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困局为什么经济低迷?


钟明嘉
编者按
9月16日环球时报刊发评论文章:《“唱衰东北”可以休矣》。文章认为,仅凭增速放缓这个表象,就唱衰东北经济,有很多事实上的误读、逻辑上的误区、观点上的误导,是有悖于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的,是与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精神不符的,对正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东北人民也是不公平的。本版今日转发此文,略有删节。
自去年以来,媒体上各种“唱衰东北”的声音,一直持续不断,近一个时期,似乎又多了起来、大了起来。
“东北衰落”“东北塌陷”“断崖式下跌”,在经过一些网络和自媒体“标题党”以偏概全的渲染之后,的确很是吸引眼球,也很令人“震撼”,似乎东北经济已经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问题是东北经济是不是“塌陷”、有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近两年,东北三省在全国GDP增速排名中位列全国后五位,这是事实。但硬安上“断崖式下跌”之类的定性,却是有违常识、有悖常理的,与事实的本真也不是远和近的关系,而是真与假、正与负、白与黑的关系。常识告诉我们,增速放缓方向是向上,断崖式下跌方向是向下,把两者等同起来,确实令人费解。
经济运行总是周期性的,有波峰也有波谷,越是周期性行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波动就会越大。认知东北经济波动的本质,必须搞清楚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就是必须厘清一个问题:是部分行业增速下行,还是经济发展的全面低迷?上半年GDP增速低于7.0%的6个省区,除了东北三省,还有山西、河北、内蒙古,清一色的都是中国的能源资源大省。这说明东北经济增速放缓,是能源资源行业衰退而导致的,并不是单一的东北现象,中国经济如此,世界经济也如此。上半年黑龙江GDP同比增长5.1%,简单看数据,是不怎么样,仔细分析结构,却多少有些让人振奋。黑龙江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来自大庆油田和四大煤城的下拉影响。按照中石油公司的计划,大庆油田2015年减产150万吨,专家推算,综合考虑原油产量和价格下降两方面情况,按照全年均价每桶50美元计算,将影响大庆市几百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总书记在东北调研时强调“四个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东北经济天没塌、地没陷。相反,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大庆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重的地方,也是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地方。但是,今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2606家,同比增长184%。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全国也是罕见的,是真正内生动力的增长。过去的东北人市场意识是不强,但是从来不缺创业创新精神。东北的闯关东精神、抗联精神,黑龙江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每一个都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当思想的牢笼被打破,行政制度的改革,发展环境的优化,全民创新创业激情的迸发,必将成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是能源资源产业的大幅度下拉,另一方面是其他产业的快速增长,这才是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有些地区向上要钱要政策的时候,东北三省一声不响地作贡献。如今东北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国家再次提出振兴东北的政策举措,在一些人的眼里,竟然变成了“一味靠中央”。说东北人思想不够解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东北人也许认账。但要硬说“一味靠中央”,则是一亿多东北人不能接受的。再以黑龙江为例,大小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如今林木枯竭全面停伐,当年那些参天的松树去了哪里?粮食产量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每年一千多亿斤的粮食去了哪里?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每年4000万吨的原油去了哪里?人人都知道原油加工赚大钱,大庆的原油却要被运到外省去加工。难道这也叫一味靠中央?听听东北的老百姓怎么说,“不给枪,不给炮,只给一只冲锋号”“这就好比一头奶牛,挤干了奶,却让她自谋生路。”这些话虽然说得不全对,却反映了东北民众的情绪,因为东北人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上世纪末期,因为企业上缴太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东北工业错过了升级换代的良机,出现了南方经济快速发展、东北经济苦不堪言的困境。尤其是林区、矿区,吃不上、穿不上,矿区的一位职工,为了过大年,腊月二十九偷了一袋面粉,被抓了现行,抓他的人到他家里一看,都哭了。2003年国家实行第一轮东北振兴,才有东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差距才被追上来一些。东北如今虽然再次遇到困难,但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消费水平、人均收入都保持稳定的增长。这说明,有了第一次东北振兴打下的基础,增速放缓仅仅是结构性的,并不是不可控的系统性风险,只是新常态下可控的风险释放。
