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能做社区党建中心搭建方案的公司?

5月17日,“学习强国”刊登“深圳大鹏: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的文章。5月22日,在第三届读特粉丝节暨“学习强国”深享会上,大鹏新区选送的基层党建案例获评“优秀党建案例”奖。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大鹏新区基层党建的经验和成果。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大鹏半岛原村民坚守生态保护三十年,长期处于深圳城市发展末梢,集体经济落后,群众期盼发展。大鹏新区成立,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历史欠账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民生发展诉求多的时代问卷,新区党工委从下沙原村民集体上访的典型事件中得到启示,以“解剖麻雀”的精神,查找症结,对症下药,在近7年的时间里,先后建立起对群众诉求“有求必应”的“普直联”群众工作机制,社区居民“一呼百应”的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机制,群众当评委、社区党委集体赶考的“民生导向”评价机制,形成了一套以制度为基础、组织为保障、改善民生为目标、群众评价为标准的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以下沙社区为试点,大鹏新区开始了一系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改革探索。新区在下沙社区试点打造“暖心下沙”志愿服务体系,不仅成功发动社区近半数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而且通过“赋能计划”,在线征集、遴选居民群众自主申报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发动社区商户通过捐献积分的方式自发加入志愿服务体系中,成功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自2014年以来,大鹏新区各级党组织每年入户走访辖区群众、商家、企业100%,平均每年解决民生微实事1440余件,辖区25个社区共成立志愿者队伍25支、参与社区自治居民达到18591人,经第三方问卷调查,辖区群众满意率达到92%。

“普直联”实现百姓诉求“有求必应

▲市眼科医院专家团队为辖区老人做检查

在新区发展过程中,党员干部只有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当好人民群众的“发声员”,把来自群众的诉求及时传达,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

2014年,新区党工委制定了“进万家门,暖万家心”普遍联系群众行动方案,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开展覆盖全区每一户群众、每一个商铺、每一个企业的走访活动。

新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分别挂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社区,各单位、办事处党组织分别与25个社区党委结对组成小组,分片包干走访辖区群众。党工委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充当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问题收集员、群众服务员四个角色,每周两次走访辖区群众,其中一次要在夜晚走访,保证走访全覆盖。走访中,党员干部对群众不能理解的整体搬迁、城市更新、河道整治房屋征拆、历史违建、统建楼等相关政策详细讲解,从政策解读到赔偿标准,从家庭经济账到社区发展账,给群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邻里矛盾、家庭矛盾、劳资矛盾现场调解,公平公正、以理服人;对群众提出的诉求能尽快解决的马上就办,不能短期解决的说明情况限期办理或向上级部门反映,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说服,讲明道理;发现群众疾苦困难的主动服务尽力解决。

干部下访以实际行动解决了群众的诉求,也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普直联”机制实施以来,通过党员干部下访顺利完成了下沙社区整体搬迁和坝光社区整体搬迁、半天云古村整体搬迁、西涌沙滩综合整治行动、三溪河南澳河等整治征地拆迁,先后解决了延安路12年断头路、王母社区等7个社区统建楼项目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推进了三溪社区、葵新社区、大鹏两个旧工业区城市更新项目。下沙社区原居民张冬满感慨道,新区党代表进驻社区后,帮助解决了群众的合理诉求,还协助社区对赔偿资金、置换的土地和物业进行了长远的发展规划。社区集体资产达到1.247亿元,股民分红达到5000元,比搬迁前增加了3.57倍。

干部下访用辛勤的汗水换取辖区百姓的幸福,受到群众的普遍赞扬。各级党组织倾听百姓诉求,体察百姓疾苦,为辖区群众解决一大批读书难、看病难、就业难、用电难、行路难、办事难,以及环境卫生、路灯照明等民生问题,提升辖区百姓的幸福感。让下沙社区数十名老人无法忘怀的是新区、街道、社区在“普直联”活动中,主动为社区老人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搬迁过程中为独居孤寡老人全部安装了“颐老一键通”,第二件是帮助社区白内障老人治好眼疾重见光明,第三件是为独居孤寡老人安排了照顾生活的“女儿”。

