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交友如何快速解绑银行卡?具体操作?

这天网点才开门,大堂经理小张就见老客户李女士火急火燎地拿着钱包跑到网点。小张正好奇李女士为何如此匆忙,只见她疾奔至取款机处,在包里翻了一会儿,又直奔向小张,一脸焦急地问道:“张经理啊,今天我父亲生日,我工作有急事不能回老家陪老人家过生日,急着给父亲寄点生活费,顺便买些营养品,但是你看,我这出门太着急,忘记带银行卡了,你看能不能行个方便,帮我用身份证取个钱呢?”

小张连忙安抚李女士:“李姐,您先别着急,只凭身份证无法在柜台取款呢,不过我行最近推出了高效便捷的龙支付业务,也许可以帮助您解决燃眉之急。要不我指导下您操作下?”李女士将信将疑,“哦?这么神奇?还可以无卡取款和付款吗?那麻烦张经理快点教教我吧,我正等着急用。”

张经理之前为李女士办理过手机银行,因此指导她进入了手机银行客户端,在界面点击“龙支付”菜单,登录手机银行后,点击“银行卡”将储蓄卡绑定龙支付业务,绑定后,小张向李女士介绍了手机使用龙支付二维码、刷脸和声纹取款以及在龙商户消费的功能。对于首次使用龙支付的李女士来说,还是有些担心安全性,小张察觉到她的忧虑,为李女士耐心解释道,“由于只有龙支付客户绑定建行卡才可以通过随芯用取款,且为了保障安全性,对限额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目前取现限额是单笔2500元,日累计5000元,闪付限额是借记卡限额单笔1000元,日累计1000元,对于绑定信用卡进行云闪付的限额为单笔500元,日累计500元,而且开通时候您设置的密码也会在交易时候需要验证的,您就放心吧。”说到这,小张看到李女士紧锁的眉头已经舒展开了:“建行的龙支付不止有取款这个功能哟,刚才听您说您是准备买营养品给父亲送去,刚好今天可以在龙商户体验下龙支付的线下支付功能”,一边说着,小张一边指导李女士在手机上操作,“您看,点击扫一扫或者付款码,就可以通过扫描商户二维码消费、或者商户扫码枪扫您手机二维码消费、龙卡云闪付消费。”李女士听得出了神,“哎呀,龙支付服务真的太神奇,方便极了。不过作为老客户,我还是要提个建议啊,我经常家里和单位两笔跑,又不能总带着网银盾吧?可网银支付又要验证网银盾,希望能更人性化一点。”小张哈哈大笑,“李女士,您说的这项服务啊,咱们的龙支付功能也是涵盖了线上支付呢。首先,您在支付网站提交订单,选择建行网银支付,跳转建行网银支付页面后,通过手机银行龙支付“扫一扫”,扫描左侧龙支付二维码,确认支付密码完成支付。如果您在线上支付时候遇到不清楚的,随时可以联系在线客服,坐席可以截图指导您操作。”

李女士喜笑颜开,“今天虽然没有带银行卡出门,但是通过你这么一介绍,我发现咱们建行的业务真是与时俱进,体贴又人性化。看来选择建行就是没错。谢谢你让我成为无所不能的龙支付的一名忠粉。”(张海龙)

卡面上的信息,你都了解吗

刚开始工作的小孙听说龙卡信用卡优惠活动很丰富,便和同事一起办了张卡。卡片到手后,小孙立马加入网购大军,服饰、化妆品、电子设备……购物车里装得满满的。当准备结账付款时,小孙却发现支付时需要填写信用卡的“有效期”、“cvv码”……这下小孙犯难了,这些信息代表了什么?

