和( )张1角。  (三)人民币的组合:  小朋友们,你知道屏幕上有多少钱吗?  ⑴4张1元  ⑵2张2角  ⑶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元2角  ⑷2张1元、2张2角、1张1角  (四)购物游戏。  1、 开学已经有5周了,学校门外文具店又购进一批文具。我们一块儿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商店画面)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文具?这么多漂亮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就把钱拿出来给同桌小伙伴看。  笑笑有1元钱,她可以买多少块橡皮。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3、买1个卷笔刀,还差多少元?  4、想买1块橡皮,2支铅笔,1本练习本,1元钱够吗?你能拿出买这三种文具的钱吗?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付钱时,可以把钱进行合理的组合。  三、货币欣赏:  小朋友,每种货币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货币吧。(介绍:韩国、泰国、美国、欧元、港币的货币)  四、 总结。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1课时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您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教师:今天这节课呀,李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  学生:想。  教师: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学生鼓掌,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动画中出现一位机器人)  机器人: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机器人。今天特意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的。你们有信心夺第一吗?  学生:有。  教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现在,机器人就想考验大家了。首先,请大家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开始摆东西,一会后,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坐端正)  (音乐停)  教师: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教师表扬该三组的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来,你来说一说,你怎么分的?  学生:他们都是一样的。  教师:他们形状都是一样的,对吗?谁再来说说?你来。  学生:我这个是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正方体,她课前预习了,真棒啊,她都知道这个是正方体了。谁再来说一说?来,你来说一说。  学生:我是按图形分类。  教师:哦,按照形状相同的分,这些,圆圆的物体,对吗?(教师拿着圆柱形的教具),好,请大家再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教师:其实,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拿出数学书出来,翻到32页,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大家表现得真好,来,给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都能说出它的名字来了。但是我还是想考考你们,我举起一个物体,请你们告诉我,它属于哪一类,好吗?  学生:好。  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这是?  学生:长方体。  教师:真棒。(举起圆柱)这个。  学生:圆柱  教师:(举起球)这个?  学生:球。  教师:(教师举起正方体)这个。  学生:正方体。  教师:恩,刚刚是我举起来,现在,我说一个物体,你们举起来,好吗?  学生:好。  教师:请大家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长方体,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再来,请大家举一个圆柱。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请大家举正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1、2、3(教师做出坐端正的动作,示意要学生坐端正)  学生:坐端正。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举一举了,待会在小组里面,请小组长出题目,我们再来举一举,好不好啊?  学生:好。  教师: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巡堂)  (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安静并坐端正)  教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非常棒。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了,老师这里有它们的大头贴,谁能对号入座,把它们贴上去呢?(教师举起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  教师:好,来,这位女同学。  (学生上黑板贴)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贴得对不对。(学生贴了正方体的图片)请回。再请一个,谁来?  (学生举手)  教师:好,你来。(学生贴长方体的图片)  教师:还有很多照片呢,谁再来?来,你来。  (学生贴圆柱的图片)  教师:还有一张照片,请那位男同学来。  (学生贴球的图片)  教师:它们都贴对了吗?  学生:贴对了。  教师:贴对了。好,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师用手指着立体图形的图片,由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想跟它们交朋友吗?  学生:想。  教师:好,请你们选择一个做你们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张什么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好,开始。  (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巡堂指导)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说明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仍保留了原义务教材这部分口算内容,并把它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之后,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600÷627÷3240÷8160÷4  2、笔算  3)9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626  2)522)52  524  0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P20做一做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4)486)84  4□  0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做一做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111  2)686)965)60  6865  061  6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420÷60=240÷80=  183÷30≈420÷59≈240÷77≈  2.()里最大能填几?  40×()  30×()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22405174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18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  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和第8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②商的书写位置③余数比除数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除法是两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  2.