搭建志愿者平台实现“一呼百应”自治

▲志愿者现场督导垃圾分类投放

“普直联”工作取得的长效,得到辖区群众普遍认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空前提升,新区党员干部随时、随机可敲开群众的门,和群众喝茶聊天,“坐一条板凳、真正掏心窝”的氛围浓厚,政风民风持续向好。但是,对标“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治理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如何让辖区群众对党组织的号召“一呼百应”?首先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地走在前、干在前,以工作实绩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其次是搭建一个群众乐于参与的平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一系列群众迫切需要的服务活动,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发展壮大,良性循环。为此,新区以志愿服务为突破口,试点创新“暖心下沙”志愿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志愿服务为引领,驻社区各组织和居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格局。

2016年,下沙社区全体原村民乔迁下沙新村。14栋崭新的楼房住进了4000多居民,其中原村民仅有725人。在这样一个人口结构社区,如何才能建立起原村民、暂住人口团结互助和谐相融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委以筹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契机,认真分析了社区居民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年龄结构。社区党委书记林东全带领率先成立的下沙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走访每一户家庭,逐一了解居民的需求,听取居民对党群服务中心各项功能设置的建议。同时邀请社区居民特别是外来暂住居民,来党群服务中心参加活动,为中心建设献一份心尽一份力。

按照辖区居民的意愿,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能够看电影、听讲座、唱卡拉OK的多功能播放厅、图书室、健身室、棋牌室、舞蹈排练室、四点半课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还建设一间用于激励志愿者的“爱心超市”。

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吸引了辖区居民来此聚集,也为各志愿者队伍建设搭建了平台。据下沙党委委员陈爱红介绍,“四点半课堂”吸引辖区儿童到此写作业,也引来了孩子们的家长;老人活动室吸引了社区老人,也引来了他们的子女。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结伴学习快乐成长,一些家长主动到“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们写作业;老人在这里得到党员志愿者的关爱,儿女们也自动加入到关爱社区老人的行列。在社区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朝阳志愿者服务队”“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都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最初,能容纳30个孩子的“四点半课堂”每天只有五六个孩子参加,几名退休老教师和年轻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后,使“四点半课堂”一时“人满为患”。

在短短的一年内,下沙社区就构建起以社区党委为核心、1支党员志愿者队伍3支居民志愿者队伍参与的“1+N”基层治理模式。伴随着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增多,志愿者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由原来的131人发展到607人,在册深圳义工联义工400人;直接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社区居民达到2000余人。志愿者服务无所不在,让下沙社区4000多居民犹如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中。深受感染的下沙居民为志愿者队伍取名“暖心下沙”。

“党委核心引领、党员示范在前、搭建志愿者平台是先决条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必要条件。”据林东全介绍,社区党委同时建立的“爱心超市”“时间超市”有效地激励着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志愿者们通过服务时间换取相应积分,可依据积分在“爱心超市”换取日常用品,或在“时间超市”换取服务,优先参与社区“民生微实事”的各类热门活动。

“最初的‘爱心超市’由社区投资,现在辖区企业商铺纷纷捐赠。”林东全介绍说,深受感染的辖区企业商铺没有多余人力直接参与志愿服务,便捐出物资和服务积分回报社区志愿者。其中7家企业捐助9万多元的物资、1家物业公司为志愿者提供无偿水电修理服务。到2020年,捐赠的企业和商铺增加至18家,捐赠积分达到111000分。

完整的体系、庞大的队伍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志愿者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感染了小区的外籍人士,来自印度的库玛先生,背起消毒喷杀器加入了抗疫行列。正是在疫情期间,社区党委开展了志愿者队伍建设“赋能计划”,在社区居民中集思广益,选出两类社区居民最需要志愿服务的主题。一类为特长型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如硕博团队基因所科普课堂、专业团队儿童性教育家长工作坊等;另外一类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如应急救援服务队、网格志愿服务团队、卫生督导团队。其中文明城市创建巡查团队居民参与积极性极高,每晚50个名额天天爆满。累计有315户家庭2391人次参与,累计志愿服务2391小时,发现整改问题47宗。

