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对关于家庭幸福的夫妻之间相处之道在相处中,最让你觉得印象深刻。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600字(精选5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1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下午。我走在去书店的路上,道路两旁的行人很多。这时,有一位穿着时髦的青年一边走一边吃着蛋糕,随即飘落下一张蛋糕的包装纸。那张纸随着风在低空盘旋着。我看了一眼,但没有去捡,心想“反正不是我仍的,没关系。”其它人也只是抬头看着那张纸一点点地落到地面上,没有去捡的意思。原本清洁的道路上突然多了这么一张废纸,使它显得特别显眼。但我仍自顾自地走进了书店。

  在选购书籍时,我透过玻璃橱窗看到那张塑料纸仍随着风一点一点地移动着。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她既艰难地走着,弯着腰,驼着背。风把那张纸吹到了她的脚边。她低头看了看,又向四周环视了一下。一番犹豫后,她缓慢地弯下腰,艰难地用手拾起了地上的那张纸;然后用手扶着身旁的树,一点一点地重新站了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垃圾筒旁,将那张皱巴巴的纸小心翼翼地放了垃圾筒里。随即,她又若无其事地走了。我站在玻璃前,目送着她离开,那衰老的背影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待她的身影消失在人海中时,我才发觉路边有许多行人同我一样,愣愣地看着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眼中流露出一种敬佩之情。我捧着书走向付款台,心中若有所思,我为自己感到羞愧。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倘若你是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崇高的思想品质,伟大的精神无处不在!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2

  每当我看见那双漂亮的鞋子,眼前就立刻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寒风中,一个老人在角落里为人补鞋,他就是一位令人可尊可敬的补鞋匠。

  记得去年的一天,哥哥姐姐们和我一起到外面去玩。不一会儿,天色逐渐渐暗了下来,回家的路上,我不小心滑倒了,我的鞋划了一道口子,我急忙来到鞋匠补鞋的地方。只见补鞋老人正提着箱子要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迎上去说:“老爷爷您能帮我补鞋吗?”老人毫不犹豫地说:“好吧!我帮你补,请稍等一会儿。”我看见旁边有一把椅子,我就随意坐了下来。老人又熟悉地打开了补鞋箱,拿起鞋开始补。

  我仔细端详着老人,他头戴草帽,黧黑的两颊深陷进去,满脸深深的皱纹和衣服皱褶连成一片。那是一件洗得发白的旧上衣,并且纽扣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拿着针用力穿过鞋,左手把线拉扯过来。他把裂缝缝了一遍,直到缝得很结实。鞋补好了,我问他:“爷爷多少钱?”老爷爷伸出了五个手指头。“五元!”我吃惊地说。“不,是五角钱!”老爷爷笑着回应我。““老爷爷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不在享清福?而在这补鞋。”我只不过在家闲着,没事做,出来补补鞋还可以给人带来方便。”我被老人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给老人,穿起鞋子直奔回家。

  我穿着补好的鞋往回家的方向走去,还不时回头望了望,只见和蔼可亲的补鞋老人正在寒风中收拾箱子。老人在寒风中补鞋的样子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3

  他是一位老爷你,那位老爷爷干瘦干瘦的,眼下有一对深沉的鱼角尾。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堆人在围观,促使我上前去看看,我被挤进了人群中。噢!原来是一位外宾正在一位老农的摊上买西瓜,由于语言不相通,他们正互相打着手势。只见外宾伸出了两个手指,也许说他要买两个西瓜,然后又双手比划了一个圆圈再指了指圆圈,摇了摇头。老农本来微笑的脸上,一下变得茫然起来,目光中充满了疑问。外宾耸了耸肩膀,又重复一遍,可老农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时外宾急了,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叽里咕噜,”可老农和在场围观的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灵机一动从书包里拿出笔、纸,飞快地在上面画了两个半只西瓜,并且上面没有画籽,我想他一定要买无籽西瓜。

  老农立即从旁边抱起一个无籽西瓜,并用刀切成两半,送到外宾面前,外宾一见满脸喜色说:“Yes,Yes。”于是老农把精心挑选的两个西瓜装好,老农也伸出了两个手指,表示22元的手势。可外宾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刚想用已学的英语数字帮他们解围,可是外宾立刻掏出一叠人民币让老农挑。我想这下老农可发财了,他的家一定不富裕,也许孙儿正在等爷爷卖的钱上学。可还没等我回琮神来,老爷爷已从花花绿绿的钱币中抽出三张十元的,那么省下的钱对外宾来说一定是小菜一碟,人群中还不时发出算了算了的声音,可老农已经把钱塞到了外宾手里,外宾愣了好一阵,伸出大拇指,连声说:“CHINESEPEOPLEGOOD”――中国人,棒。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就是这位老农,他不贪图别人的财务,我要向他学习。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4

  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那个我认识了11年的男闺蜜啦。我们在幼儿园时就认识,可关系也就一般般,担当在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的关系似乎一下子挺好了,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妈妈互相比较熟系吧。

