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称为不同非脱贫户和脱贫户的区别人口的区别

【导语】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脱贫攻坚大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篇】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感悟5精选范文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最大的移民后扶县,至2022年止,新化县共有21666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我县计划于2022年年底实现20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至目前为止已脱贫51个村。我县早已把扶贫攻坚任务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强力推进,加压奋斗,争取早日达成脱贫攻坚目标,在参加县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部署的多次任务和行动后,现有心得体会如下:

1、用“心”扶贫。对基层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们很多的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我见过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2、用“新”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树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贫困群众谈心,聊天,思考脱贫的对策和方式,同时为他们积极争取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我们帮扶工作者的自我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第2篇】2022脱贫攻坚精神与大学生成才心得体会范文

按照工作统一部署,去年底,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全面调研。通过座谈、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等形式,访谈了4位省委书记、省长等22位省市领导干部,直接了解了11个中央单位、9个省区、20个市州、45个县、41个乡镇和23个村的情况,这次经历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德政工程,它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凝聚起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给我们今后做成大事、攻克难关以深刻启示。

千百万人拔掉穷根,展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

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并不富裕的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9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非凡事业。党的十八大后,xxx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几年间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一切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脱贫攻坚稳步向前推进。在和平时期用鲜活的事实向世人再次深刻展示共产党人的初心没有变,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更加耀眼。实事求是讲,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对这两个问题缺乏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理解,还有一部分人一段时间里看到党内严重腐败、干部作风漂浮、社会风气不正、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严重淡化等情况,以致忧心忡忡。迫切需要有强大说服力的事实来转变他们的看法。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具备一定物质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适时发出脱贫攻坚总动员,获得了巨大的民心民意支持。

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看到党中央的决心,看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看到了乡村巨变,感受到党的恩情,无不由衷地称赞社会主义。我亲眼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千百万人拔掉了穷根,很多群众动情地说:“好干部回来了,好传统恢复了。”

脱贫攻坚精神与大学生成才

【第3篇】全国脱贫攻坚奖大学生心得体会感悟

到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今年只剩9个多月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级要高度重视,选准脱贫攻坚的“尖兵”,将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带领群众去决战决胜。

选准“尖兵”递好缰绳。 脱贫攻坚的“尖兵”就是冲锋在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各级要在再部署、再动员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选人用人,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党员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在用人导向上要鲜明,既要满足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脱贫攻坚的特殊需要,大力营造争当脱贫“尖兵”的浓厚氛围。在识人观念上要更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干部的潜力,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干部的不足,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桎梏,切实把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轻干部识别出来。在选人渠道上要拓宽,鼓励高层次人才、专业型人才、实干型人才充实到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中,不断优化脱贫攻坚干部队伍结构。对新补充的扶贫干部,要细致交待工作重点和难点,把优势讲清,把“短板”找准,切实把“缰绳”递好。

系牢“马鞍”扶正坐稳。 战马若没有马鞍,战士就很容易在冲锋中“落马”,因为“马鞍”既是一种制约,更是一种保护。对脱贫攻坚的干部来说,这“马鞍”必不可少。为此,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扶贫干部作风建设,把“马鞍”系牢,坚决防止“群众富起来,干部掉下来”。要教育干部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解放促进观念上的更新。要坚决反对扶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常念“紧箍咒”,及时“敲警钟”,及时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要对不守纪、不驻村、不胜任的干部采取诫勉谈话等措施,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加大问责力度。要在工作、生活和个人成长进步上关心关爱,切实把脱贫攻坚干部“扶正坐稳”,让他们心无旁骛投入到工作中去。

扬起“马鞭”奋蹄疾驰。 当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已脱贫摘帽的还存在返贫致贫可能。“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因此,各级要加强培训力度,尽快把脱贫攻坚干部全部轮训一遍,进一步提升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要在生活上多关怀、工作上多关心、进步上多关爱,让脱贫攻坚干部时刻感受到组织温暖,焕发出攻坚克难的昂扬锐气。要给脱贫攻坚干部撑腰壮胆,主持公道,真正让敢于担当、勇于担责、乐于奉献的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扶贫干部积极性,使他们扬起“马鞭”奋蹄疾驰,去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第4篇】2022大学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范文4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中央面向全党8700余万名党员、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作出的重大部署,亦是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契机。“两学一做”的成效如何,不仅要看“学”和“做”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要把“学”与“做”运用于推动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目前而言,就是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中立攻坚之志、汲脱贫之智,在“做”上精准施策、辨症施治,做到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下攻坚之志。“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学是基础,党员干部只有真学真懂,方会真信真用。推进“两学一做”和脱贫攻坚,首先要把学习党章党规作为基本功,认真研读、学深学透,深入思考、铭记于心,让党章党规成为党员干部的最高行为准则。通过党章学习,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把宗旨意识贯穿脱贫攻坚行动始终,引导党员干部在攻坚一线发挥作用、担当作为;通过党规学习,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明晰履职尽责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始终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攻坚克难啃“硬骨”、一以贯之挖“穷根”,不打赢脱贫攻坚战誓不罢休。

