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版5元人民币上打的2副标语是什么?

点击上方“演讲”,可快速订阅我们

也可以进入/与其他粉丝讨论

转载自: 时尚芭莎天堂书屋 作者:鸟儿歌唱

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

No.1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No.2 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精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No.3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作者:(美)埃德蒙·威尔逊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No.4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精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No.5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No.6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No.7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中下)

No.8 反抗“平庸之恶”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著,杰罗姆·科恩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No.9 梁漱溟日记(上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No.10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精装)

作者:(意大利)翁贝托·艾柯 Umberto Eco

No.11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No.12 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上下册)

作者:(俄)斯维亚托斯拉夫·雷巴斯、叶卡捷琳娜·雷巴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No.13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精装)

作者:(加)简·雅各布斯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o.15 我的家庭回忆录

No.16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No.17 战后欧洲史(全4册)(精装)

No.18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作者:(美)罗威廉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No.19 西方将主宰多久(精装)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著

No.20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上中下册)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No.21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仿皮封面软精装)

No.22 乾隆帝(精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o.23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布脊精装)

No.24 文雅的疯狂:藏书家、书痴以及对书的永恒之爱

作者:(美)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No.25 脚注趣史(精装)

作者:(美)安东尼·格拉夫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No.26 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精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o.27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布脊精装)

No.28 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No.29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精装)

作者:(德)萨弗兰斯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o.33 耶路撒冷三千年(精装)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

No.35 平生六记(精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36 自我颠覆的倾向

作者:[美] 阿尔伯特·赫希曼

No.37 那一张旧书单(布面精装)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No.38 维特根斯坦之家(精装)

作者:(美)亚历山大·沃 著

No.39 也无风雨也无晴(布面精装)

No.40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四卷八册)(精装)

作者:(清)刘树屏 编 插图 吴子城

No.41 重庆往事:一个犹太人的晚年回忆(1940—1951)

作者:[以] 沃尔夫岗·卡佛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No.42 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插图本)

作者:[日] 大冢信一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44 中国的内战:年的政治斗争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No.45 我们应有的文化(精)

作者:(美)雅克·巴尔赞

No.46 聽水讀钞(布面精装)

No.47 眼泪与圣徒(精装)

No.48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作者:(美)柯克兰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No.51 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52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作者:(加)梁鹤年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53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作者:雷吉斯·德布雷、赵汀阳著

No.54 瞩望新轴心时代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No.55 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精装)

作者:[法]卡特琳娜·加缪

No.56 故宫藏美(彩图布面精装本)

No.57 游牧民的世界史

作者:(日)杉山正明 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No.59 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精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No.60 天崩地解:黄宗羲传

No.61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2册)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No.62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作者:(澳)罗伯特·休斯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No.63 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No.65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No.66 明治维新的国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68 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

No.69 审丑:万物美学(精装全彩)

No.70 航海图的世界史

No.71 吴宓与陈寅恪(增订本)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英] 埃德温·威廉森 著 邓中良,李菁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No.73 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No.74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75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No.76 罗马人的故事精编体验本

No.77 家书中的百年史(精装)

No.78 大门口的陌生人: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No.81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布面精装)

No.82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布面精装)

No.83 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精装)

作者:(英)弗洛拉·弗雷泽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86 伊丽莎白女王(精装)

作者:(英)艾莉森·威尔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o.87 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精装)

作者: [美]乔纳森·斯珀伯

No.88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No.89 东方风暴: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挑动欧亚大陆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No.90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91 回应桑德尔及其他(精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No.92 新民说:从华夏到中国(精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No.93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布面精装插图本)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No.94 孔子与中国之道(修订版)

No.95 我的一生:梅厄夫人自传(精装)

作者:(以色列)果尔达·梅厄

No.96 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

No.97 剑桥日本史(第5卷):19世纪(精装)

作者:(美)马里乌斯·B.詹森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No.98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No.99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全三册)

作者:【美】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No.100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精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奎松: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

  2.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4.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4.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5.周锡瑞:《改良与革命》,中华书局,1982年

