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美国人均gdp


福建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素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赞美为“东方夏威夷”。同时厦门也是中国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人均GDP更是高达近10万元,位居福建省第一。


悟空问答平台上也有网友问:“厦门哪里最好玩?”,那么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座拥有绝美海岛风光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吧。


充满文艺浪漫气息的鼓浪屿是厦门最大的岛屿,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在这里被完好的保留,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2017年7月,鼓浪屿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这座拥山临海的大学被认为是中国最美校园之一,林语堂、鲁迅等民国大师都曾在这里任教过,是游客在厦门的必访景点之一。


来厦门旅游,看海自然是头等大事,而看海最好的地方就是全程31公里的环岛路。这条厦门市的旅游干道沿海而建,沿途有众多景点,走在安静的木栈道上,海风拂面,远处日出日落映衬的海景让人留连忘返。


被誉为“全国最文艺村落”的曾厝垵就坐落在环岛路上,它从几百年前的质朴渔村如今已蜕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创意村。曾氏先祖们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栖身的祠堂竟会摇身变成了咖啡馆。


始建于唐朝的南普陀寺紧邻厦门大学,因其与普陀山普济寺同样主祀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寺庙建筑大气磅礴,美轮美奂,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小吃南普陀素饼是厦门著名特产。


吃海鲜喝啤酒,是在厦门该做的正经事儿。想要了解海鲜品种的丰富,应该先去第八菜市场溜一圈。这里有数不尽、辨不清的各种海鲜产品,尽管市场里混杂腥臭,却热力十足,是游客体验厦门市井生活的好去处。


花样繁多的小吃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最受厦门人欢迎的沙茶面几乎遍布市区各个角落。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其妙处在于沙茶酱的制作,用沙茶酱制作汤头,再配上鱼丸、猪肝沿、鱿鱼等食材,一碗香浓美味的沙茶面就诞生了。


欢迎微信扫描以上二维码,或搜索订阅号ranma96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这两天在读拉塞尔.纳皮尔的《大熊市启示录》,这本书写的不坏,历史资料收集的很详尽。大略写一下笔记。本次读书笔记将分为四次发。大熊市启示录包括四次危机。我想每一次危机写一篇笔记。顺便自己也补充一些材料。我把书中的一些数据做了一个EXCEL文件,放在论坛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着看。

题记:1982年8月是20世纪购买美国股票的第四个大好时机,其他三个时机分别是1921年、1932年和1949年。

    1921年,正是一战结束后的不久,一战的结束,意味着美国公司结束了战时的高利润,美国一直是一个大发战争财的国家。两次大战,由于本土未曾受到战火的侵袭,他国内的公司利润都获得了可观的增长。公司利润的猛增,只是基本面的情况。而从资金面上看,欧洲的战火,使得大量欧洲富人将投资投向了美国,大量黄金涌入美国,在金本位时代,这意味着货币发行量的猛增。但是这并没有带来美国股市的大牛市。一场暴跌即将来临。

    从年,美国的工业指数原地踏步。美国股票的糟糕表现和美国的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名义GDP增长了383%,实际GDP增长了88%,人均GDP增长了33%,钢产量增长了四倍多,铁路运营里程增长了148%。新的技术也在此期间出现,汽车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井喷期,香烟、电力和电话,也在此期间迅猛增长。

    经济的数据是如此漂亮,但是股市却原地踏步,1921年,道指收于63.9点,与1899年1月27日的收盘点数相同。有人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从的数据来看,这张表好像在那时候的美国,并不怎么灵光。当然,一切并非没有原因,美国的铁路股从1899年开始就跌跌不休,铁路股曾经一度占据华尔街上市股票的市值的50%以上,但是过高的产能和恶性竞争导致太多铁路公司是亏损的,虽然美国新兴工业部门蓬勃发展,但是铁路部门的黯淡无光使得整个股指实际上是在下降的。美国人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把他们在铁路投资泡沫中留下来的包袱消化完。到了1921年,纽交所占主导地位的已经不是铁路股了,而是新兴的工业股。

    随着一战的结束,很快,暴跌来临了,1921年的这场暴风雨,是长达20年的漫漫熊市中的最后一跌。之后,就是喧闹的20年代,一场大牛市即将开启了。

    导致1921年这场暴跌的原因有很多,事实上,人们只要看空股市,他们总能给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大家所能想到的解释是:通胀使得美联储收紧银根,而一战之后的汇率战也导致了资本的外流,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暴跌。1921年,美国的托宾Q值仅仅只有0.35,在股价最低的1921年8月,托宾Q值仅仅0.28!