使用信用卡没多久的客户或许也有相同的困惑,对卡片上最显眼却最基本的信息含义知之甚少。其实,很多关键信息都藏在信用卡卡面上呢。

卡号暗藏玄机,卡号前两位对应不同的卡组织,62开头是银联卡,5开头是万事达卡,4开头是Visa卡,3开头是JCB卡。不同卡组织标识的龙卡信用卡可参与各卡组织推出的不同优惠活动。

有效期位于卡片正面,凸印在十六位卡号的下方,格式为MM/YY(月/年),例如,12/18表示这张龙卡信用卡的有效期是2018年12月。有效期是除卡号、密码、安全码之外的另一道验证手段,保障用卡安全。

安全码,又叫CVV2、CVN2、CVC2,是位于卡片背面的7位数字的最后3位。安全码用于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同密码一样重要。

同样位于卡片背面的还有签名栏。在国外通过Visa或万事达卡组织渠道消费时,基本仅凭签名便可完成交易。因此,为了安全和便捷,持卡人收到新卡时请立即签名。

卡片虽小,但信息满满,持卡人平时切记要保管好自己的信用卡。

  • 切勿泄露信用卡信息(交易密码、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个人资料(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和短信验证码。
  • 勿将信用卡外借给他人使用。
  • 刷卡时,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范围;输入密码时,尽量遮挡操作手势;交易完成时,须仔细核对签购单。
  • 一旦卡片丢失,请立即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一键挂失”(微信关注“龙卡信用卡”回复“挂失”可了解操作流程详情)。(黎晓霖)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债务如何承担

白某与赵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向甲银行贷款买房,并以该房产抵押为贷款提供抵押。后白某与赵某感情破裂协议离婚,约定房屋归白某所有,由白某负责偿还贷款本息。贷款逾期后,甲银行起诉白某与赵某,宣布贷款提前到期,要求白某与赵某立即归还贷款本息,如白某与赵某未履行还款义务的,甲银行有权就该抵押房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白某与赵某已经协议离婚,并对房屋所有权及贷款事宜作出约定,且白某愿意承担还款义务,故判决由白某独自向甲银行清偿贷款。甲银行不服一审判决并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在听取了甲银行的上诉意见后,经审理认为,白某与赵某为该笔贷款的共同借款人,甲银行要求白某与赵某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的要求依法应予支持,一审法院免除赵某的共同还款责任是错误的,应依法改判。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债务应如何承担是银行在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1.在本案中,白某与赵某作为共同借款人应向银行承担连带还款义务,虽然双方在离婚时明确房产归白某方所有,贷款由白某清偿,该约定并不能对抗作为债权人的甲银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5条规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故甲银行有权要求白某与赵某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一旦赵某清偿了部分或全部贷款,赵某有权根据离婚协议要求白某返还其代为清偿的贷款。

2.在本案中,如果白某与赵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白某一人名义购房并向甲银行贷款,以该房产抵押为贷款提供抵押。双方离婚时约定房屋归白某所有,由白某负责偿还贷款。此时甲银行是否依然有权要求赵某承担共同还款义务?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及《2015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2条的有关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除非债务人已与债权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债权人明知夫妻双方采用约定财产制,亦或举债人的配偶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白某与赵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房,虽以白某一人名义贷款,房屋也登记在白某一人名下,但该房产用于双方共同居住,是典型的夫妻共同债务,房产也是夫妻共同财产。

此时,如果甲银行仅起诉白某一人要求归还贷款并获得生效判决,在执行阶段能否追加赵某为被执行人?法律法规对此并无明确规范。但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法官倾向于认为不宜直接在执行阶段追加配偶为被执行人。理由是,夫妻共同债务应当通过审判程序而非执行程序认定,如果直接通过执行程序认定,没有参加诉讼的配偶就失去了利用一审、二审和审判监督程序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机会,是不公平的,申请执行人应通过诉讼等方式确认夫妻共同债务后,方可对债务人配偶申请执行。

3.如果白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第三方向甲银行贷款提供了自然人连带责任保证,该保证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呢?答案是否定的。目前的司法实践普遍认为,保证债务虽然发生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但保证债务是基于保证人对债权人作出的保证承诺而产生的,具有相对性、无偿性,与夫妻共同生活并无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属于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夫妻共同债务,应仅由保证人以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秦妤冰)

问:听说你们微信银行可以查询开户行了?