  我的男闺蜜肤色较黑,但也不算一个“非洲人。他幼儿园时比较邋遢,吃饭时总是把饭搞得一塌糊涂,现在,也许是因为长大了,变得不那么邋了。他可不愧是我11年的好友,特别懂我,记得有一次星期天,我们一起上完课,顺便一起吃了个饭,我还没看见菜单时就已经点完了,正当我想气冲冲的询问时,他却抢先一步说:“早帮你点好啦,别忘了我们可认识了11年呢,都不需要你说,我都知道。”这时,我就纳了个闷,我都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他怎么知道呢。

  当菜上来时,啊,全是我爱吃的,不愧是我的好闺蜜!1光懂还不算,我们还特别有默契,审美也差不多,我妈问我们什么颜色的包好看时,我们不约而同的说了,黑色。说完,我们相视一笑。

  我们的妈妈关系也特别好,连上课她们都让我们一起上,她们的理由是这样的:在一起上课,方便点,我们方便唠嗑,正好一起接送。这个理由不得不让我哭笑不得,竟不是为了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方便碰头。

  他有时还会来拯救你,有次,我被我爸爸批评了,作业做到太晚了,对我大发雷霆,我还态度不太好,所以火气就更大了,好几天没理我,我妈妈跟他说我和火锅只能选一个,因为他特别爱吃火锅,他想都没想就帮了我,否则,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来安慰我,那时,我觉得他特别伟大,特别有男子汉气概!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5

  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漫长的人生中,朋友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朋友是天边绣着花边的云朵,既壮观又美丽。幸运的是,我也有这样的朋友点缀着我的生活。

  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就像两颗闪烁的金星,弯弯的眉毛如同月牙儿垂在金星之上,嘴巴小巧又红润,一张一合像一颗小樱桃。她的名字叫胡佳宁,是我们班上公认的“舞蹈天使”,我很荣幸能与她成为好朋友。

  那天,老师交给了胡佳宁一项任务,就是教会舞蹈队的同学跳扇子舞。临放学,我陪她一起在舞蹈房里练舞蹈,看着她跳的已经很完美了,便问“胡佳宁!你跳的已经很棒啦!咱们回家吧?”“不行!我觉得有些动作还做得不够好,你先走就好了!我再练会儿。”胡佳宁冲我挥挥手。朋友是在任何时候都不离不弃的!我还是又坐了下来,看着她一遍遍地跳着。“砰”!一声,胡佳宁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我赶紧跑了过去,抚摸着她摔青的腿,心疼地问:“没事吧?都叫你别练!时间不早了,学校老师都下班了,快点儿回家吧!”我盯着墙上“嘀嗒嘀嗒”的钟表,把胡佳宁拉了起来,又怕她不肯走,又说:“你再受伤明天就教不了其它同学了。”听到这句话,她停了下来,表情严肃地说道:“我就是为了能教会教好每一个同学才这么苦练,我不能在动作上给别人错误的示范!”说着她又继续踢腿、旋转。

  我想:舞蹈固然有无限魅力吸引她,但认真、责任更是驱使她这样做的原因。“加油,胡佳宁!”我在心里暗暗为她加油。

  所以,拥有这样一个认真、负责的朋友是一份幸福,要在心中默默地珍惜,精心地守护,不要让它逝去。我为你骄傲,佳宁!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6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认识许多人,但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印象深刻。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人,虽然我们不是十分熟悉,但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我哥哥的朋友郑晓天。

  郑晓天今年大约十二岁,在城北小学上六年级,他个子不高,比较胖,有一个小将军肚,肉乎乎的脸蛋上有一双小眼睛,眼睛虽小但炯炯有神,看他这体型,我估计他一天能吃五碗饭。

  郑晓天乐于助人。有一次,我、哥哥和郑晓天一起去超市买零食,我看见一位老婆婆不小心把东西掉在地上了,这时一个熟悉的背影跑过去帮老婆婆捡东西,咦!这不是郑晓天吗?动作可真快!捡完东西他高兴地跑过来,我问:“你帮人捡东西不累啊?还满脸高兴的样子。”他兴奋地说:“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我很高兴呀!”我明白了,我要向郑晓天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郑晓天还非常调皮,是个小捣蛋鬼。有一次,我们在一起玩捉迷藏,他找我们藏。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非常隐蔽的藏身之处――臭水沟的草丛后面,他从我旁边经过几次都没发现我,我心想:哈哈!我真是聪明绝顶,找到这么个好地方。因为水沟真的很臭,还有许多蚊虫,我闻着臭气,被蚊子咬了许多次,实在受不了了,我自己走了出来。看见他坐着一块大石头上面,翘着二郎腿,悠然自得地休息呢!他看见我就哈哈大笑说:“其实我早就发现你了,故意不叫你,就是让你在臭水沟边多受点苦。”我生气地说:“可恨的家伙,你真是太坏了。”哎,这个大坏蛋让我受了好多苦啊!尽管如此,我们渐渐成为了好朋友。只要有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

  郑晓天,就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人,一个乐于助人又顽皮的好朋友。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作文 篇7

  他,矮矮的身材,中等的体格,戴一副近视镜,大大的眼睛里总能透出一种严厉而慈样的目光。

  他讲起课来,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每一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总是那样的风趣幽默,每一章节都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总是那样的富有哲理,每一章节都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知识的王国,带我领略它那深刻的内涵……

