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什么时候提出的

  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儿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尊重妇女、关爱儿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坚持妇女和儿童的主体性,充分肯定妇女和儿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妇女儿童观的核心内容。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汲取马克思主义妇女儿童观的思想资源,将妇女儿童事业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妇女儿童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是马克思主义妇女儿童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推动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视妇女和儿童的主体性,坚持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肯定妇女和儿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反对人的物化和异化。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妇女儿童群体是受压迫最深的群体。男性一直是权力和话语的支配者,妇女在家族和国家中没有任何地位。马克思提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儿童也是封建制度下最易受压迫的群体,恩格斯强调:“把孩子们应该用在身体和精神的发育上的时间牺牲在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贪婪上,把孩子们从学校和新鲜空气中拖出来,让厂主老爷们从他们身上榨取利润,这无论如何是不可饶恕的。”反对童工劳动正是对资产阶级压迫儿童的反抗。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儿童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应有之义,与人类解放是高度一致的。马克思提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同时,保护儿童被视为无产阶级的社会责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在这些论述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某种程度来说,妇女儿童解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妇女儿童的全面自由发展。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时起就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的发展。党深刻认识到,妇女儿童在旧社会是最受压迫的群体,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的主体性,把妇女儿童发动起来可以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党名义通过的妇女问题的决议。1927年开始的土地革命,把妇女解放置于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关键位置,指出妇女也是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方针政策,领导广大妇女展开多种多样的解放运动。1943年,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肯定妇女在战争中的贡献作用,把支援抗战与妇女解放相结合。儿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充分发挥了自主能动性,对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3年,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把农村老人“敬神”“叫魂”迷信扫除的原因归纳为:“第一,儿童团、少队的反迷信宣传,苏维埃的节省香烛钱运动。第二,儿童团(特多)、少队的直接干涉(抹掉她们的香烛)。”充分肯定了儿童的革命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全面地践行理想和使命,新中国的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广大受压迫的妇女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了作为“人”的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之一,男女平等被写进了《宪法》。1949年3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以生产为中心,为广大体力、脑力劳动妇女及其子女服务”的妇女儿童福利工作总方针。传统的压迫性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妇女儿童发展的桎梏被打破,中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妇女儿童发展体系。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参与机会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中国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快速普遍提升。“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妇女能顶半边天”等理念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年,第四次全国妇代会提出“四个现代化需要妇女,妇女需要四个现代化”的号召,这是国家在改革开放后首次正式提出并强调了女性的付出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1990年国务院成立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199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新中国第一部《妇女权益保障法》。1995年男女平等被确立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球性别平等运动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参与机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国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快速普遍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就业性别歧视仍未消除,妇女在资源占有和收入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水平仍然较低;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的健康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妇女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妇女利益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仍未全面解决。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妇女儿童事业进行的战略部署

  在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儿童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妇女运动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研判:“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要牢牢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我国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使我国亿万妇女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担当。”从制度、实践和目标三个维度阐释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内涵“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这是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正确道路”。指出“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到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关系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充分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强调“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主张“帮助妇女摆脱疫情影响,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全球妇女事业合作,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

  “少年强则中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他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鼓励少年儿童“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的重要论述,深刻剖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道路方向和时代主题,回答了新时代妇女儿童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妇女儿童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解决全球妇女儿童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儿童事业的战略思考和科学谋划。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妇女儿童事业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新时期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回应妇女儿童群体的新需求,出台一系列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推动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在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方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男女平等和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统筹推进,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妇女儿童事业提供了更坚实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入党的施政纲领。我国建立了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制定修订民法典、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十一)、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出台一系列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务院连续颁布实施四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三个专节分别对“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加强家庭建设”作出战略部署;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规划部署了妇女儿童发展的新目标任务。

  (二)在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方面

  随着社会变迁、家庭变化,人民群众对家庭生活有了许多新需求、新期盼。“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提出一系列深化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其中,在家庭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注重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先大家后小家、家庭梦融入民族梦、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家庭都幸福美满等内容;在家教方面,他强调了注重家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等内容;在家风方面,他强调了注重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等内容。习近平这些有关家庭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家庭观的要求逐步体现到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设立了加强家庭建设的专节,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为促进新时代家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新两纲增设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和“儿童与家庭”领域;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被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2021年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寄养儿童作出规定。

  2022年4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全国建设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近36万个,创办网上家长学校1.7万多个,家庭教育短信微信服务平台6.4万多个,培训家长超过1.88亿人次。

  (三)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方面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宪法》基础上,我国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组成了较完善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机制。但侵犯妇女儿童权益之事仍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我们要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在党的领导下,妇女儿童各项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2018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农户内家庭成员依法平等享有承包土地的各项权益,确保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问题。党和政府将反家庭暴力作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201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儿童性侵问题,2014年开始设立“预防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综合联动机制试点”,构建预防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动机制。2015年,最高检制定印发了《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2017年,最高检下发《关于依法惩治侵害幼儿园儿童犯罪全面维护儿童权益的通知》形成司法震慑。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充分聚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校园欺凌、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现实热点问题。2020年,《关于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拟聘人员授权后,可以对其性侵违法犯罪信息进行查询。