小微答:您消息可真灵通呢,小微又有新技能啦!关注“中国建设银行”官方微信,绑定储蓄账户后,在输入框内输入“开户行”、“我想查开户行”等问题,小微即可直接为您推送您的绑定储蓄账户开户行名称、地址及电话信息。此外,您也可以通过编辑手机短信“开户查询#完整账号”至95533,或下载登录“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的方式进行查询。

问:为什么提示手机银行“半绑定”,在线等,挺急的

小微答:不要着急,小微“掐指一算”,手机银行操作时提示“半绑定”状态,可能由于您同时绑定两台手机设备。您可以使用原设备登录后选择“确认变更”或“取消变更”:确认变更后,原设备绑定关系取消,新设备成为正常绑定状态;取消变更后,原设备恢复正常绑定状态,新设备绑定状态取消。此外,如果您是网银盾用户,还可通过个人网银“我的账户—手机银行管理—设备绑定与解绑”菜单管理绑定关系。

问:小微,建行可以办高中学生资助卡吗?

小微答:当然可以啦!高中资助卡是面向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待遇的普通高中学生发行的,用于国家助学金发放的借记卡。由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向其所在地发卡银行集中申办,但每位受助学生只能办理一张高中资助卡哦,申请时须提供受助学生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原则应为居民身份证,特殊情况可使用户口本)。学生领到高中资助卡后,由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学生证到发卡银行网点柜台激活后方可使用哦。

王二兄弟六个,他排行老二。家里孩子太多,从父母到邻里都按排行喊孩子,最后王二的大名没有人记住,但是说王二倒是谁都知道。

王二家孩子多的原因很简单,觉得多生点孩子,劳动力就多。问题是,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王二家里的收成根本填不饱兄弟几个的肚子。结果王二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穷,兄弟几个都穿的破破烂烂,吃不饱,上不起学。

人多的后果王二兄弟都看在眼里,成年以后都没多要孩子,一家一个。兄弟几个到城里去闯荡,刚开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钱也慢慢挣多了,很快都有了自己的产业,最后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人家。

兄弟几个不但自己生活的很潇洒,还把父母接到城里享清福,老婆孩子也都接到身边。村里人都羡慕王家,大家都说,老王当年生6个是对的,刚开始是苦点,但现在熬出来了。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老王和王二这代人都老了,想把产业交给第三代,并赡养自己。可问题是。王家的第三代人丁有点单薄,又要继承产业,又要赡养王家6兄弟,还有老王老两口,还有底下的第四代,实在有点力不从心。

王二几兄弟决定把产业和房子卖出去挣钱养老。可真卖的时候,问题又来了。王家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大家都想卖房子,可是谁来买呢?于是,原来看似值钱的房子和产业,现在根本卖不出什么价钱。

人口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王二一家人的故事说明了当下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其所意味着的人口负利对中国经济的含义。正视人口结构恶化的事实,这样我们的人口政策才能更加合理。

■ 绘画/李爽(建行北京市分行) 文字/根据《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一书整理

在2018年年报里,针对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招行做了深刻反思:

“过去十年,传统金融机构已惘然目睹了金融科技重新定义零售业务的全过程,从支付延伸到存贷款、财富管理,传统银行的资金中介、信息中介职能已受到深刻冲击,信用中介作用亦面临威胁。随着社会发展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深入,金融科技重新定义公司金融和资产管理也迫在眉睫。”

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一贯是科技应用的先锋军——上世纪80年代的ATM机、90年代的网上银行、十年前的手机银行——大的科技创新总是率先在银行业落地,为何最近十年间,却错过了金融科技革命?

