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前景分析的蓬勃发展,未来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8月2日-8月8日,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在京举行。在8月4日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论坛中,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新京报社、贝壳财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与腾讯新文创研究院共同发布《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用数据和案例解答数字技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1、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均提出文物行业实现数字化发展。2021年国新办印发《十四五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第一次将十四五文物领域规划上升国家级专项规划,并提出对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链条布局。

2、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提供支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化手段介入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数字虚拟修复技术、直播技术等技术为文物科学保护修复、宏观与微观研究、文物保护利用的全社会参与及开放共享打下基础。

3、加快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

文博数字化与电视媒体、互联网平台、最新科技装置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跨界合作,用数字化创意表达传统文博内涵,用观众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带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

4、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文博行业要顺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展览,使用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服务拓展收入渠道,从而发挥持续长久的社会价值。

我国文博数字化发展现状

1、六十年求索与跨越我国文博数字化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信息化手段介入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

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召开博物馆信息化会议 ;

1999年北京市文物局研发一套藏品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

2001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文博信息化档案建立基础上的数字管理与智慧应用迅速推广

2012年《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通知》;

201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七家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

2018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第三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

2021年5月《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2、群众对文博数字化需求日益增长云游博物馆成新潮流

云展览和数字展览成为文博数字化发展新亮点。

文博数字化在疫情期间,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后,2021年博物馆网上展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较大提升。

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线上展览3000余个,线上教育活动1万余场,网络总浏览量超41亿人次。

未来,我国还将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项目,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线上展览3000余个。

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线上教育活1万余场。

2021年全国博物馆网络总浏览超41亿次。

3、全球博物馆争先触网线上藏品、直播大幅上升

近几年,文博行业也加入到直播的队列中,不仅有主播带领网友参观博物馆、讲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历史,也有记录文物工作者日常的慢直播。

2020年至2021年,使用社交媒体和活动直播的博物馆数量上涨。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全球使用活动直播的博物馆比例从19.1%上涨至28.1%。

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速,线上展品数量大幅增长。2020年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2021年5月,采用线上展品的博物馆比例上升至32%。

全球博物馆线上展览情况:

2020年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

线上藏品的比例从2020年4月的18%涨至2021年5月的32%;

4、北京等30城着力发展博物馆之城加速文博数字化进程

截至2022年7月,已有30城着手建设博物馆之城,其中云展览、云直播、云论坛、云讲座等数字化展示形式,成为多数城市发展文博数字化的重要措施。

多数地方政府不仅支持博物馆加强文物展示数字化,还提出部分博物院开展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2021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有机融合。

北京提出要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做足文章。藏品最能代表博物馆文化品质,要坚持一馆一品。

江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打造博物馆之城,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

西安提出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实施线上博物馆建设、智能化系统、可移动文物保护等项目。

广东佛山实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引导各博物馆成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探索者与践行者。

此外,广州、深圳、东莞、梅州、潮州等地亦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

痛点一:中小型文博单位数字化发展力度还需加强

我国博物馆数量庞大,每年实施千余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促使文博数字化建设成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资金、人力等各方面投入。

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

2021年我国已备案博物馆数量达6183家,未定级博物馆4965家,占总数的80.30%。此外,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属于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大众开放。2021年底,我国免费开放5605座博物馆,占比达90.65%。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持续加大文博领域资金和人员投入。

据《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到2025年,我国文物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将高于10%,文物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将达19.5万人。

2021年底我国已备案博物馆4965家,其中一级博物馆204家,二级博物馆448家,三级博物馆566家,未定级博物馆占比80.3%。

我国中小型文博单位整体数量占全国文博单位的三分之二以上,一般为区县级及以下或民营类、专题类博物馆。

全国县级文物行政编制仅5000多人,平均每县不足2人。

2021年,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989家,其中1813家向大众免费开放。

这些博物馆普遍存在缺乏资源优势、发展动力不足、经费预算较少、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文物保护利用及开放共享难度大。