  三、中华民国史类:

  1.陈志让:《军绅政权》,三联书店,1980年

  2.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类:

  1.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2.费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年

  4.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同上

  五、对外关系史类:

  1.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5.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 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 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2004年

  3. 李德:《中国纪事》,同上

  4. 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同上

  5. 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1. 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2年

  2.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3.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4. 国亚:《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 韦君宜:《思痛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6. 山妹:《苦涩的回忆》


袁小伦:饥不择食的阅读记忆

翻阅《读书》2007年第12期耿占春《一个孩子的阅读史》,想起我小时候的读书生活。耿说他“刚上小学三年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放了长假”,而我的“假期”更长,“文革”爆发的时候我上小学二年级。“文革”的一个印象就是,课本突然变薄了。我是“老六届”,“文革”爆发前在校的小学生,1965年上的小学,记得课本厚厚软软的,文字插图感觉很温暖的,而第二学年“文革”爆发,发下来的课本很没劲,硬硬粗粗的,标语口号漫画蛮横刺眼。当时真的很伤心!

  耿文中开列的当年所读到的禁书中的第一本《百鸟衣》我也读过,是先听父亲用近似于抒情的吟咏后自己摸索读懂的。今天还依稀记得,《百鸟衣》是一首句子有长有短的诗歌,有两个名字古卡和依娌。美丽的依娌被土司抢掠走,古卡用射一百只鸟的羽毛做成了百鸟衣,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救出依娌,然后双双跨上骏马,自然驰骋而去。当年我是在中学某个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读到《百鸟衣》的,篇名可能就是《古卡和依娌》。读《百鸟衣》的记忆,激活了那段饥不择食且引起胡思乱想的阅读史。

  我出生于全民中邪和大饥荒中的一年,属猪。饿肚子饿慌了,做梦都想吃猪肉。看着母亲喂养的一头猪而发奇想:如果今天在它身上挖出一块肉,明天又长回去,那么就天天有肉吃了。一个生长在岭东潮汕偏僻乡村,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农民的家庭的孩子,是不能感受朱学勤经历的“民间思想村落”那样的读书思辨气氛的,也几乎读不到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中说的印着“供批判使用”的那种“灰皮书”的。不过,我还是觉得童年的阅读尽管的的确确是饥不择食却同时也是津津有味的。

  在那个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年代,物质产品和精神粮食非常匮缺,什么都吃,什么都看,不论是否合适是否有营养。

  大约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名叫做《我们夫妇为什么破裂?》的讨论恋爱婚姻家庭的文集,内容讲中共夺取全国政权之初的一对夫妻——一位革命干部和一位教师的婚姻生活的破裂过程。是女主人公的一篇文章,似乎有批判和揭发丈夫的意味,不过不像早些年一些被丈夫抛弃而到妇联哭哭啼啼到丈夫单位嘈嘈闹闹的妇女那样,而是通过文字来保持一个女教师的尊严和正义。书中还有包括对第三者的看法等十几篇报刊的说理、评论文章,其中绝大多数是批判革命干部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也有个别文章是为革命干部辩护的。革命干部爱上比妻子年轻漂亮的新部下,革命干部说了一句“女孩子两条辫子一甩就动人心”的话。

  开始上初中的时候,反复读了一本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小开本,比今天的小三十二开还小,十分残旧接近破烂的小册子,繁体竖排,书中有线条简练而生动的插图,印刷质量略好于手工油印,封面印有作者长头发的画像,当时弄不清这个人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更不知道什么左联五烈士之一了。