一如功能机王者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机,之所以错过,是因为连续进化的技术发生了跃迁——诺基亚孜孜以求进行硬件升级,让键盘更好用,苹果则取消了键盘,开辟了APP体验的新战场。

银行业一直从降本增效的视角看科技,一旦科技的角色发生跃迁——从降本增效到重构金融模式,银行业过往的科技优势不复存在,其对科技的继续投入也步入歧途,互联网企业从零起步,反倒可以在新战场上开疆拓土、一路领先。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视角。

过去十年间,恰逢宏观经济动力转换、增速换挡,银行业被利润增速腰斩、不良攀升搞得焦头烂额,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最关键的两年(2012年和2013年)。

一朝醒悟,奋力追赶时,才发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无可逆转。

2011年,是银行业步入艰难转型新周期前的最后辉煌,只是,当时大家浑然不觉。

当时的银行业,仍沉浸在躺着赚钱的巨大喜悦中,时任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的一则发言,是最好的注脚:

“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亮丽,尤其像今年(2011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次年(2012年)3月,上市银行年报发布完毕,受优异业绩鼓舞,银行家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如工行在年报里提到“2012年必将又是一个充满希望、收获希望的好年景”。

事实却证明,2012年,是银行业希望破灭的一年。当年,商业银行税后利润增速接近腰斩(从39%降至21%),之后便一路下行,再不复前十年的辉煌。

这背后,与宏观经济的重大转向有密切关系。

自2005年起,一连七年,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把目标GDP增速设定为8%,以至于市场开始流行“保八”理论——

经济过热时,GDP增速8%即算达标,不必过高,以鼓励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
经济低迷时,要确保GDP增速达到8%,不能更低,以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

慢慢地,市场开始对“保八”奉若真理。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却首次将GDP目标增速设定为7.5%,并解释道: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也许,加把劲、努努力,继续保八没有问题,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在当时提出“未来中国还有20年或者更长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还能维持8%的GDP增速”,但政府却决定放弃这条被市场默认为红线的“红线”。

这里面,拐点意味浓厚,自此,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转向,中国经济步入结构调整、增速换挡期。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向,叠加央妈降息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直接将银行带离利润高速增长的“舒适区”。

2012年,银行利润增速遭遇腰斩,猛地掉入“衰落”的拐点。此时,稳住利润增速不滑坡成为商业银行首要任务。如工行在2013年3月发布的年报中提到,

“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与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交织在一起,加之金融体系内部转型与变革的影响,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较多。……2013年这张新考卷在等待我们用勇气、智慧和实干来作答”。

挑战已如此之多,互联网金融虽崭露头角,但不足以引起银行业在战略层面的重视。

看到了,但未全力跟进,此为一步落后。

战略层面虽不重视,业务层面压力却扑面而至——宝宝理财对储蓄存款的冲击、P2P高息产品对理财资金的冲击以及第三方支付对收单业务的冲击。年,银行个人金融部率先行动起来。

工行上线了电商平台,但直至2015年3月才发布e-ICBC品牌升级,宣告全面启动互联网转型;
招行于推出类P2P模式的小企业E家,为投资人和融资人(中小企业为主)提供金融服务平台,截止2014年末,注册用户为54万;推出国内首家微信银行;发力“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至2014年末用户数为3613万户;
平安银行推行零售大事业部改革,依托平安集团全牌照、多场景资源进行交叉营销,但直至2016年7月,才在全行层面确立零售转型战略;

不少银行则对标余额宝,推出宝宝理财;声量最大的,要数直销银行,但仍然局限于个人金融部门,局限于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对数据、场景等更为底层的东西,视而不见。

同期,互联网巨头在干什么?

2014年春节,微信钱包上线,第三方支付进入双巨头争霸时代,争的是场景,背后是数据;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互金行业注入强心剂;
2014年双十二,全民陷入线下扫码购物狂欢,移动扫码对线下收单的替代加速;
2015年上半年,首批五家民营银行全部开业,八家个人征信机构纳入试点;
2015年6月,支付宝进行大幅改版,摒弃了工具型产品思路,确立了生活服务平台的定位,开启了场景化、生态化布局之路。

银行忙着建APP,理顺流程,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而互联网巨头已在拓展外部场景、整合内外部数据、迭代大数据模型甚至成立个人征信机构,两年后的金融科技转型有了雏形。

此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015年,是银行业经营最困难的一年,行业净利润增速降至2.43%的低点,不少大银行利润增速不到1%,全靠少提拨备维系正增长的体面。

