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GDP高的地方人口也比较多,GDP低的地方人口也比较少?

世界各国之间有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也有高低,

同样,就算是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现象,通常来说,

东部地区的省份会更加发达一些,比如说浙江、江苏、广东这些省份的经济水平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就显得有所落后。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世界各国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之后,各国也迅速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对于我国来说,虽然部分地区还反复爆发着疫情,但是总体局势还是一片向好,

随着2022年已经过去一个季度,相关的财务数据也逐渐公布出来。

在2022年前三个月,我国共创造了4.25亿美元的GDP,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8%。当然,我国的经济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各个省份及地区所做的贡献。

不过比较显眼的当属广东、江苏和山东这三个省份,同时这三个省份也是老牌的经济大省,所创造的GDP历年都稳居我国的前三。

广东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强省,

在2022年前三个月就创造了28498.79亿元的GDP,紧追广东省的就是江苏,在同期也创造了高达27859亿元的GDP,从这一数据来看,广东和江苏这两个省份之间并不逊色。不过

,在我国经济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名的山东省与广东和江苏相比就显得有些差距了,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GDP值为19926.8亿元。

其实山东省一直都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山东省曾经在GDP创造值中连续四年夺得冠军的宝座,就算后来被广东和苏超越,但是也一直居于前三的位置。只不过与广东省和江苏省相比,虽然山东省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但是他所给人的印象却没有广东和江苏那么深刻,

而且有时候外界还会把“穷”这个字附加给山东省,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山东省的实力与给人的印象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不匹配,主要还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山东省的人口基数比较庞大:根据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山东省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1亿人。虽然说GDP总量是判断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指标,所以尽管山东省GDP值比较高,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所以导致山东省的人均GDP并不高。

根据2021年的相关数据统计,

这一年山东省的人均GDP为8.17万,虽然这个数字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但是与浙江这样的省份相比落后了三万多,甚至连内蒙古的人均GDP都比山东高出许多。

不仅如此,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山东省中有九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这一层面就可以看出,山东省内部其实发展不太平衡。

所以综合来看,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山东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方面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就是山东省的民营经济不够发达:由于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往往经济水平发展比较高的地区会成为人口流入地区。但从人口外流的分布来看,

山东省是我国人口外流最大的省份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中,山东省的外迁人口数量就达到了89万。

山东省如此大的人口外流规模主要是受到就业因素的影响。虽然山东省的经济比较发达,但由于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国有企业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总归是有限的,所以不够发达的民营经济让山东省的就业机会显得更少,大量的就业者不得不前去其他省份及地区寻找工作。

最后就是山东省的建设较为落后:一提到山东省的城市,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青岛和济南,但是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拿到出手的城市了。可否认的是,

青岛和济南的GDP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排得上比较好的名次,但是在整个山东省而言,仅仅依靠两个城市扩大影响力显然是不够的。

省会城市相当于一个省份的门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直接代表这个省份在外界的影响力。对于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来说,出于保护地下水的考虑,所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就显得较为落后,缺乏象征着经济发达的高楼大厦。在其他的基础建设方面,比如说交通枢纽等,与江苏广东这些省份相比,山东省也有比较突出的差距。

文化输出也是决定一个省份及影响力大小的关键。说到山东省,可能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泰山和孔子,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名片也是山东省对外最显著的名片,不过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其他的文化输出了。

在互联网时代之下,各个省份之间都利用地方卫视不断地作出

文化输出,但是作为文化集成之地的山东省在这方面却显得有所不足。

山东省的经济实力与外在形象出现较大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民营经济的不发达,基础建设的落后,过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文化输出的不强等。虽然山东省对于外界的影响力不够,但他的经济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在农业和重工业方面。

山东省的耕地率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不管是农业的总产值还是粮食作物以及水产品的产出,都为我国的民生以及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人们之所以对于山东省的印象不够强烈,主要还是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产生了一些偏见。

今日话题:中国老牌经济大省,GDP占全国第三,为什么总给人很穷的感觉?

