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苦力工人和偏远地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谁更稳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内师老师(ID:G-why-),作者:圈内师老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会,聊天中得知一位同学现在年入七位数。很有意思的是,高中时候他成绩并不突出,不是班里那种每次考试第一名或者人帅体育好学习好的风云人物。

今年正好是我大学毕业十年了,这位同学让我有了一些好奇。这十年来大家都过得怎么样?哪些同学现在赚的最多?大家的幸福感和钱财多少成正比吗?到底是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我发了个朋友圈和一条动态,然后采访了30多位同学、朋友和网友,和大家聊了聊毕业后的生活。

我高中是在山西的一个三线城市的火箭班读的,所以我的采访对象里大部分都是大家口中的“镇做题家”,虽然出身贫寒,但是靠着自身努力,考上了好学校,不少现在都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也有复读才考上二本的学渣,现在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年收入超过60万;也有家庭困难高中辍学已经27岁也没有出去旅游过的穷人家的孩子。

我基本会按照他们现在的收入从高到低去进行介绍,先讲那些可能当年不起眼的同学是怎么逆袭的,然后讲同样是普通家庭,为什么有的人就进厂打工了。其实大家年轻时候都差不多,几乎没有人不迷茫,但是人生看起来可能已经无法跨越的鸿沟,却又是从一次次细小的选择产生而来的。

先说我那位年入七位数的同学。一说金融行业百万年薪的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都是西装革履、名校毕业、高知家庭、海龟精英?我一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采访完才发现他的情况完全相反。他的家庭非常普通,父亲以前是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大学时居然是因为学不好自己的专业,误打误撞进入金融行业的。

我高中的时候和他同班过一年,后来我转到其他学校去了,所以我对他没有太深的印象,就记得他人很机灵,但是成绩、性格这些没有哪方面特别突出。就喊他低调哥吧。

他第一年高考刚过一本线,和我一样也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中部某985大学,读了一个工科专业,和经济也没有关系。

我问他当时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他说因为当时觉得这个专业比较火。2008年的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在我们山西的三线城市选专业,基本是三种方式,要么这个专业和父母工作相关,要么是亲戚朋友建议的,要么就是当时什么火报什么。

我以为他的大学生涯会是那种特别鸡血奋进然后一路转型进金融的类型,结果我采访他的时候,发现好像和我的大学生涯差不多。他的专业学业挺忙,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剩下的时间也是打游戏,出去玩。学着学着发现自己对专业也没有特别感兴趣,大学就稀里糊涂过去了。

一直到了大四要找工作的时候,低调哥才发现自己成绩不好,很多他们专业的牛X单位不好进。然后他对未来也没什么规划,他才有点慌了。大四毕业前几个月,低调哥临时决定要考研。他考研的方向也挺随机的,因为当时我们有个高中同学和他聊天时候说经济学起来不是特别难,他自己也对经济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向,选了一个国内排名前十他认为又比清华人大好考的名校。第一年他没考上,准备再复习一年。

采访聊到这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原来我们和年薪百万的人,可能本来差距也没那么大。

又复习了一年之后,低调哥成功上岸。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他来到了北京一家金融机构。一开始工资也不高,到手才6000多。但是在他们那种金融机构里,只要勤快点往上走,加薪其实挺快的。工作几年,低调哥一路升职加薪,年薪也从十万级别一路涨到百万级别。

低调哥属于是同一批进来的人升迁比较快的,我问他为什么能升上去,他说主要是两点:第一,工作要在优秀的行列。第二,运气要好,跟的领导不能有雷。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和我强调了一点,在他们这个行业,努力有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就像大家都在一起跑圈,你以为蒙着头努力就能跑在前边,结果发现你跑着跑着有的人直接从操场中间穿过来跑在了你的前面。”

当然我觉得他在工作中一定是足够努力的。他的单位业内排名前几,清华北大海外顶尖名校的人大把,对于他这样的在金融圈本身没什么资源的人来说,如果不拼命努力,业绩也不可能走到前面。包括毕业后复习一年考研成功,虽然在他口中是比清华北大人大简单的事情,但是那个过程,肯定也是备受煎熬的。

我觉得他的工作状态基本也能说明问题。我们假期吃一顿午饭的功夫,他开了两个电话会,随叫随到的一个状态。他告诉我,他现在和996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他也并不觉得自己有多累。

年收入到手过百万,应该已经是国内1%收入的人群了。他却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放松。低调哥现在基本是被工作填满的状态,他对现在生活的评价也是焦虑。他特别害怕自己闲下来,认为如果自己闲了,“反而意味着自己在客户和领导眼里价值都不高了”。

我多少可以理解一点这种痛苦,因为我最忙的时候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都到凌晨2点,8点就起床又接着工作。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全部在围着工作转,只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到更好。基本都没有喘气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不仅焦虑,甚至整个人是麻木的,整个人都丧失了寻找快乐的能力。

单从成绩来看,低调哥不是我们高中班成绩最优秀的,但是他现在几乎是的我同学里年薪最高的。为什么是他,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是他本人肯定是有欲望的,也是足够努力的。他的家庭不算好,可以说高中毕业后从选专业开始,家庭就提供不了给他什么支持了。但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非常强烈地想要改变自己的欲望,我觉得这也是驱动他能不断往前走的最重要的动力。第二个是,他选对了方向。但是很有意思,他选的这个方向,也不是深思熟虑觉得未来大有可为才选的,一部分是兴趣,而另一部分,就是巧合,是一次偶然和同学的聊天得出的结果。当他做出考研、读经济专业那个决定的时候,他的人生开始和前24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实际上,在我的采访里,金融行业的确是我的同学和朋友里最容易出现普通家庭小孩逆袭的选择,并且大家可能都是阴差阳错走上金融道路的。

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位学霸,当年她的梦想和我一样,想成为一名记者,本来想去读新闻专业,结果亲戚说经济方面的专业更好找工作,她就选了经济。现在她是南方某大型银行分行的一个业务线的部门领导,年收入接近七位数。如果她读了新闻学,进了有编制的新闻媒体机构,她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这个收入。

学霸姐和低调哥的求学路径很相似,镇上读小学,县城初中,然后到市里读高中。不一样的是,她从小就是不需要爸妈操心的好学生,每次到了更大的地方,成绩落下来之后很快就能追上去,跑回到班级前几名的位置,本科在一个国内前十的学校就读。

她的爸爸是县城小学老师,母亲是下岗工人,单职工挣钱的普通家庭。学霸姐大学就开始勤工俭学、做家教,兼职打工,即便这样还是每年都拿国奖。但是她却评价自己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她说她从读书到工作,走得每一步都没冒险。本科快毕业的时候,保研她可以选北大,但是她怕落选,所以就选了本学校。

2012年学霸姐硕士毕业选工作,很多学长学姐去银行了,当时银行在金融行业里也还算强势,所以她就找了一个银行的工作。可以说从求学到工作,都是最求稳的选择。

学霸姐现在是某大型银行分行分管一个业务线的一个副总。我问她为什么能升上去,她说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很聪明很灵活的人,所以从读书开始每一步都要比别人更努力。她认为自己在工作里不去主动争取很多东西,但是只要是交给自己的工作都会尽力做好,慢慢地,自己反而得到了很多。

不聪明我不太能认可,毕竟人家是牛X学校国奖大佬,我觉得肯定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但是自己工作努力做好,我觉得也的确很重要。我采访的这些同学里,感觉大家能走上去,靠的都是一条,交给自己的工作能做好,即便做的事未必就是自己喜欢的,但是对待工作都很认真。

