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眼睛多少钱?

  平度民间俗称“打拳”、“功夫”。旧时,平度许多村庄设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拳房”,乡民利用农闲及夜晚、阴雨天,进拳房跟师傅学两手。拳种主要有长拳、短拳、太极拳、螳螂拳、猴拳、地滚拳等。
  20世纪30年代前,平度城有练武场所4处。其中,城内富户1处,拳师为七里河子姜凤阁;后巷子1处,拳师为青岛地趟拳名手——龙山郝家村郝青桂之子郝鸿勋;老集街1处,拳师为本地人崔缉五;西关1处,拳师为崮山后王家村王洪恩(郝青桂之徒)。1935年春,郝青桂之徒——下李园村李东垣在省国术馆受训回县,成立平度县国术馆,并正式招生,馆址设在文庙内,馆长由时任平度县长张骧伍兼任。国术馆学员多为农民子弟及学校学生,并有女生2人,人数多时达70余名。1937年春,全县举办武术比赛,比武场设在南关南场院,报名参加者300余人,其中国术馆学员10名,其余来自冷戈庄、罗头、新河、七里河子、乔家、韩家疃等村。建国后,平度民间练武之风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后,受武打电影、电视的影响,民间武术再度兴起,不少农村家长送孩子到武校学习。公园、广场练习太极拳的群众随处可见。
  过去,农村男孩子多自制“土弓箭”玩。其做法是:将杨树或柳树、榆树柔韧鲜枝两端各用刀刻上一圈浅槽,然后将树枝弯成半月形,用细而结实的麻绳或铁丝拴在浅槽中,做成“弓”;将筷子粗、一尺长的干树枝一端钉上铁钉做成“箭”。射箭时,选一枯树或草垛,贴上一张画好的纸圈作“靶”,人站在5~10米处,将箭杆卡在“弓”中央,拉紧弓弦,瞄准靶心后松手射击,在规定时间内,射中靶心最多者为胜。
  一般于冬春两季活动,参加者多为男孩子。打尖所需工具为一个拇指粗、3寸长、两头削尖的木棍玩具(即“尖”)以及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棍(即“砍板”)。参加打尖游戏的人数可以是2人,也可多人分成2组。打尖时,先在墙根下画一个“锅”,或方形,或圆形,在距“锅”2米左右处划一道“尖线”。然后通过“将军包”决定先后顺序。先打者用“板”砍“尖”的一端,使其跃起,趁势于空中击打,打得越远越好。对方在远处手持帽子接尖,若接着了,打尖者败局;若没接着,打尖者将砍板放于锅内,倚在墙上,对方则在尖落处向砍板兑(投)去,击中砍板或把尖投进锅中为“兑死了”。没兑死,打尖者继续挥板击尖。每击一次说一句:“一个挂的”,“两个俩的”,“三个加的”。若尖压在锅沿上,只能砍击一次。三击过后,打尖者便根据尖与锅的距离要成绩,如“要六丈,割(读ga)不割(量不量),对方若觉得打尖者要得太多,就用大步或砍板进行丈量,若打尖者要的丈数小于实际距离,就是没被割死,打尖者继续打;反之,即是被割死,打尖者出局,换人继续进行,直至一帮的全部出局,循环往复。
  20世纪80年代前,平度民间青少年盛行踢毽活动。此游戏简单易行,随处可踢,兼游戏与健身之作用。所踢之毽一般有两种。一种系用方孔硬币制钱二、三枚、公鸡翎毛三、四根从钱孔中穿过,剪一方布将整个钱币及鸡毛之根部用线扎紧做成。踢毽时将腰束紧,左手将大褂或长衫之下摆向左撩起,右手将毽子“发”起来,用右脚内踝部踢之,技术高者亦有用脚背或背转身用足底踢者。此游戏一般为2人玩,一人踢时2人同时计数,当毽子落地时,即为“底了”,换第二个人踢,踢数多者为赢。另一种毽子称 “沙布袋”,亦为游戏者自己所制作,其法用6块大小相同之布缝起成正方形,如小孩拳头大小,内装玉米粒,其玩法与踢毽相同。20世纪80年代后,踢毽子活动一度消失。进入21世纪,城区一带又有所兴起。
  五、滚铁环 
  20世纪80年代之前,滚铁环是男孩子常玩的一项运动。铁环直径约30~40厘米不等,沿宽约2厘米,一般用钢筋或旧自行车车圈做成,再用1尺多长的粗铁条或钢筋做一根推杆,推杆前头做一小弯头,以便稳住铁环。活动方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控制其方向,可直走,可拐弯。技术好的孩子能将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滚铁环的速度快慢均可,但太慢会倒下去,太快容易顾此失彼。滚铁环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进行比赛。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以铁环倒地为输。
  六、下地棋 
  过去,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枯燥,农民下地劳动歇息时常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棋盘画在地上,下起“地棋”,种类以“五局”、“五福”、“马虎吃孩子”、“憋死牛”为主。
  马虎吃孩子  画出一个“马虎吃孩子”棋盘(横竖各5道线)。两人对弈,一方为孩子,一方为马虎(狼)。运子前双方先摆好固定格式,孩子方备15子,分5组,一组3子,每一组分别摆在孩子门前边缘横线与各竖线5个交叉点位置上;马虎方有2枚子,摆在马虎门前右下小方格的左前方交叉点和左下小方格的右前方交叉点。规定由孩方先走,轮流运子,一子一格一步,孩子方不能吃马虎,只可巧用心计将马虎包围;马虎方则想方设法跳过一个孩子,落到孩子身后的空格处,即算吃掉了孩子。当孩子所剩数量不能对马虎形成包围时,即算孩子输;马虎方1子被孩子包围得寸步难行而无法吃孩子时,马虎输。
简易的两人对弈。下棋前各自备棋子13枚,画好“五福”棋盘,并通过“将军包”决出二人“栽子”(在棋盘上布子)的先后顺序。开棋后,每人每次在棋盘的任何一道交叉点上布下一枚棋子,直到将所有的交叉点布满棋子为止(先落子的占13个交叉点,后落子的占12个交叉点)。按照棋盘上自己和对方的棋子布局,清点各自吃对方的棋子数:一方的5个棋子摆在同一条直线或斜线上,分别叫“五福”、“通天”,吃对方3枚棋子;4枚棋子布在同一条斜线上或摆成一个正方形分别叫“四斜”、“筐”,可吃掉对方2枚棋子;3枚棋子布在同一条斜线上叫“三斜”或“小斜”,吃掉对方1枚棋子。之后,再按次序,每次每人走一步剩下的棋子,每逢在棋盘摆成一个吃子阵式,便可吃掉对方相应数量棋子,直到一方的棋子只剩下2子以下为输。