汲取脱贫之智。党的以来,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论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把系列讲话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此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尤其在脱贫攻坚中,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就是党员干部推进工作的“指明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学习领会系列讲话与推进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群众矛盾化解等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掌握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脱贫智慧在攻坚一线运用起来、实践开去。

做到辨症施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每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合格党员”是学习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把“合格”的标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主动入户排查、有效对接谋划,积极排忧解难、真诚帮扶解困,率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瞄准目标干、盯着问题改,不断在“做”中炼就精准识别的火眼、强化脱贫攻坚的本领、打出辨证施治的实招,当好地方发展“主心骨”、群众脱贫“领路人”,坚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新形势下,“两学一做”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新要求,推进脱贫攻坚每位党员干部责无旁贷,让我们在“学”中强化脱贫攻坚的思想自觉,在“做”中强化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常怀忧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常尽惠民之力,通过“两学一做”助力脱贫攻坚,用脱贫攻坚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

【第5篇】观看脱贫攻坚大学生心得感想五

强化内生动力,刻不容缓。水和路,依然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马汉成代表);盲目跟风投资失败、受婚俗陋习影响攀比致贫……这都与教育不足相关(庞达委员);让群众学习技术、积累资金,就不会再留恋光靠救济的紧巴日子(胡胜宝代表);落实贫困家庭子女上学优惠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唐晓明代表)。

脱贫工作是事关民生工程,事关祖国千秋大业和群众奔小康的重大使命。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是当今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源。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也是奔小康的必经之路。

习总书记曾讲道“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讲话精神,多地驻村干部和党政领领导采取了进村入社到户、座谈走访群众、查阅资料、指导计算人均纯收入和贫困户同吃同住等方式,认真做好脱贫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短板:如,信息不一致;部分贫困户未达标;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方面不足;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领导干部还存在察桌边球观念等问题,

笔者认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全面脱贫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切实发挥驻村干部、政府和群众的力量。

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要主动作为,措施精准,务求实效。从实际和特色优势出发,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帮扶贫困村村民思想教育,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其“等、靠、要”思想,从思想、意志上先扶贫,引导村民转变脱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面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身为帮助脱贫的干部要踏踏实实帮助贫困户,切勿以此为契机,谋取私利,不可在工作上打察边球,让扶贫工作名不符实。

总之,脱贫致富不仅要让贫穷的人过上小康生活,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让全国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贫困县真正摘帽,使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6篇】脱贫攻坚,扶贫工作大学生心得感悟8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敢于动真碰硬,要用绣花的精准抓扶贫,用铁杵磨成针的坚持做好工作,绝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落实责任制,干事创业的领导干部要细琢磨、擦亮眼、迈开腿、讲落实,从根源揪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案,真正的给老百姓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实施企业+农户方式,实现资金整合。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结合各个地区扶贫攻坚工作模式,完善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平台,撬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另外,部分地区可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资源,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群众脱贫致富有了门路,村庄管理和维护有了保障。

市场化+长效机制,实现环境治理。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离不开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假象村级面貌上的去,那么招商引资还会迟迟不进门吗,所以,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建立村主体、乡镇主管、上级检查考核三级联动的长效管理模式,采取农村防火员、保洁员、防汛员、护路员四员合一方式进行管护,建立起一杆到底的环境治理模式,形成环卫资金投入一体化、设施完善一体化、面貌改善一体化、力量规范一体化、体制健全一体化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基础,独具自身吸引魅力,为打赢脱贫攻坚奠定面上基础。

创新+维护,实现自给自足。脱贫攻坚开展的意义不在于只给百姓钱,更多的是规避等、靠、要的懒惰情绪,深层含义是用好的政策带动百姓脱贫增收,独立创业,并形成长效机制,所以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实现村级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深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集体资产经营方式创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且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继续创新全体村民自治和民主理事制度,探索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引导广大农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好家园,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起始之年,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意在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扶贫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 对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有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路,可以避免走入盲人摸象闭门造车的误区,通过对脱贫攻坚好经验、好做法的学习,从而转换理念、拓宽思路、打开工作局面。对参与脱贫帮扶的各类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和公民个人而言,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并得到肯定和表彰,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形成脱贫攻坚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客观而言,将10月17日设为国家扶贫日的三年来,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扶贫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对扶贫献爱心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多。但要在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还必须健全更为完善的组织动员机制,搭建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更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因此,设立全国性的脱贫攻坚奖,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是脱贫攻坚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全国性的先进典型真正发挥引路作用,就要坚持评选标准、评选程序的严格规范,将真正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脱贫攻坚典型评选出来,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全党全社会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环境氛围。