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3.在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投影.口算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  28×20 42×7 15×30 18×100 4×7+1 32×10 15×60 63×7 26×20 8×2+4  (2)计算  644÷7 644÷4  学生计算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两题的不同点(投影出示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猜想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有什么特点?(商是一位数)  (2)结合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猜想: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也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3)揭示课题  (4)猜想较完整的计算法则.问:除法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应该是怎样的?  3.验证猜想,探索法则。  (1)提出问题.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猜想-验证)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课时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白纸一组8张;挂图1幅;动物数只;幻灯片若干;奖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过渡语言):(放音乐)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提示:展示挂图。  (过渡语言):谁来介绍一下?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A同学你来。(能说完整话吗?)  (评析语言:)(你成功了!回答得棒极了!)我们现在来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  谁来试一试!H同学你胆子大一些!试试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鸭□只 小松鼠□只孔雀□只  猴子□只小鸟□只 小鸡□只  (用惊喜的语气肯定,我们大家向他学习!)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过渡语言:)玩耍既轻松又愉快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边看他们玩耍边学习数学好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请其他同学口答)回答妙极了!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 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  猴子:○○○  小鸭:○○○ ○○○  (讲解语言:)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订正:2个)  (教学语言:)请再好好想想!想一想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A同学你来一说:板书:63=2  (评析语言:)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按每3只为一组,通过在小鸭的数量上圈一圈,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用算式表示就是63=2。  板书: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讲解语言:)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  每个小组发一张表。(小组活动)(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小红旗。)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量;过渡语言: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 )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  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  □○□=□  教学语言:B同学你来回答。  (小结性语言:每2只一组,8只小鸡里面有4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所以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  (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  实物投影出示问题。  小结性语言:我们通过前面的应用题的练习知道了这样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份另一个数那么多?用除法来计算!下面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道应用题;教师读题一遍。  (1)鸭子数是松鼠的( )倍。 □○□=□  (2)猴子数是孔雀的( )倍。 □○□=□  (3)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教学语言: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同学别泄气,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  (讲解语言)然后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回答得棒极了,哪组还有更好的?)  (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4、过渡语言: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口头提问,教师板书:  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鸭的( )倍。  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 )倍。  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看问题口答,D同学你说一说用算式怎么表示。  三、课时练习。  1、教学语言: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题。  老鼠数是小猫的□倍。 蜻蜓数是蝴蝶的□倍。  □○□=□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看第一图和第二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呢就用学具画一画,圈一圈。  ⑶评析语言:  2、 教学语言:现在找到练一练的第2题。  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倍。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观察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说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填空列式。  ⑶评析语言:用8个小圆片代表淘气有8个南瓜那么高,用3个小圆片代表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高。  3、教学语言:找出练一练第3题。  讲解语言: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见下表。  ⑴下雨□天,晴天□天,多云□天。  ⑵晴天的天数是下鱼的□倍。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四、课堂评价。  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  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五、课堂小结。  小结性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一种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多?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好了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本领,就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学会了解决。  