  小说的故事震撼人心而文字朴实冷峻,写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乡村妇女被丈夫典出即被出租几年到地主家做传宗接种的工具的悲惨遭遇。书中有几个片段我一直记得。一个是父亲亲手把刚出生的女儿烫死的十分恐怖的情节。女人的丈夫一看妻子生的是女儿,便提了一桶开水到女婴的旁边,用粗暴的双手将呱呱叫着的女儿,投进在开水中。躺在床上的母亲再也听不到初生生命的哭声了,只听到开水的溅声和皮肉吸纳开水的嘶嘶声。二是这个女人到地主秀才家生下儿子秋宝,等到秋宝会说话的时候,管这个女人即亲生的母亲叫“婶婶”,而却叫秀才的大妻为“妈妈”。还记得这女人丈夫的一句话。出典期满后,女人被迫离开秀才家回到原先丈夫家里。她拖着万分疲惫的身子准备做饭却找不到米可以下锅时,丈夫冷笑地说:你还真大户人家生活过惯了!米装在那只香烟盒子内。

  这些东西能大体记住,现在想来,除原作的生动刺激外,我也曾耳闻目睹相类似情形。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乡下的孩子很少叫自己的母亲为“妈妈”的,多数叫母亲为“阿姨”“阿姆”,叫“妈妈”的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干部教师等吃商品粮的。米缸空空而把粮食当做珍珠一样盛在香烟盒、小药罐的更是常见了。杀掉新生的女婴的事没见过,但歧视女孩、歧视没有男孩的家庭的现象是到处可见。不过,对于“为奴隶的”这个定语当时是弄不清其确切涵义,因为那时是高喊“为革命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年代,我把“为奴隶的”的“为”错读成第四声。我喜欢《为奴隶的母亲》甚于后来读到的鲁迅的《阿Q正传》。

  我有幸读过几乎是全套的文革前的中学语文课本。四叔一九六二年考上中山大学物理系,父亲把他的语文课本留了下来放在抽屉里,而数理化课本据说被祖母当成包糖果的纸张慢慢地消费掉。除《百鸟衣》外,记得还有《百合花》、《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铸剑》、《反头税(税头?)的斗争》等。

  《反头税(税头?)的斗争》一文选自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写的是民国时期某年河北蠡县农民过年杀猪反“割头税”的造反行动。县衙、豪绅、地主勾结密谋,横征暴敛,农民兄弟,忍无可忍,上街游行示威,砸烂征税所,冲进县衙,县长眼见势不可挡,只好被迫宣布免去当年的“割头税”。至今我对文中“割头税”的数字依然可以脱口而出,因为我曾将它与公社社员养猪对“公家”的“贡献”做过比较。这种比较是一种本能,因为当时不可能读到如“革命在事实上成功宣告了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之类的东西。

  小说中春兰的父亲老驴头说:“街上又出了一宗割头税,杀一头猪要一块七毛钱,还要猪鬃、猪毛、猪尾巴、大肠头。一头猪的税,值二三小斗粮食。我要是有这二三小斗粮食,再掺上点糠糠菜菜,一家子能过一冬天。”我读小说时,亲身经历的人民公社社员养猪的“贡献”也不小。社员可以养猪,但不能杀猪,私宰牲畜是犯法的。公社党委规定社员杀猪事先报告公社食品站,经同意后将猪运到指定的地点屠宰,按“购六留四”比例作“贡献”。

  所谓“购六”,就是“公家”统一收购每头猪的百分之六十的分量,价格约低于“牌价”三角,当时的“牌价”猪肉每斤八角,这种“牌价”是定量供应给吃商品粮的。所谓“留四”就是每头猪的百分之四十由养猪的社员留下自由处理,可以高于“牌价”的“议价”卖给“公家”,也可以拿到市场卖“自由价”,当然也可以自己吃掉。“议价”相当于“批发价”略低于“自由价”,“自由价”猪肉每斤一元六角,是“牌价”的两倍。我曾多次目睹母亲辛辛苦苦喂养大的猪被人用绳子捆绑吊起运走!早些年看到媒体上报道高级领导人物感叹说“我们的人民太好了”时,我不明白他们到底想说什么,如果是说革命成功后农民非常听话,那么他们说的算是真心话;与此同时,猜测他们当中也可能有一些是当年领导类似反“割头税”的农民暴动领袖。