居住在下沙的来深建设者刘女士表示,居住在下沙,孩子健康成长,老人得到关照,我也想尽自己家庭一份力量为大家做些贡献,就带着孩子报名参加了文明城市卫生督导志愿者,“没想到每天50个名额都抢不上。”

经历了5年的发展壮大,下沙社区已形成成熟的“1+1+N”基层治理模式,即社区党委1个核心,暖心下沙志愿者1个体系,党员志愿者等N个志愿者服务队伍,企业、商铺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区、街对口共建的多元力量帮扶共建,构建起“暖心下沙”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开放式考场”让群众满意成为“指挥棒”

▲大鹏社区坑上村居民小组党支部“赶考”现场

基层党组织的所有工作落脚点,就是要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但一段时间以来,党建业务两张皮的“假党建”、光说不练的“空党建”、脱离群众的“弱党建”、选择性落实的“虚党建”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导致部分党建工作浮在表面,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考核指挥棒”为何失灵?因为原有的党建考核,基层党组织只需要向上级汇报。而居民群众的意见在考核中的占比不高,往往是填填问卷,派少数代表旁听,大多数居民群众对党组织工作不了解、对党建考核没有参与感。创新考核体系,让社区党委全体成员集体走进“开放式党建大考场”,接受上级领导和包括辖区群众在内的社区各界代表的质询考核。

2018年5月3日,“基层党建开放式大考场”首场考试在大鹏办事处举行。回忆首场考试,第一个赶考的水头社区党委书记许鹏钦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考官”:“今年4月份,区、街组织专项检查,水头社区05-08四个网格存在流动人口、房屋信息采集率低、准确率低的情况,请对此作出解释。”

许鹏钦:“社区在今年对网格进行优化调整,新网格体系与责任人的区域划分在交接方面存在误差。另外,部分房屋的业主为香港同胞,对房屋进行修缮时信息没有及时录入。目前问题已解决。”

在2个多小时的“考试”中,15名考官现场提出了40多个问题,囊括了社区的全部工作。从社区书记到委员,每个人都按照工作分工对考官的质询做出回答。

“考试”结束后,许鹏钦表示,“考官”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回去后将建立台账,逐个落实解决,完成一个销账一个,力争年底全部销账。开放式的“考试”给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要学会延伸思考、举一反三,将有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同类问题统筹考虑,一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工作的主动,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

首场“考试”震撼了观摩的其他社区党委书记和党委成员。布新社区党委书记钟思喜表示,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何一项群众关注的问题都可能被问到。“开放式党建大考场”对于日常工作扎实、作风过硬的党组织来说,是向辖区群众汇报工作展示成绩的平台,而对于日常工作松懈、组织力差的党组织来说,则是接受群众监督批评的“穿衣镜”。大鹏社区党委委员杜宇表示,身为党委委员坐在旁观席上心情并不轻松。班子成员不能再躲在书记身后当“局外人”、听“独角戏”。自己分管的工作都成为“考试”的具体内容,只要工作存在问题就绝对敷衍不了群众“考官”。“只有踏踏实实把群众关心的事情都办好,才能通过这场考试。”

2020年,“开放式党建大考场”再次创新,为让“大考场”更接地气,新区党工委将“考场”从会议室搬到了户外,轮流到各社区群众的家门口举办,让更多的辖区群众现场质询问事,担当“阅卷人”,真正实现让群众满意成为党建工作的“指挥棒”。

“开放式党建大考场”机制创新,给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战斗活力,有效解决了党建业务“两张皮”的难题,不仅受到辖区群众的普遍赞扬,也得到了省、市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2019年,前后获得深圳市第三届“党建杯”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七届“先锋杯”工作技能大赛党建创新第一名。

内容来源 | 深圳特区报

统筹制作 | 深圳市大鹏新区融媒体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有云搭建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