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选基金“基金经理”如何操作?

Q1:如何看一个基金经理人的实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一个最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技能和运气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体育,艺术,和金融投资。

举个例子来说,上表显示的是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过去几年每一年的金靴奖得主。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何去对这些足球运动员进行理性的估值?是不是每一个获得金靴奖的足球运动员都值千万英镑或者更高的身价?

这就涉及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这个核心问题:这些球员在一个赛季后进了这么多球,有多少原因取决于他们的真实水平,有多少原因取决于他们的运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很多时候,一位球员取得的成就很可能是运气和技能叠加在一起的综合作用。比如一个前锋能够进很多球,首先需要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否则他可能根本没机会上场。其次也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有没有一个很优秀的传球手给他不断的输送炮弹,队内的点球是不是都让他来罚,主教练是不是制定了一项以该球员为核心的进攻策略,每次到了对方禁区附近就要求其他球员把球传给他,该球员有没有受伤,等等。而这些因素都和运气有关。

为什么将运气和技能区分开来如此重要?因为运气女神来的快也去的快。如果因为一位非常幸运的球员在某一个赛季中的杰出表现就花大价钱把他买过来的话,那么俱乐部很可能就会做冤大头。这种昙花一现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1998-99赛季意大利甲级联赛最佳射手阿莫罗索(乌迪内斯),2001-02赛季意大利联赛最佳射手胡布内尔(皮亚琴察),1997-98年英超最佳射手萨顿(布莱克本)等。

在金融投资中,这个道理也是类似的。

假设有一个基金经理给投资者看这样一个历史回测业绩,很多投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兴奋。该策略的历史回撤幅度非常小,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受太大的影响。纵观整个10年左右的回测历史,该策略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可以达到1以上,并且和股市/债市大盘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这简直就是众多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基金策略!

但是如果我再让你看这张图,你的想法是不是会发生改变呢?上图显示的是通过电脑模拟的200次随机策略回报。如何来解读这张图呢?如果有一个期望值为0,年波动率为15%的交易策略,那么其得到的回报分布就好像上面这张图。运气好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回报就像一开始那张图中的红线:大家看到的是一根不断上涨的回报曲线。但该策略还有另外199种可能:无论哪一种的回报都比这跟红线来的差。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选择的这根红线在未来的回报情况,和之前显示出来的历史回报根本没有任何延续性关系。因为这些曲线都是随机过程产生的:这只是基金经理在事后挑选出来的一根看上去比较好的回报曲线而已。像这样的回报业绩,就符合”运气“的定义。

我知道有些非金融背景出身的朋友可能感到这一段有些难以理解。那么让我用一个稍微简单一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这个例子来自于巴菲特写过的一封股东信。假设我们让10,000只猴子参加扔硬币大赛。我们规定:如果猴子扔到了正面,那么他们可以进入下一轮继续比赛。如果猴子扔到了反面,那么猴子就会被淘汰。我们知道,根据统计概率学,每一轮硬币大赛过后,大约有一半的猴子会被淘汰。所以一开始的10,000只猴子,在扔完一轮之后只剩下5,000只猴子,然后在再一轮之后又剩下2,500只,以此类推。

这个比赛的奇妙之处在于,在扔完10轮比赛以后,会有大约10只猴子剩下来。这些猴子被很多人视为天才,因为他们连续十轮都扔中了硬币的正面。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猴子有把握连续10轮都扔到硬币的正面?于是这10只猴子被奉为神猴受大家膜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多的猴子在那里扔硬币,即使他们完全没有一丝技能,也总有一些猴子会因为足够幸运而成为扔硬币大师。

Q2:有谁知道光大保德信的基金经理何奇是如何控制回撤的?

何奇在控制回撤的时候一般会分三步走:首先,分散投资,构建均衡的行业和个股配置比重;其次,恪守估值的安全边际,严格根据估值和业绩的匹配性来优化组合;最后,在市场风险过高时适当降低组合的仓位。