  我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有那个特定时代的局限,将时间消磨在所谓的“红色经典”中,如沉迷《红日》、《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苦菜花》、《迎春花》、《三家巷》等。许多当年阅读过这些所谓的红色经典的中老年人,由于先入为主的记忆,总觉得后来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胡编乱造因而非常失望。我大体也是这样,而且觉得越到往后就越差劲。我认可的有两部,王心刚、王晓棠、王润身主演的黑白片《野火春风斗古城》,浓缩了原著的精华乃至超越了原著;李琳主演的电视剧《迎春花》也很不错,片头的主题歌好像采用了《苏武牧羊》的一段曲调,好听极了。

  整整一个暑假,月光如水,我都在晒谷场纳凉兼反复阅读《林海雪原》,开头结尾和所有篇目我至今不看书也可以说出来了。而且比较阅读了两个版本,该小说的初版开本较大,可能就是大三十二开吧,再版开本较小,可能就是小三十二开吧。记得再版中“少剑波雪乡萌情心”一章有少剑波赞美白茹的抒情诗:“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万绿丛中一点红,晨曦仙女散彩霞……”而初版则没有这首诗。

  小说中的少剑波小白鸽成为多少少男少女的偶像!少年的我当然也羡慕少剑波的英俊潇洒、足智多谋、文武双全,不过我更喜欢他身上的三件宝贝:手枪、钢笔、金壳表,尤其是钢笔。那时我非常想拥有一支钢笔。我的第一支钢笔价格一块二毛,其中六毛钱是自己割草卖给生产队的鱼苗场挣来的,另外六毛钱是父亲给的。少剑波的钢笔和金表是奖励品,是他出色深入烟台敌后执行紧急任务后上级奖励的(《青春之歌》中北大教授儿子罗大方可以在家中父亲的抽屉随意翻拣出一块手表送给卢嘉川或江华的细节也看得如痴如醉)。

  小说“李鲤宫前对手交锋”中一个情节看得我心惊肉跳。丑陋凶恶的女匪首蝴蝶迷从腿上拔出匕首,咬牙切齿地吼叫:“小共产丫头,黄毛丫头,你姑奶奶临死也要抓个垫大腿的。”锋利的匕首直插向白茹的心窝。在这万分危急中只听大喊一声:“蝴蝶迷看刀!”随着喊声,蝴蝶迷从右肩到胯下,活活的劈成两片,五脏六腑臭血满地。“子荣,”小白鸽像个受惊的小孩子,扑到杨子荣的怀里(《苦菜花》中王柬芝杀死妻子与长工私通而生的杏丽,则是当年阅读中最感残忍和痛心的事件)。蝴蝶迷的肝胆皮肉都是臭的,体现了作者是多么爱憎分明啊!但当年是不理解的。类似的不理解还有看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所唱的“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同样是死,为什么结果是那样的不同呢!

  当年读《林海雪原》有好多问题至今也没有弄明白。例如,为什么叫“少剑波”,中国有姓“少”的吗?小说开头写到他的姐姐“鞠县长”,姐姐姓鞠弟弟也应该姓鞠,但小说没有一个地方写有“鞠剑波”的。又如,小分队智取威虎山之前白茹十八岁,在威虎厅过大年之后,为什么小说依然写白茹是十八岁呢?难道作者真是希望白茹永远停留在美丽纯洁的十八岁吗?——行文至此的想法,并非当年疑问。

  一本大概叫做《我国哲学战线的新论战》的书,白底色红色仿宋字书名,收入了好多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论战的文章,今天回想起来,可以说是我哲学启蒙读物,尽管读得似懂非懂,尽管先入为主清楚一分为二是毛主席的观点是正确的,合二而一是杨献珍的观点是错误的,但阅读的过程中总觉得两者讲的是一个道理,却又不敢讲出来给人听。该书的几行文字成为我考倒小朋友的武器,因而也曾洋洋得意过。这几行字大意是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著《东西均》讲到对立统一问题,如“尽天地古今毕二”、“合二为一”等等,并认为古人把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物件”叫做“东西”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几年前,试图寻找这本旧书,去了几家图书馆,结果无功而返,找来对“一分为二”有很深研究的庞朴注解的《东西均》,可惜再也没有当年的阅读快感了。