  课堂上,他看起来是一位绅士的导师,对我们大家严格要求。如果他发现上课有人说话,他就会用他那双严厉而又慈样的眼睛盯着那位同学,仿佛是在告诫他:不要说话了,努力学习吧!如果有的同学上课不听讲,他就会把那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学习过程和成功事迹搬出来给我们讲解,使我们个个都受益匪浅。课下,他又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谈论关于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询问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他的眼里,我们总是像那么一群不太懂事,但又十分可爱的孩子。

  他的写作水平还非常了不起,还是信息科的科长,他的文笔很精练

  大学人际交往心理要注意什么?大学就仿佛是一个小社会,也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但大学生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些和以往阶段不太一样的心理。所以大学生们要好好看今天的文章,因为人际交往一定要熟悉彼此的心理,这样可以使沟通更加顺畅。

  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或者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表现。象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

  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有无,有利于增进彼此友情,减少不必要的磨擦、冲突。但是,如果你和同学交流时遇到意见分歧,或对方有错误时,你是措辞生硬,直道其详,还是近取诸譬,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委婉地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养幽默感也有助于把本来紧张的局面缓和得轻松自如;几句俏皮话能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话中消逝。

  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表现不明显,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事业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自以为是看破红尘,新的事物,新的活动难以再激起他的热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极混世,了此一生。对于心理封闭的同学,最重要是要努力改变自我,自强不息。大家要以更大的热情关心他(她)、帮助他(她),不能简单予以责备,甚至孤立他(她)。

  所以以上心理,大学生们都记住了吧。人际交往就是要注意彼此的心理,每个人的心理都不一样,所以彼此的交往一定不要伤害对方的心理,然后再要满足对方的心理,当然在不会使自己不舒服的前提之下才行。

  揭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走入了工作岗位,就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更好的适应职场。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都是很浮躁的,并且也很难进入角色,所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要及时了解,如果你是大学生,则就要做好心理保健,让自己更快的适应这个社会。

  社会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毕业生进入新单位后,首先应该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务不敢作主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大学毕业生大都自视较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迹的宏大抱负,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他们的理想目标不是建基于客观条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

  其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于人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一面,作为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任何一个毕业生产可能在学校就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你是学工的.领导要你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动起笔来你会感到很吃力;你是学新闻的,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因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科技专业术语不通而力不从心。

  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结束了宿舍-教室一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来到了一个生活节奏全然不同的新环境,只有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作息时问的变化要适应。早上睡到九点,下午三点起床的″九三″学社生活方式千万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医院、部队、公安等单位工作,还要适应三班倒或夜间值勤的规律。

  其次,由于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风土人情等差别,还要学会调整原来的生活习惯,培养新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异地生活关。再者,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校里课余有作业,晚间有自习,周末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参加工作以后,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来支配、安排,不善于支配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样很难适应新环境。

  综上所述就是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这些心理特征适应社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保健,变的更成熟,才可以更好的进入社会发展。此外,可以多了解一些保健常识,多结交一些社会上的人,可以让自己更快的适应。

  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

  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

  由此可见,努力克服这些沟通心理障碍对人际相处非常重要。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健康,让自己更受群体的喜欢,长此以往您不但会感受到生活变得更加有乐趣,做事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容易。不要在苦于不会与人相处,静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吧!改正先从自己开始!

  从理论上来说,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下,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涨,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开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合作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赖性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1]具有较好的亲他性。

  但考察幼儿心理的现实表现,情形令人堪忧。由于家庭教养方式或者幼儿园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当,数量众多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与他人交往感到紧张羞怯,以至于逃避与别人的交往而发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对待他人态度淡漠、冷淡,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较多,对别人语言性攻击和身体上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所有物的攻击,在家庭或幼儿园中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尤其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与社会不协调不同一的心理,应该归因于儿童早期与社会不和谐的经验。因此,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亲社会心理显得尤为有价值。这个问题向我们从事正规幼儿教育的教师们提出了强烈的挑战,要求我们反思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养的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亲他性”这个概念由“亲社会性”概念演化而来。亲社会性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对亲在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抱有认同、接受、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亲他性是亲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周围生活中的他人具有喜欢、亲近、关心、同情、帮助、抚慰、分享、包容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幼儿的亲社会性主要在与成年人、与同伴的直接交往中表现出来。

  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他人有意识影响或者主体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基于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创设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一)师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交往的行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揭示出,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模仿习得,年龄越小对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教师、家长在日常社会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儿早期学习社会交往的楷模,也许,孩子很少说出“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之类的话来为自己的友好行为作归因,但是,实际上,这种想法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正如他们常常说:“老师说……”“爸爸妈妈说……”,可见师长的言行对尚缺乏主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教师家长应该时刻意识到,师长之间、与亲戚朋友之间、与公共场所的临时相关人之间说话的内容方式、行为所传达的内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领悟到,不知不觉被他学习到。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冰冰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和谐,奶奶生病了,冰冰的妈妈问婆婆要不要喝水,冰冰也关心地问:要不要吃苹果。可是,纭纭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很僵,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盼婆婆 “早死早好”意思,甚至恶言相加,奶奶生病了,纭纭高兴地说:太好了,奶奶要死了。