  过去进入冬闲季节后,男孩子们即三五成群地割来长约半米、直径1.5厘米左右的短直树枝,除去树皮,用小刀在一端刻上一道拴鞭绳用的线槽做鞭杆。用麻绳或油线辫一条长约1米的鞭绳,鞭绳头端粗,至末端逐渐变细。然后,将鞭绳牢固地拴在鞭杆浅槽里。鞭绳下端,接一根十几厘米长的柔韧牛皮绳儿做“鞭梢儿”,“梢”头儿结成一个扣,作为“鞭扣”,便做成一支鞭子。平日可用来作为牧羊、放牛的“牧鞭”,闲暇无事时可作为“赛鞭”。赛鞭时,鞭手手挥鞭杆,高扬鞭绳,一会儿上甩,一会儿下劈,击打出“噼哩啪啦”的响声,鞭声最亮、最脆,鞭姿最优美者为胜。
  八、打麻将 
  建国前,打麻将多由社会上层人士玩,如商人、职员、财主、官太太等,一般平民百姓玩的很少。20世纪80年代后,打麻将逐渐由上层人士扩大到一般百姓。盛夏时节,街头巷尾、树荫下、楼道旁,随处可见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人们在打麻将。打麻将比较讲究。一般选择没有外人打扰的地方,在室内摆一张八仙桌,桌边放4张椅子,桌上铺一层比较贴实的毡,麻将牌整齐地放在毡上。正式开始前,先找出“东、南、西、北”4张牌,通过摸牌确定座位。也有通过掷骰子确定座位的,点大者坐东,下面依次是南、西、北。麻将的玩法很多,有“推倒和”、“数番”、“八张”、“二五八将”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规矩,用哪种方法打,须提前协定。
  九、打扑克 
  俗称“打牌”。过去打牌,平度地区一般由4人凑局,打“争上游”、“三五反”、“三擒一”(百分)等。20世纪80年代后,有2人以上凑局打“拖拉机”、3人凑局“斗地主”、3人以上凑局打“把一”、5人凑局打“保皇”、6人凑局打“够级”等。进入21世纪,在网上进行牌类娱乐的人越来越多。但盛夏季节,在街头巷尾仍能见到一堆儿、一簇儿打扑克的人们。
  平度境内多河、湾、塘,人们习惯上称游泳为“下湾”、“下河”。夏天一到,男孩子们即成群结队,赤条条地跳入村中的水湾、村外的河塘嬉戏玩耍。游泳姿势主要是传统的“打嘭嘭”,即两手前伸在水中划动,两腿在水中上下用力击打水面,发出“嘭嘭”之声。当时,除个别男孩会用类似于仰泳、蛙泳、蝶泳的姿势,大部分采用“狗刨式”。其中“扎猛”潜水捞物最受青少年喜爱,常当做水中比赛项目。
  游泳要先学“凫水”,即是用两手向后划动,双腿由“打嘭嘭”时的击打水面变为半没在水中用力往后蹬。“打嘭嘭”一般是在原地画圈,“凫水”一般是较快前行。比“凫水”更高级的游泳技术为“踩水”:将双手高擎出水面,只用两腿在水底游动前进。“踩水”难度较大,一般儿童难以达到这一层次。20世纪80年代前,民间游泳曾盛极一时。后,随着河、湾干涸,民间游泳之风渐衰。
  十一、拔河 
  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拔河的场地要求简单,只要有宽5米以上、长20米左右的一块平坦土地即可进行。所用绳子一般是麻绳,长约15~20米。分2队,每队20人左右。比赛时,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白线作为河界,绳中点系红绸,甲乙两队各设一名鼓动员手拿小旗统一指挥。两队闻令用力拉绳,以将对方拉过河界或红绸过界河中线为胜。建国后,拔河活动较为普遍,特别是在节假日里,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常将拔河活动列入比赛内容,近年来有所减少。  
  十二、掰手腕 
  多在男性青少年中进行。方法是:甲、乙双方先选定一个平台(桌面),然后与对方的某只手(左、右手都可以)五指交叉竖起紧握,肘尖立于平台(桌面)上。随着裁判口令,互掰对方手腕,以将对方手腕掰倒在平台(桌面)上的一方为胜者。
  十三、顶拐 
  又称“顶腿”,多在男性青少年中进行,流行于20世纪60~80年代初平度城乡。该活动一般在冬天穿上棉裤后进行,以避免伤及身体(膝盖)。可二人对战,也可多人分成二队互相搏击。顶拐开始,游戏者用手把其中一条腿的
子抓住,然后用处去对方。互相攻击时,只能用一条腿蹦着走。若一方选手被另一方撞得放下腿或脚沾地,或跌倒,即为输。顶拐要讲究技巧,比如双方对阵开战时,应以最迅猛的攻势将最弱者拿下。根据“敌情”做出分工,强壮者冲锋陷阵,弱小者打助攻。弱小者要善于一条腿跳跃迂回,以消耗对方体力,并在退却中抓住战机打击更弱对手。
  十四、摔跤 
  多在沙滩、草地或刚犁耕过的土地上进行。平度民间儿童们摔跤没有太多规则,正式开始后,双方各自施展摔、绊、扑、搂、抱、甩、拉等招数,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对方摔倒或压在地上。若摔跤双方技巧与力量相近,即会出现摔好长时间难以决出胜负的局面。此时双方就中途叫停,稍事休息,待恢复体力后继续摔打。若摔跤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力量弱小的一方一般要向对方提出让步条件后才可以进行。如要求力量大者只用一只手,让弱小者先从后面搂定力量大者的腰,再开始摔斗。有时,在摔的过程中由于一方倏然变脸,也可能会将一场摔跤比赛演变成为打架。双方扭打在一起,揪头发,扯衣服,扇耳光,或拳打脚踢,直到旁观者出面劝解才会善罢甘休。
  十五、打毛 
  多在青少年女子中进行。玩法是:先在棉花团上持续缠线,做成有弹性的线团,叫作“毛”。“打毛”时,将毛向地上扣打1次算1个,若毛落在地上跳不起来,或跳起来后打毛人没有将毛击打着,算作“死”,由下一个人接着打。打毛的方式很多,有正面打、转身打、骗腿打等。转着身子打毛时,打毛人往地上击打1次,转1圈,再将没有落地的毛击打1次,再转1圈……,直到跳起的毛没等打就落了地,或没被击中,算“死”。骗腿打是打毛人往地上击毛后,在毛弹起上升时,打毛人把其中的一条腿从弹起的毛上方骗过,后面每击打1次重复相同动作。打毛一般2~4人一起进行,按每人每轮击打毛的次数累计,谁打得数量多谁算赢。
