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谁的待遇更好?

驰援武汉抗疫新闻报道一线

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不惧牺牲的职业担当

记录了这场伟大战“疫”

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11月7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了“CMG云创论坛”,致敬第21个记者节,邀请多位记者朋友和来自全国多个知名高校、知名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主持人敬一丹一道,走近奋战在抗疫前线的记者们,回望2020年那些他们难忘的职业经历,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悟。

1、记录历史,见证中国力量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能做的是什么?仅仅是新闻现场的一篇报道,还是新闻背后的那些思考、记录时代的那些力量?

《面对面》主持人、抗疫先进个人董倩:

好的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报道者,也是一个参与者。同时,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组织者。

记者不应当用消极的眼光去看问题,应该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眼光去看问题。

总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郭静:

新闻是记录当下,但是好的新闻作品是可以对抗遗忘的。

随着抗疫形势的变化,我们感觉人的忘性是非常大的,当我们离开那样一个地方以后,可能很多事情我们慢慢就淡忘了,我们觉得要抓紧时间把它记录下来。

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个口述实录,把记者作为完成一个引申的记录者,用最真实的声音让这里的人还原他们的经历。

时过境迁以后,很多事情真的就会被忘记了,我们把共同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特别有价值。

《中国青年报》原党组书记、总编辑、社长 陈小川:

当手机可以拍短视频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现在是人人都是记者的年代。我说不对,那根本不是职业记者。社交媒体时代也不可能人人是记者,只有客观、真实的职业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同心抗疫》五集纪录片看得我老泪纵横,表述语言非常专业,镜头语言非常好,那不是不资深的记者做的。

如果说把记者当成一个职业来看的话,我喜欢它,我永远对这些新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充满着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学者 张同道:

一个纪录片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真实是它的生命,怎么才能真实呢?

第一,你要去现场,不去现场就不可能真实。

第二,一个好的记录要有温度。

第三,一个好的纪录片人,他的镜头要有理性。

这次在疫情中,有一群勇敢的记录人,走到第一线、走到现场,把一个真实的武汉,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让他们从恐惧和恐慌中解脱出来。这不是艺术,而是传播和抗疫同时进行的一项工程,他们就是抗疫者,请允许我向走向第一线的记者和摄影师们表示敬意。

2、践行使命,抒写中国精神

勇气、智慧、责任,这三个记者的职业精神标签,哪个更重要?

疫情暴发、武汉封城,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无数抗疫一线的记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梁建强:

记者的责任就是在一线,我们要多记录,给历史留下点什么。

方舱医院是我去了很多次的地方,也是给我留下特别多触动和感动的地方。最初医疗物资比较紧张,但进入医院内部有严格的抗疫要求,大家特别珍惜防护服,进去了就喊不出来,想在里面多拍一会,多留下一些镜头。

为了拍摄,我们有时候身体活动比较多,但是防护服很紧,有时一不注意就会把衣服弄破。出来的时候,报道团队成员们看到防护服上的破洞,都会有点后怕,但拍摄的时候一心投入、完全忘我,根本顾不上可能感染的风险。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 郑薛飞腾: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很努力,很认真,但是在我们放松的时候,我们喜欢打游戏,睡懒觉。

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都是普通人。国家和民族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就要有这样一些普通人站出来,站在那里,一步都不能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

如果说战争是军人的战场,疫情是医生的战场,火灾是消防队员的战场,那么对于我们记者而言,实际上责任驱使你们把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现场都当作自己的战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还有不少年轻记者们站出来,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优质的新闻作品。他们非常理解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做出的报道很具网感。

3、命运与共,体现中国担当

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暴发,在报道疫情的过程中,国际传播的实践能让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论坛上,三位记者给出了回答。

CGTN《欣视点》主持人 刘欣:

婴儿对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信息会非常地感兴趣,注意力也能够集中更长的时间——其实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讲中国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这就是创新的力量,我一直不断地在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的创新。每当做一条新闻的时候,我都在想这条新闻,别人有没有做过,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什么新的内容,我能不能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呈现它?