  我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两度相逢,少年读的是初版,米黄色的封面,可能是印刷于大饥荒时期,纸张质地很灰暗。记得是听了哥哥说了句“读了这本书你就什么都懂了”,然后硬着头皮、断断续续、跳读倒读、似懂非懂地读到哪里算哪里的。记得书名和内文既有繁体字也有简体字,封面或是扉页还印有“供高等学校选择试用”的字样。回想起来,初读艾著的收获是不少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肯定,人人都懂,人人都讲不清,大道理就是那些东西,就是讲法不同用意各异罢了。青年时读的是第三版,那是大约在一九七九年大二的政治课教材,封面或扉页的“供高等学校选择试用”的谦虚字样不见了,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连封面的设计都一样。读的是同样的书,感觉却如霄壤之别。这时读书有了功利性,因而只是划杠杠记要点应付考试,毫无求知的意思。对照今日一些在封面印着“全国优秀”、“获奖”、某某权力机关“指定”而错别字连篇、软硬伤遍体的大学教材,不得不敬佩当年学者的态度谦虚严谨认真。

  小时候读过的少儿读物其实很少,上面这些其实大多为成年人的读物。我曾在一本书的引言中说到的少年阅读的至爱《成语故事》第一集才是真正的少儿读物,也是至今我读过的最好看的书。这是一册有难字注音有生动插图的小册子,平装本,翻阅简便,手感轻轻很舒服。它的制造者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是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记忆确实模糊了,但封面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字样还是有印象的,同时封面的一幅画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根据成语“杞人忧天”意思画着一个因担心天会坍塌下来地会崩裂开陷而消瘦发愁的人,画着他那既弯着腰拄着拐棍又很艰难地抬头看天的样子。也许时代前进了而我幼稚依旧吧,儿子小的时候我曾经几乎跑遍广州的大书店,想为儿子挑选一本类似当年阅读过的成语故事,结果让我十分失望,那样纯朴廉价的启蒙读物再也找不到了。这本小册子是我少年精神上的快乐和智慧的主要源泉。后来读《左传》《论语》《孟子》《庄子》等,常常又和那些典故人物图画相遇,感觉很开心很温暖。

  我的悟性和智商其实都停留在少年阅读的水平上。少年时的阅读记忆就是一句话,饥不择食而又津津有味。想找回做一个少年阅读者的感觉,眼下似乎是不允许有这样的福气的,可能还要等待若干年,等到“老人如小孩”的时候,等到“返老还童”的时候。做一个阅读的“两头真”,期望那时是随心所欲而又兴趣盎然。


李欧梵谈经典的阅读和重读

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先生率华语世界的十多位知名作家学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经典3.0”宣讲团,希冀用名人效应掀起华语读者重读经典的热潮。在第一站香港书展站上,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挑选的经典是晚清小说《老残游记》,他给这部并不起眼的小说加的定语是“帝国末日的文化山水画”。作者刘鹗在小说自叙中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而小说也正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晚清帝国及人民深重苦难的哭泣。这几年一直尝试重读经典的李欧梵,现在迷上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比年少时的阅读经验,此时的阅读心态和对人物喜好都有了很大变化,而这也就是重读经典的魅力所在。李欧梵现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人文学科教授。

  石剑峰:郝明义先生不久前组建了“经典3.0”宣讲团,您是其中香港站的成员之一。在这次香港书展上,您重读的经典是《老残游记》。为什么会挑这本?相对而言,这是部并不太受关注的小说。