  所以,建议师长们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努力做到与他人平等;待人和气、热情;为人大方、彬彬有礼;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安慰他人的能力;对他人的优点善于赞赏,对他人的缺点要宽容……;与孩子平等交往,尊重孩子的感情想法。做孩子人际交往的路标。

  (二)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亲他性心理

  一句谚语说得好:“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情绪心理学认为,“把情绪与某人、某事联系起来,就会对某人、某事产生相应的感情”[2],由此可见,幼儿只有在交往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将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与所接触的他人联系起来,才能养成亲他行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进行社会交往。

  1、为幼儿创设独立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首先,确立让幼儿独立交往的观念。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他们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即使存在不足,交往失败,正好为引导他提供了依据。所以,确立让孩子独立交往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为幼儿交往创设机会和条件。有些老师常有意让幼儿做自己的小助手,如请幼儿给隔壁班的老师传个口信;到食堂取个调羹;帮忙带件东西给某个缺课的小朋友;去社区活动中心联系交一份活动计划等等。小朋友在帮助老师工作中学会了怎么表达,怎么让别人感到满意;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受到别人的夸奖而感到高兴、愉快。一位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介绍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让孩子给隔壁的孩子送只苹果,到楼上阿姨家借本书,向陌生人问路,请求别人帮助……长期的教育和训练,造就了孩子交际能力很强,性格大方,热情开朗,讨人喜欢的良好个性。

  幼儿能参与的具体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

  (1)日常生活交往:这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交往对象都极为广泛,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家庭成员交往、与幼儿园或邻居游戏伙伴交往、接待和拜访客人;必要的时候有监护地与陌生人交往,请幼儿买个小东西付付钱、问问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过保护的政策,不允许孩子到邻居家、不允许接受他人好意的馈赠,不准与陌生人讲话等,使得幼儿少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禁止孩子做什么不如指导孩子怎么做。我们真的应该让孩子学会大胆地与他人说话,自己决定该不该接受他人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对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真实的社会,适应社会。

  (2)在游戏中学习交往: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们的共同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比如,会选择游戏伙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时,会事先征求同伴的同意;冲撞了同伴,不经提醒会道歉;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师、家长组织引导得当,无论是平行游戏还是合作游戏,对幼儿亲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发意义。

  (3)特定的交往活动:通过特别设计的幼儿交往活动,培养孩子的亲他行为。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的社会交际活动课程、有的电视台为孩子们举办的亲社会性的活动等,都比较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运用情境训练,教给幼儿基本的交往技巧

  幼儿有强烈的交往愿望,没有基本的交往技巧,容易导致交往失败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所以,对孩子的交往技巧进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传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交往的质量依赖于双方的语言表达技巧、表情动作技巧以及倾听、理解对方、与对方共情的技巧。对于幼儿而言,帮助他们学会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会倾听理解对方是基本的教育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幼儿做到:

  习惯说“你好”“阿姨早”等礼貌语言;

  学会安慰别人,“你还疼吗?”“别着急,你妈妈会来接你的!”

  学会表达对他人的赞赏,会说“你真聪明,你的画画太美了”;

  学会请求,会说“请你、我可不可以、好吗、能再说一遍吗”等请求语;

  学会拒绝、怀疑、反驳,恰到好处地说“我不想、不对吧、好象是、不是这样的”等语言;

  学会微笑着注视对方说话或听别人说话;理解别人的意思以点头或用其他方式表示。

  但要注意避免成人化的技巧训练,坚持儿童化的训练原则。

  3、为幼儿树立同伴榜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同伴的依赖增加,同伴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力也相应增大。幼儿羡慕同伴的成功,羡慕同伴的良好行为方式,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争取得到别人的赞赏和羡慕。

  不过,有的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害羞的孩子一定要跟活泼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能与文静的孩子一起玩。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固然一般情况下,活泼的孩子良好的个性可能会带动、感染害羞孩子的情绪,为害羞孩子所模仿;但另一种可能性,大家通常很少考虑到:如果不给活泼的孩子下达“帮助对方”的任务,“风头”很可能完全被活泼的孩子抢去,致使害羞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表现的机会,结果达不到预想的目的。也许,跟文静的孩子在一起玩,起步差不多,更容易协调。所以,关键的是让孩子知道同龄伙伴的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怎样与伙伴友好共处的问题,而不是简单选择交往对象的'问题。

  从认识上来说,幼儿园教育对幼儿亲社会心理的养成还是比较重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落实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比如相关课程内容狭窄、主题活动简单化阶段化、教师日常管理中缺乏与孩子的亲切交流(放学后,让没被接走的孩子静坐是普遍现象),如此等等,都应该加以改革。真正为幼儿的成长创设生动活泼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师互动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很多,在此,本文不一一列举,只提出两个原则:①教师-家长互访的时候,让孩子一起参与谈话,发表意见和看法。②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3]。

