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药材通的仓储服务怎么样?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内大循环、需求侧改革的大环境,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投资,势必是大趋势。投资“文旅、农旅”项目的不在少数,只有资金足够充裕,才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

随着国家扶持农业农村领域的各项预算继续增加,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发文申报,突出锁定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板块。将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提出以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为代表的资金扶持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021年可申报项目及补贴:
一、乡村重大补贴项目类

1、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补贴额度:省级 万元、国家级 1-3 亿元

2、农商互联项目,补贴额度:每省 2 亿元

3、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补贴资金:5000 万

4、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补贴额度:一年 5000 万元,共三年

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补贴额度:最高 5000 万

6、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补贴资金:2000 万元以内

7、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补贴资金:1000 万元

8、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补贴额度: 万

9、绿色循环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补贴额度:1800 万元

10、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补贴额度:最高每亩补助 1500万元

11、中药材生产扶持及药材基地项目,补贴额度:100-3000 万元

12、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项目,补贴额度:50-1000 万元

13、“特色小镇”工程申报项目,补贴额度:500-2000 万元

14、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补贴额度: 万元

15、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作物种子、畜禽良种)项目,补贴额度:800-1500 万元

二、观光采摘休闲农业类

承包山林地的林果业及观光农业,则可以申请造林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水利和道路建设补贴等。

1、农业局的农业综合开发园艺类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扶持资金一般约为200万元。

2、林业局的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扶持资金约150万~300万。

3、农业部主管的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项目,扶持资金在50万~100万之间。

4、农业局的水果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扶持资金在25万~100万之间。

5、农业局的高产创建项目,扶持资金约50万~100万。

三、科技示范园等观光与科普一体的休闲农业
这类休闲农业项目包括科技示范园、物流商贸园等形式,既可以申报技术方面的扶持,也能申请农业方面的扶持,因此可申报的资金扶持种类包括:

1、发改委的冷链物流项目。

2、商贸流通重点支持项目。

3、农业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4、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5、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6、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

7、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一县一特和龙头企业带动项目。

8、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项目。

9、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

10、供销社的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示范项目。

四、所有休闲农业园区都有机会申请的补贴
农业局与旅游局联合主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项目;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业项目;扶贫旅游项目等。
五、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支持范围: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申报部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六、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支持范围:重点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和烘干房等产地初加工设施。
申报部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七、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支持范围: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六大支撑体系。
申报部门:财政厅农发办。
八、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支持范围:生物质成型燃料,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场等,对废弃物利用的项目。
九、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目
支持范围:现代农业园区。
申报部门:农业农村部。
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
支持范围:技术创新的专利。
十一、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支持范围: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
申报部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十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项目申报
支持范围:关于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项目
申报部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十三、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
如果是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乡村旅游项目,可向国家经济贸易委员申报项目包括:

1、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科研开发及成果推广应用;

2、中药材种植养殖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3、大宗、紧缺品种的中药材基地建设;

4、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5、中药材仓储技术及改善中药材仓储设施;

6、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十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融合项目
支持范围:产业融合、土地托管、有机肥和低残农药、农膜项目。
申报部门: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
十五、“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资助申报
支持范围: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大学生村官、基层组织负责人和返乡创业者等。
申报部门:中国农学会。
十六、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支持范围:农副资源收贮、农副资源饲料化加工、种养结合农田消纳基地、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其他符合的建设内容。
申报部门: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十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
支持范围:农作物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园艺类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果茶育繁推一体化种苗基地试点、畜禽良种繁育项目。
申报部门: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十八、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
支持范围:支持木本油料、国家储备林、林下经济、区域特色经济林等林业示范项目。
申报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十九、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支持范围: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农业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二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申报
支持范围: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落实农业农村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新政策创设。
申报部门:农业部等五部委
支持范围:带动农民增收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申报部门:国家扶贫办。
二十二、农牧、畜牧业类
支持范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畜牧良种推广项目;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生猪(牛羊)调查大县奖励项目;奶业振兴行动。
二十三、种养结合庄园类
支持范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补助;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庄园项目;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项目;产粮大县奖励项目;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项目。
2021年国家重点惠农项目及补贴:

1、全国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补贴额度:100 万元,农业农村部授牌

2、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补贴额度:500 万元以内

3、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补贴额度:100-500 万元

4、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补贴额度:200 万元

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补贴额度:500 万元

6、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补贴额度:300 万以内

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贴额度:60-300 万元

8、有机肥生产试点项目,补贴额度:300 万元

9、粮改饲试点项目,补贴额度:1000 万元

10、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补贴额度:1000 万元

11、农业“星创天地”项目,补贴额度:20-50 万元

12、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 10%左右

1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 10%左右

1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补贴额度:300 万

15、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特色种植项目),补贴额度:100-500万;