  党和政府一直持续高度重视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和妇女的犯罪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年)》,加大对拐卖人口犯罪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和妇女的犯罪行为。2013年9月,全国妇联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关注女童安全促进儿童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妇联要有效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权益违法现象。《刑法修正案(九)》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作了重大修改,体现了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的精神。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列举方式明确了实践中对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是否构成拐卖犯罪有分歧的情形。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年)》,强调要始终保持打击拐卖人口犯罪高压态势。2021年底,《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截至2022年6月已征求到30多万条公众意见,妇女权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针对2022年初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妇女权益受侵害问题,2022年3月,公安部决定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要求快破现案,对失踪未成年人、疑似被拐卖被侵害妇女立即启动快速查找机制,确认为拐卖案件的要严格执行“一长三包”责任制,力争现案全破、盗抢儿童案件必破。2022年8月,公安部公布全国5000余个免费采血点信息,进一步便利广大群众及时就近采血,助力被拐家庭早日实现团圆。党和政府将保障妇女权益落实为一项项具体的法律、政策和行动,切实为妇女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家保障。

  (四)在促进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方面

  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决定着家庭的幸福和希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儿童健康得到保障和提升,同时仍存在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明显差距,妇幼卫生政策供给与妇女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与心理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保障妇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要关注农村妇女、残疾妇女、流动妇女、中老年妇女、少数族裔妇女的健康需求。”“希望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把身体锻炼好,把知识学好。”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妇女保健网络系统、提供连续和全生命周期高质量优质的妇女保健服务、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危险因素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和重点人群等。2019年,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将筛查对象由农村适龄妇女逐步扩大为城乡适龄妇女,优先保障农村妇女、城镇低保妇女。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新问题,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儿童少年矫正眼镜卫生要求》和《学生军训卫生安全规范》两项卫生标准,2018年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2021年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推动全社会和家长集体行动防控青少年近视。2022年教育部部署遴选和建设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遴选建设100个左右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2022年首批遴选30个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16年,我国发布首个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职业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等途径,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纠纷调解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更加科学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群体对母婴健康的需求逐步加强。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母婴健康的保障工作,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母婴安全行动计划(2018—2020年)》《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与《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开展妊娠风险防范、危急重症救治、质量安全提升、专科能力建设、便民优质服务五大行动,特别是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等孕前优生服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保护哺乳期女职工权益,用人单位要切实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规定,确保女职工享受产假、生育奖励假,合理安排哺乳期女职工的哺乳时间。

  党中央高度关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2011年11月,国家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原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餐。目前该计划覆盖全国28个省份1762个县的13.16万所学校,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亿元,其中在2014年和2021年两次提高营养餐补助标准。该计划显著改善了欠发达农村地区儿童的身体状况,帮助欠发达地区儿童实现了身高的“追赶式生长”,7—15岁欠发达地区儿童的身高与全国同龄儿童标准身高的差距从2012年的10厘米缩小至2021年不到3厘米,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86.7%,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受益学生的营养不良率、消瘦率分别由2011年的20.3%和11.8%下降至2021年的10.2%和6.3%。2012年起,中央财政出资,实施旨在降低儿童的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免费为6—24月龄婴幼儿每人每天提供价值为一元人民币的营养包。截至2019年,国家项目扩展至全国22个省份的832个县,实现了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累计947万婴幼儿受益。

  (五)在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念逐步得到落实,但区域之间妇女发展水平仍然不平衡,男女权利、机会、资源分配仍然不平等,社会对妇女潜能、才干、贡献的认识仍然不充分。

  党和政府始终以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妇女在经济、政治参与、就业创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提供了许多重大政策支持。“十三五”规划纲要专列“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章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

  党中央着力推动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高度重视女干部培养和保障妇女政治权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党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增强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能力,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使妇女成为政界、商界、学界的领军人物。”“十三五”规划将“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全国两会每年关于促进男女平等、保护儿童、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的提案议案不断增加。

  党和国家强调对特殊妇女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妇女脱贫的扶持,保障每位贫困妇女的发展权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等都将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作为优先事项,保障贫困妇女的资源供给,帮助、支持贫困妇女实施扶贫项目。2014年,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大力发展手工编织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方案》,为残疾妇女就业创业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连续实施“贫困母亲两癌救助”“母亲安居工程”“母亲健康快车”等项目,帮助患病贫困妇女、贫困单亲母亲等改善生存发展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女性创业培训的政策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政策出台也更加密集和系统。2013年,全国妇联联合人社部下发《关于支持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实现就业创业的意见》,多方面加大对妇女发展手工编织的扶持。2015年6月,全国妇联启动“创业创新巾帼行动”,提升妇女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断推动妇女创业就业。2017年9月,全国妇联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首届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与中国妇女创业创新论坛。2019年、2021年连续举办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为女性创业创新搭建平台。2018年2月,全国妇联下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动员农村妇女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为妇女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此外,许多政策并非只针对女性而颁布,但对女性创业就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2014年开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也为中国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各地妇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为使妇女更好地发掘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党和政府积极为妇女兼顾工作和家庭创造条件。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在此基础上,各省份在各自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分别规定了奖励产假。多地女性产假增至158天,各省份针对男性的护理假在7—30天不等,大部分为15天。2015年《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明确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措施。2022年,《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支持青年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十三届全国人大女代表比例达到24.9%,超过2019年全球国家议会女议员平均占比24.3%的水平。全国政协女委员的比例自1998年九届政协以来持续提高,十三届全国政协女委员达到历史最高的20.4%。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政府换届后,106名女干部当选为副省级领导干部,在813名省级干部中占13%,其中12名女性担任正省级领导,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此外,我国妇女在各个领域均发挥出更大潜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批女宇航员,成为中国在轨时间最长的宇航员等等。