按照实现共同富裕的定义,脱贫攻坚不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我们党以愚公移山志向贫困发起的宣战,是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启的新征程。以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为契机,激励动员更多的力量投身于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将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一步开花结果,奏响携手奔小康的时代强音

坚持脱贫达标目标不动摇,在提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弱项。

一是更加注重“扶志扶智”。扶志扶智扶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当前,“扶志扶智”工作还很滞后,扶智还更多地停留在技能培训层面,产业发展也较为薄弱,必须抓紧补齐短板,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更加注重信息化。尽管全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脱贫攻坚信息化建设,但现在反而滞后了,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迎头赶上,确保走在省市前列。

三是更加注重群众工作。当前,群众工作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从思想层面看,有的干部嫌弃群众、看不起群众,工作不尽心。从能力水平上看,有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缺思路、缺方法,法规政策不熟悉,人情世故不懂得,导致工作无所适从,没办法跟群众交心,难以赢得群众信赖,有的干部处事不公,甚至违法乱纪,导致越级访、重复访、缠闹访不断。

四是更加注重工作创新。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先后探索推行了“支部+x+贫困户”、村级帮扶机制、能人兴村战略、企业“爱心”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性工作,但从工作层面来看,我们抓落实的效果还不够好、质量还不够高,还没有抓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样板和典型,缺乏深度总结和提炼,宣传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甚至有些工作虽为我们首创,但却“花开别家”。

【第7篇】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自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内心五味杂陈。每次走访,遇到“比”穷“赛”懒的群众,都会让我哭笑不得;当然,也会遇到心存感激的群众,他们感恩国家好政策、感恩工作人员真帮扶。也许有的贫困户需要“扶志”,也许有的需要“扶智”,但不管什么情况,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坚守自己的初心,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帮助他们走出“等、靠、要”懒人思想误区、寻找出路、摆脱贫困。

学经验,助扶贫。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学习,以学促做。不仅学习理论政策,也要学习其他先进村在扶贫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找准门路、想出方法,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中助群众脱贫、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

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中。要不怕辛苦,多与贫困户沟通、交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尽自己所能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真、做透,把脱贫工作做进百姓的心窝,以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8篇】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扶贫工作心得体会

曾有人说,“农村是一所大学,一个大舞台、一个大熔炉,经历过基层工作的考验,才能够经风雨、长见识、成良才。”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已经两年多了。2018年,是扶贫工作最关键的时期,而我也多一个新身份—驻村扶贫工作队,因此,对于脱贫攻坚,我有了新的感悟。

一是思想脱贫,扶贫扶志。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面对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短板,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认清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慢慢的从“帮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发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精神,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才是奔小康最好的捷径。

二是专项扶贫,精准施策。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千差万别,想要脱贫,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贫困原因寻找对应的脱贫方式。对“症”下药,实施相应的扶贫措施,才能药到“病”除,提高扶贫成效。大学生村官要敢想敢做,带着科学的方法驻村帮扶,把响应新时代的致富项目融合到帮扶工作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通过产业促发展来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其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带着感情,落实责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驻村联户帮扶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们才能真正被群众接纳;要走近群众,用心倾听,才能摸清贫困的实情、分析致贫的原因、发现脱贫路子,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摸清贫困情况,尽心尽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他们的诉求得到积极地回应,做到精准扶贫,真脱贫,脱真贫。

四是树好形象,干出成效。一个党员一面旗,脱贫攻坚一线山高路险、条件艰苦,作为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的新生力量,我们要迎难而上、劈波斩浪、牢记宗旨,把自身的优良作风留在群众心里;我们要“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不断学理论、精业务、强素质,完善自我。脱贫攻坚一线,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决战决胜之势“再动员、再部署”,吹响脱贫攻坚总攻“动员号”“集结号”“冲锋号”,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目前仍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所以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一刻也等不起、慢不得。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助力农民致富在前,享受在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奉献精神,继续以饱满的心态、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瞄准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落实,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决心,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如今脱贫攻坚的总决战号角已经吹响、决胜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营造人人参与氛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不能掉以轻心。找短板、解难题,抓落实,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认真梳理并核对“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农村饮水安全”“卫生厕所”等民生工程,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在脱贫攻坚收官时,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为人民交出满意的“合格答卷”。

1.本质是一事务区别于它事物的()

2.有效地防止了疫情大规模蔓延的最初建议是()

3.首先提出武汉封城的科学家是()

4.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拉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应急响应的警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

6.“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是()说的。

7.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育出来,这才是()

8.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的项目支持

9.()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经

10.当今世界仍有()多人在挨饿

11.在国际减贫事业中,中国倡导和践行()

12.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扶贫方式是()

13.目前我国还有()个未摘帽贫困县

14.到()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5.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6.“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7.“十三五”时期,我国连续五年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 )以上。

18.“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为( )人。

19.“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人。

20.“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 )人。

2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主要矛盾是什么()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B.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两个大局是指()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和新时代发展之大变局