最近,随着各市GDP数据的公布,全国城市TOP25的格局敲定了。杭州逼近武汉,天津下滑,新一轮的大洗牌即将上演。

其中,还有一个城市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上海的“北大门”南通。

这座城市身上,充满了巨大的谜——

在 GDP TOP25的城市里,南通是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出的城市。也就是说,南通的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

而且从2010年到2018年这8年时间里,南通的常住人口仅仅增加了3万人,平均一年不到4千人。

同样的时间里,与南通GDP体量相当的几个城市表现得都不错,泉州常住人口增加56万,东莞17万,济南64万,合肥63万,烟台15万。

相比之下,南通的人口几乎可以说是停止增长。

另外,南通还是全国最“老”的城市之一。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超过30%,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为28.47%(2017年末)。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个停止增长、人口外流而且老龄化严重的城市,它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不太乐观的。

但南通却不按常理出牌,在这种人口结构存在巨大缺陷的情况下,它还是交出漂亮的经济成绩单。十年来,它的GDP一路高歌猛进,眼看着即将跨入万亿俱乐部了!

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它的劳动力人口逐年递减的基础之上的。

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南通凭什么能够违背自然规律?

南通人口几乎停滞的第一个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过低。

很早以前,南通就因为地少人多,十分坚决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曾被评为“计划生育模范市”。在1970年,出生人数还有18万人,到了1975年,人数直接少了一半,只剩9万多人。

而南通市的如东县,甚至比全国提前十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县城通往城区的国道上,多年一直竖立着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计生红旗单位”的宣传牌。几年前因国家放开生育政策,这个牌子才主动撤下。

多年来,严格的计划生育理念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扎根,加上子女培养成本水涨船高。久而久之,当地人无形中达成了“只生一个好”的默契。

虽然2013年全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但这对南通出生率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

从2002年以来,南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了18年负增长的记录。

有别于江苏省内的其他城市,南通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特征。

南通人口几乎停滞的第二个原因,是人口机械增长率过低。

从1989年以来,南通一直处于人口净流出的状态,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26年。过去十年,南通每年的净流出人数都高达30万人左右。

数据来源:南通市统计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有出生人口来补充托底,南通的人口规模恐怕要萎缩负增长了。

而且,南通的人口流出,绝大多数都是人口劳动力。

据统计数据,流出人口(流向市外)中未成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只有12%,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高达83%。

这些人大多是外出务工、经商,这就直接导致本地的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

2013年南通劳动年龄人口是524万人,到了2017年反而变成了503万人,减少了21万人。

南通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情况表,来源:南通市统计局

南通市统计局在《2017年南通市人口发展情况分析》中指出:“跨入劳动年龄段人口数持续低于退出人口数,是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市的生育规模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和90年前后,如果没有外来劳动力的有效补充,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下滑的趋势还会持续。”

南通的人口增长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都比较低,南通人渐渐老去,却没有太多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整个社会越来越“老”。

早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南通就已经达到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标准,比全国其他城市提前大概了1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持续了近40年。

据《南通市“十三五”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规划》,南通的人口高峰预计将会出现在2030年,届时60岁以上的老人将接近本地总人口的一半。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停止增长、人口外流而且老龄化严重,会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速度产生消极影响。

但神奇的是,南通的经济竟然还能逆势增长。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第一,南通的区位优势特别好,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宝藏男孩。

长江经济带只有两个城市通江达海,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则是南通。80年代,它曾经与苏州、无锡、常州并称“江苏四小虎”。

然而,受制于“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交通瓶颈,它与苏南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渐渐从江苏第一方阵掉队。

于是,南通最大的战略,就是打破交通瓶颈,借此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打造沪苏通金三角。

“有海无港”,地方政府没钱投入,那就首创利用外来资金建大海港的模式。2003年,香港保华德祥集团投入巨资开发洋口港。

随后,江苏LNG项目,新加坡金鹰集团、华能国际等项目纷纷入驻。南通港、通州湾、吕四港区的开发建设也逐步完善。今天,南通港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强港,货物吞吐量位列全国14名。

