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和老龄化少子化解决方案会不会对失业率产生影响

少子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人口已经出现新的历史性变化趋势,已步入少子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人口数量转向人口结构。在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关键的历史节点,国家审时度势、敢于担当,对人口战略和政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先后实施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由于生育观念改变、育儿成本提升及缺乏相应鼓励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鉴于控制生育的基本国策已实现其目标,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基本国情已出现新变化,有必要尽快进一步全面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中国人口形势与现状究竟如何,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本周四,青年人口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郭未博士应邀莅临喜阅汇,解读“中国人口现状与中国人的生育选择”,欢迎莅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目前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达8000多美元,尤其是近五年来,砥砺前行,转型发展开启新历史篇章。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无疑,人口结构失调已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短板。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大国,其合理的人口结构水平应该是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处于20%~23%的正常水平。然而,0~14岁人口占比,中国目前只有16.6%。显然,中国过早步入了少子化社会,将给实现现代化带来重大挑战。

预计到203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跌破15%,而到了2050年,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造成中国人口结构呈现高龄少子特征十分明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与全球老龄化加深密切相关。近年来,不少国家民粹主义泛起、新保守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思潮更弥漫全球,症结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根源在于主要经济体老龄化在加深。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深陷低生育陷阱,老龄化较严重,造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需不振、养老负担重及财政供给压力大,进而导致经济低迷,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短期看,是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遇到出口导向经济难以持续、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人口红利衰减、创新能力不强、投资消费失衡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所导致的。从长期看,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出现失衡,未富先少、未富先老,而致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人口形势与现状究竟如何,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本周四,青年人口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郭未博士应邀莅临喜阅汇,解读“中国人口现状与中国人的生育选择”,欢迎莅临。

北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政策及人口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南京大学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老年社会工作》、《社会研究方法》、《人口学经典著作导读》等课程。独立主持联合国人口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资助的科研项目。曾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统计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年来,郭未博士将其研究兴趣之一指向于使用系列定量及定性方法探讨人口、环境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以年龄来划分人群,然而,一个人是否“老了”,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一个数字。随着社会结构、主流文化、医疗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的生命周期更长,“衰老”的潜在含义也随之发生改变。

对于当今中国的年轻人而言,“变老”并不只是一个几十年之后才需要面临的社会议题,而是当前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调整时期正在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近日,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2022 牛津中国论坛“青年与老龄化分论坛”,从文化观念、社会实践与人口健康等角度解析老龄化这一人口趋势,跨代际地重新审视年龄。

少子化和老龄化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中国近年来生育率持续低迷,少子化也成为与老龄化并驾齐驱的人口问题。从“双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开放”,中国生育政策逐步放开,然而要不要生,生下来怎么养?依然是困扰当代年轻人的问题。当代年轻人少子化与去家庭化的趋势,对于社会在短期和长期内应对老龄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少子化和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老一小’的社会议题,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看来,生育率下降不完全是因为之前的生育政策,最主要还是因为生育成本和文化,特别是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在增长。同时,现阶段的部分年轻人,把“晚婚晚育”、“不婚不育”、“裸婚”当成了一种符号,这也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陆杰华认为,现阶段要使生育率回升到一个适度的水平是非常难的。因此,他呼吁改变过去社会“不愿生、不想生”的观念,着力解决性别平等、生育、教育、养老的问题,提倡构建“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从自己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实地调研的经历谈起。她提及,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养老院,给予了大量财政补贴,养老院的硬件、软件等设施完善,老人对服务也较为满意。但是在调研中,她发现,即便如此,老人仍然不愿意将养老院推荐给其他老人。“他们认为最好的养老还是在家,条件再好的养老院,住一两天可以,天天住是不行的。最好的养老模式应该是和你熟悉的一切一起慢慢变老,这也是国家现在将家庭养老作为主要政策的原因。”

同时,李玲指出,家庭养老是需要社会支撑的。她希望未来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虚拟养老院,让老人在家里和他熟悉的一切一起慢慢老去,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等手段从家务到饮食到医疗为老人提供各种帮助。尽管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她认为,这同时也是一个机会,“我们恰恰有希望靠我们自己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走出一条新路来。”

作为心理学专业学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则从个体的层面来考虑少子化的问题。在她看来,少子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虽然将来有技术支撑和社会保障去解决,但到最后,能给人“雪中送炭”的还是配偶和子女等家庭成员的支持。“如果没有子女,到最后的时候,手术等重大事件发生时谁给你签字,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李娟认为,少子带来的问题是贯彻人的一生的,“这不是说一定要靠子女养老,而是说子女可以给予多一点支持,这是很重要的。”