  (六)在妇女社会保障与儿童福利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但妇女社会保障水平与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福利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围绕留守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思想情感等实施有效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党和政府推动城乡生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提高妇女生育保障水平。自2014年2月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使城乡未就业妇女公平享有基本养老保障。2019年推动生育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政府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2013年6月19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在江苏省昆山市、浙江省海宁市、河南省洛宁县、广东省深圳市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儿童群体按照孤儿、困境儿童、困境家庭儿童、普通儿童4个层次,分成不同类型,并依类型按不同标准予以福利保障。2021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儿童福利机构养育方式进行的一次重大优化调整。

  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福利优先保障。2016年,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依法加强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从源头上逐步减少了留守儿童现象。建立由民政部牵头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2017年启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采集、动态更新和通报共享。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关注困境儿童。2015年,由民政部开发的“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上线,建立打拐解救儿童查找亲生父母机制。2016年《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发布,着力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2020年《“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办法》发布,全面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2021年《关于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发布,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纳入保障范围,这是首次将上述三类群体正式纳入补贴保障范围。

  (七)在提升妇女儿童教育水平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男性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不足等问题。党中央将教育视为国家民族未来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党中央强调教育工作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得到切实保障。《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妇女与教育发展目标,并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及“春蕾计划”等女童专项扶助政策。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抓住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着力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呈送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关于“设立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12月,教育部牵头,国务院9部委参与制定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正式颁布,有力推动了我国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健康和保护事业的发展。

  (八)在回应社会关心的妇女儿童热点问题方面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如何降低生育成本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围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一核心内容,部署了三大类十方面的配套措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2020—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持续开展了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出20项具体举措,切实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为解决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校外培训仍然过热、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等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2年5—8月,教育部开展了持续3个月的“回头看”工作,较好地巩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

  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2020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2020年11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规范管理的通知》,严防网课周边出现网络游戏广告以及色情低俗、暴力血腥等不良图文信息。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2年5月,进一步出台《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妇女儿童群体,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

  (九)在推动全球妇女儿童事业合作发展方面

  目前,中国女性人口超过6.88亿,接近全球妇女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始终是全球妇女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妇女儿童事业,大力创造有利于妇女儿童发展的国际环境。2015年9月,中国和联合国妇女署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全球妇女峰会,成为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2015年以来,中国连续5年每年向联合国妇女署捐款共达1000万美元,成为捐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妇幼健康工作、提高女童入学率、进行妇女能力建设活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加强全球妇女儿童国际交流,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妇女论坛、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中阿妇女论坛、上合组织妇女论坛、中国—中亚论坛框架下妇女论坛等。中国还在13个国家建立了中外妇女培训(交流)中心,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小额物资援助,帮助当地妇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为全球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向传统友好国家、疫情严重国家妇女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援助。中国政府通过非洲第一夫人发展联合会向53个非洲国家妇女儿童捐助一批抗疫物资。全国妇联举办“团结抗疫巾帼在行动”大型展览、抗疫儿童网上画展,推出抗疫专题片、编制画册,鼓励各国妇女儿童携手抗疫。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妇女署举办“从应对到恢复:中国和全球合作伙伴的经验”部长级视频会议,宣介中国和中国妇女的抗疫经验。

  中国在推动全球妇女儿童事业合作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深刻落实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儿童观,为促进性别平等、妇女全面发展与儿童优先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日益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

  近十年妇女全面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一是促进性别平等的制度实现新突破。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建立了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有的已经写入地方立法。2021年有关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比例明显降低。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在婚姻生活中女性遭受过配偶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比例为8.6%,比2010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健康方面,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孕产妇死亡率继续降低,202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6.9/10万,比2010年降低了43.7%,指标水平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妇女生殖保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得到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女生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50.9%,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比为51.0%和58.0%;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是女性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全社会就业人员女性占比超过四成,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更是超过一半。2020年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达到6779.4万人,比2010年增长39.5%;女职工劳动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农村贫困妇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对贫困妇女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强。2019年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更加深入,在董监高中比重超33%。2022年,全国村“两委”换届完成,妇女在村班子中占28.1%提高了7.1个百分点,每个村班子至少有1名妇女成员。

  四是女性家庭地位上升。调研发现,八成以上女性能参与家庭重大决策,家庭财产地位提升。与此同时,女性承担着家庭照料主要责任,为家庭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增设了妇女与家庭建设领域,提出9项主要目标、10项策略措施,这将进一步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建立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健全完善家庭发展政策。