在我的同学和朋友里边,他们两个家庭都算比较普通,基本上父母在高中毕业以后,就很难参与到他们的人生里,但是现在都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物质,他们都可以算得上成功。他们两个好像在性格上有点差别,低调哥更强势,有比较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的欲望,学霸姐更温和,很多东西不强求。

那他们身上有什么共性?他们两个都强调了自己运气好,可以看到他们进入金融行业,并不是精英家庭的那种高瞻远瞩,而是各种的误打误撞。但是我觉得努力一定是运气的基底。每当你问一个大佬,你怎么走到现在这一步的,他们都会说,运气好,运气好,但是这个运气好的背后,可能有着从学生年代到工作十余年时间里,背后挥洒的不知道多少的辛勤汗水。毕竟他们两个都是顶尖学府的硕士,而且也都在国内头部金融机构工作,身边无数清华北大海外名校的竞争者,绝对不是运气好就能升上去的。

但是他们两个,对于普通人来说,模仿实操还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想在一二线城市进入金融系统,尤其是金融行业中的好单位,家里没有什么背景,对学历的要求太高了。

学渣能在一二线城市逆袭吗?能,但是可能不在金融系统。我觉得从我2012年毕业到现在这十年里,最大的机会,来自于互联网。这个行业的草莽发展,不仅带来了一家家高速扩张、膨胀的互联网公司,也给了无数没有家庭背景甚至没有学历的年轻人做梦的机会。

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复读了一年才在山西读了二本,毕业来了北京。从住400一个月的上下铺,到现在在北京也是有房有车,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年收入60万+。我们喊他逆袭哥吧。

他从小在我们朋友圈里就是那种不太靠谱的人。学习成绩也没怎么好过,而且特别调皮,如果你看他人生前24年的样子,你可能很难和他现在联系起来。

他和我一样,高中学习成绩不怎么样,高考第一年落榜,复读了一年,最后考的我们山西本省一个二本大学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我听到这个专业名字都愣了,我说为什么要考这个。他说报专业的时候自己也没有任何想法,就听从母亲的意见选了这个。我们开头说的当年小县城选专业三个方式,父母工作相关、亲戚建议、当时比较火,现在已经都集全了。

他的大学生涯我觉得挺好玩儿的,总结了一句就是除了没有好好学习啥都干了。当班干部、做社团、拍视频搞工作室,毕业后还被牵连了点事情,学校扣了他的档案没给他。其实在我们家那边,父母当公务员的,很多毕业回去都接着当公务员了。他的路径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结果因为被扣了档案考不了公务员,他也没计划考研,所以就决定来北京了。

可问题是,来北京之前他居然都没想好自己要干什么。来了北京之后,逆袭哥先租了一个月400块的上下铺合租房,然后在网上看到他这种连实习经验都没有的人可以去学写代码,他就去了。他还有点偷懒,学了软件测试,算是其中比较简单的类型。到2013年的3月,学了半年结业,培训机构给他找了一个外包公司,一个月3500,就算开始工作了。

第一家公司他干了整整一年。2014年春节的时候,回家和朋友聚会,很多小伙伴在我们家的那个四线城市都有五六千的月薪。这强烈地刺痛到了他的内心。他和我说,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人生一无是处,有非常强烈的挫败感。

但又是这种挫败感,改变了他的人生。2014年回北京之后,干满一年的他直接辞了职,然后换了一家工资更高一点的外包公司,一个月六七千。这家公司,恰好是IBM的外包公司,所以他们要在IBM里工作。结果进去之后,逆袭哥的挫败感更强了。2014年的IBM,还是我们当时心目中的世界500强外企,遍地清华北大和海龟名校。

这种环境的挫败感,激起了他心中的胜负欲。当时他住的群租房,房间里没空调,所以下了班也不愿意回去,就在公司蹭空调、加班、学东西。别人给他什么工作他都不拒绝,学任何可能学到的东西,甚至还帮团队做PPT,剪视频、组织活动,他大学时那些不务正业的东西,都用上了。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种人就是在别人。但是他和我说他就是要学,要努力,他想要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给IBM干了4个月外包,到了夏天的时候,他服务的产品团队恰好腾出来两个岗位,团队的老板给他发了offer,而且把他从后台测试岗拉到了研发岗,月薪翻倍,直接过万。他的自卑、他的不甘心,让他25年的人生终于得到了一次机会。

而这个机会,让他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路。他进到IBM里之后,又觉得和周围的人差距太大了。为了适应工作,他开始报班学英语,学各种知识,每周除了在公司就是在培训机构,回家就是睡觉,3年时间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考了几个证,还顺带考了在职研究生。

现在回想起来,逆袭哥说他很感激自己在IBM的经历。感谢他团队里的人和他的Teamleader。2013年的时候,他的老板年薪已经七八十万了,但是下班后会手把手教他敲最简单的代码。包括他在IBM工作期间,很多同事都无私地帮助他,没有人因为学历看不起他,这让他发现,原来世界和自己以前想象的不一样。

后来IBM转型,他跟着团队的老板又去了两个不同的公司。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之前的延续,升职、加薪,开始自己带团队。忙的时候一整年都不休假。总结一下就是拼命

10年时间,年收入从刚开始的三四万,到十万,二十万,现在超过了60万。逆袭哥最喜欢《功夫熊猫》里的一句台词:“昨天是个历史,明天是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像珍惜礼物那样珍惜今天”,所以他现在不在意从前,也不必担心将来,只想做好现在。

我最感慨的不是他二本毕业还能在北京逆袭,我最感慨的是最开始工作给他发offer的老板,不仅把他从绝境中拽了出来,带着他走了差不多六七年的上坡路。他能走到现在这步,一方面自己有那种不服输的、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的那种劲儿。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他真的运气特别特别好。不是所有人在职场里都能遇到愿意无私教你东西的同事,更别说遇到一个愿意诚心的、不记得失的帮扶你、带着你去更好地方的领导。

其实我们可以从逆袭哥身上看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接触到IBM的世界之前,他的人生是混沌的、绝望的。你可以说他运气很好,恰好找的公司是IBM的外包,恰好碰上了一个好的领导带他一路向上,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接触到IBM前后,那种不甘心的劲儿,才能让他开始一步步逆袭。

逆袭哥的家庭条件还算比较好的,他在考虑工作、考虑方向的时候,可能更多想的是要去争口气。如果是穷一点的家庭呢?他首要的考虑因素可能就是钱了。

我的这个高中同学,我们喊她面包姐吧。她父亲是厨师,母亲是家庭主妇,是那种基本上只能满足温饱的家庭。

面包姐的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都挺好的。中考完的时候是镇上第一,全校第40名进的我们学校,如果高考还是这个成绩,能上一个排名靠前的985了。但是上了高中之后,面包姐成绩逐渐就掉队了。她说自己的确努力过,但是在高中成绩就是不行,觉得身边的人又聪明又努力,她完全比不上。

在她看来,两次高考是她经历的最大的挫折。一个初中还是天之骄子的人,上了高中成绩一路下滑,复读了一年,最后考了一个二本,真的也很难认命吧。去了大学后,面包姐觉得自己前途迷茫,人生失落,在大学的四年就是浑浑噩噩。

浑浑噩噩到什么程度呢?整个大学除了兼职打工赚点钱,她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一直到大四她都没有找工作,离研究生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她才决定要去考研,要考她好朋友在的北京交通大学。每天5点半起床。凌晨一点才睡觉,两个月的时间瘦了25斤,真的非常努力,可惜这份努力来的有点迟。