B.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D.“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四个全面”战略全局

2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伟大的时刻,我们党积极开展了“四史”学习系列活动,这“四史”是指()

A.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B.《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论语》

C.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

D.党史、新主主义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24.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5.党史学习教育要学本领,学的是斗争本领和()

2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被称为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的是()

A.《习近平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

B.《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C.《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D.《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是()

B.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28.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A.践行党的时代任务的历史

B.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

C.践行党的远大理想的历史

D.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

29.党史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A.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

B.党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学科

C.党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学科

D.党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

3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作为法治的生命线。

1.中国战疫中的重要群体是()

2.抗疫伊始,习近平强调()

D.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协同配合

3.习近平指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一定能赢。这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治理优势

C.国际力量的大力支持

D.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4.抗击疫情,中国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建成了()医院

5. 1955年冬,毛泽东发出()伟大号召

A.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6.中国的减贫成效(),堪称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A.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

B.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4亿

C.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

D.贫困发生率下降84.4个百分点

7.习总书记的扶贫脱贫思想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的()

A.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视角论述脱贫

B.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之要义

C.对脱贫工作进行具体的部署

D.从人类命运发展趋势看中国脱贫工作的历史价值

8. 扶贫减贫必须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

A.领导工作要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B.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履责激励,失责追究

C.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精打细算,用活用好,用在关键,用出效益

D.督查验收要实,做到制度实、规则实、监督实,加强检查,严格验收,既不拖延,也不虚报

9.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

10.切实做到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

A.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

B.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

C.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

1.制度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体系。

2.制度的本质在于它的执行力。

3.中国战疫模式的特点是快准狠。

4.习近平强调中国战疫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依据。

6.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的是制度优势。

7.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的体现的是立场优势。

8.抗疫中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体现的是机制优势。

9.小小病毒提供了一次检验制度优劣的历史契机。

10.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第一位的。

1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2.贫困能否被消灭,是检验我们是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把尺子。

1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 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14.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15.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16.坚持社会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17.消除贫困已经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

18.中国的扶贫之路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是脱贫面临最大挑战。

20.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成效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一路降低。

21. 2019年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

22.2020年中国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23.2020年中国夏粮再获丰收。

24. 2020年中国工业生产恢复较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增长。

26.2020年网上零售较快增长。

27.2020年货物进出口好于预期。

28.2020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9.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

30. 2020年中国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31.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国际环境较为确定。

32. 国家对复工复产秉持的是解放思想的理念。

33. 国家依据疫情严重程度,以县级为单位划分为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地区三类。

34.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由中央统一发行了抗疫特别国债。

35.国家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36.2020年4月中国地摊经济重启。

37.2020年中国的宏观政策是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38.2020年中国的宏观政策是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39. 2020年中国的宏观政策是依靠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40. 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4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所处国际地位己发生历史性变化,全球权力中心正发生利于中国的时代位移。

42. 用新时代来界定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因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己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43. 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44. 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理论、学方法、学历史、学本领、学精神、汲取历史经验。

4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做到以人民权利为本位,以保护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为目的。

46.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

4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工作的着力点。

48.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

49. 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两个全面胜利。

50. 如何继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己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1.到2035年,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行列。

2.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水平。

[答案]:中等发达国家

3.“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的总体布局。

[答案]:生态文明建设

4.到2035年,我国广泛形成()生产生活方式。

5.“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答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答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新发展理念。

8. 要构建国土空间开放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发展,推进以()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9.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国家战略。

10.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相统一。

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兜底保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抓紧补齐政策短板,切实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兜底能力和兜底水平。    (一)兜底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兜底保障工作做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最早提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要求;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求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挥低保兜底作用。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惠及全体人民,每一个贫困人口都不能在小康路上掉队。对于有发展能力的,要采取开发性扶贫措施,通过造血实现脱贫;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则必须采取农村低保等兜底性保障措施,通过输血维持其基本生活。
    (二)兜底保障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3至今,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一千多万人,脱贫攻坚工作重视之高前所未有,脱贫攻坚工作改革之深前所未有,脱贫攻坚投入之大前所未有,对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之严前所未有,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开发性扶贫政策主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随着这部分人口逐步脱贫,其政策边际效应逐步递减。剩余的未脱贫人口相当部分是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只有通过保障性政策予以兜底,才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兜底保障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必须举措。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期,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脱贫成为最难啃的骨头,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表现为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只有采取农村低保等政策性兜底保障和慈善等帮扶措施,才能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仅有2年时间,帮助这些特殊人群脱贫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兜底保障刻不容缓。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农村低保,下面我首先给大家讲解下农村低保的政策。

(一)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标准

1、低保的概念。《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2、低保的属性。一是国家属性。社会救助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而低保是国家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低保是国家的一项政策,是一种国家行为。二是地方属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三是家庭属性。低保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给予低保救助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救助。