16、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 10%左右

17、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补贴额度:不超过 2000 万元

18、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额度:80-120 万元

19、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补贴额度:200-3000 万元

20、农产品加工补助项目,补贴额度:1-100 万元

21、2020 年农产品促销项目,补贴额度:20-500 万元

22、农业组织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补贴额度:100 万

23、冷链物流和现代物流项目,补贴额度:200-1000 万元

24、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补贴额度:低息贷款项目

25、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补贴额度:低息贷款项目

26、高新企业认证项目,补贴额度: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2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申报条件:企业注册资本 200 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注册资本 50 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应达到 30 户以上或贫困户社员占 30%以上;两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和涉税违法行为。

28、文化艺术和旅游研究项目,补贴额度:25 万元

29、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补贴额度:以奖代补、贷款贴息

总的来看,同一项目可申请多种补贴。比如油用牡丹、油用芍药这类药食同源且兼具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项目,在申报项目补贴上可选择性更强。充足的资金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3年,茶叶、粮油、棉花、渔业、小龙虾、水果、蔬菜、药材、肥料九大产业(以下简称“九大商”)新增省部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5家;汇总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利润1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低于160%,加工转化率不低于80%,建成10个县域块状产业集群、若干特色产业小镇。三年累计出口20亿美元。

(一)发展目标。2023年底,茶园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实物经营量5万吨,实现20亿元产值规模、汇总利润6000万元,带动茶农30万人。2025年省茶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左右。

集团营销中心渠道建设与销售目标:

链长单位: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龙头企业: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单位: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赵李桥茶厂、宜红茶业股份公司、汉口茶厂、宣恩宜红贡茶公司、恩施金风茶叶公司、赵李桥锦合茶叶公司、秭归宜红茶业公司。五大产区(大别山茶区、武陵山茶区、秦巴山茶区、幕阜山茶区、大洪山茶区)供销社、天门市供销社及相关专业合作社。

(三)产业现状。2020年,全省72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产茶,茶叶种植面积525万亩,总产量36.2万吨,综合产值超600亿元,茶园面积、产量、农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4、3、6位;2019年出口量1.74万吨,货值2.14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4位。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11个,12个县(乡)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无性系茶园面积349万亩,良种率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缺乏强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工企业偏弱,产品同质化严重,投入严重不足,综合竞争力与浙江、福建、安徽等产业强省差距明显。

省茶业集团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金1.5亿元,总资产逾4亿元,主营“一红一绿一黑”三大系列,在恩施、宜昌、咸宁等重点产茶区布局,拥有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成员企业及14个精制、初制生产厂,基地1473亩,核心茶园基地1.6万亩,年产能3.6万吨。“川”字牌青砖茶荣获“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多年产销领先;“宜红”红茶和恩施玉露绿茶畅销国内外市场。

——科技创新。参与省茶产业链农科教、产学研联动机制,发挥省级龙头企业、省级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生产工艺数据化和标准化研究、青砖茶原料品质及降氟联合攻关、高品质标准化及精准化定向加工技术研究,组织全产业链研发和引领型、创新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争取省“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加快供销茶产业技术改造。

——项目投资(省茶业集团)

宣恩宜红1000吨优质茶出口精制加工项目

恩施金风茶叶有限公司搬迁升级项目

秭归宜红精制茶厂建设项目

赵李桥茶厂降氟及智能化生产线改造项目

大别山产茶区:重点开发英山地区,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促进市场拓展和品牌打造

秦巴山产茶区:建设保康出口有机茶基地

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特色茶旅融合项目

——延链、补链、强链重点补上加工装备清洁化和智能化改造、外贸出口、农耕体验等短板。在现有三大茶旅融合基地基础上,着力打造1~2个核心基地。探索与采花茶业、草珊瑚保健科技公司、茶仕利公司开展合作,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大力发展深度加工,开发现代茶饮、抹茶、茶食品、茶工艺品、茶生活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参与打造省级重点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延长产业链条。

——市场营销。以宜红为核心建立红茶、绿茶销售体系,以赵李桥茶厂为核心建立青砖茶、米砖茶销售体系,以汉口茶厂及恩施金风公司为核心建立包装生产及茶叶原料生产批发供应销售体系,以宣恩宜红公司为核心建立大宗茶外贸销售体系。线下内销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建立全国网络,营销总部设在循礼门,重点开发呼和浩特、北京、上海、大湾区(广州/深圳)4家分中心。线上主营中低端产品。加快电商仓库物流体系数字化建设。拓展“一带一路”出口。

(一)发展目标。2023年,打造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1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创建10个左右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1-2个知名企业品牌,跻身中部地区粮企第一方阵。

新增粮油经营收入(亿元)

链长单位: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荆门市供销合作社

龙头企业:1、湖北供销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供销粮油集团”)2、湖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荆粮集团”)