结合陆杰华提到性别平等的问题,李娟又谈到,现阶段女性意识的崛起和不婚是有关系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人的心态也会趋于平稳,到之后会有更多人享受家庭和子女陪伴成长的人生经历,无需过度担忧。

认知关爱工程发起人、爱恩健康养老创始人苏有城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方面,老人要想晚年幸福必须有“三老”:老伴、老友和老本。另一方面,少子化对老龄化提出了一个更加现实的要求:要尽可能避免进入到失智、失能的状态。如果进入到失能、失智的状态,没有资金和亲朋好友,整个晚年的生活品质、生命、尊严都会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如今,养老行业正逐渐成为前景广阔的一个朝阳产业,但与此同时,由于薪资、社会认同等原因,养老行业很难留住年轻人,这也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苏有城分享了自己从2018年开始做养老机构运营和公益工作的经验。作为一个核心成员都是年轻人的团队,他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团队强调建立“爱与温暖”的亲密关系,年轻人加入团队后,只需要聚焦怎么能够让老人的状态更好,工作氛围轻松。此外,做关于认知症的服务,也可以给年轻人带来获得感。第二,当下养老服务业飞速发展,行业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基于此,苏有城团队给予了年轻人足够的发展空间,并且鼓励他们尽可能成为院长或者行业领头人。第三,在苏有城看来,随着老百姓支付能力的提升,整个养老服务行业的薪资水平也会相应上升。此外,他们还借鉴了华为的模式,给优秀团队提供股权激励,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到养老事业里,并长期坚持下去。

李玲则以年轻人创立虚拟养老院为例,对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她介绍,兰州的虚拟养老院通过现代科技,让居家养老的人甚至失能、失智的老人享受全天候、无间隙的服务。作为一个政府和市场合作的平台,虚拟养老院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达到规模效应后也会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而在养老产业信息化创新发展这一方面,她认为年轻人是有优势的。

同样地,李娟也认为,作为朝阳产业,养老行业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但是目前,养老照护产业中年轻人流失得很快。要想留住年轻人,则需要完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说,年轻人护校毕业之后,在医院工作会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知道一步一步怎么往上走,像我们在大学要先做讲师,然后做副教授、教授等等,一步一步知道怎么发展怎么走,这对年轻人的选择非常重要。”

“鼓励年轻人,我觉得光靠倡导理念是不够的。”陆杰华继续补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养老行业的职业认同,规范职业认证、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使得养老行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

老年人持续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让年轻人有足够的工作岗位解决生存问题也十分关键。李玲则从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析。首先,她认为,未来不会是一刀切的退休政策,而是会实行越来越弹性的、逐步调整的退休制度,这样慢慢地不会对就业市场、对年轻人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其次,她呼吁老年人创业,“我们过去好像到了60岁以后老人就老了,其实现在60岁的老人还非常年轻,有经验,有资源,那为什么他们不去创业,去做自己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也可以是我们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起点。这样的话,不仅不会影响年轻人就业,还可以带动年轻人就业。”

疫情给养老行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疫情期间,老年群体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在长期居家以及限制措施下,老年群体会面临社会的‘隔离孤独’,甚至一些生活基本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基于这些挑战,新冠疫情对于老年群体以及中国的养老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对此,李玲直言,目前西方由于无法控制疫情,养老院成了死亡屋。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更坚定居家养老是最合适的模式。“经过这次抗疫的实践,我们中国人现在应该充满信心,尽管我们的老龄化非常厉害,挑战很大,但我想只要能够真正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有希望探索出适合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一个养老模式,让老年人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变成社会的宝贝,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李娟从疫情期间自己线上为痴呆风险比较高的老人做综合干预的实践出发,谈论了疫情带来的启示。“在干预过程中,稍微有轻度问题的老人,他的康复回弹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所以说人在任何年龄段其实都还有很强的自修复能力。”

苏有城认为,在疫情情况下,要鼓励居家老人组成团体互助养老,“像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最怕的就是面壁思过,所以我个人觉得其实要鼓励老人去做一些社会参与,,即使居家养老,也要去给他们营造这种可以组团、可以社会参与的机会。”

结合先前做的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陆杰华随后谈及虚拟化的浪潮对老年健康以及养老的影响。他认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比如出行需要健康码,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不适应的。但同时这也是个机遇,使得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得以提高。最后,他呼吁,创新技术为养老服务赋能,构建一个年龄友好型的社会。