痛点二:兼具文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欠缺

具备文博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博数字化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国际博物馆协会调查,2021年5月,全球仅有21.9%的博物馆拥有全职数字化员工。

202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培训计划》,在考古制图、藏品保护管理、展览策划数字化应用方面培训百余人。

2021年5月全球博物馆数字化进程:

(1)全球博物馆采用线上藏品的比例为32%;

(2)采用在线展览的比例为22%;

(3)使用活动直播的比例为28.1%;

(4)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为53.4%;

(5)仅有21.9%的博物馆拥有全职的数宇化员工。

2021年 国家文物局数字化人才培训计划:

2021年度考古绘图培训班数字化软件在考古制图中的应用,参训人数:30。

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培训班征集、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管等,参训人数:50。

西藏新疆博物馆展览策划培训班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践、数字化展示陈列等,参训人数:90。

痛点三:文物当代价值与公众生活的连接仍需加强

文博数字化展示亮点纷呈,但同样存在若内容生涩难懂、形式同质化,与社会大众脱节等问题,影响了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传播。

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让传统文化成为活在当下的潮流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是文博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痛点四:文博数字化与多产业融合创新不足

目前文博数字化社会化应用范围较窄,限制了文博价值的充分释放。

除在数字化展示领域之外,文博数字化资源还可以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影视动漫等行业实现联动,推动文博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交博数字化型案例及未来展望

1、文博全链条数字化如何助力博物馆出圈?

理念: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价值思维、长期主义

方法让科技入圈、文物出圈、建海外文物亲友圈

工具:打造以数字化+云化+AI化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

文物保护可以延寿,数字化重建可以永生。

文博机构还要擅长使用数字化工具,打造以数字化+云化+AI化为核心的文物数字化采集、修复、存储、传播和服务的文博新基建。

2、文博数字化工具运用方式

运用二维、三维影像等手段,实现文物的真实、完整、高清数字化采集,赋予文物新的数字物理形态。

助力文物的数字化分析与诊疗,利用360度沉浸式展示技术、智能音视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入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前沿。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文物影像档案的云端解决方案,让数字文物更安全、长久地保存。

专注于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研发、应用和落地,以数字内容形态为载体,依托数字化工具,助力博 IP 频繁出圈。

涵盖文创开发、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等方面。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可知可感可观的新形式走入日常生活

在数字管理方面,提供小程序服务,包括预约、导览及线上文物库等观众服务产品;腾讯智慧景区解决方案,助力文物数字化展示。

发展趋势一: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助力预防性保护

(1以文物保护为入口,逐步探索推动文博行业从展示、传播环节的数字化。

(2)走向文物采集、存储、修复、展示、机构管理、服务研究等各环节的深度数字化。

(3)以科技赋能文博行业各环节发展。

案例一:敦煌研究院以新科技探索数字文物保护更多可能

2020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联合开发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并于4月进行全面升级,将包含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等多项云端体验功能于一体。

截至2022年6月,云游敦煌小程序独立用户数已突破1000万;页面总访问量近6000万人次。

2018年6月,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打造莫高窟历史上首个公募项目--数字供养人。活动已有累计超50万人次参与公益互动,至今共为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筹得款项600余万元。

发展趋势二: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传承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承下去,是当代文博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文博机构需要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案例二:长城&三星堆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长城——以新场景创新数字长城更好体验

2022年6月11日,腾讯推出云游长城小程序,基于游戏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正式亮相。

这是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漫交互式的数字还原,成为前沿科技和数字技术在文保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的又一标志性范例。

三星堆博物馆——以新业态诠释古蜀文明丰富内涵

2021年5月,在中宣部推动下,三星堆博物馆与腾讯开启新文创合作。

2022年6月,四川省文物局与腾讯共同宣布,将就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重点,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四川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新形态活化数字军团秦文化