参与企业:“供销粮油集团”相关子企业;荆门北郊国粮储备库、荆门市民生粮食储备库、荆门市县市区粮食收储公司;荆门市、潜江市供销社相关专业合作社;荆粮米业有限公司;东方、金城、十堰及襄阳新合作等供销连锁超市。

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727.43万吨,连续8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优质稻米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704家、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左右,“中国好粮油”产品17个,数量居全国第三。2021年预计全省粮食总产量545.4亿斤。粮油集团加快传统业务转型,已成立粮油食品专业公司。荆粮集团开展订单种植120万亩,大米加工年产20-50万吨。

——科技创新: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依托湖北粮食工程创新中心,加快相关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建立稻米新品种试验示范点,打造优质粮源基地。

引进科技型种子企业,抢占生物育种制高点。

粮油城市终端建设项目:在武汉市32家农贸市场打造“供销优选”自(专)营店,发展城区团购售配业务。

自营冷链物流园项目:依托嘉农公司打造多功能自营冷链物流园。

北郊粮库“退城进郊”项目

靠近铁路站场征地500亩以上,建设“储、转、加”粮食经营综合体,打造华中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

参与引领掇刀区全国数字农业项目建设,争取项目落户荆粮集团。

投放社区自助碾米机,推行全新零售。

——链、补链、强链重点补上功能食品开发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短板。粮油集团稳步推进原粮、饲料、碎米、袋装米、农产品贸易等多元化产业,扎实做好政策性粮食储备管理。瞄准中高端市场,完善“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从种子培育到社区渠道的产业链闭环打造现代信息化粮食(油)集团

荆粮集团在东宝、掇刀、沙洋增设3套烘干设备,建设区域内规模最大的粮食加工中心、华中地区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推广荆粮1号、2号、3号水稻品种,稳步发展120万亩以上粮源基地,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发展以稻米为原料的食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功能食品,拓展副产物综合利用。改组或成立4个功能型子公司,围绕“产、收、储、加、销”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市场营销:米面类:在已有惠侬桥米、泉水米、中稻米的基础上,增加优质稻、小麦收购量,提高加工水平和附加值。油脂类:挖掘系统资源,推出菜籽油为主的大包装,供应餐饮渠道。肉食类:进一步拓展进口全牛(含各种骨头类)、猪肉、白虾、巴沙鱼、国产带鱼、调味小龙虾等品类。地标性土特产类:增加洪湖莲藕、随州香菇、房县小花菇、公安牛肉等各地市知名农特产品。

完善城乡销售渠道。线上与京东农场、“供销荆选”等深度合作,线下提供优质服务,实施稻谷、小麦、玉米、大米“买全国、卖全国”战略规划。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城乡配送体系。拓展饲料、加工、养殖企业优质原料进口业务。

加强品牌建设。前期在武汉市建设3-5家品牌粮油自营店或专营店。

严控食品质量安全。推动全过程数据跟踪,建立全环节风险管制,实现全程可溯源可追踪。

(一)发展目标。2023年,银丰棉花实物经营量达到50万吨,新疆种植规模15万亩,集团营业收入70亿元,棉花业务利润2000万元,经营规模占全国棉花总产量从目前4.6%提高到8%以上。各收购基地三年内实现采购贸易量超过收购量,成为当地棉花龙头企业,跻身全国行业前五

链长单位: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龙头企业: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企业:银丰棉花股份公司,各收购加工基地

(三)产业现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进口国,第二大生产国。2020/2021年度全国棉花总产量约630万吨,其中新疆约580万吨,占比90%以上。近年来棉花生产向新疆更加集中。美国农业部(USDA)预测年度中国棉花生产量631万吨,消费量866万吨,进口量256万吨。湖北是棉纺织大省,常年用棉约60万吨,其中用新疆棉8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贸易物流节点,期货物流吞吐量10万吨。

银丰棉花已形成完整的“种植+收购加工+贸易物流”产业链,2020年实物经营量27.15万吨,经营总收入37亿元,利润总额985万元,业绩稳居内地省级棉花公司第一,全国行业排名前十。

——科技创新:打造银丰特色的棉花生产轻简化、集约化、智能化棉花种植示范基地。逐步将机械深耕深松、激光平整土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无人机等技术装备和等行距高密度、矮植株种植模式应用于棉花生产全程,实现播种精选加工全程机械化。

拓展新疆土地流转棉花种植业务,打造龙头创效项目,提升资源掌控力。积极尝试玉米等农产品种植及种业业务。

选择性兼并、重组一批与棉花种植基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棉花加工基地,促进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稳定内地棉源,适时恢复部分收购加工网点布局。

推动现有棉花供应链合作经营项目实现“公司化”运营。做精信息研发,将长棉市场打造成为区域性棉花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