五、(附)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1、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 )倍?  ( 想: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个3只小猴那么多?)  □○□=□  2、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  (想:8只小鸡里面有(多少)个2只小松鼠那么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小学数学教案08-29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小学数学教案11-04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合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   一、充满信心,顺利填空。(17分)  1、儿子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儿子的6倍多5岁,爸爸今年( )岁。  2、要把3.4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得把它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  3、20.0700化简后是( ),把4.4改写成大小不变三位小数是( )。  4、8.25是由(   )个一和(   )个0.01组成的。  5、因为18×29=522,所以1.8×2.9=( ),0.18×0.29=( )。  6、3吨500千克=( )吨 10.34元=( )元( )角( )分  7、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是30°,最大的角是90°,另一个角是( )。  8、3.42×0.38的积是( )位小数。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厘米。  10、一个平底锅每次可以烙2张饼,烙熟1张饼至少需要6分,烙熟3张饼至少需要( )分。  二、火眼金睛,正确判断。(10分)  1、小明的身高是136厘米,写成小数是13.6米。 ( )  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的计数单位越大。 ( )  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  3、两个数相乘,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中的任意一个。 ( )  4、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当方程一定是等式。 ( )  三、精挑细选,正确选择。(12分)  1、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长24cm,它的周长( )。  A.48cm B.96cm C.72cm  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到原来的 ,积就( )。  A.扩大10倍 B.缩小到原来的 C.缩小到原来的  3、下面立体图形( )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  A. B. C.  4、大于0.2且小于0.3的两位小数一共有( )个。  A.0个 B.1个 C.9个  5、水果店运进芒果a千克,运进苹果的质量比芒果的3倍多b千克,运进苹果的质量为( )千克。  A.a÷3+n B.3a+b C.3a-b  6、下列图形中不能密铺的是( )。  A. B. C.  四、耐心细致、认真计算。(29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4.68+5.22= 1-0.25= 13.73-4.02=   20×0.5=  0.12×8= 5.79÷1000= 0.5×0.03= 0.12+5.8=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并写出简算过程。(12分)  (1)3.8+6.2×0.25 (2)25×125×0.32  (3)23×13.5-3.5 (4)24.63-(4.63-1.85)  3、解方程。(9分)  45.6-X=12.7 25+3X=37 1104÷X=48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6分)  正面 右面 上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2  1.5亿 ○ 15000万  3千米56米 ○ 3.56千米  7千克 ○ 6800克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对的画,错的画 )。  1.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 )  2.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则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 )  3.0.1和0.10大小相等,但计数单位不同。 ( )  4.一个数先扩大到原数的`10倍,再缩小到它的 1/1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5.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  三、 用心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下面各数,读数时只读一个零的有( )。  A.100.07 B.1.005 C. 2.0500  2.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小数为原数的( )。  A.10倍 B. 1/10C.1/100  3.小红语文、英语总分181分,数学95分,她的平均成绩是( )  A. 92分 B.138分 C.90分  4.把0.8改写成以百分之一为计数单位的数应是( )。  A. 0.08 B.0.80 C.0.800  5.下面各数,保留整数后得6的是(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3  一、谨慎填写  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  2、0.28里有( )个0.01,1元2角4分写成小数是( )元。  3、160度角比平角少( )度。  4、把0.36扩大到100倍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是( )。  5、把0.12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把( )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0068。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550,另一个锐角是( )。  7、丁丁和东东用玩具小人摆了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13个。最外层一共有( )个玩具小人,整个方阵一共有( )个玩具小人。  8、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内角和。  梯形( )度,五边形( )度。  9、由4个一、8个十分之一和6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读作( )。  10、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5,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11、 9020千克=( )吨 32.76千米=( )千米( )米  5米20厘米=( )厘米  二、准确判断(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小数点的后面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 用三根分别长4厘米、6厘米和9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  3、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 )  4、131-63+37=131-(63+37)。( )  5、 大于2.4而小于2.6的一位小数只有一个。( )  三、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将小数20.090化简后是( )。  A 、20.9 B、20.09 C、2.9  2、4.03扩大到100倍是( )。  A、0.043 B、403 C、40.3  3、两个( )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等底等高 B、面积相等 C 、完全一样  4、0.72等于( )。  