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效应分析微观经济学学求最大税收问题计算

整理了10个微观经济学的计算题切入点,希望对考研、专升本或正在学习的同学有所帮助~求利润最大化时,首先想到有条件MR=MC成立;另外,当所求题目是垄断厂商时,利润最大化时也会用到利润函数求导法。厂商停止生产的临界条件是:P=AVCmin;退出行业的临界条件是:P=ATCmin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且相应的市场均衡价格也是固定的,它等于单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完全竞争成本不变行业中,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为边际成本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部分的边际成本函数,市场的长期供给函数为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以上部分。政府征收税收时,边际成本函数应加上相应的加上税收额再进行计算,边际收益函数则相应地减去税收额再计算。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隐含着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必要条件;收益最大化时,隐含着边际收益等于零(MR=0)的必要条件。(边际收益为零之前,总收益一直在增加;边际收益为负时,总收益则会减少);当企业获得正常利润时,企业处于收支相抵点。垄断者只选择生产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水平,假设政府对垄断企业所得利润进行征税,此时企业的产出水平不会改变。垄断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出售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属于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每一个市场上出售商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垄断竞争市场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其均衡时,是在LAC曲线最低点的左端生产,即在LAC曲线向下倾斜部分生产。无差异曲线是指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一条曲线,与其想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其中 X1、X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 MRS_{12}=\frac{MU1}{MU2}=\frac{P1}{P2} ,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希望对您有帮助,有用点赞也可收藏哈~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加油!95后在认知王国里也会尽情享受独立思考的乐趣~欢迎一起喜欢求知的朋友关注@煌小六,也邀请各位小伙伴关注专栏【求知@不打烊】——阅读|商业热点|理财|等知识探索【小六课堂】——考研|微观经济学|求职|Stata等知识解答编辑于 2020-04-30 09:30
Hi~同学们!今天我来向大家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词——“关税” (Tariffs)。 想必各位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听说。它是指国家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款,一方面它是Government增加收入的方式,同时也能成为对外贸易的一种监管形式,进而作到保护国内的本土产业的政策。作为入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时因部分概念模糊而备受折磨。那么我们今天就利用基本的供给需求模型(Supply-Demand
Model),以及结合消费者盈余(Consumer Surplus),生产者盈余(Producer
Surplus)以及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关税”在AP微观经济学里的考察方向。我们先来假设一个情景:假设Country A一开始没有参与国际贸易,那我们分析一下Country A的南瓜市场。如下图所示,这个时候同学们肯定能很容易找到现在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这个时候,Country A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分别为P*和Q*。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假设Country A开始了国际贸易,那么换句话来说它现在会和别的国家进行商品上的买卖(也就是进出口)。在这个时候,Country A的南瓜市场就会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个时候就会引进了世界贸易价格(World Price,图内用PW表示),而世界贸易价格往往都是低于Country A原本的均衡价格的。虽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但如果世界价格高于本土的均衡价格,则没有进口动机(当然,我们也假设进口的商品除了价格外其他方面和本土商品没有任何差异)。那么,我们在图里就引进了新的价格PW。按照这个世界价格,Country
A的消费者们会购买更多的南瓜,他们此时的南瓜需求量是Q2,远高于原本国内的均衡数量Q*。而这时,Country
A本土的生产者从进口中损失了大量盈余,许多本土企业不再能够与国外的产商竞争,要么退出市场,要么减产。所以他们减少生产的南瓜数量,而他们此时的南瓜生产量为Q1。分析到这里,大家肯定就知道,此时本土生产量Q1无法满足本土需求量Q2,那么两者间的差值便是通过进口海外商品来得到满足,因此Q2和Q1的差值便是此时的进口数量(Quantity Imported)。这个时候,南瓜市场达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均衡。此时的价格稳定在世界价格PW,消费者需求量为Q2,生产者生产量为Q1。此时的Consumer Surplus为图上的A+B+C+D的面积之和(图中黄色部分),而Producer Surplus为面积E(图中红色部分)。我们会发现消费者盈余是远大于生产者盈余的,因为的确此时消费者通过进口商品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同时,这个时候市场的总盈余(Total Surplus)为A+B+C+D+E,比起原本参与国际贸易前的总盈余(A+B+E)来说增长了C+D。接下来,我们就引入今天的重点“关税”(Tariffs)。由于进口商品的比例如此之大,Country A的Government可能会选择引入保护主义政策来限制进口,同时保护本土生产商(Domestic Producers)的权益。现在假设Country A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这会导致最终的本土南瓜交易价格(PW+T)高于原始的世界价格(PW)。虽然这个价格仍然低于本土均衡,但更多的本土公司现在能够竞争。在新的均衡中,消费者的需求量是Q3(因为价格上升了),而生产者的生产量是Q4(因为创收变多了)。这意味着现在进口的数量是Q3-Q4。与之前的进口数量相比出现了明显的降幅。在这种情况下,本土生产商的情况会更好,因为他们现在能够生产并且卖出更多的南瓜(Q4-Q1)。相比之下,消费者们的情况会变差,由于价格的上升,他们不得不减少自身的需求量(Q2-Q3)。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下的各种盈余。首先,生产者盈余会变大,从原本的面积E变为E+B2(图中红色面积)。而此时消费者盈余会变小,从原本的面积A+(B1+B2)+(C1+C2+C3)+(D1+D2+D3)变为A+B1+C1+D1(图中黄色面积)。同时,这里还会有government的盈余,即government通过关税得到的收入(Government Revenue或Tariff Revenue)。如图所示,PW+T和PW之间的差异为单位关税(Per-Unit Tariff),而政府此时只针对进口的部分征收关税(即Q3-Q4)。因此,政府的盈余为C3+D3(图中蓝色部分)。至此,我们能得出来征收关税后,整个市场的总盈余为消费者盈余+生产者盈余+government收入,即图中A+(B1+B2)+C1+D1+C3+D3+E的面积之和(图中黄、红、蓝色部分的面积之和)。与之前的总盈余相比,总盈余的变化为C2+D2(图中紫色部分),我们就把这部分的面积(缺少的部分)称为关税造成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大家能理解这个变化过程了吗?以上所有的分析都需要同学们对Consumer Surplus、Producer Surplus、Total Surplus、Deadweight Loss的定义掌握的非常到位,切忌通过盲目背诵图像位置来理解,这样在实际分析时会容易因为部分条件的变动而无从下手。如果觉得自己理解了,同学们可以尝试挑战一下这道真题:一般来说,税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地生产者解决生产问题,带来更多的利润,但税收也会使消费者的处境变得更糟,对进口商品征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市场平衡。 那么就会有同学好奇,为什么Government还需要征税呢?背后可能有很多非经济原因。感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去搜集一些时事进行分析,帮助自己更多元且全面的去分析每个经济现象。想了解更多有关AP的信息请戳 ↓微果快讯
中国大陆2023年AP考试报名开始啦!附详细报名指南微果快讯
2023年香港AP考点报名时间公布!数理讲堂第三期
AP微积分AB真题讲解(换元法和面积计算)微果教研室
带你深度了解AP物理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税收效应分析微观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