——链、补链、强链一是建立健全种植技术推广体系,打造特色种植业务二是快速推进棉花贸易业务规模。拓宽基差贸易采购渠道,加快库存周转。提高收购基地自主经营能力。三是增强互联网平台和物流平台服务能力。拓展产业链增值服务,与客户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原料主销区建立中转仓库和纺织厂内监管仓库,增强市场辐射能力和资源有效供给。

——市场营销:改革营销模式,加强“基差+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棉花基差采购、延期点价等新型交易模式,提供代理套保、代理仓单制作、供应链融资等服务。加快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快速积累终端客户群,摆脱简单中间商模式,增强对贸易上下游的掌控能力。拓展进口棉业务,补齐进口棉经营服务客户能力不足的短板。期现结合加强国内与国际市场业务联动,开展进口棉代理服务。

(一)发展目标。按照“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淡水产品交易大市场”规划目标,到2023年,实现国内市场交易额100亿元、出口100亿元“双百亿”目标。形成种苗繁育产值10亿元、水产养殖50万吨、饲料销售20万吨、水产品加工产值5亿元、渔需品销售10亿元的渔业全产业链条,实现利润2000万元以上,劳动生产率1000万元/人。

链长单位: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龙头企业:湖北供销中和农产品市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集团”)

参与单位:“中和集团”相关子企业;江汉平原地区相关供销社及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产业现状。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率达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全世界每三条鱼中就有两条是中国养殖的。201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69.5万吨,渔业产值1152亿元,连续24年产量居全国第一。江汉平原的湖区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渔业区之一,鱼、虾、蟹、鳝资源非常丰富,潜江小龙虾、仙桃黄鳝、梁子湖大闸蟹享誉全国。

2020年,中和集团水产品及渔需品交易额56.68亿元,集团销售收入2.65亿元。加快从“房东收租型”向“价值创造型”企业发展,与17家水产养殖合作社合作成立了兴鑫养殖联合社。拟与洪渊泽水产、卫祥水产、盛利食品、仙桃市供销社等合作成立“湖北供销渔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大渔商”。

——科技创新与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种苗繁育。打造黄鳝种苗繁育基地,实现种苗繁育全面突破,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鳝种苗交易中心;打造鲈鱼、鱼、黄颡鱼种苗繁育基地,年种苗繁育15000万尾以上;打造甲鱼、乌龟种苗繁育基地,年种苗繁育1000万尾以上。二是打造高端水产饲料生产基地,开发水产食品,形成10个品种以上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三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打造5万亩绿色养殖四大示范基地,带动江汉平原绿色养殖100万亩以上。四是加快推进数字农批市场建设。2022年底前完成市场信息化改造,建立渔业大数据平台。五是高标准建设加工园区。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做大做强黄鳝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在武汉、洪湖、潜江建设水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园区,在荆州、宜昌、仙桃、鄂州建设水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链、补链、强链重点补上育繁养模式、清洗加工自动化、新型连锁餐饮消费等短板。联合忠鳝水产、洪渊泽水产、卫祥水产、宏旺水产等一批特种鱼种苗繁育及水产品养殖合作社,嘉康饲料等水产品饲料生产企业,湖北盛利食品、中合卫祥水产加工公司等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及渔需品生产销售企业等成立渔业联合体。

——市场营销。利用“江汉平原水产品交易平台”,推进智能仓配、电商云仓、自动化分拣设施建设。打造区域性水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到2023年与全国30家以上大型农批市场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与供应链企业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仙桃水产品配送中心”。开拓台湾、俄罗斯、欧美等出口市场,形成交易额100亿元左右规模,其中水产品加工出口额5000万元。在武汉、洪湖、潜江选址建设大型水产品市场,形成以中和集团为龙头的“大渔商”格局。

2023年,以潜江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载体,强化与潜江生态龙虾产业园联合合作,打造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实现小龙虾年销售35万吨,销售额达100亿元,创利税2亿元,带动就业6000人,助农人均增收500元

链长单位:潜江市供销合作社

龙头企业:湖北中和农产品市场集团有限公司、潜江供合实业有限公司

参与企业:潜江生态龙虾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潜江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潜江市基层供销合作社等。

(三)产业现状。潜江创新发展出“虾稻共作”、“虾一龟一稻”、“虾藕共生”、“小龙虾池塘专养”、“池塘虾一蟹一鱼混养”等多种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全市小龙虾养殖总面积90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年产量17.25万吨,建成了13个万亩和7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潜江龙虾养殖新格局。建有全省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小龙虾深加工出口企业、小龙虾美食城。2015年,“潜江小龙虾”成为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小龙虾大产业、大品牌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小龙虾总产值450亿元。