  三、关注幼儿的内部因素

  首先,激发幼儿产生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幼儿的心智可塑性强,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多用鼓励的语言,多用奖励表扬的方法;少用打击他积极性、压抑他心情的语言,他们的交往积极热情是比较容易调动起来的。另外,注意运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语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津红想跟小朋友玩”“津红会说得很清楚”;用行动和表情表述:当知晓幼儿想出去与小朋友玩时,父母微笑着点点头,表示鼓励;还有态度表述、诱导性提问等方法,不一一举例。

  其次,引导孩子体验成功交往的愉快

  可以说,幼儿对成功交往产生的愉快的体验,是促使他继续产生类似行为的强化物。“强化与随反应即来的结果有关,主体对反应产生满意的结果,就产生正强化;不能满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应,则是一种负强化,会使有关的行为减弱。”“应让他们在良好行为与满意的结果之间建立联系。”[4]所以,我们应该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许。

  同时引导孩子说出在与别人打交道后的情绪体验,并与孩子产生共情和同感;进一步引导孩子回顾交往的过程,重新把体验过的快乐情绪表现出来,将起到奇妙的强化效果。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受欢迎的人!

  富兰克林深受世人的敬仰,不仅因为他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更因为他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人类精神最完美的典范。下面看看富兰克林教给我们的心理启示。

  一天,富兰克林和年轻的助手一道外出办事,来到办公楼的出口处时,看见前面不远处正走着一位妙龄女郎。也许是她步履太匆忙,突然脚下一个趔趄,身体失去平衡,一下子就跌坐在地上。富兰克林一眼就认出了她,她是一位平时很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职员,总是修饰得大方得体、光彩照人。助手见状,刚要迈开大步,上前去扶她,却被富兰克林一把拉住,并示意他暂时回避。于是,两人很快折回到走廊的拐角处,悄悄地关注着那位女职员的动静。面对助手满脸困惑的神情,富兰克林只轻轻地告诉他:不是不要帮她,但现在还不是时侯,再等等看吧。一会儿,那位女职员就站起来,她环顾四周,掸去身上的尘土,很快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等那位女职员渐行渐远,助手仍有些不解。富兰克林淡淡一笑,反问道:年轻人,你难道就愿意让人看到自己摔跤时那副倒霉的样子吗?助手听后,顿时恍然大悟。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会有“摔跤”的时候,当初的尴尬、狼狈,暂时的脆弱、痛楚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一个人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独自抚平创伤、恢复自尊的时间和空间。诚然,这世界需要爱,并因为爱而充满希望。但当你向对方表达善意、施与关爱的同时,千万别误伤了对方的自尊,哪怕他是你最亲近的人。富兰克林说:彼此的自尊,是人际交往的底线。

  人际心理:朋友间的楚河汉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心理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主体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

  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

  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

  就心理原因而言,人际之间交往活动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按认知心理学的观战所为认知即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

  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矛盾,人们的交往活动同样如此。当交际活动中有了矛盾时,急躁冲动,情绪失控,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剑拔弩张,如此态势,结果只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自负──这种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目中无人。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另外,与别人初识时往往过于亲密,讲一些不该讲的话,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卫与之疏远。――yjbys.com

  孤僻──这种人孤芳自赏,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多疑──这种人应抛弃成见,多与朋友开诚布公地交流感情,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无端愁绪”。

  腼腆──腼腆有三种情况: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在生活中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对第一种情况,要加强性格锻炼,对第二、第三种情况,要改变观念,树立生活的信心,并培养交际技巧。

  自卑──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干涉──这种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专门爱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

  角色固执──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比如,有人在单位是领导,习惯向下属发号施令,可把这个社会角色用在对待妻子上,妻子就不会买他的账;用它来对待朋友,朋友更会认为他盛气凌人,不值得交往。

  第一章:七大人际交往的心理要不得

  第二章:职场必知的交际技巧

  第三章:职场“菜鸟” 发泄情绪良方

  我们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是必须的,但是有哪些要不得的人际心理呢?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心理疾病测试吧,来检测一下你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多深!

  七大人际交往的心理要不得

  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不喜欢那种肤浅的不真实的“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真正的心理互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伪朋友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人际心理。

  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

  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

  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

  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

  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而且极为刻薄。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别人怀恨在心,心生怨恨,从此认定对方不值得交往。

  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胡同,与事与人斤斤计较,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不懂得原谅,就不会长久地拥有友情。

  职场必知的交际技巧

  1.问候时最好点名道姓。

  迈进会客室的门,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但这却不如说:“李经理,你好,见到你很高兴。”后者比前者要热情得多。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

  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是很不得体的。

  3.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

  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

  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4.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

  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行强调和说明。也是礼貌的需要,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5.保持相应的热情。

  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6.当愤怒难以抑制时,愤怒会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观尺度。

  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应提早结束会见。

  7.学会听的艺术。

  听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给对方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要听“听话听音”。

  如对方首先讲话,你不可打断对方。应做好准备,以便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对方以响应,鼓励对方讲下去。

  不能够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也就不能够“听话听音”,更不能机警、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记住: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在工作中,善于听是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8.避免不良的动作和姿态。

  玩弄手中的小东西,用手不时地理头发、搅舌头,清牙齿,掏耳朵,盯视指甲、天花板或对方身后的字画等,这些动作都有失风度。

  9.要诚实、坦率,又有节制。

  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个努力付诸东流。对方一旦怀疑你不诚实,你的各种不同凡响的作为都将黯然失色。

  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

  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谈起或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在评论第三者时不应失去体量他人的气度。

  10.要善于“理乱麻”,学会清楚地表达。

  善于表达使人终生受益。讲话不会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叙事没有重点,思维头绪混乱的人,常常迫使人们尽量回避他。

  一般来说,你若从没有担心过别人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1.作一次音色和语调的自我检查。

  把自己要讲的话录音5分钟,听听是否清晰,喉音、鼻音是否太重-语速怎样-语调老成、平淡吗?