低保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保障。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员并不一定都登记在一个户籍本上,低保也不一定严格按一个户籍本上所登记的成员进行保障。例如子女已与父母分户,但仍与父母同住,并且都符合低保条件,可作为一个共同生活的家庭进行低保保障。政策规定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指配偶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还有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政策明确以下两类人员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在监狱内服刑的人员。(实际工作中,各地还进行了细化明确,例如在强制戒毒场所强制戒毒的人员)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收入是指申请家庭所有成员在上一年度内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现金和实物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情况是判断救助申请家庭是否符合当地低保条件,应该享受到怎样救助水平的关键因素。

③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规定。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2014年市政府公布的《益阳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几类不适合享受低保保障的情形,如家庭有高价值收藏、投资股票等有价证券或者有店铺、经商等投资行为的;拥有机动车辆(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机动车辆除外)、高档电器、贵重首饰等非生活必需品,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支出明显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多套房产或者提出申请前两年内出售和购置住房或者豪华装修住房的(因拆迁或者棚户区改造购买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的除外)等。但不能机械地、简单地判定如果有门面等就不能评低保,现在有政策规定,在核算收入时,对于刚性支出可按规定扣减(举例)。

(二)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程序

农村低保对象认定8大程序。包括提出申请、受理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初评结果公示、乡镇审核、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县级审批、审批结果公示等。

低保审核审批程序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受理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初评结果公示、审核等的主体责任是乡镇,各个环节,都必须由乡镇组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民主评议等程序实际上也是核实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手段,一定要有乡镇工作人员的参与,乡镇必须对所有的申请对象100%逐一审核。

2注重主动发现。部分困难家庭疏于处理人际关系,甚至与邻里之间关系恶劣,邻里之间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其家庭情况,民主评议也不一定能获得通过,还有部分行动不便、有精神智力障碍的困难家庭无法主动提出申请或没有办理残疾证,各级尤其是干部,要主动发现报告,乡镇要发挥政府职能,将确实困难并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3落实红表备案制度。低保政策规定:低保经办人员、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和财政供养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乡镇(街道)应当进行单独登记,红表备案。这方面曾经出过问题,影响很坏,一定要严格执行。

注释:“低保经办人员”是指涉及具体办理和分管低保受理、审核、审批等事项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4落实书面通知制度。对不予批准的救助申请和享受低保后因家庭经济状况好转等原因取消低保的,县级民政部门出具文书,通过乡镇(街道)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并说明理由。这个环节关系到政府部门行政行为手续是否完备,现实工作中做得不是非常好,要请各位督促执行到位。

(三)农村低保对象认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制度,科学核实核对家庭经济状况,救助对象的认定精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就是“精、准、难、”

1人均收入难以精准量化。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带来的实物收入和外出务工或打临工的收入等。其中外出务工或打零工的工资性收入,依赖于申请对象自主申报;从事种植、养殖等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因其生产、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受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难以核实,从而进行精准的量化存在困难

2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精准度不高。目前,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共享数据的部门不多,尤其是与收入密切相关的银行、保险等数据信息,受到各种限制,共享、核对难度很大,加之有的部门信息更新不及时,例如李某原是个体户,后不再经营,但他并未办理注销手续,相关部门仍存有他的信息,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核对结果的精准度。

3社会信用诚信体系不健全。部分救助申请家庭不讲诚信,不如实反映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甚至故意隐瞒享受低保后,因子女就业等原因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也不主动报告更有甚者不尽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义务;部分群众还存在“等、靠、要、懒、讹”等现象,甚至出现“越穷越光荣”、“争不到低保没本事”等消极思想因此造成社会不公,群众看法多。

(四)针对问题需加强的几项工作

1加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工作程序。正因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无法做到精准量化,在审核审批低保时,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入户调查和广泛的民主评议,对救助申请家庭的困难程度和是否符合低保条件作出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实施精准救助。

给大家举个例子:2018年4月,某县李某向中央第八巡视组反映,自己是重度残疾人,不应该被取消低保。经调查,李某夫妇,李某本人74岁,视力一级残疾,妻子68岁,育有3子1女。李某两老劳动能力尚可,喂有2头猪,养一个小鱼塘,种些小菜,常年居住在一栋老房子里,家具老旧,但在老房子旁边盖有一栋3层小楼。3个儿子家庭情况较好,大儿子从事客运经营;二儿子在公司上班,月收入3200元左右;三儿子从事个体工商,在老家有楼房、门面,县城有商品房,有小车。子女都有赡养能力,但两老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为减轻子女压力,主动少要赡养费,每年3个儿子每人给400元。去年清理整顿期间,通过调查了解,李某夫妇明显不符合低保条件,被取消低保。李某向巡视组反映情况时,也没有如实说明家庭情况,连自己盖有3层小楼都没说,只说自己住在几十年前建的房子里,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要求县给予照顾。这些情况表明低保审核审批工作中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环节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救助申请家庭的真实情况搞准搞实。