Q3:怎么选择基金经理

通过在职年限,任期回报率、长期收益表现、基金管理的规模来筛选基金经理。

    Q1:如何成为基金经理

    第一,你必须从券商搞股票研究出生,而搞股票研究的门槛基本都是硕士博士
    第二,搞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有出色的业绩来证明你的能力,这样才会被基金公司看中
    第三,进了基金公司也不是说你就是基金经理了,你还得从产品经理,助理做起,能力得到肯定了才有希望升为基金经理。
    现在的基金经理在基金或投资行业的工作经验也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财富,一般,基金经理都有6-10年的证券或投资从业经验。
    一般的基金经理成长的轨迹是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投资总监 。
    基金经理重要工作就是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在纷繁的资产、权益、利润和流量数据中发现公司的投资价值。围绕这个工作,企业会计、金融数字、商务统计学、公司财务管理是基础课程。
    从事金融业,金融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基础,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分析、金融法、公司金融学、金融衍生产品概论等也必须掌握。
    可以说,相关的课程多涉猎些。而且,其他课程甚至也要涉猎一些,比如,你投资通信板块,如大唐电信和中国联通股票,就需要基本的通信知识,比如3G、TD-SCDMA、以及CDMA2000技术等等。投资生物制约板块的公司,就要了解一些生物方面的知识。 当然,重点应放在金融类课程知识上。
    现在国内的基金经理队伍中,海归背景的日益增多。比如海富通和招商等基金公司里,里面的研究员大多是海龟或CFA。相信这也是趋势吧!国内教育背景的,除了北大,清华,道口,FD,交大,上财,南开,武大等几个名校毕业的,一般人如果也有志于这一行的,不妨考一考CFA,现在很多基金公司在逐渐看重这个。比如嘉实,最近在招聘基金经理中,明确要求有CFA资格,相信这也是趋势如过有志于这一行的!
    CFA Institute的计分方式与其他考试不同。CFA考试不设及格分数线,只对考生试卷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估。CFA Institute不会通知您具体的考试成绩和总成绩,而只是通知您每一部分答案的正确率是超过70%,在50%至70%之间,还是低于50%。一般来讲,如果您各个部分的正确率均达到70%以上,就会通过该级别考试。
    所以,上下午考试按考的科目分类统计每一科总的正确率,ics一般要求超过70%,如果低于50%肯定没戏.
    如果是私募基金经理,一般原已是基金经理,大部分都是开放式基金经理跳过去的.
    比如先是博时基金的肖华离职,去了一家私募基金,后来是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晖已被确认离职,也转向了私募;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助理徐大成也已递交辞职报告,流露去职意愿……