  近十年儿童健康持续改善,受教育水平和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养好少年儿童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儿童事业,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有效消除儿童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脱贫地区儿童健康和营养指标明显提高。2020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开展的《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调查研究报告》成果显示,2019年脱贫地区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实现《规划》提出的12%和15%以下,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1120万脱贫地区婴幼儿从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中受益,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也显著下降。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约3700多万居住在贫困农村地区的在校学生。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2%,以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部分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的“一村一园”计划,脱贫地区的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和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2018—2020年,中央财政投入7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三区三州”教育脱贫。农村儿童早期养育项目开始起步。

  二是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儿童发展实现了“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明显缩小”。通过国家及时有效的政策干预,帮助广大乡村儿童健康成长,让他们从小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儿童早期养育服务、有幼儿园上、接受高质量的义务阶段教育、有上高职上大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加入劳动力市场,有工作、有收入,有机会回乡创业,振兴乡村。随着城乡收入差别和儿童发展水平的缩小和接近,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更近了。

  三是儿童发展从政策实施向立法权益保障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儿童权益保护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以宪法为根本和基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特别法为主体,以民法、刑法等一般法为重要保障的儿童权益法律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儿童权益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儿童权益保护法治化取得重要进展。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能力持续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成效。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4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50.5%。

  四是困境儿童群体得到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困境儿童群体予以重视和特别关注。各级政府重点关注五类困境儿童群体。更多孤弃儿童回归家庭。一方面失去父母和查找不到父母的孤儿数量日趋减少,从2012年的57万人下降至2018年的34.3万人,下降了近40%。另一方面遗弃儿童的现象大幅减少。此外,民政部也在积极推进家庭寄养工作。截至2019年,全国家庭寄养的儿童有6991人。

  五是儿童综合素质不断加强。新时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加入许多新的内容,并制定了详细明确的目标。如加强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儿童科学素质。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践行马克思主义妇女儿童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道路,形成了宝贵的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验。

  (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纲要组织实施、贯穿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对儿童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思想道德教育。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主线贯穿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把以妇女儿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其精神主旨在中国的妇女儿童事业中得到了创造性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聚焦妇女儿童发展短板弱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增加新领域新内容。面向发展需求,强调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强调重点保障特殊困难妇女儿童群体权益,强调缩小妇女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强调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对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政策干预和综合保护。妇女儿童保障范围在逐渐加大且具体。除了传统的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内容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儿童发展还将“有效控制儿童近视,防控青少年肥胖”“预防和干预儿童沉迷网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儿童发展的保障范围之内。随着“共同富裕”目标被正式纳入国家政策体系,“所有人的发展”将进一步被强调。

  (三)坚持突出妇女儿童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儿童观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十分注重发挥妇女儿童的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引导支持妇女积极发挥“半边天”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到最近的“双减”政策,促进儿童自由全面发展正从理念付诸实际政策行动。对儿童发展的强调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和劳动相结合、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扩展到新时代更多的发展维度。

  (四)坚持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将更多妇女儿童纳入政策范围。为特殊妇女群体提供各个领域参与机会,为没有被纳入到现有儿童政策体系、享受不到儿童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的儿童群体建章立制。使每个妇女儿童通过国家妇女儿童发展项目能全面发展并享有适当的公共服务,保证全体妇女儿童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强调妇女儿童发展体系是适度普惠的,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充分兼顾中国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财政能力、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市场化程度、区域发展差别、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特征,妇女儿童发展政策体系的完善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五)坚持充分发挥组织建设的引领作用

  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机制和完善的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为完善妇女、儿童治理体系提供了组织保障,并推动形成“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新工作机制。

  (六)创造性地发挥家庭在社会关系与生产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家庭关系作为基础性社会关系,具有突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他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妇女儿童是亿万家庭的重要成员,创造性地发挥家庭在社会关系与生产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儿童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

  根据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管理平台的信息,目前共有从事妇女工作的社会组织886家,从事儿童工作的4203家。其中,从事妇女工作的基金会48家,从事儿童工作的基金会89家。希望工程、母亲水窖、春蕾计划、免费午餐等公益慈善项目的发展,见证了社会力量对妇女儿童事业的参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长期聚焦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以儿童发展为重点,深入开展“母乳喂养提升计划”“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等一批上符合中央决策、下增进百姓福祉的民生项目。2009年至今,项目逐步覆盖13省(自治区)的34个县,每年服务10万婴幼儿,为4500名在村妇女提供持续专业的培训,并聘任为育婴辅导员或幼教志愿者就近上岗。“一村一园”项目使8万多名幼儿家长解放了生产力,其中大部分为女性。基于扎实的实践和研究,为云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实施“一村一幼”加快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提供了决策支持。2021年,基金会与贵州省合作,在毕节建立全国首个欠发达地区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示范区将为乡村振兴提供相关决策依据,为国家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八)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妇女儿童事业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将妇女儿童事业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格局之中,对妇女儿童事业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党和国家充分把握妇女儿童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注重全面、辩证、协同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辩证地认识妇女儿童群体的发展需要,在落实男女平等过程中,正确认识妇女与男性的关系,始终坚持从两性协同合作的角度出发推进工作。辩证地看待妇女儿童群体内部发展的差异化,着重关注特殊妇女儿童群体,例如贫困妇女、残疾妇女儿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特困单亲母亲、困境儿童等,将其作为优先帮扶的对象,建立了完善的特殊群体关爱政策体系。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妇女工作机制,坚持协同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了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同落实。