  李欧梵:我先看了郝明义的宣讲单子,发现每一朝的经典都有人读,就缺晚清,所以我就提出读《老残游记》。我比较喜欢晚清文学,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老残游记》,所以我现在想用新的方式谈这部小说。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最近在看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的小说,非常偏门。施蛰存先生当年翻译过施尼茨勒《妇心三部曲》——库布里克电影《大开眼戒》的原著小说就是施尼茨勒的另一部小说《梦幻记》。《妇心三部曲》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埃尔赛小姐》,作家把乐谱都放了进去。我突然有个感受,文学是维也纳艺术黄金时代的重要一部分,施尼茨勒、茨威格等他们那一代人用艺术美学批判当时保守的社会氛围。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代表了在文化上光辉灿烂的没落奥匈帝国,同样的问题我问中国:晚清有什么?是不是政治上腐朽的晚清,在文化上同样光辉灿烂呢?大家对晚清的注意力都在政治上,这没错,但文化上呢?所以,我就想到了《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故意脱离时代背景,追求传统文化之美,体现的是夕阳返照式的美学。正因为小说写得美,背后全都是危机,和世纪末奥匈帝国有参照。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是诗,但到了晚清,整个社会肌理都在变,在文学艺术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原本属于艺术小形式的章回小说创造出了新的局面。对于晚清小说,大家太注重《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因为它们直接批判中国官场,但晚清文学非常丰富,可以折射非常多东西。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用文化史角度研究晚清小说,单纯文本分析是不够的。

  石剑峰:除了《老残游记》,我听说您重读的经典还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年轻时读托翁小说相比,现在有什么新的心得?对您的个人有什么新的意义?

  李欧梵:对我来说,我现在重读的经典大部分是西方经典小说,这是一个回忆和自省的过程。我当年在台大念的是外文系,因为学习缘故读了许多经典小说,但现在都忘记了。最近,台大找我回去当客座教授,我突然觉得,我该重新整理一下当年在大学时念的东西,所以开始重读经典。我从十九世纪经典小说重新看起,别人喜欢看短的,我专挑长的,也算是反潮流。另一个想法是,香港是一个极端消费主义城市,在上海和北京大家都有点经典的影子,但在香港,一点影子都没有。可是,西方的经典小说在香港卖得非常便宜,就是没有人买。

  对我来说,现在很多德国、法国、俄国经典小说的新英语译本非常好,我个人就是因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新英译本出版,去买了几本重新看。我想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的新英文译本,译者是一对夫妇(即理查德·佩维尔和拉尼萨·沃罗孔斯基夫妇),新译本出来之后大受好评,都说这个版本最接近托尔斯泰的原意。所以我正在看《战争与和平》,已经看了三分之一,计划中后面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在中学看了中译本的《战争与和平》,这次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再看《战争与和平》。很奇怪,现在阅读小说前面几章觉得很闷,但战争开始之后,就一头栽了进去。我现在脑子里想的,都还是《战争与和平》里的战争情节。所以在重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先干脆把两场大战看完,然后重头再看。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托氏对战争的解释有自己的史观,他的史观后来由以赛亚·伯林描述为“刺猬与狐狸”,托尔斯泰是狐狸型的怀疑。但这种史观,他自己又说不出来。在托氏那里一场战争就是为了成全一个家庭,整个一场战争让娜塔莎长大了,让皮埃尔知道了人生的意义,让安德烈了解所谓的英雄只是一瞬之间。我以前看《战争与和平》认同的是安德烈,现在重读认同的却是皮埃尔。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年少时我认同的是知识分子伊万,现在则更倾向于阿辽沙。所以我觉得,过了年纪再看它们,会有很大的差异,经典的魔力就在于此。托尔斯泰把人情世故、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部放到了他的小说中去。重读这个版本《战争与和平》,发现原来小说里有很多法文,中译本常常把法文翻译成中文,我借机正好重温了法文。我在重读中还发现了许多细节,比如一个细节是一群将军走过,其中一位叫克劳塞维奇,历史的大人物成了小说的小人物,而小说里的大人物,历史里却是没有的。我以前学过俄国思想史,进入之后像是拥抱另外一个世界。据《战争与和平》两位译者称,托尔斯泰用的语言其实都很简单。最近看到郝明义给我的“经典3.0”单子,发现王安忆选择重读的经典就是《战争与和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她在上海读《战争与和平》,我要写一系列文章关于重读《战争与和平》,计划发表在《信报》上。但现在特别是在香港,我是不太会和年轻人谈这个的,我只好自己过瘾算了。

  石剑峰:大家都认为,美国高校对经典的阅读十分重视,能谈谈那里的情况吗?您在香港教书,如何鼓励年轻人读经典?