2、1921熊市的结束,与牛市的开启

     首先,1921年,我们可以发现物价开始企稳,这是熊市即将结束的一个很好的征兆。在1932年,我们也可以观测到这一点,物价企稳,意味着货币政策有放松的空间,也意味着经济的去库存化已经接近尾声。

     熊市中开始出现大量买盘,这意味着熊市即将结束,当散户都被排挤出股市,机构投资者开始入场时,熊市可能就要快结束了。反之,或许意味着牛市见顶。

      这些蛛丝马迹,都预示着美国股市即将结束一轮长达20年的漫漫大熊市,进入一轮大牛市。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无法从流动性的角度观测出熊市即将结束的结论,无论是1921年,还是之后的1932年。总而言之,物价企稳是一个靠谱的熊市即将结束的指标。而流动性的放松,则是一个不靠谱的指标。

     1921年,被人视作是美国消费社会开启的一个特殊时点,汽车、收音机等新设备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电力也开始普及,消费信贷,也正是在此时进入了千家万户。耐用品的消费开始猛增。

     一些伟大的公司,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包括:吉列、英美烟草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

     之后耳熟能详的一些公司,在此时也在市场上频发交易,如通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柯达。

      但是在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作为当事人,他们并没有想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美国的经济,正在从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大部分投资人,正在为铁路公司的亏损和破产而哀叹,为美联储收紧流动性而哀叹。

    1929年6月,工业生产产值达到峰值,汽车产销量却逐步放缓,海外经济增速也放缓。这一年,美国的股市也达到了顶峰。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已经经历了10年的繁荣,股市也是一路上扬。只是在这一年六月,汽车销售还是放缓,外需也开始下滑。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开始出现了。然后就是股市的暴跌,从1929年9月3日到1929年11月13日,美国股票的市值夏季下降了48%。不过到了1930年4月17日,市场又恢复了52%,重回了1929年初的水准。

    正当人们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的时候,银行危机出现了,弗里德曼将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货币问题,未必无因。银行危机的确是导致大萧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而银行危机的出现,无疑会造成货币的紧缩。银行危机最终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大萧条。

   银行危机的出现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黄金外流,这样又继续紧缩了银根,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的外流会造成银根的紧缩,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危机。

   在经历了1929年10月崩盘,1930年10月第一次银行危机、1931年第二次银行危机和1932年黄金外流之后,美国股市终于见底了。

2、1932,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

    在1929年9月,铁路板块是市值占比最高的板块,高达14.25%。三大板块:铁路、石油和化学,占据了总市值的31%。日后大放异彩的通信板块,此时只包含几家小公司,其中包括了日后大名鼎鼎的AT&T。

    1920年,美国钢铁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且也是最关键的板块之一,但是到了1929年,钢铁板块的市值仅仅排名第十。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早在1929年,早熟的美国的钢铁产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尽管新兴产业在兴起,但是在1929年9月,铁路依然是占比最大的板块(比最高时要低多了,最高时,铁路股占据了纽交所市值的一半以上)。正是在暴跌中,铁路板块失去了其龙头老大的位置。到了1932年7月,铁路板块仅占市场总值的7%。汽车板块,这一新兴行业,在大熊市中受到了冲击也很大。

    看来,在大熊市当中,受到冲击的,主要是老产业以及新兴的立足未稳的产业。

    一直保持稳定的是烟草、食品板块,在33周的熊市中,烟草板块仅下跌了5%。这有点像今日的茅台,大家抱团取暖。但是到了1930年9月,这两个板块分别下跌了27.9%与21.3%。所谓的安全资产的暴跌,往往意味着大熊市的结束。这意味着,最后一批投机客的出场。