  (九)坚持共谋全球妇女儿童共同发展之路

  妇女和儿童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妇女儿童自身的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事业发展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推动全球妇女儿童事业合作,积极支持联合国把妇女儿童工作放在优先位置。2015年,中国倡议召开了全球妇女峰会,并提出了一系列全球合作倡议。2020年,中国提出将继续加大对全球妇女事业支持力度,2020—2025年,中国将再向联合国妇女署提供1000万美元捐款。中国将继续设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支持全球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妇女儿童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推动全球妇女儿童共同发展,助力完善全球妇女儿童发展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来源于党的全面领导,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来源于党中央对妇女儿童发展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我国人口数量大半的妇女儿童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者,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有独特作用,儿童更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关系到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面向新的百年征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群体的伟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是深刻把握“两个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群体政治站位。加强对妇女儿童群体的思想政治引导,提高妇女儿童群体政治站位,增强在妇女儿童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引领妇女儿童群体听党话跟党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妇女儿童群体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伟大作用,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妇女运动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时代主题,应充分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有独特作用,推动妇女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营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人,引领儿童群体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使广大妇女儿童群体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共同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者。

  三是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和发展的高度把握妇女儿童的作用,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全面进步,为世界文明提供中国智慧。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0年12月,在联合国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这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妇女作用的前瞻性思考与战略性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造出来的,具有整体性。中国的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不是照搬某个国家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到推动妇女全面发展,从改善农村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的1元营养包,到送教入村、送教入户的山村幼儿园和慧育中国项目,中国政府、社会组织发起实施的一系列妇女儿童项目,都充分考虑到中国现实,以服务可及、操作简单、成本质量、质量保障的原则探索并推广妇女儿童项目。总结中国在妇女儿童发展和反贫困领域的经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智慧,有助于向世界广泛宣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以落实“新两纲”为抓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谱写妇女儿童事业新篇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为未来十年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落定了路线图。目前,我国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妇女儿童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妇女儿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在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补充作用。随着《慈善法》的颁布,国家更加重视对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管理,应以推动落实“新两纲”为抓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形成全社会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共同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女儿童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规划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目标也更为远大。更加积极地发挥妇女儿童群体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必将推动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更加伟大的篇章!

中国日报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辛闻)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 2020年“国际家庭日”中国宣传活动暨网络直播活动于当日10:00在快手、芒果TV、抖音、新浪微博四大直播平台同步播出。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李金华送上寄语,他指出,在全国人民即将战胜疫情的关键时刻,本次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家庭和谐幸福。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落地生根,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行动,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在连线中表示,作为人口计生领域最大的群团组织,服务好家庭是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使命和责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将继续发挥组织网络和群众工作优势,广泛动员广大会员、志愿者、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中,为家庭健康、幸福、和谐当好宣传员、服务员、守门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提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今年国际家庭日中国行动的宣传主题定为“守护家庭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旨在号召每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落实健康责任,提升健康素养,成为健康家庭、健康中国的参与者和获益者。

活动第一篇章为“为家庭健康把关”,聚焦北京分会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广大观众通过“云串门”探访“金婚家庭”。83岁的丈夫董蕴琦,曾是清华才子、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82岁的妻子张凤鸣曾是著名妇产科医生。40年前,张凤鸣受国家卫生部委派,到索马里开展援非医疗工作。夫妻俩在分别的838天中,用117封家书记录下一家五口生活的点滴,彰显了医疗工作者的担当与中华儿女不曾更改的家国之思。

每个家庭的健康,都离不开许许多多的“健康把关人”。现在,北京下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但北京的基层社区管理并未放松。在守护家庭最近的一道防线——社区,门口量体温的“守门员”、进行社区管理政策的“宣传员”、负责楼道消毒的“保洁员”,检查口罩佩戴情况的“监督员”等,各司其职,守护着千千万万个小家的健康。

而在家门之内,更多“守护”的故事正在上演。“医护之家”中,母亲刘德芬是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科的主任,父亲刘正延是北京公交383路的司机,女儿刘宇航是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更是北京驰援武汉医疗队中的一员。刘宇航说:“妈妈在北京防控一线,没能亲自送我,爸爸帮我打点了行装,因为妈妈参加过抗击非典有一定经验,所以帮我准备了很多纸尿裤。”在疫情最严重的日子,这个小家跨越1282公里,各自坚守、互相惦念,共同守护中国这个大家庭的平安。

当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为了全国人民的健康坚守的时候,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李金华向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个参与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爱心企业和单位颁发感谢证书,感谢他们积极捐款捐物,为取得抗疫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向为捐赠物资的运送、管理和分配做了大量工作的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个人致以敬意。