新常态下的转型调整,实质在于增长动力的切换,不再依靠粗放式的资源耗费,而是向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要新动力。东北经济的低速缓行,正是产业结构“调仓换股”的时机。东北,正在努力地抓住这个时机。还以黑龙江为例,上半年第一、第三产业都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去年快速增长基础上,同比增长10.2%,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除石油、煤炭之外,也保持了很好的成长性。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领先全国;依托独特生态优势的绿色食品正在成为面向全国的成长性最好产业;“神舟”飞天,“蛟龙”下海,“胜利日”大阅兵,哪一个缺少了黑龙江的科技装备;“龙江丝路带”建设风生水起,哈欧班列实现常态化亚欧跨行;夏日避暑清凉、冬日赏冰玩雪的旅游业在全国独树一帜;关乎民生福祉的保障房建设,多年来保持全国第一……结构调整需要时间,不能像相声里说的“早上新婚晚上就四世同堂”。东北欢迎每一个企业家来投资来经商,欢迎每一个评论家来参观来考察,哪怕带上放大镜、显微镜,只是,请看的人给干的人一些时间。
仅凭增速放缓这个表象,就唱衰东北经济,有很多事实上的误读、逻辑上的误区、观点上的误导,是有悖于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的,是与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精神不符的,对正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东北人民也是不公平的。
一位基层干部说,一年前,真的有点手足无措,现在知道经济为什么会放缓,也知道了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主动谋划,心里不慌了。8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发布会宣布:东北三省下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企稳向好。
“唱衰东北”的言论真的可以休矣!
近几年,东北经济一直是媒体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东北经济衰落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外媒甚至认为东北经济衰落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阻力。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东北经济发展现状从最宏观的层面,就是看GDP。2013年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GDP增速严重下滑,连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国31个省份GDP增速排名中,辽宁以3%的增速位列倒数第一,吉林、黑龙江以6.50%,5.70%分别位列倒数第四和第三。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那是东北经济最为辉煌的时代,东三省GDP一度占据中国GDP总量的18%以上(1958年左右),但到了现在,其占比已经下跌到了9%以下。东北经济为何会衰落有专家总结了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一是产业落后。东北原本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很高。辽宁、吉林、黑龙江2015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49%,49.82%及31.81%,前两地区远高于40.93%的全国水平。2015年东三省第三产业GDP贡献率分别为46.19%,38.83%,50.73%,均值显著低于50.19%的全国平均水平。太过依赖过去的家底,让东北在转型上困难重重。东北经济总量多少二是资源枯竭。大庆油田产量逐年下降,可采储量已经告急;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这四大煤炭基地以及辽宁省的阜新、抚顺、本溪、北票等城市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矿井由于资源已开采殆尽而被迫关闭。同时,资源储量的迅速下降和资源的低效利用导致东北产业效益滑坡,财力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三是人口大量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净迁出数量达到219万人,相当于2000年的5倍,更严重的是,个别省份已连续几年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2015年三省自然增长率分别-0.42%、0.34%,-0.60%。以前是靠人、靠资源,现在人不在了,资源也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低成本开采了,东北依靠传统的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已经行不通。但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在整体思维上的落后。传统的重工业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东北没有能够及时让民营经济得以发展,让民营经济撑起国营经济萎缩的空间,是其落后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有评论认为,振兴东北,激活民间投资是命门,国企围墙里的机器隆隆作响,未必是真振兴。将流向关内的年轻人吸引回来,人们开餐馆跑出租也有钱赚,才是振兴的本真一面。其实,去年1至5月的数据,只是东北民间投资低迷的一个缩影。有一个说法很广泛,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买股不买东三省”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东北,主要和东北低下的经商环境有关。综合企业家、有东北经商经历的商人的意见,东北营商环境不佳,一是缺乏契约精神,尤其是政府层面,一些之前谈好的项目,有支持条款的,可能会变卦;而是政府效率相比东南沿海要低,企业办理业务流程很长,服务质量很差;三是劳动者的观念,相比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劳动者的思维要滞后不少(前面已经说到,东北人才大量外流,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其实,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国家为振兴东北经济,也是不断出台相关有利政策。盘锦副市长潘元松称,东北经济正在复苏,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放过投资机会,潘元松呼吁“耳听为虚,希望有眼光的企业家,到盘锦、到辽宁、到东北来实地看一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经济困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