考研失败后,她不知道要干什么,反正也没去找工作。但是我想她心里边一定也是憋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因为我们高中那个班很多同学都在北京读书,而且我们那边小地方的北方县城,去北京就像成功了一半。她和隔壁宿舍的一个女孩说,我们去北京吧。那个女孩说,好。两个二本学校毕业的女孩儿,在2012年的夏天,她们两个人,只带了几身衣服和2000块钱,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真的就这么来了北京。

到了北京,她们租了个群租房,一个床位一个月550块,然后网上投简历,找工作。面包姐的第一份工作去了聚美优品当美容编辑,一个月3000多块钱。

八月份工作稳定之后,她就决定继续考研。四个月的时间,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在图书馆复习。有了前一年的底子,第二年她考研反而轻松了很多。

上了北交的硕士之后,她才觉得自己是真的读了大学。在她看来,当时自己在二本,小部分人努力,但是大部分人都很迷茫的。来了北交之后,发现在学校里大家都很努力,而且资源多了、眼界宽了,能去尝试更多东西。

研究生的阶段,面包姐基本就想好要往互联网方向走了。因为她没钱,所以她需要一份钱多而且光鲜的工作。2014年什么工作最光鲜,钱还多?互联网。

她硕士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在百度。2015年的百度还是她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头部大厂,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了百度实习。当时她想留下来,所以拼尽全力做好一切手上的事情,每天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我说同事会抱怨你卷吗,她说那时候还没有卷这个概念,而且她也根本顾不上别人怎么看她,她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能留下来。

之后的故事我就不讲了。和逆袭哥类似,努力工作,升职加薪,然后从一个大厂跳到另一个大厂,年薪从10万一步步跳到30万,40万,60万。

她说她现在还会回想起大学的时候去做兼职,像在做梦一样。从早上7点站到晚上8点,一天能挣60块钱,中午给一个小时吃饭,她坐在商场的长椅上,只舍得吃一个面包。

“那个时候我就会想10年后自己会在哪里。当时觉得自己的人生真的太苦了,没有任何希望。我到现在都觉得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考个好大学。好好学习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来说,可能只是唯一出路。而且钱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我没有试错的成本,只能在一条没有太多错误的路上走。”

我觉得逆袭哥和面包姐都算学渣逆袭的案例。他们身上都有非常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不过他们欲望来源又不完全相同,逆袭哥的欲望更多是被动的,是被刺激出来的,在环境中,感觉和别人比起来自己很羞耻,不甘心于此;而家庭条件更差的面包姐,欲望是主动的,因为她想要改变自己的物质条件。他们在选择来北京的时候,其实基本都是一种豁出去了的心态,因为他们学历低于别人,家庭也不能给他们在北京有支撑,所以在人生已经错过从高中到大学珍贵的七年之后,他们都抓住了一切可能抓住的机会,才有了留在北京的可能性。

如果你手里的牌比面包姐还烂,你甚至连本科都没读上,有机会出人头地吗?

很难,但是我的采访对象里倒是有这么一个案例。

我们可以喊他聪明弟。他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虽然他只读了大专,但是他24岁就有了千万的现金资产。我觉得他人很聪明,执行力非常强,和我采访的很多贫穷家庭的小孩都不一样。

聪明弟初高中时期属于没人管的留守儿童,是一个标准的学渣,每天混一混,打打游戏,基本也就奔着高考完出去打工的方向在走。结果高三时候他和一些已经打工一段时间的同学吃了顿饭,聊了聊。然后觉得他们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突然顿悟,全力学习,高考前两个月每天学到凌晨两点,六点就起床继续学。最终还是差几分与三本失之交臂,读了一个重庆本地的专科,重庆工程学院。

因为喜欢动漫,所以他选了建筑动画。读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自己好像也没怎么喜欢这个专业,而且打听了一下这个行业未来工资也不怎么高。因为他有很强的赚钱的欲望,他就开始想办法去赚钱。

其实大家上大学想赚钱一般也都是去发发传单这种兼职,那时候大家想的都是怎么能更快地把传单发完。他牛X的地方就在于,他觉得发传单赚钱太慢,一天也就赚几十块钱。他就去问兼职群里赚的多的人,去问他兼职过的公司,怎么能赚更多钱。然后他发现把发传单的活儿揽过来,自己去找人发传单,来钱更快。于是他就开始做拉学生去兼职的中介。

大二的时候,聪明弟接触到了类似于淘宝刷单的APP积分墙项目,每个月就能有一两万的稳定收入了。2017年聪明弟大专毕业,也没找工作,还计划做这个,但是他发现他做的东西流量已经不太行了,但是互联网还在继续高速发展,于是他就开始考虑不做刷单这种假量的活,怎么做真量?他去了重庆一家做互联网流量的公司当卧底,去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上了两个月左右的班,聪明弟知道了怎么找客户,怎么找渠道,就开始出来和人合伙做同样的内容了。他的故事我就不多讲了,因为他干的事情太多太碎了,有的内容又带点灰色。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他高中毕业就不断寻找赚钱的方法,跑进了互联网的圈子,在行业最发达的过程中,做流量的中介生意。在24岁的时候就已经有八位数的现金资产了。

我和他聊天的过程中能感觉他和其他采访的普通家庭的小孩不一样。他人思路特别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善于学习,计划的事情都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品质很多远超我们所谓985、211学校里学生的品质。所以我听他讲他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甚至一度怀疑他是不是在骗我,我还让他给我截图看他的资产。

聪明弟这两年听朋友介绍搞了很多投资,包括民宿,基金,虚拟币,手里的现金折腾得还剩600多万。他和我说最近学习了很多投资理财的书籍,现在把几乎所有钱都放在了股市和基金里,并且准备这两年卖掉自己的几套房子,全部梭哈到股市里。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生了巨大的争执,我让他千万不要这样做,至少要留几套房子,留一些现金,我觉得他股市里钱放的太多了。他问我,师老师,如果是你,手上有几百万现金,那你能做什么投资?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意识到,他和我一样,可能在某个渠道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我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发愁钱生钱的道路的。我知道他们能涉及到的生意五花八门,从金融行业到传统制造业,从玩区块链、比特币到投资大厂,从父母的资源到有钱人圈子里的共同投资,甚至有的人可能只是在给别人借钱的过程中,就看到了很多赚钱的机会,就能去进行投入。有钱人的资源太多了,选择太多了,他们不会问我有几百万我除了投入到股市里还能干什么。

我另一个同学不会有这种烦恼。他一定会说,买房。我们喊他鲁班吧,因为他之前是个设计师。2014年他毕业后买人生的第一套房子的时候,50万的首付把家里都掏光了,还借了钱。但是现在他在广州深圳几个城市有12套房子。

他是我现在高中同学里最有钱的人,他也是我从小到大见过的最自律的人,比我上北大清华的同学都自律。自到什么程度呢,大学时候我们一起出去旅游,早上7点半出发,他定7点的闹铃,闹铃响的那一瞬间,他按了闹铃就起床了,完全不需要反应时间,多少是有点变态的。

鲁班父亲在西北当兵,母亲在我们山西那边的矿上办公室的普通工作,勉强糊口,有时候需要亲戚来救济的那种。因为父亲不在身边,鲁班从小就挺早熟的,他从小学到高中当了12年班长,几乎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

除了自律,他和我采访过的其他同学不同的是他有非常非常强的自尊心,他说他自己很爱面子。因为物质条件并不丰裕,所以从小到大他几乎都在成绩这些地方找补,他觉得也因为这样,他习惯了在成绩上赢别人。他的高中一直在超前学习。初三暑假就把唐宋八大家几百首诗歌抄写加背诵,高一就开始自学四本新概念英语。表面上他下课也和我们一起上网吧玩《魔兽世界》,我采访他的时候才知道网吧回去我在研究我的圣骑士今天应该晚点放无敌就能打过那个法师了,人家在研究新概念,差距原来是这么来的。