  多在少年女子中进行。玩之前,一般先在地上划一“田”字形的“房”(或者先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里面分成6格、8格、10格的小方格,数目不等,由玩者议定),在田字一端划一半圆形(俗称“馍馍头”)。
时,把“瓦儿”(砖块、瓦块、石块等)掷于馍馍头内,玩者单脚跳入,并将瓦儿踢入下一格,依次转下一圈即可将瓦儿掷于第二格内,如此类推,跳完一圈便可“占房”一间。跳至自己的房内可双脚落地,别人则须跨过该“房”。玩时,不能另一脚落地、不能“压杠”(瓦儿压在划线上)、也不能“踩杠”(脚踩在划线上),否则都算犯规,犯规者出局等待下一轮。
  除第一方框外,跳其他方框时,瓦片必须依次经过跳过的各方框,如果用力不足或过猛,把瓦片踢出框外或越框,均为失败。谁把所有方框跳完了,就可以背身向方框甩瓦片,瓦片落到哪个方框,哪个方框的三分之二就被占了房,余三分之一留“路”。接着又从头跳,跳完了再占房。再跳时,自己可以在所占的房内休息。别人只能跳着在留的路上经过。这样最后谁占的房多谁算赢。
  又称拾石子、拾磨个、抓骨拐、拾节骨等。备5个或更多圆滑石子,两人或多人参与。玩时,单手握5子,先向空中抛1子,迅将其余4子撒于地面,并接住抛子。然后再抛手中一个子,抓地上子,接抛子。每次抛子多少,抓哪几个,按事先约定或对方临时指定进行。如抓子、接子、抛子有一环节失误,即无权继续进行,换由下一人操作。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以完成“盘”数的多少排名次。玩拾石子游戏,要手、眼、口并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在动手的同时,嘴里还伴唱相应的歌谣,唱歌的节奏与拾石子的动作相吻合。
  十八、打宝 
  多由男孩子们玩。所谓“宝”,就是用废报纸或旧书纸通过不同的折叠方法叠成一面平整、一面交插的正方形堆积纸块。游戏一般在两人之间进行,玩时,每人拿出一个宝作为“宝本”,放在平地上,然后确定前后次序。第一名拿着“宝头”击打平放在地上的宝本,如放在地上的宝本被打翻过来,即属自己的。否则,由另一人击打自己的宝本,规则同上。当一人的宝本输掉之后,要及时添补新的宝本供对方击打。宝有厚有薄,厚重的打在地上有力生风,往往沾光,有“狡猾者”常在宝内放置薄铁片。
  十九、弹杏核 
  是过去农村男孩子们常在街头巷尾或场院的平地上玩弹杏核游戏。玩时,先在地上挖一直径8厘米、深5厘米左右的土窝儿,距土窝儿3米左右处画一横线,参加者各将1枚杏核平放在横线上摆好(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然后,用“将军包”的办法排好先后顺序,最先者将自己摆在横线上的杏核朝着土窝儿的方向弹4下,边弹边说:“一蹦弹”、“二蹦连”、“三割骨”、“四要钱”,如果4下将杏核弹进土窝儿中,即算赢,其他每人要给赢者1枚杏核,然后由第二个人弹,依次轮流。如果4下没将杏核弹进土窝儿中,即算输者,要给每人1枚杏核。所有参加活动的人每人都弹一次杏核后,便算一轮结束。
  二十、弹泥古蛋 
  是20世纪80年代前男孩子们普遍喜欢的活动。泥古蛋取料方便,制作简单。最好是用黑黏土加水和匀,反复揉捏,使其成为像做馒头时的“硬面”状。然后根据大小需要,一块一块地“揪”下来,放在两手掌中间反复抟弄,成型后晒干,就可以用于游戏了。
  弹泥古蛋至少2人,多则五、六人。由“将军包”或“拔筹”决定谁先“当庄”及出场顺序。“当庄者”拿出4枚泥古蛋,先把3枚在地上凑成三角形状,再把剩下的一枚放在上面,堆成塔型。在“蛋塔”约1米的地方划一条横线,其他人按照确定顺序把1枚泥古蛋放在横线上的任何位置,用手指将泥古蛋弹向“蛋塔”。每人每轮只准弹1次,谁击中“蛋塔”,泥古蛋便归谁,并顺势进入第二轮比赛。如果都没有击中,则换庄,进入第二轮比赛,依次轮换。也可以将横线划得远一些,站在线外探身向“蛋塔”投掷,规则跟“弹”一样,称“打泥古蛋”。
  90年代以后,泥古蛋逐渐被琉璃珠(即玻璃珠)代替,玩法也逐渐多了起来。
  民间游戏包括儿童游戏、青少年游戏、成人游戏等,使用的道具或石子、土块,或砖头、瓦片,不一而足,随手可得,任意选用。春夏秋冬各有重点,白天晚上不尽相同,有的游戏男女有所侧重。
  一、拉大锯 
  过去母亲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常与小孩对面而坐,扯着小孩的手臂一推一拉,按节奏念唱“割大锯儿,扯大槐,割到姥娘大门外,姥娘不给饭吃,锅南后抓把盐吃,齁着,买个火烧压压,好了!”。小孩则一仰一合,跟着学。此游戏也可在两个儿童之间进行。如今农村仍有用此法哄孩子者。
  二、逗逗飞 
  过去大人逗引幼小孩子玩耍,常将小孩面对面地放在支起的双腿上,握起小孩双手,用自己的食指和拇指捏住孩子食指,使其两食指指尖不断靠近、分开,一边口头唸叨:“逗、逗——飞!”、“逗、逗——飞”,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视线。如今乡村仍有玩者。
  在儿童稍大时与其相互边唱歌边拍手的游戏。大人和孩子互相面对坐在炕上或平地上,相互拍一下手,便齐声唱一句歌谣:“一拍一,把门出;二拍二,齐下地;三拍三,上南山;四拍四,把草拾;五拍五,去种谷;六拍六,看谷秀;七拍七,织女哭;八拍八,溜街耍;九拍九,桂花酒;十拍十,穿棉裤;十一拍,下大雪;十二拍,齐欢笑。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吃酒肴,欢欢乐乐新年到”。拍手一般是左右手交替,唱词的内容因地域不同各有差异。
  孩子们在共同办某一件事情之前为表示同心协力,或为表达对某种承诺的信守和坚持,常面对面地将各自右手小指伸出来,互相勾连在一起,一边拉动手臂一边唱:“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表现了孩子们重信守诺的美德。如今,拉勾游戏仍在孩子中间流行。