  如不满意,改进后再录一段听听。充满朝气的语调会使你显得年轻。此功重在平时留心多练。

  12.注意衣着和发式。

  第一次见面就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往往会给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阴影。

  平时不修边幅的企业家,在会见前应问问懂行的人,让他根据你的年龄、体形、职业及季节等因素设计一下你的衣着和发式。

  13.如果对方资历比你浅,学识比较低,你应格外留心自我优越感的外露。

  当你介绍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位职称等情况后,对方也得谈到他的相应情况。

  为了避免对方自愧不如,在介绍自己时你应该谨慎一些。对对方可以表示赞佩。过度的关心和说教应该避免,要表现出诚意和合作精神。

  14.会见结束时,不要忘记带走你的帽子、手套、公事包等东西。

  告别语应适当简练,克制自己不要在临出门时又引出新的话题,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告别才是会见的高。

  职场“菜鸟” 发泄情绪良方

  不要见人就发泄情绪

  只对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人发泄不满,是最重要的原则。

  向同事或毫无裁定权的人发泄情绪,只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厌烦。

  解决方式是:直接去找你可能见到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上司,然后心平气和地与上司讨论。假使这个方案仍不管用,你可以向更高层次的上司求助。

  抱怨的方式同样重要

  尽可能以赞美的话语作为情绪述说的开端。

  这样一方面能降低对方的敌意,同时更重要的是,你的赞美已经事先为对方设定了一个遵循的标准。

  记住,听你情绪述说的人也许与你的事情并不相关,甚至不知道情况为何,如果你一开始就大发雷霆只会激起对方敌对、自卫的反应。

  如果你怒气冲冲地找上司表示你对他的安排或做法不满,很可能把他也给惹火了。

  所以,即使感到不公平、不满、委屈,也应当尽量先使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再说。

  过于情绪化将无法清晰地说明你的理由,而且还使得对方误以为你是对他本人而不是对他的安排不满,如此你就应该另寻出路了。

  发泄情绪时,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上司和同事私下交谈,避免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

  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的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还有利于维护上司的尊严,不至于使别人陷入被动和难堪。

  结语:原来,在职场中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交际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大方、得体的人际交往,这样就不仅能给你的人际加分还能有利于你在职场中的发挥哦!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

  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1、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

  2、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 、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4 、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 、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 - 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心理活动对于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尤其如此。不良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会扭曲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之下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遭受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体验,而这些不良的体验又会反过来加重个体的消极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当个体心理的消极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其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加之现代社会整体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所以,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身的人际关系陷入困境。

  一、当代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几种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

  影响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认知和情感因素有许多,这里主要分析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首先,就是自负。自负可以说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其本质是当代学生对于自身的过高评价及产生的一系列的傲慢情绪,其实就是对于自我认识不清的一种表现,对自己的评价远高于自我的真实水平。

  这种不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源于后天成长的环境,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便生活在一种众星捧月的环境之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分偏向正面的评价,其本意是想鼓励孩子,但过分夸大的评价会导致孩子慢慢出现自我评价过高的问题,久而久之,其自负的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伴随自负而生的是一种高傲的心理,大有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态势,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个人中心观念的产生便显得理所当然。有调查显示,“10.94%的学生认为自己待人处事主要考虑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28.61%的学生不喜欢配角工作,没能占据主导位置便会产生极强的失落感”。[1]

  人际交往中涉及到许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问题,协调这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对于交往中的个体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个人中心主义者轻视甚至完全忽视这种协调的重要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态度即便是一般的人际关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更深层次的交往。

  其次,就是自卑。和自负恰恰相反,自卑者对于自身的评价远低于实际的水平,并伴随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卑者对自我进行否定,忽视自己的优点,不断压低自己的价值。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者也显得极为消极、被动。

  自卑的产生同自负一样,主要源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对于自卑情绪的产生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和过分夸赞导致孩子产生自负心理一样,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严苛,因为某些原因总是倾向于对其进行否定,久而久之,导致子女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进而对自身的评价也变得消极、负面,自卑情绪由此产生。

  事实上,许多自卑者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但是,这种自尊是极其脆弱的。自卑者为了保护自尊,往往会选择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在与人交往时,自卑者总会觉得他人的优点极为显著,从而进一步感到自身的无能。久而久之,孤僻、冷漠的标签就会贴在这类学生的身上,其自身的人际交往就会陷入绝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卑心理如果长久地存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最终就会使学生个体的心灵发生扭曲,进而对社会产生愤恨之情。