    Q2:如何才能进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个风险投资经理需要那些知识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风险,指私募股权投融资操作过程中相关主体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己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怠于行使公司的法律权利等。具体风险内容如债务拖欠,合同,盲目担保,公司治理结构软化,监督乏力,投资不做法律可行性论证等。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投资还是要到一些正规的平台,像腾讯众创空间
    私募包括两类,一是私募股权投资,一是私募证券投资。前者是指以非公开募集的方式投资于企业股权,它与股票的“公开发行”相对;后者是指将非公开募集的资金投资于证券二级市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公募基金”(如开放式基金)相对。在我国新的《合伙企业法》于2007年6月1日实施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它并不存在一个合法的实体,其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但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样一种以非公开方式投资于企业股权的投资方式则是完全合法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曾明确表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股权,用现有的民事、公司和证券法律框架,完全可以约束其法律关系,因而其法律地位是明确无疑的。客观上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私”字,的确给人一种非法或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感觉,但事实上,私募股权投融资只是表明其是在公开市场之外进行的募集资金的行为,并不是非法或法律地位不明确,它是完全合法并受到监管部门认可和支持的。前些年关于私募基金坐庄炒作的新闻报道,使人们对私募基金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但却并不明白这里的“私募基金”仅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关于这二者的区别我们一定要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之初就应十分明确。对于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言,《证券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为其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目前的法规规范仍然不足,为了吸引客户,大多地下私募基金对客户有私下承诺,如保证金安全、保证年收益率等,这种既非合伙又非投资的合同在本质上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书面合同,也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投资者之间签定的管理合同或其他类似投资协议,往往存在保证金安全、保证收益率等不受法律保护的条款。此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协议缔约不能、缔约不当与商业秘密保护也可能带来合同法律风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目标企业谈判的核心成果是投资协议的订立,这是确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金方向与双方权利义务的基本法律文件。在此过程中可能涉及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缔约不能的法律风险;二是谈判过程中所涉及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保密的法律风险;三是缔约不当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严格而言不属于合同法律风险,而是附随义务引起的法律风险。
    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信托计划形成的契约型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二是国家发改委特批的公司型产业基金,比如天津的渤海产业基金;三是各类以投资公司名义出现的、与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方式相同的投资机构,而这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处于监管法律缺失的状态。虽然我国私募基金的运作与现有法律并不冲突,但在实施过程中又缺乏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导致监管层与投资者缺乏统一的观点和做法,部分不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基金经理暗箱操作、过度交易、对倒操作等侵权违约或者违背善良管理人义务的行为,这都将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
    (四)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选择的项目如果看中的是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则应该注意该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否存在法律风险。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可能存在如下方面:
    1.所有由目标公司和其附属机构拥有或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识、商号、著作权、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
    2.涉及特殊技术开发的作者、提供者、独立承包商、雇员的名单清单和有关雇佣开发协议文件;
    3.为了保证专有性秘密而不申请专利的非专利保护的专有产品;
    4.公司知识产权的注册证明文件,包括知识产权的国内注册证明、省的注册证明和国外注册证明;
    5.正在向有关知识产权注册机关申请注册的商标、服务标识、著作权、专利的文件;
    6.正处于知识产权注册管理机关反对或撤消程序中的知识产权的文件;
    7.需要向知识产权注册管理机关申请延期的知识产权的文件;
    8.申请撤消、反对、重新审查己注册的商标、服务标识、著作权、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文件;
    9.国内或国外拒绝注册的商标、服务标识权利主张,包括法律诉讼的情况;
    10.其他影响目标企业或其附属机构的商标、服务标识、著作权、专有技术或其他知识产权的协议;n.所有的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秘密、雇佣发明转让或者其他目标企业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当事人并对其有约束力的协议,以及与目标企业或其附属机构或第三者的知识产权有关的协议。此外,创业者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问题、原单位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密问题以及遵守同业竞争禁止的约定等,都有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
    (五)律师调查不实或法律意见书失误法律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旦确定目标企业之后,就应该聘请专业人士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调查。因为在投资过程中,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所以法律调查的作用在于,使投资方在投资开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目标企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发现有关目标企业的股份或资产的全部情况,确认他们己经掌握的重要资料是否准确的反映了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以避免对投资造成损害。在私募股权投资中,目标企业为非上市企业,信息批露程度就非常低,投资者想要掌握目标企业的详细资料就必须进行法律调查,来平衡双方在信息掌握程度上的不平等,明确该并购行为存在那些风险和法律问题。这样,双方就可以对相关风险和法律问题进行谈判。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中律师调查不实或法律意见书失误引起的法律风险是作为中介的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与投资机构及创业企业共同面对的法律风险。尽职调查不实,中介机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投资机构可能蒙受相应损失;而创业企业则可能因其提供资料的不实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企业后的企业法律风险
    1.日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合同风险、不规范经营风险、债权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2.管理引起的法律风险: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员工意外伤害风险、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员工道德风险、公司印章管理不严带来的债务风险。
    3.资金运用引起法律风险:投资合作风险、分支机构风险、借贷风险、担保风险。
    (七)退出机制中的法律风险
    目标企业股票发行上市通常是私募股权基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股票上市后,投资者作为发起人在经过一段禁止期之后即可售出其持有的企业股票或者是按比例逐步售出持有的股票,从而获取巨额增值,实现成功退出。上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上市,另一种是买壳上市。直接上市的标准对企业而言还相对过高,因此我国企业上市热衷于买壳上市。表面上看,买壳上市可以不必经过改制上市程序,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上市目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财务公开和补交欠税等监管,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大多数“不干净”,债务或担保陷阱多,职工安置包袱重,如果买壳方没有对“壳”公司历史做出充分了解,没有对债权人的索债请求、偿还日期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而产生的一些负债等债务问题做出充分调查,就会存在债权人通过法律的手段取得上市公司资产或分割买壳方己经取得的股权,企业从而失去控制权的风险。回购退出方式(主要是指原股东回购管理层回购)实际上是股权转让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受让方是目标企业的原股东。有的时候是企业管理层受让投资方的股权,这时则称为“管理层回购”。以原股东和管理层的回购方式的退出,对投资方来说是一种投资保障,也是使得风险投资在股权投资的同时也融合了债权投资的特点,即投资方投资后对企业享有股权,同时又在管理层或原股东方面获得债权的保障。回购不能也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的主要法律风险。表现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时的投资协议中回购条款设计不合法或者回购操作违反《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对于失败的投资项目来说,清算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的唯一途径,及早进行清算有助于投资方收回全部或部分投资本金。但是在破产清算程序中还存在许多法律风险,包括资产申报、审查不实、优先权、别除权、连带债权债务等。

    Q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啊?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管理运营和到期清算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私募股权投资需要以基金方式作为资金的载体,通常由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不同的基金募集资金后,交由不同的管理人进行投资运作。
    2、基金经理人和管理人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有丰富行业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专长于某些特定的行业以及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企业,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将基金投资于若干企业的股权,以求日后退出并取得资本利得。
    1、名称应符合《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允许达到规模的投资企业名称使用“投资基金”字样。
    投资基金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数额)不低于5亿元,全部为货币形式出资,设立时实
    收资本(实际缴付的出资额)不低于1亿元;5年内注册资本按照公司章程(合伙协议书)承诺全部到位。”
    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额不低于1000万元。
    至少3名高管具备股权投基金管理运作经验或相关业务经验。
    3、基金型企业的经营范围核定为:非证券业务的投资、投资管理、咨询。(基金型企业可申请从事上述经营范围以外的其他经营项目,但不得从事下列业务:
    公开交易证券类投资或金融衍生品交易。
    对除被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提供担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Q4:有哪位老大知道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经理的薪资范围?