A.在1932年,投资者对于正面新闻充耳不闻,只关注负面新闻,而且无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都已经无法引起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了。大家都疲倦了,投机者已经离场了,市场的波动性开始下降。

B.物价开始企稳,去库存化接近尾声,当物价开始从通缩中走出来的时候,证券市场也开始触底反弹了。当然,这是金本位下的情况,未必适合于当代。

C.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用流动性上找熊市见底的信号,或许将一无所获,当美联储降低贴现率的时候,股价继续大幅度下跌。

D.所谓的安全资产大幅度下跌,比如烟草和食品板块,安全资产的下跌,意味着抱团取暖的投机客的离场,这往往意味着熊市见底。

E.散户离场,持股集中度提高,机构进场。  

1、1949年6月,大牛市的前夜

    1932年7月开始的大牛市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3月,在这期间,道指从41.27点上升到了顶点的194.15点。之后,从1937年3月到1949年熊市见底,市场维持在1937年最高点之上的时间不过只有32周。也就是说,1937年到1949年,市场一直没有迎来大牛市,一直在熊市中苦苦挣扎。

    在此期间,市场的成交量也开始大幅下滑,到了1949年,纽交所的股票交易额已经低于1901年的水准。另一个有趣的数据源自于纽约交易所会员会费的降低。这种降低意味着,人们对于股票已经越来越不感兴趣了。1929年一个交易席位平均要49万美元,但是到了1949年,仅仅需要1.7万美元了。

    当经济本身的潜在增长能力很高时,经济的强劲反弹,不会带来CPI的上涨,而仅会带来公司盈利的上升和股价的上升。1932年,正是这种情况,1932年到1937年,是一轮大牛市,此时尽管罗斯福的新政引发了种种怀疑,但是产能利用率的升高使得公司的盈利回升。对于股市而言,没有比公司盈利回升更重要的事情了。

   到了1937年,通胀的压力开始显现,美联储被迫调高了准备金率,之后股市开始下跌,一直持续到了1942年。

   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加入二战,需求大增,物价猛涨,美联储再次被迫紧缩货币,股市继续下跌。直到1942年4月,股市终于见底了。这时候,正是美国最灰暗的岁月,太平洋战争失败,菲律宾也失守了,数万美国军人成了俘虏,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非常不名誉的抛弃了他的部属。但是谁也没想到,在这灰暗的岁月里,美国的股市也见底了。

    之后,美国开始大发国债为战争融资,税率开始上调,物价也开始上涨,虽然有种种利空,但是美联储为了给美国政府融资,而人为的压低了利率,此时,虽然有税收提高等利空,但是来自政府的订单维系住了企业的利润。低利率的环境,让美国股票的估值一再升高。随着美国在战场上的顺利进展,美国股市开始猛涨,到了1946年5月,股指超过了1930年9月的最高水准,不过依然低于1929年最高点44%。

    之后美国股市又开始了熊市,这一熊市,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战后的通货膨胀,迫使美联储控制信贷,政府债券的利率也在战后上升。这使得股票市场的估值开始缩水。导致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根据1921年的经验判断,战后通常有通缩和股市的暴跌,因而抛售股票,只是这一次,他们错了。

3、1949年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方面,公用事业的排名下降,而石油部门的排名上升。1949年,石油与化工占市值的四分之一。这与德国的工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也不无关系。此外,零售业与汽车工业的市值占比也有较大的提高。

    在1921年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企业利润的提高,这是股票估值持久下降的关键所在(主要是被铁路拖累,经济增长,企业利润不涨,这和今日的天朝是不是很像?)。

    从1945年到1949年,公司的利润急剧的增加,但是股价却跌倒了谷底。投资者根据以往的经验怀疑这种高利润的可持续性。这使得利润尽管增加了,但是股价一直在降。

    从1932年到1949年,年末托宾Q值从0.43下降到了0.36。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股价实在太便宜了,这也为未来长达20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基础。