  近日,网上消息报道称,“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再过三十年,他们恐怕连A片都选不出演员了”……一时间引起广大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如今,日本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严重问题,他们到底该怎么办呢?今天专家为你详细介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相关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全球最快 解决少子化问题成关键

  在日本,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近几十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占整体人口比例达到7.1%,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时至今日,日本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与此同时,老龄化不断加深令日本政府在社保支出上的财政负担连年加大,也对日本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构成了障碍。就日本如何来应对这一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结构研究部部长。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是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996年设立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就人口老龄化所伴随的社会保障负担加大等问题进行宏观政策研究,以探寻解决问题的良方。有关日本现在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现状,该研究所人口结构研究部部长摊开一份资料介绍说:“这是上个月联合国发表的《世界人口展望》。就像这里面所写的,日本现在是老龄化趋势最快的。这一项叫做‘年龄中位数’的对比表格,日本是45.9岁,这是一个比较接近于平均年龄的概念。”

  简单来说,如果把一个国家的人口全部按年龄高低排列,那么最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就叫做“年龄中位数”。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2012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时日本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增至23%。这也就意味着5个日本人中,至少就有1个人是65岁以上的老人。而对于老龄化程度加深给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专家指出:“当然这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老龄化会令负担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缴纳保险的中青年相对减少,养老金也好,医疗也好,负担会越来越大。另外,老龄化也被认为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老龄化实际上是生产年龄人口的减少,也就是劳动力供应的减少。”

  受经济增长趋缓导致的育儿成本昂贵,以及晚婚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少子化问题不断加深在日本同样也颇为显着。日本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总和生育率)曾于2005年时降至最低的1.26,而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应该维持在2.1左右才趋于合理。在日本,少子化与老龄化被合成了一个叫做“少子老龄化”的概念,专家指出,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专家指出:“老龄化主要就是由少子化引起的。引起老龄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少子化,另一个是死亡率的降低。生育率降低,孩子就减少,人口结构就‘头重脚轻’,老龄人口比例上升。而死亡率降低,会让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这是个人老龄化几率的上升。虽然这也会有增加老龄人口的效果,但相对来说,还是少子化的影响更大一些。”

  以此来看,实际上要想解决日本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其实在于如何解决少子化的问题。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为应对少子化问题提出了强化育儿支援的“天使计划”,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育儿休假制度、扩充育儿补贴、增设保育设施等对策措施。而在老龄化导致社保负担加重的问题上,日本则通过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以及提高医疗费个人负担比率等措施来缓解压力。那么究竟这些措施收效如何呢?专家表示:“比如说少子化对策起了多大的作用,这个很难判断,因为没有办法做实验。不能说哪天突然停了,来看看生育率会降低多少。我想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具体会有多少效果,难以判断。”

  自2005年触底以来,日本的生育率虽然有所回升,但上升幅度仍然有限,可以说日本解决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专家认为,以日本的情况来看,应该进一步加大在少子化对策上的财政投入。专家说:“在大家能够相信在生了孩子以后可以得到充分的支援的时候,我想生育率大概就会恢复了。因为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这种信心,所以生育率的恢复也就不明显,相比欧美国家,(日本)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准。”

  日本进一步走向老龄化 两成家庭有65岁以上老人

  据某社7月4日电,日本厚生劳动省4日公布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含有65岁以上老人的“高龄者家庭”推算数量2012年达到了1024.1万户,创历史新高。所有家庭中,高龄者家庭占比升至21.3%,反映出日本家庭进一步走向老龄化。

  日本高龄者家庭中有的只有夫妻两人一起生活,有的独自生活,还有的与未满18岁的未婚者同住。此前高龄者家庭数量最多时期出现在2010年,当时有1020.7万户。

  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高龄者家庭中只有夫妻两人一起生活的为501.7万户,首次突破500万,占总数的49.0%。女性一人独自生活的为349.8万户,男性一人独自生活的为137万户,两者数量都仅次于2010年,占比则分别为34.2%和13.4%。

  2011年每户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比上年增加1.9%,为548.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3.6万元),两年来首次增加。另一方面,非正式工在日本全体劳动者中所占比例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达38.9%,创下2004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新高。

  该调查于2012年6月与7月实施,对象家庭从日本全国任意抽取,其中不包括受核事故影响众多居民疏散到外地的福岛县。收入则调查了2011年的部分。

  在这里小编温馨提示:广大朋友们一定要多了解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作为子女的我们。争取让老年人能够健康幸福的安享晚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龄化少子化解决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