进入2016年,银行告别黎明前的黑暗,净利润增速回升,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全力推进互联网金融转型;此时,强监管奇袭互联网金融,自营业务空间受限,互联网巨头谋划向金融科技要出路,尝试用科技赋能金融。

这厢银行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互金巨头则释放握手言和的信号,开始银行是不屑的,尤其反感“赋能”两个字——论技术积淀,谁赋能谁,还说不好呢。

但总有吃螃蟹者,并尝到了好处——流量的好处。

以芝麻信用的早期推广为例,早期吃螃蟹的趣店(来分期)、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说好是与芝麻信用合作,却意外被支付宝的流量砸中了头,爆发式增长,相继成为消金界的黑马。

尝到互联网流量好处的还有招行。2016年,招行明确“移动优先”策略,大力拓展“轻”渠道获客,推出诸如滴滴联名信用卡等产品,当年新增信用卡发卡量1114万张,创历史新高,其中,仅滴滴渠道就贡献了125万张。

率先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银行,在流量层面尝到了甜头,引得更多银行张开怀抱。2017年,银行业共计派发1.23亿张信用卡,其中近2000万张来自互联网平台。

2017年,以五大行(工农中建交)牵手五大巨头(蚂蚁、腾讯、度小满、京东、苏宁金融)为标志,合作就成了主流。

在流量的纽带下,战争尚未真正打响,银行就与互联网机构握手言和了。

2016年6月,在首届FTCC(金融科技CTO俱乐部)峰会上,时任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发表了对金融科技赋能的看法,“对生态伙伴是助力不是颠覆,从一开始就共创产品设计,从双方渠道、业务合作到数据合作,再到风控和后端服务。”

描绘的是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画卷,不少银行却选择走捷径,直奔流量而去——科技进步看不见、摸不着,业绩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当银行放下芥蒂,默默做起了开放平台背后的资金方,外在表现便是开放平台撮合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

以简普科技为例,2016年下半年以来,短短两年,半年度贷款推荐量膨胀了近6倍,半年度信用卡推荐量胀大了近7倍。

金融科技开放平台撮合量的快速增长,最终表现为银行等持牌机构表内消费贷款的快速膨胀,以及个贷业务利润贡献的快速提升。给人的感觉是,零售转型成效卓著。

2018年,在全部利息收入中,16家上市银行(基于数据可得性,从32家上市银行中选取16家作为代表)的个贷利息占比增至42%,照此速度,2020年,个贷利息收入有望全面超越公司贷款,成为银行业第一大收入来源。

届时,银行业持续五年之久的零售转型,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很多银行把金融科技转型简化为零售转型,又把零售转型简化为消费贷款规模的增长,继而是零售条线收入占比。金融科技转型本来是涉及全行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最后被简化成一个数字——零售收入占比,占比超过50%则成功,低于50%嘛,同志仍需努力。

走捷径,结果又把路走歪了——鱼有了,渔没有。

2018年以来,地方监管亮剑助贷和联合贷款,对助贷大加限制,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纠偏。

在监管眼里,规模不重要,风险重要;规模不重要,能力重要。规模上去了,底层科技能力全部依赖外包,没有能力又积聚风险,监管自然要出手。

金融科技的转型,首先是底层系统架构的转型,从集中式、IOE式架构转为分布式、开放式架构。底层架构不改,就如新车配个旧的发动机,只在配饰、外观上下功夫,自欺欺人。

其次是业务流程的重塑。发动机换新了,操作起来还要便捷、高效,适应用户对体验的要求。之前在网点开个户要等1个小时的事,绝不能再重演了,否则,哪好意思说自己是金融科技银行呢。

再次是用户运营和场景生态搭建。万事俱备,只等客来。准备得再好,没有用户光临,在商业上就不成功,转型也没了意义。要吸引用户,涉及到场景搭建、用户运营,对银行来讲,都是新东西,需要一点一点从头做起,要下笨功夫,没有捷径。

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一家金融科技银行。从硬件到软件,从机制到文化,样样新鲜、有活力,这才算成功。