   回过头来熊市见底的迹象,未免有马后炮的嫌疑,不过读读历史总归没有什么坏处吧。

A.市场对好消息视若无物,同时对于坏消息,也反应并不剧烈。大家都心如止水了。

B.物价开始企稳,汽车和赌博的需求开始上升,低价商品的需求上升。

   当物价水平回归常态时,往往意味着股市见底。

C.流动性放松与股市反弹在这一次熊市见底中,保持了高度同步。

D.持股的集中度达到顶峰,散户已然出局。

1、1982年8月,14年低迷之后

    1974年,华尔街的股价见了一次底,不过1982年的股价比之1974年12月还低了13%,史无前例的通胀,对于此次大熊市负有直接责任。

    从年,是一次长达十余年的大牛市,在这一期间,国防工业获得了超额回报。

    另一个主张牛市的因素是,这一时期,养老金开始大规模的进入股市,给这一轮大牛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1968年,机构投资者占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量的60%。

      之后,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以及越战,使得美国陷入了通胀的泥潭,当然,石油危机更是加重了这种通胀。

     通胀的提高迫使美联储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原本就有泡沫的股市,在加息的作用下,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标准普尔下跌了63%,而所谓的漂亮50,其P/E在1972年高达42倍,在年中,漂亮50下跌了62%。以市值计算的话,1974年的美国股市的市值,已经跌落到了1928年11月的水平。而美国的GDP,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GDP,或者是人均GDP,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增长。

      这一次大熊市,也极大的改变了投资者的行为,在1974年,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期限为6年,到了1982年,已经不足两年。

     在沃尔克上台后,采用弗里德曼控制M2的馊主意,让利率猛增到了20%以上。利率的大幅度上升,让股价继续大幅度下跌。屋漏偏逢连夜雨,1982年,墨西哥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某些银行破产,在这种背景下,1982年8月,美国股市到了其最底部。这里引用一篇博文中的一段文字:

Equities)的封面文章。那时,年轻的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荡然无存:“只有那些不懂得国家金融市场的变化或者没有能力调整自己的上了年纪的投资者才固守股票。年,60岁以下购买股票的投资者的数量下降了大约25%;与此同时,65岁以上购买股票的投资者的数量增长了30%以上。”他们只是不懂得市场。一个“新的金融时代”开始了,“老规则不再适用”了。 “美国应该把股票之死看做是一个几乎永久性的条件。即使经济气候可能再一次使之适合于股票投资,” 文章认为,“即使它会发动另一场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以便让人民重新回到股市……如今投资机会的范围已经远比20世纪50年代更加广泛,以至于不太可能重复20年前的经验了……”文章最后这样结束它的故事:“一个年轻的美国高管”问,“'你们最近是否见过美国股东的集会?’他们全都是老顽固。”1980年的股市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丝光亮。那一年道指回升到950点。不过在紧接的年又出现了27%的暴跌,大多数人都逃离了市场。到1982年,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公司利润很不理想,通货膨胀节节攀升。标准普尔无人问津。通用电气以10倍市盈率交易;宝洁以8倍市盈率交易;高露洁的市盈率是7倍,汽车股的交易价格全都比20年前低。

    当市场一面倒地认为“股票死了”的时候,很容易察觉笼罩市场的绝望和悲观情绪有多浓。因此,有人认为这篇封面文章其实是在发出很好的买入信号。实际上,1979年和之后三年正是便宜货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天堂。股市的悲观情绪压低价格的程度和亢奋情绪推高价格的程度一样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资产价格和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永远适用。忽视那个关系,只会伤害自己。当约翰·邓普顿被问到如何寻找悲观的时刻,他给出的建议是,“等到一百个人中的第九十九个人放弃的时候。”估计在那之后,剩下的唯一买家只有你一个。股票市场将只涨不跌,因为再也没有别的卖家。或许真的只有“老顽固”——不一定指的是年龄上的老——才会做得更好,有人就认为,因为老顽固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年龄而与日俱增——玩得愈久,通常玩得愈好。让人意味深长的是,只有“不了解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已经改变的人”才足够聪明,懂得在市场的低谷购买股票。他们可没落后,实际上反而领先于别人。到1982年8月,股市上涨的大幕终于拉开。三年后,道指翻了一倍。到1989年底,道指站上了2750点以上。从那以后,有人才知道,当人们说“股票死了”有多冒失,而那些“老顽固”们有多从容。”