他在高三前就想好了要考天大的建筑学。因为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开奥运前两年他在央视上看到了很多成功的设计师的形象,就觉得这个职业非常光鲜。清华可能考不上,同济在山西只招一个,所以他早早就选好了要去天大读建筑。我采访了30多个人,他是唯一一个高中就想好自己想要干什么选什么专业的人。

高考第一年他没考上天大,复读一年,第二年填了同样的志愿,考的分也很高,实现梦想。他的大学过得我觉得还是蛮充实的,成绩中上,做社团,玩摄影,谈恋爱谈到他现在的老婆。建筑系要读5年,他2013年本科毕业。其实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说,大家的第一选择基本都是留北京。他本来也计划在北京工作的,但是从2012年开始在北京的建筑事务所里基本都拿不到户口了,恰好他当时的女朋友也想去南方,他就去深圳找工作了。

在深圳他去了天大学长的一家公司,当建筑师。一开始工作也非常忙,天天加班,007,最长两个月没有休息过。不过我觉得他的起步也是非常好的。他作为项目建筑设计师参与的两个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天津拖拉机厂旧厂改造,都是挺好的项目,还得过深圳市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3年底的时候,他母亲和他说既然到深圳工作了,就买个房子吧,他也没多想,2014年刚工作半年,2015年就买了,因为置业观念在我们家那边是非常重的,所以很多家庭可能就是借钱也要去买房子。50万首付,买一个150万的房子,掏空他们全部家底。当时他的工资正好和每个月的房贷一样多,能吃多少饭全看奖金,买房之后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巴,每顿饭基本都是十块钱沙县小吃。

2015年的时候我去深圳出差见他,那那时他还非常窘迫,他请我吃一个潮汕砂锅粥,点了一个100多的虾蟹粥,我们本来已经很久没见了,但是吃着吃着我们两个人都不说话了,就在那埋头苦吃。我是因为觉得太好吃了,在北京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他是因为太久没下馆子了,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挺有画面感的。

14年15年我俩节奏差不多,工作都非常拼,收入差不多,也都有点小成绩。我觉得我和他人生真正拉开差距是从买房子那一刻就开始的。其实我的母亲也很早和我说买房子,2008年读大学的时候就说要买,我毕业的时候又说要买。我这个人就是脑子倔,我说我不要你的钱,我就要自己奋斗。然后也是在2014年底,当时我们报社北京的总编和我说,你一个财经记者,你怎么能只看资本市场不亲手实践呢,去开户,炒股,你只有自己买了,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市场。然后2014年底,他看房,我开户,他买房,我炒股,从此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我为建设社会主义证券市场不断贡献自己的工资,贡献没了首付钱,贡献到了我妈身上那点钱也凑不够北京的首付。

他的房子买了没多久,就开始涨价,然后有中介不停问他卖不卖。2015年底,他就把房子卖了,150万买的房子,一年时间翻了倍,卖了300万。“这个数字比爸妈一辈子加起来赚的都多。手里有了200多万现金。感觉现在做梦一样。然后我就开始想,为什么在深圳买房子能赚这么多钱?”

2016年他换了大房子,发现大的涨得更多。他注意到这里边有投资机会,开始关注很多深圳的房产专家在社交媒体上的思路和文章。他的生活开始变成平时工作,周末看房。

16、17年,他的年薪已经能有30万了,但是他意识到作为设计师要跨越这个瓶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他说他的目标就是赚钱,所以他辞职加入了一家做房产管理的小公司。2019年他出来自己单做,赶上了2020年深圳房价大爆发,投资的房产让他爆赚。

19年到现在,2年半他赚了8位数的钱,在四个城市有了12套房。在深圳、中山、东莞开了3家房产咨询公司。他是我采访里第一个说自己没有遗憾的。因为如果回顾自己的求学到职业生涯,他觉得自己每一个阶段都很有活力、都很努力,而且也一直在思考未来和方向,而不是在盲目努力。

他能赚到钱,有一系列的偶然,比如说在北京找不到有户口的工作去了深圳,比如买了房之后发现赚钱速度远远超过工作,比如深圳那种搞钱的环境的刺激。但是我觉得除此之外,他本身的自律,他的敏锐,以及他对物质和名誉强烈的需求,都是推动他能赚到钱的更重要的原因。

从我毕业到现在这十年,我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改变物质条件的主要三个方向,就是泛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这三个大方向基本只要你上对了车,时代会推着你走,挣多挣少,就是看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了。实际上我很多毕业就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的同学,过去几年基本都吃到了房价上涨的红利,家里有钱点的,一套换两套,两套换别墅;家庭条件普通点的,早点上了车,房价过去几年涨了上百万,基本就算实现了一个小的跃迁,远比工作收入来得多。当然,房地产和互联网的大风口现在已经没有了,不是上车就能赚到钱的年代了。

这六个人,算是我采访对象里靠自己完成了积累,在城市里立足且过得挺好的人。可以看出来,能赚到钱的未必都是学霸,大家的人生也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了我们刚才讲的鲁班,每个人在选专业的时候根本都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工作,而且大家读完大学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他们能成功的理由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聪慧,有的人自律,有的人善于学习。如果要找他们身上的共性的话,我觉得是他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欲望,或者是赚钱,或者是改变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工作起来也都非常拼,就算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不喜欢,也一定要把它完成好,然后人生就走向了一个正向循环。

但是人生里其实没有那么多逆袭的案例。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都还是会归于普通。我有挺多同学在北京,有的干几年可能会因为父母身体、工作发展、自己家庭条件的原因就回家乡了。留下来的,大部分人都是朝九晚六、勤勉工作,留在一线城市的多少都有点梦想,但是未必都想着要大富大贵。大家可能都是偶尔聚在一起抱怨一下生活的不如意,喝点酒开心开心,但是剩下的时间还是要努力去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之前我自己写公号,发朋友圈的时候,他经常会留言和我抱怨人生不如意,工作、家庭没那么顺利,我们喊他电力哥吧。我发了朋友圈后,他几乎是第一个和我说要聊一聊的。我在采访前觉得他可能是我这次采访最低分的案例,结果却出乎意料。

电力哥和我挺熟的,为什么,因为他进入高中我们那个火箭班之后,成绩和我差不多,都开始在中下游甚至倒数徘徊,我俩属于差生和差生一起玩,下课天天一块儿去打篮球。

电力哥高考第一年也落榜了,复读一年,报考了华北电力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也是参考了亲戚和同学的意见,选了热能与动力工程,据说以后好找工作。

他的大学生涯,和我、和第一个案例逆袭哥,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稀里糊涂地没怎么学习就过完了。然后也是到大四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成绩不好,很多好单位是不要你的,他们优先挑选的都是那种大学成绩好、当过学生干部、有实习经验的人。

我们这种小地方拼命考到985、211的学生,很容易上了大学之后就彻底放飞自我,完全不努力学习。一方面,你能考上这种学校,对于很多学历不高的父母来说,大家都觉得就是学习生涯的终点了。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地方考出来,很多人基本都是从初中就开始拼命努力,大家都是为了应试,而不是有什么学习的习惯,很多人熬到高考已经彻底把自己透支了。

2012年毕业,电力哥去了一个央企在河北县城的火电厂。这个工作在当时来看,对于我们山西人来说,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其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工作。在山西晋城,我们父母眼里,只有几个职位能算得上是工作,公务员、老师、医生、律师、央企国企,剩下统一叫打工,能开着奔驰回去叫在外边做生意。