2016年,秦陵博物院与腾讯共建数字秦陵,探索科技+文化模式下秦陵故事的多元化表达,产出如《寻迹始皇陵》、《你好兵马俑》等爆款内容。

截至日前,总体验人次超16亿,创新性地融合了泰文化科普、VR全景与音频故事等新文创体验。

发展趋势三: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强连接交互的多元协作助力大众化参与

1、文博行业整合各方资源的方式

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支持、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助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

引导民众运用社交媒体创新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3)开拓与文博机构的关系

与文博机构协调好各自内部业务条线之间的关系

案例三:新京报云游博物馆直播

2022年,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的17天时间里,新京报记者每天走进至少一家博物馆进行视频直播,累计通过直播方式走进全国各地17家博物馆,活动获得全平台播放量约700万,北京汽车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敦煌博物馆等六场直播均登上了要闻榜。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京报文化遗产云讲堂也进行了11小时超长直播。

案例四:地方顶级博物馆——以新创意带动年轻人参与互动

文物的时空漫游的五个时空舱:

(1)天人相合,带观众了解青铜器背后蕴藏的礼制与祭祀文化

(2)有典有章,以数字形式展现文化风采

(3)美善合一,讲述古人生活的智慧与艺术

(4)翰墨文心,通过构建沉漫式体验的曲水流觞意境彰显中国书法之美

(5)文以化之,让现众身临其境感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

发展趋势四: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助力国际化表达

1、企业组织或媒体机构如何讲好中国文物故事

(1)助力文物国际交流融入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

(2)助力文物数字化复原共享

(3)创新传播推介方式

案例五: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

2021年12月29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与腾讯公司发起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项目数字中轴,深挖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目前, 数字中轴项目,已上线云上中轴小程序1.0版本,发行首批中轴线纪念版数字藏品,发布首个中轴线数字IP北京雨燕 。

案例六: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以新使命助力海外文物数字共享

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项目于2019年1月由腾讯正式发起,主要面向海内外顶级博物馆,通过合作授权,将馆藏的中国珍品文物数字化。

2021年春节期间,腾讯携手 光明日报发布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助力近300件馆藏级中国文物珍品的数字化回归。

未来,文博机构需要与科技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一道,秉持文化和科技融合、价值思维和长期主义的理念,基于新文创与新科技的力量,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字化工具,共同探索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打造以数字化+云化 +AI 化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通用16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 篇1

  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是民间群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民间艺术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根据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类学的生态研究可以分决定论和互动论。决定论又分为文化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决定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最终决定了其现有的生态样式”;而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一个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使该地区形成起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互动论则认为文化与环境起到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人们的生活被自然地理环境主导时,那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等,这些文化因素又开始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秦始皇主旨建造的都江堰,灵渠等又连接各种江河流域,使得自然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可以把互动论看作是介于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间的一个理论,文化生态学正是基于这种互动论而产生的。文化生态学为理解民间艺术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1.民间艺术生态系统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民间艺术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文化的功能规制(观念、思想、信息)所联结的庞大的、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因素众多并具有高度协调和适应能力的稳态系统。”民间艺术就是在这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1.1民间艺术生态链

  “民间艺术的构成包括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内涵,民间艺术的功利功能,民间艺术的造型形式等。各要素之间有着严格的前后承接关系。”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形成,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社会,岁时节令中基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仰而产生的各种节日,对民间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民间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辟邪祈福、趋利避害。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间艺术生态链完整和稳定的根本条件。民间艺术最开始存在的意义便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生命诉求,民间艺术形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又成为社会环境构成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一个循环,构成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构。但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环环相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处于波动之中,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维持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如果生态系统崩塌,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1.2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

  民间艺术的独有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貌都是基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尤其是加工材料和工艺,形象和功能都体现着地理环境强大的影响力。自然环境是民间艺术的形成基础,但不是促使民间艺术发生变化的关键。民间艺术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的,因此研究民间艺术在考虑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