2、1982年市场结构的变迁

    无论世界怎么改变,石油部门始终是华尔街上极其重要的部门,在1982年,石油部门的市场价值依然是排名第一的(felix重视能源股,是有极其坚实的事实依据的)。铁路股在1982年时,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了。与1949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金融股的崛起。从1949年市值排名的16位,上升到了1982年的第二位。

   这反映了美国产业结构深刻的变迁,服务业取代重工业成为美国的主要推动力,之后,金融部门开始继续恶性膨胀,直到今天。

    从1932年到1982年,有六大部门一直排在前十位,这六大稳定的部门是:石油、公用事业、零售、通信、化工和汽车。

    在熊市中,表现最好的部门是烟草和石油,公用事业和医疗保健部门表现的也不坏。

    纵观本书的四次大熊市(1921、1932、1949、1982),其熊市见底时,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即市场的托宾q值很低,低到只有0.3左右。1982年,托宾Q仅有0.27,市盈率仅有9.9倍。低于年的平均市盈率15.8倍。美国的股市,大约14年一个轮回。

    几次见底中,都可以观察到物价的企稳,铜价开始反弹,汽车销售量开始上升,库存量开始大幅度降低。这些是几次大熊市见底的典型特征。

    有意思的是,尽管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股市表现领先经济表现六个月,但是这一规律在熊市见底中不成立,在经济见底后的若干个月后,股市才开始见底。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见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忽视好消息,对于坏消息也开始无力反应了。

     美联储旨在就是的放松流动性对于股市又较大影响,但是必须和物价企稳结合起来看,如果物价没有企稳,还在上涨,那么美联储可能最后还会被迫收紧流动性。

    债券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指标,因为债券价格往往反映了通胀,当通胀企稳,市场利率会开始下跌,然后债券价格就会开始上涨。本书发现,债券价格的上涨往往领先于股市的上涨。

    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是:当人们预期到利率将要下调时,债券价格才会上升。而利率的下调将给股价上涨提供助力。

   在今天,华尔街的估值,依然远远没有达到曾经达到了q=0.3这种估值水平。从历史上看,目前的所谓熊市:还真不算啥呀。

在传统线下零售越来越不景气的当下,便利店似乎成为了一股清流。

根据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便利店在2015年实现了超过13%的增长,几乎是2014年增速的两倍。便利店一时间成为创投关注的一个热点,“便利蜂”、“全时”等新兴便利店品牌平地而起,甚至连做电商的京东也提出了在农村市场开百万便利店的计划。

但便利店到底是不是未来中国零售市场的新蓝海呢?我们还是得从便利店的历史、运营和现状来分析。

以7-11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便利店创造于美国,兴盛于日本和港台地区,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样的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以及加油站,经营面积在50-150平米不等,最大不会超过500平米,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有收银台和收银系统,每天运营时间超过16小时甚至是24小时,大都是连锁经营。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便利店逐渐分化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7-11、全家等外资便利店为代表的高端便利店,另一种则是以美宜佳、十足便利等本土便利店为代表的大众便利店。

这两种便利店最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经营模式和品类管理上。虽然目前这两类便利店都开放加盟,但是前者对于加盟的要求更严格,也会将自身成熟的经营模式完全移植到各加盟店中,供货渠道统一,物流冷链保障强大,标准化程度更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而后者的管理则更松散,店主经营的自由度很高,店与店外观看似一样,但是走进去看到的产品陈列可能完全不同,这样的便利店更像是传统杂货店的升级,在标准化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那么,便利店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发展的空间是不是真的很大呢?恐怕没有那么乐观。

首先,中国适合发展便利店的城市数量是有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10000美金便利店就会进入爆发增长期,可以达到平均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的密度,中国的人均GDP预计2020年才能达到10000美金,而便利店密度远没有达到这一数字,因此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似乎很大。