  最后,还有一种心理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猜疑心理。所谓猜疑,即“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2]

  猜疑之心在当下高校学生中的存在是确定的,其实这也并不令人意外,在如今这个时代,社会上虚伪的人际交往可以说比比皆是。高校作为亚社会,不可能像一个密封的罐子一般与大社会相隔绝,社会的种种影响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必将给高校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既然社会上虚伪的交往现象大行其道,那么高校学生以一种警觉的防备之心面对校内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亲密的人际关系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但是,自我暴露意味着向另一个体展现自身的弱点,很有可能被另一个体所利用,最终对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为了避免这种伤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自我的暴露,但是,这要以牺牲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为代价。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只能勉强维系一般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有调查显示,“63%的学生感到交往困难,知心朋友很少”。[3]在这种情况下,当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学生无法从交际中得到相应的支持,只能独自面对。

  二、针对不良心理状态的应对策略

  虽然造成人际交往困境的几种心理因素主要源于学生儿时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年少时的家庭教养方式,但是,高校绝不能因此就对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视而不见。完全纠正一个人从儿时起就逐渐形成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个教育环节,有责任、更有义务帮助学生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首先,高校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活动中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危害性进行阐释。同时,可以进行相应的辅导,指导学生不断改善自我,对自身存在的消极心理情绪、认知进行纠正,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与改善。

  其次,高校应当逐步改变辅导员在大学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大学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但事实上,要想在大学期间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辅导,更好的方式绝不是带有命令式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从专业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多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许多的消极观念和情绪,其实这些心理问题只要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指导、排遣,完全是可以消减的。

  最后,高校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相应的校内网站,进行与消极心理状态有关的知识的科普,并在版面上设置相应的问答栏,由专业的教师回答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困惑,排除影响其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消极心理因素。

  诚然,高校学生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在许多方面,包括人际交往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主见,高校教育工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像中小学教师那样

  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也绝不能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对于那些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消极影响的心理问题,高校完全有能力、更有责任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不是一个尽责的学校应当有的行为。

  [1]李伟东,刘敏姬.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与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xx(4).

  [2]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

  [3]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xx(6).

  [4]田晓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及调适对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9).

  [5]朱建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应激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7).

  [6]孙铁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及消除[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6).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个地方踩雷了,或者不知道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明明自己没得罪对方,可是对方却对自己敌意满满。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的本性是偏向自己的。看别人,大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这种出发点,往往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影响到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效应,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人际交往上,影响关系的,主要有七大心理效应。

人们对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于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见钟情。

你参加了某一个派对,遇到了一个气质如玉,举止翩翩的人,你立刻产生了好感,觉得可以和这个人认识一下。和对方接触后,对方的谈吐举止,让你觉得这个人很有修养,值得一交。再往后,每次看到这个人,你都觉得很舒服。

其实你不知道,这是因为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影响了你后面对他的判断,这就是首因效应。即,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深刻印象,影响着后来对人的知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现在先入为主。这种先入为主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鲜明的、强烈的、过目难忘的,很容易最先存进大脑档案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偏差,任何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因为任何最先出现的因素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将影响着人们对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知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个实验:他给受试的中学生看一张列有五中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具有者五种品质的人。中学生普遍把这个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再次要求受试的中学生想象一个具有这种特质的人,结果发现,这些中学生普遍推翻了原来的想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这就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是指由知觉对象的某一部分有关特征推及到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形象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在恋爱和嫉妒中尤其明显,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漂亮的女人都很会骗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比如,个人崇拜。

但这种泛化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所谓物极必反。比如,你内心很崇拜某个人,觉得他完美无缺,即使别人怎么说这个人有什么缺点,你充耳不闻。可是有一天,你亲眼目睹了这个人的缺点,结果,心中偶像崩塌,你一下子将这个人贬得一无是处。

平日里,你和家里人相处得还不错,沟通也很愉快。可是,某日你谈恋爱了,家里人却极力反对。这个时候 ,你突然觉得家里人不爱你了,觉得他们从来没有为你考虑过。于是你跑出家,越走越远,走到一个卖烧饼的摊子前,突然觉得肚子饿了,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没带钱。老板请你吃烧饼,你一边吃一边吐槽父母不爱你。但事实上,父母也就是在恋爱这件事上极力反对。

这就是近因效应,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影响,或者最近的或最后印象对人知觉他人产生了强烈影响。

通常而言,在熟人之间,尤其是亲人,好朋友之间,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某人或某事近期表现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因此,熟人与熟人之间相处,更应该注意分寸和界限,以免将来造成误会。

前面提到的“漂亮的女人都会很骗人”,其实既是一种负性晕轮效应,某种程度上,也是刻板印象。为什么呢?因为嫉妒心重的女性或极度自卑的男性看到漂亮的女人时,都会产生一种自卑,觉得对方是自己望尘莫及的,于是选择吹毛求疵,自己想象出对方存在某个缺点,并以偏概全,产生自我心理安慰。而一些人因为不喜欢思考,有着浓厚的拿来主义思想,于是从心里认同了这个观点,就形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以为根据去认识人或事物。与负性晕轮效应不同的是,晕轮是自己主观产生的,刻板印象则是主观接触他人观点而产生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部分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比如,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不怕辣,南方人怕冷,上海人精明小气,山东人人高马大等。