——科技创新:打造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全面提档升级交易中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自动化监控系统、质量可追溯系统、快速检测设备、流动检测设备,建设科学完善的交易市场、冷链仓储及物流体系,让潜江鲜活的小龙虾通过小龙虾交易中心能及时高效的走向全国,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小龙虾集散中心。以省农科院潜江博士站为载体,做好养虾技术推广,加强虾农业务培训,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与国有运粮湖农场共同打造全国首个富硒农场,推广富硒小龙虾养殖,打造小龙虾精品。

小龙虾交易中心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以小龙虾交易中心为平台,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扩建,打造15万平方米鲜活小龙虾线下交易市场、冷链仓储及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集散服务中心。

2万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在熊口、老新、张金、龙湾、浩口、积玉口、运粮湖、后湖等6个乡镇及2个农场管理区建设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虾稻共作示范基地。由供销社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湖北(潜江)供销云仓电商物流项目

建设小龙虾仓储物流产业园,形成以小龙虾为主、其他产品为辅的电商产业园区

湖北供销(潜江)水产品加工市场

建设以小龙虾为主原料,其他水产品为辅,预处理、速冻、包装等工序加工专业市场。

建设集农资供应、便民金融服务、农民培训等一体便民中心,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搭建覆盖农民生产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

——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推进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建设现代虾稻共作产业链,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一是建设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以德来源、双湖等45家合作社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为核心,建设高质量的小龙虾供应区,建立小龙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出高质量小龙虾。二是推进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以小龙虾交易中心为依托,强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龙虾产业链服务功能,助推全市小龙虾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市级生产生活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强化与社会涉农经营主体合作,推进乡镇区域小龙虾交易中心及冷藏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市、镇两级小龙虾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以浩口三农中心为载体,进行产品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推进销售体系建设,以水产品加工市场为重点,打造专业的深加工销售市场。四是大力发展渔产品深加工。发展小龙虾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提升供销社收购、加工、储藏、冷链物流能力,增加附加值。

——市场营销:依托潜网小龙虾交易中心、供销云仓、水产品加工市场,建设“互联网+小龙虾+流通”服务平台,拓宽多元化销售渠道,推动小龙虾繁育、养殖、收储、加工、销售、节会、品牌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发挥供销组织网络优势,组织开展小龙虾产销对接,重点对接农批市场、龙头企业、餐饮业等分销商,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批发市场渠道建设供销大虾商

——联合合作强化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为小龙虾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华山、莱克等龙头企业合作,为小龙虾产业形成示范带动。强化与正大集团等销售企业合作,为小龙虾产业搭建营销平台。强化与潜江龙虾城等经营企业合作,为小龙虾产业注入发展后劲。强化与卓尔等文旅企业合作,为小龙虾产业营造浓厚氛围。

(一)发展目标。2023年,把宜昌供销·惠农产业园建设成为省级综合性农副产品流通示范园区,实现年销售精品柑橘、脐橙、猕猴桃等20万吨,销售收入5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人。

链长单位:宜昌市供销合作社

龙头企业:昌市晓曦红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晓曦红市场公司)

参与企业:宜昌晓曦红专业合作社、宜昌供销十八湾电商公司、宜昌供销汇远商贸公司等。

(三)产业现状。宜昌市柑橘种植面积198.3万亩,产量323.3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73%,农业产值73.2亿元,鲜果供应周期长达10个月。140个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认证,9个通过绿色认证,7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32.3万亩柑橘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全市现有打蜡销售企业330家,分级、打蜡生产线433条,产后处理率80%以上,罐头年加工能力20万吨。全市鲜果出口企业24家,出口量17.89万吨,产值7.6亿元,主要出口市场包括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罐头出口企业11家,出口量10.65万吨,实现产值7.08亿元。

——科技创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在产业园基地落地生根、示范应用。全面提档升级果园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有机化和可追溯。改造产后加工处理中心,提升产后加工服务水平。将现有冷藏库改造升级为气调冷藏双重功能保鲜库。

以惠农产业园为平台,打造10万平米加工物流仓储、电商分拨服务以及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柑橘交易集散服务中心

1.7万亩柑橘基地改造升级项目

基地优质果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

百里精品柑橘绿色走廊项目

培育做强鸦鹊岭、龙泉和小溪塔3个柑橘专业镇(街道)和66个柑橘专业村产业生态,建设百里产业走廊

——链、补链、强链:重点补上精品果园改造、冷藏保鲜、休闲旅游等短板。建设现代柑橘产业集群,推进环节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一是打造高标柑橘集聚供应链。以晓曦红柑橘合作社1.7万亩柑橘基地为核心,建设高标准供应区,形成百里走廊。二是做强精深加工链。通过宜昌农合联加强与湖北屈姑国际集团、湖北土老憨、晓曦红果业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大力开发果胶、香精、果醋、果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并将皮渣有机肥还田柑橘林,形成“榨干吃净”的加工集群完整链。