很多银行省略(外包)了过程,直奔结果而去,好的结果——零售利润占比提升——只能维护一阵子,不能持续一辈子。

更糟的是,用进废退。那些被省略的环节,越是被忽视,就变得越难,直至成为翻不过去的大山。慢慢的,转型再也无望了,不少银行,越来越像资金管道。

当然,不全是坏消息,也有佼佼者。

我们就来看两个佼佼者——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

在2018年年报里,二者的定位很接近,招行的定位是“创新驱动、零售领先、特色鲜明的中国最佳商业银行”,平安银行的定位则是“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都有浓浓的零售味道。

若把个贷利息收入>公司贷款利息收入作为零售转型成功的标志,招行于2015年达标,平安银行于2016年达标。

至2018年,招行零售条线利润贡献54.7%,平安银行则为69%。

从这个角度,招行和平安银行的转型路径,起码值得借鉴。

零售转型,千头万绪。纲举目张,何为纲?

招行选择以月活跃用户(MAU,用户打开APP即算活跃)为纲,称之为“北极星指标”(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摘自百度百科),其他皆可变,唯北极星不变。从场景生态、经营策略到流程重构、科技重组,均围绕北极星指标——用户活跃度铺陈展开。

2018年,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合计用户1.48亿,合计月活跃用户8105万,两个APP各占一半左右。

自2014年以来,招商银行APP、掌上生活APP和招行官方微信三个渠道用户数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早在2014年,其官方微信粉丝就突破千万。大概只有充分享受过用户数快速增长的好处,才会促成招行的战略转变——以月活用户为北极星指标。

MAU之前,银行多以AUM(资产管理规模)马首是瞻。在财富分配二八效应下,追逐规模,自然要追逐头部富裕用户,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跃居个人金融部门掌心上的明珠;月活用户,则以人头取胜,要迎合长尾用户,聚焦吃喝住行玩日常场景。

从AUM(资产管理规模)到MAU,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进一步下沉和穿透,也是银行脱下西装、穿上便装,与普罗大众交朋友的开端。

招行MAU的快速增长,背后离不开对场景和生态的坚持。相比之下,平安银行,则充分借助平安集团的资源,在零售转型的道路上,成为黑马。

招行十几年前就以零售著称,平安银行直至2016年7月才正式启动零售转型项目。

从零售业务营收贡献看,平安银行2016年只有30%,2018年升至53%,跳跃式增长,原因是站在了巨人——平安集团——的肩膀上。

2018年末,口袋银行APP(平安银行官方APP)注册用户数6225万户,月活跃用户2588万户。口袋银行以“打造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产品销售和生活服务平台”为定位,在场景生态上,以融合融合平安集团五大生态圈(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为主。

背靠集团,省去了场景建设和场景运营的麻烦,这是无法在业内推广复制的模式和优势。

从数据上看,平安银行大量新增用户来自平安集团内部。2014年,72%的新增零售(不含信用卡)用户来自平安集团内部,2018年,也有300万的新增用户来自交叉营销渠道,占比30%。新增信用卡用户中,也有四五成来自交叉营销渠道。

某种意义上,不是平安银行在零售转型,是平安集团在零售转型。

两个佼佼者的成功各有缘由,但有启示,难复制,行业层面的转型难题依旧。

过去已矣,我们还要放眼未来。

银行业畅销书作家布莱特·金提出“银行4.0”的概念,我国银行业则在实践开放银行战略——借助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业务进行解耦、重构,以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方式嵌入到场景中去。

无论是“银行4.0”还是开放银行战略,都强调金融对场景的嵌入、与场景的融合。看来,“你看不到银行,银行却无处不在”大概就是大家认可的银行未来态。

可未来的开放银行里,谁是主导者呢?