2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我省2016年开始启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目前核对信息平台共享的数据主要有9类,分别为户籍人口、机动车辆、婚姻、财政供养人员、残疾人、城乡医疗保险、企业工商、个体工商和税务登记。虽然数据信息还不全面,但通过这些信息的比对,基本上也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经济状况。我市近几年已经搭起了机构、系统,只有数据还需完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互联网+监督”平台,请他们进行事先监督,保证制度正常运行、保证公平公正,同时保护我们的干部。

3加强公开公示力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村务公开栏工作的通知》,要求将“社会救助”纳入公开事项。我市2017年9月就已部署要求各地将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信息推送到同级纪检监察“互联网+监督”平台向社会公开,这项工作已经落实,但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准确度。在落实公示公开工作上,还要加强三个方面:一是要完整、真实、准确地公示低保政策、低保审核审批过程和审批结果;二是县级民政部门必须向乡镇(街道)提供加盖公章的低保家庭名单,由乡镇(街道)张贴公示到自然村;三是乡镇(街道)必须将每个村(社区)的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在村(居)级固定公示栏进行公示。禁止将公示权限下放至村(社区),坚决杜绝“选择性公示”。同时,要加大对违规审核审批低保、骗保等行为的惩戒力度。

(五)特殊对象纳入低保的问题

《民政部关于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民发〔2012〕220号)规定,两类情形可以单独提出申请:一是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二是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中国残联等7部委《关于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残联发〔2015〕34号)规定: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民发〔2018〕90号)规定: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含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经个人申请,可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针对这个文件的规定,首先,要把握一个总的原则:家庭生活困难。有的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保障家庭生活不成问题,甚至还有发家致富的。其次,不要搞平均主义,不能因是重度残疾人,家庭条件一般般就都纳入低保,一定要通正常程序,符合当地相关低保政策才可纳入。如:株洲某重度残疾人家庭纳入了低保,后被举报其不符合低保条件。经调查,该残疾人头脑聪明、积极肯干,开了一家网店,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

、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制度与政策的异同点。制度与政策内涵不同但目标指向存在一致性。目标指向一致是指保障对象都是困难群众。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层次,低保制度属于基本制度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政府必须长期执行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政策是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应达到的奋斗目标,遵行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扶贫开发政策就是国家在2020年前要实现的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任务、方式和措施。

(二)有效衔接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70号)明确:

1、衔接目标。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对符合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衔接基本原则。①坚持应扶尽扶:精准识别农村贫困人口,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其脱贫增收;坚持应保尽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坚持动态管理: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坚持资源统筹:统筹各类救助、扶贫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扶持。

3、重点任务。①加强政策衔接:符合条件的相互纳入,加以保障和帮扶。②加强对象衔接:完善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财产为主要指标,适当考虑刚性支出因素;完善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济状况核查机制,明确核算范围和计算方法;加强标准衔接:低保标准达到或高于扶贫标准;④加强信息比对:民政和扶贫部门要经常性或定期开展信息比对,及时通报纳入和退出对象情况。

5、确保依法行政。在推进两项政策制度衔接中,要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要注意坚持依法行政、保持农村低保政策的连续性。

(三)衔接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概念与偏差。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通知》。主要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扶贫办这两份文件正确理解低保与扶贫的衔接问题。

1、“两线合一”和片面强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重合

“两线合一”,主要是当时有许多地方的低保标准低于扶贫标准,为充分发挥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需要把低保标准提高到与扶贫标准一个水平,提出了“两线合一”。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低保标准大幅提高,全市所有县市区低保标准均达到了扶贫标准,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地方,低保标准已超过扶贫标准,再提“两线合一”不准确。低保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维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当地物价水平、财政保障能力、低保城乡统筹等因素,既要保证农村低保标准动态、稳定地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避免增幅过高不可持续。

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资格条件、认定标准、收入计算等方面存在差异,要实事求是,不能片面要求提高或降低两类对象重合比例。一是农村低保制度着重解决困难群众吃穿“两不愁”,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未综合考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二是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时,强调赡养、抚养义务,并且国家政策规定,“十三五”期间,在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认定时,中央确定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暂不计入家庭收三是政策规定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重病人员和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可以单独纳入低保;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的重合,总的来讲就是“符合条件,互相纳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发放低保金。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但要注意一点,特困供养人员和兜底保障对象要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