——市场营销:利用产业园大数据服务,建设晓曦红名特果蔬配送中心,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组织成立柑橘产销联盟,重点对接大型超市、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分销商,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批发市场渠道。加强与县市区供销社利益联结,形成市县同抓蔬果产销态势。打造城乡果蔬流通网络,参与承担全市369万吨柑橘销售服务。

2023年,领办创办蔬菜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家左右,蔬菜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培育华中地区食用菌、莲、蔬菜大型综合服务商,生产加工总产值超过150亿元。

产业现状:202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45.17万吨,一产产值130.74亿元,居全国第九位,其中香菇一产产值91.5亿元,占食用菌产值的70%。全省食用菌出口创汇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出口创汇53.9亿元。我省香菇产业链现有综合产值320亿元左右。其中随州产业链产值已达到300亿元,常年食用菌出口40亿元。

发展目标:襄阳、宜昌、随州、十堰、荆门供销社发展食用菌产业,到2023年实现生产加工总产值超过60亿元。

链长单位:随州市供销合作社、十堰市供销合作社。

参与单位:襄阳、宜昌、随州、十堰、荆门相关专业合作社。

产业现状:我省莲常年种植面积125余万亩,年产量260余万吨,均占全省水生蔬菜总面积和产值的85%以上,种植规模居全国首位,产业链现有综合产值220亿元。2019年“洪湖莲藕”成为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洪湖莲藕面积、总产量、加工产值居全国县市第一。

发展目标:蔡甸区、洪湖市、监利县供销社发展莲产业, 2023年实现生产加工总产值超过50亿元。

链长单位:荆州市供销合作社。

参与单位:蔡甸区、洪湖市、监利县供销社及相关专业合作社。

产业现状:嘉鱼县蔬菜复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8万亩,年产175万吨、产值44亿元,经农业农村部认定30个产品为绿色食品,133个无公害农产品。湖北供销恒大汉南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已投入运营。

发展目标:拓展嘉鱼(冬瓜、南瓜、西甜瓜,包菜、白菜、莲藕),到2023年实现生产加工总产值超过40亿元。

链长单位:省供销合作总社、咸宁市供销社。

参与单位:武汉汉南现代农业运营公司、嘉鱼县供销社、天门市供销社及相关专业合作社。

——科技创新:紧密对接产业链科技支撑单位,参与食用菌、莲等蔬菜种子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指导农户科学种植。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改造提升种植基地设施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项目投资(嘉鱼):

1、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项目:以嘉安物流园为中心,建设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冷藏运输等设施,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中心和示范基地,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初一公里”。

2、长江流露地蔬菜高质量发展科技示范园项目。

3、“蔬菜公园”或“蔬菜部落”建设项目。

——链、补链、强链:重点补上机械采收、休闲农业短板。种植环节推广“三减三增”(减肥、减药、减劳力,增产、增收、增品质)。加工环节积极引进培育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推进蔬菜生产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探索精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提高蔬菜附加值。参与建设以莲文化为主题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和香菇小镇。

——市场营销: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推广“家余富德”、“嘉鱼珍湖莲藕”等品牌建设模式,增加申报认证个数。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蔬菜品牌建设,借助《舌尖上的中国》,提高“嘉鱼珍湖莲藕”知名度,依托嘉鱼扶贫馆和“家余富德”蔬菜品牌,打造市场竟争力。

(一)发展目标。以蕲春为核心,辐射麻城、罗田、英山、浠水、武穴、黄梅等地,到2023年,打造1个电商联盟(全市电商产业联盟),发展2家龙头企业,发展基地10万亩,新上10大项目,实现产值10亿元。

链长单位:黄冈市供销社

参与单位:黄冈市、十堰市、恩施州等地供销社及所属县市区供销社、相关出资企业和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产业现状。黄冈市是“药圣”李时珍故乡,市政府将推进大健康产业作为黄冈五大主攻产业之一,出台了中医药发展《实施意见》、《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年)》、《三年实施方案(年)》等规划、政策文件。全市现有中药材经营主体1238家,其中省级以上中药材龙头企业13家,新认定市级中药材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中药材合作社示范社4家,省级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0家;地标优品种子企业14家,其中金种子企业3家,银种子企业4家。种植面积127.14万亩,产量22.19万吨,总产值达58.05亿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位居全省第一。蕲春蕲艾、麻城福白菊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

——科技创新:吸收应用国内中医药前沿研究成果,重点优化食药同源品种技术推广体系和加工工艺标准体系、医药物流配送体系。

——项目投资:新上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6亿元,其中蕲艾加工项目1个、药品储备配送项目1个、中药材仓储加工项目2个、电商品牌创建项目2个、种植基地项目4个。