  1.3民间艺术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民间艺术生态圈重要的条件,占主导地位。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民间艺术不能脱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它在满足民众的精神性和物质性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对民间艺术传承人来说,社会需要是激发他们创作的动机和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械化的普及,农村社会的变革和手工艺的逐渐变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民间艺术的功能、审美、创作人的身份等如不随之适应变化,将无法适应这个生态系统,导致失衡。

  2.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

  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解析》文章中指出:“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也存在失衡的情况。当下,经济全球化,便利的交通拉近区域之间的距离,信息交流空前快捷,文化的交流异常活跃,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模式。”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变迁打破了封闭的文化环境,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被取代,动摇着民间艺术的生存基础,人们对一些宗教和自然信仰的丧失动摇了民间艺术功能需要,从而波及到民间艺术生存。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生存发展的艰难。

  那么,在当前民间艺术面临的生态环境中,文化馆可以起到什么保护作用吗?

  三、文化馆在民间艺术保护中起到的作用

  一是民间艺术晴雨表的作用。民间艺术来源于最基层的生活环境,数量多,分布广,生存发展境况不尽相同,一些民间艺术逐渐丧失了继续生存的环境,日渐萎缩。虽然有的学术调研可能会专题性针对某个民间艺术项目做研发,但要把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作为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形成专门的保护机制和体系。随着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馆的管理体系范围涉及省、市、县、乡、村,各级文化网络都有群众文化工作者从事一线的工作。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最基层的民间艺术生存状况,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流变提出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各级文化馆可以立足民间文化发展,培育本土文化资源,把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制定本地民间艺术普查规划,对民间艺术的品种、分布、技艺、演变、传承关系、风格流派、从业人员、生存情况、市场前景等做详细的调研,采集文字、图片、影像信息等,体现民间艺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到数据采集标准,内容描述贴切,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建立民间艺术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因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存续状况和濒危程度不一,文化馆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可对本地民间艺术的存续和保护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本地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存在突出问题和瓶颈,区分保护目标的轻重缓急,为制定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措施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尽可能的将民间艺术还尚存的内在生命力和外部环境做一个搭桥,建立沟通交融的渠道,让政府这个强有力的外部作用力了解到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并有机会和通道参与到其中。

  二是民间艺术传播器的作用。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很多民间艺术技艺靠的是口传心授,技不离手,代代相传,累积起来的经验就是技术。而现在中国的民间艺术由于外部力量震荡使得民间艺术发生了断层,手艺传承的青黄不接,内部生命力变得薄弱。因此要激发民间艺术的内在生命力,必须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人这一群体。

  但是,民间艺术传承人多生活在于乡村,流传在民间,与现代生活脱离甚远,生存越来越困难。民间艺术技艺人传承多是慢工出细活,环境简陋、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呈现出一线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力不从心,年轻人因看不到传承的价值和效益不愿拜师学艺的困境,有的老传承人带着满身的技艺,无人传承,遗憾离去。

  在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过程中,文化馆可以发挥传播器的作用。传承人是民间艺术传播主体,通过全面的调查,寻访一线民间艺术传承人,理清传承脉络,找准濒临失传,急需传承的项目和传承人,重点抢救和保护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开设民间艺术传承培训班,设置培训计划,扩大宣传招收传承培训班学员,特别是年轻学员,为他们的技艺传承提供免费的场所和条件,让传承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提高他们传承的使命感;让参加培训的人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精华和价值所在,提高他们学习传承的兴趣,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让有代表性、传承能力强的传承人得到相应认可,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同时,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技艺传承的过程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特别是用影像记录展示技艺动态的全过程,建立数据库。为传承人著书立传,通过一线传承人口述历史的方式,全程记录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从艺生涯和技艺传承情况,反映民间艺术流变原始真实的发展的过程。