  五、将军包 
  也叫“ 剪子、包袱、锤”。这既是一个决胜负结果的独立游戏,也是一种决定其他活动和游戏出场顺序常用的办法。参加活动的人围站在一起,随着“将军包”的喊声,一齐伸出各自的右手。出手的形态分3种,一是包袱(手掌全伸),二是剪子(伸食指和中指呈剪刀形),三是锤(握起拳头)。规则为:包袱胜锤,锤胜剪子,剪子又胜包袱。如果同一场较量中“包袱”、“剪子”、“锤”同时出现,则算平局,需重新另来,直到逐个分出输赢,排好先后顺序为止。
  六、打鼻子眼 
  该游戏限于二人,且不受场地限制,随时进行。游戏开始前,先通过“将军包”或双方自由协定的方式确定主动(打)方和被动(被打)方,然后主动方用左手执被动方右手,被动方用左手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主动方用右手掌突然打一下被动方的右手掌,同时发出要被动方指鼻子或眼睛的口令,被动方听到主动方口令时,要迅速用指着鼻头的左手食指指向口令所指的五官位置。指认范围以鼻、眼、耳、口、舌为主,也可扩大到眉毛、腮、下巴等部位,须事先讲明。若被动方照主动方所下指令指认无误,则双方交换位置;如果被动方照主动方指令指认有误,双方位置不变继续玩,直到被动方指认无误。
  七、摸乎儿 
  是过去青少年冬闲时在大街、小巷或场院、草垛群中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游戏时,“摸乎人”被别人用手巾或帽兜遮住双眼,拦腰抱起在原地转圈,分不清方向,然后被放在地下,去摸远在十几米以外的指定目标。摸乎时不得露出双眼,其他人可在其四周一边拍着巴掌,一边欢叫着乱指方向,以扰乱其注意力,使其偏离正确方向。长时间摸不着指定目标,即可揭下蒙眼手巾或帽兜,结束本场活动。
  八、捻转转 
  是过去平度乡村青少年常玩的一种活动,既可进行比赛,也可自娱自乐。方法是:在一枚方孔铜币中心,用纸或棉花直竖着固定一根火柴,做成一个“转转”。然后用食指、中指和拇指将自己的转转使劲捻动,力求使转转最大限度地旋转。谁的转转转的时间最长,谁就是赢家。捻转转至今仍被大人哄孩子玩使用,只不过人们一般不再自制转转,而是直接购买商家出售的转转玩具了。
  碰鸡蛋是过去儿童在清明节期间常玩的游戏。游戏本身很简单,每个小朋友拿一个鸡蛋,然后找一个同伴碰鸡蛋。碰破鸡蛋的小朋友退出游戏,胜利者继续,最终以自己手里的鸡蛋碰碎别人鸡蛋的小朋友,就成为“蛋王”。碰鸡蛋有一定技巧,用尖头去碰(尖头充实,圆头空),或快速主动出击往往占便宜。正因如此,谁先碰的问题,如果决定不下来,他们会用猜拳(剪刀、石头、布)的方法解决。另外,鸡蛋的颜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颜色越深,硬度越大。红皮鸡蛋往往击败白皮鸡蛋。
  十、老鹰叼小鸡 
  又称“叼老鹞子”,是过去男孩女孩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一般先推选两个个儿大者分别来充当“母鸡”和“老鹰”,多名儿童逐个扯后衣襟扮作“小鸡”结成长队,紧随母鸡身后。规则是:老鹰每次只能抓1只小鸡,且只能抓最后一个,依此类推。老鹰不可侵犯母鸡,使母鸡得以护卫小鸡。游戏开始,老鹰扑上来捉小鸡,母鸡则张开双臂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拼命护着小鸡不让老鹰叼去。作小鸡的孩子们动作必须要快,要与母鸡协调配合,机灵地躲闪老鹰,避免被抓住。若母鸡选得不好,小鸡配合不到位,就会在躲避老鹰追击时磕磕绊绊,甚至不慎跌倒,其结果是小鸡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老母鸡。
  十一、丢手绢 
  是过去儿童和低年级学童喜欢玩的游戏。一般每组10~30人,围坐成一个大圈。游戏开始,第一人手握一条花手绢在圈外按顺时针转圈,坐者一边拍巴掌一边唱着儿歌制造欢乐气氛,以便让“丢手绢”的人寻找机会,在跑圈中把手绢悄悄地留在某个人的背后,而自己又要时刻警惕地提防着,搞清楚背后是否被丢手绢。背后被丢手绢的人,如果在丢手绢人跑回来之前发觉自己背后的手绢,要马上捡起手绢接跑,并在跑中寻机将手绢丢给别人。如果一直没发现丢在背后的手绢,要让出坐位,让丢手绢的人顶替自己坐下休息,自己则拿着手绢走到圈中间,为大家唱一支歌,或讲一个笑话,成为新的丢手绢人。
  十二、将媳妇 
  过去乡村男女儿童常模仿大人结婚仪式玩“将媳妇”游戏。游戏开始前,大家先推选出“新郎”、“新娘”,余者扮作其他。新郎这边,要有人做大马,让新郎骑在身上,去迎亲;新娘那面要找出两个有力气的男孩子两臂交叉盘住对方左右手脖,搭成花轿,让新娘坐在上面。然后,送亲乐队的孩子们,会摇头晃脑地双手握拢放在嘴边,“唔噜哇、唔噜哇”地发出声音,热热闹闹地抬着新娘送上新郎的门来。到家后,当马的和抬轿子的孩子会把新郎、新娘扔在地上,逗得大家大笑不止。
  十三、藏猫儿 
  又称“捉迷藏”,为多人游戏。参加者先用“拔筹”或“剪子、包袱、锤”的办法决出谁是“捉猫”人。游戏前,先在靠墙或草垛跟前划出一块直径1米左右的圆圈为“家”,捉猫人要在家中面朝墙或草垛,双手捂住眼,其他人则分别藏到附近的墙旮旯、沟底、树丛、草垛,甚至爬到树上,但不能超出规定所藏区域。待一切归于平静,捉猫人会在家捂着双眼大声问:“藏好没有?”如听不到回音,则松开双手走出家门,四处去搜寻“藏猫人”。藏猫人则躲在暗处等待捉猫人来找,捉猫人只要找到一人便获赢,输家要接替捉猫人,开始下一轮游戏。
  是20世纪50~70年代农村儿童喜欢玩的一种群体游戏。游戏开始前,先用“将军包”的方法确定谁扮“瞎汉”,然后用围巾等带状布条将瞎汉眼蒙住,其他孩子齐喊一声“有啦!”便开始了“打瞎汉乎”游戏。这时候,众多儿童围着瞎汉转悠,伺机打瞎汉一下,抓瞎汉一把,瞎汉则凭事前对环境和参加者性格、身体素质的了解,进行综合判断,想方设法捉住一人。一旦捉住,瞎汉立即得到解脱,被捉儿童便成为新的瞎汉,游戏继续进行下去。