“有江无桥”,那就多跑几次北京,把跨江大桥申请下来。2008年-2011年,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陆续通车,终于圆了南通人的百年梦。

南通从此不再“难通”,得以承接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

南通市发改委数据显示,南通有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的农副产品供应上海。每年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约60个,实际投资额200亿元以上……

毫无疑问,南通已成江苏接轨上海的重要桥头堡,变成了上海的经济飞地。

现如今,上海定位发展“全球科创中心”,而南通拥有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以及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能够更好地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的疏解。

随着区域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部资金看中南通,跑来南通寻求合作。据统计,南通与上海合作的产业园区有7个,与苏南合作的4个,与其他国家地区合作的3个。

这些园区把上海和苏南的成功经验、优势资源、先进理念、优质项目等带到了南通,成为南通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南通本土的民营企业发展活跃,韧性十足。

民营经济是南通发展的中流砥柱。2003年南通就提出了“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目标。

截止去年,南通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超过67%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75%的税收,发展水平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在这种氛围下,诸多本土企业杀出重围成为行业龙头。

中国光电线缆领域的龙头中天科技、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全球第一阵营的通富微电、中国首屈一指的特种玻璃和高端玻璃产品供应商铁锚玻璃、占据国内80%以上的核电用无缝钢管市场中兴能源……都是在南通本地发展起来的。

第三,南通利用了外资“撑竿跳”,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

从2003年开始,南通开始在吸引外资方面“学南京、找差距、论跨越”。

最后,南通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实际外资利用从2002年的全省第8位,跃升到2007年的全省第2位,当年跻身全国城市实际到账外资前10强。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GDP万亿俱乐部的准成员当中,南通近十年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仅次于世界工厂东莞,超过了西安、合肥、济南、福州各大省会城市。

2019年上半年,南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全省5.1、8.4个百分点,使用外资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

通过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南通重回江苏第一方阵,GDP总量逼近万亿元。

长江巨龙的另一只眼睛,终于睁开。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了,既然南通经济发展还不错,正常来说是会虹吸劳动力的啊,怎么现实中劳动力人口反而逐年递减,导致户籍人口跟常住人口倒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通所处的长三角,诱惑实在太多了。南通的地理位置,对于它来说,既是优势,也是风险。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通人的工作地点选择非常多。往南是全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工业重镇苏州,网红城市杭州,往北是素有中国工业摇篮之称的南京……

从工资水平上看, 2018年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就超过10万元,无锡、常州和苏州均超过9万元,而南通却不到8万元,连腰板都不敢挺直。

对于南通人来说,在长三角有太多可以安放肉体与灵魂的好去处了。

另外,南通的产业结构也不太利于吸引人口。

在服务业方面。近年来,第三产业已成为长三角主要核心城市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军”。服务业越发达的城市,就越能提供更多中高端的白领岗位,吸引人才涌入。

反观南通,无论是与南通经济体量相当的城市,还是放在江苏省内来看,南通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而且,南通还是近十年来长三角主要城市当中,唯一一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城市。

(各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年,南通的三产比重为4.7 : 46.9 :48.4,到了2019年变成了4.2:49:46.8,第三产业的比重下滑,甚至还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的萎缩进一步影响了人口增速。

在制造业方面。南通是历史悠久的“建筑之乡”,这里有64%的城镇从业人员都在从事建筑业,比重惊人,相当每4个南通的城镇劳动力里,就有2.5个人在从事建筑行业。

当然啦,本土的建筑市场是容纳不了那么多就业人口的,绝大多数建筑企业想要做强做大,都必须进军全国市场。

据统计,上海每100座超高建筑中,就有15座由“南通铁军”打造,迄今南通铁军已打造了上海298座超高建筑。

仅在上海、北京两地,南通的建筑队伍就超过了10万人,更别提全国范围内了。

建筑行业带动了劳动力外出,而且建筑行业的工作周期经常超过6个月,使得南通的常住人口有所锐减。

一句话,特殊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南通今天尴尬的人口净流出局面。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南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本土高端人才的流失。

这里的教育十分强劲,打遍天下罕有敌手。2018年,南通高考本一录取率超过53%,本科录取率超过92%,妥妥的教育之乡。

但是当地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

教育再强,也只是为别人做嫁衣。你说南通能不急么?