但是这种创新不是一种无序的、没有根基的创新,而是在专业基础上的创新。我想打破一种规则,我首先要知道如何去遵循这个规则,也就是说,我首先要知道怎样做是专业的,我才能在创新上做得更好。

CGTN记者、《武汉战疫纪》导演、抗疫先进个人 葛云飞:

我刚到武汉做了一个小片,中间有个细节,我看到街上很多流浪狗,自己非常心痛,所以我过去摸了摸,我想通过我的动作传递一些能量出来。当时外国人看到这个东西以后,反馈非常好。

对外传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对方的角度,他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是什么样的。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却是不同背景下的人们都感兴趣的细节。恰恰是这样一个细节,让不同背景的人们,都有了他们的理解。

总台北美总站记者 徐德智:

现场采访实际上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跟他产生一个共情。

我之前在采访美国种族问题示威的时候,曾经去西雅图的安德森公园,有一群抗议者,他们对记者非常不友好。

我到那儿跟他们聊了一个小时,我就听他们讲,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然后告诉他们,我们想怎么报道他们。从一开始他们不接受采访,到后来他们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可以采访,最后甚至聊起了中国,说中国在疫情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当时就很惊讶,其实通过这样一种分享,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也建立起来信任,这对于采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曾祥敏:

在我们的报道当中,如何能够让国际媒体信任?一个是我们得有一个抓手,有一个人物,还得有细节。不管是传统的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不管是国际传播还是国内传播,我们经常说个体故事永远是我们行之有效的抓手。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 陆小华:

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形势下,怎么做国际传播?怎么讲好中国的故事,体现中国担当?也许有两个方法是非常简单的。

第一个方法是发现格局中的奇点。在大格局中发现奇特的点,我把它叫做格局中的奇点,这个奇点跟物理学中奇点的概念是有所不同,这样的点可以撬动全局。不过,这并不是说记者只盯着具体的细节故事,而是首先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思维,有了大思维、大格局、大判断,再去选择格局中的奇点才有效。

第二个方法是具有穿透力的符号、穿透力的故事。什么叫具有穿透力?讲人内心的感受,人与生命搏击中的故事,人在大风大浪中经历过这样的搏击之后身上留下的痕迹。什么是好的传播?我想首先是获知、接受、认可,最后实现认同,让人的感受去说服另外一个人,去感染另外一个人,也许这就是好的传播。

记录、回望、总结、思索

凝结并形成指导未来新闻宣传报道的宝贵经验

向所有奋斗在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们

在专业、职业、敬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做一个清醒客观的观察者

  新华网记者 黄玥 王子晖

  【学习进行时】11月8日是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新闻工作者,近1年间,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调研考察时,他接触最多的就是一线编辑记者。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浓缩着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爱,也寄托着殷切期待。新华网《学习进行时》为您一一梳理。

  看望获奖者,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四向”

  2016年11月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亲切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他充分肯定新闻工作者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的重大贡献,深情地说“同志们工作很辛苦、很有成效,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他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四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就是要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贺新华社建社85周年,肯定新华社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11月5日,在新华社建社85周年前夕,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在贺信中,习近平充分肯定了85年来新华社在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重大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新形势下新华社工作提出要求。

  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新华社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跟党走,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到三家中央媒体调研,与新闻工作者座谈

  2月19日上午,习近平先后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媒体调研。他看展览、听汇报,实地体验新闻传播创新方法手段,与一线新闻工作者亲切交流。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认真听取三家央媒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主持人代表的发言,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希望和要求。

  ——到人民日报社调研,专门看望一线编辑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这是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同编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人民日报社,他到总编室夜班编辑平台看望一线编辑,详细询问“夜班到几点”“每天最后谁定版”“现在一共多少个版”。

  习近平对编辑记者说,人民日报是党的重要舆论阵地,适应变化,不断壮大,关键是要不忘初衷,坚定信念,在坚守新闻舆论阵地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永远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努力。

  ——到新华社调研,与一线记者连线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这是习近平在新华社通过视频同正在河南兰考县采访的记者连线交流。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新华社,习近平观看了新华社“历史与发展”主题展览。看到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等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手稿,总书记一边俯身观看一边说:“这篇文章是不朽之作。”

  在新闻信息发稿中心,习近平通过视频同正在河南兰考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连线。记者向总书记汇报采访中看到的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新面貌,习近平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在国内新闻编辑部,一位刚从河北正定县“走基层”回来的记者向总书记汇报塔元庄村的新变化,习近平请他转达对乡亲们的问候。

  ——到中央电视台调研,通过视频连线驻外工作人员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中央新闻单位调研。这是习近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导控室向工作人员了解新闻制作导播流程。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习近平来到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演播室、导控室向主持人和工作人员了解新闻制作导播流程,并切换按钮体验模拟播出。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负责人,询问他们在外工作情况,希望他们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

  与新闻工作者座谈,阐释四个“者”五个“要”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6年2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深刻阐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对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习近平提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

  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新闻舆论工作者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

  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视察解放军报社,发微博表达问候

  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全军新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这是习近平参观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主题展。新华社记者 李刚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全军新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在军报微博微信发布平台,习近平敲击键盘,发出了一条微博:“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向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祝贺新年。希望大家践行强军目标,有效履行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社技术局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