  十五、争山头 
  过去冬闲时节,孩子们常玩一种“争山头”的游戏。参加者一般四、五人至十几人不等。方式是:将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二组,在村内或场院里选一高大土堆或封起的粪堆当“山”,每组选一人为“王”。王通过“将军包”或“拔筹”的办法决定谁攻、谁守。攻者站在土堆下面跃跃欲试,守方站在土堆上面严阵以待。
  游戏开始后,双方在王的带领下对话:
  攻方问:“谁的‘山’?”
  守方答:“俺的‘山’!”
  攻方问:“叫上不叫上?”
  守方答:“不叫上!”
  这时,攻方的王对自己的战士下命令:“小的们,踏着梯子也要上!拧着脖颈也要上!冲啊——”说完,便带着自己的兵从几个方位向“山头”发起强攻。山上的王便带领自己的队员把山下冲上来的对方队员往土堆下猛推。直到山下的王带领自己的队员冲上山顶,并把山上的王和他的队员全部推下山,自己成为山上的王,一个回合才算结束。简单休整后,被赶下山的王带领自己的队员开始攻山,新一轮“争山头”活动开始了……
  十六、挤罗儿 
  是过去农村青少年冬闲时既取乐、又取暖的活动。参加活动者贴墙紧挨成一字儿,面朝外排好队,队尾的人紧靠在墙的拐角处。选出一个力气较大的人站在队头当“挤头”。“挤头”一声令下,便带头一个挨一个地用力向队尾的方向挤,谁被挤出队外,谁就是“要饭的”。如此反复,直挤得人气喘嘘嘘,汗流满面,浑身发热。
  十七、放风筝 
  多在春天特别是清明节前后进行。风筝的花样有人物、鱼鸟、龙凤、百花、百虫等,形状上四角、八角、圆桶、长蛇不等。过去人们放的风筝多为自制自绘的“八卦”或“四角形”风筝,也有从集市上为孩子们买来的小风筝。20世纪80年代后,潍坊风筝风靡平度,花色品种齐全。
  20世纪80年代前,平度农村儿童流行“摔泥娃娃”。玩法是:找黑黏土加水和匀,反复搓揉,使泥团更具韧性。摔泥娃娃一般在两个儿童之间进行。双方各用搓揉好的泥捏制一个圆形泥娃,形状像汉字中的“凹”字,所以此游戏称“摔泥凹凹”更贴切。做泥娃娃时,要尽量做得表面光滑,尤其底部,必要时要用手指蘸水或用唾沫慢慢润泽,做到厚薄适宜。摔时,向泥娃娃底部哈一口气,口里高喊:“东南风、西北风,我的娃娃好大声!”,用力将泥娃娃口朝下摔在石板或平地上。随着一声响,泥娃娃的底部炸出或大或小的窟窿,对方儿童要用自己的泥把窟窿补上,再由对方儿童摔自己的泥娃娃,规则相同,依次轮换。如果人多,则分组进行。
  十九、推牌九 
  是一种赌博游戏,有扑克牌、骨牌牌九等玩法,一般以骨牌牌九为正宗玩法。
  骨牌牌九的基本玩法是以骨牌点数大小分胜负,一般分大牌九与小牌九。大牌九是每人4张牌,分为大、小2组,分别与庄家对牌,全胜全败为胜负,一胜一败为和局;小牌九是每人2张牌,胜负立现。由于干脆利落,小牌九流行较广。游戏开始前,先确定庄家。可固定1人坐庄,也可轮流坐庄,全凭玩家协定。人数包括庄家通常是4人或8人。游戏中,其他玩家主要与庄家比大小。各人下注后,由庄家将所有牌面朝下,开始砌牌,然后以8排每排4张排列。用骰子掷出点数,然后按顺序将牌分配到每个参与者手中。一般的玩法是庄家掷出点数后,按顺序每家发4张牌,每个人就把这4张牌2、2搭配,小的点数放前,大的点数放后。庄家和每人比较,必须前后都大于对方才算赢,前赢后输或前输后赢就是和局,所以配牌也是很讲究的学问。现在这种牌已基本绝迹。
  二十、打猴 
  即打骰、掷骰子,平度民间称“打猴”。是旧时平度成人儿童都喜欢玩的一种娱乐游戏,部分人也以此进行赌博。打猴的游戏规则是:3个猴数字相同为“豹子”,其中3个“6”为最大“豹子”,3个“1”是最小“豹子”; 3个数字连在一起为“拖拉机”,“4、5、6”为最大“拖拉机”,“1、2、3”为最小“拖拉机”;第三是“对子拼牌”,“6、6、5”最大,“1、1、2”最小;最后是“杂牌”,“3、5、6”最大,“2、3、5”最小。在所有牌中,大小排列顺序依次是“豹子”、“拖拉机”、“对子拼牌”、“杂牌”。
  游戏开始前,先备好1个大瓷碗、1副骰子(即猴,3只),参与者围成一圈,然后通过“将军包”、“拔筹”等方式确定庄家。游戏开始后,先由庄家将3只骰子抓在手中并同时扔进瓷碗内,等骰子落定后,记下朝上面的点数。如果庄家掷的点数是最小的“2、3、5”,则为全输,要向所有参加游戏的人赔偿所压赌注的1倍;如果庄家掷的点数是最大的“6、6、6”,则为全赢,可或得所有参加者压的赌注;如果是其他情况,则根据其他玩家掷出点数的大小决定输赢。其他人则在庄家之后依次掷骰子,与庄家比点数。跟庄家点数一样或超过庄家点数的都算赢家,庄家要向赢家赔偿赌注的1倍;反之即为输家,庄家要没收压在面前的赌注。直到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全部掷完1遍骰子,算一轮结束。接下来庄家继续掷骰子,新一轮开始。
  二十一、打秋千  
  俗称“打悠千”,一般于
、寒食时节进行。秋千形式有两种,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是一种可以同时乘坐多人的多座位秋千,也称“磨盘秋千”,其座位借用“牛锁头”,其旋转方式类似今天公园里的飞旋式天车,转动速度可以很快,稍不留意即有甩出去的危险。民间“三险”——骑马、坐船、打秋千,其中的“打秋千”即指打转秋千。
  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吊秋千;若清明逢在农历三月,就从二月二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故称“月秋千”。
  月秋千的搭法:竖两根粗壮的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结实地绑扎粗壮横梁。拴秋千绳的环子最好用蜡条圈,穿套在梁上,名叫“拘”。打秋千之前,抓住两条绳上的两只拘向外甩开,名为“撇拘”。打秋千又称驱秋千。“驱”,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 第三节  童趣
  一、吹柳哨儿 