药食材仓储物流加工中心项目(4个)

蕲春河西工业园蕲艾产品加工中心,计划投资3亿元。浠水城区药品储备配送中心,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麻城城区商贸物流城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罗田九资河镇中药材仓储物流加工中心,计划投资3000万元。

10万亩药食材种植基地项目

以蕲春为主的蕲艾种植基地1万亩,以罗田茯苓、天麻和麻城菊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万亩,以武穴绿鑫农产品合作社为主的佛手山药种植基地(武穴梅川镇)1万亩,以蕲春明秀银杏专业合作社、湖北兴港公司(黄梅)、英山众惠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矮化药用银杏3万亩。

——延链、补链、强链重点补上种子种药和种植标准化、加工炮制、食药同源加工产品等短板。围绕蕲艾加工、医药连锁配送、电商销售、中药材种植加工、化药用银杏种植与加工,打造5家以上龙头企业。与大商超、大平台对接和合作,推进“种植+加工+体验馆+品牌”的全产业链模式。武穴市鑫康医药公司引进国药控股,对全市医院药品实行连锁配送。蕲春县供销社与桂康公司合作,拓展蕲艾种植基地和加工产业链条。浠水天和药业公司与湖北时安饮片药业公司合作,拓展中药饮片加工。

——市场营销:依托黄冈市供销社建立全省系统中药材收储销售平台。围绕“三品一标”和“药食同源”,鼓励支持蕲春启网电商、红安虹红电商、武穴鑫时电商等企业开发蕲春蕲艾、罗田茯苓、金银花、武穴佛手山药等系列大健康产品,用好蕲春“李时珍”、浠水“庞安时”、罗田“万密斋”等中医人文资源,探索建立统一产品标准、品牌、溯源、认证体系,对接黄冈地标优品和“黄冈食卷”公共区域品牌,打造供销系统大健康产业服务品牌。

(一)发展目标。湖北省农资控股集团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农资流通企业“十强”榜单前依托县级生产生活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及农资流通经营网络,完成全省“1+17+89”农资市场供应体系布局,“湖北农资”“楚丰农资”“德福隆”品牌成为全国农资行业知名品牌。

累计三农服务中心(家)

链长单位: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龙头企业: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资控股集团”)

参与单位:农资控股集团及相关子企业、专业合作社等。

(三)产业现状。我省是化肥生产大省,年产能1100万吨(折纯),其中磷肥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复混肥产能占全国11.5%。农用化肥需求总量300万吨左右。农资控股集团多年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湖北和武汉“企业100强”,是“中国农资行业服务类知名品牌”。2020年,集团实现经营收入46.54亿元、销售总额46.24亿元,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了3.15%、2.71%;连锁网点、三农服务中心800家,初步形成县、乡、村新型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和“耕、种、管、收、烘、储、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具备链式服务能力

——科技创新:一是建立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数据库。二是推行智慧农化服务,对标中化农业MAP战略,建设数字农田,为高品质农产品形成质量溯源档案。三是开发湖北供销农服APP,搭建“肥料应用直播间”,专家线上“问诊”、线下“会诊”,推进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1、县乡村三级连锁网络配送体系优化提升项目:建设涵盖全省县乡村三级现代流通网络。

2、测土配肥项目:在随州、天门、监利和阳新建设20个“测土配肥中心”,每个中心服务辐射100公里的销售半径。

随州、天门、监利、阳新等

3、当阳华强有机无机复合肥合作项目

4、枝江水溶生物有机肥项目

5、松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6、鄂襄土地托管项目。

7、松滋、应城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

——延链、补链、强链一是提升传统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拓展钾肥和新型复合肥、有机肥及水溶肥产品。扩大经营范围,拓展绿色农药、农膜、农机、种子和饲料、园林绿化等农资产品。加强与国内农用化工企业合作,拓展跨区代理,择机向大化工类行业转变。二是构建服务价值链。农资经营为农服务“双轮驱动”,塑造“农耕顾问、农场保姆、农业管家”品牌打造专业化农化服务团队体系。做好科技服务,在水稻及茶叶、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集中连片种植区搭建农业服务综合平台,拓展专用化肥、农药智能配肥服务。加快土地托管服务提质扩面2025年集团万亩以上土地托管服务项目达到10个以上

——市场营销:开展农资电商,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开展互联网+物流配送工程;加强与湖北供销e家合作力度,为农民提供优质、实惠的农资产品。依托北方尿素、湖北二铵资源,拓展化肥出口。

(一)加快思想破冰。把解放思想作为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今年在供销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做到“三破”:破思想障碍。破除“中游意识”、“路径依赖”,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以思想先行促发展先行。破发展制约。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是影响湖北供销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解决结构性问题,要坚持改旧、扬长、育新“三个并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要坚持刀刃向内,“断自己的臂”,“革自己的命”,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破方法局限。要坚持系统思维、培养“跳出”眼光,坚持善谋快动。应勇书记反复强调“谋定后动、谋定快动”,不走老路,不走寻常路。