  三是民间艺术缓冲带的作用。传统民间艺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于是人们提出应该让民间艺术市场化、产业化,让市场成为民间艺术的“救世主”和“保护神”。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却开始背离了其本来的艺术真谛,迫于生计的一些民间艺术开始屈从于市场,于是失去了本真,流水线般的艺术成了粗糙的复制品。

  文化馆在保护传承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缓冲带的作用。文化馆在对本地民间艺术调研、保护的工作中,可以准确地挖掘和把握其传统的精髓和内涵,在这些民间艺术面对市场时,传统和创新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文化馆可以在民间艺术对接市场的过程中注入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使得民间艺术在从事产品经营的过程中,既能注重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以及市场竞争,又不浮躁、唯利是图,从而推动民间艺术向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以及参与广泛化的方向发展。文化馆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改造创新中寻求一个合理的度,选择与之对应的消费群体,逐步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起到缓冲带的作用。通过发展民间艺术产业文化,形成品牌,在提供健康精美民间艺术作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解决民间艺术自身生存,才能有多余的资金来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发展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自身传承的要求和大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走向社会,面向大众消费者,实现其经济价值。

  四是民间艺术助力器的作用。很多民间艺术因为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兴盛逐渐萎缩,传承人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通过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做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助力器。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让人很受启发:2016年春节前,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由年轻设计师与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合作,众筹推出手工制作的年货制品,大受消费者欢迎,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让古老的、曾经少人问津的民间艺术再次“火”了。用年轻时尚的设计语言呈现传统手艺,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审美标准与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相融合,不失为一条民间艺术生存发展之路。

  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也在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文化馆应该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信息社会并进行继承创新、繁荣与发展。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网民可通过电脑、手机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可以把在一线收集到的本地最多最全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展示,扩大民间艺术的知晓度。要抓住大众认知和参与民间艺术的发扬,特别是吸引频繁登录社交工具、互联网游戏、电商交易的使用群体来关注。构建设计师网上沙龙,为设计师与民间艺术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空间,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将网上沙龙打造成设计师聚集交流互动和宣传本地民间艺术的窗口。走“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为宗旨,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保有较高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赏,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反哺民间艺术自身的发扬光大,相得益彰,共同出彩。

  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民间艺术所处的生态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阶段正处于变化的关键点。文化馆是直接通过艺术形式与群众接触的机构,文化馆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也负责将艺术带到群众中去,文化馆可以在民间艺术发展中的担当重要角色。秘鲁民间艺术“激情”演唱组的负责人卡塞雷斯说,一旦用你的艺术感染了受众的心灵,你就不用再害怕它会受到冷遇甚至消失了,因为这种灵魂的触动会促使他们一起来关注、继承和保护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作用现状思考与分析论文 篇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认识等都有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下面我们就我国目前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间艺术的种类

  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的丰富多彩,根据其不同的材质、制作技艺、创作方式、功能等特点,可以分为很多的民间艺术种类。下面以重庆的民间艺术种类与内容,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民间艺术。

  (一)重庆的民间音乐

  1、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由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由重庆到巫山航道弯曲而又狭窄,并且充满了明石与暗礁,因而江上的船只大多都是靠人力来进行推挠或者是用拉纤来航行,往往需要的是上百的人在江上集体劳动,用号子来进行统一的指挥,这样便在重庆的滚滚川江上产生了与船工生活相关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这首歌谣中时而激越、进而舒缓的曲调,有助于解除愁闷与调节身心,因而受到了很多歌曲爱好者的喜爱。这首歌曾在全国的各省电台中展播,以及在法国的阿维尼翁艺术节上也登台亮相,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仿佛能够感知到曾经的历史文化。重庆市的群众艺术研究室的彭孝纲先生,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对民间歌谣进行整理,收集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歌谣。

  2、山歌民谣中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了有着固定的调子,是在劳动过程中由很多的人加工传唱而形成的,有着丰富多彩的种类,可以随时随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产业前景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