在本篇章的“云上圆桌谈”环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高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常春,共话守护家庭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高坚从宏观政策层面介绍了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疫情期间的举措,她指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特别关注做好“一老一小”群体的健康守护,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加强定点医院对老年患者的健康管理;与教育等相关部门联手,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托育机构的防控指导,加强对孩子的健康知识普及。另外,北京市4000余家庭医生团队加入社区工作,守护着居民健康。

宋健指出,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这“一横一纵”构成了家庭关系的坚强支撑,婚姻和生育是家庭构建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和观念变化,结婚年龄不断在推迟,不稳定性也在增强,家庭的碎片化现象严重。促进家庭发展、守护家庭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家庭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常春指出,家庭从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病患照料、物质保障等多个维度和层面影响人们的健康。去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年)》相继出台,提出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周期生命健康,还有防控重大疾病三个方面着手,家庭是执行15项行动的最小单位,同时健康也是每一个家庭发展的基石,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每个家庭做出贡献。

在活动的第二篇章“聆听健康新节奏”,“健康上海”宣传片将观众带到上海分会场。

“线上串门”环节拜访的是“运动之家”,一家三口都是运动健将。丈夫狄龙生从小就很胖,为了健康和建立自信心,19岁开始减肥,2012年获得了上海健身先生第三、全国健身先生第四的好成绩,和妻子费维燕也是在健身时相识相恋的。现在,5岁的女儿狄思燕也成了小小的运动健将。

“环保之家”则分享了垃圾分类的经验。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垃圾分类,这有利于提升不同垃圾的处理速度,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一家之主”张海婴也是上海第一批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在宣传、科普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还通过回收利用做过许多衣服和小饰品。此外,她还特地向网友分享了家庭垃圾桶分类、打包分类、厨余处理等小妙招。

家庭健康运动能够让人们收获健康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收获快乐,而垃圾分类对优化家庭环境、美化社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值得亿万中国家庭推崇的“新节奏”。去年,上海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最近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又推出了《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在健康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节目特别连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对《上海市民健康公约》的颁布背景、具体内容等进行解读。据吴凡介绍,《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分为“八不十提倡”,除了科学防护、减油减盐等方面的倡导,还特别提出不沉溺网络、不熬夜透支、定期体检打疫苗、合理用药遵医嘱等内容。她表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成果正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市民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

上海分会场的朋友还特别带来一套“全民健康操”,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健康获得感”,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在全国,为把更多家庭推上健康的“跑道”,从2016年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了5届“中国家庭乐跑大赛”。

在武汉的“乐跑家庭”中,武汉传媒大学邵国超一家带来了热情的分享。邵国超介绍,自己在7、8年前任学校辅导员,为了动员学生早起床、早锻炼、吃早餐,就拉着学生去跑步。开始只有自己一个人,后来经常有三四个学生每天一起跑,最多时有一二百人跟着自己在操场跑步。前不久,他们一家参与了“中国家庭乐跑大赛”的送花活动,通过“云参赛”“云上传”,最后“云兑换”,把鲜花送给医护人员。

从大健康的视野来看,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本轮“云上圆桌谈”环节,节目连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巡视员张梅兴,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专家仇剑崟,围绕“如何守护家庭的身心健康”进行探讨。

张梅兴介绍了上海市推进健康家庭建设方面的经验。他介绍,上海市连续多年推进健康教育,给每个家庭赠送健康知识读本,全面推进二孩政策,倡导优生优育,加强对生育家庭的全程指导,在推进相关公共设施建设及婴儿照护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吴立明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其中60%与生活方式有关。以家庭为单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是健康生活的一剂良方。他特别强调,要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同时要发扬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仇剑崟表示,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家庭,往往有一些相似点。首先,是拥有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家庭成员可以共同从事一些活动;其次,是家庭成员间拥有较好的沟通方式,能够相互支持;最后,整个家庭要拥有健康的价值观,热爱生活,积极面对未来。她特别强调,父母的言传身教特别重要,可以将较好的心理素质传递给下一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而下一代的成长也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次活动将第三篇章主题定为“婴幼儿照护进行时”。

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9部门积极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目前,公共母婴室逐步覆盖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旅游景区及浏览娱乐等各类公共场所,为母婴在公共场所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哺乳空间。2017年5月4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启动了“宝贝箱——幸福母婴计划”公益项目,旨在通过“宝贝箱”发放,对孕产妇提供优生优育指导,规范孕期围产保健服务。

目前,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方面,四川省属于“先行者”,当地许多家庭已经实现了全程无忧的婴幼儿照护。在四川分会场,来自“托育家庭”的帅小燕介绍了将孩子送到教保中心的体验。她透露,自己是双职工家庭,担心老人带孩子的理念可能不够科学,在宝宝1岁左右时将其送到专业托育机构。“老师们都经过专业的培训,会利用丰富的教具,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锻炼孩子的能力。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习惯培养,宝宝用完物品后会自觉放回原地,性格也由内向害羞变得大方了很多。”帅小燕表示,这些具有示范效应的托育机构建成,初步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合作,在我国9个省的10个县实施了“慧育中国—家庭养育入户指导”项目,聘请当地妇女,经过培训、考核成为“育婴辅导员”,对贫困农村家庭养育进行入户指导,累计受益儿童超过32000人。张灵娟就是一位育婴辅导员,她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培养、音乐启蒙,还会带着教具与孩子做游戏,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云上圆桌谈”环节,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助理尹隆,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部长、研究员杨彩霞,陕西省清涧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柳清海共同展望了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未来。