但是中国各城市的差异很大,GDP的结构也大相径庭,2015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名前3的城市分别是鄂尔多斯、克拉玛依和东营市,都超过或接近30000美元,但是这些城市的便利店业态在全国的便利店版图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的GDP中工业占比太高,而日本、美国这些便利店发达的地区都是服务业在GDP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除了考虑人均GDP之外,GDP的组成结构也很重要。

除了GDP这一因素以外,城市的临街店铺资源、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也十分重要。以北京为例,早在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水平,但其便利店业态直到2016年在资本的介入下才开始有了一个小爆发。而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前几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排名上,北京排名一直不高,2013年、2014年甚至连续排名倒数第二。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北京的临街店铺资源不够丰富,且房租和人力成本偏高。

综上所述,只有经济足够发达、临街商业资源丰富、人口教育和收入水平更高、生活节奏较快、消费习惯更现代的城市,便利店才能有生存发展的土壤。放眼望去,目前全中国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或城市群非江浙沪包邮区和珠三角地区莫属,其次则是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中西部新兴城市群。即使在这些城市群里,也不是所有城市都很适宜便利店发展。例如长三角地区,目前除了上海一枝独秀外,像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便利店也没有很发达。因此对于便利店特别是高端便利店的经营者来说,留给他们的战场也许并不太多。

除了城市数量外,城市内资源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从便利店的特点来说,它的主要卖点是满足消费者即时的消费需求,消费者进店的目的性较高,而一次购买的产品数不多,基本都是1-2件产品,这就导致了便利店的平均客单价在10-15元左右,比超市和电商都要低很多。零售讲究的是规模,店铺数和客流量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因为客单价低,便利店对于客流量的要求就更高。

从目前主流便利店的布局上看,经营者也是秉承着客流至上的理念,店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商务核心区、交通枢纽和地铁站、学校以及社区周边等客流量大的地点。从售卖的品类上来说,也是以满足即时消费的烟酒和食品饮料为主,高端便利店还会提供鲜食、盒饭、现制咖啡奶茶冰淇淋等产品,在需求高的地点,单店销售的60%以上都来自这些鲜食品类。

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高客流地点,特别是商务地区,其资源是有限的。未来便利店的战场将越来越聚焦于社区周边的服务支持,而便利店的形态也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例如家乐福在上海试验的Carefour Easy,从服务时间和贩卖的鲜食来看更像是24小时便利店,但是从店铺的面积、品类来看,则更像是社区超市,这也许是未来便利店升级的一个方向。

另一个方向则是接入更多的资源与服务,同时升级店内环境,让便利店成为人们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值得驻足休憩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以往买完就走的模式,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和销量。例如全家今年在上海开出的第四代门店,就是在这条升级的道路上所做的探索。

除了进一步加强鲜食的地位之外,将就餐区进一步升级为迷你咖啡厅,并伴随一系列市场活动提升全家“湃客咖啡”的知名度,成为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巨头的又一个潜在对手。另外店内硬件上也增加了像充电口、扫码积分优惠区等人性化服务,同时还增加了现场线上下单第二天店内提货的服务,无形中扩张了自己的品类覆盖。对于便利店十分重要的饮料冰柜,也增加了更加智能化的识别屏幕,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并且可以进一步积累到更多的消费数据,为优化产品配置提供了数据支持。

除了外资高端便利店以外,大量本土和大众便利店品牌的升级也让这个战场越来越拥挤。在经历了快速加盟、快速增长之后,这些大众便利店品牌越来越意识到标准化、规模化的重要性,同时资本的介入和本土零售人才的成长,也让这些本土便利店有了升级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于是我们看到美宜佳对旗下店铺形象、店内陈列和品类的升级,也看到了全时便利店过去两年在北京激进的新店拓展。

如果说便利店在中国发展的前20年是野蛮生长的话,接下来的5-10年则将进入竞争升级、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的阶段。而新品牌进入市场的门槛也将越来越高,留给它们的空间也会越来越有限,如果没有更新的差异化经营的方向,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00年人均GD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