像我在北京带二三十人团队的时候,别人问我母亲我在干什么,我母亲的回答还是在北京打工呢,特别像在工地上搬了十年砖的感觉。你可以说这种想法是小县城的父母的局限,但是这种局限其实影响了很多80后90初在报考专业、找工作时的选择,而且可能是一个很小的选择,然后就影响到了我们的一生的生活。

但是电力哥的工作其实挺累的,而且他一开始居然要去修锅炉、扫灰。电力哥现在在县城里,年收入大概十万左右。有房有车有两个小孩,成了小组长,比以前更忙了。我以为这次采访他,他会和我抱怨一些东西,结果聊到结束都没有。其实和三年前比,他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他说他心态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他给自己现在的生活打8分,这个分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和学霸姐是同一个分数。他们两个,虽然收入差了十倍,但大家都各有各的幸福,也都各有各的苦恼。说白了,每天也都是一日三餐,工作家庭,对自己生活幸福感的评分是相似的。

电力哥和学霸姐,家庭条件和求学路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的父亲也是小学老师,母亲也是家庭主妇,同样是镇上读小学、县里读初中,市里读高中。可以说他们人生的前16年几乎是相同的。你如果去想他们的人生现在为什么会有差别,可能就差在了某一个节点上。

往前看,这个差别可能就在于高一电力哥的成绩落下了,然后没有赶上来,但是学霸姐的成绩落下之后又赶上来了。这个事情会和个人有关系。比如说有的人开窍早,就擅长学习,不仅努力而且也能比别人成绩好。但是这其中真的也会有很多随机性东西在。可能就是某一个瞬间,电力哥觉得学累了,成绩落下了,然后就再没起来过。

因为我就是这样的随机案例。我初中的时候成绩也很好,统考考过全县第一的那种,但是高中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城市,不喜欢那里的氛围,不喜欢那里的老师,就非常幼稚地开始抗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班里开始倒数,然后我就更不想学习了,一直到高考,我的成绩都没有再补回来过,上不了二本的那种。而且十五六岁的年纪,真的也很难意识到高考成绩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一辈子,就真的是怎么都学不进去。

电力哥在县城的生活,和其他人有很多的共通性。我采访了好几位在家里工作生活的同学,发现在三四线城市,无论你是公务员、在国企,还是自己做点小生意,大家的生活不会有本质的差别。工作之后,大部分都会比较早的结婚生子,工作稳步向前,孩子逐渐长大。会有一些小烦恼,但是生活的幸福感总体也会比较高,至少不会像我们在一线城市一样焦虑,尤其是不担心房子问题。而且大家普遍的认知是,你回去三四线城市,无论你是什么工作,除非你是清北复交人大这种级别的学校,你能走多远,和你的学历就没多少关系了,二本和985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更多的看的是你的父母,你家庭的人脉。所以在三四线城市生活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

回看一下,我们讲的故事,其实到现在为止,大部分都算是考上了985、211的学霸。如果这个人家庭普通,成绩也不好呢?其实每年中考完,就有一半人上不了高中了,在我们小县城,能上本科的,又只有上高中人的40%。能上985、211的,又是本科里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在我们能看到的逆袭成功的案例背后,有成千上万的,成绩不好,而且家境一般的小孩。

我有一个采访对象,27岁了,都没有去旅游过。我们喊他老石弟吧,因为我和他聊天的过程感觉他是一个挺孝顺、老实的孩子。他来自于河南焦作孟州一个很穷的农村家庭,父亲是货车司机,母亲在厂里打工。家里有多穷呢,他有一个姐姐,小时候因为疾病,没钱治疗,脑瘫了,留下了终生残疾。他们家盖房子盖了10年,一直到他高二才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他周围大部分同学的家长,都没有上过高中,很多同学初中之后就去专科学校或者出去打工了,能考上本科在村里都是很荣耀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家里条件也不行,高三就辍学去打工了。2013年,辍学之后,他的生活,基本可以用飘摇两个字来概括。

老石弟第一份工作是在镇里饮料工厂当工人。搬东西、做一些简单的包装,不到半年,工厂自动化器械提升,不需要人了,基本就算被辞退了。当时他对社会完全没有认知和想法,由于之前父亲被家里亲戚骗出去传销,所以觉得自己如果出去打工一定会被骗,也不敢出去闯。

被辞退后,他换了几个厂打工,去哪里基本都是看朋友和亲戚介绍哪里,一个月工资也都是两三千块钱。工作之外的时间,他就去网吧玩玩游戏。想犒劳自己,就去路边吃点炸串。基本都不花钱,一个月还给爸妈几百块钱。后来他觉得父亲开货车每天装货卸货太累了,就帮父亲去送了一段时间货,往河南其他城市跑,这才让他走出县城,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人,接触到社会。

跟着父亲去送货,有时候接触到一些满口脏话的人,自己会去怼两句,父亲会立马去道歉。那个时候,老石弟才发现世道就是这样。“我觉得我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父亲也说这不能是你一辈子的出路,你不能像我一样一辈子出力气。不然你40岁以后还会像我一样。”

之后他去当学徒工,学修电脑、组装电脑。他想出去闯闯,但又完全不知道可以去哪里。很戏剧的是,他在游戏DNF里认识的一个网友,在南通有家公司,说他可以过去帮忙,他就去了南通,人生第一次离开了河南。

去了南通没做多久,他游戏里那位大哥的公司业绩不好倒闭了,他又去做了一年房产中介。住500块合租房,每天吃沙县小吃,穿二三百的西装,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虽然挣钱没多多少,但是他还是觉得做中介的时光,让他这种23岁都没怎么和女孩子说过话的农村小孩,涨了不少见识。后来房市不好,挣不到钱,他去干了两个月新能源车销售后,又回到了电脑装机和维修的行业,现在一个月能挣6000块钱。

他说虽然现在挣得不算多,但是自己还算是在进步的,人生是有希望的。他以前过惯了苦日子,27年都没去旅游过。现在他也没计划要赚大钱,做多大事,只是希望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我采访了好几个留守儿童,大家的人生基本都是这种到处奔波的状态。不确定性,是贫穷家庭最多的普遍性。他们的父母可能为了他们的吃饭问题从小就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环境的干扰让他们放弃掉学习,导致他们初中甚至高中就开始辍学,然后每年两个厂打工,去哪里打工,基本就是听同乡说,听朋友说;他们都做过房产中介,父母都因为分房产的问题和家里亲戚闹掰过,工作之后就要开始补贴家里……

我采访的另一个高一辍学的小孩也是如此。他小学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全镇前十考上的初中。初中后接触到贪玩的同学玩上了网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高一因为他上网吧,老师要喊他父母来,他觉得没面子,就直接辍学了。

辍学之后他在浙江待了四年多,在四五个厂打过工,甚至还去电影诈骗公司做过一段时间。后来他觉得再这么下去,人生就彻底完蛋了,以后可能都养不活自己,于是自己在网上学PS,学三维制图,然后去深圳做页面和商品设计,也逐渐好起来了。他是98年的,现在每个月能赚1万2,比我24岁时候挣得多多了。

但是他非常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原本初一和他差不多成绩的,现在可能已经大学毕业在工作了。就算是在OPPO里做财务,他也觉得非常有面子,福利也多。

我采访他最大的感慨是什么,不是他任性的辍学,不是他一年两个厂子换着打工,而是我和他的相似性。我也是初中被人带着开始玩网游。2001年,那个时候玩《传奇》,跟着两个所谓的“朋友”骗父母钱,上网吧,去通宵。青春期大家自控能力都很弱,碰到一两个这种不务正业的朋友,你的路可能就走歪了。这个时候,你未必能指望得上老师去救你,能救你的可能只有你的家庭。我在初中的时候是硬被我妈打服的。上一次网吧打一次,上一次网吧打一次,后来慢慢才不去网吧了。