去年10月,南通正式加入城市抢人大战:

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零门槛”落户
首次在南通就业的本科生,只要社保缴纳超过6个月,就能每个月领到1000元的综合补贴
对来南通创业的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5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招揽人才。一切,都是为了向更伟大的未来发起冲刺。

这两年,南通喜提上海第三机场,沪通长江大桥开通在即,沪通铁路、盐通铁路、北沿江高铁等项目也在火热朝天的建设中——这些无不奠定了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去年南通还定下了自己的小目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GDP排名全国第15。

敢于做梦是南通一贯的风格。这一回,能梦想成真吗?

参考文献:《黑马南通》包永辉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作者 | 毓言 黄汉城

关于“地域黑”似乎是互联网上永恒的话题,富裕地区的瞧不上贫困地区的,本地人瞧不上外地人,大家一起黑中原人。

前段时间有则新闻传得很广,那就是所谓的“六省一市养活全中国”,新闻称中国25个省市财政巨额亏空,其中“东北国企负担重亏亏亏,华北经济转型开始亏,西北老少边穷要大补,西南全部亏,中部六省崛起正在烧钱,东西南北中,靠东南、北京5个富裕省市养,从财政盈余中抽钱补西南北中”。

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旗下的新媒体还专门发文“澄清”了下,文章表示,“全国财政是一盘棋,中央财政收入是大头,国税系统从全国征税到中央,然后中央再统筹兼顾,将大部分收入“转移支付”到地方政府,来实现全国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也就是说,不要分你省还是我省,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都是中国,中国人挣到的钱需要交税,税收到中央再统筹分配到全国大家一起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

听上去似乎是很有道理。

但其实,这没有直击问题的核心。

财政巨额亏空的背后,是中国人口流动的深刻变化,一些省市获得了人口流入红利,而其他省市则陷入了“人口失血”。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就是全国各级政府之间存在财政能力差异,有的地方财政收入高,有的地方入不敷出,所以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由中央统一分配部分中央财政资金转移到各地方,以达到财政平衡。

以我国的体制,统筹兼顾自不用说。道理相信大家都懂。那么,这一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有多大呢?真的跟上文那张图一样因为一些省市出现25349亿的亏空,需要发国债填窟窿?

根据财政部给出的数据,2015年中央财政一共向31个省份拨付了总额5.5万亿元的财政资金。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5.43万亿元,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6.9万亿元。5.5万亿相当于中央财政收入的80%,全国财政收入的35.6%。

中央财力稍显充足,背后是部分省市强劲的经济增长,企业缴纳了巨额的国税、关税和央企上缴利润。而总部在北京、上海的央企的税收,大部分上缴中央,部分可以共享,所以北京、上海的税收总额相当大。

这就是总部经济的好处。

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首先,我们要承认,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是极其不均衡的。北上广深人均GDP已经接近某些发达国家水平,而广大的西部地区还比较穷。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一份统计数据:

(人口数据按常住人口)

有意思吧,人均GDP,天津第一名!但是稍微了解过天津、北京的猫友都知道天津和北京差距有多大。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天津人均GDP比北京高呢?因为大规模的投资推动,使得一下子放大了GDP规模。所以,人均GDP这个概念仅供参考,现在的投资对应的都是“负债”,还要看将来能否产生实打实的利润。

更具参考的是人均收入。

在人均收入方面,北京、上海遥遥领先,突破了5万元大关。超过3万元的还有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以27608元紧随其后。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单独核算后2016年GDP超1.94万亿元,增速居广东省第一,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人均收入55000元。

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为2.72。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深圳、福建的人均收入可谓超出了其他省市一大截。第一名的上海足足是最后一名甘肃的3.7倍;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也超过了全国的平均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616元,而全国平均线是23821元,全国线足足低了一万元,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太低,只有12363元,比全国线还低一万元;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高收入的6省一市,正是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财政盈余的地方。

其实,这是我们揭开财政盈余的真正原因的钥匙。

经济发达,政府才能收到税,税收多了才可能有财政盈余,道理很简单。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发达却是个复杂的问题。6省一市都是沿海地区(北京是首都,离海也不远),政府投入也巨大,民间投资活跃都是重要原因,这里就不展开论述。

猫哥要说的是,6省一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地方政府管理相对规范,这就形成了正循环,吸引其他各省的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前来工作、就业,“虹吸效应”源源不断的汲取了最宝贵的“资源”——人。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深圳、福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有多大呢?