2、将脱贫摘帽时允许存在的贫困发生率2%绑架农村低保覆盖面

一是概念不同。贫困县脱贫摘帽时允许存在的综合贫困发生率是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错退人口和漏评人口三项之和占当地农村人口的比例。农村低保覆盖面是指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人口占当地农村人口的比例二是目标不同。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政策目标是不同的,低保的政策目标是长期保障社会最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而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中央部署的脱贫任务;低保将从保障绝对贫困向保障相对贫困转变,脱贫攻坚是要消灭绝对贫困。所以,不应将贫困县“摘帽”时允许存在的贫困发生率2%视为脱贫之后的农村低保覆盖面,更不应将农村低保覆盖面硬性降低到2%。农村低保覆盖面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贫困县摘帽后,低保严格按照低保制度运行,低保覆盖面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动态调整,覆盖面是多少就多少,超过2%是有可能的,同时也是可以的,低保覆盖面不受贫困发生率制约。还要强调一点,低保对象不能由上而下分配指标,只能由下而上按政策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审核审批,是多少就是多少。

重点强调:脱贫与脱保既有联系又要区别对待。贫困县脱贫摘帽当年,获得低保金后家庭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且已解决三保障问题的农村低保对象,可以脱贫,但继续享受低保政策,“脱贫不脱保”;对于家庭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但仍低于低保标准的,如无其他“三保障”的问题,可以脱贫,但继续享受低保政策, “脱贫不脱保”;家庭自主收入水平已超低保标准的,应退出低保。

根据目前国家的政策和省厅与省扶贫办衔接:在贫困县脱贫摘帽之前,为了防止将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一了之的做法,农村低保对象(含底保障对象)在获得低保金后家庭收入达到扶贫标准暂时不予脱贫。但是,在贫困县脱贫摘帽当年,允许获得低保金后家庭收入超过扶贫标准,又解决了“三保障”问题的农村低保对象(含底保障对象)脱贫。

3、视低保(兜底)对象为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时的烫手的山竽。

有的地方误把低保(兜底)对象当作烫手的山竽,想方设法减少低保对象,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事实恰恰相反。2017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通知》中明确:

一是在考核评估建档立卡的“漏评”对象时,“档”外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除存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问题外,不应作为“漏评”对象。

二是在考核评估建档立卡的“错评”对象时,因获得低保金后家庭收入超过扶贫标准但存“三保障”问题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不应作为“错评”对象。

这样的政策实为脱贫考核评估解套

一是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即有联系更有区别。有联系是指两者均指向“困难群众”,目标都是解困脱贫。区别是两者实施的时间不同(低保是长期的制度,扶贫政策是短期的政策)、保障范围不同(低保是保基本生活,扶贫是保两不愁三保障)、认定标准不同(低保是等于或高于扶贫标准,扶贫是现行扶贫标准)、对象不同(低保是基本生活有困难的对象,扶贫是两愁三保障有问题的对象)。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将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实现应

三是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的帮扶作用。对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标准的农村低保对象有针对性帮扶,解决“三保障”和就业、产业扶持,增加低保对象收入,实现应扶尽扶。

四是实现精准差额救助。强化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救助、精准脱贫、精准退出,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应脱尽脱。

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

(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的概念。根据民发〔2018〕90号和湘民发〔2018〕38号文件规定,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认定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简单的讲,既是建档立卡对象又是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就是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

(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的分类。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分为三类。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经济收入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认定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类对象,按低保标准全额发放低保金。②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有一定经济收入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认定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二类对象,按低保标准差额发放低保金。③将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认定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三类对象。如一家三口人,父母都是残疾人,小孩即将大学毕业,如果大学毕业了,找到了一份5000元的工作,那这个家庭就是一段时间内可能通过就业脱贫的对象。需要重点注意,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界定上,新《实施方案》与2016年《实施方案》的衔接问题。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规定,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或一段时期内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低保对象(注意不是所有低保对象)都是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2016年,由于我们政策理解和基层操作偏紧,主要是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或者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的低保对象认定为社会保障兜底对象,而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有一定经济收入、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的低保对象认定为了一般社会救助保障对象。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建档立卡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只能认定为三类中的其中一类,不能既认定为一类又认定为二类或三类。②首先对第三类对象进行认定。因第三类对象有可能是全额兜底,也有可能是差额兜底,应从档内所有低保对象中找出一段时间内有可能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对象认定为第三类对象,然后再把剩下的认定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可以确保对象分类不重复。③未脱贫对象中,重病重残是以单人户新纳入低保,说明家庭还有其他劳动力,有一定收入,且整户纳入不符合条件,档内新增的重残、重病单人保原则上不得认定为一类对象,可视情认定为二类或三类对象。④如果当地救助水平已达到省定的要求,对于认定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救助水平原则上按原先的保障不变。

(三)关于重残、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实施方案》规定,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含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经个人申请,可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需要重点注意和把握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属于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②属于残联部门认定发证的重度残疾人或享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对象;③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需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对象。二是重残、重病人员所在家庭已经整户纳入低保的不再重新单独纳入。三是享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具体病种范围。是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30号)和省民政厅等5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30号文件 进一步做好全省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湘民发〔2015〕25号)规定的9种重特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病种。