他的爸妈呢?他们在外务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在他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可能完全帮不上忙。甚至都不知道他已经沉迷游戏了。我觉得他很聪明,他有那个天分像我很多同学一样,考入重点高中,考入好的大学,人生可能就会不一样。但是他的人生,在他初一被同学开始带着上网吧后就改变了。我们的区别就在于,当你一只脚踏入到深渊里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拉你一把。

这其实是大部分穷人小孩面临的困境。有一个粉丝,他觉得自己有点社恐,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是他在我发了状态之后留言说了自己的故事。

“师老师你好,我说说我的故事吧,我是留守儿童,目前大专在读,在现在这个社会,也可以说等于是没有上大学。

父亲是下岗的钢铁厂工人,母亲是纺织厂的女工。在我四岁那年一起去了沿海城市打工,大概两年左右会回来一次。在那边也是在纺织厂里,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得了什么样的工作,所以选择了自己熟悉的纺织厂。

这种生长环境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正确的引导,做的事情从来都不会有人认可,也不会有人批评,所以很多东西我都是上了大专之后才知道,嗷,原来这事该是这样的。

爷爷奶奶对我很好,但也仅限于能够吃饱穿暖。在外面挨了欺负,回家得到的多半也只有“算了”两个字。所以现在长大了之后遇见的所有困难,再苦再难过也都只闷在心里,自己忍着嚼完吞下去。

与父母之间也显得陌生且疏远,本该是至亲的关系现在变成了一种利益索取。除了每个月打生活费的日子会问我钱到账了没有之外,再无其他交流,偶尔打打电话也都是嗯嗯啊啊注意身体就过去了。

我直到现在都是一个阴郁至极的人,缺乏安全感,每一样自己拥有的东西都要反复确认其存在才能安心,凡事都只想靠自己去做,与人来往就会不自在,从不敢奢望爱情,矫情,做作,敏感且又易碎,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严重的缺爱导致别人对我施舍的一丁点温暖我都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永远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其次再考虑自己,无论自己能不能接受。

说完本身性格的问题再来谈谈我妈对我为数不多的教导。自小她就一直在告诉我,挣钱不容易,不能乱花钱,也不能收别的亲戚的钱,因为他们挣钱也不容易,所以从小我也没拿过什么压岁钱,反倒是我因为"挣钱不容易"而不肯收压岁钱,被当做不给他们面子,所以家里并没有关系亲近的亲戚,我也成了那些亲戚眼中不那么讨喜的孩子,亲情意识也淡泊的有点可怜。说来可笑,我现在觉得沙雕网友反而比那些亲戚更加亲切。

大二的时候学校安排了实习,说是实习,其实就是发配进厂当苦力。我自己攒下点钱,回学校之后试图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烫了一次头发,跟妈妈说了之后她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又在乱花钱。

可是,我也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啊,我也想去追求啊,谁不想变得好看一点。我长相不好,身高不高,因为多年以来"不要乱花钱"的概念在我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穿衣打扮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毫无品味。身上几件廉价的衣服看起来比我本人还要寒酸,就像一只豁了口的碗。所以自此我不敢再追求任何美好的事情,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人。

有人可能会说你自己没有一丁点判断能力吗,我只能说确实没有。如果小的时候有人能告诉我的话或许还有的救,到现在就算我自己意识到也已经很难再改变了。

但是我从来都没想过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并没有接受过多高的教育,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这种条件下该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他们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了我最好的,他们过的日子也非常困难。

高中毕业之后趁着暑假,我洗了两个月盘子,攒了点路费去看了他们一眼,之前对他们的一切不满也都释然了。

他们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廉租房里窝着过了十七年,厨房只能供一个人站立,做饭用的电磁炉得摆到窗台上才放得下,厕所大概和飞机上的厕所大小相同,洗澡只能用电饭煲一样大的锅烧水,一锅一锅地烧好在桶里,然后走进那个狭小的空间用水瓢淋洗。即是夏天的气温接近40度也从没想过要安装一台空调。我爸有慢性的胃病,没法吃外面的东西,所以一直都是自己做些清淡的吃食,借着中午休息的短暂时间飞奔回家做饭,然后又掐着点回去继续上班,急促得像是打仗一样。晚上下班回来吃过晚餐再一并收拾,一切都处置妥当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了。

我爸很多东西都不能吃,吃了胃会难受,所以我妈在那个小小的房子里陪我爸喝了十七年的粥。在去看过他们之后我也开始后悔之前没能用功读书,如果能考上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大学,至少以后说不准能找到一份像样点的工作,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能让他们在宽敞舒适的屋子里好好的过些日子。所以我选择了专升本,我没有宽阔的眼界,也没有足够聪明的头脑,继续读书是我现在唯一的选择,在这条路上我才能继续往前走。我觉得像我一样的人,读书大概是最容易走的路了,像别的什么创业啊,或者靠自己再去打拼,都太难太难了。好在专升本的考试我过了录取线,不过也没过线太多,录取的话还得看运气,只能说希望是有的,祝我好运吧。

因为最近也马上毕业了,在忙毕业的事情,再加上电话联系的话我大概也会因为社恐没法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所以只能以这种小作文的形式叨扰圈老师,烦请见谅。”

在做采访的时候,我时常泪流满面。为那些因为贫穷而飘荡的人生,为那些本来聪慧却因一步错而步步错的年轻人,抑或是为那些吃了很多苦才终于能在大城市立足的同学。

穷人的家庭就像浮萍。你会飘到河中央还是会飘到岸边,有的时候真的是要看恰巧那一阵风把你吹到了哪里。这一阵风可能是社会、可能是父母的伤病,甚至可能只是朋友的一句话,你认识的一个网友。如果你恰好人很聪明,或者你愿意付出百倍于他人的努力,你可能就拥有了抗衡和选择的能力。但是富人呢,他们可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为他们撑起了一个船。他在河上,想往哪里飘去,是爸妈和自己都能决定的事情。

赚钱最多的鲁班在采访的时候和我说,他认为当下社会,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家庭的成功,二者是脱离不开的。这话有点绝对,但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的确是血淋淋的现实。他人生赚钱的起点,是他的第一套房子,但那一套房子的首付,也是举全家之力才换来的。如果没有他的父母和亲戚,当时月薪8000的他站不上这个赌桌。同样是8000月薪,富人的爸妈可能会说,我给你买三套房子,两套你租出去,一套你自己住。穷人家的孩子,月薪8000的时候,可能有一半要补贴给家里患病的父母,他们甚至不会去想是不是能租一个3000的房子,更别提要在一线城市买一个房子落脚。

我这次采访的,穷人家的小孩居多,穷人家庭的共性是什么?每个普通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巨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大家的青春期都是迷茫而糊涂的,去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可能都是亲戚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而家里越穷,你人生路上犯错的机会就越少,甚至你从初中开始,你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不能犯错,因为你父母的视野和提供的资源往往不能让你做出属于时代的最正确的选择,而且你的家庭也不能给你兜底。仅仅是一次跟着朋友上网玩了一款游戏,就可能让你从一个985的学生变成在厂里打螺丝的工人,对于放弃掉学习这种事情,可能会丝毫都不在意。

在我快写完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留言,说“既然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现在要为了10年后去读书吗?“

我觉得我可以用这篇文章回答他。人生是一个连续变量的函数。你20年前的一次犯错,可能会导致人生的路和另外一个相似的人千差万别。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觉得不是因为这些都是能直接变现的,而是因为他能让你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