开放银行描绘的图景很美妙,话也说得很漂亮,听着过瘾,却是新瓶装旧酒——不过捡了“场景金融”这个三五年前的概念,做二次加工、玩文字游戏罢了。

互联网金融肇始于电商企业(具体可借鉴蚂蚁金服、苏宁金融发展路径),在场景中孵化出来——如基于付款环节的支付、基于卖家销售流水的小额信用贷款、基于支付账户余额的宝宝理财——金融与场景天然融合,场景金融一度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别称。

2016年后,科技的作用凸显,互联网金融过渡到2.0阶段,金融科技一词开始走红。不过,虽口头上不再提场景,金融科技巨头们却一直加速场景布局——以科技为纽带连接外部场景,生态化发展。

在金融对场景的嵌入中,互联网巨头走出了一条(内部)场景——数据——科技——金融——(外部)场景的螺旋交织之路,自有场景里诞生的数据和科技如水和粘合剂,将场景与金融深度捆绑融合。

反观目前的开放银行,不过是金融与场景的合作,多数情况下,银行与场景方,互不交换核心数据。没有数据的粘合,金融与场景不过貌合神离、利益之交罢了,距离水乳交融,差之远矣。

既然做不到水乳交融,现在的银行,还能主导未来的银行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 薛洪言 来源:洪言微语

PayPal不仅是美国支付巨头,也是国际支付巨头,目前已开拓全球200多个市场,美国以外的市场贡献了43%的交易量和54%的净收入(2018年数据)。

国内的支付机构差不多长一个样,PayPal显然与之不同,国际化程度更是让国内支付机构望尘莫及。正因为这样,PayPal入华才会给人想象空间。问题是,外来的和尚能念好国内的经吗?

很多人认识PayPal,是从支付宝开始的。市场普遍认为,支付宝与PayPal之间,有一段青出于蓝的故事。

PayPal成立于1998年,2002年被ebay并购,成为ebay买卖双方的交易工具;2003年,淘宝上线支付宝,为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交易。从先后次序看,支付宝的灵感来自于PayPal。

最初的几年,支付宝与PayPal就像两条平行线,在不同的市场做着相似的事情,如从支付工具演变成支付钱包,再衍生出信用支付(贷款)产品。2014年,二者开始在战略层面出现重大差异——这一年,蚂蚁金服成立,全面转向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而PayPal则酝酿与ebay拆分,谋求独立上市。

之后的一年里,两者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大动作,支付宝再次战略升级,从金融服务平台转型转型生活服务平台;PayPal则如愿上市,开始在华尔街的指挥棒下为规模和营收奔跑。

三年后,二者已决然不同。支付宝变身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而PayPal仍是一家支付机构,支付营收贡献占比高达89%。

那么,仅就支付业务本身来看,PayPal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PayPal是国际支付巨头,但与国内支付机构比规模,也只是二线水平。2018年,PayPal在全球共计实现交易量5087亿美元(不含网关支付),折合人民币4万亿元,放在中国市场(2018年国内非银行支付交易规模208万亿元),占比不足2%。

从增长趋势看,2013年以来,PayPal交易规模年均增速在20%-30%之间,与同期国内支付机构动辄上百的增速比,只能说差强人意。

交易规模虽不占优势,但PayPal的盈利能力绝对羡煞旁人。2018年,PayPal实现净利润20.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1亿元。相比之下,国内支付机构困于盈利难的僵局,不得不为三斗米折腰,个别机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违规经营以至罚单不断。即便是几个巨头,也是通过“贷款补贴支付”实现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

PayPal的盈利,取决于其远高于国内同业的收费标准。以美元入账为例,PayPal的支付费率一般在交易额3.4%以上(视商家交易额差异化定价,最高可升至4.4%),且需支付0.3美元/笔的固定费用。若涉及货币兑换,PayPal还要单独收取货币兑换费。而PayPal自身的支付成本费率基本在1%以下,意味着支付交易的毛利空间至少在2.4个百分点以上,扣除其他运营成本,仍然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PayPal高盈利并无什么秘密武器,纯粹是低竞争下的高定价所致。一旦深度涉足中国市场,一样会陷入盈利难困境。反过来讲,国内支付机构争相走出去,看中的也是国际市场更高的毛利空间。

PayPal入华,破局点在哪里?