  过去农历二月,柳树开始发芽,嫩柳条逐渐变绿,儿童们即纷纷走出家门,割取嫩柳条作柳哨儿。作柳哨儿要掌握柳条成熟的“火候”,时间过早或过晚柳枝均不“离骨”,无法剥离。必须等时间适宜,柳枝能“离骨”,才能进行柳哨儿制作。选柳条也很重要,必须粗细合适,表皮光滑无疤痕。选好后用小刀截取约5~6厘米一截儿,用手轻轻反复捻转,将皮完整地从枝上脱下来,成为一个长形的皮筒(皮筒中间不能断裂,以防漏气)。然后将皮筒一端(半厘米左右)用小刀刮薄,捏成扁形,就成了一个柳哨儿。柳哨儿长短、粗细、皮质不同,音质也各有千秋。儿童口含柳哨儿即可吹出简单音节,也能吹出简短乐曲。
  过去,农村水湾、河塘、沟渠常年有水,水中鱼多,攉鱼成为当时儿童们的活动乐趣。攉鱼之前要先“截堰”圈定水域,水域的大小根据儿童人数多少、年龄大小决定。决定截取范围以后,儿童们即用湾边较硬之蓑墼(即水边由水草根盘结住的草泥)截堰。截好堰后,年龄小的用水瓢、小脸盆,年龄大的用水桶向堰外攉水。待圈起的水攉得差不多时,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用手中的水瓢、脸盆,或木棍在水底反复搅动,进行“浑湾”。当鱼儿在湾底无法呼吸纷纷浮出水面时,孩子们便一齐抢着捉鱼,攉湾工具也变成了盛鱼工具,所获鱼类有“重鱼(黑鱼)”、鲶鱼、泥鳅、鲢子、“麦穗”、脂鱼、“黑老婆”、“趴公””、黄鳝、鲤鱼、鲫鱼等。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湾、塘逐渐干涸,攉鱼这种活动已不多见。
  三、打水漂 
  20世纪80年代前,男孩子们多喜欢在宽阔的河(湾)水面上打水漂,所用工具为石片或瓦片。石片或瓦片要表面光滑,面积大小、轻重适宜,最好有轻微的弧度。打水漂有技术性,讲究瓦片抛出后的速度和角度,瓦片旋转速度越快,又能和水面保持平行,打的水圈就越多而不致很快沉落。技术好的儿童一手抛去,不但能接连激起一串串水圈,还会突然腾空而起像只蝴蝶,盘旋飞去然后再落入水中,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20世纪80年代前,男孩子们大都喜欢挖雀。挖雀一般在晚上手拿电筒进行,其时雀已回巢,或进入睡眠状态,不易惊动。目标大多是在房檐下或门楼子底下。过去农村草房比较低矮,踩在凳子上探探身就可摸到雀栖息的地方。有时不踩凳子,踩在另一名伙伴的肩膀上亦可实施行动。一般情况下,家雀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会老老实实、一动不动,任你摆布。
  若要到树上掏鸟窝,就不仅要有“掏”的技术,还要有“爬”的技术。尤其是爬刺槐树,要注意不被树刺扎伤。掏鸟者爬到树端,发现小鸟或鸟蛋,往往会脱下衣服,把出生不久的鸟儿或鸟蛋包着慢慢递下来。鸟蛋和鸟儿要按人数分配,当然上树掏鸟者会多分几个。
  五、引蜻蜓 
  夏秋之际,蜻蜓纷飞,儿童们也纷纷开始“引蜻蜓”。引蜻蜓一般要在上午10点以后,午饭后更好。因为夜里露水大,蜻蜓的翅膀沾满了露水飞不起来,都在苇丛草丛中趴着,等太阳晒干后才会在空中飞舞。
  引前找一根1米左右长的苇竿或棉槐条,把准备好的蜻蜓“大老官”(母子最好,或以公代母,死活无所谓)用线绑在苇竿(或棉槐条)上,然后一边不停地晃动苇竿(棉槐条),一边大声吆喝着“老虎蜻蜓,你来哟,你来哟……”为的是惊动藏着的蜻蜓,让它飞出来。蜻蜓飞出来后会直追你绑在苇竿(棉槐条)的蜻蜓,要是你手中是一个公的,它发现后就会飞走,这时你要转圈,让它看不清楚,但转圈的速度不能太快,因为太快它追不上就不追了。一般情况转二、三圈后,你的速度一慢,它就会立刻抓住你的蜻蜓撕咬,并且短时间不会松开,这样就可以轻松逮住。如果你手中是一个母蜻蜓,引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儿童将引到的蜻蜓有的用线拴起,看其在空中飞舞以取乐。除此,儿童们还可以在场院里用扫帚捕蜻蜓。
  六、引葫芦蛾 
  夏夜来临,葫芦花开,发出浓郁的香气,引来无数深灰色、大肚子的飞蛾,平度乡村称“葫芦蛾”。此时,贪玩的儿童摘下葫芦花,拿在手中,或左右不停摇晃,或用手指捻着葫芦花转悠,口中念叨“葫芦须,葫芦蛾,咕噜咕噜上我花儿……”的歌谣以引葫芦蛾。待葫芦蛾飞到葫芦花上时,即迅速将其捉住,用线拴起,逗其飞翔。
  七、粘“截留” 
  平度民间称蝉(俗名“知了”)为“截留”。夏秋之交,树上的截留多起来的时候,儿童们便纷纷开始粘截留。粘截留首先要做“面筋”。其法即找一把小麦,放在口里嚼烂,放到水里反复冲洗去“麸”。面筋做好后,用扁豆叶子包起放在腋窝“热醒”以增加粘力,然后将其黏在竿子头上备用。粘截留一般在中午,此时光线好,截留鸣声嘹亮,易于寻找。儿童们往往三、五成群,在树底下悄悄行进,仰头张望以观察截留在树上的位置。一旦发现目标,便将黏有面筋的长竿,悄然举向截留,待靠近截留的瞬间,猛然将面筋向截留的翅膀上一戳,截留就被粘住了。如果被粘住的截留是“响巴”(公的,跟母的“哑巴”相对),会发出一阵急促的鸣叫,往往惊得周围树上的截留振翅急逃。