A、0.720 B 、7.2 C、100072  5、下面各数中,要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  A、201008 B、300.06 C、805.07 D、190.07  6、0.72等于( )。  A、0.720 B 、7.2 C、100072  四、细心计算  1、请你口算。(8’)  0.38+0.06= (155+20)-65= 64.2+5.7= 543-27-73=  0.97-0.09= 12.8-9.86= 17.05-4.58 = 9800÷25÷4=  3.5+0.6= 5-0.15= 4.35+5.36= 99×66+66=  0.81+0.09= 0÷78= 50-20÷5= 35×25×4=  2、请用递等式计算 。(12’)  72-3×8÷6 3600÷(20-5) (450+27) ÷(21-18)  86.7-(14.3-3.8 ) 60-(12.87+0.75) 95.6-(26.3-8.3)  3、你能想出简便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吗?(12’)  25×5+74×5+5 6.74+12.62+24.38+3.26  87-2.123-0.877 30.65-(7.65+5.4)  (40+8)×125 32×38+32×62  五、解决问题(1---5题每题4分,6题6分,共28分)  1、六一儿童节,王老师为小朋友购买演出用的服装,买3件T恤和5件短裤的钱同样多。每件短裤39元,每件T恤多少元?  2、小兰的妈妈带50元钱去买菜,买荤菜用去28.75元,买素菜用6.35元。还  剩多少元钱?  3、学校食堂运来大米和面粉各8袋,大米每袋50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一共运来粮食多少千克?  4、冬冬体重38千克,表弟体重是他的一半,而爷爷体重是表弟的4倍。爷爷体重是多少千克?  5、修路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周修了6天,平均每天修100米。第二周准备再修4天完工,平均每天修120米,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参 考 答 案  一、谨慎填写  1.30、5,5、30,1、2、3、4、6、8、12、24  2.奇数:1、31、57 素数:2、31 合数:28、57、86  3.67,锐角,等腰  4.①毫升 ②升  5.17,9  6.×3,÷3  7.6  8.4b,b,50,150  二、准确判断  1.× 2.× 3.√ 4.×  三、慎重选择  1.③ 2.② 3.② 4.①  四、细心计算  1.3600,6800,5500,0,30000,8,780,6000  2.8596,38000,13……10  3.904,2472,1000,30,20000,9900  五、解决问题  1.480千米 2. 36元 3.①略 ②第十一,第七 ③第十、第十一,第十一、第十二 ④略 4.15元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4  一、填空。  1.由5个百和8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它是一个( )位小数。  2. 把3.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是( );把3.14缩小到它的'( )/( )是0.0314。  3.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35,它的顶角是( )。  4.7.096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精确到十分位约是( )。  5.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8.3,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6.当B、C都不等于0时,ABC=A( )  7.在○里填或=。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5  一、计算部分  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4+1.1=(2)4.7-4.27=(3)5+6-1=  1111  (4)10×0.8=(5)7.5÷100=(6)17×4×25=  (7)( )+5.33+2.67=10(8)60×(12+18)=  2.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1) 1118÷26+12×101(2) 12000÷125  (3) 63-12.45-5.55(4) 29×13+87×29  (5) 102×30÷(2×6)(6) 8576÷[67×(310-182)]  3.列式计算  (1) 84除以12减去9的差,商是多少?  (2) 甲数是36,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二、作图题  过Q点作直线y的垂线m,过P点作直线y的'平行线n。  三、概念部分  1.填空题  (1) 根据信息在下列各数合适的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小巧的体重是3 6 5千克,身高是1 4 3 m,她的卧室面积是1 2 2 6 m。  (2) 一个小数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3,其它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读作:()。  (3) 在2.72,0.727,2.072,0.722,2.077五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 )。  (4) 在长方形中,有( )组互相垂直的线段;有( )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5) 4辆卡车一次可运24吨大米,如果再增加6辆同样的卡车,一次可以运( )吨大米。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 “3.1”和“3.10”,两数的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不同。 ( )  (2) 12000mL+5L=17L,5km-300m=4.7km ( )  (3) 在同一平面内,只能画1条与已知直线距离是3厘米的平行线。 ( )  3.选择题(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前的编号)  (1) 用小数点以及“0~4”这五个数能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纯小数。A.3B.6C.9D. 12  (2) 1.065凑整到百分位后的结果等于1.07,可能用的凑整方法是( )。  A. 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法B. 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  C. 去尾法和五舍六入法D. 进一法和五舍六入法  四、应用部分  1.星星小学有男生212人,比女生的2倍少12人,星星小学有女生多少人?  2.小胖训练跳绳,去年30秒钟能跳60个,今年30秒钟能跳90个,小胖今年比去年每秒多跳多少个?  3.小巧骑自行车行20xx米,它先用了4分钟行了800米,余下的路程她用了8分钟。问余下的路程每分钟行多少米?  4.小胖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6页,12天看了全书。实际他每天多看3页,实际需要多少天看完全书?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将这个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增加2倍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6.(1)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折线统计图。  百联家电商场20xx~20xx年销售手机统计表  季度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销售手机(部)1280137013601550  (2)填空  ① ( )年到( )年销售量增加最快。  ② 20xx年比20xx年多销售( )部手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6  一、填空.(30分)  1、20以内的素数有( );  2、把2米长的丝带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 )米,是整根丝带长度的( )。  3、51, 91,57,97,73,1,49,。这几个数中合数是( )。  4、97×( ),积的范围是20xx---2100。  5、36与54中公有的素因数是( )。  6、1分=( )时 3cm=( )m 25米=( )千米  7、写出2个比4小比3大的带分数( )。  8、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假分数。  2 和3 3 和1  9、水果公司有甲、乙两家分店,甲店年利润4万元,乙店年利润5万元。乙店的年利润是甲店的'( )。  10、△ABC是等边三角形,∠A=( );△OBM是等腰三角形,∠O=∠M=35 ,那么∠B=( )。  11、由3个十,5个0.1,7个0.001组成的小数是( ),它是个( )位小数。  