 2016年春运期间除夕前人口迁徙的图,注意,前十大迁出城市基本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的城市。

2016、2017年春节前热门净迁出的省份都集中在广东、京津沪、江浙和福建等省。其中京津沪、广东省、浙江省的外来人口比重高于其他省份,热门迁入省份主要有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辽宁等省。

也就是全国人民“都跑去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深圳、福建打工了”。

这部分人口占这6省一市的比例有多高呢?

● 北京:2014年末,北京市户籍人口1333.4万,而常住人口规模达2151.6万,也就是说常住外来人口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

● 上海:根据上海发布的《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0.6%。

● 深圳:201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137.89万,其中户籍人口仅有354.99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8%。

● 广东(含深圳):常住人员1.1亿,户籍人员8282万。

● 浙江:常住人员5590万,户籍人员4260万,净流入1330万。

● 江苏:常住人员7998万,户籍人员7128万,净流入870万。

● 福建:常住人员3874万,户籍人员3258万,净流入616万。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省份和地区是人口净流出的:

● 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重庆(农村地区):流出500-700万。

● 河北、山东、江苏苏北地区:流出300-350万。

让我们回头看看,这些人口净流出的省份无一不是财政巨额亏空的省份。

我们知道,GDP是按辖区来核算的,比如广东省的GDP就是广东省辖区内的人们创造的新增财富总量,只要是辖区内的,不管是户籍人口还是外来常住人口。湖北、广西、江西等省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广东经商、打工所创造的财富,都算是广东的GDP,所纳的税也算是广东的税收。

这个道理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给6省一市创造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通过税收成了这些省市的财政收入。

所以,6省一市财政盈余的背后,是吸引了其他省份的劳动力前来创造了大量财富。

同时,还极大延缓了这些省市的老龄化,缴纳的社保也极大改善了这些省市的社保运营状况。关于这点,猫哥以后再展开论述。

 六省一市所吸引的劳动力,基本是青壮年,并且受教育程度较高。

(1)六省一市云集了中国最好最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当地择业或者交流到其他发达省份;

(2)六省一市收入水平高,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

 人口净流出的省市尤其是农村地区,现在常住的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1)老人和孩子是净消费者,并且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教育、医疗、养老),造成了这些地方的财政开支增大,又因为缺少劳动力创造财富,所以本地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倒挂,需要更多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2)其他25个省市绝对不是靠六省一市“养”的,因为如果我们以GNP核算,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那么六省一市外来常住人口所创造的财富当然部分归为户籍所在地。这样一算,是不是就平衡些了呢?

他们所缴纳的个税和消费税等税种自然是应该纳入中央财政统筹安排的,他们打工带回去的收入也是平衡了各地收入。

财政盈余、亏空的背后,是人口迁徙,而人口迁徙的背后,很大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以及经济国有化程度。

市场经济正在不断“惩罚”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不高和国有化程度高的地区。

比如东北,众所周知,这两天,因为“毛振华怒斥亚布力管委会”和“雪乡宰客事件”,黑龙江省成了新闻热点,被网民们认为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不高。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黑龙江人口已经“失血”多年。从本世纪初到2010年,黑龙江净流出人口增加了2.6倍,达204.8万人,其中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是很活跃的群体。而根据齐齐哈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净迁出37779人,2013年这一数字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趋势。

年轻人都走了,都去外地创造财富去了,剩下老人、孩子,财政能不亏空吗?

可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地方就留不住人才、劳动力呢?

除了自然条件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 人均GD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