PayPal是一家立足欧美、交易规模中等、盈利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支付机构,人蓄无害,国内支付机构只有发力海外时才会视之为竞争对手。但随着PayPal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人们开始关心,PayPal进来后能为中国支付市场带来什么改变?

从业务资质看,国付宝持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基金支付、跨境人民币支付以及预付费卡发行与受理等支付牌照和业务许可,缺失了收单牌照,意味着PayPal很难在线下市场与国内支付巨头一较高下,战场仍在线上。

线上支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上场景,而国内大的线上交易场景基本均已布局支付牌照,PayPal的腾挪空间非常有限。

一则缺乏C端用户基础。国付宝没有C端基础,PayPal虽有2.67亿年度活跃用户,在中国市场却没什么积累。一个缺乏C端用户的支付机构,对交易场景方而言,只会额外增加消费者负担(新增绑卡及实名认证等环节),降低交易成功率,合作积极性自然不大。

二则大规模拓客空间不再。没有用户,可以营销获客。但看看中国中小支付机构的生存现状,就知道C端获客有多难、成本有多高。此外,PayPal面临的是C端用户和B端商户的双边获客问题,这两类客户均习惯了国内的补贴打法,习惯了高毛利的PayPal是否愿意走上补贴之路呢?即便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作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是否有魄力在中国市场投入百亿资金来打赢这场战争呢?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所以,放眼未来三五年,PayPal在国内市场的突破口只有一个:跨境支付。以此为突破口,积累C端用户、累计B端商户,三五年后视市场和政策变化再做打算。

说到跨境支付,PayPal还是底气十足的。

一方面,国际化是PayPal的差异化优势。PayPal支付平台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00多种货币支付和56种货币提现操作。

另一方面,跨境贸易支付一直是PayPal国际化布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跨境贸易支付一直为PayPal稳定贡献着约20%的交易量。

PayPal对跨境贸易支付的倚重,固然有跨境支付高费率的考虑,更多地还是受限于牌照限制。支付属于持牌金融业务,而PayPal在很多国家没有获得支付牌照,无法进行本地用户间的汇款交易,只好把重心放在跨境支付上,在中国、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市场,PayPal的重心均是跨境支付。

某种意义上,欧美市场以外核心牌照的缺失,也是PayPal交易规模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原因。从2018年数据看,PayPal的净收入,54%来自美国,20%来自欧盟(不含英国),11%来自英国,而其他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仅贡献不到15%的净收入。

此外,长期在跨境支付市场中摸爬滚打,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也成为PayPal差异化竞争力的一部分。2015年之前,PayPal在财务上一直受困于汇率风险,如2014年外汇兑美元损失2500万美元,2013年损失800万美元,之后通过对套期保值等风险对冲工具的灵活应用,PayPal具备了强大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汇兑损失已无法再对这家国际支付巨头带来威胁。

问题来了,既然现阶段PayPal发力重点仍然是跨境支付,收购国付宝的意义何在呢?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得了国内支付牌照,可以把跨境支付用户转化为中国境内支付用户,经过三五年的积累,大举发力中国境内市场就有了底气和基础。

对任何一家国际化布局的金融机构来讲,进入中国市场都具有战略重要性,恰逢中国金融市场加大对外开放的时间窗口,对PayPal来讲,此时布局中国市场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无论进入中国市场后取得怎样的成绩,都是后话,进来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

对PayPal如此,对其他国际巨头也是如此。PayPal收购了国付宝,其他国际巨头也不会错失机会。国内有一百多张移动支付牌照,除了头部的几家,多数支付机构日子过得艰辛,大概率也愿意把控制权拱手想让。

所以,对于国内支付市场而言,虽然PayPal入华本身影响有限,但PayPal只是先行者,PayPal之后还有更多的PayPal们要进来。进来的机构多了,无论是国内市场竞争规则,还是国内支付机构的国际化布局,都有了新的想象空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自会揭开新的一页。

本文由“洪言微语”原创,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薛洪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小咩银行卡怎么解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