12、写出下面涂色部分表示的数。  ( ) ( ) ( )  13、在○里填上“>”、“  0.5○0.50 1 ○ ○1 ○1 ○3  二、 判断。(5分)  1、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3、等腰梯形有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  4、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是个锐角三角形。( )  5、直线ab与cd垂直,就说ab是垂线,cd是垂线。( )  三、 计算。(28分)  1、 把下面各数分解素因数。(6分)  24 195 77  2、 口算(4分)  0.67+04.3= 1.6+0.45= 4.57-3.15= 12-10.6=  1-0.02= 0.6-0.06= 5÷7= 13÷8=  3、列竖式计算(8分)  5.9+7.84 8.03-6.95= 8.86+3.9= 19.2-15.57=  4、用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0分)  532×29= 25×148 = 608×32=  12.4+34.6+5.64 17.35-(6.7+4.35)  四、作图。(18分)  1、过点A画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4分)  A  2、作出指定底边上的高。(6分)  底 底  3、画出图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 后的图形,再将这个图形向右平移4格。(4分)  4、四年级学生收集的废电池、废纸数量如下,请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4分)  五、 解决问题。(19分)  1、 自行车的速度是12千米/时,摩托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自行车的速度是摩托车的几分之几?(3分)  2、5吨货物分8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几分之几吨?(3分)  3、有9支球队参加乒乓比赛,如果采用单循环制决出冠、亚、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如果采用淘汰制决出冠、亚、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请画出淘汰制比赛示意图。(4分)  4、有900千克小麦,用小袋装,要50只;改用大袋装,每袋可多装10千克。用大袋装这些小麦要装多少只?(4分)  5、六年级54人去划船。大船每条可坐6人,租金12元/条;小船每条可坐4人,租金8元/条。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说明理由。(5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7  一、直接写出得数。(10分)  6.9-6= 0.9+0.6= 1-0.09= 0.9+0.1= 2.7+2.2=  0.2+0.8= 0.7-0.7= 5.5+11= 1.3-0= 9.7-7=  0.2×8= 12.5×8= 6.2+0.04= 2.5×0.4= 1.41×1000=  0.6×0.7= 6-0.7= 6.4+4.6= 0.04×0.3= 5.18+3.02=  二、 填空题。(共25分,1―6每空0.5分)  1. 6.09的6在( )位上,表示( )个( ),9在( )位上,表示( )个( )。  2.把“1” 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用小数表示是( ),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  3.0.4里面有( )个0.1, 0.025里面有( )个0.001。  4.0.050的计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5.三角形两边之和( ),两边之差( )。  6.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 ),线表示( )。  7.一种上衣降价x元后是100元,原价是( )。  8. 4个百、5个十、3个十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9.0.3×0.4×0.25=0.3×(0.4×0.25)运用了( )运算定律。  10.小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11.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6°,另一个锐角是( )。  12. 540克=( )千克 7元8角3分=( )元 9吨40千克=( )吨  3米6厘米=( )米 7吨33千克=( )吨 99分米=( )米  13.在○里填上“”、“=”。(6分)  7.9○8.2 0.09○0.12 5.7○5.8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5.3米○532厘米  三、判断题.(6分)  1. 3.368中的两个“3”所在的数位虽然不同,但是表示的意义相同。( )  2. 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就越大。 ( )  3. 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4. 3.4时=3时40分。 ( )  5.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6. 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四、 选择(每空1分,共5分)  1. 1.76□≈1.76,□中的值最大是( )  A、5 B、4 C、9  2. 大于0.6而小于0.7的小数有( )个。  A、9 B、0 C、无数  3. 两个数的积是0.42,如果两个数同时扩大10倍,积是 (
)。  A、42 B、 4.2 C、0.42 D、 0.0042  4. 由2、4、5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两位小数是 ( )  A、4.25 B、2.54 C、5.42  5. 8080.80这个数( )位上的零可以去掉。  A、百 B、十 C、百分  五、计算(28分)  1.用竖式计算。(8分)  5.08×0.65= 54.68-12.8 =  80.4×0.35 = 19.92+420.26=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就简算:(8分)  15.89-(5.89+6.98) 0.8×3.9×1.25  4.87×2.34+4.87×7.66 1.87+0.26+6.13+1.74  3.解方程(8分)  5.34+X=26.7 5X-1.5==13.5  15+2X=45 X÷0.6=4.5  4.列式计算。(4分)  (1)一个数比2.02与3.28的和多1.3,这个数是多少?  (3)2460减去52与26的积,差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26分)  1. 小胖带了50元钱去联华超市,买学习用品用去了19.37元,零食用去了15.63元,还剩下多少元?(5分)  2. 淘气全家五一假期开车去北京游玩,车速90.5千米/小时,行驶了4.5小时到达目的地,算一算他们共走了多少千米?(5分)  3.水果超市购进10吨水果,已经运回了7车,每车装1.25吨。还剩多少千克没有运?(5分)  4.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要浪费约43.2千克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天要浪费约956.4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漏水的水龙头和一个漏水的马桶10天一共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5分)  5.某食堂买来一批米,吃去158千克,剩下的比吃去的4倍少32千克,食堂买来多少千克米?(6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8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5千克=( )克 3570米=( )千米  3.08吨 =( )千克 0.7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在?里填上“>”、“<”或“=”。  3.04?3.40 2.513?2.52  5.3千克?530克 680厘米?6.80米  (3)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70,另一个锐角是( )。  (4)20.0752精确到十分位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5)八十点零三写作(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  (6)将下面的小数填在适当的( )里。  0.05 3500.00 1.42  电脑:单价( )元 身高:高( )米 鸡蛋:重( )千克  (7)长途汽车行驶路线全长260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0千米,这条路线一共有( )个车站。  (8)不改变大小,把0.9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把11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9)写出下面的小数。  七点五 写作( ) 十三点八六 写作( )  零点四二六 写作( ) 零点零零九四 写作( )  (10)小数0.8里有( )个十分之一,也就是( )个0.1;0.63里面有( )个( ),0.208里面有( )个( )。  二、选择题(5分)  1、下面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是( )  A、(125+90)×8 B、52×25×4  C、7.6十1.25+2.4 D、(258十45)十55  2、下列( )组的两个算式得数不相等。  A、25×(200+4)和25×200+25×4 B、36×201和36×200+36  C、265×105―265×5和265×(105十5) D、25×174×4和25×4×174  3、下面各数中不要读出“零”的数是( )  A、807.17 B、270.05 C、400.61 D、301009  4、下面各数中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  A、7055 B、7.05 C、70.55 D、7.550  5、1.1到l.3之间有个( )小数。  A、11 B、18 C、无数 D、19  三、判断:(5分)  ( )(1)用10cm、4cm和3cm的三根小棒头尾相连,一定能摆出一个三角形。  ( )(2)  ( )(3)把12.07扩大100倍是120.7。  ( )(4)73-73×2=(73-73)×2=0  ( )(5)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四、计算:(共30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72×2= 120÷6= 80×11= 2500÷5=  2.3+0.8= 6-1.6= 1.2-1.0= 4+1.7=  5.5-2.4= 3.6+1.3= 8×5÷2= 40-30÷5=  2、用递等式计算:(12分)  3.97+0.7-1.32 30-(3.8+0.75) 75.6-(14.3-8.3)  65+32×4 (47+33) ×13 (132-17) ÷(31-8)  3、用简便方法计算:(18分)  73+3.4+27+5.6 7.25-3.42-1.58 (125×25)×4  363×7+237×7 4300÷25÷4 58+39+42+61  五、下面是某校四年级男女同学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共9分)  班级401402403404405  男生2730253218  女生2022182026  某校四年级男女同学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  (1)请根据上表数据完成统计图。(5分)  (2)( )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 )班最少。(2分)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2分)  六、解决问题:(共25分)  1、张大伯昨天卖苹果、香蕉和龙眼的收入如下:  名称苹果香蕉龙眼  收入(元)56.613.2538.4  ①张大伯昨天卖苹果的收入比香蕉多多少元?  ②张大伯昨天的`总收入是多少元?  2.花果乡中心小学四年级同学帮助村民的果园摘桃子。四(1)班共摘了254千克,四(2)班分成4个小组,平均每组摘了68千克。哪个班摘得多?多多少千克?  w  3.今年植树节,向阳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同学一共栽了704棵杨树和64棵松树,栽的杨树是松树的多少倍?  4.苹果和梨共重2680千克,苹果每50千克装一筐,共装28筐。梨40千克装一筐,梨要装多少筐?  5、一条红绳长120分米,可以做4朵小红花,做25朵小红花需要红绳多少分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9  本试卷共4页,六大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第11小题3分,其余的一空一分,共20分)  1、把499000000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  2、5平方米8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1吨=( )千克  10厘米5毫米=( )厘米 2元5分=( )元  3、当B、C都不等于0时,A÷B÷C=A÷( )  4、把0.36扩大到100倍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是( )。  5、把0.12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把( )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0068。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550,另一个锐角是( )。  7、在小鹿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5米插一面,一共插了20面,这条小路长( )米。  8、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内角和。  梯形( )度,五边形( )度。  9、由4个一、8个十分之一和6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读作( )。  10、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5,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11、将0.58、5.8、5.08、0.508、0.558这五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2、35×(7×3)=35×7+35×3。( )  3、三条边分别是4厘米、4厘米、8厘米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  4、小数点的后面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5、7.05和7.0599保留一位小数都是7.l。( )  6、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  7、大于2.4而小于2.6的一位小数只有一个。( )  8、0.58和0.58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等。( )  9、甲在乙的东偏南40°方向上,还可以说成南偏东50°的方向上。( )  10、盒子里有6个白球,3个红球,3个黑球,摸到红球和黑球的可能性相等。( )  三、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两个锐角均为60度的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2、下列数中与10最接近的数是( )。  A、 9.98 B、10.101 C、10.05  3、a×b的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得到的积等于( )。  A、原来的积乘100 B、原来的积乘20 C、原来的积乘10  4、下面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是( )  A、(125+90)×8 B、52×25×4 C、7.6十1.25+2.4  5、下面各数中不要读出“零”的数是( )  A、807.17 B、270.05 C、400.61  6、下面各数中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  A、7.05 B、70.55 C、7.550  7、2.3到2.6之间有个( )小数。  A、3 B、30 C、无数  8、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原数( )。  A、扩大10倍 B 、缩小10倍 C、缩小100倍  9、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用了3分钟。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要( )分钟。  A、5 B、6 C、7.5  10、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拼成(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四、计算题。(第1题6分,第二题,12分,共18分)  1、口算。  0.38+0.06= 64.2+5.7= 72÷9×7=  0.97-0.09= 12.8-9.86= 17.05-4.58 =  3.5+0.6= 5-0.15= 4.35+5.36=  0÷78= 2.05÷100= 0.093×100=  2、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200-(132+1080÷36) 4.7+9.69-5.46 99×39+39  520-3000÷75×6 72×125 5000÷8÷125  五、动手操作题。(共7分)  友谊小区20xx ~20xx年每百户居民电脑平均拥有量如下图。  ⑴ 友谊小区20xx~20xx年每百户居民电脑平均拥有量一共增加了(