人是环境动物,只有少部分人能超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视野。

有钱人家庭的优势就在于他的资源可以为他们的小孩兜底,可以让他们有视野、有梦想,能提供一个让人进入良性循环的环境。你在厂里打螺丝,大家想的都是去哪里打螺丝能多500块钱。你在大专读书,周围同学都在打游戏,你出去兼职打工赚钱已经是他们之中的优秀之人了。你在二本,周围的人可能浑浑噩噩,努力的人在考研,还有很多人在糊弄人生。但是你从二本进了北京交通大学,大家讨论的都是以后可以去哪个行业,去哪个牛X公司。你进了IBM,你不甘心自己像个废物一样,你想和那些清华北大的人一样,慢慢地你发现你可以追上他们,你能和他们做一样的工作拿一样的工资,这就是环境带来的变化。

如果我们去看开头的那几个案例,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结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只要你走对了大方向,你都能在时代红利的巨车吃上一口肉。但是朋友们,家庭、个人天赋,一起决定了你的上限,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了自己能在哪个环境里走下去的下限。走上去的都说自己运气好。但是运气好的前提,都是非常拼命和努力。这种努力不是为了卷,而是有非常强的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什么时候来都不迟。

当下竞争也越来越卷,留给穷人家庭和低学历人群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我觉得大门还没有关上,而且对于贫穷家庭的人来说,努力读书工作可能也是为数不多的能改变自己的机会。只是不愿意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人生的人越来越多。

我不是要硬打鸡血说所有人都应该努力,要拼搏向上,要大富大贵。80后90初毕业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在蓬勃发展,大家付出就能看到回报,所以我们这几年的人可能还是相信努力是可以获得回报、改变自己的。但是现在的环境真的太卷了,我如果是这几年读的大学现在毕业,我可能要比我刚毕业的时候更迷茫。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境,但是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机会。就像我们这代人,能吃到的一夜暴富的红利,虽然要远少于父母那代人,但更充沛的物质条件,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在变得多元的价值观念,也为我们卸掉了另一些枷锁,给我们创造了别的可能。

我采访了这么多同学,最大的感受是,迷茫才是大部分人的青春,而决定我们未来的,往往是面对迷茫时的态度。拼命的,能过上好日子,踏实过日子,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会有盼头。眼下的你也许正在某个迷茫期里——可能是高考失利、可能是找工作不顺,亦或是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但我想,对于我们漫长的人生来说,这些都不会是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终点。大学之后,你的人生才真正的来到了起点。

在你决定改变什么的那一刻,起跑线才刚刚画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内师老师(ID:G-why-),作者:圈内师老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作者:    来源:东北网    编辑:左远红

  编者按:刘继祥是一位业余作家,几十年来总是干啥写啥,用饱含真情的笔墨讴歌沉默而实干的人并释放正能量。《城市的亲人》是他当城管局长写的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专门讴歌城市管理者的诗集,厚实而亲切。这里选发其中的章节,向读者展示城市管理者的情怀。