  除此,儿童们还有用手“捂”,用弹弓打,用塑料袋“扣”等办法。所捉截留一般是放入盐水内稍腌,用铁勺子炒着吃。
  八、画手表 
  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很少有人带手表。孩子们偶尔看到个戴手表的,十分羡慕。于是便用钢笔在自己手腕上画个手表:先在手脖子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在圆的右侧画一个上弦的钮,再环绕着手腕画上两道线跟圆圈连接,即是表带。画完了表带,再画表盘。表盘要求比较细,先要在圆上找到“中心点”,分成12等分,圆的最上面点一个点,代表12点,再在最下面点一个点,代表6点,接着在左右标出3点和9点,其余的每格之间的2个点就好分了。12个钟点标出后,接下来再画3根长短不一的表针。一般时针指在8点,分针指在12点。手表画好后,有的孩子就举着手腕到别人面前显摆,有的嫌画一个不过瘾,就在两条胳膊画上大大小小十几块手表,跟纹过身一样。
  九、叠纸飞机 
  过去小孩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叠纸飞机所用的纸,材质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宜太硬。叠法是:用一张普通的16开纸,先对折,再在两边各折个三角,将两个三角再沿中轴翻折,出现一个明显的锐角三角形。然后再翻到背面,将两边沿着中轴翻折,出现了一个更小的锐角三角。接着再对折,捏住当中的轴面,将两边的机翼平摊——飞机的大致样子就出现了。
  玩时,将机尾根据不同的纸张及当时的风力稍做调整。用手捏住飞机中间,猛力朝空中投去,纸飞机便飞上空中,然后徐徐落地。要使飞机飞得远,最重要的是比例,机头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太重,一升上去就会摔下来;太轻,刚甩出去就会七扭八扭了,甚至会被风倒吹回来。
  平度方言称“打滑溜趣儿”。20世纪80年代以前,冬天雪大天冷,湾(河)里往往结着厚厚的冰层,几个月不融,为农村孩子们滑冰提供了便利。那时农村孩子滑冰,没有什么正规冰鞋之类,多数因陋就简,自制冰鞋和冰车,有的干脆就靠脚上平日穿的布鞋或胶鞋,饭前饭后、上学路上过一把滑冰瘾。
  所谓冰鞋,就是分别将2块长1尺左右、宽十几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两头各钻2个空,把2根粗铁丝固定在其中一面(接触冰面,以减少摩擦)作为滑板,再在滑板另一面钉上2根粗布条用来捆绑2只脚。然后再找2根棍子,在其一头固定上一枚尖钉,作为撑杖。如果习惯于蹲着滑,撑杖就短一些;如果是站着滑,撑杖就长一些。滑冰时,双脚固定在滑板上,双手握撑杖向前滑动,用力越大,撑得越急,滑板速度越快。冰车,由一整块木板或几块木板拼成,平板底下两边是两根木条,木条下面镶有铁皮或固定上铁丝。滑行时,或盘腿坐于木板上,或跪于其上,借撑杖助快速前行。
  十一、打“懒老婆” 
  即打陀螺,平度俗称打“懒老婆”。玩法是:取一段半米长、手指粗的枝条,拴上布绳,做成“鞭子”。将直径鸡蛋般的圆木截取六、七厘米,其中一端削成圆锥形,在圆锥的尖部钉上一粒“钢豆”,即成懒老婆(亦有用“钢碗”套螺帽做成的铁陀螺)。玩时,将鞭绳一圈圈缠绕在懒老婆的上半段,然后一手紧握鞭杆,一手将懒老婆尖朝下直立在平地或湾、塘的冰层上,用力将鞭杆向外一抽,使懒老婆随着鞭绳抽动的惯力,在平地上急促地转动,然后用鞭绳顺着懒老婆转动的方向,不断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移动,熟练者可一次持续打半个小时不倒。
  十二、打弹弓 
  过去,男孩子们喜欢玩弹弓。弹弓杈一般用“Y”型榆树、洋槐树枝杈做成。弹弓皮有的使用女孩子扎头用的橡皮筋,有的使用自行车内胎(结实耐用,弹力足,射程远)。弹弓包,一般用薄猪皮、牛皮做成。碎石子、泥古蛋等作为弹丸。
   打弹弓不像打枪,有准星,三点一线,瞄准就能打。弹弓没有,所以要想打得准,得下功夫苦练。树杆、酒瓶、鸟窝,秧子上的丝瓜、葫芦等,都可以做靶子。练得多了,手感、距离感、眼力劲就都有了,能十打九不空。孩子们经常打的,是那些能飞会跳的鸟雀(喜鹊、燕子是吉祥之物,不能打;夜猫子、黑老鸹之流,农民忌讳,不敢打),兼打截留、马蜂窝等。