)台。  ⑵( )年到( ) 年这一年电脑平均拥有量增长的幅度最小。  ( )年到( ) 年这一年电脑平均拥有量增长的幅度最大。  ⑶ 根据图中的信息预测,20xx年友谊小区每百人电脑平均拥有量大约( )台。  六、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25分)  1、学校新购进3600册图书,要分给全校的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多少本?  2、小兰的妈妈带50元钱去买菜,买荤菜用去28.75元,买素菜用6.35元。还剩多少元钱?  3、冬冬体重38千克,表弟体重是他的一半,而爷爷体重是表弟的4倍。爷爷体重是多少千克?  4、修路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周修了6天,平均每天修100米。第二周准备再修4天完工,平均每天修120米,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5、动物园推出“一日游”的活动价两种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  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包括5人)每人100元。  现在有成人4人,儿童6人要去游玩,想一想怎样买票最省钱?  参考答案  一、1、4.99亿 2、5.08 10100 10.5 2.05 3、B×C  4、3.6 5、12.6 6.8 6、35° 7、95  8、360° 540° 9、4.806 10、9.49 9.45  11、5.8?5.08?0.58?0.558?0.508  二、× × × × × × √ √ √  三、C A A A C C C C B B  四、0.44 69.9 56 0.88 3.94 12.47 4.1 4.85 9.71 0 0.0205 9.3  五、65 20xx-2003 20xx-2006 100  六、1、150本 2、14.9元 3、76千克 4、1080米  5、800元(买5个人的团体票,再买5张儿童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0  一、填空  1、把371-29×4÷2的运算顺序改变成先求差和商,最后求积,则原式变为(
)。  2、一个数、百位、百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精确到十分位是().  3、23.43个位上的3表示(
),百分位上的3表示(
)。  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厘米、3厘米、4厘米,按照边来分,这是一个(
)三角形;围成这个三角形至少要(
)厘米长的绳子。  5、76.001读作:(
),它的最低位是(
)位。  6、82厘米=(
)米9.08吨=(
)吨(
)千克  30克=(
)千克104米=(
)米(
)厘米  7、把0.70.60.6090.66按从小到大排列(
)。  8、10.0827精确到十分位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9、把26.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是原来小数的倍。如果把原来的小数缩小10位,就要把小数点,结果是。  10、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55度,顶角度数是度  1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比原来的数增加了198,原来这个数是().  二、判断是非。  1、用3厘米、4厘米、5厘米长的.三根绳子不能围成三角形。(
)  2、1.26先扩大到它的100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后是0.126。(
)  3、4.8里面有48个百分之一。(
)  4、小数都比整数小。(
)  5、27÷(3+9)=27÷3+27÷9。(
)  三、慎重选择。  1.直角三角形有(
)高。A、1条B、2条C、3条  2、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
)是三角形的高。  A、直线B、射线C、线段D、垂直线段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这个小数(
)。  A、扩大10倍B、缩小10倍C、缩小100倍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互相垂直的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
)。  A、3厘米和4厘米B、3厘米和5厘米C、4厘米和5厘米  5、估计:下面哪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
)  A、540时B、540周C、540个月  四、神机妙算。  1、口算。  1.3-0.8= 630÷90= 6-0.37= 100+100×0=  60×0=
2.73+0.27=
0.75+0.3=
5×2+3=  4.3÷1000=0.69+1.1=300×18=6+6×4=  2、脱式计算。  49×102-2×49125×76×88.33-2.43-4.57  99×3241000÷(41×5)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1  1、在正三角形的三条边上摆棋子,每条边上摆20枚,一共要摆( )枚。  2、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3、在计算265-19×7时,先算( ),再算( ),结果是( )。  4、19400000=( )亿≈( )亿(保留一位小数)。  5、把20.6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它是原数的( )倍。  6、小明在计算(28+22)×□时,漏看了小括号,算出的结果是358,检查时发现了错误,又重新计算。他算出的正确结果应该是( )。  7、40面小旗插在迎宾道路的两旁(两端都插),每相邻两面小旗的距离是5米。这条迎宾道长( )米。  8、王伟从一楼上到五楼,共上了72个台阶,每层有( )台阶。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 )1、小数有最大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 )2、7千克30克=7.3千克。  ( )3、6个百分之一写成小数是0.06。  ( )4、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5、85×200的积的末尾有2个0 。  ( )6、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内角一定比60。大 。  ( )7、用长12?、6?和5?的三根小棒不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8、131-63÷37=131-(63÷37)。  三、选择题(12分)  1、把小数点先向右移三位,再向左移二位,这个小数( )。  ① 大小不变 ② 扩大10倍  ③ 缩小10倍 ④ 扩大100倍  2、35×101=35×100+35×1=3535,这是根据( )进行简便运算的。  ① 乘法分配律 ② 乘法交换律  ③ 乘法结合律 ④ 加法结合律  3、下面各数,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2  一、填空。25分  1)7150克=(
)千克 42分=(
)时 1米5厘米=(
)米  2)320÷33的商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大约是(
)。  3)0.4的计数单位是(
);6.025里面有(
)个0.001。  4)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一位小数的和是(
),差是(
),积是(
)。  5)按顺序排列下面的数。  1.72、1.72,72的循环、1.702、1.727 (
)  6)从长度分别是1.5厘米、2厘米、3.5厘米、4厘米这几根小棒中,挑选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边长可能是(
)、(
)、(
)。  7)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92度和44度,第三个内角是(
)度。这个三角形按角分是(
)角三角形,按边分是(
)三角形。  8)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比原来多了25.2,原来这个小数是(
)。  9)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大约是2.10,这个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10)□0.□7 请你在□里填数,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使这个数最大。(
) (2)使这个数最接近31。(