  松北区城管局局长刘继祥

  是从一条河流的苏醒开始的

  当涛声漫过江堤坚固的围栏

  你的脚步,是这片天空下

  而你的孤独,是时间的刀斧

  没有任何人可以写下疑问

  去亲吻脚下的每一条路

  去接近那些做苦力的人

  你用手触摸石头上的伤痕

  一片绿化带的幸福与忧伤

  老百姓在这田畴般的都市森林里

  惬意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

  每一个清晨都是这样的

  携带着你的刚毅的坚守

  也手握着赤诚和朴拙

  对于你,没有什么更能让你兴奋

  除了这街道的靓丽,平坦

  除了夜色阑珊中花朵的绽放

  甚至一棵草从容的呼吸

  因此,在每一个清晨

  你的脚步都是轻快的,坚定的

  那些环卫工会看见你

  那些洒水车会看见你

  水花里荡漾着欢乐的晨曲

  那些路桥维修的工人会看见你

  折射着万物的期待与安宁

  朴素而坚定,没有任何细枝末节

  每天的路都是这样反复的

  没有任何捷径和坦途

  你的心里都装着两个城市

  都是要让这个梦想变成真实

  在这些草木的记忆里

  在这些路边石的无声的沉默里

  在环卫工的长满老茧的掌心里

  在亮星闪烁的眸光里

  也在那些次第亮起的灯盏里

  你,是最早叫醒梦想的人

  晨检归来,洗去一身的尘土

  坐在藤椅里,思绪万千

  有时,也有淡淡的忧伤

  但更多的是梦想与期待

  尽管有时细雨也会填满回忆的小路

  尽管有时寒风也会冻伤指尖的温情

  砥砺风雨的无悔与坚定

  面对纷繁的世界那份豪迈与从容

  走着灿烂厚实的人生岁月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放大成为

  你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

  而在这短暂的一天里

  依然可以找到所有的印记

  每一天,色彩都是斑斓的

  复调式的歌唱和奔忙

  你的一天,是从美好开始的

  除了晨检,除了那份责任和担当

  还有那总是重新开始的行程

  在眼睛的深处是大海

  在声音的深处是江河

  在文字的深处是苍穹

  在苍穹的深处是家园

  在家园的深处是安宁

  在安宁的深处是激扬

  在激扬的深处,是你的力量

  是你的侠骨,当然也有柔情

  在侠骨的深处,是你纯净的自我

  是你面对驳杂的世界时

  那份无畏的坦荡和铁一样的坚持

  于是,这一天又有了另一种开始

  城管日记上写下有力的字迹

  可以严密到几时几刻必须撤换完毕

  可以细致到有多少路边石被碾碎

  可以清晰到需要怎样的浇注和养护

  可以真诚到需要怎样的拥抱和修剪

  可以热爱到需要怎样的呵护与呼唤

  可以细心到有几处破损和水洼

  可以明确到有多少超尺和不合规

  关于这些,是你的另一种开始

  这一天,就在这些具体的事物中

  有了新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色彩

  冻僵的双手在漫天的风雪里

  依然挥舞着干事创业的豪情

  面对泥污与脏水的坚定

  大暴雨中和环卫工一起

  摸爬滚打,被雨淋湿的眼睛里

  依然闪烁着炙热的火焰

  信念的力量,奉献的光荣

  这个城市,这里的每一天

  都属于在这里呼吸着的,行走着的

  朴素的人民,和亲人

  勾连起家园与更遥远的世界

  是爱和梦想的另一种表达

  我望见你们,捡起路边的垃圾

  裤脚湿漉漉的,可以拧出水

  整个世界都淹没在雨里

  瑟缩着,却不忘这座城市

  当你和他们不期而遇

  谁在黄昏里凝望故土

  谁在默默无声的奉献着

  谁是砥砺前行的管理者

  当寒冬,大雪呼啸着

  在风雪热烈的撞击下

  尽管这个城市已经很美

  没有你们的生活会是怎样

  当你的孩子,一个环卫工的孩子

  当他在学校的讲台上演讲

  他说,我的妈妈是街路上的保洁员

  我的妈妈,我们全家都有了职业病

  我们走到哪,都习惯看看

  如果有,我们一定捡起来

  直起腰平视街路上的人群和前行的车流

  那一刻,演讲的孩子

  那一刻,掌声和泪水一起飞扬

  是的,在我们热爱的这座城市

  在我们栖身的这座城市

  但你不能漠视他们的存在

  诠释这片土地的雄浑

  是向维护尊严的人们致敬

  当疯狂的“庞然大物”疾驰而来

  当上面的沙土如同画家泼墨

  在路上形成长长的彩带

  当妈妈们挥帚抡锹迎着灰土

  “庞然大物”回来了、停下了

  那汉子跳下车含泪抢过扫把

  是文字写下的铿锵的历史

  是奉献写就的非凡的篇章

  四季里生生不息的律动

  当你在流光溢彩的街头

  当你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漫步

  当你与爱人携手走过洁净的广场

  看看那些坚毅的眼神

  漠视你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手拿着热乎乎的包子

  他们可能已经忙了大半夜

  他们可能已经冻僵了双脚

  他们可能已经饿了很久

  当你看见他们围坐着

  露出坦荡而又羞涩的笑容

  你就知道什么是幸福

  也许你从不曾正眼相看

  也许从没有和你深情地表白

  激荡着最伟大的情怀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亲人

  他们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

  而你,就在他们身边

  却忘记那些粗壮的手

  正为你雕刻一个最美丽的家园

  闪烁着最本质的光芒

  他们冬天的结满霜雪的

  他们在四季里的劳作

  最高贵的往往在最低处

  在凌晨三点的街路上

  而洒水车已经在晨曦中

  而他们,已经直起腰身

  装点这城市最深刻的美

  你们已经开始了工作

  漆黑的楼道里,你们的脚步铿锵

  无人的街头,你们开始繁忙的工作

  清扫,捡拾,保洁……

  上早自习的孩子手中的书本在颤抖

  妈妈,妈妈,你太辛苦了

  孩子从收紧的怀抱里

  拿出热气腾腾的早饭

  轻轻地递到妈妈的手里

  妈妈,你是伟大的妈妈

  在淙淙流淌的城市的血脉里

  他们清扫的不仅仅是

  在汹涌澎湃的城市的光芒里

  你听,红花流淌激情

  你看,绿树绽放蓬勃

  你去触摸,那桥的坚实

  你去亲近,那广场的闪光

  你去仰望,你的城市,你的家园

  他们,不仅仅是劳动者

  他们何尝不是创造者,守望者

  他们,是你不曾仰望的风景

  不曾仰望的另一种高度

  为什么你如此热爱这座城市

  为什么你如此感恩白云与蓝天

  如果你无法找到答案

  原谅我这么久才告诉你他们是谁

  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告诉你——

  为什么一滴水也会微笑

  为什么一粒石子也会闪光

  为什么一棵草也会跳舞

  为什么一朵花也会吟诵诗歌

  为什么少女的发梢栖息着白云

  为什么少年的指尖有蝴蝶缠绕

  为什么你的梦想可以从这里出发

  闪烁着光辉,幸福的抵达

  2015年10月10日于办公室


活着·流水线篇·劳动者篇 东莞女工蜕变:从流水线到礼仪舞台 图文/方光明 在世人纷纷给流水线工人的未来打上悲观的标签时,工人们自己,也许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流水线只是青春饭,只是他们走向广阔世界的跳板。他们有梦,有时间,足以支撑他们去企盼一个更美好的前程。而事实上,很多工人确实实现了蜕变,彻底扯断了自己与绵延不绝的流水线的关系,奔向诱人的未来。 笔者多年来跟踪采访过很多流水线女工,询问她们有关梦想的话题,得到的答案恰恰反映了走入现实后女工们的思想变化: 曾经的梦想-- 当主持人、当演员、做模特、白领、赚钱养老、做家庭主妇、研究生、无梦想可怜、找个好老公、存有足够的钱,想干嘛干嘛、能存够一百万、嫁个有钱人、开奥迪、南下发展,取得好报酬、早日结束打工生活、不上班就有钱用、开宝马车、钓个金龟婿、有自己的小洋房、不想打工、做人上之人… 跑业务、成为东莞人、当小贩、女人当自强、有房有车、在东莞成家立业、打工养家、能当上一个经理级的人物、出人头地,赚够1000万、越活越年轻,在东莞混出自己的一席之地、考古专家、亚洲首富、早点嫁人,一定要有钱!买房买车退养老保险回家、有朝一日自己能当老板、5天8小时工作日,不加班有2000元工资、养老保险交满后回家、挣钱创业买房买车、有自己的小商店、找个工作8小时,周末可以休息,月工资在的工作、结婚生子、挣更多的钱,努力地工作,成为一个新莞人… 在千千万万东莞女工中,一个叫王培培的女孩很有代表性。她是流水线女工转型的成功案例。 初次见到王培培是在东莞南城新科磁电制品厂的一次业余模特大赛,当时年仅18的她在比赛中大放异彩,获得第二名。王培培是河南人,2003年刚满16岁时南下东莞进入某磁电制品厂车间上班,记得王培培当时说毕生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间自己的婚纱影楼。2006年7月,我进入了培培所在厂,记录下了她和她的姐妹们的生活片段。而后来我们就很少再联系,一直到2009年12月,东莞莞城一家小额担保公司成立现场,一位似曾熟悉的身影跃入眼前,是的,她还是王培培,只不过,这时的她已于2007年2月主动离开磁电制品厂,转而做起了专职礼仪模特。 是的,这里就是东莞,拥有着全球产业链中为数众多的制造业工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女工与这个珠三角城市休戚与共,形成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组合。她们的青春留给流水线,变成GDP统计数据中的一串数字。 她们拥有女性的血肉之躯,抱一抔掘自家乡的土,背着"打工妹"的标签,有时孤独地寻求依靠,有时集体陷入沉默。 生活还得继续。 流水线上的爱情--家电生产厂里的情侣 何虎,男,21岁,湖南沅江人。 陈双喜,女,19岁,湖南沅江人。 图文/吴峻松 何虎16岁初中毕业后,就来广东打工。先在东莞一家玩具厂工作,一年后进了一家鞋厂。18岁时,来到了珠海的这家小家电生产厂,一干就是三年,工资目前有2000多块钱,也不怎么加班。他的工作就是给电熨斗的把手装上长长的螺丝钉,同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三千到五千次。 陈双喜18岁进了同一家工厂,在轮机组流水线上组装电熨斗上的水棒零件。 何虎清楚的记得2009年5月2日是俩人第一次认识的日子。那时双喜进厂不久。由于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加上何虎的性格温和踏实,很快就赢得了陈双喜的芳心。而何虎则喜欢陈双喜的可爱善良,不看中钱财,是个实实在在的女孩。 很自然的,两个心心相印的年轻人相恋了。与一般恋人不同,他们的恋爱场所是厂房。他们每天一起上下班,中午一起吃何虎妈妈做的便当,然后一起午休,成了一对流水线上的情侣。两个人也时常吵架,但最后肯定是何虎去哄双喜,让着双喜,"本来女孩子就需要男人去哄,去呵护",何虎笑呵呵地说。 在流水线上,每个岗位都不能耽误,否则就会影响到下一个工序的加工。虽然两人工作的流水线只搁着不到十米的距离,但这对小鸳鸯几乎连打个招呼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说老一代流水线工人,最期待的就是发工资,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的话,那么新一代的流水线工人最期待的就是下班,进入自己的生活空间。 每次车间放工时都会播放轻松的音乐,所有的工人瞬间就松弛下来,换成了常人的状态。但他们还要经过最后一道流程--排队。因为整个工厂里有四五千人,得分几个时段下班。陈双喜和何虎虽然在同一个车间,下班时间一样,但他们得在自己流水线工长的带领下,分别从不同的楼梯排队下楼。彻底放松了的工人们将车间楼梯门口两边的打卡机刷得"啪啪"直响。 虽然工厂、出租屋,和一条流水线,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全部,但互相陪伴的何虎和双喜能够在简单的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梦想和期待。 陈双喜说起自己童年时的梦想,就咯咯地笑了起来。她说:"我的理想是当警察,警察有功夫,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可惜自己个子矮了点儿"。 何虎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己也能开家工厂,生产很多很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力工人干活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