、用打麻将的心态做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打麻将人的特质:三缺一时心急如麻。说明有团队精神。

、感恩的心态:碰牌,杠牌,胡牌时,经常感谢放牌的人!

、打麻将人的特质:每场必到,从不迟到早退。说明时间观念

、打麻将人的特质:常常站在高手后面点头微笑,学习自己想

要的东西。说明善于学习别人长处。

、青春就好像打麻将,要么放炮,要么自摸。多少宅男腐女,

几多机关算尽,只为享受推倒那一刻。

、打麻将人的特质:一张不中,摸下张!一把不胡,看下把!

说明不怕失败,再接再励,活在希望当中。

、打麻将人的特质:有资本玩吗?输的起吗?要是能把这打麻

将的心态放到做事业上去,有什么事会做不成呢?

、打麻将人的特质:碰牌,杠牌,都会感恩帮助你听牌的人。

胡牌时,更会感谢放炮的人!说明有一颗懂的感恩的心!

、打麻将人的特质:经常被家人朋友反对不务正业,照样津津

乐道!说明有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熬夜,多没有什么重要之事,无非是熬得过瘾罢了!打牌、

打麻将、逛街购物、旅游、美食,不过都是变着花样寻求上瘾。

、看到微博话题榜,李炜滚出娱乐圈,袁姗姗滚出娱乐圈,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闲来麻将一天能赚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