)  二、 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5分  1)比3.5大并且比3.7小的小数有(
)个。  A、0 B、 1 C、9 D、无数  2)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应是(
)。  A、大于3厘米 B、大于13厘米  C、大于3厘米并且小于13厘米 D、小于3厘米或大于13厘米  3)两个数的积是0.42,如果两个数同时扩大10倍,积是(
)。  A、42 B、 4.2 C、0.42 D、 0.0042  4)一根钢管长3.8米,每 0.7米锯成一段,余下的钢管还有多少米?(
)  A、 30米 B、 3米 C、 0. 3米 D、 0.03米  5)0.6×4表示的意思是:  A、4的十分之六是多少 B、0.6个4是多少 C、4个0.6的和是多少  三、计算:  1、直接写得数。5分  0.15+0.5= 0.2÷0.1= 1.8×6= 1-0.23= 2.5×4=  20×0.5= 0.39÷3= 1.05×5= 2.16+3.84= 4.8÷1.6=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  1)12.7+12.5+0.5 2)2.5×4.6×0.4 3)5.4×99+5.4  4) 68.8+1.2×6.5 5)55.4÷(3.94+6.86) 6)7.4×[5.6÷(5.4÷0.9)]  3、解方程:12分  4X-7=21 4.5X+5.4=14.4  5.8X+3.5X-7=14.39 13.5-2X=1.5  四、小明和小兰做模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然后放回,每人摸10次。摸到白球小明得1分,摸到黄球小兰得1分,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小明和小兰都不得分。你认为在哪种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6分  3个白球 3个黄球  1个红球 2个蓝球  3个白球 2个黄球  1个白球 1个黄球  3个红球 2个白球  1个黄球 2个蓝球  五、 解决问题。1至4题每题5分  1)一只蝴蝶0.5时飞行3.9千米,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4倍。蜜蜂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2)有两桶油,甲桶2.5千克,售价35.00元;乙桶3千克(赠送一瓶0.5千克的同种油),售价48.30元。哪种油便宜些?  3)同学们玩猜数游戏。小玲说:“用我想的数乘9再加上6.15等于15.87。”你知道小玲心里想的数是多少吗?(用方程方法解)  4)爸爸的年龄是兰兰的7倍。又知道兰兰比爸爸小30岁。兰兰和爸爸各多少岁?  5)王奶奶从冷饮批发部买回一箱水果冰棍30支,共22.5元;一箱奶油冰棍20支,共17.2元。售出时,奶油冰棍每支1.5元,水果冰棍每支1.2元。按批发价,哪种冰棍便宜?两种冰棍各卖出一箱后,一共赚了多少元?9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3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学校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照这样计算,学校一年能节约用水多少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饭店买来大米960千克,运了3车,还剩下12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大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00米。剩下的6天完工,平均每天修150米。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大妈养鸡兔共200只,鸡兔足数共560只,求鸡兔各有多少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小学四年级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情况统计如下  乒乓球 跳绳 踢毽子 足球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4  一、是非我能辨!(对的打“√”,错的打“×”)(10%)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的末尾要对齐。 ( )  2、4.5和4.5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 )  3、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数除以0都得0。 ( )  4、折线统计图能较好地反映数据增减变化。 ( )  5、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 )  二、填空我能行!(14%)  1、一个数,十位、十分位和百分位上都是5,其它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  2、83.07扩大100倍是( ),再缩小( )倍是8.307 。  3、0.930、0.39、0.903、0.309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4、三角形按角来分,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5、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20度,底角是( )度。  6、王刚在张婷的.东偏北35°的方向上;张婷在王刚的 偏 , 的方向上。  7、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5,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三、选择我喜欢!(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4%)  1、下面各数中,要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  A.201008 B.805.07 C.300.06 D.190.07  2、下面各数中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  A.7055 B.7.05 C.70.55 D.7.550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D.垂线  4、下面可以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是( )。  A. (52×25)×4 B.(125+90)×8 C. 258十45十55  5、小猴要给瓜地围上篱笆,( )的围法最牢固。  A. B. C.  6、大于0.2,小于0.4的小数有( )个。  A.1 B.10 C.100 D.无数  7、从长分别是3厘米、6厘米、7厘米、9厘米的小棒中取三条小棒拼成三角形,最多有( )种不同的拼法。  A.1 B.2 C.3 D.4  四、计算我细心!(30%)  1、直接写出得数。(6%)  4+1.7= 5.5-2.4= 2.5+0.9=  3-1.4= 0.6十0.49= 7.6-3.9=  2、列竖式计算,打☆要验算。(6%)  ☆29.9+13.06= 7.01-4.5=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5  6.下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长方形 B.平行四形 C.圆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6.76+0.24=  0.9-0.37=  1506=  10-6.5-3.5=  7.51000=  6050=  287-199=  31258=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相关文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02-02【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07-2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07-15(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07-2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07-15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热门】07-31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试题07-07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期末试卷06-28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试题答案11-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竖式计算三年级上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