尹隆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今年1月8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围绕怎样管理、怎样服务两项任务开展工作,预计年内将出台3个文件。此外,还将继续推进照护服务专家的遴选和四川省托育服务协会的成立。

杨彩霞指出,和四川一样,全国都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照护服务模式,从中可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支持策略:第一,是要关注婴幼儿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成长、性格养成和习惯培养;第二,是婴幼儿的营养和健康;第三,是注重照护者的回应;第四,是注重早期学习,特别是游戏;第五,是提供和谐、充满爱的环境。

针对优化贫困地区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柳清海表示,0-3岁的婴儿照护是扶贫的重要内容。因为贫困地区信息、资源相对缺乏,在这方面就更要下功夫,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行动。他指出,首先,要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其次,是资源倾斜,同时要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再次,是规范标准,降低成本,少走弯路;最后,是引导激励基层共同做好落实。

联合国人口基金代表洪腾博士寄语本次活动,他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将我们的工作重点聚焦于投资社会政策和保护最脆弱个体和家庭的重要性上。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合作,以确保满足妇女和女童的健康需求,促进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守护家庭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是国家的倡议、政府的担当、社会的承诺,更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据统计,#国际家庭日#话题阅读量为2.5亿,今天增长3000万。#最美家庭照#话题阅读量为1140万,今天增长900万。本次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达百万,获赞百万,广大网友热情评论,期待从国到家的健康政策能够惠及全民,从家到国的健康蓝图早日绘就。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提出建设“”、“平安中国”,2015年“健康中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要求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此“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大健康”时代的新蓝海。


1、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2016年,《"健康2030"规划纲要》出台,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

针对当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3、“大健康+旅游”受到高度关注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局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建成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到2030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健康旅游服务体系,健康旅游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华健康旅游,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4、积极发展健身休闲体育产业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规划、建设、运营。推进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所有制管理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开创体育推广、体育推广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和机制,打造综合健身休闲服务体系。

基本建成健康中国首善之区

落实党代会部署的各项任务,明确阐释了“通过深入开展健康北京建设,到2020年,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条件持续改善,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得到有效治理,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人均期望寿命稳步增长,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面。

到2030年,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与健康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受健康生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拥有健康环境的局面基本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市民比例明显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京津冀健康协调发展,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无烟环境推进行动等关键任务。将卫生计生、体育健身、环境建设、食品药品等领域统筹融合,涉及全市40余个部门,逐步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体现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和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就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推动健康城镇、健康乡村建设。推广健康城市理念,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到2030年,健康社区比例达到80%,健康村镇建设比例达到50%。

营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污染,保障水、饮用水安全,建设绿色景观休闲空间,改善城乡环境。在这一部分,提到资本将建立在“环带成心、三翼延展”的空间结构,扩大森林绿地面积,并专注于建设绿色山丘如屏幕,城市周围的森林,九楔辐射,四条带和绿色景观。城市景观绿化城市生态格局。

加快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以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发展中医、特色医疗、康复、美容、保健等健康旅游,建设一批健康旅游基地。

围绕“健康”主题,更加重视“全面”

全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从‘治病’转向‘防病’,鼓励市民共建共享;关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提升服务质量与保障水平。

规划纲要对标全球城市,提出了23项建设指标。其中,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要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特别增加了“健康预期寿命”——到2020年≥70岁;到2030年≥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到2020年,≥30%;到2030年≥40%等民众关注、体现健康水准的10个指标。

在影响健康因素中,生活和行为方式占比60%。规划纲要包括四个方面:加强健康教育,塑造健康行为,建设健康文化,提高身体素质,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达到120万。

其中提到,到2020年,建成区级体育中心23个,新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50个、市民足球场100个、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到203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米、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达9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

健康科技创新:规划纲要将突出整个人口,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治,建立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以及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卫生科技创新,突出创新对健康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医疗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和生物医学企业。联合开展医学科技创新,整合新兴学科、跨学科、前沿学科,牵头建设重点领域医学会。

健康的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础,也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上海将构建安全的食品药品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智能化监管。五是防控重大传染病,建成菌毒种保藏中心、公共卫生生物样品库、感染性动物实验室基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公共卫生设施,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重点突出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

5个重点卫生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卫生服务,改善医疗保健,营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

12个重点行动计划:健康生活促进行动、全民健身行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行动、健康保障提升行动、药品供应保障行动、健康环境建设行动、食品药品安全行动、公共安全保障行动、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支持和保障的六个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卫生交流与合作、融资保障。

打造环京津康养产业平台。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全面实施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合作,促进康养行业的发展,鼓励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康养产业。

促进融资支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透明、开放包容,依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金 融资本投资发展各类康养产业机构,通过财政支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拓展投融资渠道。