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经常被运用。这是人为了节约大脑的认知资源,节省精力而采取的思维模式,它有利于总体评价,但也往往因为对个体评价产生偏差,而导致人不能客观地认识某人或某事物。

传说,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塑。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丽少女的雕像,并把它当作有生命的人那样和她说话,爱它,期待它变成人。结果发生了奇迹:雕像活了!变成了一位真正的美丽少女,并与他结为伉俪。

因此,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因期望值高低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这种现象,在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间尤其明显。当你总是批评伴侣或子女不行,对TA充满抱怨,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彼此之间情感越来越淡,对方更是表现出“不行”让你觉得生活灰暗。然而,当你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夸奖对方,鼓励对方,肯定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好了,甚至你会觉得对方表现让你越来越满意。

因此,期待效应是正负影响的。当你努力发现某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由衷地赞美他时,你就会看到他表现得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形象;而当你将某人视为小人或恶棍,总是挑刺,那么这个人就的确会以你所给他“扣的帽子”嘴脸来对待你。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会被不同的群体作出各异甚至相反的评价。

有个人想拜访一位大师,却多次被拒之门外。后来他了解到这位大师喜欢狗,而且每天傍晚都会在小区里遛狗。于是他学习了养狗知识,找人借了只卷毛狗。于某一天傍晚在小区里制造偶遇,津津有味地聊起狗,大师很快接受了他的拜访。

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诀窍,多寻求与对方的相似之处,求同存异,可以更快地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这就是相似效应。

曝光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喜爱程度受它的曝光次数影响。

两人没有见过面的人,因为距离产生的朦胧美,彼此对对方有着一定的幻想。加上经常聊天互动,慢慢地产生了好感,继而觉得自己找对了人。当然,实际见面之后未必能继续产生这种美感。因为曝光效应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这取决于两个人首次交流时,彼此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好,往后多接触,好感度会增加;反之,则会越来越厌恶。也就是说,曝光效应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另一方面,血缘再近的人,如果很久没联系,也会日渐生疏。所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亲人长期不联络、不相见,也会生疏陌生,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人的记忆有这样的规律:反复多次地记忆,要比一次长时间记忆的效果更好。“长”见面不如“常”见面,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事小事勤商量,有事没事常来往”,才可以保持良好关系。

除了上述人际交往心理效应,影响人际关系的还有其他因素。如果把人际关系看成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也可以说是一种吸引力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吸引具有以下的规律:

当交往的双方存在着年龄、兴趣、态度、职业、学历、背景等的接近点时,人会产生一种寻求归属感的心理倾向,彼此之间易于相互吸引。

“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对于自卑且嫉妒心重的人而言,则更喜欢看起来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不喜欢那些外貌、能力或某方面条件优于自己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更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类似的人,尤其是在态度、信仰、爱好、兴趣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人。

双方的个性与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互补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话痨身边往往有个沉默的朋友。

一般来说,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研究表明,最受喜欢的人并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那些具有非凡能力但也犯了错误的人。因为能力强者的犯错,让能力较低者感到了心理平衡,压力相对没那么大。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和女之间,往往比男和男之间,或女和女之间更易相互吸引,更易建立联系。

生活中那些相互帮忙的人,其关系总是比较密切,这就是互酬效应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酬效应主要表现在能力、感情、信息等三方面。在人际交往中,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总是比较容易成为人们交往的对象,因为人的趋利心理,潜意识里认为能力强的人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帮助。而能够倾听他人、关心他人、善于安慰的人,也往往朋友比较多,因为他们满足了他人的情感需求。此外,那些见识广、知识面宽的人往往成为人喜欢交往的对象,因为和TA交往,让人觉得有收获。

当然,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感情传导过程,单方面的酬,只能表现为单方面的受欢迎;只有双方面的“互酬”,人际关系才能在密切的互动中逐渐深化。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仅仅认识到、注意到这些心理效应和吸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

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包括尊重别人的习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个人隐私等。

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俗话说“一诺千金”,在人际交往中,许诺的事,应该是自己能够做到而且有必要做到的事,一经许诺,应设法兑现,如果因条件所限一时难以兑现,则应向对方解释。信口开河,是很让人反感的,还会从此失去他人的信任。

3.善于发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视觉“盲点”。

在社交中当事人有些不易察觉的有损社交形象的不足之处,比如高频率口吐芬芳,一些不雅习惯等。这就需要能善于从别人的异样反应中觉察自己的不当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人们常说,凡事讲究分寸,值得就是社交中要有个适度性,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初次见面,应以礼相待,一般不宜马上称兄道弟,打得火热,无话不说;开玩笑要看对象和场合等。一般而言,说话的随意性与关系的亲疏成正比,关系越亲密,说话越随便,但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随便”,造成了一些亲密关系越来越疏离。实践证明,有界线感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信得过的人。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并不是某个心理效应一锤定音的,有些时候,某个人际互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或以上的心理效应,这需要人留心自己的言行,观察他人的反应,概括起来,就是学会察言观色。

: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家庭幸福的夫妻之间相处之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