1、资金。以多元化增强投入保障力:一是省社本级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省供销合作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九大商”建设;引导市、县级供销社比照跟进。二是兴农基金、争取省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及其他政策性、商业性优惠贷款重点支持“九大商”发展,每年扶持资金不低于1亿元,连续扶持三年。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四是对接落实“全省10条农业产业链”等各项奖补、优惠政策。

2、项目。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大力争“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建设项目,打造一批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参与生物育种、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果蔬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联合攻关项目,滚动实施地头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项目和食品类初加工项目。推进供销“三个一批”:开发一批高端功能性食品和精深加工农产品,培育发展一批中央厨房深加工项目,带动建设一批功能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建设高标准或国家级良繁基地、食用菌和菜果茶出口示范基地项目。建成项目“两库”,加快建设产地区域性专业市场和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并纳入全省布局。每年建设一批技改项目。

3、品牌和渠道。推进生产设施标准化、生产加工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主导或参与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创立供销企业品牌,打造一批产业链标杆企业。统一供销品牌形象和市场推广,进机关、进大型企事业单位、进高校,以销售带动供销品牌传播。整合终端资源,重塑线上线下渠道体系,打造供销“一张网”。积极参与或承办省级展示展销活动平台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做实供销电商线上交易平台,大力推介供销品牌,开拓新兴消费市场,以品牌化增强市场开拓力。

(三)营造服务环境。省社主要负责人牵头抓总,班子成员分工领衔,每年与市州党委、政府现场衔接服务一次以上,帮助市场主体解决2个以上具体问题。相关处室当好“店小二”,落实“清、减、降”,建立问题收集、意见分办、及时反馈、销号管理等闭环式服务机制,形成专门台帐。适时组织重点企业负责人外出学习考察。

(四)加强调度督导。“九大商”建设纳入省年度工作要点,压实工作责任。建立“按季调度、半年通报、年度会商”机制,强化日常指导服务和督导。发挥党建引领,每半年对处室责任分工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省供销社成立由各责任处室联系人组成的“九大商”工作专班,各责任处室配合链长单位细化具体方案,对接省相关产业链,争取纳入省级相关工作专班,建立“5个工作机制”;企业工作处负责专班日常工作。

(五)强化风险防控。落实全国总社、省社相关规定,做好投资尽调、项目专项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离任审计,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坚持底线思维,防范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廉政风险、用人风险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办、监管和落实,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强风险研判与预警,制定解决方案。开展“四不两直”例行检查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降低总体风险水平。

农业农村厅、粮食局

省农业农村、省商务

随州市社(菇)荆州市社(莲)咸宁市社

投资集团、武汉、襄阳、宜昌、随州、咸宁等市

到2020年,中药材交易额力争突破100亿元。6月1日,记者从山西省供销社了解到,随着《关于建设全国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工作方案》出台,该省正式启动实施山西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建设。这是山西充分利用特色优势中药材资源,进一步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

此项工作由山西省供销社牵头,以整合山西优质道地药材资源为基础,以中药材电子交易为核心,以中药材仓储物流建设为支撑,以增强为农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三个功能”为重点,着力构建山西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服务平台,助力广大药农增收致富。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交易山西道地药材37种、地产药材200种以上,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到2025年,把山西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全国性电子交易平台,建成完整的中药材线上交易体系。

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将围绕九个方面进行建设。以省供销社打造的“山西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晋药网)”为基础,构建“上联农户、下达终端、线上交易、场厂对接、就地仓储、快捷配送、省际互动”的中药材电子交易网络。优化仓储物流布局,在太原、平遥、大同、运城等地科学布局仓储物流基地,形成南北呼应、串点成线、点面联动。 拓宽网上购销渠道,建立电子交易中心支付结算子平台,打通线上与线下交易环节与服务链条,形成全域购销体系。扩大交易覆盖规模,建立电子交易中心信息服务子平台,推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深度融合。建设电子交易中心信用管理子平台和融资服务子平台,解决交易企业的融资难题。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立电子交易中心追溯监管子平台,实现全链条质量管控。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战略,着力打造“晋药”品牌。

《方案》要求,把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建设纳入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中,支持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平台和仓储物流建设。目前,山西省供销社已将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建设作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组建成立了山西晋药堂中药材有限公司和平遥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街,北京同仁堂、太谷广誉远等46家商户成功入驻,累计对接全省150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形成线上撮合交易1.58亿元。2018年,将着力打造太原中医药产业园区和平遥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园区“两个园区”,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交易额力争突破10亿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销惠农服务中心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