促进创新和创业。围绕康养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创新产品和新康养模式,培育形成康养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康养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围绕医药、食品、医疗器械、中医经方研发等领域,加大省级科技计划导向,聚焦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医、养、旅、居、文、体科技创新。

在扶持领军企业方面,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在医疗医药、健康产品、康旅健身等领域,每年认定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康养骨干企业。实施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康养企业合并重组,进一步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建设产业园区。依托雄安新区和河北省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资源要素,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制造园区,组建省级康养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联盟。创建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特殊卫生服务园区,如度假,健康养学,体育健身,健康旅游等。

在北京和天津周围建立康养工业平台。发挥廊坊、保定等市区位优势,积极疏解京津健康养老功能,按照“医、护、养、学、研” 一体化建设目标,建立一批医养结合机构,打造环京津康养产业平台。支持康养企业在雄安新区建设康养工业园区,加快形成一批康养产业关键技术、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

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互联网+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立足当地、服务河北省、辐射京津的智慧康养公共服务模式。在雄安新区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康养产业“硅谷”,建设数据应用、康养产品 、康养教研 的康养创新平台,授权承建企业在“互联网+康养”服务及运营中,存储开发、开放共享、安全保障相关数据。

打造医养结合平台。加快推进“政府保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县乡村相结合、中西医相结 合,突出重点人群”的“ 四结合一突出 ”模式,打造医养结合工作的河北品牌。鼓励和扶持护理院、康复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医疗机构发展,完善治疗、康复、中期、长期护理服务链,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资源互动融合,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实现医疗、养老资源效益最大化。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建设

以打造万亿级产业为目标,围绕养老养生旅游等重点领域,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扩大医养健康产品供给,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医养健康产业链条,努力将医养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为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打造济南青岛等一批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83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5%左右;到2022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5%,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打造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临沂等一批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提出了医疗卫生行业第一、二、三产业、集群园区建设、大型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等预期指标。

一是“三核引领”。具体是指发挥济南、青岛、烟台产业基础优势,率先实现突破发展,打造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三带集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七市组成;运河养生健康产业带,由济南、枣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泰安、淄博、莱芜、临沂四市组成。

三是“多点支撑”。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和地域特点,确定了潍坊(健康食品)、济宁(健康文化)、泰安(健康旅游)、威海(医疗器械)、临沂(养老养生)、菏泽(生物医药)等6个产业发展支撑点。

经过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明确了产业概念,厘清了产业边界,确定了十大重点领域: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管理、健康养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与装备、中医中药、体育健身、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和健康大数据。

在医疗服务领域,提出加快医疗服务创新发展,推进山东质子治疗中心、国家人类遗传基因库山东创新中心、中科院中能医用直线加速器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出推动智慧医疗发展,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构建覆盖卫生健康全过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在康养养老领域,推进医疗与养护相结合,加快老龄化适应建设和改造,普及老年教育,增加老年用品供应,重点发展智能化医疗。产品包括情感护理、娱乐休闲、残疾援助和老年人安全监控。

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品、海洋药品、小分子药品等。提高原研药,第一批仿制药,中药,新制剂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扩大和加强医药流通产业,建立面向全省的现代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并辐射整个国家。

在健康大数据领域,全面深化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健康大数据新业态,促进大数据支撑下的健康维护、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三大体系融合发展。

全面建设康养小镇和康养社区

率先推动实施平遥天鹭湖康养小镇、宁武东寨康养小镇、晋城洞头康养小镇等3个康养小镇项目和广灵壶流河康养社区、晋城白马寺康养社区、阳曲黄寨中社康养社区、迎泽东山康养社区等4个康养社区项目。大同桑干河森林康养小镇、垣曲左家湾生态康养小镇、山投太谷孟母文化健康养生城、盂县梁家寨温泉康养小镇、榆社云竹湖康养小镇、晋中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沁源灵空山康养小镇、定襄凤凰山温泉康养小镇等8个康养小镇项目,大同兴云康养社区、忻州顿村温泉康养城、长治大辛庄绿城柳岸晓风康养社区、晋城瑜园康养社区、阳泉固庄智慧生态康养社区、潞城卢医山康养城等6个康养社区项目。

重点推动实施晋中晋龙泽康养小镇、霍州七里峪康养小镇、黎城黎侯白岩康养小镇、忻州奇村温泉康养小镇等4个康养小镇项目,山医大一院太原上兰康养社区、泽州春风十里度假康养社区、夏县夏都温泉康养社区、晋城康馨园康养社区、安泽本草香泉中医药康养社区等5个康养社区项目。

重点推动平遥天鹭湖康养小镇、宁武东寨康养小镇、晋城洞头康养小镇等3个康养小镇项目和广灵壶流河康养社区、晋城白马寺康养社区、阳曲黄寨中社康养社区、迎泽东山康养社区等4个康养社区项目。

“健康中国2030”、“”双重国家战略为康养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政策利好大环境。

因此,传统的康养地产模式不再适合新的城市发展,传统的方法不再支持土地的获取。

如何真正打造康养产业?养老、养生、医疗、物联网、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如何融合发展?如何把握机遇,实现从“康养地产”到“康养产业”的转型?成为康养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企业有较好的应对疫情的策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