  李欧梵:我四五年前开始在香港科技大学讲现当代的中国和外国经典文学,后来我对学生说,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俄国小说,你们中如果有三位同学愿意跟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就愿意带你们读。我以为没人会举手,结果马上有三位同学愿意,我夸下海口没办法,所以我们在一起用三四个月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经验告诉我,现在阅读经典是为了那些边缘的边缘的几个少数人。我用这种方式鼓动我的学生跟我一起重读经典,这个群体绝对少数,但这里几个少数那里一小撮集中在一起,人数也不少而且又多元。

  我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教过书,芝加哥大学有个读名著的传统,书目包括小说、莎士比亚和学术理论等。我在美国教的是中国经典,现代文学这块一定教鲁迅,我从魏晋志怪、唐传奇、小说讲起,我不喜欢《水浒》,所以《三国演义》我讲的多一点,然后是《红楼梦》,下面就是晚清,比如《老残游记》。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我心里感觉的,西洋东西不碰很可惜,所以我旁听了很多西洋文学课,记了很多笔记。事隔这么多年,那些老师当年提到的重要作品作家,当时并没有注意,现在才发现真的是大家,比如反乌托邦小说《我们》。在课堂上我还听了他们讲解《卡拉马佐夫兄弟》、《追忆似水年华》、《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他们好像并不十分推崇。经典都是推荐给本科生念的,但是本科生没有时间看,就只是听老师讲讲而已。我教书三十年,最开始教的学生和现在学生对待经典态度完全不一样,我开始教书的时候,年轻人还是蛮注重经典的,现在的年轻人全世界都一样。不过在哈佛,那里的学生你让他读经典真的会读,还会有自己的看法。

  美国大学里对经典阅读的要求是“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在美国学界,过去十年反经典十分厉害,他们认为教授经典就是保守,是白人至上。现在美国学界当然没有芝加哥大学当年的那个读名著传统了,也没一定要求读完多少本名著,现在都乱了。现在的说法是,要读第三世界的经典,老经典都不要看。不过最近情况又有变化,大家又开始重读经典了。美国学界这三十年变化太快,美国学界永远和社会对着干的,社会越保守,学界越偏激。但经过法国后现代理论“洗礼”,他们把自己打散了。那些还继续写后现代的学者,现在都没办法出版书了,我好几位同事又乖乖的重新老套的写莎士比亚了。

  石剑峰:您个人对经典的定义是什么?

  李欧梵:我喜欢借用卡尔维诺的意思来定义“什么是经典?”卡尔维诺说——大家都说要看的,但都还没有看的,就是经典。我的另外一个说法是,经典是经得起考验、解释。有人说,经典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对经典的认同还是不一样的。经典对我来说只属于语言不属于国家的,你说T. S. 艾略特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爱伦坡是美国人,但他在法国。还有亨利·詹姆斯呢?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但德国人读是天经地义的。

  对我个人,经典是安身立命的所在。我今年退休,现在还不读经典做什么?我花了不少时间写杂文、讲学等,这些行为是后现代社会所有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危机,你没有时间去阅读特别是厚重的书,常常会有飘浮不定感,而阅读经典就能把你钉住。我常常反省自己,如果每天的生活要有意义、扎实,那就应该去读经典,其中包括文学、音乐、电影。

  石剑峰:在最近几年的阅读中,晚近的作品有没有您认为可以称为经典的?