    私募基金经理并不是职业经理人,所以也没有薪资这一说法。
    一是和公募基金一样会得到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二是把自己的资产投入到基金中,并在投资成功后以投资人的身份获得的利润
    三是作为基金管理人,按照基金契约可以拿到投资后利润的一个百分比,具体的百分比依照每个基金建立时的契约不同而不同
    所以总的来看,私募基金经理收入水平会因为投资表现而天差地别

    Q5:国内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工作如何

    国内基金公司的研究员是基金公司的核心岗位,是基金经理的必由之路,一般基金经理都是从研究员上来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是这么一个路子。
    研究员的待遇是很好的。各个公司不一样,但最差的研究员年薪没有低于10万元的。一般都在数十万元。事务所的待遇要远远低于研究员,而且事务所的工作要比研究员辛苦的多!

    Q6:私募基金研究员是干什么的

    一般为研究某个行业的研究员,研究员通过对所研究跟踪的行业,对上市公司进行具体分析,推荐合适的有潜力的股票给 基金经理,并提供推荐理由,最后由投委会决定是否可以进入股票池。

同样是买基金,机构赚钱的概率比散户高5%,
平均收益率也高了将近3个百分点。
刚好基金年报也披露完了,
我们来看下机构重仓,甚至加仓的基金有没有抗住这轮回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先把去年下半年机构加仓的基金找出来。
  • 基金是主动权益基金,且股票+可转债仓位超过50%;
  • 2021年年中和年末,基金规模都超过5亿元(多份额合计);
因为条件设置的简单,筛出来的基金数量非常多,有上千只。
我们只看机构加仓比例比较大的。
这是机构加仓比例超过30%的,
一共22只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是-19.49%。
这是机构加仓比例介于20%~30%的,
有54只,今年以来平均收益是-16.92%。
和市场平均水平比较下。
今年以来,沪深300、中证500平均跌了13.6%;股票基金指数跌了17%左右。
这些基金虽然得到了机构的青睐,大比例加仓,但并没有跑赢市场平均水平。
跑不赢市场平均水平,那总能跑赢被机构大手笔减仓的基金吧?
懒猫把机构减仓比例超过20%的基金也梳理了下,
不乏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
比如,谭丽管的嘉实产业优选,被机构减持了29.35%。
杨浩和封晴共同管的交银内核驱动,也被减持了26.77%。
还有刘畅畅的华安文体健康,也被机构减持了20.49%。
不过,巧的是,这些基金平均也跌了17.73%。
和机构“青睐”、大手笔加仓的基金相比,半斤八两。
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
今年以来,也就3个多月,时间短。
再加上今年行情也一般,机会不多,拉长时间,机构重仓基金会不会表现好一些呢?
懒猫重新设置筛选条件:
  • 每年年末,基金规模超过5亿元(多份额合计);
  • 每年年末,机构持仓比例超过20%。
比如,2020年以来,
就是2019、2020、2021年,连续3年,年底时,基金规模都超过5亿元,机构持仓比例也都超过20%。
表现似乎也一般,要一直往前追溯到2016年(距今6年多),机构重仓基金才开始跑赢基金市场平均水平。
2020年以来,机构连续重仓基金平均涨了43.47%,跑赢大盘指数,但和基金市场平均水平差不多。
往前算,从这一轮牛市的起点2017年开始算,还跑输了基金市场平均水平。
2016年以来,跑赢了基金市场平均水平。
2015年以来,领先优势更加明显。
终于把文章开头的报告圆回来了,
机构看中的基金不是一无是处,但大浪淘沙,只有经得起长时间沉淀的基金才能跑赢市场平均水平。
2015年以来,是哪些基金一直被机构重仓呢?
名单在这里,一共14只。
王君正、周蔚文、曹名长、王培、李晓星、魏东、余广,
再加上名气没那么大的王健、莫海波...
一大半是明星基金经理在管理。
说实话,这个结论,懒猫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又回到了“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的老路上了。
单看一年,机构重仓(持有比例超过20%)的基金有上千只。
但拉长时间,机构一直重仓的基金就剩14只了。
其中,一大半还是明星基金经理在管理。
在选基这件事上,机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
事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基金经理是个大浪淘沙的职业,只有优秀的基金经理才能一直被认可,一直被重仓。
今天,全市场4000+只股票下跌,不少小伙伴的基金估计也要绿了。
心里也不好受,有些人可能又要骂基金经理了。
还有一些,可能已经骂累了,就懒得骂了。
但骂归骂,骂完后不妨回归初心,静下心来想想:
(1)你认可你选的基金经理吗?他是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精华吗?
(2)这个时候,换其他基金经理的基金会不会好一些?又往哪换呢?
最后熬一碗鸡汤,希望小伙伴挺过去。放宽心,困难只是暂时的!!!
觉得有收获的话,记得关注和点“在看”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经理买自己的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