(四)关于建立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在低保审核审批核算家庭收入时,可同时考虑因重残、重病、教育等刚性支出,并给予适当扣减。具体规定对家庭成员因残、重病等增加刚性支出年度内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上年度家庭年收入2倍以上的,可适当扣减。对家庭成员因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全日制学历教育年度内刚性支出超过上年度家庭年收入2倍以上的,可适当扣减。③考虑贫困家庭必要的就业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适当扣减。需要重点注意和把握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刚性支出的定性。医疗支出必须是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教育支出必须是全日制学历教育。二是必要的就业成本。是指就业培训费用、到外地打工的基本生活成本等。三是具体扣减比例和程序。因地区差异、个体差异问题,由各地制定具体扣减办法。

(五)关于建立低保渐退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方案》明确建立低保渐退机制。需要重点注意和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市、县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明确退出条件、程序。二是民政、扶贫部门要及时共享贫困人口脱贫对象数据。三是民政、扶贫部门要建立享受低保的脱贫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定期核算评估机制。

(六)关于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需要重点注意和把握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供养范围。特别是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要及时认定纳入。二是要按照民政部和省厅要求(重点是到2020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的考核指标要求),尽快制定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和敬老院护理区改造三年规划,提前为下一年度做好项目储备(必须要有立项、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等省厅要求的资料)。三是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将敬老院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安排3-5名管理人员编制,并通过争取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统筹使用特困人员护理照料费,公开培训招考满足需要的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四是没有纳入建档立卡的,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如果有安全住房问题,就存在漏评贫困户的可能。要再进一步核实统计没有安全住房的人数,向政府汇报,向同级扶贫部门正式发函,建议纳入建档立卡,如果纳不进,请扶贫部门协调住建部门解决这部分人的安全住房问题。

(七)关于建立帮扶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建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其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困难。需要重点注意和把握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扶贫部门已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二是要突出重点对象,主要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和失能半失能的农村特困人员。三是每年要对帮扶工作成效至少开展一次评估。

实际操作中两个具体的问题:

一是符合低保条件但民主评议通不过怎么办。民主评议是低保的一个必经程序,但民主评议结果只是低保审核审批的参考依据,审核的主体在乡镇,审批的主体在县民政局。乡镇和驻村干部要做好参与民主评议的党员、村民小组代表及群众代表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争取评议通过。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低保审核的主体责任,把生活确实困难,确实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

二是符合重度残疾人条件但没有办证的问题。请残联牵头,协调扶贫、卫计、民政等部门联合上门核实情况,主动为无法办理残疾证的人员办理残疾证或者出具联合认定证明。

(一)抓好重点民生实事。今年省政府已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列入2019年重点民生实事。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是确保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两不愁”的基础和关键,是完成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对标,制定实施方案,严密部署,足额配套资金,圆满完成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二)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各区县市要根据《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和刚性支出扣减办法,明确低保渐退期限和帮扶具体措施,并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进一步做好认定、分类、标识。根据扶贫信息系统贫困人口调整情况和低保进出情况, 实时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做到认定精准。要进一步按照家庭收入、劳动能力等情况,对兜底对象精准分类,并完善兜底对象档案管理,实现“一户一档”,明确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实现精准管理。要把认定和分类情况及时录入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便于数据统计和管理。

(四)进一步抓好分类帮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兜底对象致贫原因、主要困难、实际需求,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兜底保障一类对象,按低保标准全额发放低保金,对二类和三类保障对象,按低保标准差额发放低保,解决“两不愁”问题。协同扶贫部门,将兜底保障对象中存在“三保障”问题的名单,分送相关部门,由教育、卫健、人社、住建部门分类解决“三保障”问题。指导各地以村(居)为基础建立生活帮扶机制,发动村支两委干部、党员对失能兜底保障对象实行生活帮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人士与兜底保障对象结对帮扶,大力提倡邻里互助,统合解决失能兜底保障对象日常生活照料问题。

(五)进一步抓好专项治理。2018年,民政部在全国部署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严格按照民政部和省厅的统一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做到阳光施保、廉洁施保、高效施保,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六)建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长效机制。省级层面会继续制定下发兜底对象救助和帮扶指导意见,县里要细化制定具体帮扶政策和措施,根据兜底对象致贫原因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明确相应的帮扶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确保2020年脱贫攻坚总体任务完成后,兜底对象能够持续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做到“兜得住、兜得牢”

探索建立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目前,因残、因病、因教育等刚性支出造成贫困对象较多,这部分与低保、建档立卡对象实际困难相差不大,属贫困边缘群体,虽然通过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进行保障,但救助水平很低,还难解决根本问题。建议加强对低收入家庭群体救助帮扶对象的研究,建立“大救助”机制,重点明确低收入家庭群体界定、收入测算比对,制定和完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助残等专项救助制度,明确救助条件、程序、标准等,多层次精准解决群众困难,实现各类专项救助与低保政策松绑,让低保政策回归保障“两不愁”的底线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脱贫户和脱贫户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