  李欧梵:真正伟大的经典可能都已经写完了,这五年来我只找到一本我认为可能是伟大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所以帕慕克得诺贝尔奖绝对当之无愧。中国也是,《红楼梦》之后呢?巴金的《家》和它差的太远。

  石剑峰:谈到电影,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于影像去阅读经典了。

  李欧梵:我在阅读《战争与和平》同时,还看了三个电影版的《战争与和平》,一个是好莱坞的,一个是1960年代苏联人拍的经典版本,还有一个是最新的电视版本,这些影像帮助我阅读小说。后来发现,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么看经典小说的。在这个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很多人不是从文字开始的,而是从影像开始然后回归到文字,用影像辅助我们的阅读。就连我这样的学者都不可避免染上了这样的阅读经典的习惯。有时候我看小说,经常觉得好像什么地方看到过的,比如我最近在飞机上看的《好德国人》总觉得很面熟,后来才发现看过电影。但我跟年轻人不同的是,从影像返回到文字之后,我依然坚定认为文字的力量比影像大许多。在将来,所谓读文学经典很可能就是读经典文学的影像了。我正计划写一本书,讲的就是怎样从影像来读经典。一个悖论是,二流小说可能拍成第一流的电影,但最经典的小说最难搬上大银幕,《战争与和平》拍得再好,还是比不上文字。唯一的例外是库布里克,他往往选中文学作品之后,改头换面变成他自己的影像经典,比如《巴里·林登》和《洛丽塔》,他的改编从不被文本束缚从而创造了自己的经典。

  BBC基本上把英国最伟大的小说都拍成了电视电影,但即便如此,大家一看BBC标签,就会觉得这是教育片。所以就算经典改编成电影,大家首选的还是好莱坞而不是类似BBC这样忠实原著的改编,比如我也是喜欢李安改编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BBC版的。经典改编至关重要的,就是如何把小说写成剧本。当代小说、流行小说我一般都不看,最近唯一看的是《读爱》(《朗读者》),小说和电影都很一般,但是里面一个细节很有趣,里面的小男孩给汉娜朗读的都是文学经典,比如《贵妇与小狗》,我刚刚读过,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读爱》的观点其实很浅的,用美国学院的观点看,这部小说的主题很保守,那就是,一个无知者就会杀人犯错失,但汉娜读了那么多年书后,她在监狱里开始懂了,开始反省。人文经典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修身。其实,小说里谈到的经典都是当时德国布尔乔亚阅读的经典,从奥德赛一直到卡夫卡,之后就没有了。里面中文经典不可能,法文经典也没有,十四行诗也没有。我觉得至少电影比小说更好,电影版的编剧是大卫·海尔,他是英国最好的电影编剧,也是《时时刻刻》的编剧。

  我的感觉是,影像中不满意的地方反而是原著中文字最棒的地方。影像与文字如何对比,这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但这个问题,美国学界已经不再感兴趣了,因为他们对名著实在不太感兴趣了。

喜欢我就点右上角分享一下,想收藏起来慢慢读点右上角分享一下,分享文章时注意频率,不要刷自己的朋友圈哦

===近期内:乔布斯演讲集锦、办公软件与演讲、即兴演讲专题===

=回复"M"或者“目录”显示历史文章导读=

“分 别”回复数字1、2、3、4、5、6、7、8、9。。65等分别显示最近65期历史刊物内容(亲再次提醒一下,一次只输入一个数字,输完数字后就点发送 键,就可以返回了对应的期刊了,不要直接回12345,或者回1、2、3、4、5,每篇都是我们认真准备不要输错了哦)
回复 演讲技巧 反馈演讲技巧大礼包
回复 演讲紧张 反馈演讲紧张情绪消除办法集锦
回复 佛学 反馈佛教文化礼包
回复乔布斯 反馈乔布斯演讲专辑

回复 华盛顿 反馈华盛顿的主题演讲
回复 观海 反馈奥巴马主题演讲
回复 龙应台 反馈台湾才女龙应台演讲集锦

回复 李开复 反馈李开复演讲集锦
回复 马云 反馈马云演讲集锦

我们不会推出成功学、心灵鸡汤,全称谢绝任何广告和赞助

如果您想和其他网友交流,可以加入我们的微信粉丝QQ群 也可以加管理员微信ID:bianlu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澳门打车可以用人民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